相对论之争与黑洞不存在的理由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2 马克思主义与爱因斯坦理论之间矛盾产生的根源

我们知道,任何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思想和逻辑,因此,若想弄清马克思主义和爱因斯坦理论之间为什么会产生矛盾,我们需要从这两个理论的思想起源及逻辑方法上进行分析。

马克思主义有两个思想来源,一个是费尔巴哈的唯物论,另一个是黑格尔的辩证法。马克思是采用辩证逻辑的思维方式,把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唯物论结合起来,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有3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一个最重要的规律,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

在哲学思想发展的初期,人们就已经有了关于对立面的斗争和转化的思想。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都是经过斗争产生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易经》用阴和阳两种对立力量的相互作用来解释事物的发展变化。近代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以唯心主义的方式系统地表述了关于对立统一的思想。

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精神性的理念,整个世界不外是绝对理念自我认识、自我实现的过程。虽然黑格尔的哲学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但其中也包含着一个内容丰富的辩证法纲要。这个辩证法纲要包括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三大规律;关于事物自身运动、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关于辩证法贯穿其中的本体论、认识论、逻辑的统一,以及事物发展中渐近过程的中断、飞跃和螺旋上升的圆圈形式等。黑格尔的辩证法纲要成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直接来源。

马克思批判地改造和吸取了黑格尔的合理思想,并把它与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思想结合起来,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在辩证唯物主义中深入地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并给予科学的论述。对立统一规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矛盾双方的又统一又斗争,即对立统一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和对立统一规律,由于许多书中都有论述,这里就不再重复了,下面重点分析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思想来源。

爱因斯坦相对论属于公理化的理论,公理化的鼻祖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欧几里得在科学上的重要贡献是他完成了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几何原本》,这部著作的意义在于它用公理化的方法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几何原本》对后来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无论是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还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深受其影响。爱因斯坦曾说过:“我们推崇古代希腊是西方科学的摇篮,在那里,世界第一次目睹了一个逻辑体系的奇迹,这个逻辑体系如此精密地一步一步推进,以致它的每一个命题都绝对不容置疑——我这里说的是欧几里得几何学”。

欧几里得的公理化方法大概地说,首先给出一些基本原理(公设或公理),然后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建立其理论。1914年,爱因斯坦接受了普鲁士科学院授予他的院士职位,在接受院士职位的演讲中,爱因斯坦介绍了他的研究方法,爱因斯坦说:“理论家的方法,在于应用那些作为基础的普遍假设或者‘原理’,从而导出结论。他们的工作可分为两部分,他们必须首先发现原理,然后从这些原理推导出结论。”[26]

由此可见,一个公理化的理论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基本原理是否正确。那么,怎样发现或提出基本原理呢?爱因斯坦在上述讲话中并没有提及,不过,对爱因斯坦的著作进行研究便不难找到答案。1953年4月23日,爱因斯坦在给斯威策的回信中写道:“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以及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能找出因果关系。”[27]

从上面这段话可以看出,爱因斯坦认为西方科学的发展得益于两种方法,一种是伽利略开创的实验方法,另一种是古希腊人发明的形式逻辑方法。如果我们沿着这一思路对爱因斯坦的理论进行考察,便不难发现相对论中的基本原理就是根据这两种方法提出来的。

1905年,爱因斯坦建立了相对论,在相对论中他给出了两个基本原理,一个是光速不变原理,另一个是相对性原理。显然,光速不变原理的提出,爱因斯坦依据的是物理实验的结果,而相对性原理则受到了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和科学家,他还是形式逻辑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著有大量著作,是希腊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对后来西方哲学和科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他的思想影响下,出现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这样的传世名著。

亚里士多德有两部著作与物理学关系密切,一部叫“物理学”,另一部如果按照原文的意思应该翻译成“物理学之后”。亚里士多德把研究有形的、可感知实体的科学称为“第二哲学”;把研究无形的、超感性的东西(例如质料、形式、潜能、神和第一推动者等)的科学称为“第一哲学”。亚里士多德把“物理学”归属于“第二哲学”,主要研究无生命物质(可感知的实体)的构成形式、运动现象以及原因和目的。而“物理学之后”讨论的则是“第一哲学”。

“物理学之后”这个名词不是亚里士多德给出的,而是由古希腊的一位哲学教师安德罗尼克给出的。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很多,许多著作在世时没有出版,他逝世300年后,安德罗尼克对其进行了编辑。安德罗尼克把亚里士多德论述超感知的,即经验以外对象的著作,安排在关于有形物体的学说即“物理学”的后面,并以此命名。“物理学之后”这本书传到中国后,由于《周易》中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意思是,在有形体的东西之上的、凭感官感知不到的东西叫作道,有形体的、凭感官可以感知的东西叫作器,据此,严复把“物理学之后”翻译成“形而上学”。

这就是“形而上学”一词的本来意思,爱因斯坦的相对性原理反映的正是亚里士多德的这一思想。相对性原理本身不是物理规律,但爱因斯坦却把它放到所有物理规律之上,要求物理规律都应该满足相对性原理的要求,因此,可以说相对性原理是一个置身于所有物理规律之上的、形而上学的原理。

了解了以上情况,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与爱因斯坦相对论存在矛盾了。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与爱因斯坦理论之间的争论,并不像苏联学者所说的(或1978年以前一些批判文章所说的),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争论,而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争论。

马克思主义是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建立的理论,对立统一规律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规律。而相对论则是按照形式逻辑的方法建立的理论,其中的相对性原理是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提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与爱因斯坦相对论之所以存在矛盾,原因就在于这两个理论的思想来源存在着矛盾,即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存在矛盾。说得更具体些就是,对立统一规律与相对性原理的分歧是马克思主义与爱因斯坦相对论之间出现矛盾的根本原因。

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与爱因斯坦相对论之间矛盾产生的原因,随之而来一个新的问题产生了:对立统一规律正确还是相对性原理正确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这个问题,首先讨论相对性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