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会约医镜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脉法精要论

胃脉论

《玉机真藏论》曰: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

《终始篇》曰:邪气来也,紧而急。谷气来也,徐而和。

尺脉论

叔和曰:寸关虽无,尺犹不绝,如此之流,何忧殒灭。盖以人之有尺,犹树之有根也。水为天元之一,先天命之根也于尺脉按之,至于将止之间,指下犹有一线之滑而欲过者,虽危无伤。此余之心得也,有论在脉法神门条下。若尺脉两头虽动,按之即伏,指下又不见滑而欲过者,必死之兆。但日之远近,在人心会,不可以言传也。

论脉阴阳真假

《至真要大论》:帝曰:脉从而病反者,其诊若何?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帝曰:诸阴之反,其脉若何?曰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曰脉至而从者,如阳证见阳脉,阴证见阴脉,是皆谓之从也。若阳证见阳脉,但按之不鼓,而指下无力,则脉虽浮大,便非真阳之候,不可误认为阳证。[批]论阴证阳证之分脉之有力无力。凡诸脉之似阳非阳者皆然也。或阴证虽见阴脉,但按之鼓甚而盛者,亦不得认为阴证。

论脉虚实

景岳曰:脉者血气之神,邪正之鉴也。故血气盛者脉必盛,血气衰者脉必衰。无病者脉必正,有病者脉必乖。矧人之疾病,无过表里寒热,然四者又以虚实为最要。盖以四证,无不皆有虚实,能以二字决之,则千病可以一贯矣。且治病之法,无逾攻补。用攻用补,无逾虚实。欲察虚实,惟凭脉息。虽脉有二十七种,皆有虚实。能辨虚实,则阴阳、标本,万无一失。[批]治法以虚实为主。其或脉有疑似,又必兼证兼理,以察其孰客孰主,孰缓孰急。能知本末先后,是即神之至也矣。[批]证与理须宜兼察。

胃脉关病吉凶

欲察病之进退吉凶者,当以胃气为主。察之之法,如今日尚和缓,明日更弦急,知邪气之愈进,则病愈甚矣。如今日甚弦急,明日稍和缓,知胃气之渐至,则病渐轻矣。即如顷刻之间,初急后缓者,胃气之来也。初缓后急者,胃气之去也。胃气来或不药而愈,胃气去大非佳兆。

脉须辨真

据脉法所言,凡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热,迟为寒,弦强为实,微细为虚,是固然矣。然多疑似,必须辨真。如浮虽属表,而凡阴虚气亏者,必浮而无力,是浮不可以概言表。沉虽属里,而凡感邪之深者,寒束皮毛,脉不能达,其必沉紧,是沉不可以概言里。数为热,而真热者,脉只滑大而实,凡阴阳亏损,虚甚者数必甚,是数不可以概言热。迟为寒,凡伤寒初退,余热未清,脉多迟滑,是迟不可以概言寒。弦强类实,而真阴胃气大亏及阴阳关格等证,脉必豁大而弦健,是强不可以概言实。微细类虚,而凡痛极气闭,荣卫壅滞不通者,脉必伏而微,是细不可以概言虚。由此推之,则不止是也。凡诸脉中皆有疑似,诊能辨真及此,则为司命良工。

脉证真假辨十一

脉有真假,证亦有真假。病而遇此,最难明析。证实脉虚者,必其证为假实也。脉实证虚者,必其脉为假实也。何以见之?如外虽烦热,而脉见微弱者,必火虚也火即阳也。腹虽胀满,而脉见微弱者,必胃虚也。虚火虚胀,其堪攻乎!宜从脉之虚,不从证之实也。[批]论宜从脉之虚。其有本无烦热,而脉见洪数者,非火邪也。本无胀满,而脉见弦强者,非内实也。无热无胀,其堪泻乎!此宜从证之虚,不从脉之实也。[批]论宜从证之虚。凡此之类,但言假实,不言假虚,果何意也?盖实有假实,虚无假虚。假实者,病多变幻,此其所以有假也。假虚者,亏损即露,此其所以无假也。[批]论假实真虚。大凡脉证不合者,中必有奸。必先察其虚以求根本,庶乎无误。此不易之要法也。

从证从脉解十二

古有从证从脉之说,为病之轻重言也。如病本轻浅,别无危候者,但因见在以治其标,自无不可,此从证也。若病关脏气,稍有疑难,则必详辨虚实,凭脉下药,方为切当。所以轻者从证,十惟一二,重者从脉,十当八九,此脉之关系非浅也。虽曰脉有真假,而实由人见之不真耳,脉亦何从有假哉!

[批]论从证从脉因病重轻。

脉有所忌十三

凡内出不足之证,脉宜和缓柔软,忌见阳脉,如洪大浮数之类是也。外入有余之病,脉宜有力有神,忌见阴脉,如微涩细弱之类是也。

[批]论脉有所忌。

论脉顺逆十四

凡暴病,脉以浮、洪、数、实者为顺。久病,脉以微、缓、虚、弱者为顺。反此者为逆。盖脉证贵乎相合,若证有余而脉不足,脉有余而证不足,轻者亦必延绵,重者即至危亡。

论一岁之中脉象不得再见十五

如春弦、夏洪、秋涩、冬石,脉随时令,此为平也。如春宜弦,而得洪脉者,至夏必死,得涩脉者,至秋必死,得石脉者,至冬必死,为真脏之气先泄也。其象先见于非时,当其时不能再见也。

[批]论真脏脉先见者死。

脱阴脱阳十六

六脉有表无里,如濡脉之类,此名脱阴。六脉有里无表,调之陷下,如弱脉之类,此名脱阳。六脉暴绝,此阴阳俱脱也。经曰:脱阴者目盲,脱阳者见鬼,阴阳俱脱者危。

[批]脉脱阴阳。

脉有相似宜辨十七

洪与虚,皆浮也。浮而有力为洪,浮而无力为虚。

沉与伏,皆沉也。沉脉行于筋间,重按即见。伏脉行于骨间,必推筋至骨,乃可见也。

数与紧,皆急也。数脉以六至得名,而紧则不必六至,惟弦紧而左右弹然,如切紧绳也。

迟与缓,皆慢也。迟则三至,极其迟慢,缓则四至,徐而不迫。

实与牢,皆兼弦、大、实、长之四脉也。实则浮中沉,三按皆有力。牢则但于沉候取也。

洪与实,皆有力也。洪则重按小衰。实则按之亦强也。

革与牢,皆大而弦也。革则浮取而得。牢则沉取而见也。

濡与弱,皆细小也。濡在浮分,重按即不见也。弱主沉分,轻取不可见也。

细与微,皆无力也。细则指下分明。微则似有若无,模糊难见也。

促、结、涩、代,皆有止者也。数时一止为促。缓时一止为结。往来迟滞,似止非止为涩。动而中止,不能自还,止有定数为代。

[批]脉之相似宜辨。

论脉阴阳生死寒热十八

凡脉浮、大、数、动、滑为阳,沉、涩、弱、弦、微为阴。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批]论生死。

寸口脉微,为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恶寒也。尺脉弱,为阴不足,阳气下陷阴中,则发热也。

[批]论寒热。

论气血衰微脉十九

其脉沉者,荣血之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之衰也。

阳脉浮,阴脉弱,为血虚,为病筋急。

[批]论气血衰微。

痈疽脉二十

诸脉浮数,当发热,而反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当发其痈。

脉数不时,则生恶疮。

[批]痈疽脉。

论脉之有神无神二一

有病之脉,则当求其神之有无。如六数、七极,热也,脉中有力,即有神矣,当泄其热。三迟、二败,寒也,脉中有力,即有神矣,当去其寒。若数、极、迟、败中,不复有力,为无神也。苟不知此而泄之去之,神将何依为主?故《经》曰:脉者,血气之充。血气者,人之神也。善夫!

总论脉证四条二二

脾胃属土,脉本和缓。土惟畏木,脉则弦强。凡脉见弦急者,此为土败木贼。六脉皆然,俱无胃气不仅论脾脉也,大非佳兆。若弦急之微者,尚可救疗,弦急之甚者,胃气其穷矣。

[批]论脉和缓为有胃气。

脉微弱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发汗更吐下也。

[批]论脉不可汗下。

阴症无脉,温之用附子理中、四逆、回阳之类,而脉微续者生,暴出者死。

[批]论脉出之生死。

寸关尺三部,浮沉、大小、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然阴阳和平,虽剧必解又宜参诊尺脉过指与否。故《经》言:独小、独大、独疾、独迟、独热、独寒、独陷下者病。诊在何经,便知是此经之病。

[批]脉贵同等,独见者病。

虚实凭脉辨二三

治病须以虚实为主。虚实者,有余不足也。有表里之虚实,有气血之虚实,有脏腑之虚实,有阴阳先天水火之虚实。凡外入之病多有余,内出之病多不足。实,言邪气实,则当泻。虚,言正气虚,则当补。夫疾病之实,固为可虑,而元气之虚,虑尤甚焉。故凡诊疾者,必先察其元气,而后察疾病。若实而误补,随可解救,虚而误攻,不可生矣。欲辨虚实,莫逃乎脉。如脉之真有力有神者,方是真实证。脉之似有力有神者,便是假实证,矧脉之无力无神者哉![批]须看真似二字。临证者万毋忽此。

沉脉宜沉候二四

凡证既难凭,当参之脉理。脉若难凭,沉当取之沉候。彼假证之发见,皆在表也。故浮取脉,而脉亦假焉。真证之隐伏,皆在里也。沉故沉候脉,而脉可辨耳。脉辨已真,犹未敢恃,更察禀之厚薄,证之新久,医之误否,夫然后济以汤丸,可以十全。

沉脉以沉取为根二五

经曰:脉浮无根者,死。是谓有表无里,阴即绝矣,孤阳岂能独存乎!又须参诊两尺绝否尺脉论见第六条。生死昭然。

老少脉异二六

老者,脉宜衰弱,若过旺者,病也。倘旺而不躁,此禀之厚,寿之征也。如其躁疾,有表无里,此名孤阳,死期近矣。少者,脉宜充实,若衰弱者,病也,倘细而和缓,三部同等,此禀之静,福之征也。若细而弦数,木强乘土,死期至矣。

【注释】

(1)俟(sì四):等待。

(2)忒(tè特):变更。

(3)禅代:指帝位的禅让和接替。此指四时更替。

(4)愆(qiān迁):超过。

(5)蹶(jué厥):跌倒。

(6)矧(shěn审):况且;而况。

(7)躁:通“燥”。干燥。《老子》曰:“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以为天下正。”

(8)胻(hénɡ横):脚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