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会约医镜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卷之三

论伤寒

伤寒总论

冬气严寒,保身不密,杀厉之气乘于肌体,若伏而不发,至春变温,至夏变热温热病另有调治。即时发者,名正伤寒。以寒伤表,发热憎寒,邪闭皮毛,病在卫也卫者气也。由浅而深,遍身疼痛,邪入经络,病在荣也荣者血也。夫人之卫行脉外,荣行脉中,今以寒邪居之,则气血混乱,经络壅滞,故外证若此。自此而渐至呕吐不食、胀满等证,则由经入腑,病益深矣。自仲景以来,名贤代起,有言其病而不言其阴阳者,有立其方而未详其增减者,支离繁碎,令人难用。[批]论伤寒始末。惟约以汗、吐、下、温、清、补六法六法详后,更以虚实二字为提纲,凭证察脉,变化治之,易于拾芥。虽伤寒变证不一,有循序传经者,有不循序传经者,有始终止在一经者。有不由表入,直中阴经者。有三阳同病,三阴俱病,阴阳齐病者。有二经并病,前后合病者,及杂证互见,阴证似阳,阳证似阴者。[批]治法纲领。能明虚实,则宜表宜里,宜攻宜补,而立方用药,无不曲中,又何虑乎!若执方书,以某方治某病,因某病用某药,恐病合而人之虚实不合,以及孰宜急、宜缓、宜重、宜轻,不能神明变通,亦非上工。余虽详言调治,逐条分注于后,亦要在人之善用耳。惟观其某条治法,即不恰中,亦不甚远,不致误枉,或寿世之一端也。[批]治宜因证。

伤寒脉论

观此可知证之表里虚实。

经脉十二,六阳属腑为表,六阴属脏为里。经脉分手足者,以足经之脉,长而且远,自上及下,遍络四体,按之可知周身之病。手经之脉,短而且近,皆出入足经之间,故凡诊伤寒外感者,但言足经,而不言手经也。然足之六经,又以三阳为表。而太阳一经,为阳中之表,以脉行于背,背为阳也,且包覆周身,故凡风寒伤人,自太阳经始。阳明经,为阳中之里,以脉行于腹,腹为阴也。少阳经,为半表半里,以脉行于侧也。至于足之三阴主里,其脉自足上腹,虽亦在肌表之间,而其风寒未有不由阳经而入阴分也。若不由阳经入者,即为直中阴经,必连脏矣,故阴经无表证。凡浮脉,固属表也,然有感寒邪之甚者,拘束卫气,脉不能达,亦沉而兼紧,但以发热头痛等表证,参合自可辨也,切不可概以浮为表论。如血虚动血者,阴虚水亏者,内火炽盛者,关阴格阳者,脉俱浮大,宜知之也。至于脉浮而紧者,邪气有余也,按之无力者,元气不足也。元气不足,何以逐邪,必使元气渐充,自虚而实,自数而缓,则阳气渐达,胃气渐至,即为将解之兆。若日见紧数无力,则凶矣。[批]论凭脉宜参看证。

杂病以弦为阳,以缓为弱。伤寒以弦为阴,以缓为和。寸为阳,或沉细而无力者,为阳中伏阴。尺为阴,或见沉数者,为阴中伏阳。寸口数大有力,为重阳。尺部沉细无力,为重阴。寸脉浮而有力,主寒邪,表实宜汗。浮而无力,主风邪,表虚宜实。尺脉沉而有力,主阳邪在里,为实,宜下。无力,主阴邪在里,为虚,宜温。寸弱无力,忌吐。尺弱无力,忌汗、忌下。汗下后脉静者生,正气复也,躁热者死,邪气胜也。温之后,脉来歇至者,正气脱也。纯弦者名曰负,按之如解索者名曰阴阳离,皆死。阴病见阳脉者生,正气在也。阳病见阴脉者死,正气绝也其余杂证脉理俱载杂证条下。[批]详析脉法。

伤寒六经循序传变

心为手少阴,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

肝为足厥阴,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

肾为足少阴,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脾为足太阴,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

肺为手太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心包络为手厥阴,与三焦手少阳相表里。

凡感冒伤寒,初入在足太阳膀胱经,次传足阳明胃经,三传足少阳胆经,四传足太阴脾经,五传足少阴肾经,六传足厥阴肝经。以上所言六经传变,是其理之常也。亦有越经传者,有不拘日数传者,有二经三经同病者,宜见病治病,不可拘泥。其脉其证,俱于调治各经方下明之。

论治伤寒勿拘古方

凡治伤寒,历祖仲景。但仲景所制之麻桂、硝黄等剂,峻猛已极。原因当时人,气禀强壮,且为冬月感冒重邪而设,自然适中。第流传既久,天气人气,日薄一日,不必尽同。凡寒热感冒,及伤食房劳等候,皆有头病、发热、口渴等证,若即谓太阳、阳明之证,泥执古方,通治今人弱质,必被夭枉者多矣。故存古人传经之论者,俾人知《伤寒》《局方》之原,立法之所以自始也。遵列古方次第汗下者,俾人知立方用药之体,而易于仿也。集诸贤之说者,俾人知古今变化之理,而慎于用也。后之治此证者,当因时因人而权衡之,勿以生死大关轻徇旧方。庶几人登寿域,乃为司命上工。幸勿以余言为妄也。[批]论治伤寒古今不同。

论证分表里

凡阳邪在表则表热,阴邪在表则表寒。阳邪在里则里热,阴邪在里则里寒。邪在半表半里,无有定处,则往来寒热。邪在表则腹不满,邪在里则腹胀满。邪在表则呻吟不安,不烦不呕,邪在里则烦躁闷乱,并作呕逆。邪在表则能食,邪在里则不能食。若在表里之间,纵不欲食,未至于不能食也。有胸痞闷,而初见心烦喜呕者,表邪方入里,不可攻下。[批]分表里异证。凡表证悉具,而脉沉微者,以元气不足,不能外达也,但当救里,以助阳散寒为主。若不知温中以固根本,而再用发散之剂,则危亡立至。[批]论脉虚勿再用表。

论表里之虚实

凡表实者,无汗恶寒,或发热恶热。走注红肿,知荣卫有热。身痛拘急,知经络有寒。

凡表虚者,有汗恶寒,或多麻木,难举动,或毛槁肉削,颜色憔悴。凡里实者,或胀痛痞坚,或闭结喘满,或懊憹不宁,烦躁不眠,或气血积聚腹中不散,或寒邪热毒,深留脏腑之间。

凡里虚者,为心神怯跳,津液不足,或饥不能食,渴不喜冷。上虚则食不化,呕恶中满。下虚则二便不禁,肛门脱出,泄泻遗精。

[批]辨虚实异证。

论汗证

凡太阳、阳明、少阳,或三阳合(1)病,或并病,但头痛、身痛、发热、恶寒及喘而胸满等候,虽为日已久,内有一证,即表邪犹在。脉浮紧而数,无汗者,用麻黄汤或羌活汤汗之,若脉浮缓而弱,自汗者,用桂枝汤微汗之。总之,表邪散,便不传经入里,否则为变不一矣。

[批]此论当汗。

凡各经邪证,汗之不彻,犹未汗也。其人仍身热烦躁,坐卧不安,脉紧无汗,干燥错语者,是表邪未散也。其故有三:邪在经络筋骨,而汗仅出皮毛,此邪深汗浅,卫解而荣不解,一也。或以十分之邪,而出五分之汗,此邪重汗轻,二也。或汗后遽起露风,而因腠疏复感者,三也。凡遇此者,当辨微甚以再汗之。[批]此论汗之不足。如汗透而身热愈甚,此阴阳交而魂魄离,大凶之兆也。又有邪本不甚,而年衰体弱,发散太重,或屡散被害者,或邪去而胃伤,不能饮食而羸惫者,此过汗之患也。倘汗过亡阳,气脱昏沉等候,以四味回阳饮救之。若得煎参三五钱,饮之更妙。[批]此论汗之太过。

论忌汗

凡脉微、弱、弦、沉,及尺迟、无力者,以上六脉,俱忌汗。再有下利清谷者,小便失禁者,咽喉干躁,身重心悸者,及阳虚、衄血、吐血、淋家、疮家、腹中上下左右动气者,悉不可发汗。

[批]忌汗诸证。

感冒伤寒新旧发表诸方

古方分量最重,今酌而减之。

麻黄汤 治太阳经病,头项痛、腰脊强、发热恶寒、身痛无汗,脉浮紧者,以太阳经脉由脊背连风府故也。亦治太阳阳明合病。

麻黄去节,一钱,或多用 桂枝钱半 甘草八分 杏仁去皮尖,十五粒

水煎,热服,覆取微汗,汗出勿再服,总要有汗方止。若汗已出,渐次解所覆者,勿得顿减贪凉,以防表疏复感也。

[批]治伤寒无汗。

桂枝汤 治太阳中风,发热恶寒、头痛干呕、自汗、脉浮缓者。

桂枝 白芍 生姜各二三钱 甘草一钱 大枣五枚,去核

水煎,热服,覆取微汗,不得太过。以汗者血之液也,汗多则卫气疏,不能内以护荣,故用桂枝和荣散邪,用白芍护荣固里。姜能散寒止呕,枣以甘温能和,此不专于发散,而兼和荣卫者也。邪出而卫自密,汗亦止矣,岂桂枝能塞汗乎!

以上二方,皆治寒邪初感,温散之妙法也。至于桂枝汤,则凡四时阴胜之邪皆所宜用,但浮脉而紧,发热无汗者忌之。以脉紧为伤寒,服之则表益实,而汗愈难出故也。

[批]治伤风有汗。

升麻葛根汤 太阳病,次传阳明胃经,身热、目痛、鼻干、不寐、脉洪而长,以阳明主肌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也。

升麻 葛根 白芍各二钱 甘草炙,一钱

加姜煎服。如头痛,加白芷、川芎。如身痛,加羌活、防风。如热不退,加黄芩,或加石膏。胃虚不食,加白术。腹痛,倍白芍。若伤寒未入阳明者勿服,恐引表邪入阳明也此经多气多血,寒邪入,则血气壅滞。辛能达表,轻可去实,故用升葛辛轻之品,发散阳明表邪。邪盛则阴虚,故用白芍也。

[批]治阳明病。

小柴胡汤 阳明病,又传少阳胆经,胸胁痛、耳聋、寒热往来、呕而口苦、咽干目眩、脉弦而数,以少阳之脉,循胁络耳故也。

柴胡二钱 半夏钱半 人参 甘草 黄芩 生姜各一钱 枣三枚

水煎服。如呕逆,加陈皮,倍生姜。烦者,去半夏,加括蒌。渴者,去半夏,加花粉。若不渴,外有热,去人参,加桂枝,覆取微汗。咳嗽,去参枣,加干姜、五味咳为肺寒,干姜散寒,少加五味以敛肺。肺脉不虚者不用。少阳证,有嗽无喘。阳明证,有喘无嗽。虚烦,加竹叶、粳米。腹痛,去黄芩,加白芍。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胁痛,加青皮、白芍。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太阳病,或饮水多,停心下,故悸。水蓄不行,故小便不利。茯苓能利水。本经头痛,加川芎。发黄,加茵陈。

[批]治少阳病。

加减羌活五积散 治四时感冒,发热、恶寒、头痛、身疼、咳嗽、声重,脉浮紧无汗者,以代发表古方,不论大小皆治。

当归钱半 白芍一钱 陈皮八分 半夏钱半 茯苓一钱三分 甘草一钱 桔梗 枳壳 川芎 白芷 防风各一钱 羌活八分 桂枝一钱 紫苏叶五分 北细辛三分

姜三片,葱白五寸,水煎,热服,取微汗。如冬春寒甚,加麻黄五六分。夏秋,加苍术钱半。

[批]治一切感冒伤寒。

加减羌活汤 治伤风寒,头痛、身痛、憎寒、壮热、脉浮紧无汗,及四时不正之气。凡男女大小同治。以代麻、桂、青龙等汤也。

羌活一钱 防风一钱二分 苍术 川芎 白芷 甘草各一钱 陈皮八分 北细辛二三分 生姜一钱 葱白五寸

热服,取微汗。如自汗者,去苍术,加白术,或加黄芪。胸满,加枳壳、桔梗。呕逆,加半夏。喘促,加杏仁。可随证加入。此方不犯三阳禁忌,为解表稳方,可以便用。

[批]治一切感冒伤寒。

补中益气汤 治虚弱不足。年衰脉微之人,外受风寒,难用表剂,补中即以除寇,亦可随证照后加入。善用者最效。

人参无者用淮山药三四钱炒黄代之 黄芪蜜炒 白术各钱半 陈皮五分 当归 甘草炙,各一钱 升麻用蜜水炒,或用淡盐水炒 柴胡酒炒,各三分 生姜五分 红枣三枚

水煎服。病属太阳,无汗寒热者,加羌活、防风。头痛,加白芷、川芎,或加北细辛二三分。汗不出者,再加苍术。自汗者,加桂枝、白芍。寒甚者,加苏叶。热甚者,加黄芩。

此方惟上焦痰呕、中焦湿热、伤食、膈满者忌服。

[批]治阳虚感冒。

益元散邪汤 治元气太虚,脉大无力,外感寒邪,憎寒壮热,身痛头痛,或呕恶泄泻等证。邪气不能外达,惟温中自可散寒。即素禀薄弱之辈,或连进二三服,自必阳回而解。

当归二三钱 白芍煨,钱半 陈皮一钱 白术 熟地各三四钱 山药二钱 甘草炙,一钱 黄芪蜜炒,钱半 麻黄去节,八分 桂枝一钱 生姜煨,钱半

水煎,热服,略盖以取微汗。如头痛,加川芎、白芷各一钱,北细辛二分。如泄泻者,去当归,加萆薢四钱,茯苓一钱,木香三分。若三阳并病者,加柴胡二钱。

仲景治伤寒,如麻、桂等汤以温散,固为千古妙方。至于阳根于阴,从补血而散者,惟此乃得云腾致雨之妙,为今时之所宜。勿得疑为骤补无用,而徒以散邪为主,致有夭枉之失。

[批]治阴虚感冒。

上方补气以散邪,此方补血以散邪。

论吐证

《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又曰:在上者涌之,谓吐之也。邪结中焦,胸满而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或饥不能食,或食入即吐,并有欲吐不能吐者,手足厥冷,脉弦迟,或寸脉微浮而紧,此为胸中有寒,当吐之。丹溪曰吐中有发散之义,此治伤寒一大关键也。何今人惟知汗、下二法,而吐法不用,使邪气结而不散,轻病致重,其害无穷。但胸中之寒,亦有虚实之分,仲景曰: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方载三十内。前言寒者,言寒邪之实,后言寒者,言胃气之虚。当吐当温,此等要处,最宜详察。

[批]此论宜吐。

凡胸上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甚,其脉迟,而寸脉微滑,吐之则利自止。

凡宿食在上脘者宜吐。虚烦在胸中者,宜吐下分治之

凡寸脉弱而无力者忌吐。寒邪在表,宜汗,在中下宜下,不宜吐。

[批]此论忌吐。

瓜蒂散 治胸中痞硬,寒邪滞中,寸脉微浮。吐之以散中寒。

甜瓜蒂炒黄 赤小豆等分

为末。即瓜蒂一味亦可。熟水调服二三钱,以指按喉必吐。吐时须令闭目,紧束肚皮,若吐不止者,葱白汤解之。凡亡血及老人产妇血虚脉弱者勿服。

[批]此吐上焦有形之实邪。

栀子豆豉汤 治伤寒烦躁。亦用作吐药,以肺肾之邪在上焦,吐以散之也。

栀子十四枚 淡豆豉四合

先煎栀子,后入豆豉,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止后服。

烦者气也,出于肺,栀子治肺烦。躁者血也,出于肾,豆豉治肾躁。以心火旺,则金躁而水亏,肺肾合而为烦躁。

上方吐有形之实邪,此方吐无形之虚烦。若大便溏泄者,虚寒在下,不可服。至于宿食而烦躁者,用栀子大黄汤下之。

[批]此吐上焦无形之虚烦。

外附治结胸法 凡伤寒结胸,有气虚不堪攻吐者,以葱白、生姜各四两,生萝卜半斤此味若无,以子三两代之。共捣,炒热,以布包安胀处。须分两包,冷则易之,即时汗出而愈。

又法,以大蒜十余枚,捣摊绢上,贴一切胀痛处,神妙。

论下证十一

邪在表,宜汗。邪入里,宜下此里者,非三阴之里,乃阳明胃腑也。三阴亦有转入阳明者,须因证因脉,酌宜下之。然下证不一,有痞、满、燥、实、坚五者之异。痞者,胸闷不食。满者,胸腹膨胀。燥者,大便枯少。实者,腹满而痛,日久不大便。坚者,按之便硬。如五证悉具,三焦俱伤,宜大承气汤急下之。但见痞、燥、实三证,邪在中焦,宜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恐伤上焦之气也。但见痞实二证,邪在上焦,宜小承气汤,不用芒硝,恐伤下焦之血也。夫以人之一身,元气周流,一有邪滞,则壅塞经络而为病矣。轻则导而去之,重则攻而下之,使垢瘀去,而后正气可复。然攻下之剂,须适证为宜。若邪盛而药轻,则根株仍留。邪轻而药重,则正气必伤。能以证合脉,庶得万全。

[批]下法权宜。

论证当下十二

脉沉实,尺脉更旺者,邪热入腑也,宜下之。其证:腹中便硬,大便闭,谵语,腹痛,不恶寒,反恶热,口渴,咽燥,腹满,潮热日晡热,属实证,及五六日不大便,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也,俱宜下之。

[批]此论当下。

论证忌下十三

脉虚弱,寸脉浮大,右关细涩及迟缓微弦者,皆不宜下。又有脉久数者,非外邪也,细数者,非实邪也,下之则危。其证:腹鸣自利,无热恶寒,唇青舌卷,口不渴,身痛,大便先硬后溏,喘而胸满,止心下硬满,不食,恶寒,小便清利,咽中闭塞,汗多亡阳而谵语,阴虚水亏,虚烦虚躁,四逆恶水等证,俱忌下之。

[批]此论忌下。

伤寒攻里诸方十四

大承气汤 治伤寒阳邪入腑,五六日不大便,痞、满、燥、实、坚五证全具,发热谵语,口干舌涩,三焦大热,脉沉实者。

大黄五钱 芒硝四钱 厚朴二钱,炒 枳实一钱,炒 或加甘草一钱

水两钟(2),先煎厚朴、枳实至钟半,投大黄,煎至一钟,去渣,纳芒硝一沸,热服大黄泻热,芒硝润燥,枳朴破痞满,攻内邪之峻剂也。然非大实大满,不可轻投,恐有寒中之变。

[批]治实邪入里。

小承气汤 治邪在上焦,痞满谵语,便难而硬,或六七日不大便,潮热,气喘脉实者。

大黄四钱 厚朴二钱 枳实一钱,炒

水煎,热服除芒硝者,恐伤下焦真阴也。

[批]治上焦邪热。

谓胃承气汤 治邪在中焦,燥实腹胀,恶热口渴,便秘谵语及吐后腹胀,与未吐未下而心烦脉实者。

大黄六钱,酒浸 芒硝四钱 甘草钱半

水煎去渣,入芒硝一沸服除朴、实者,恐伤上焦之气也。加甘草者,不致伤胃也。吐后为内烦,下后为虚烦,不吐不下而心烦者,胃有郁热也。

[批]治中焦邪热。

六一顺气汤 治伤寒邪热传里,便实口燥,潮热班黄,狂走阳厥,胸胁满硬,脐腹胀痛,及老人、产妇血气两虚者,有下证,或下后未解诸病,用此以代大小承气、大陷胸等汤之神剂也。

大黄四五钱 枳实钱半 黄芩二钱 甘草一钱 厚朴姜炒,一钱半 白芍二钱

水煎服。欲峻者,大黄后入。如表证未除者,加柴胡钱半。古方原有芒硝,去之,以性峻急,伤人故也。若概用之,枉死者多矣。

仲景云:荡涤热积,宜用汤液,切禁丸药。

[批]治一切热积。

大柴胡汤 治表证未除,里证又急,汗下兼行。

柴胡三钱 半夏二钱 黄芩 白芍各钱半 生姜二钱半 大黄二三钱 枳实一钱 大枣三枚

水煎服。

[批]治表里兼病。

论清理十五

凡伤寒吐下后,多有余热未除,脉犹洪数,以致口渴咽燥,身热便赤,日夜不宁等证,此际宜清理之,则热退而诸证瘥矣。但清热必须滋阴,或补先天之水,或养后天之血,庶阴长而阳自消。若徒用苦寒之剂,不惟热不能退,而且热从火化,损脾伤胃,是治病而适以益病,可不畏乎!业医者宜知也。

益阴清热汤 治伤寒余热,口渴便赤,烦躁便实,脉洪等证。

当归一钱 白芍 生地 麦冬各钱半 黄芩二钱 甘草一钱 元参一钱 泽泻八分 木通八分 栀仁炒黑,八分 陈皮八分 石膏生用,二钱 黄柏炒焦,一钱 扁豆炒研,二钱

水煎服。如舌黄,加黄连一钱。目赤,加胆草八分。大便燥,加酒炒大黄钱半。如妇人血热,加青蒿二钱。如胁痛,加青皮八分。如口渴,加花粉一钱。

[批]治一切余热。

黄连解毒汤 治伤寒吐下后,火盛烦躁,喘急,口渴,脉洪者。

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各一钱

水煎服。

[批]治内火盛。

白虎汤 治伤寒脉浮滑,表里俱热,及便结班黄,狂躁大渴等证。

石膏五钱 知母二钱 甘草一钱 糯米一撮

水煎服。如汗渴者,加人参。

[批]治表里俱热。

竹叶石膏汤 治阳明汗多而渴,鼻衄,喜水而吐,及烦躁等证。

石膏生研,三钱 淡竹叶十三片 半夏 甘草各钱二分 麦冬钱半 人参无者,或以芪蜜代之 米一撮

生姜三片,煎服。

[批]治胃热。

以上所录诸方,是折火之标,而非退热之本,惟直探其真阴而补之,如亢旱而得甘霖,土木皆濡,顷刻为清凉矣,岂不妙哉!如左尺脉无力,以六味地黄大剂投之,自水旺而火退。如右尺脉弱,上部渴甚燥热,饮冷反吐,下部足冷者,是火不归源,即以六味汤中加肉桂二钱,五味五分,甚则加附子二三钱,冷饮即愈。若先用苦寒之药,而热不退,再用芩连之类,安得生乎!

[批]论滋阴即以退热。

论温十六

温者,温其中也。气为阳,气虚则寒。脏有寒邪,不温即死。《经》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以寒者阴惨肃杀之气也,阴盛则阳衰,所以昔贤皆重救里,宜及时而用温也。但温有大温、次温之殊。大温者,以真阳将脱,须回阳以固中元。次温者,正气犹在,宜扶阳以顾将来,庶转凶为吉,而生机勃然矣。又有一种阴虚火盛,内热不宜用温者,凡姜、桂、附子之类勿用,当用温和之味,不犯一毫寒凉,则脾肾无伤,斯为高明。

和阴益阳汤 治伤寒吐下后,元气不足,以致饮食不思,腹满而呕,口吐冷涎,大便溏泄,小便不禁,六脉虚弱,四肢无力等证。

当归二三钱 白芍酒炒,钱半 白术二钱 茯苓钱半 人参少者,以淮山药炒用,三钱 甘草炙,一钱 陈皮一钱 半夏钱半 砂仁炒研,八分 藿香一钱 生姜煨,一钱 大枣三枚

水煎,温服。如四肢寒冷,加附子一钱。小腹痛喜按者,加吴茱萸六分开水泡一次用。泄甚者,加肉豆蔻五七分,但当归减半,须用土炒。汗出,加蜜炒黄芪钱半。甚者,加蜜炒麻黄根钱半。若气下陷,亦加黄芪钱半,升麻三分。如小便不禁,加盐炒补骨脂一钱,益智仁一钱。如心虚不宁,加枣仁炒研钱半。

[批]此次温之剂治一切里寒。

理中汤 治病后中气虚寒,自利不渴,腹痛,呕吐,脉弱等证。

人参若无人参,属气虚者,以蜜炒黄芪二钱代之,脾虚者以淮山药三钱代之 白术二三钱 甘草炙,一钱 干姜炒,钱半

水煎服。如病重者,日进二服。如四肢厥逆,加附子一二钱。其有寒甚势急者,附子生用或煨熟用。如腹痛而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二钱,白芍钱半。呕者,加生姜二钱,去附子。

[批]此大温之剂治一切寒甚。

八味回阳饮 治脉虚将绝,阴阳将脱。

人参无者,以蜜炒黄芪一两代之 附子二三钱 干姜炒,二三钱 当归身三钱,如泄泻者,或血热而动者去之 熟地数钱或一二两 甘草炙,一钱 白术三四钱 黄芪蜜炒,三钱

水煎,温服。如泄泻者,加乌梅二个。虚火上浮者,加茯苓二钱,麦冬一钱。如肝滞而胁胀痛者,加肉桂钱半。

[批]治阴阳将脱。

理阴煎 此治真阴不足,左尺无神,阳浮假热者。

熟地五七钱或加倍 当归身三五钱 甘草炙,一二钱 干姜炒,一二钱 或加肉桂一二钱

水煎服。如阴中无阳,加附子。若脾肾两虚,水泛为痰,或呕或胀者,加茯苓钱半,或加白芥子五分。若泄者,去当归,加山药、扁豆、吴茱萸、肉豆蔻、补骨脂之属。如腰痛,加杜仲、枸杞。如腹胀痛,加木香、砂仁、陈皮之属。

[批]治阴虚假热。

论补十七

补者,济其虚也,古人言之已详,今人畏而不用,且曰伤寒无补法,谬亦甚矣!使患虚者,坐以待毙,不大可憾乎!观仲景立三百九十七法,而治虚寒者一百有奇,垂一百一十三方,而用人参桂附者八十有奇。即东垣、丹溪、节庵亦有补中益气、回阳返本、温经益元等汤,未尝不补也。夫实者不药可愈,虚者非治弗痊,能察其虚而补济之,即握伤寒之要矣。

二补汤 治阴阳两虚,六脉俱弱,夜热肢冷,失血便泄等证。

熟地三五钱 当归土炒,二钱,泄者或不用亦可 黄芪蜜炒,二钱 枸杞二钱 甘草炙,钱半 杜仲盐炒,二钱 枣皮一钱 白术钱半 淮山药二钱 肉桂一钱 五味子十三粒,微炒

水煎服。如寒甚者,加附子钱半。腹痛喜按者,加补骨脂一钱。泄者,加乌梅二个、肉豆蔻八分。呕恶,加生姜一二钱。

[批]治阴阳两虚。

小营煎 治血少阴虚,咽干舌燥,上下失血,脉细数者。

当归二三钱 熟地二三钱 白芍酒炒,二钱 山药炒,二钱 川续断钱半 枸杞二钱

水煎服。如火盛烦躁,加真龟胶二钱化服,或加麦冬、生地。骨蒸,加地骨皮钱半。如身热,加青蒿一钱。

[批]治血虚火燥。

八味回阳饮 治阴阳大虚,元气将脱者,非此不治方载十六内。

[批]治阴阳大虚。

十全大补汤 治气血两虚,恶寒发热,眩运(3)自汗,诸虚等证。

人参无者,以山药三五钱代之 白术二钱 茯苓钱半 甘草炙,一钱 白芍酒炒,二钱 熟地 当归各三钱 川芎一钱 黄芪蜜炒,二钱 肉桂钱半

水煎服。

[批]治气血两虚。

八味大建中汤 治中气不足,厥冷,呕吐,阴缩,多汗,腹中寒痛,胀满不食,唇干,精出,寒热烦冤等证。

人参 甘草炙,各一钱 黄芪蜜炒 当归 白芍酒炒,各二钱 肉桂二钱 半夏钱半 附子一钱或二钱 红枣二枚 生姜六分

水煎服。

[批]治中气不足。

论三阴十八

三阳传入阳明胃腑者为里,非三阴之里也。三阴亦有转于阳明者。寒郁为热,亦有虚实之异。实热者,脉必沉实有力,恶热谵语,大渴便秘,是肠胃燥实,宜下之。若不转入胃府,而无证实脉实者,宜因经因脉调理之,不得一概论下也。

加味平胃散 治太阴脾经病,腹满而吐,食不下,嗌(4)干,手足自温,或自利,腹痛,不渴,脉沉而细。以太阴之脉,布胃络嗌故也。

苍术钱半 厚朴姜炒,一钱 陈皮八分 甘草炙,八分 扁豆炒研,二钱 白芍钱半 半夏钱半 大腹皮去黑皮及粗,洗净,一钱 砂仁一钱,炒研 生姜一钱三分 大枣三枚,去核

水煎服。如泄,加肉豆蔻八分,白术钱半,或再加煨木香三分。如腹痛拒按者,去生姜,加葛根钱半。如嗌干,加元参、桔梗。

[批]治脾经病。

八味地黄丸 治少阴肾经病,舌干口燥,或自利而渴,或欲吐心烦,引衣倦卧,其脉沉。以少阴之脉,贯肾络肺,系舌本故也。

熟地八两 山药 枣皮 茯苓各四两 丹皮二两 泽泻两半 肉桂三两 附子三两

共研末,炼蜜为丸。病急即减两为钱,水煎,早服。

[批]治肾经病。

养肝抑邪汤 治厥阴肝经病,或气上撞心,心中疼,烦热消渴,饥不欲食,食即呕蛔,下利不止,脉沉而弦。以厥阴之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也。

当归二钱 白芍酒炒,钱半 柴胡酒炒,钱半 熟地二钱 川椒炒,七分 麦冬一钱 乌梅二三钱 木香煨,三五分 白术钱半 茯苓二钱

水煎服。如消渴甚者,加黄柏、知母各钱半,肉桂五分。

[批]治肝经病。

阳邪自太阳传至太阴,则嗌干未成渴也。传至少阴,则口渴未成消也。传至厥阴而成消渴者,热甚能消水也。若脉证皆实,宜用承气等汤下之。然又有说:以肝居下部,而邪乱之,则邪上撞心,木邪乘土,则脾气受伤,所以饥不欲食。脾土既伤,而复下之,则脾愈伤,而利不止,此所以宜养肝补土也。

麻黄附子细辛汤 治少阴伤寒,以无头痛也,始得之,脉沉而反发热者,此阴分表邪也,用熟附配麻黄者,发中亦有补焉。

麻黄去节,钱半 附子钱半 细辛七分

水煎服。或去细辛,加甘草。

[批]治少阴伤寒。

真武汤 治少阴伤寒,腹痛,或呕,或利,或咳,小便不利,四肢重痛。

茯苓 白芍 生姜各三钱 白术二钱 附子钱半

水煎服。若咳者,加五味子三分,细辛六分,干姜一钱。小便利者,去茯苓。下利,去白芍,加干姜钱半。呕者,去附子,加生姜二钱。

[批]治少阴兼证。

论伤寒中寒不同十九

凡六腑属阳,一受寒邪,先发太阳,发热恶寒,治宜疏散。五脏属阴,一受寒邪,必发太阴,恶寒不热,治宜温托,以腠理素虚,而阳微最忌发表。其外寒所受虽同,而里则以有火为伤,无火为中之异,此犹人所共知。至于阳极而证似阴,阴极而证似阳,治若稍混,杀人反掌。详明于下,以便取用。

凡阳证似阴者,手足冷,大便闭,小便赤,烦闷昏迷,身寒却不欲衣,口渴,指甲红,脉必沉滑,或四肢厥冷。此阳极于内,真阴失守也。轻则调胃承气汤,重则大承气汤下之,以救一线之阴,不至为阳所劫。此时不知诊脉,疑以为寒,用一毫温热之药,则立毙矣。

[批]论阳证。

凡阴证似阳者,烦躁面赤,咽干,大便泄,小便清,指甲黑,或身热反欲得衣,口渴,不喜冷水,脉必浮微。若认为阳证,投以寒药,死者多矣。[批]论阴阳异证。总之,阴证不分热与不热,不论脉之浮沉大小,但指下无力,重按全无,便是伏阴,急与五积散,通解表里之寒。若内有沉寒,必须姜附温之。如附子理中汤方载上十六内之属,乃为妙剂。

[批]论阴证。

五积散 治内外阴寒,并治感冒食积,呕吐,背项拘急等证。

当归一钱 白芍 陈皮各八分 川芎 白芷 桔梗各一钱 苍术钱半 枳壳 肉桂各一钱 半夏 厚朴 茯苓各一钱三 干姜一钱 麻黄去节,五八分 人参少者亦服 甘草七分 生姜一钱 葱白三茎

水煎,热服。

[批]治内外阴寒。

太阳汤 治寒中三阴,战栗厥逆,呕吐昏迷,唇青囊缩等证。

白术三钱 干姜炒,一二钱 当归钱半,泄者不用 山药炒,二钱 附子二三钱,势危者用生附子,湿纸包煨熟用 甘草炙,一钱 白芍煨,钱半 生姜一钱 红枣三枚

水煎服。或假热拒格不纳,冰冷服。

此方用白芍,恐阳药之僭越(5)也,可代理中、四逆、回阳等汤。如冬月,寒伤太阳经,有表证者,加麻黄八分。头痛,加北细辛二三分。如肉振汗多者,加制黄芪二三钱。如泄泻者,加乌梅二个,去当归。如肝脉紧而郁滞者,加肉桂二钱。如小腹痛而喜按者,加吴茱萸七分,汤泡一次用,又须兼下方外治,乃妙。

[批]治中阴寒厥。

华佗救脱阳法 治寒中三阴,阳脱无脉,昏倒强直等证。

用葱白一二斤捣碎,炒热,绢绸包熨脐下,以二包更替熨之。脉渐出,手足温者生。内服上方,但药小及少缓者,俱不能济。

[批]外治中寒。

论传经及合病并病二十

凡风寒中人,入阴入阳,原无定体,及已中之后,或传或不传,或初入太阳,即入少阴,而成真阴证者有之,不必尽如《经》言日传一经者之说也。所以凡治伤寒,宜见证治证,如在表者疏之,在中者和之,在里者攻之,不必拘泥,此活法也。

[批]论治宜因证。

合病者,或两经同病,或三经齐病是也。治之者,必以一经病重为主,各经病亦须兼之。因证察脉,自必适中。如方书所载白虎汤治三阳同病之类,似难恰合,宜变通因心。

[批]论治合病。

并病者,一经先病未尽,又过一经者是也。但过经不尽循序,或越一经越二经者有之。治之者,宜以后过之经为主治,勿使未尽而又过经也。能因机察变,原始要终,乃为高明。

[批]论治并病。

仲景曰:伤寒先在太阳,脉静者不传,若烦躁脉数者为传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

伤寒数日,无热而烦躁者,为阳去入阴也。若能食,不呕,阴不受邪也。

[批]论证传不传。

论两感二一

凡病两感者,内外皆感于寒者有之。亦有纵欲、劳力、七情先伤于内,而后寒邪复伤于外者,是表里俱病,本危证也。然细察之,亦有缓急可辨。彼三阳之头痛、身热、耳聋、胁痛、恶寒而呕者,外邪也。其三阴之腹满、口渴、囊缩、谵语者,此内邪也。若外甚于内,当以外为主治,而兼调其内。内甚于外,当以内为主治,而兼理其外。外甚者疏之解之,内甚者,和之攻之,此言内外伤寒者也。[批]论治内外两感寒邪。若元气素虚,脉息无神,而内伤复兼外感者,此宜单顾根本,不可攻邪,一得元气不败,则强寇自退,或可望其生矣。此证变态非常,不可凿言方治。姑举古方,以治两感伤寒,为临此证者之法。[批]论内伤复兼外感。

大羌活汤 治内外两感伤寒。若内伤,不系外寒传里者,忌用。

羌活 独活 防风 防己 黄芩 黄连 白术各二钱 苍术二钱 甘草 北细辛各一钱 知母 生地各七钱 川芎七分

水煎,热服。此阴阳两解也。盖表里俱病,欲汗之则有里证,欲下之则有表证。洁古制此方者,意以传经为阳邪,故以羌、独、苍、防、芎、细,祛风发表,升散传经之阳邪。芩、连、知、地黄、己,清热利湿,滋培受伤之阴血。又用术、草以回中州而和表里,或可救治。

[批]治内外两感。

冲和灵宝饮 治证同前。

羌活 防风各钱半 细辛五分 川芎 白芷 生地 黄芩各一钱二分 甘草 柴胡 干葛 石膏各一钱二分 黑豆一撮

加生姜、葱白煎服。如自汗,加白术、黄芪。如胸满,加枳壳、桔梗,去生地。喘,加杏仁。若要汗下兼行,加大黄。当随证加减,不可执滞。

[批]治证同前。

【注释】

(1)合:原作“各”,据《仲景全书·伤寒论卷第四》改。

(2)钟:古容量单位。春秋时齐国公室的公量,合六斛四斗。之后亦有合八斛及十斛之制。

(3)运:通“晕”。眩晕。《灵枢经·经脉》:“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

(4)嗌(yì益):指咽喉。

(5)僭(jiàn贱)越:指超越本分行事。此指发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