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证门
暑证辨法
暑证辨法,以口渴心烦、溺赤身热、脉洪而虚为的。轻者为伤暑,大渴、大汗重者为中暑。或汗出身热而两足冷者,是暑而夹湿是也。他若发热恶寒、头痛而项强者,是因畏热求凉,凉袭于外也。吐泻、腹痛、脉迟而口不渴者,是凉中于内也。此等症候虽生在暑月而实非虚症,或不体察病情,执暑症成方以概治诸病,误矣。(宏济)
中暑证
刘河间论暑证甚为详明,《伤暑全书》采入之。河间曰:中暑之证身热头痛、背寒面垢、自汗烦躁、大渴、口干、倦怠而身不痛,或时恶寒,或畏日,气脉虚而弱。处方用药,须看《伤暑全书》,故不赘。
《伤暑全书》云:暑暍,一气也,若中暑、中暍之分则强矣。予考《苍生司命》一书,言夏月有中暍证,即中暑也,但中暍,太阳膀胱受之;中暑,心与小肠经受之,少有异耳。《活人书》云:夏月得病有四症:伤寒、伤风,脉证互见。中暑、中热疑似难明,脉盛、壮热,谓之中热。脉虚、身热,谓之中暑。此以脉之或虚或盛,身之壮热微热辨之也。(丞)
治中暑法:用大蒜一握,用新黄土研烂,以新汲水和之,滤去渣,灌入即活。凡中暑伤暑,不可便与冷物,俟稍苏,方可投冷物,则中气运动,无患也。
治中暑昏眩烦闷欲绝急效方
取田中干泥,做一团,堆在病人肚上(或云脐上),使少壮人撒尿其中,片时即苏,苏后不可饮冷汤,须进温米汤。
治中暑霍乱大渴方 王孟英
用冬瓜,去皮瓢,水煎清汤,俟凉,任意饮之。方论须看以上所列霍乱口渴方。
中暑急救方 《绪录》
凡中暑昏仆气绝,即以大蒜一握,取道上热土同捣烂(或用新黄土更妙),用新汲水和允,去其渣滓,撬齿灌之,少顷而苏。
[功效卓著]《冷庐医话》记述孔雅六学博,言尝于酷暑中,见一老妪倒地,口眼尽闭,鼻无气息。急令人以蒜头二颗研烂,取路上热土,日晒处净土是也,汗泥不可用,新汲井水一碗调匀,以箸启其齿,灌之。五七匙后,始受而作呕,灌尽大吐,有声息,手足亦渐舒动,至黄昏后方苏。自云烈日中行十余里,心烦口燥,啖麦饼,晕闷而绝,不自知也。投以此方,暑食俱得吐去,而人乃苏。后屡治中暑者均效。《朱氏验方》治法相同。中暑、猝倒、急暴等症,用第二集霍乱门灵宝妙应丹。
中暍救急方 均刊入第三集中中暍门。
伤暑之辨证
伤暑之症,系天气蒸热,潮气氤氲,虽高楼凉阁,亦不清爽,惟觉汗流遍体、肌肤黏。而体肥湿盛之人,易于受病,时觉胸闷懒食、身重身倦、头晕,甚则喘嗽,口吐白痰,是伤暑也。是感而即发也,非暑温也,非在烈日之下也,非中暍也,此症当以菊贝汤主之。录陈泽东《温病讲义》。《温病讲义》所说伤暑,只有菊贝汤一方,患是症者,照方煎服,自无不效,此方刊入第二集中。(丞)
扁豆饮 治伤暑。扁豆叶,捣一碗,饮之立愈。
[发明]扁豆有消暑除湿,升清降浊之功,故能治霍乱吐泻之症,惟扁豆最易壅气,脾弱者慎用。费伯雄《医醇》中,言之甚详。方用扁豆叶,或用扁豆衣,具有意义也。(丞)《朱氏验方》亦载。
伤暑干霍乱方
[治法]食盐、生姜炒服,此方名曰盐姜汤。用法须看以上所列干霍乱煎方。
伤暑霍乱方 包瑞溪
丝瓜叶一片,白酸梅肉一钱并核中仁用,共研烂,新汲水调服,立愈。
丞按:《霍乱论》注此方载《广笔记》。
[药性略释]丝瓜能解热毒,白梅能止霍乱,井泉水有解热闷烦渴之功,此处方之用意也。白梅一名盐梅,又名霜梅,其修治法,取大青梅,以盐汁渍之,日晒夜渍,十日成矣,乃上霜,气味酸、咸,平,无毒,故方书称白酸梅肉,或呼白霜梅肉也。(丞)
方药备检
暑天吐泻方 见泻痢门小儿吐泻方见泻痢门,夏秋备用丸散方载第二集霍乱症门辨真寒假热、辨阴症似阳,验唇舌法载第二集霍乱症门,热霍乱用栀子豉汤,按症加减法,以及阴寒吐泻方、疮螺迅雷散,治热霍乱转筋及中暑猝倒急暴之症,亦载入第二集霍乱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