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内妇科临证精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六、强直性脊柱炎

(一)中西医病名及诊断要点

1.中西医病名

中医:脊痹。

西医:强直性脊柱炎。

2.诊断要点

中医:①形体消瘦、纳钝、乏力、背腰酸痛持续日久,或伴遗精早泄、失眠多梦。②腰痛、晨僵持续至少3个月,活动(非休息)后可缓解;腰椎垂直和水平面活动受限;胸廓活动度较同年龄、同性别的正常人减少。③脉沉濡尺弱或濡滑,舌胖,苔白腻厚或黄腻润。

西医:诊断主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骶髂关节摄片。①临床诊断标准:腰痛、晨僵持续至少3个月,活动(非休息)后可缓解;腰椎垂直和水平面活动受限;胸廓活动度较同年龄、同性别的正常人减少。②放射学标准:骶髂关节X线表现分五度:0度(正常),I度(可疑),Ⅱ度(轻度,局限性侵蚀性改变),Ⅲ度(中度,进行性骶髂关节炎呈侵蚀性改变或关节间隙扩大或狭窄或部分强直),Ⅳ度(重度,完全强直)。双侧骶髂关节炎≥Ⅱ级或单侧骶髂关节炎Ⅲ~Ⅳ级。

(二)中医论治

1.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的认识

强直性脊柱炎最早期的表现与中医“肾着”“腰痛”相似,如《金匮要略》中言:“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立,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干姜苓术汤主之。”《医宗金鉴》载:“胯,即胯骨也,若收风寒湿气再遇跌打损伤,瘀血凝滞,肿硬筋翻,足不能直行,筋短者足尖着地,臀努邪形……”与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晚期则表现为“骨痹”“肾痹”“龟背”等,如《素问·长刺节论》又说:“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骨痹和肾痹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肾痹乃骨痹的进一步发展,正如《素问·痹论》指出:“五脏皆有合,病久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肾主骨,“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而成肾痹。晚期又可出现如《素问·痹论》所说“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的证候。

2.病因病机

强直性脊柱炎基本病因病机为外感风寒湿为因,湿热瘀阻兼肾督虚损为果。而活动期以湿热瘀阻兼肾督虚损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1)先天不足,肾精亏虚

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不足,骨失所养,外邪乘虚而入;或房劳过度,肾精不足,水亏于下,火炎于上,阴火消烁,真阴愈耗;或病久阴血暗耗,阴虚血少,成为发病的内在基础。强直性脊柱炎通常于少年发病,青年时期病情发展。现代医学已证实了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与遗传有密切关系。

(2)肝肾亏虚,肾精不充

肾主骨生髓,脊柱为一身之骨主。骨的生长发育又全赖骨髓的滋养,而骨髓中精气不足,骨髓空虚,则骨质疏松,酸软无力。督脉“循背而行于身后,为阳脉之总督。督之为病,脊强反厥”。青少年肾精不足,髓不得充,骨失所养,肾虚及肝,筋失濡润,导致骨质脆弱、筋脉不柔、皮肉不坚,成为外邪侵入的病理基础。

(3)外感寒湿,郁而化热

由于居住潮湿、涉水冒雨、冷热交错等原因,导致阳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邪乘虚侵入,注入经络,流于关节,使气血郁闭而发病。然风寒湿邪侵体,正气尚弱,且湿性黏滞缠绵,诸邪不能及时外散,寒湿留连不去,郁闭阳气日久,可导致“寒盛则生热”,“重寒则热”而化为热毒,“若邪郁病久,风变为火,寒为热,湿变为痰”可郁而化热化火,变生热毒,阻滞血脉,流注关节而发为热痹。此即《类证治裁》所云:“初因风寒湿郁闭阴分,久则化热攻痛。”

(4)湿热伤阴,阴虚内热

强直性脊柱炎其活动期的基本病理变化为湿热瘀阻兼肾督虚损。湿之形成责之于湿从外袭或脾虚生湿,内外相合,湿流骨节。与风寒热诸邪相合,从阳化热或郁而化热,湿热内生,蕴结为毒,攻注骨节,热与血互结,或邪热灼伤血脉,或热伤阴津,血脉干涩,均可导致血瘀。如《张氏医通》言:“两腰偻废乃热邪深入血脉久闭之故。”

(5)阴虚血热,湿热瘀阻

湿热瘀相互蕴结,相互影响,湿、热阻于经脉,影响气血运行,则瘀血内生或加重,反之,瘀血又进一步阻遏气机,使气机不畅、气不化津反成湿,或气机不畅,郁而化热,湿热交织,终至湿热瘀痹阻经络,流注骨节,着于肾督。“督脉者,起于胞中,贯脊属肾”。《素问·骨空论》言:“督脉为病,脊强反折。”青少年肾精不足,髓不得充,骨失所养,肾虚及肝,筋失濡润,导致骨质脆弱、筋脉不柔,可致湿热毒之邪气著于筋骨,侵犯破坏骨骱筋脉,甚则湿热郁久成毒,攻噬筋骨,出现骨节不坚、无力、沉重、强直、身体屈曲,甚则龟背、畸形等晚期临床表现。

3.基本治法

以清热祛湿解毒为主,兼以滋阴凉血。

4.辨证论治

(1)湿热痹阻,湿重于热证

主症:多见于强直性脊柱炎累及外周关节者。下肢膝、踝关节肿胀或有积液、疼痛、灼热,胶着感,周身沉重酸痛,或伴有低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外感寒湿或素有内热,郁而化热,湿热痹阻经络,流注于下,故见下肢膝、踝关节肿胀或有积液、疼痛、灼热;湿性重着、黏滞,湿痹骨节,故骨节有胶着感,周身沉重酸痛;湿热蕴结不解故伴有低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皆为湿热蕴结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祛湿消肿。

处方:四妙散加减。

(2)湿热痹阻,热重于湿证

主症:两髋、膝、踝关节疼痛剧烈、局部灼热,屈伸不利,或有关节肿胀、积液,晨起加重。伴高热或长期发热,周身重着不适,舌质红,苔黄腻,舌面干燥少津,脉象滑数。

证候分析:外感寒湿或风热毒之邪,郁久化热,湿热蕴结,热重于湿,热毒攻注骨节,故两髋、膝、踝关节疼痛剧烈、局部灼热,屈伸不利;湿热痹阻,湿胜则肿,热胜则肿,故有关节肿胀、积液;湿热痹阻气机,晨起时气机不利,血流迟缓,故周身重着不适;热重于湿,热毒炽盛,阴虚血热,故伴高热或长期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舌面干燥少津,脉象滑数为湿热痹阻日久有伤阴之势。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处方:五味消毒饮加减。

(3)阴虚内热,湿热痹阻证

主症:最常见于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下肢两膝、踝关节肿胀或有积液,局部灼热;湿热伤阴,阴虚内热者又可出现下午或夜间低热,五心烦热,盗汗;舌质红,苔薄黄腻,苔少或剥脱,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利湿解毒。

处方:犀角地黄汤合四妙散加减。

(4)阴虚血热,血瘀阻滞证

主症:多见于强直性脊柱炎日久累及骶髂、髋关节为主。骶髂、髋关节剧痛,翻身困难,或伴低热,盗汗,五心烦热,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病久湿热伤阴,阴虚血热,血热、痰浊瘀于骨节故见骶髂、髋关节剧痛,翻身困难;阴虚内热蒸于外可见低热,盗汗,五心烦热;舌质黯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为阴虚血热,血瘀之象。

处方:滋阴活血方加减。

(三)常氏用药特色

1.肾虚是病理基础,督滞是发病关键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腰为肾之府。”《难经·二十九难》说:“督脉为病,脊强而厥。”说明强直性脊柱炎病位在肾督,以脊强厥冷为表现。常老认为,腰背僵痛,足跟痛,四肢关节疼痛,麻木,屈伸受限,甚至强直、驼背,伴随心烦易怒、腹泻、目涩等症状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其发病与素体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骨髓空疏密切相关。肾精充实,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髓之滋养而坚韧有力,耐劳作。肾精亏虚,则骨髓生化失源,不能荣养骨骼,则出现骨骼脆弱无力,不耐久立、劳作,腰膝疼痛,甚至不得屈伸,容易骨折。督脉是夹脊而行,总督诸阳,谓阳气之海,督脉空疏则必失温煦、蒸化之能,脊柱首先失于护卫濡养,阳消阴长,寒气自内而生,寒凝滞涩,脊柱逐渐活动不利、疼痛、强直、厥冷,甚则致残。之所以强直性脊柱炎应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因为本病病情发展缓慢,从发生到晚期有的迁延达20年。早期治疗正值肾气、天癸生气旺,通过扶正益肾通督,肾气天癸充盈,尚有治愈希望。如果中、早期失治,病情发展到晚期,一是痰瘀湿浊之邪深踞骨骱,病重根深;二是女子“五七”、男子“五八”以后,肾气衰,天癸竭,则出现面焦、发白发落、齿槁齿落、筋脉不能动等衰老表现。何况已病“肾痹”“龟背”之虚羸久病之体,再行增精补肾为时已晚,取效尚可,治愈无望。

2.辨证论治

益肾强督是治疗基本法则,但随着具体病理变化和个体差异应有所侧重。常老认为,强直性脊柱炎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明显型,有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之不同;二是隐匿型,有气血两虚、肝郁肾虚、脾湿肾虚、脾肾两虚之分。临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时,根据患者主要症状而分型辨证治疗。

(1)明显型

①急性发作期

证候:多见于青少年,身体素健,突然出现腰骶疼痛,时上窜胸颈,时下窜大腿、足跟,甚则活动受限,生活不能自理,伴有心烦口干,大便干结,或发热恶寒等症状,多为强直性脊柱炎急性发作,此时以邪热为主,而正虚尚未外露。

治法:清热,解毒,除湿。

用药: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莲15g,虎杖15g,金银花15g,连翘10g,土茯苓15g,白鲜皮10g,牡丹皮10g,忍冬藤10g,桂枝6g,川乌5g,甘草6g。随症加减治疗。

②缓解期

证候1:急性期缓解后,病变转入缓解期,此时是“余邪未清”。毒热患者最易伤阴,久服清热解毒药又易伤阳,故在肾虚的体质上,余邪未清,有阴虚、阳虚的不同。邪气虽解,但余邪内伏,伤及其阴,阴液不足,不能润养骨骼、肌肉,故颈项背微痛、腰酸腿软,阴血不足,不能荣养心脉,故心烦口干、低热、舌红苔薄、脉细数。

治法:清热养阴,荣筋强骨。

用药:白花蛇舌草15g,金银花15g,重楼10g,生地黄、熟地黄各20g,何首乌20g,地骨皮10g,炙龟甲20g(先煎),女贞子20g,狗脊10g,川续断15g,炙甘草10g,水煎服。

证候2:因内有余热痰湿,阳虚不能温煦而腰脊隐痛、时有酸痛、肢冷、恶寒、舌淡苔薄、脉沉弱。

治法:温阳解毒,佐以蠲痹。

用药:巴戟天15g,补骨脂15g,鹿角胶20g,肉苁蓉20g,淫羊藿10g,沙苑子10g,炒杜仲10g,菟丝子10g,熟地黄20g,白花蛇舌草20g,紫花地丁15g,土茯苓15g,牡丹皮15g,白芥子10g,炙甘草6g,水煎服。

(2)隐匿型

常老认为,强直性脊柱炎在早期就有疲乏、消瘦、贫血、低热、关节痛等症状,往往未被重视,在受外伤、过度劳累或感染之后易诱发本病。分以下四型。

①气血两虚,督脉瘀滞

证候:血虚不能荣养头面,故面色苍白、唇舌指甲淡白、头晕、心悸怔忡;气虚则气短懒言、精神疲乏、四肢倦怠、喜卧懒动;气血两虚,督脉瘀滞,则腰脊疼痛、骶髂刺痛、晨僵、舌淡红苔薄、脉细弱。

治法:补气养血,通调督脉。

用药:人参6g,黄芪15g,当归10g,白芍10g,白术10g,熟地黄20g,炙甘草6g,茯苓15g,陈皮10g,肉桂6g,紫河车15g,鹿角胶10g(烊化),水煎服。

②肝郁肾虚,督脉瘀滞

证候:肝郁失于条达,疏泄失司,以致气滞,肝之经脉布两胁,故胁胀隐痛;肝气郁结,升降失司,故头痛眩晕、胸痛、精神抑郁、叹气;肝郁横逆,犯胃克脾,故纳运失常、食欲不振;晨僵、腰髂隐痛、脊柱活动受限为肾虚督滞之象。

治法:疏肝解郁,益肾通督。

用药:柴胡10g,枳实10g,白芍10g,郁金10g,香附10g,生地黄15g,山茱萸10g,白术10g,鹿角霜20g,菟丝子10g,怀牛膝15g,鸡内金10g,枸杞子10g,炙甘草6g,水煎服。

③脾湿肾虚,督脉瘀滞

证候:脾虚湿困中焦,故脘腹胀满不思饮食、体倦身重、口不渴、四肢不湿、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腻或厚腻、脉沉缓无力;寒湿注于脾肾,阻滞督脉故腰膝冷痛、晨僵、骶髂隐痛。

治法:温脾化湿,暖补火,通调督脉。

用药:附子10g(先煎),干姜10g,白术10g,炙甘草6g,草果仁10g,厚朴10g,槟榔10g,茯苓15g,肉桂6g,熟地黄20g,山茱萸10g,炒杜仲10g,鹿角15g,菟丝子10g,水煎服。

④脾肾阳虚,督脉瘀滞

证候:临床上多见面色无华,食欲不振,胃脘满胀,疲倦无力,肢冷怕寒,小便频数,大便薄溏,晨僵,腰膝酸软,骶髂冷痛,脊柱活动受限,苔薄质淡,脉象沉细。

治法:温补脾肾,通调督脉。

用药:炮附子10g(先煎),党参10g,干姜10g,炙甘草6g,肉桂6g,熟地黄20g,山茱萸10g,炒白术10g,茯苓15g,鹿角胶10g(烊化),泽泻10g,蜈蚣1条(研末,冲服),水煎服。偏阳虚者加强温补肾阳的药如狗脊、菟丝子、细辛、骨碎补、川乌等。偏阴虚者加强滋补肾阴的药如龟甲胶、枸杞子、生地黄、白芍等。阴阳两虚者可酌情将上述方药糅合调整使用。

(四)验案

李某,男,30岁,工人。主诉:间断性下腰背僵痛3年。主症:下腰背疼痛,僵硬,久坐、久站时明显,活动后可减轻,髋、膝关节疼痛,足跟疼痛,神疲乏力,大便溏薄,每日2~3次,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否认肝炎、结核、肾病、糖尿病病史。血压120/70mmHg,查心、肺无异常,腹部平软,无压痛,肝、脾胁下未及,双肾区无叩击痛。双“4”字试验(+),直腿抬高试验(+)。腰椎前屈、后伸、侧弯略有受限。血沉(ESR)50mm/h,C反应蛋白(CRP)12mg/L,类风湿因子(RF)(-),抗“O”正常,ANAs(-),ANCA(-),HLA-B27(+),IgA6g/L,IgC18g/L。骨盆X线:双侧骶髂关节面呈锯齿样改变,部分韧带钙化,间隙模糊。腹部B超无异常。邀常老会诊。中医诊断:痹病(阴阳失调,气滞血瘀,督脉瘀滞)。西医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隐匿型缓慢发展)。治法:燮理肝肾,活血化瘀,通调督脉。用药:鹿角胶10g(烊化),炙龟板18g,桂枝10g,白芍30g,苍术30g,茯苓30g,狗脊15g,原三七15g,延胡索15g,地龙10g,红藤60g,葛根30g,生甘草10g,水煎服,日1剂,分2次温服。同时配合中药外治法:羌活15g,制川乌5g,制草乌5g,木瓜15g,独活15g,鸡血藤30g,桂枝15g,透骨草50g,水煎20分钟后,倒入浴缸温水浸泡30分钟,隔日1次。

治疗15天后,腰痛、髋痛减轻,足跟、膝关节仍疼痛,睡眠欠佳,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用药:鹿角霜10g,炙龟板18g,桂枝10g,白芍30g,狗脊30g,川牛膝15g,威灵仙10g,骨碎补30g,红藤60g,葛根30g,夜交藤30g,炙甘草10g,水煎,温服,日2次。

服药1个月后,腰、髋、膝关节疼痛逐渐缓解,睡眠好转。复查ESR、CRP、IgA、IgC正常,病情稳定。上方加减出入,并嘱患者配合功能锻炼,以巩固疗效。治疗2个月后,诸恙悉除而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