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副鼻窦炎
(一)中西医病名及诊断要点
1.中西医病名
中医:鼻渊、脑漏、脑渗、脑崩、脑泻。
西医:副鼻窦炎。
2.诊断要点
①病史:可有伤风鼻塞病史。
②临床症状:本病以脓涕量多为主要症状,常同时伴有鼻塞及嗅觉减退,症状可局限于一侧,也可双侧同时发生,部分患者可伴有明显的头痛,头痛的部位常局限于前额、鼻根部或颌面部、头顶部,并有一定的规律性。
③检查:鼻黏膜充血肿胀,尤以中鼻甲及中鼻道为甚,或淡红,中鼻甲肥大或呈息肉样变,中鼻道、嗅沟、下鼻道或后鼻孔可见脓涕。前额部、颌面部或鼻根部可有红肿及压痛。鼻窦X线或CT检查常显示窦腔模糊、密度增高及浑浊,或可见液平面。上颌窦穿刺冲洗可了解窦内有无脓液及其性质、量、气味等,但此项检查需在患者无发热,全身症状基本消失的情况下施行。
(二)中医分型论治
1.肺经风热
主症:鼻塞,鼻涕量多而白黏或黄稠,嗅觉减退,头痛,可兼有发热恶风,汗出,或咳嗽,痰多,舌红苔薄白,脉浮数。检查见鼻黏膜充血肿胀,尤以中鼻甲为甚,中鼻道或嗅沟可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头额、眉棱骨或颌面叩痛,或压痛。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处方:银翘散加减。
2.胆腑郁热
主症:鼻涕浓浊,量多,色黄或黄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头痛剧烈。可兼有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耳鸣耳聋、寐少梦多、小便黄赤等全身症状,舌红苔黄或腻,脉弦数。检查见鼻黏膜充血肿胀,中鼻道、嗅沟或鼻底可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潴留,头额、眉棱骨或颌面部可有叩痛或压痛。
治法:清泄胆热,利湿通窍。
处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3.脾胃湿热
主症: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浊而量多,嗅觉减退,头昏闷,或头重涨,倦怠乏力,胸脘痞闷,纳呆食少,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检查见鼻黏膜红肿,尤以肿胀更甚,中鼻道、嗅沟或鼻底可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潴留,头额、眉棱骨或颌面部有压痛。
治法:清热利湿,化浊通窍。
处方:甘露消毒丹加减。
4.肺气虚寒
主症:鼻塞或重或轻,鼻涕黏白,稍遇风冷则鼻塞加重,鼻涕增多,喷嚏时作,嗅觉减退,头昏,头涨,气短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苍白,自汗畏风寒,咳嗽痰多,舌淡苔薄白,脉缓弱。检查见鼻黏膜淡红肿胀,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可见有黏性分泌物。
治法:温补肺脏,散寒通窍。
处方:温肺止流丹加减。
5.脾气虚弱
主症:鼻涕白黏或黄稠,量多,嗅觉减退,鼻塞较重,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脘腹胀满,肢困乏力,面色萎黄,头昏重,或头闷涨。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检查见鼻黏膜淡红,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嗅沟或鼻底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潴留。
治法:健脾利湿,益气通窍。
处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三)常氏用药特色
1.深究因机,以本虚标实为纲
慢性副鼻窦炎属中医“鼻渊”“脑漏”范畴,常老认为,本病之主要病机为脾肺两虚,外感风寒湿热之邪,侵袭鼻腔,并内传窍窦,以致浊瘀热结,酿毒成脓,故鼻塞脓涕,嗅觉丧失,并头昏头痛等。
夫肺主气,司呼吸。在窍为鼻,在液为涕,本病与肺脏息息相关。常老指出此病当参《灵枢·营卫生会》,曰:“人受气于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可见若脾胃与肺虚弱,则营卫无以化生,卫表不固,百病便可由外而入。临床上常见本病遇风寒等外邪易反复发作,导致病情缠绵加重。因此,固表截邪,切断传入途径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常老常告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表固则邪无孔可入,正胜则邪气自怯。故对此病当以本虚标实为纲。
2.统筹治则,以精当遣方为目
针对本病脾肺两虚、浊瘀热结、脓毒阻窍之病机,常老制订了扶正固表、清热化瘀、利浊解毒、排脓通窍的基本治法。其经验方基本组成:防风10g,生黄芪30~60g,焦白术30~60g,辛夷花15g(包煎),苍耳子10g,川芎15g,蒲公英30g,鱼腥草30~60g,鱼脑石15g,露蜂房10g,炒僵蚕15g,生甘草15g。方中以防风、黄芪、白术三药寓玉屏风之义,补益脾肺二脏,扶正固表截邪;辛夷花、苍耳子二药祛风散寒,专通鼻窍;川芎祛风活血,引药上行;蒲公英、鱼腥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消痈排脓;鱼脑石消炎效专;露蜂房祛风攻毒;炒僵蚕引经直达鼻窍,祛风抗过敏,化痰散结。
常老认为,精当遣方,关键在于善于临床权变:若正气不足、气阴双亏较甚,可酌加生晒参、石斛、生地黄、天花粉等益气养阴;若鼻窍不通较重,再加香白芷;若热毒为重、湿浊盘踞,可添白花蛇舌草、白毛藤、藤梨根、绵茵陈、黄芩、三叶青等清热解毒、化湿利浊;若瘀闭为甚,甚则出血,可加原三七、赤芍等活血化瘀、凉血止血;若脾虚湿阻,则酌选茯苓、猪苓、藿香、车前草等健脾利湿。
3.善后断根,以综合治理为法
慢性副鼻窦炎其性缠绵。往往因外感风寒、饮食不节、体质虚弱等因素反复发作,致其难以治愈断根。常老依据多年临证经验认为,本病的善后断根至关重要,应遵循综合治理的原则,针对本病之主要病机为正虚邪实,善后断根之法须从扶助正气和避邪预防两方面入手。扶助正气方面,以调补五脏为主,服用具有补肾、理肺、健脾等功效的中成药,使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避邪预防方面,首要做到避风寒之锋芒,此类患者当切记出门戴口罩,以保暖避寒。因近年雾霾天气日益严重,本病患者更应在雾霾重时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同时应坚持“饮食有节”的原则,务必做到“三清”:即清淡、清蒸、清养,忌食辛辣、油腻、炸炒、甜滞之品及海鲜等易导致过敏之发物。常老认为,针对本病之善后断根,膏方调理不失为一种扶正祛邪的特色疗法。通过合理配伍,膏方不仅能调补五脏、增强免疫,还能达到治病祛邪的目的,是冬令调理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若膏方调理得法,则能减少来年发病次数,甚至不发病。临床常以重用玉屏风散合龟鹿二仙胶及辛夷散、五味消毒饮加鱼脑石、川芎等引经药加减为膏方基汁,细料常用龟鹿二仙胶、藏红花、冰糖调之。
(四)验案
宋某,女,36岁,家住绍兴市袍江新区,2013年5月24日初诊。患者鼻塞流涕,鼻涕黄浊黏稠,香臭不闻,伴有头昏头痛。经上级医院确诊为慢性副鼻窦炎,历经5年有余,缠绵难愈,中西医乏效,闻常老治本病效佳,慕名而至。刻诊:每遇风寒之邪,上述症状加重,畏寒乏力,大便溏薄,舌淡黯苔腻,脉细浮滑。诊断:鼻渊(脾肺两虚、浊瘀毒结)。治拟健脾补肺,固表清热,化瘀利浊,解毒通窍。用药:生黄芪30g,防风10g,焦白术60g,辛夷花15g(包煎),苍耳子10g,川芎15g,蒲公英30g,白花蛇舌草60g,白毛藤30g,鱼腥草60g,茯苓30g,车前子30g(包煎),露蜂房10g,鱼脑石15g,生甘草15g。1周后复诊,患者自觉鼻窍较为通畅,可辨香臭,浊涕减少,头昏头痛、畏寒乏力稍瘥,大便转干,舌淡黯苔薄腻,脉细濡。诸症好转,药中肯綮,效不更法,再予前方加减调理1个月,顽疾尽消。期间每嘱患者避风寒、节饮食,并嘱其入冬服膏方调理,善后巩固以断宿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