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倍增法:从11人到20万人的奇迹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带好团队的三颗心

强烈的企图之心

海旭说

拥有强烈的企图心,是成功的第一步。

11年前,我还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小子,但我知道,我不想过这样的生活,我想改变自己的人生,甚至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不过,当时的我很迷茫,不知道要做些什么。源于最开始的一种起心动念,我有了一个梦想。

第一,想成功,就要有强烈的企图心。

中央电视台的经济频道每到年底的时候都会播出一档节目,评选“十大经济风云人物”。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档节目,几乎每年我都会收看,尤其是第二届我看得最为仔细。当时,那一届的“十大经济风云人物”有马云、牛根生、柳传志、张瑞敏等。这些中国最顶尖、最优秀的企业家,自信满满地站在舞台上,接受龙永图的表彰和颁奖。

当时,我感觉受到了极大震撼,内心升起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为什么他们能站在那个舞台上,得到全中国最高的奖赏,我为什么不能?字典里并没有写“刘海旭不能创造奇迹”,他们能做到,我也一定能做到!于是,我给自己树立了一个梦想:我要成为“十大经济风云人物”!

那时的我一个月连1000块钱都赚不到,这样的想法简直是太疯狂了。到现在,很多人听我说起这个梦想后,都觉得11年前的我只是在胡思乱想、做白日梦。

但事实上,正是以这个梦想为起点,我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三年后,我创立了自己的公司,然后经过一步步艰苦卓绝的打拼,纵生销售集团已经成为一家专注于销售的大型集团公司。

其实,不只是我,我认识很多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家,也曾经读过很多世界顶级企业家的传记、故事,我发现,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有强烈的企图心。

什么是强烈的企图心?很多人并不理解,我先分享一个故事。

有一位年轻人,想向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求得真知。

一次,苏格拉底将这个年轻人带到小河边,只听扑通一声,苏格拉底就跳进河里去了。年轻人一脸的迷惑不解:“难道大师要教我学游泳?”看到苏格拉底在向自己招手,年轻人也急忙走过去跳进了河里。没想到,他刚一跳下来,苏格拉底迅速用力将他的脑袋摁进水里。这个年轻人拼命挣扎,刚一挣脱出水面,苏格拉底又用更大的力气将他的脑袋摁进水里。年轻人拼命挣扎,奋力挣出水面,还没有喘上一口气,谁知苏格拉底再次用力将他的脑袋摁进水里……

最后年轻人本能地用尽全身力气再次从大师的手中挣扎出来,他游到岸边,爬上岸后,他问苏格拉底说:“大、大师,你到底想干什么?”

苏格拉底上岸后对他说:“年轻人,如果你真想向我学真知的话,你就必须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要像你刚才求生欲望那么强烈!”

一个人的企图心如果能达到求生欲望这么强烈的程度,怎能不成功?强烈的企图心就是对成功的强烈欲望,有了强烈的企图心,我们才会有足够的决心。

我常说,如果一个人没有强烈的企图心,最好不要创业。为什么?因为在创业期间,作为团队的领导者,精神压力是非常大的,有时候一个月收到100个消息,其中97个是坏消息,只有3个可能是好消息,也可能是坏消息。如果没有强烈的企图心作为支撑,很多人就会被困难吓倒,对自己失去信心,创业最终就会半途而废。即使勉强创业成功了,也无法将企业做到一定的规模,只是能维持下去解决温饱,没有很好的发展前途。

所以,要想成功,首先就要拿出你的企图心来。你是不是有破釜沉舟的决心?你是不是具备“不能完成目标就去死”的决心?你有“一定要”的企图心,就“一定能”找到方法。只有具备强烈的企图心才能成功,同时潜能也才能被激发。

朱元璋为什么能从乞丐、和尚到一步步成为天子?正是因为他有强烈的企图心。由此可见,你只要有必胜的信念,自然就会激发自己的斗志,成功也就很容易了。拥有强烈的企图心是创造奇迹的第一步,所有成功都要具备三个条件,任何一个领域都是一样的。第一个条件是拥有强烈的企图心;第二个条件是拥有强烈的企图心;第三个条件仍旧是拥有强烈的企图心!有一句话说得好:“眼睛所看着的地方,就是你会到达的地方。”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他能想多远;一个人成功的程度,取决于他对成功的企图心有多大。

而我的企图心带领我走到了哪里?经过11年的努力打拼,2018年,我终于如愿以偿,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被评选为“十大经济风云人物”。

第二,梦想必须足够远大,否则就不叫梦想。

在强烈的企图心的激发下,很多人会像我一样树立梦想。但是,我要提醒的一点是,梦想必须足够远大,否则就不叫梦想。

无论是经营我们的人生还是企业,是否拥有“远大的梦想”决定了我们未来所能够取得的成就。只有通过描绘梦想,才能给人们以希望,从而产生热切地迎接明天的动力。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人有远大的梦想,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而另外一些人,连想都不敢想,他们距离成功永远有千里之遥。

在我看来,这个世界上有三种商人。第一种是普通商人,什么是普通商人?就是能看到眼前的生意,只盘算着明天能赚到多少钱。第二种是精英商人,这群人不但着眼于眼下,能看到企业明天的经营,还能看到企业后天、大后天的发展,他们会去想生意怎么经营会更加成功。最后一种商人,我们不再称之为商人,我们称他们为企业家,因为他们是站在现代放眼未来的一群人,他们是不断追逐梦想、努力改变世界的一类人。稻盛和夫是这样的人,鲁冠球也是这样的人。

在中国老一辈企业家中,鲁冠球堪称教父级人物。2017年10月25日,这位著名的企业家在杭州逝世,享年72岁。在数十年间,鲁冠球领导下的万向集团,从一个小小的乡镇企业成长为大型跨国企业,这种成长速度是中国经济过去几十年发展壮大过程的一个缩影。鲁冠球用自己一生的经历对企业家做了一个定义,即企业家是“追求实现梦想”的人。

万向集团企业名字是“万向”,在后期也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但其发展的主线则始终是汽车,鲁冠球的梦始终是“造车梦”。

在鲁冠球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家与商人的不同:商人一味逐利,而企业家更看重“逐梦”;企业家虽然也追求利润,但那是在追求梦想的前提下实现盈利。从这个意义上说,鲁冠球追逐汽车梦,和乔布斯追逐手机梦是一样的。这种对梦想的执着追求,才是企业家的特质。

“伟大梦想激发伟大创造”,鲁冠球的创业精神不仅在企业初创时就充分体现出来,在企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近乎极致的展示——一系列的海外并购,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大规模投资等。

创业的执着,激发了他对市场利润与机会的敏感,使他具有超前的商业眼光,早在1999年,万向集团就开始研发电动汽车,一步步稳扎稳打,从汽车零部件到新能源汽车整车,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

鲁冠球这位执着于自己梦想的企业家,用自己的经历对“中国梦”做了最好的诠释。

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有梦想,而动物没有。我们因梦想而伟大,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大梦想家。你的梦想决定了你的眼界,没有梦想的人到不了成功的彼岸,也就因此而看不到成功的辉煌。没有梦想的人生是失败的,因为他们根本看不到生命的意义。

《庄子》开篇的文章是“小大之辩”,说的是北方有一个大海,海中有一条叫作鲲的大鱼,宽几千里,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鲲化成鸟后叫作鹏,它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飞起来时,可以乘风直上九万里的高空,鹏努力想飞往南海。蝉和斑鸠讥笑说:“我们愿意飞的时候就飞,碰到松树、檀树就停在上边;有时力气不够,飞不到树上,就落在地上,何必要高飞九万里,又何必飞到那遥远的南海呢?”

那些心中有着远大理想的人常常不能为常人所理解,就像目光短浅的蝉和斑鸠无法理解大鹏鸟的鸿鹄之志,更无法想象大鹏鸟依靠什么飞往遥远的南海一样。因而像大鹏鸟这样的人必定要比常人忍受更多的艰难曲折,忍受更多的寂寞与孤独;因面他们必须要坚强,并把这种坚强转移到他的远大志向中去,铸成坚强的信念。这些信念熔铸而成的理想将带给像大鹏鸟一样的人一颗伟大的心灵,而成功者正是脱胎于这些伟大的心灵。

第三,今天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未来是什么。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员工数量也不断增多,团队的每个人在性格、文化水平、背景、生活环境、思维习惯等方面都难免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把他们凝聚在一起就成为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这个时候,你要适时地为你的团队树立一个共同愿景,用这个共同愿景把员工们汇聚到一起,让他们为企业而并肩作战。

为什么要建立愿景?因为愿景为未来描绘出蓝图。你今天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未来是什么,而且最重要的是你已经知道你未来是什么。

松下幸之助曾经面对公司的168位主管阐述了一名领导者的“宣言”:“我的使命不应该只是为了松下,而是战胜贫穷,实现民众富有。怎么办?那就是大量创造民众所需的产品,为民众创造更多的财富。什么时候我们的产品像自来水一样成为人们时刻离不开的重要产品,做到既方便又便宜地满足民众需要,贫穷就会消失。这个设想,需要许多时间,可能要2—3个世纪,但永远不要放弃这个看法。从今天起,这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神圣的呼唤,将成为我们的理想和使命,让我们分享为追求这个使命带来的乐趣和责任吧!为后代人幸福努力奋斗!”这个“宣言”,使所有松下员工无不动容。从此,松下成为第一家建立以创造价值为指导方针的大企业。

福特汽车的创造者亨利·福特的指导原则是:“我要制造一辆适合大众的汽车,价格低廉,谁都买得起。”当福特提出这样一个愿景——为每个人提供一辆买得起的汽车时,当时没有一个人相信他。而今天,这愿景早已成为现实。

曾经有记者问张瑞敏:“海尔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张瑞敏回答说:“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品牌,不管走到全世界任何地方,大家都知道海尔是一个非常好的、我喜欢的品牌。”基于这种企业愿景,海尔始终以创造用户价值为目标,一路创业创新,现在已经发展为全球白色家电龙头品牌。

纵生销售集团的愿景是“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销售集团!”如今,纵生销售集团已经遍布全国各个省市,分支机构上百家,运用“互联网+”的模式将保险、旅游、互联网、房地产、投资管理公司、餐饮连锁、培训、美容护肤等多个产业完美整合,真正实现了互联网+的顶尖商业思维,为客户提供源源不断的服务,同时为几万名销售人员提供创业的平台。

然而,很多领导者却不以为然,甚至还会产生质疑:“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真的一定要建立愿景吗?愿景的作用究竟有多大?”他们的言下之意是:“虽然我的企业没有什么愿景,可是经营得依然不错。”

这个问题应该由领导者自己来回答,你可以先问一问你自己以下四个问题:

你的企业有目标吗?

你的员工们清楚企业的目标是什么吗?

他们是否明白对你的企业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是首先要实现的?

在他们看来,企业的优势是什么?

如果你所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其实你的企业中已经建立了一定的愿景,只是你还没有明确地意识到而已。如果你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么,你从现在开始就要对你的企业多加小心,因为它已经走在危险的边缘,随时都有可能会面临不可预测的风险。

愿景将会告诉企业里的每一个员工:企业为什么会存在于这个市场上,存在的价值是什么,你在为何而努力。当领导者为员工们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愿景以后,他们就会朝着同样的目标而前进,这个愿景还会给予他们克服挫折与磨难的力量,让他们在任何紧要关头都愿意为企业而坚持,决不放弃。

与此同时,当员工们在工作中遇到难题的时候,愿景还会引导他们,让他们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与企业愿景不相符的或者是无关的事情将会被他们果断地清理出自己的工作表。

为公司和团队制定愿景是领导者应该承担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设立愿景也就是描绘团队未来的发展方向,俗称“画大饼”。“大饼”画得好不好直接决定员工对于公司未来的方向是否清晰,是否有足够的动力为之努力。一个画得好的“大饼”不但能让客户、投资者和合作伙伴对企业有更为清晰的认识,还能激发员工形成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不过,要注意的是,愿景应该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而不是画饼充饥。如果你为员工勾画的愿景太过缥缈,根本没有达成的可能,那么,自然无法激发员工的动力和激情。所以,不要空中楼阁,不要画饼充饥,要有理有据,让员工们在期待中一步步实现它。

1994年,强生医疗器材有限公司进入了中国市场,然而,在前三年里,强生的发展并不好,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到1996年,整体亏损已经达到了5亿元。领导者几乎每三个月就换一次,搞得员工们人心惶惶。

1996年底,李炳容就任董事长。在这一年的销售大会上,李炳容声情并茂地把他的构想传达给了员工。他关了灯,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个场景:“现在是2006年1月1日。我们宣布我们做了13亿元的生意,我们已经成为强生医疗在亚太地区最受敬仰的公司。”之后,李炳容告诉员工,到2005年,强生医疗将会拥有六家独立的子公司。

当时,很多人对李炳容的所谓的“愿景”不屑一顾,认为这是痴人说梦,然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李炳容用充足的论据坚定了大家的信心。他强调,医疗器械在中国有着广阔的市场,整体的增长速度每年应该在50%左右。按照这个速度,2005年销售额达到11亿元人民币并非难事,剩下的缺口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新产品推广进行弥补。有力的论据点燃了员工的激情与动力。在之后的十余年中,强生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04年底,强生医疗的销售额已经达到了14亿元人民币。而这些与李炳容的愿景激励显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孙子兵法》有云:“道者,令民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生,可以与之死,而不畏危也。”如果一个团队中所有人都能做到上下同欲,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奋斗,员工就“有梦不觉人生寒”,自动自发地把团队目标内化为自己的行动。一支对未来充满向往,对愿景充满渴望的团队,必然会迸发出最大的战斗力。

第四,常抬头看看目标,梦想才能坚持。

一个人如果没有人生目标,就不会努力,不会有奋斗的动力,因为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努力;一个团队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就不可能将其能量尽情释放,更不可能创造巨大的价值。

没有目标,我们几乎会同时失去机遇、运气和别人的支持,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所以也就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里,对生活失去热情,也就没有了奋斗的动力。对即将到来的机会,我们没有做好准备。有了目标,奋斗就有了动力,行动就有了决心,对未来就有了信心,生命就有了方向。

一个积极的目标,是团队的奋斗方向。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每个人都会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自己的人生历程写下光辉的一页。为了实现理想,实现目标,我们要一步一步、一天一天拼命、认真、踏实地积累,变梦想为现实,成就心中理想。

常说机会总是偏爱那些做好准备的人,时常思考自己的目标,随时为机会的光顾做好准备。有很多人看见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也有很多人被苹果砸了脑袋,但从中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只有牛顿一人,那是因为牛顿在潜意识里渗透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在苹果砸下来的那一刻,牛顿就已经“做好了准备”。

意念并不一定马上就表现为结果,因此人们也许难以理解,但是,如果用20年、30年或更长时间来看的话,大多数人的一生就是他们自己曾经在意念中描绘过的。无论我们年纪多大,都希望自己是拥有梦想、前途一片光明的人。没有梦想的人就不可能有创造性,更不可能有理想的实现,无法获得成功,也不可能成长为有用的人。为什么呢?因为通过描绘梦想、锐意创新、不断努力,人格才能够得到不断的磨炼。

约翰·戈达德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

在美国的一个小乡村里,生活着一个普通的男孩。一有时间,这个男孩就会拿出祖父在他8岁生日的时候送给他的礼物——一幅世界地图。因为经常翻看,这幅地图已经卷了边,但男孩还是爱不释手。

他的眼睛一次次扫过那张地图,看到那些国家、城市的名字,他仿佛身临其境,亲眼看到了那些美丽的风景。他的思绪如同插上了一对翅膀,自由自在地翱翔在世界各地。地图看得多了,他的心中就有了一个渴望——希望到外面的世界去走走,看看世界究竟有多精彩。

15岁的时候,这个男孩在一张纸上写下了自己的愿望,他将其称之为“毕生的梦”。

要到亚马孙河、尼罗河、刚果河去探险;

要骑着骆驼、大象、野马和鸵鸟奔跑;

要读完柏拉图、莎士比亚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要谱一部乐曲;

要写一本书;

要有一项发明并申请专利;

要给非洲的孩子筹集100万捐款;

……

他在纸上尽情地书写着自己的愿望,不一会儿,竟然列出了100多项。先不说怎么实现它们,就是光看一眼,都会觉得望而生畏。他的朋友们甚至他的父母在看到了他所列出的这些宏伟目标之后,第一反应都是哈哈大笑,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这不过是一个孩子的单纯愿望罢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愿望很快就会被他忘在脑后。

但是,男孩却不是这样想的。那些远大的目标就像是远处的灯光一样,一直闪烁在他的心头。无数次,他幻想自己正在亚马孙河上激情澎湃地漂流着,他幻想着自己骑着骆驼走在广袤的沙漠中,他幻想自己正站在乞力马扎罗山的顶峰吹着风……他的心已经完全被自己“毕生的梦”所牵引,从此他开始了把这些愿望转化为现实的艰辛旅程。

从少年到中年,他一路豪情满怀,一路艰苦跋涉,历尽了无数辛苦与磨难,终于把那一个个被别人视为空想的愿望变成了现实,他也一次次品尝到了梦想实现的愉悦与骄傲。44年后,他终于实现了自己在15岁那年所列下的127个目标。这个人就是美国著名探险家——约翰·戈达德。

我们应该将目标升华,拥有真正的梦想,并以此作为前进的方向,胸中时刻有燃烧的愿望和激情,随时随地“极认真”地面对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

而且,经营企业就像跑马拉松一样,作为领导者,当你有了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之后,每跑几百米就要抬头看看自己最终的目标,这样才能坚持下去。面对员工,也要把这种精神灌输给他们,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目标的重要性,并且最终让员工将这种认知融入血液,成为一种习惯,如此,他们才可以忠于企业并且创造最大的价值。

第五,格局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

古人说:“古往今来曰宇,四面八方曰宙。”格局,就是一个人胸中之宇宙。人之格局,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人对自我世界的创造和规划,是世界观的一种体现。

蒙牛的创始人牛根生是一位有大格局的企业家。1999年2月,蒙牛刚刚成立不久,还没打开销路。牛根生给了负责营销策划的孙先红100万元广告费,让他在最短的时间把“蒙牛”的知名度打出去,并且叮嘱他“对谁也不要说”。孙先红很好奇:为什么不能说?牛根生回答:“公司现在的总资金只有300万元,拿出100万元做广告,我怕大家知道了以后无法接受。我就要达到一个效果——一夜之间,让全呼和浩特的人都知道‘蒙牛’。”

牛根生的大格局不止体现在“花钱”上,还体现在“分钱”上,他曾经说过:“这世界上挣了钱的有两种人,一种是‘精明人’,一种是‘聪明人’。精明人竭泽而渔,企业第一次挣了100万元,80%归自己,然后他的手下受到沉重打击,结果第二次挣回来的就只有80万元。聪明人放水养鱼,他第一次挣了100万元,分出80%给手下人,结果,大家一起努力,第二次挣回来就是1000万元。即使他这次把90%分给大家,自己拿到的也足有100万元。等到第三次的时候,大家打下的江山可能就是1亿元,再往后就是10亿元。这就叫多赢。独赢会使所有的人越赢越少,多赢会使所有的人越赢越多。”

这就不难想象:同样是经营一个团队,为什么一些人会引领自己的团队不断创造辉煌,一些人却把团队搞得分崩离析、人心涣散?

曾国藩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人生如棋局,能识局者生,善破局者存,掌全局者赢,领导一个团队也是如此。团队领导是引领团队不断发展的关键人物,其格局能够聚焦成一种具有强烈进取性的市场穿透力,从而形成能对市场做出迅速反应的适应力,也可以产生能抵御市场竞争风险的承受力。一个有大格局的团队领导,能规划团队运营的大局,能让团队拥有独特的个性,笑傲市场。

格局决定结局,态度决定高度。一个人的格局有多大,事业就会有多大,无论在哪一行业中,皆是如此。我做事业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大局,正因为如此,我才能看清全局,才能带领我们的团队一路领先,成为保险代理行业的佼佼者。

一个领导者,要想叱咤风云、如鱼得水,就要提升自己的格局,正如诸葛亮所说的“志当存高远”,只有树立大的志向,个人的潜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生的格局才能不断扩大。其实,大多数人与柳传志、任正非、李嘉诚等大企业家之间并不存在很大差别,我们的区别不过是在意识的境界上、在思维的层次上、在眼光的长短上。绝大多数人都只是在仰望金字塔尖上的那些巨头大鳄,但却没有他们的格局、卓识和非凡的判断力。所以,绝大多数的人都只是在临渊羡鱼,却没有退而结网,反倒是自己被自己紧紧地束缚住了,被困在自己的小境界里徘徊和犹豫。苟活于山脚,胸无大志乃至于有心无力的企业和商人,眼里只可能看到低矮的灌木和伏地的杂草;而峥嵘于山巅、纵横捭阖的企业和企业家,才能指点江山,俯瞰天下,一览众山小。

很多企业家经营不善、留不住员工,本质上还是因为自己的格局不够大。对于企业家来说,最大的问题不是资金、不是市场、不是规模,而是经营者的心智和思维方式。人皆可以成尧舜,企业家不应该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更应该是一个传播正确价值观的领袖,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能有所进步。

在如今这个多变的时代,整个世界都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发展模式的变革、颠覆式科技的变革、新社会契约与新政商关系的形成、全球治理重构、中国的和平崛起、英国脱欧及难民潮问题等地缘政治的变革,中美在全球贸易投资体系的博弈,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着剧变。

作为一个有大格局的团队领导,不仅要看得远,还要看得深,要把握国家乃至世界的变化规律。置身其中,我们也不得不面临来自四面八方的挑战,能否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能否紧跟时代潮流,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与未来发展。

因此,要做大事业,我们首先需要提升自己的高度和境界。如果说过去40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主要是为了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解决我们国家的问题;那么未来40年,我们将继续改革开放,更是因为对世界的大国担当,决定了未来中国将深度拥抱世界,在世界经济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国企业将会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只有那些具备大格局的领导者,才能把握机会,带领企业迈上新台阶。

感悟箴言

我刚刚进入保险代理业的时候,这个行业才刚刚在中国兴起,大家对其并不了解。在当时的中国,大概4000人当中才有一个人在从事保险业。但在我看来,这正说明中国保险业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一般会经历萌芽期、成长期、辉煌期和沉睡期几个阶段。选择这样一个处在萌芽期的行业,才能创造更多的辉煌。因为在这一阶段进入一个行业,就像农民在春天播种,虽然播种了不一定会有收成,但如果这颗种子不种下去,则一定不会有收获。对农民来说,春天的播种、耕地都是很辛苦的,但只有这样,才会有秋天收获的喜悦。对于处于萌芽期的保险代理业也是如此,虽然过程很艰难,也可能会遭遇挫折,也可能会有付出与收获成正比的时候,而且失败可能就在一瞬间,只要稍一松懈,可能就满盘皆输了。但如果因此就放弃机会,目光实在是太短浅了。

所以,我奋不顾身地投身到了这个刚刚萌发的新行业中,并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每逢节假日,大家都休息的时候,我却带领着我的员工在学习和培训。当假期结束了,别人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们已经虎虎生威地“下山”了。那时,我总会对员工们说:“我们不仅仅要做第一,还要做第二名永远都追不上的第一。”

后来,当我们团队的成绩真的无人能匹敌之后,有很多同行业的朋友会来找我取经,我总是毫不保留地把我的经营经验分享给大家。很多人劝我不要这样做,但我从来不担心竞争对手会超越我们,因为只有更多的企业成长起来,我们这个行业才会壮大,我只在乎我的竞争对手是否真正懂得和了解这个行业。

炽热的学习之心

海旭说

学习就是生命力的源泉,未来的一流企业,一定是学习型企业。

在讲课的时候,我经常对学员们说一句话:学习改变命运。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与生俱来的“好命”,也没有强大的背景、资源。就像我本人也是如此,我的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所以我们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经历很多磨难。我们想改变命运,必须依靠自己后天的努力,依靠不断地学习。但在中国千千万万像我一样的人为什么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呢?根本原因在于后天的学习力减退。

第一,改变,从学习开始。

实际上,我小时候是一个不太好学的人,上学时非常淘气,不好好学习;初中毕业后,我甚至还冲动地选择了辍学。但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三个月后,我又重新回到了学校,继续我的学业。因为这短短的三个月让我发现,学习太重要了。一个人如果不学习,他的人生将会非常凄凉!

从那之后,我发愤图强,把以前落下的功课全都补了回来。即使在离开学校之后,我依然保持着学习的习惯,到现在,我每天都坚持学习,一刻都不敢懈怠。虽然我现在很忙,但我会尽可能地挤出时间来学习,参加全中国各种高手的培训,为了学习,花再多的钱和时间,我也觉得是值得的。

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优点,可能他十句话中有八句都是废话,但就那么一两句,对我产生了启发,对我的人生有所帮助,学习就是有意义的。所以,如果让我给学习下一个定义,学习就是让我们每个人在自身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吸取别人丰富的人生经验,然后对其进行总结,然后在生活中实践,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模式,传播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在知识的熏陶下受益。

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18世纪,知识更新的周期为八九十年。19世纪,这个周期缩短为三四十年。到了20世纪,知识更新的速度如同坐上了火箭,开始不断加速。20世纪70年代以前,知识需要经过15到20年的时间进行更新,之后每5年到10年人类的知识就会翻一番。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几乎三五年就要更新一下自己的“知识库”,不然就会被抛到时代潮流之后。

而现在,到了互联网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媒介传播速度的提升,知识更新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如果不及时学习,很快就会过时。十几年前,我们买东西都要去商店,但现在80%的中国人都是通过网络来买东西的。以前,我们想吃现成的必须去饭店,但现在,即使一个月不出门,我们也可以在家里吃到各家饭店的菜,美团、饿了么……这些外卖网站随时都能给我们送餐。不学习,怎么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所以,每个人都要学习。作为一名团队领导,更需要不断地学习。一个团队领导要能够带领他的团队不断提升,才能够让企业得到稳定的发展和壮大,为此,他们需要具备各种各样的能力,比如经营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识人用人能力、应变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等。但归根结底,最为关键的其实是他们的学习能力。

领导者在企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作为企业的中坚力量,其所负的责任不仅需要先天的禀赋,更需要后天系统的学习与训练。学习并掌握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企业长远的经营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名震天下的华人首富李嘉诚曾这样形容过自己“人家求学,我是在抢学问。”他认为,善于“抢学问”,就是在抢财富,抢未来。这反映了他几十年来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创造财富的过程。

李嘉诚因生活所迫,14岁就辍学当学徒打工,每天都很辛苦。回到家后,他还要就着油灯苦读到深夜。由于学习太用心,他经常会忘记时间,以至于想到要睡觉的时候,已到了上班的时间。

李嘉诚在香港生活,要融入这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必须要解决粤语和英语这两个语言关的问题。李嘉诚把学粤语当作一件大事来对待。他拜表妹表弟为师,勤学不辍,苦练不止,很快就能说粤语。他学英语,也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他边走边背单词。夜深人静,他怕影响家人的休息,独自跑到屋外的路灯下读英语。天刚亮,他又一骨碌爬起来,口中念念有词,不是在朗读就是在背诵英文。功夫不负苦心人,李嘉诚凭着刻苦学习的毅力,几年后熟练地掌握了英语。就是到晚年,年逾古稀的李嘉诚在接受采访时还说:“我每天晚上都要看英文电视,温习英语。”

如今成为“塑胶花大王”“地产大亨”“股市大腕”“商界超人”的李嘉诚,几乎时时占得先机,创造了巨额的财富。他的成功得益于不断地学习,他的成长也促成了他事业的发展,他是用个人成长促进企业成长的典型。

一个企业的成功,需要经过一段艰苦奋斗的过程,一个领导者的成功,更是没有捷径可走。而学习,则是必由之路。通过学习,集群英之智,联百业之慧。通过学习,回首往昔,以史为鉴,俯瞰当下醒脑明目,展望未来,精心准备。当人生所学投入实战当中,百炼成钢,必将跻身“育厚德而载万物”的登峰造极之境界。那境界,不仅是企业的境界,也是人生的境界。我相信,改变,从学习开始。

第二,每天进步一点点,累积起来就是一大步。

如今,我们置身于互联网时代,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今天,学习不一定非得身临其境,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进行学习。比如,有些企业家在听我讲课后,感觉大有裨益,于是,课程结束后,他们买了我的很多书和培训光盘,回去之后继续学习,有的人还会送给员工,让员工也来学习。我开通快手直播后,很多人不但自己主动关注我的快手,还把我的账号分享给自己的亲朋好友,让大家都来学习。这些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都是互联网的发展带给我们的便利。

所以,现在学习已经变成一件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事情。我们每天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哪怕只抽出20分钟来进行学习,都能得到精进。一年后,你会发现,你已经远远超越了那些不学习的人。

每天进步一点点,累积起来就是一大步。

当你比别人领先一步的时候,他就会在所有的朋友中记住你,因为你比他优秀。

当你比别人领先两步的时候,他就会开始羡慕你、钦佩你。

当你比别人领先三步的时候,你仍然坚持学习,他就有可能追随你。

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努力,使我们渐渐超越了那些一开始与我们同行的人。而那些不懂得学习的人,被我们越拉越远,最终选择自动跟随。

很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是如此。

海尔集团的领导者张瑞敏有一个外号——“书呆子”,他喜欢读《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最大的爱好是哲学。他是既懂外国的经营管理,又懂中国的《孙子兵法》的企业家。作为海尔的领头人,张瑞敏不抽烟、不喝酒、也不喜欢应酬,唯一的爱好是读书和与专家恳谈。有人曾经问张瑞敏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张瑞敏回答:“是学习和读书。”

张瑞敏对读书的爱好和钻研不但带动了海尔中高层干部的读书活动,连普通的员工也都以读书为乐。也有人曾怀疑张瑞敏是否在“作秀”,作为一个拥有几万员工的企业的掌门人,他用什么时间学习?但事实上,张瑞敏再忙,也要坚持天天读书,他要保持一个活泼的大脑,使得智慧的大脑永远灵动、鲜活。在知识和智慧的指引下,张瑞敏经过多年创新与实践的经验积累,使海尔集团由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一跃成为全球家电第一品牌。

被称为“商界少帅”、先后创办永怡传播和分众传媒的江南春,也是个不断学习的企业家。江南春始终坚持学习,尤其学习与自己从业相关的知识。在永怡传播时,他每周六都把上海的几大报纸买来,看到好的广告文案就剪下来贴在本子上,仔细揣摩,融会贯通,从中提炼出自己的创意。每天晚上回到家,不管有多晚,他都坚持看一个小时的专业图书和杂志来补充“养分”。

江南春还有随身携带笔记本的习惯,在参加长江商学院CEO班期间,他把马云、郭广昌、牛根生的发言认真记录下来,自我消化理解,将这些理论演变成“江氏理论”,并与团队其他人分享。这种随时随地的“吸星大法”,保证了知识的积累和更新,使他对“市场香味”有着敏锐的嗅觉。

江南春通过不断地学习成长起来了,分众传媒也因此有了迅速的发展,短短几年便登陆纳斯达克,成为上市公司。

人与人之间大脑的差别不是决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在不断地学习中积累、创新,才是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关键点。人生就像是一只储蓄罐,你投入的每一分努力,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打包还给你。到时候你会发现,学习是通向世界的路,更是遨游天际的翅膀。

第三,向有结果的人学习。

我们要不断地提高自己、不断地学习,于是,接下来有一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应该向谁学习?

我认为,我们首先应该向有结果的人学习。有些人非常能讲,讲的很有道理,但是却没有结果,这样的人我们也可以学习,但是学习之后却不一定能用得上。比如,很多人听完大师讲课,佩服得五体投地,听完之后却没有任何帮助,因为他们是没有结果的人。当我们想要做成一件事时,最快的捷径就是向有结果的人学习。

很多人在学习方面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习惯去研究“失败”,因为他们认为“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确,从失败的经验与教训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但成功却不一定源于失败。我们常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总是研究走不到罗马的路,就算是研究了100条,也还是走不到罗马。所以,从失败中学习的人可以知道哪100条路是走不到罗马去的,却不知道哪条路是能走到罗马的,这样的学习,又有什么意义?

聪明的人是研究怎样才能走到罗马的,别人走的是哪一条路?花时间向那些有结果的人学习,看他们是怎样做到的,然后把他的经验复制过来,这才是正确的学习方式,是聪明高效的领导者的做法。

成功学励志专家拿破仑·希尔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典范。

他最初在杂志社工作,老板安排他采访各界成功人士,撰写他们的成功故事。25岁那年,他采访“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采访进行得非常顺利,卡内基侃侃而谈。突然,卡内基问他,是否愿意接受一份没有报酬的工作:用20年的时间来研究世界上的成功人士,但是没有报酬。他微微愣了一下,很快他响亮有力地选择了挑战,“我愿意!”卡内基满意地抬手露出握在手中的表:“如果你的回答在60秒之外,将得不到这次机会,我已经考察过近200个年轻人,但没有一个能这么快做出回答,你得到了这份工作!”

第二天,卡内基带他采访了爱迪生。之后,希尔又认识了福特、洛克菲勒等著名人物,结识了各界500位卓越人物。这些成功人士的见解成了拿破仑·希尔一生的资本。他研究和思考他们的成功,向成功者学习,结果他自己就成了成功的化身。

拿破仑·希尔把他的成功学思想、他的激情、他的声音注入每个美国人的心灵深处,唤醒美国人民沉睡已久的信心与活力。他激励人们通过纠正意识、性格和生活习惯上的缺点,获得人生的成功。

站在巨人的肩上,我们才能够看得更远。向有结果的人学习成功的技能,比从外行的父母那里去学要好得多。你想把自己的生意做大,应该去向华为、阿里巴巴、微软这样的把生意做到全世界去的企业学习;你想创业,应该看看马克·扎克伯格、马云这样的创业成功的人都做了什么;你想年薪百万,应该去研究那些年薪百万的人有哪些秘诀。

成功从来都是有路可循的,只要用心去观察、去体悟,就能从那些有结果的人身上,学到他们的方法和理论。

股神沃伦·巴菲特的成功,除了他本身具有出众的投资天赋之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他很早就结识了两位在投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人,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沃伦·巴菲特最早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财务和商业管理,在得知两位著名的证券分析师——本杰明·格雷厄姆和戴维·多德任教于哥伦比亚商学院之后,他就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转学到哥伦比亚商学院,拜这两位证券分析师为师,后来,经过他的努力,他成了他们的得意门生。大学毕业后,沃伦·巴菲特为了继续跟随格雷厄姆学习投资,他甚至愿意不拿报酬,直到将老师的投资精髓学到手,他才出道开办自己的公司。

向有结果的人学习,我们才能获得最大的帮助。

首先,向有结果的人学习,可以肯定,他们的结果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行得通的、可操作的;其次,向有结果的人学习,就必然要直接或间接与有结果的人为伍,受他们的世界观、思维方法的影响而使自己变得更加积极上进。美国的一个机构调查后认为,一个人失败的原因,90%是因为这个人的周边亲友、同事、熟人都是一些失败和消极的人,正所谓“跟好人学好人,跟巫婆跳假神”。没有好的思想来引导激励,没有好的方法来指导成功,走下坡路是必然的。

任何一位有结果的人,之所以在某一方面高人一筹、出类拔萃,必定有其与众不同的方法。因此,向有结果的人学习成功的方法,直接进入他们的经验、原则之中,做有结果的人所做的事情,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并运用到自己身上,不仅能使我们成功,而且能早日成功。

第四,带出好学生是最快的增长模式。

一个人要想富有成效地提升自己,有两个非常关键的要素,一是我们在上一节中讲述的跟谁学;二是怎么学。

怎么学才能让我们的学习发挥更大的价值?最重要的是要抱着一颗帮助别人的心去学。只有这样,你才会认真地去学。

很多人学习不是为了帮助别人,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技能,为了赚取更多的钱。出于私利去学习的人,在向他人传授知识的时候,往往会习惯于“留一手”。所谓的“留一手”,就是他们不愿意把所有的知识全部教给别人,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怕自己没饭吃。这样的人,他的进步是有限的,也不可能带领团队走向成功。

我们在学习当中应该抱着一颗普度众生之心。当你怀着帮助团队的愿望去学习的时候,你学习的动力是最足的,学到的知识是最多的,成长速度也是最快的。

我教过的学员无数,在培训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员总是学得非常慢。这是为什么?不是因为他们的天赋不如别人,也不是因为他们不够刻苦努力,而是因为他们学习之后,从来没有把我教他的课程和学习方法应用到实际当中。知识不用,就会作废。在我讲课的过程中,我经常鼓励我的学员们把从我这里学到的经验、知识传授给更多的人。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长得更快,知识也才能得到传承。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研究项目,人们被要求学习一篇文章。然后告诉其中一半人,他们会在学习之后考一个试;告诉另一半人,他们学会后要教给其他的人。那一半被要求教别人的参与者对文章理解得更加透彻。因为当你知道要去教别人时,你的大脑在整理信息时会更有逻辑。学习需要经过五个步骤:选择领域、获得知识、提炼总结、落地实践、分享他人。其中落地实践能让你掌握70%的知识,分享他人则会达到90%的效果。所以不要吝啬于与其他人分享的机会,因为这种情况下,进步最快的是你自己。

第五,培训是最大的福利。

作为领导者,我们不仅要自我学习,还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福利,给予我们的员工,给予更多的人。

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经济时代,资本更多的表现形式是“知本”。在一个团队里,一个员工的“知本”积累从何而来呢?靠自我不间断的学习,更靠企业的持续培训。所以,在这样一个时代,学习才是最好的投资,培训则是最大的福利。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就曾说过:“没有培训的员工是负债,培训过的员工是资产。”

日本丰田公司是世界知名的优秀企业,这个企业有一个令无数企业家十分羡慕的特点,那就是拥有大批卓越的销售人员。正是这些销售人员在市场上的出色表现,才使得丰田公司的产品能够热销,在同质化的产品竞争中始终保持强劲的销售势头。这些销售人员是公司的“摇钱树”,他们不断创造着可观的利润,使企业能够保持着高速的发展,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独占鳌头。

你一定在想,丰田公司是通过什么手段吸引如此众多的优秀销售人才加入自己企业的?其实,大多数销售员在进入丰田公司之前,都没有表现出如此超群的才能。是丰田公司将他们训练成为出色的销售能手。那么,丰田公司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首先,丰田公司始终坚持一个理念:销售人员是能够被训练出来的。销售人员在进入公司之后,并不能马上上岗。他们必须接受为期一年的培训。丰田公司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进行销售人员的训练。为此,他们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独特的训练机构,为了配合训练的展开,还组织人员编写、开发适用于各个阶段的训练教材。员工从进入公司大门的第一天开始,销售人员就要开始无条件地接受这种训练。经过一年的销售技能培训之后,他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销售人员。

丰田公司的训练过程是这样的:在最初的四个月里,由机械部门来对这些销售人员进行汽车基础知识方面的训练,让这些销售人员对汽车的基本构造进行深入而又彻底地了解,对丰田汽车的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在经过这个过程之后,他们才开始进入销售训练。销售训练为期两个月,在这两个月里,他们将会接受专家的特殊训练,迅速掌握销售的各种技能。接下来的六个月,这些销售人员就开始了实战演习,他们会被分配到丰田公司的各个分公司,由分公司里经验丰富的销售人员带领,进行真刀实枪的销售实践。

经过一年的训练之后,除了那些非常无能以及缺乏毅力的人以外,所有参与训练的销售人员都能变身成为出色的销售人才。

如果你把对员工的培训当成是一种投资,你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你最好的投资——它会使你的人力资源增值,使你的组织效率提高,使你的利润翻番增长,最重要的是,你不必冒任何风险。

惠普公司对于培训的重视在业界一直享有盛誉,公司甚至还被同行们称之为“IT界的黄埔军校”。在过去的20多年的时间里,惠普公司中国分部培养出了数不清的销售人才、技术人才以及领导者。虽然他们中的很多人现在已经不在惠普公司,但他们依然在社会的各个岗位上发挥着自己的才能。

惠普公司之所以如此注重对员工的教育培训,是因为他们对培训的独特认知。对惠普公司来说,对员工的培训虽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但却并不是一种成本,而是一项收益很大的投资。

对于惠普公司来说,对员工的培训是企业必须承担的义务,是对员工表现出的负责态度,同时,也是赢得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与信任的一种有效手段。对员工的培训越全面、越重视,员工就越愿意留在这个企业。毕竟,培训可以拓展员工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在工作中必须具备的各项技能,是向员工“授之以渔”,这样的企业,谁不向往?当一个员工感到在这个企业能学到赚钱的本领的时候,他就会心甘情愿地留在企业,为企业服务,并且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技能,而这反过来又会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正所谓一举多得。

其实,不只是惠普公司,很多世界知名的大企业都十分重视对员工的培训,他们把培训当成是一个“孵化器”,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员工的技能,使他们掌握最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从而创造出更大的利润,使得企业持续经营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海尔对员工的培训十分重视,他们为员工提供的个性化培训是最值得称道的。

在海尔,有三种职业发展路径:一种是针对管理层的,一种是以专业人才对对象的,还有一种是为普通工人设计的。无论员工属于哪个层面,都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为了帮助员工更好地提高自己,海尔还为不同的员工提供不同的培训,也就是个性化培训。

个性化培训主要可以分为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海豚式升迁”,这也是海尔培训最显著的一个特色。在浩渺的海洋里,海豚是智商很高的一种动物,它往海底潜得越深,跳出水面就会越高。海尔把员工都当成海豚,要求他们深入基层,在基层获得最实用的培训。当员工从基层一步步攀升上来的时候,他的能力、素质都会得到大幅度提高。

第二种方式是岗位轮换。无论是多么出色的员工,如果长久地在一个岗位上工作,就会使思维逐渐固化,知识结构也难以得到更新。因此,海尔要求员工经常轮换岗位,在岗位上得到培训,这样,员工的视野就会变得宽广,创新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为了更好地使员工得到培训,海尔还专门成立了海尔大学,让员工在这里得到深造,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时候能表现得更出色、更优异。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之下,世界变得越来越扁平,要想使你的团队在你死我活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首先就要使你的员工拥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能力,让他们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更好。正因为如此,培训已经成为管理的一个“撒手锏”,谁能够拥有这个利器,谁就能拥抱成功。

从员工自身来说,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也已经引起了大多数人的重视。因为,员工要的是成长,只有培训才能提供给他们迅速成长的能力,使他们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把握住更多的机会。

当然,与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福利相比,培训还具有很大的优势。

首先,从保值时间来说,钱、实物等福利形式都属于易消耗的物品,使用之后就失去了价值,更不可能反复多次使用。而培训这种福利却是终身保值的,通过培训所获得的知识是完全属于员工的,能够长时间储存于员工的知识库中,而且还可以举一反三,不断扩展。

其次,从增值能力来说,虽然对钱、实物加以有效利用之后也会得到相应的收益,比如,用钱来投资会得到一定的收益,物品在使用的过程中也有可能会创造出新的价值,但是,作为福利而言,它们的数量肯定是极其有限的,而且谁也不会去指望中秋节发放的一盒月饼能够有多大的增值能力。然而培训却不同,在这个过程中,员工所获得的能力能够为他们创造出巨大的财富,使他们终生获益。

最重要的是,员工通过培训所获得的能力和经验是属于自己的无形资产,始终伴随着自己的职业生涯,成为自己可以随时掌控、终身拥有的“金饭碗”。培训是我们能够给员工的最好礼物。

正如稻盛和夫所说:“工作就是一种修行。有一种单纯而极其强烈的愿望支配着我,那就是拥有一个爱心的种子,为事业发展付出,为员工成长努力。”只要我们能够怀着这样一颗“种子”,就能够把员工都培训成人才,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为企业的成长、发展而努力。

第六,成功的团队必是学习型团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一个团队来说,学习就是生命力的源泉,未来的一流企业,一定是学习型企业。所以,领导者应该把打造学习型团队作为一项战略性目标,为此,领导者应该大力解放思想,实现观念创新,充分认识创建学习型团队对于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性作用,积极提升经营理念,切实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加大继续教育的智力和财力投资。要建立一种持续学习的理念和机制,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增强员工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学习知识、追求发展和自我完善成为员工内在的自觉要求,在团队内部形成浓厚的团队学习氛围,并激励员工把学习能力转化为创造能力,从而实现员工与团队双赢的目标。

所谓学习型团队,就是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主要特点,以人为本,以企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增强企业的整体学习力、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所建构的学习求知的目标管理体系和所建立起的能够不断实现知识转化的团队。大量国内外学习型企业的实证明,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企业。

创立于1987年的华为,历经30年的成长,从一家诞生于破旧厂房里无人知晓的小公司发展成世界级的大型公司,改写了中国乃至世界通信制造业的历史。截至2018年年底,华为公司掌握的技术专利数量已在行业内处于领先位置。这显然是组织学习与创新学习的结果。

在华为,“人力资本增值的目标优先于财务资本增值的目标”作为基本法则明确地写进了华为基本法。这也是华为培训人才的宗旨和目标。在华为的领导者任正非看来,人力资本不断增值的目标优先于财务资本增值的目标,但人力资本的增值靠的不是炒作,而是有组织的学习。为了把华为打造成一个学习型团队,任正非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以华为大学为主体的华为培训体系,集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设备和优美培训环境于一体,拥有千余名专、兼职教师和能同时容纳3000名学员的培训基地。

华为还是国内企业中最早实施“导师制”的企业。华为规定,绩效好,并充分认可华为文化的人才有资格担任导师。同时规定,导师最多只能带两名新员工,目的是为了确保成效。导师除了对新员工进行工作上指导、岗位知识传授外,还要给予新员工生活上的全方位指导和帮助,包括帮助解决外地员工的吃住安排,甚至化解情感方面的问题等。

除此之外,华为的培训对象非常广泛,不但包括华为的内部员工,还包括客户方的技术维护、安装等人员;不仅在国内进行,也在海外基地开展。同时还建立了网络培训学院,培养后备军。

正是学习型团队的构建,使华为公司成长为有竞争实力的世界级公司。由此可见,构建学习型团队是多么重要。

将团队打造成学习型团队,可以通过改变思想,实现观念更新。学习型团队理论中有一个“青蛙现象”:如果把一只青蛙放进沸水里面,它会马上挣扎着跳出来。但是如果把一只青蛙放进凉水里,逐渐加热,一开始,它会若无其事,甚至自得其乐,感觉良好。不过,等到温度慢慢升高时,它就会越来越虚弱,最后无法动弹而被煮熟。“青蛙现象”揭示的道理是,突发事件容易引起人们的高度警觉和立即行动,然而,置人于死地的却通常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没有敏锐地感觉到环境的逐渐恶化,没有及时做出适当的反应。创建学习型团队,通过改变思想,更新观念,员工能够深刻反思自我、否定自我、挑战自我;能够居安思危、自我加压,克服自我局限和常规局限,由反应型、常规型工作向创新型、系统型工作转变,主动向极限挑战,在挑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生命的价值。

在一个学习型团队中,通过团队学习,还可以建立共同愿景,完善管理制度。团队学习能提高团队的凝聚力,从而有利于建立共同愿景,激励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勇于改革、敢于创新,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制度保障。

通过打造学习型团队,还可以在企业中构建起优秀的企业文化。传统管理理论认为,企业是否盈利会受到员工的工作方法、技术能力和工作条件的影响。现代管理理论则证明,这些因素固然重要,但企业利润的上升和下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的态度,取决于员工所在企业的文化氛围。哈佛大学当代管理学大师克瑞斯·阿吉瑞斯教授研究发现,在很多企业里都有四种妥协现象发生:为了保护自己——不提没把握的问题;为了维护团队——不提分歧性问题;为了不使人难堪——不提质疑性问题;为了使大家接受——只作折中性结论。显然,这样的企业文化只能磨灭员工的锐气和勇气,挫伤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降低企业的运转效率和生产率,最终丧失竞争能力。企业文化是指被组织和员工共同认可和遵循的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是企业的灵魂,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要提升团队的竞争力,实现做大做强的发展战略,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必经之路。

明白了打造学习型团队的重要性之后,接下来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怎样建立学习型团队?

1.要有转变观念的决心。

很多人在工作中遇到了新鲜事物,会习惯于用固有的旧思维来面对,总认为维持原状才是最好的。然而,在我们的生命中,有时候我们必须开始一个自我更新蜕变的历程。我们必须把旧的思想、旧的习惯抛弃,才能获得重生,再次起飞。

只有改变,才能重生。所以,我们也要改变旧的思维和习惯,学习新的技能,从而发挥我们的潜能,创造崭新的未来。

2.要在团队中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不断提高员工的学习力。

把人的发展作为团队的发展目标之一,在团队建设的过程中,只有让员工与团队一同成长,以提高学习力为突破口,不断激励员工的创造热情,才能推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学习型团队应该将企业精神确立为“学习、超越、领先”,既把学习作为企业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把它作为超越领先的前提。一是树立全新的学习理念,强化员工培训,拓展员工学习的途径;二是构筑适应企业发展的学习体系,企业应加大对员工培训力度,不断优化员工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形成开放式的教育培训格局,持续开展多层次的培训教育,全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新进入IBM公司的行政管理人员要跟着一名指定的“师傅”边工作边学习,就是常说的IBM“师傅徒弟制”,以便新员工边干边学、尽快熟悉工作。对新进入IBM公司的销售、市场和服务人员,还需要先经过三个月的集中强化培训,这一整套培训非常严格和艰辛,IBM的员工将其简称为“魔鬼训练营”。

整个新员工培训过程中,“师傅”不仅手把手地教会新员工公司的流程,还亲自带着新员工到客户那里实地演练。不仅如此,“师傅”还时常与新员工促膝谈心,讲解公司的文化,并结合自身的一些体验,为新员工提供一些职业发展方面的好的意见,帮助新员工度过艰难的“魔鬼训练营”时期。在最困难的时候提供了最重要的支持,不少“师傅”与徒弟自然而然地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为以后的团队合作,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三个月的集中式培训是一个非常严苛的淘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员工要了解IBM内部工作方式,了解自己的部门职能,了解IBM的产品和服务;专注于销售和市场,以模拟实战的形式学习IBM怎样做生意等。这期间,十多种考试像跨栏一样需要新员工跨越,全部考试合格,学员才获得正式职称,成为IBM的一名新员工,有了自己的正式职务和责任。

3.要培育学习型团队文化,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

在管理中坚持“双层双元”原则。所谓双元,就是作为企业,一要考虑自身的发展,二要考虑员工的发展;所谓双层,即一个企业要注意双元的发展,而员工既要想到个人的发展,也要想到企业的发展,没有企业的发展就没有个人的发展,激发员工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企业的发展目标融为一体,实现企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双赢”。

4.要建立鼓励创新的机制,拓展学习型团队新方向。

领导者应该在团队中完善两个机制,一是创新人才培育机制,有了这个机制,把品德、知识、能力、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才能为团队打造高素质的人才团队。二是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行横向一体化管理,企业整体能力的整合与各个环节的联系与沟通,都会因为体制的变化得到改善。这样一来,沟通、交流、学习、研究就成为一个大平台上共同参与的事情。

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打造学习型团队,本身就是一件新事物,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它要解决的是企业运行机制的问题,解决企业今天和未来的发展问题,而不是急功近利的短期活动,不是赶时髦图好看形式化的展示。因此,必须始终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自身实际相结合,与企业的具体工作相结合,紧密融入企业管理的实践之中,唯其如此,才能真正提升团队的学习力。

第七,在团队中打造一个“学习道场”。

纵观国内外,任何一个大型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团队学习。资料显示,在全球500强企业中,50%以上都是学习型企业;美国排名前25位的企业,80%是学习型企业;全世界排名前10位的企业,100%是学习型企业。国内一些企业也通过创办学习型企业而给企业带来了勃勃生机。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写道:在创业过程中,第一代老板靠胆子,第二代老板靠路子,第三代老板靠票子,第四代老板靠脑子。毋庸置疑,在互联网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领导者一定要带领自己的团队不断学习,及时进行知识更新,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

一个团队学习的过程,就是团队成员之间思想不断交流、智慧的火花不断碰撞的过程。如果团队中每个成员都能主动学习,集体的智慧必然会大增,就会产生1+1>2的效果,团队的学习力就会大于个人的学习力,团队智商就会大大高于每个成员的智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一个人一条鱼,你只能喂饱他一天;教会一个人钓鱼,才能使他一辈子不会挨饿。作为团队领导,不但要自己会钓鱼,还要教会员工钓鱼。授人以鱼只能使他做对了事情,授人以渔则可以使他以正确的方法做事情。不仅要做正确的事,还要正确地做事,这是活到老也要学到老的事。

孔子曾经说过一句话:“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困而不学下民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生来就知道的是最聪明的;通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才学习的又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仍然不学习的人是最下等的了!从先贤的话中我们应该明白三点:一是学习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任何组织中都是永恒的话题。二是主动学习,让学习成为企业永远保持长青的最好的方式和方法,学习使人进步,使企业保持生机和活力,使企业在当今激烈的竞争中永远保持不败。三是学习能让自己和企业成为社会和行业的引领者,而如果是出现困难了才去学习,那最后的结果是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没有创新和开拓。

联想集团创建于1984年,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拥有19家国内分公司、21家海外分支机构、近千个销售网点、职工6000余人,净资产16亿元,以联想计算机、计算机主板、系统集成、代理销售、工业投资和科技园区六大支柱产业为主的集工贸一体、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信息产业集团。

联想的成功有着各方面的因素,然而,不可忽视的一点是,联想内部形成了一个宝贵的“学习道场”,具有极富特色的组织学习实践,这使得联想能顺应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因而,它能够健康成长。

早期,联想从与惠普(HP)的合作中学习到了市场运作、渠道建设与管理方法,学到了企业管理经验,这对于联想成功跨越成长中的管理障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现在,联想积极开展国际、国内的技术合作,与计算机界的众多知名公司,如英特尔(Inter)、微软、惠普、东芝等,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从与众多国际大公司的合作中受益匪浅。除了能从合作伙伴那里学到东西之外,联想还是一个非常有心的“学习者”,善于从竞争对手、从本行业、从其他行业的优秀企业以及从客户等各种途径进行学习。

柳传志曾经说过一句箴言:“要想着打,不能蒙着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善于总结,善于思考,不能光干不总结。

因此,领导者要想使团队日臻完美,必须像联想一样在团队中打造一个“学习道场”,使学习成为全员共同的习惯,使企业通过学习取得进步。善于学习的团队一定会成为最后的赢家。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打造“学习道场”?在我看来,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激发员工超越之心。

任何一个领导者都希望引导企业走向自我超越,但要实现这一点,首先要激发员工超越之心。七种方法可供参考:一是公司、部门经常分析公司、部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二是公司、部门使用成熟、科学的管理工具来完成决策,以达成多数成员的一致意见;三是生产部门经常试验新的原材料、生产方法、工艺或技术,以提高质量、产量、降低成本;四是职能、运营部门会经常考虑并试验新的工作方法,以提升工作效率;五是公司、部门有正式的流程,评估新想法和新方法;六是公司上下各级员工都有一定的容错授权和空间;七是公司有容错的文化和相应的绩效制度。

2.注重员工成长。

要在团队中打造“学习道场”,领导者必须注重员工的成长,让员工的成长与企业的成长相匹配,甚至在有些时候,员工的成长还需要领先于企业的成长,再说通俗一点,也就是说,员工的成长有多快,企业的发展速度也就有多快。为此,领导者一定要关注员工的成长与发展,给员工提供成长的空间,给员工提供发展的平台。

3.关注员工学习。

员工的成长来自于持续不断的学习。领导者在管理过程中,不但应该把员工的学习列入自己企业的战略,同时还把员工的学习列入各个部门负责人的绩效考核,并且每年还拨出专款为员工提供学习的保障。

4.制定学习福利。

一个关注员工学习的企业、注重员工成长的企业,除了在企业的战略里面体现出来,同时还把员工的学习与公司相关制度相匹配,对于那些学习的人,除了公司给予资金资助,同时还给一定的学习奖励,并且在用人的时候,优先用那些爱学习的人。一个学习型团队,只有具备了这一点,才能刺激自己的员工在日常的工作运营过程中,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地去深造,从而让自己不断成长。一个企业一旦能把学习福利作为企业发展的一项必备工作,就说明了这个企业的“学习道场”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了。

5.坚持,坚持,再坚持。

学习最需要的是坚持,不能把打造“学习道场”当作一项应急活动或短期工作,刮一阵风就完事,这项工作应当持之以恒地延续下去。

在团队中营造“学习道场”是一个漫长的、艰苦的过程,必须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以期建立起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团队,真正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感悟箴言

加强员工的培训已经成为纵生销售集团最重要的一种企业文化。在我看来,充实“脑袋”比填满“口袋”更重要。与其盲目地到处撒网搜罗人才,不如多投入时间和精力来培训内部员工。

2009年6月9日,为了培养自己的营销管理干部,传承纵生销售集团的创业精神和企业文化,我决定:开创中国保险代理行业培训的先河,在没有保险代理行业组训培训的经验可供借鉴的前提下,依靠自己的力量,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举办纵生销售集团黄埔第一期组训培训班。

组训培训班要求师资力量要充足,时间周期要长,财力、物力要准备充分,是保险行业培训里规格最高、要求最为严格的培训。当我决定开班的时候,就已经下了为中国的保险代理行业培养人才和付出成本代价的决心。

课程的流程安排是极为缜密的,我从晨会、早会、全天课程、晚课,各环节都亲自参加组织、培训,使参训学员在生活、学习各方面都得到全方位的提升;而作为黄埔一期组训培训班班主任,我也因此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2011年5月7日,在辽宁省兴城市交通疗养院,我又开办了纵生销售集团黄埔二期组训培训班。结合5年来创业实践经验的积累,我再任导师,亲自担纲了90%课程的传授。这次培训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参训学员掌握一线营销团队需要的专业技能,从表达能力训练、业务辅导、业务推动、教育训练、专业化推动流程、专业化增员流程等方面进行知识的传承;同时,通过坐、立、行、走等生活式教育使学员养成良好的习惯。

培训期间,我和学员们一样,早上5点30分起床开始晨练,口风训练、热身操、跑步、热身带动我都亲自指点,要求动作规范。我告诉学员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不给任何人增加任何麻烦,用餐结束后经过学员自己清理的餐桌得到餐厅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高度赞誉。每天早上8点开始至晚上10点,早会经营、全天课程讲授、夕会经营、问题答疑、晚课辅导,我不断采用各种授课方法,使学员们迅速提升技能。培训班结束后,学员们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浓厚的普度众生之心

海旭说

使命感、成就感、富足感、价值感,拥有了这些,我们才能够骄傲和自豪地说:我很幸福!

何谓“普度众生之心”?最重要的是“普度”二字,也就是说,那些有能耐的人我们要帮助,那些没有能耐的普通人我们更要“度”。

第一,怀有普度众生之心,才能改变命运。

做到“普度”真的很难,但即使做不到“度化”所有人,我们也要有这颗心,要对他人心怀善良与慈悲。

有一个人打算翻修房子,于是请了当地最有名的风水师,来家中看一下风水。他开着车载着风水师走在路上,眼看就要到他家的时候,有两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孩正在互相追逐着在马路上奔跑,他马上一个急刹车停了下来,看到两个小孩都跑到马路边上后,才继续开车。

到家之后,他停下车,不小心按了一下喇叭,这时,他家后院的桑树上“哗啦啦”一下子飞起了很多麻雀。他就让风水师稍等一下,过一会儿再进院子。

风水师好奇地问他:“刚才在马路上,第一个小孩跑过去的时候你刹车停了下来,为什么没有继续往前开?”他回答说:“两个小孩在打闹,一个跑过来,另一个在后面追他,所以我等第二个小孩也跑过去之后再开车,这样会避免他们被后面的车撞到。”

风水师又问:“现在你为什么要在外面等着,不立刻回家?”他又回答:“刚才我一按喇叭,很多麻雀飞起来了,肯定是因为有小孩来偷我们家后院的桑葚,如果我现在进院,说不定会吓到那个孩子,孩子万一从树上摔下来就不好了。”

他接着又问风水师:“我们家后院的这颗桑树,据说会影响风水,我是不是应该把它挪走?”风水师笑了笑,说:“你不需要看风水,因为你很善良,你走到哪里,你的风水就好到哪里。”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一颗善良、慈悲的心,这是我们改变命运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在生命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怎样的困难、怎样的逆境、怎样的迷茫,都要秉持这样的信念。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心存善念,那么我们的善行就会在造福他人的同时给自己也带来巨大的收获,善良一定会有善报。

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无论是建立自己的事业也好,打造团队也好,都要怀着普度众生之心,这样,团队才能长久。如果我们在打造团队的时候,一心只想着对团队成员进行压榨、剥削,那团队用不了多久就会散伙。

第二,起心动念利他,传播正能量。

在如今的市场上,我们会看到一种怪现象:一味利己,无限度追逐利润。在很多人眼中,只有唯利是图,才能成就事业。为了压低成本,他们采用假冒伪劣的原材料;为了推销产品,他们没有原则地把粗制滥造的东西吹上天;他们自己卖的产品,自己却不敢用。为了攫取利润,他们一再放低自己的底线,甚至泯灭良心!一味利己,眼中只看到利润,这样做不但企业会走进死胡同,还有可能影响整个行业的生态环境。

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断循环的,没有人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漠视他人生命的人,自己也有可能成为受害者。如果整个社会都失去责任感与使命感,那么,受到伤害的,首先就是每一个“我”。

做人要有良心,做事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们一定要有对其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感,不要只是为了自己的欲望而生活,这样才能使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对于这个问题,稻盛和夫曾经给出一个答案:利他之心。

什么是“利他之心”?

稻盛和夫是这样诠释的:“人的心可以分为两面,一面是利己之心,一面是利他之心。所谓利己之心,是指一切为了自身的利益;所谓利他之心,是指为了帮助别人,宁肯暂时牺牲自己利益。自利是人的本性,自利则生;没有自利,人就失去了生存的基本驱动力。同时,利他也是人性的一部分,利他则久;没有利他,人生和事业就会失去平衡,并最终导致失败。”

20世纪80年代,日本通信业界风云突变。一场变革席卷了整个行业——电气通信事业法允许通信民营,由日本电信电话公社主导的垄断体制终于宣告结束,一个自由化的、民营化的、竞争的时代随之而来。

此时,来自四面八方的媒体评论已经针对通信市场自由化的必然性达成了共识,然而,与这些报道中言之凿凿的改革趋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参与者报名栏却始终是一片空白。如果在这一领域没有出现新的竞争者,日本电信电话公社一家独大的局面就不会发生丝毫改变,民众便只能继承承受昂贵的通信费用。

亲眼目睹通信业界的风云变幻,管理大师稻盛和夫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创立民营通信公司,打破日本电信电话公社的垄断,为民众谋福利。

有志始成行,但稻盛和夫深知,如果这份责任感掺杂着私心的话,有可能最终一事无成。于是,很长时间以来,他每天晚上入睡之前都会问自己:“你参与通信事业真是为了民众吗?是否存有为公司或个人谋利益的私心?是否为了受到社会的关注而自我表现呢?动机是否纯粹?”

经过对初心的成千上万次拷问之后,他终于确定了内心深处无可动摇的意志,KDDI公司由此而生。

KDDI成立之后,问题可谓层出不穷,比如缺乏通信行业经营经验、核心技术匮乏、基础设施必须从零开始建设等。然而,在困难面前,稻盛和夫没有轻易放弃,而是迎难而上、自立奋战。他坚信,只要一心做有利于国民的事情,企业终究会获得成功。果不其然,没过多长时间,KDDI的业绩就领先于同期参与的其他企业。

更令人惊讶的是,作为经营者的稻盛和夫手上连一分股票都未曾持有,却为一般的员工都提供了购买股票的机会,让员工们从KDDI的发展中获益,以此来表达对员工为公司鞠躬尽瘁的感激之情。稻盛和夫的这种利他精神打动了每一位员工,使得员工们更加心甘情愿地为企业的壮大而奋斗。得益于这种万众一心的努力,KDDI的业绩呈直线上升趋势,成立不到20年,就跨入了世界500强行列。

稻盛和夫认为,领导者应该“拥有更高水准的哲学,更高水准的人生观”,“我赤手空拳创业至今,仅仅40年的时间,就取得这样的发展,那不是因为我有什么超群的才能。正是由于我始终忠实地信守了我所说的经营原则,才使我们的事业有了今天这样的空前发展。这并不意味着要去做什么特别的事情。就经营者而言,就是要把企业经营好,让员工、包括其家属在内的所有相关的人都能放心地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公司。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善举,就是为社会为世人尽力。我认为,通过这种善行而磨炼得更为美好的灵魂,才是能够带往那个世界的、唯一的、真正的勋章。”

利他则久,做任何行业都是如此,企业的经营与发展离不开利他之心,拥有“利他之心”的企业是战无不胜的。我们都应该怀有利他之心,先付出,先帮助别人,从自己做起,为这个社会传播正能量,这也是我创办纵生销售集团的初衷。

先利人后利己的经营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好人有好报”的朴素理念是一脉相承的。一个能够成就伟大事业的人,在他的心灵深处,一定有着最简单的人生观。

“利他之心”不只是一种人生豁达的境界,更是团队竞争力的源头。在企业经营中,只有做了有利于员工、客户乃至整个行业的事情,才会得到同样的有利回报,经营起来才会得心应手。企业是不可能脱离社会孤立发展的,而是存在于一个自然的生态系统中,如果领导者只一味地关注自己的利益,可以在这个世界上得以生存,但一旦危机爆发,往往就会孤立无援。企业只有与相关利益者建立从共赢到共生的良性关系,从“利他之心”出发,才能依靠强大的整体力量获得持续发展。

以利他之心来成就企业的长远发展,领导者需要做的是,从局部注重自己的条块思维转变为注重整体、关注他人利益的系统思维。能够把企业经营得有声有色的人,都是能给更多的人带来更多利益的人。

2014年,85岁的吕志和以220亿美元净资产成为仅次于李嘉诚的华人第二、也是亚洲第二大富豪。在这位领导者所有的慈善捐赠中,“世界文明奖——吕志和奖”是他投入时间和心力最多,也期待最大的一项。这项由他首期捐资20亿港币建立的全球性奖项,每年颁发三个奖项:一是促使世界资源可持续发展奖,二是促进世人福祉奖,三是倡导积极正面人生观及提升正能量以振奋人心奖。

在他看来,在如今这个物质和科技日益发达的时代,建立人们内心的满足和幸福感,是让人与人、人与自然更和谐地相处的关键,也将是人类社会当前和未来至关重要的课题。这三个奖项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设的,要找到上述三个领域的世界文明之光,使其成为人们心安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榜样。

到了吕志和这个级别的领导者,已经达到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需求——自我实现,不会问这个社会给了我什么,而是经常反问自己,我能为这个社会做什么?

人生观决定了我们的事业观、财富观与世界观,凡事须立足于长远,境界须大开大阖,只有站在更高维度的领导者,才有可能成就生命的大格局,甚至超越国界、迈向人类的精神高峰。

第三,爱是团队做强做大的原动力。

在团队运营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两种不同的场景:给员工很高的薪水,然而换来的却是员工们的抱怨与不满,即使他们离开了公司以后,还会对公司耿耿于怀,并把这种负面情绪传播给自己身边的人;给员工的薪水不高,但是员工们对公司的忠诚度却很高,团队凝聚力强,员工愿意为公司付出百分百的心血。在你的团队里,出现的是哪一种场景?

其实,之所以会出现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场景,团队领导是否懂得对员工进行情感投资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作为团队领导,一定要明白,人是这个世界上感情最丰富的一个群体,借助感情来经营你的企业,你将会收获巨大的财富。员工怎么才会热爱企业呢?其实很简单,团队领导先要去爱员工们,感动他们,把他们当成是企业这个大家庭的一员,让他们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当员工被团队领导“感动”了之后,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对企业的热爱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

海底捞的“变态式服务”广受称道,征服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海底捞就餐,顾客真正能够找到“上帝的感觉”,这里的服务热情得甚至会让顾客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但是,鲜为人知的是,其实海底捞不但把顾客当成是“上帝”,在这里,员工也是“上帝”。

在海底捞,每个员工都会有这样一种理念:当我需要帮助的时候,店长和经理会是第一个站出来帮助我的人。不管是生活上遇到了困难,还是在工作中遭遇挫折,只要我开口求助,他们一定会在第一时间帮我。店长和经理们都不会在办公室里坐着,他们的位置是在餐厅的第一线,哪里需要帮助,他们就会在哪里出现。不仅如此,海底捞的店长、经理每个月都有一项特殊的任务:去员工的宿舍生活三天。目的在于体验员工的衣食住行是否舒适,以便于及时地对其进行改善。

其实,就整个餐饮行业的待遇而言,海底捞的工资只能算是中上。然而,隐性的福利比较多。在通常人们的理解里,在餐饮业打工的人一般都是住在潮湿的地下室里,过着艰苦的生活。与此不同的是,海底捞为员工们在离公司不远的地方租借了配套设施完善的公寓楼,他们还可以享受到24小时的热水和空调。为了减少员工外出上网可能带来的危险,海底捞为每套房子都安装了可以上网的电脑。

在海底捞,员工可以享受一个特权:基层服务员可以享有打折、换菜甚至免单的权利,只要在事后进行口头说明就可以了。

关于海底捞被人称为“变态式服务”的细节服务,比如发圈、眼镜布等,最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自发的想法。员工提出新建议,大家讨论后觉得可行就会去实施。包丹袋就是这个想法的代表,这是一个防止顾客手机被溅湿的塑封袋子。由于是一名叫包丹的员工提出这个创意的,即用员工的名字命名。这种命名的方式既能实现他的价值,也是对他的尊重,很多员工都有很多不错的创意,要给他们提供机会。当包丹袋在其他店也开始使用的时候,这些店会给这位员工交纳一定的费用。在海底捞的团队领导看来,团队领导一个人的智慧是不够的,在海底捞很多富有创意的服务都是由员工创意出来的,因为他们离顾客最近。

你的感动就是一种力量,把你的员工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爱是团队做大做强的原动力。戴尔·卡耐基说:“人类行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则,那就是时刻让人感受到温暖。”不过,人人都在说爱员工,如何才是真正地爱员工呢?

爱员工就要善待员工,给员工一个闪亮的舞台,你才有资格去要求你的员工为你殚精竭虑、忠诚努力。如果企业得不到员工的支持,那么就像是一艘失去了水手的船一样,是无法继续前进的。不能善待员工的企业家,永远无法捕获员工的忠心与诚心,也不可能在企业中建立起一个团结奋发的团队,在市场大潮中早晚都会被淘汰。

也许你没听过陶华碧的名字,但是你一定吃过“老干妈辣酱”。陶华碧是个只会写自己名字的农村妇女,在刚创业的时候,她几乎什么也不懂,但是她只懂得一点,那就是要善待员工,实行亲情化管理。

1997年8月,陶华碧正式成立了“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她的小铺子摇身一变成了公司,走入正轨。

为了改善企业的管理情况,陶华碧开始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在这个过程中,她始终把“感情投资”当做是必须恪守的原则,比如,她考虑到公司位置比较偏僻,交通也不便利,就把对员工包吃包住写进了制度中,尽可能减轻他们的负担。

不仅是在制度上为员工们着想,陶华碧还时时刻刻把员工们记在心里,对他们关怀备至。她对每个员工都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每当员工们出差的时候,她都会亲自为他们煮几个鸡蛋,让他们带着路上吃。出发之前,还会对他们千叮咛万嘱咐,让他们注意安全。

虽然陶华碧没受过什么教育,但是她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关心一个人,就会感动一群人;关心一群人,那么整个集体都会被感动。感情投资使公司的凝聚力变得越来越强,发展得也越来越好。

人人都希望被善待,员工也不例外,只要你能够真诚地对待他们,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站出来保护他们,肯定他们对公司的意义与价值,那么员工自然就会对企业产生一种向心力,而这种向心力就是企业的发展动力,将会推动着企业不断向前。

爱员工不要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更不要“画饼充饥”,要把它作为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的出发点和行动基石,真正落到实处,让员工切实感受到。

感悟箴言

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把团队经营成一个“大家庭”,从某种程度上说,纵生销售集团就是一个大家庭,而我就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

在纵生销售集团这个大家庭里,我从来都没把自己当成需要众人仰望的老板,在我看来,每位员工都是我的兄弟、朋友、亲人,对每个人,我都会尽我所能让他感受到我对他独有的那份好。无论哪位员工遇到困难,我总是第一时间去探望,并尽全力帮助对方,如果实在到不了,也会通过电话等其他方式表达自己的关心和问候。在我的影响下,纵生销售集团充满了爱。

2016年5月27日,大爱的纵生人发起了一场爱心接力,故事的起因是这样的。

洪雨是纵生销售集团的内勤,也是第三期组训培训班的学员。几年前,她不幸得了肺结核,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漫漫寻医路,先后在大连市结核医院、鞍山结核医院、沈阳胸科医院等多家医院住院治疗,但病情却一直在加重。2016年4月,她到辽宁省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发现病情继续恶化,出现了左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气管憩室、肝胆脾胰腹水等症状,医院不接收住院,建议她转到更权威的医院进行治疗。然而,多年求医已经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根本拿不出钱来继续治病。

听说了这件事之后,我毫不犹豫地对大家说:“我们帮帮她吧,我捐10万!”紧接着,纵生上下全体员工开启了捐款行动,纷纷表达自己的心意和祝福。带着所有纵生人的爱,我和纵生国际股东、信泰人寿辽分副总李冰一起乘坐高铁前往长春,来到洪雨所在的医院,把14万元爱心款交到了洪雨母亲的手中。我拉着洪雨的手,对她说:“师父来看你来了,你好好配合治疗,不用担心钱的事情,有师父呢!”那一刻,我不怕传染,心里只有对徒弟的关心。

看完洪雨后,我又找到了她的主治医师,详细询问了她的病情,并恳请医生,一定要全力救治洪雨的病!医生被感动了:“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领导,这领导太好了,这孩子一定会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