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一)国际数学教育界对我国数学教学特色的关注
我国学生数学考试成绩总是居于领先地位,国际数学教育界已有共识。我国学生不但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屡屡得奖,而且在各种严格的国际数学测试中遥遥领先。1989年IAEP(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 Progress)国际测试,我国13岁学生以80分的成绩位居第一;1999年国际数学和科学测试研究(TIMMS)公布结果,新加坡、韩国、日本、我国香港位居前四位;2009年和2012年国际PISA测试,我国上海学生的数学成绩均居第一。在关注我国学生数学好成绩的同时,国际数学教育界还将注意力聚焦于中国特色数学教学。
2000年,第九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9)在日本东京举行,专设“华人数学教育论坛”研讨“华人数学教育的特色”,会后《华人如何学习数学》一书的英文版首先在新加坡出版,之后中文版在南京出版;2008年,第十一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11)在墨西哥举行,会上介绍了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会后出版《中国数学教育:传统与现实》一书;2010年,张奠宙先生主编的“中国数学教育研究丛书”出版,一共17册,丛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系统总结了我国特色数学教学的经验;2012年,第十二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12)在韩国首尔举行,再次开设“华人数学教育论坛”,会后《华人如何教数学》英文版和中文版相继出版。随着国际数学教育界对中国特色数学教学关注度的不断提高,2015年5月,我国上海成功获得2020年第十四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14)主办权。ICME是国际数学教育界最高水平的国际性学术会议,由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指导每四年召开一次。成功申报ICME-14对于上海乃至全国数学教育界都有着重要意义,我国数学教育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国内外众多数学教育工作者将目光聚焦在我国数学教育领域,研究我国数学教学特色已然成为时代要求。
(二)我国数学教育界对“双基教学”的争鸣
我国数学教学特色是什么?2002年,张奠宙在《中国数学双基教学》绪论开篇提及“我国数学教育有许多特点,但是以双基教学为主要特征”,其中“双基教学”是指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这是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2004年,章建跃指出数学“双基”应发展为“四基”;2006年,史宁中在厦门演讲时指出应把数学中的“双基”发展成为“四基”,并明确提出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增加“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2011年,涂荣豹、杨骞、王光明等在《中国数学教学研究30年》中指出“数学双基教学是我国数学教育的特色,也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该观点不但强调数学双基教学是“特色”,而且指出数学双基教学是“传统”;2013年,张奠宙在《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中指出,我国数学教育特色的核心是“在良好的数学基础上谋求学生的全面发展”,该观点在强调“基础”的同时还强调“发展”;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重视“四基”,强调“核心素养”,有学者认为数学双基教学仍是我国数学教学的精髓,也有学者认为“双基”的提法不能与时俱进,等等。
尽管不同时代背景下,我国数学教学特色的内涵理解在不断丰富和拓展,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数学双基教学”是我国数学教育领域一直关注和争鸣的焦点。研究者对此持客观理性的态度,结合自身优势和学科背景,试图基于历史研究视角,客观梳理我国数学双基教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理性总结其演进规律,深入剖析其演进原因,以期更好地理解我国数学双基教学的“来龙去脉”,回应当前我国数学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为我国数学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提供参考意见。
二、研究意义
(一)澄清数学双基教学形成的时间和背景
大部分学者认为我国双基教学形成于1952年,并且深受苏联教育理论和思想的影响。比如凯洛夫所编的《教育学》指出“人类积累起来的、归纳在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科学里面的关于宇宙的全部知识,学校是不可能都传授给学生的。学校只能从全部科学知识体系中选择一些基本的东西供儿童学习”;又如达尼洛夫和叶希波夫所编的《教学论》指出“普通学校不可能把人类积累起来的,归纳在各门科学里的关于世界的全部知识都传授给学生。普通学校只能从全部科学知识体系中选择一些基本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诚然,1952年对于“双基教学”而言,是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的一年;苏联的教育教学理论对于我国数学双基教学制度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我国数学双基教学真的是1952年才开始形成的吗?真的是在苏联教育理论和教学大纲基础上才形成的吗?围绕这些问题的思考,研究者将关注点聚焦于我国数学双基教学发展历史的追溯,试图澄清我国数学双基教学形成的时间和背景,这是研究者关注我国数学双基教学历史研究的直接缘由。
(二)呈现数学双基教学的历史研究视角
苏世隆在《何谓历史眼光》一文中指出:“历史由无数事件和人物组成,对于这些事件和人物不能用孤立、静止、片面的眼光来看待,而必须将其放到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考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中去分析,这样才能看得更全面、更准确、更深入。”苏世隆这段话强调了“历史眼光”的重要性,要想把“数学双基教学”看得更全面、更准确、更深入,就需要“历史眼光”,将其放到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考察,此处“历史眼光”即研究者所谓的“历史研究视角”。
历史研究视角是一种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分析事物的视角,该视角注重梳理事物的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将这些阶段加以比较、联系,总结其演进规律,继而深度剖析规律背后的原因,了解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为当前实践提供借鉴意义。本书呈现了“我国数学双基教学”历史研究视角,通过梳理我国数学双基教学的历史轨迹,总结数学双基教学演进的路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剖析演进背后的原因,以期更好地理解数学双基教学的“来龙去脉”,形成对待我国数学双基教学的正确态度,并对当前数学教学的发展趋势作出理性预测。这是研究者关注我国数学双基教学发展的理论意义。
(三)探寻当前数学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新思路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高,明显超过其他生产要素贡献率之总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际竞争聚焦于创新型人才竞争,而创新型人才培养关键在于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各个国家均在反思本国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我国也试图通过“课程改革”实现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数学教育领域内,在“以人为本”的课程改革理念指引下,各种教学实践活动风起云涌,如数学翻转课堂、微课、拓展课堂、全科教学等。新时代背景下“双基教学”还需要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需要掌握到何种程度?数学教学到底该如何教?这些与数学教学实践密切相关的问题不断涌现,迫切需要解决。
本书旨在帮助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更好地理解我国数学双基教学的“来龙去脉”,形成对待数学双基教学的正确态度,一方面继承我国数学双基教学中某些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应该与时俱进,超越我国数学双基数学中某些陈旧做法,探寻当前中国特色数学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新思路。这是研究者关注我国数学双基教学发展的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