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幼儿篮球运动开展的理论依据
《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的任务是按照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幼儿篮球的开展是幼儿健康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幼儿体育活动本身特点的需要,无数幼教工作者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要对其进行努力探究。
开展幼儿篮球运动的理论依据有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儿童生理学等。
一、教育学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非常重视儿童教育和正确的儿童观。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儿童是独立于成人的个体,有自己的尊严和权利。儿童期是个体生命发展的重要时期,其重要意义不仅仅是成人生活的预备。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当成人,把孩子当孩子。美国教育家杜威明确主张学校生活以儿童为中心。他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写道:“现在我们的教育中正在发生一种变革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场革命,一场和哥白尼把天体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那样的革命。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各种措施围绕着这个中心旋转,儿童是中心,教育的各种措施围绕着他们而组织起来。”在任何学校中,是儿童而不是教学大纲决定教育的质和量。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一切教育活动都要服从儿童的兴趣和经验的需要。杜威赞同并提倡“儿童中心论”,在《我的教育信条》一书中指出:“儿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并指出了起点。”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指出,成人与儿童的冲突主要是由成人引起的。就其原因来说,有的冲突是由于成人没有真正理解儿童,不了解儿童的自然特性;有的冲突是由于成人只注意儿童身体的需要,而忽视儿童心理的需要;有的冲突是由于成人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看成一贯正确的模式;有的冲突是由于成人的傲慢,并在一切方面替代儿童。对于教师来说,他们应该去掉自己内心的傲慢与偏见,真正了解尚未被认识的儿童。他们应该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并和儿童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引导儿童自己去活动。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在《儿童学的新观念》一书中指出,一个儿童的年龄与其身体发育有密切的关系。认识和测量儿童个人的身体力量,以确定他需要哪些身体训练、什么运动方式适合他、给他安排什么样的体育活动,这些都很重要。鲁迅指出,儿童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要教育好儿童,“开宗第一,便是理解”,主张“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袁振国认为,人文主义课程论以追求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实现和发展,强调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判断儿童,应该研究和尊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满足儿童心理发展的要求,为儿童的价值实现创造条件。卜卫在《媒介与儿童教育》一书中提到,国际社会基本认同的童年概念包括:“第一,我们必须把儿童当‘人’看,必须承认儿童具有与成人一样的独立人格,而不是成人的附庸;第二,我们必须将儿童当‘儿童’看,承认并尊重童年生活的独立价值,而不能仅仅将它看作是成人的预备;第三,儿童在成长阶段,应当为其提供与之身心发展相适应的生活,儿童个人权利、尊严应当受到社会保护。”
(一)教育教学规律
1.教育要适应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1)教育要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马克思曾经说过:“对儿童和少年应当按不同的年龄循序渐进地授以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课程。”在向幼儿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等顺序,逐渐地前进,不能“拔苗助长”“陵节而施”。否则,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损害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2)教育要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如果不顾幼儿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在教育工作中搞“一刀切”“一锅煮”,把幼儿等同成年人,把对幼儿的教育“成人化”,就违背了教育工作的规律,得不到好的效果。
教育要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等于迁就幼儿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提高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
2.体育教学要适应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体育教学规律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和必然显现的、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有着密切联系的现象及有规则的变化。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是体育教学的一条重要的基本规律,我国《学前儿童体育》《幼儿健康教育》等教材与专著中对这一规律都有所阐述。幼儿具有可塑性和可教性,体育活动内容的安排,教师所采用的手段、方法、措施等,都要从不同年龄阶段、性别的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使其符合他们的接受能力和体质状况,这样才能使他们的身心向更高的水平不断发展。
(二)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幼儿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体育教学原则是实施体育教学的最基本要求,是保持体育教学性质的最基本因素,是判断体育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
循序渐进原则(或称系统性原则)与可接受性原则(或称量力性原则)是两条重要的教学原则。《礼记·学记》早就提出过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意为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可以理解为内容的顺序和年龄的顺序。贾谊强调将儿童心智发展的水平和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儿童有什么样的接受能力,就应该实行什么样的教育。王守仁认为儿童教育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儿童处于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精气日足,筋力日强,聪明日开”,教学必须考虑到这个特点,按儿童的接受能力进行教学。因此,幼儿的现有水平和幼儿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
1.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幼儿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幼儿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为: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2.可接受性原则
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贯彻可接受性原则的基本要求为: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之前或教学过程中随时都要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已有的知识与能力状况,这是教学的基点,是幼儿知识的生长点、可接受点。教学只有符合幼儿发展水平,才能被他们理解、接受。在确定幼儿的发展水平时,通常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幼儿的发展水平不能估计过低,降低教学要求,放慢教学进度,使幼儿“吃不饱”,抑制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不能估计过高,以致教学内容过难、分量过重、进度过快,幼儿“吃不了”,超越了他们可接受的限度,“食而不化”,同时影响教学的质量与进度。教学中的难与易、深与浅、快与慢、多与少之间的标准是,教学应当对幼儿有一定的难度,但这个难度是他们通过努力能够克服的,即符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有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促进运动技能不断提高原则
促进运动技能不断提高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要不断提高幼儿的运动技能和运动水平,实现有效的体育教学。促进运动技能不断提高原则是依据较好地掌握运动技能有利于参与终身体育的规律和体育教学条件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提出来的。掌握运动技能既是体育学科“授业”之本职,也是体育学科“解惑”的重要基础,还是锻炼幼儿身体、发展幼儿运动素质的途径,更是幼儿体验运动乐趣和掌握体育锻炼方法的前提。因此不断提高幼儿的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学的最基本要求,是判别体育教学是否有效和质量高低的标准,也是判断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标准。
二、儿童心理学
(一)格塞尔的成熟论
儿童的发展是遵循着一个内部计划的,这是儿童成长规律的特点。任何行为,包括习得的和非习得的,都需要它自身的生物学基础,其中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也包括外周神经、肌肉、骨骼等系统、器官的成熟。没有这些成熟,心理和行为便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习得的行为固然离不开学习、教学和社会影响,离不开观察、学习和实践,但它们与内部成熟过程也是不可分割的。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从生物学起点研究儿童行为的发展,强调成熟机制的作用,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唯物主义的观点。成熟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变化,脱离了成熟的条件,学习本身并不能推动儿童发展。
(二)习性学理论的“关键期”
人类的某种行为和技能、知识的掌握,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发展最快,在这个时期里对特定的刺激较为敏感,学习效果最明显,这个时期就是关键期。这是习性学家洛伦兹于1935年提出的一个著名理论,最典型的现象是鸟的印刻现象和人类儿童的语言学习。关键期,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如果仅仅从时间的角度来理解关键期,它的含义只是说在关键期内个体学习的效率较高,而超出或未到关键期则学习的效率较低。如果把关键期理解为可学习的水平的话,则表明在关键期内个体可以学习达到较高的水平,而在其后则不容易达到这一水平,但经过足时足量的刺激也能达到或接近这一水平。人类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和适应性,人类的关键期还是一个值得大力研究而且慎重使用的概念。一种比较灵活的方式是把个体在某一特定发展阶段中对某一刺激特别敏感或发展水平最高称为敏感期,这可能要比关键期的概念更符合发展的事实。
(三)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与“最佳学习期限”概念
维果茨基是苏联的儿童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学校教学是发展的源泉”。为了正确地解决发展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维果茨基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应与儿童的发展水平相一致,这是通过经验而确定的并多次验证过的事实。但在确定发展过程与教学的可能性的实际关系时,“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只是限于单一地确定一种发展水平。我们应当至少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水平叫作儿童现实发展水平,第二种水平叫作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因为处于某一年龄阶段的最近发展区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变为下一个阶段的现实发展水平,而下一个阶段又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指出,“学校中的教学和发展的相互关系好比是最近发展区和现实发展水平的关系一样。童年期的教学只有走在发展的前面对发展加以引导,才是好的教学”。教学依赖的是正在成熟的功能,而不是限定在已经成熟的功能中。教学的可能性是由它的最近发展区决定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教学的任何学科总是建立在未成熟的基础之上的。这并不是说教育不要顾及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而是不仅要确定教学的最低阈限,而且要确定教学的最高阈限,“只有在这两个阈限之间教学才能取得成效。教学一门课程的最佳时期就在这两者之间。……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是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只有那时它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引发现在处于最近发展区里的发展过程”。反之,如果教学不是瞄准最近发展区,而只是把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作为目标,那么,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教学是没有什么积极意义的,充其量只是发展的“尾巴”。
“最佳学习期限”这一概念是基于习性学的“敏感期”引申出来的。维果茨基认为:“任何教学都存在最佳的,也就是最有利的时期,这是基本原理之一。对这个时期任何向上或向下的偏离,即过早或过迟实施教学的时期,从发展观点看,总是有害的。”这里的关键不仅在于确定儿童能够接受教学的成熟情况,更重要的还在于要关注儿童尚未成熟和正在成熟的阶段,因此,“对于一切教学、教育过程最富有实质意义的,还是那些正处于成熟期而在施行教学时刻尚未完全成熟的过程”。这种建立在正在开始形成但尚未形成的心理机能基础上的教学,就是所谓“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只有这种教学,才能激发和引起个体成熟阶段的一系列功能,对发展过程加以及时的组织,对不良倾向加以及时的调整,达到以教学促进发展的目标。
三、儿童生理学
3~6岁的孩子,仍然遵循“从头到尾”和“从躯干到四肢”的成长原则,平均每年身高增长5~6厘米,而他们的体重每年只增加1.5~2.5公斤。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脑功能发育越来越完善,幼儿脑部结构已经基本成熟,脑重量继续增加,突触的连接、优化和剪除过程依然在进行;发展的重点是神经元轴突的髓鞘化,尤其是大脑皮层的髓鞘化;兴奋和抑制机能不断增强,但不平衡;条件反射建立快,第二信号系统形成,并逐步完善发展;骨化过程正在进行中,骨骼的坚硬度还比较低,因此容易变形;肌肉发展速度加快,但是肌纤维的力量承受能力有限,运动时容易疲劳;心脏、肺脏等器官机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抵抗疾病能力不强,人体基本动作技能在形成和发展中,且各年龄间差别较大(每半年形成分界);另外孩子间的个体差异也比较大。科学合理的饮食和运动是这个阶段不可或缺的。教育和教学必须按照生理规律,符合幼儿所需。
综上所述,教育、教学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遵照循序渐进、可接受性及促进运动技能不断提高的教学原则,依据格塞尔的成熟论及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根据习性学的“敏感期”及维果茨基的“最佳学习期限”概念来开展。在提出适宜幼儿篮球的器材场地、教学内容体系时,器材场地的规格要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与其身心成熟水平相适应,根据年龄不同阶段,器材场地的规格要逐步调整;在适宜的器材场地的基础上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充分尊重幼儿的身心成熟水平,充分利用幼儿身心发展的“敏感期”,在学前教育阶段的“最佳学习期限”内充分挖掘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让各水平、各年龄的幼儿基本掌握适宜的篮球运动教学内容,促进其运动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更好地为幼儿的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