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压力的概念及研究生常见压力源
心理学家拉扎勒斯对压力的定义是:压力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如果一个人认为内外环境的刺激超过自身的应对能力及应对资源,就会产生压力。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压力与刺激强度以及个体的应对资源息息相关,同样一个生活事件(例如失恋),应对能力或资源不同的人反应会有明显的差异。缺乏应对能力或资源的人容易在压力事件后出现抑郁、焦虑的反应,甚至出现心理障碍,而那些有充分应对能力及应对资源的人则能在压力下更好地成长。
压力可分为短期压力与长期压力。有些压力持续较短时间便可终止,比如完成一次演讲,参加某个会议,参加某次聚会。有些是长期的压力,比如考研、完成毕业论文、完成期末考试等,一般会持续数月或数年。长期压力会带给人更大的心理或生理影响,当然,有些短暂但强烈的压力也会给人带来明显的影响。压力还可以分为单一性压力与叠加性压力,当一个人同时遇到失恋、实验失败、室友关系冲突之类的生活事件时,往往容易出现心身失衡。
(一)压力导致的心身反应
压力反应是生理和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的综合表现。压力导致的心身反应可以在生理、认知、情绪、行为四个方面表现出来,具体如下:
1.生理反应
主要包括:头痛的频率和程度不断增加;肌肉紧张,特别是颈部、肩部、背部、头部的肌肉紧张;皮肤干燥、有斑点,或是刺痛;消化系统出现问题(胃痛、腹泻);心悸和胸部疼痛也经常是与压力有关的预警信号。
研究生小王与父亲关系不好,从小以来,父亲总给他很大的压力,他一直害怕父亲。每次他回家时,就会有偏头痛的发作,而一回到学校上学,偏头痛就没有了。头痛的心理意义是:我实在不想面对它。
研究生小张已进入实验室,一见到导师,就处于打鸡血状态,肩膀、后背、颈部的肌肉都处于紧绷状态。而一离开实验室,他才能真正放松。我们可以想象,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下去的话,他难免会出现颈椎病、肩周炎,或者背部不适。
2.认知反应
主要包括:注意力不集中,走神;优柔寡断,小事情也不敢做决定;记忆力衰退,经常忘记做事情;判断力变差,导致错误决定;对周围的环境持消极态度。
小丽在综合医院实习,在工作中经常会出错,她由此怀疑自己的能力,担心是不是自己太笨了。其实并不是她能力的问题,而是她处于一个高压的环境下(忙碌的三甲医院),由于大家都很紧张,脾气也不好,她作为刚来实习的新人就经常会被批评,在高压下就容易出错了。
3.情绪反应
主要包括:容易烦躁,或者是喜怒无常;消沉和经常发愁,生活无乐趣;丧失信心和自暴自弃;精力枯竭,缺乏积极性;疏远感、冷漠。
小蔡问他的女友要不要吃冰激凌,女友开始说不要吃,过一会儿又说想吃了,于是小蔡就嘟囔了一句“你刚才不是还说不想吃的吗?”女友听了之后就很不高兴,对男友大发脾气。这个女生的反应过激了,我们不免去推测,她最近也许有无法解决的心理压力。
4.行为反应
主要包括:睡眠不好,失眠或者是睡眠时间过长;多梦或经常做噩梦;比平时经常性饮酒或者抽烟;性欲减少;经常加重烦恼和忧虑;不愿意和朋友或者家庭成员交流,觉得累;坐立不安、烦躁。
研究生小马在刚读研时经常会做这样一个梦:梦到自己在爬山,是那种很陡峭的山,每上一级台阶,都是又高又难爬,在梦中,他努力地往上爬,但爬得很吃力,似乎随时会掉下去,梦中那种惊心动魄的感觉非常明显。也许是因为刚读研,要适应新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压力的反应,让这个男生频繁做这样的“掉落”之梦。
“樊氏压力检测量表”从生理、认知、情绪、行为四个角度对人的压力状况进行评估,可以让测试者更好地了解被测试者的压力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详见【小贴士1】樊氏压力检测量表[11]。
【小贴士1】樊氏压力检测量表
表1-1 樊氏压力检测量表
续表
结果对照:
1.分量表A(生理反应):1~6题
分数等于或高于5分,显示面对压力时,生理面向反应较常态偏高。分数越高,表示面对压力时“生理反应”越明显。通常显现在内分泌或是食欲等方面。
建议借由肢体活动,让压力有排解的去处,而不至于使压力影响体内健康。如按摩、吃东西、流汗、运动、做瑜伽等。
2.分量表B(认知反应):7~13题
分数等于或高于8分,显示面对压力时,生理面向反应较常态偏高。分数越高,表示面对压力时“认知反应”越明显。通常显现在思考与对事物认知等方面。
建议借由改变思考方式来排解压力,使思绪清晰、明快。如读书、讨论、思考、交换思想、启发、小组讨论、参加学会和读书会等。
3.分量表C(情绪状态):14~17题
分数等于或高于5分,显示面对压力时,生理面向反应较常态偏高。分数越高,表示面对压力时“情绪状态”越明显。通常显现在心情与感受等方面。
建议借由音乐、冥想来放松情绪抒发排解压力。如谈心、完全接纳、鼓励、说话交流、哭泣、情绪发泄、冥想、放松训练等。
4.分量表D(行为表现):18~21题
分数等于或高于4分,显示面对压力时,生理面向反应较常态偏高。分数越高,表示面对压力时“行为表现”越明显。通常显现在人际与决策等外显行为方面。
建议借由觉察来了解并处理自己所承受压力。如拼图、做模型、做木工、逛街买东西、去植物园和动物园、完成工作和作业等。
(二)适度压力的好处
适度的心理压力可以帮助人们维持良好的功能状态,提升工作和学习的效率,那些能够将压力处于适度状态的人,往往能够得到最佳的效率。当人处于适度的紧张状态时,大脑的血液循环加快,兴奋程度提高,生理功能增强,思维积极,所有器官都在最佳状态下动作,效率最高。适度压力下,记忆力、反应速度、力量等均达到最佳状态。管理学提到的“鲶鱼效应”[12],能充分地说明适度压力对个体的有利影响——处于压力状态而不断活动的沙丁鱼比静止不动的沙丁鱼活得时间更长。
Yerkes-Dodson Law(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是心理学家耶克斯(R.M Yerkes)与多德森(J.D Dodson)经实验研究归纳出的一种法则,用来解释心理压力、工作难度与作业成绩三者之间的关系[12]。动机水平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动机水平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的,依据任务的不同性质会有所改变。在完成简单的任务中,动机水平高,效率可以达到最佳水平;在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中,中等的动机水平效率最高;在完成复杂和困难的任务中,偏低动机水平下的工作效率最佳(见图1-4)[1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学者将耶克斯-多德森的实验结果应用在人的身上,发现人类也存在这种现象。随着压力的增加,工作绩效呈倒U型曲线,先上升,到达一定程度后下降。
图1-4:动机水平与工作效率关系
这个定律提示:导师需要营造出适度压力的氛围,既不能过高,也不应过低。在适度压力状态下,研究生的科研效率更高,更容易出成果。过高的压力状态则既会破坏工作效率,也会导致诸多不良心身反应的产生。
(三)研究生阶段的压力源
压力源(stressor)是指引起压力反应的因素,包括生物性压力源、精神性压力源、社会环境性压力源。生物性压力源指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生存与种族延续的事件,包括躯体创伤和疾病、饥饿、性剥夺、睡眠剥夺、感染、噪声、气温变化等。精神性压力源指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正常精神需求的内在和外在事件,包括错误的认知结构、个体不良经验、道德冲突以及长期生活经历造成的不良个性心理特点(易受暗示、多疑、嫉妒、自责、悔恨、怨恨等)。社会性压力源指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社会需求的事件,包括纯社会性的(如重大社会变革、重要人际关系破裂等)和由自身状况造成的人际适应问题(如社会交往不良)。
从具体的压力源来说,研究生的心理压力的主要排序为:就业压力、经济压力、学业压力、婚恋压力、人际压力。对研究生身心健康影响最大的压力主要为人际关系的压力,其次是学业压力、婚恋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对身心影响较轻[13]。
1.就业压力
由于毕业研究生数量与社会有效需求的矛盾等原因,研究生就业的压力逐年增大[14]。特别是进入研二之后,即将到来的招聘季,让研究生们忙着准备求职。在这个时候,导师对于实验的要求与学生找工作之间往往会有冲突。有些导师会严格控制学生去参加招聘会或者实习的时间,这更会让研究生的就业压力增强。
调查中还发现,26%的研究生认为就业压力对自己日常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28%的研究生认为就业压力影响了个人身体健康,42%的研究生认为就业压力已影响到个人心理健康,集中表现为紧张、烦躁、心神不宁、萎靡不振、意志消沉、自卑等状态[15]。这表明就业压力已经对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应当引起高度关注。
2.经济压力
2013年2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决定,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现阶段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收费标准,原则上每年硕士生不超过8000元、博士生不超过10000元。每年万元左右的学费和生活费给研究生带来了明显的压力感。赵媛媛指出研究生面临的经济压力主要是三方面的[16]:
(1)直接成本。直接成本主要包括学费、生活费等。按教育部的规定,硕士研究生每年学费8000到10000元不等。并且不同专业、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差异。艺术类专业研究生的学费每学年在12000—18000元之间,法律硕士每学年学费为13000元,公共管理硕士(MPA)为15000元。一般而言,东部地区如北京等地的学费高于中西部地区。据调查,2016年北京地区平均月薪为6909元,学费成本对大多数研究生来说,应该是一笔不小的经济压力。
(2)间接成本。间接成本是指本科毕业后放弃工作而选择读研所失去的潜在收入。研究生不仅要自筹经费上学,还失去了潜在的经济收入,这种间接的成本也是研究生产生经济压力的一大因素。
(3)心理成本。研究生已经是成人,希望能结识更多的朋友,进行一定的社会交往,以及恋爱婚姻,这些也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为条件。这一层次的心理需求的存在对于毫无经济来源的研究生而言,也容易产生经济压力。
3.学业压力
浙大心理中心的咨询数据显示,近3年因学业压力前来心理咨询的学生占所有来访人群的10%,部分同学因为长期的学业及毕业压力,导致了抑郁、焦虑、神经衰弱的症状。研究生的学业压力主要表现在:
(1)缺少指导。因为扩招政策的实施,每位导师所带的研究生人数在逐年增加,但是由于一些导师会身兼数职,社会活动频繁,从而不能对学生进行系统指导,出现了放任管理的现象。
(2)发表科研成果的压力。有些学生努力好久但难以出成果,从而产生了严重的压力。从研究生课题的申请来看,主要依赖于导师申请的课题,由研究生自行申请的课题较少。有些研究生面临着经费支持的压力,没有足够的科研经费用于完成课题,发表高水平的论文有难度。有一个针对博士研究生的调查发现,182人(53.2%)认为他们的压力来自研究成果的发表,97人(28.4%)认为压力来自繁重的研究课题,79.7%的博士生认为发表一篇高水平论文很有难度[17]。
(3)缺乏良好的科研环境。一些实验室科研基础差,缺少必要的科研场地和配套的科研设施,缺乏足够的科研经费和良好的科研环境,人际竞争激烈,导师又不擅长管理,导致整个实验室气氛很差,离心离德。
以下是一个因为学业压力而导致抑郁的研究生的例子:
邓杰外表俊朗、性格平和,一直以来都是一位优秀的学生,深得老师及同学的喜欢。本科时他是学生会主席,很有人缘,且成绩优异。他顺利地成为某名牌大学的直博研究生。但博士的两年生活却让他身心憔悴。他本打算通过五年的直博生涯,将来出国读博后,继续回校执教,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但令他沮丧的是,读博三年以来,实验一直没有进展,文章一篇也发不出。多次的实验失败令他灰心丧气,不免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产生了强烈的怀疑,他质疑自己的科研能力,以前自信的性格受到了空前的挑战。
4.婚姻情感压力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亲密感和孤独感是22-30岁年龄段的人最重要的心理冲突。如何获得爱情,如何建立长久稳定的亲密关系,是很多研究生在学习期间经常思考的问题。2016年前来浙大心理中心寻求心理咨询的研究生中,因恋爱情感问题前来咨询的占所有来访研究生的比例高达21%。现实来看,女博士面临的婚恋压力更高。研究生谈恋爱的比例已经远远高于本科生了,在恋爱过程中也会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关系的冲突,并带来持久的心理压力。具体来说,研究生面临的婚姻情感的压力主要有:
(1)谈恋爱机会少。因为科研任务重,以及接触环境狭窄,有些性格内向的研究生缺少恋爱机会。某调查发现,有23.7%的女研究生没有恋爱经历[18]。对于一些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学校(比如工科为主的学校,男生远多于女生),更容易缺少恋爱的机会。
(2)磨合期的冲突。恋爱双方需要经历一个磨合的过程,有些人由于性格、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方面差异大,以及双方个性上的问题,导致出现强烈的磨合期冲突。有些人会由于恋爱对象不被父母所接受,而产生强大的心理压力。
(3)现实压力。特别是在面临工作选择时,如果是异地,那么会是对恋爱双方严峻的考验。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在毕业季期间分手的情况都是挺多见的,这也会构成强大的心理冲突。
以下是一个缺少婚恋机会的男博士生的例子:
小李从小到大一直是一个学习认真,行为规范的好学生。从本科到研究生,再到考上博士,十年来,小李主要专注于学习。现在他已经快28岁了,但却一直没有恋爱经历。曾经交往过一个女生,但他总是忙于实验,老师又管得紧,两人在一起的时间太少。因为在一起的时间太少,女生要求结束恋爱关系,小李虽然想挽回,但对方去意已决。小李的生活可谓是三点一线,大量的时间用于学习与研究,既缺少谈恋爱足够的热情,又缺乏必要的恋爱技巧,所以很难有机会再认识女生。父母催得急,他虽然也有些急,但一直没有进展。
5.人际关系的压力
人际相处过程中的冲突和矛盾,在一定的情况下会激化,导致不可控事件的发生。研究生期间可能会遇到的人际交往的问题,主要包括与同班同学之间的关系、室友之间的关系、与导师的关系,以及与同门之间的关系。
(1)与同班同学的关系
研究生同班同学之间的关系相较于本科生,明显疏远得多。同学之间联系较少,有些人忙于科研或求职,同班同学交情很浅是常态。在调查中,很多研究生不同程度地遭遇到了同班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挫折,包括主动和同班同学打招呼却遭遇了冷遇,积极筹备班级的集体活动却没有同学接受响应并参加,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却没能得到同学们的帮助等[19]。由于班级同学关系疏远,再加上有些导师疏于管理学生,导致一些研究生处于放养状态,严重缺乏归属感与社会支持。
(2)与室友之间的关系
研究生的室友关系并不乐观,据调查:超过36%的研究生与其室友发生过口角;26%的研究生经历过宿舍里的冷战;19%的研究生遭到过宿舍成员的无端猜忌和挖苦;17%的研究生认为自己所在的宿舍人际交往不够和谐,并要求调换宿舍;大约20%的研究生无法摆脱在宿舍里遭遇的人际交往挫折,进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休息[19]。在最近十余年发生的高校恶性杀人事件中,主要以男生寝室关系冲突导致的杀人事件为主,比如马加爵杀人案、复旦投毒案、川师大杀人案、郭力维校内杀人案等。
新闻链接1:盘点大学生杀人事件[20]
2009年11月14日凌晨,吉林某地发生血案,该校信息技术学院大四学生郭力维将其室友赵研杀害在寝室内。郭力维觉得被害人赵研打呼噜影响其休息,曾将赵研晚上打呼噜视频传到校内网上,二人因此不和。郭力维认为赵研多次对其进行辱骂,伤害了其自尊心,遂于2009年11月14日凌晨3时30分左右,用事先准备好的尖刀扎熟睡的被害人赵研胸部、背部数下,致使赵研因左胸部刺创致心脏破裂造成失血性休克死亡。作案后郭力维拨打“110”电话报警,并在现场等待警察到来。
(3)导学关系
某研究显示,研究生对于其导师的总体满意度为69%,关于忠诚度的调查研究发现:如果让研究生重新选择导师,会再选择现在的导师的有71%,而且另有52%的研究生会向其他报考者推荐自己的导师[21]。这说明,导学关系不容乐观。在心理咨询实践中,由于导学关系出现问题前来咨询的研究生并不少见,一些导师对学生要求很高,对学生采取严厉的管控措施(监视、打卡),或者几乎不管(比如有些导师一学期就只开一次组会,一学期下来能与学生单独谈一次就不错了)。由于得不到指导和支持,研究生的科研进展很慢,心理压力很大,导学关系很糟糕。
个别男导师还利用导师的特殊身份,以课题经费、开会、出国交流、给予特殊的地位等为诱饵,对女学生进行性骚扰甚至发生性行为,严重伤害了学生。本书第四章第8个案例描述了男导师与女学生不正常的性关系,对双方都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新闻链接2:多半女大学生被性骚扰,拒绝导师怕不让毕业。[22]
很长一段时间,刘朵都害怕接到导师的电话。这名正在南方某高校读研的女生说,自己的导师是院领导,平时应酬多。有时,自己也会被叫出去喝酒应酬。尽管很反感,但刘朵始终不敢说出拒绝的话。
“你可以找理由拒绝一次两次,但没办法次次都拒绝吧。”刘朵害怕,如果跟导师撕破脸,自己毕不了业怎么办?无奈之下,刘朵选择了忍。但让她难以接受的是,一次应酬中,席上某领导竟然对她动手动脚,不但乱摸,还强吻了她。
“我不敢告诉爸妈,怕他们担心。我就觉得屈辱,无比屈辱。”刘朵带着哭腔说,自己明明是来做研究的,但感觉跟陪酒小姐一样。
新闻链接3:中国政法大学弑师学生一审被判死缓。[23]
2009年10月20日,中国政法大学学生付成励弑师案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最终以故意杀人罪判处23岁的付成励死刑,缓期两年执行。付成励在中国政法大学就读期间,因其女友与其分手而对该校教授程春明(殁年43岁)不满(怀疑两人有染),遂起意杀害程春明。付成励事先购买了作案凶器菜刀1把。2008年10月28日18时许,付成励来到昌平区中国政法大学端升楼201教室内,持菜刀猛砍程春明的颈部。程春明因被砍断右侧颈总动脉、右侧颈外、内静脉致急性失血性休克死亡。付成励作案后即用手机拨打110报警,向公安机关投案。
(4)与同门之间的关系
调查显示:17%的研究生认为自身遭遇到了同门之间的人际交往挫折,26%的研究生认为同门之间人际交往不和谐,14%的研究生认为自己遭到了同门的排挤,更有部分研究生认为自己遭到了同门的嫉妒和不公正对待,还有研究生反映他们所在的同门发生过因为利益而争吵的事件[19]。在本书第四章第1个案例中,描述了一个因为被实验室学姐打压而出现焦虑、抑郁状态的博士生的情况。下面的例子描述了一个难以融入实验室环境的研究生:
研究生余斌有一位严厉的导师,这位导师由于自身的原因,较为器重那些聪明的学生,而对像余斌这样天赋并不突出的学生,则不管不问。由于实验室位子不够,余斌入学后并没有像其他学生那样有单独的座位,这导致他只能在寝室或图书馆自修,偶尔需要做实验时才去实验室一下。由于长久没跟师兄弟(姐妹)们在一起,余斌总感觉到自己跟他们格格不入,而且由于被排斥在外,他也对同门们有一种微微的愤怒。总之,读研的两年多来,余斌过得相当孤独,缺少归属感,每次实验室例会时,他都觉得自己是一个局外人。
【他山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