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主义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论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早期儒家与神秘主义

早期儒家学说中,有无神秘主义的内容,是一个难以讲清楚的问题,基于宋明理学的阐释,早期儒学中很少有神秘主义的成分陈来《宋明儒学与神秘主义》论述的宋明儒学中的神秘主义,其中有提到早期儒学文本的一些叙述,但这不代表宋明儒学对早期儒家文本中的基本概念与范畴以及一些命题也是当作神秘主义来理解。陈文见其著.宋明儒学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99—127.;而若依据《庄子》所记述,孔子、颜回有“心斋、坐忘”之术,则早期儒学中又存在神秘主义。然《庄子》所述,一般将其视为寓言,并不作为早期儒家中存在神秘主义的确切证据。笔者过去对此曾有少量讨论关于早期儒家中的神秘主义,笔者撰写过《<内业>与<大学>》《<五行>与神秘主义》;对于“慎独”,笔者亦以为当从神秘主义的角度去理解。这些文字原见于:陶磊.思孟之间儒学与早期易学史新探(上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已收入本书。,然未能通贯。早期儒学中的神秘主义,依然是一个有待证实的问题。本章拟借鉴西方灵知主义“神性自我”的概念关于灵知主义,笔者主要参考文献为:张湛.神性自我:灵知的理论、历史和本质.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张湛论文中引述约纳斯的论述,认为灵知主义理解的人包含血气、灵魂与灵,灵即神性自我,又称普纽玛(pneuma),见其论文第100页。其中有一点非常关键,即灵知主义认为灵魂之中又有灵,这与中国早期神秘主义的心之中又有心的讲法,在形式上非常类似,也就是说,如果作形式模拟,早期儒家文本中讲的与心并立的意或内心,就是早期儒家神秘主义中的神性自我。这个神性自我同样具有类似灵知主义的神性自我的内包与外融的结构。意之内包,即所谓“身所以主心”(《性自命出》),即《大学》讲的“身有所忧患,心不得其正”;意之外融,即儒家的修身,内容当为人之仪表,《诗》所谓“人而无仪,不知其可”。通过内包与外融,事实上构建了更大的神性存在,也就是圣人。圣人是神道立教者,是内外两方面完美的存在。圣人是儒家的典范之人,具有神性,早期儒家中的神秘主义派别实际上是以其为研究、追求的对象的,神秘主义实践服务于成圣。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援用“神性自我”的概念,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的意或内心可以等同于灵知主义的灵知;并且,因为早期儒家中意、心、身体,并不像灵知主义中那样是对立关系,而是一体关系,因此早期儒家中的神性自我存在一个从意到意心身体合为一体的放大。也就是说,文中使用的神性自我的概念,是在两个意义层面上使用的,一是与灵知主义的神性自我对应的心中之心,一是心中之心内包、外融后形成的神性存在。而后者可以早于神秘主义派别出现而存在,当时还没有心意分疏。这样来看,早期儒家整体都具有未祛魅的特征,而其中进行神秘主义修炼实践的则是子思、孟子之间的儒家,《大学》《五行》是他们的作品。,讨论早期儒学中的神秘主义,并进而讨论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