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唐朝:用食物解析历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给你上一桌唐代御宴

唐代的烧尾宴为后人目为中国古代五大名宴相传为满汉全席、孔府宴、全鸭席、烧尾宴、文会宴。之一。出于偶然而传世的《烧尾食单》,虽说已经残缺不全,却为研究唐宫饮馔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该食谱最初在民间流传,其后被陶榖陶榖(903—970),本姓唐,字秀实,邠州新平(今陕西彬县)人,早年历仕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建立后,陶糓出任礼部尚书,后又历任刑部尚书、户部尚书。开宝三年(970)病逝,追赠右仆射。收辑在《清异录》中,方得以流芳百世。再后来,元末明初的陶宗仪在他所编撰的《说郛》一书中转录该食谱。美中不足的是,全席食单中只留下58种肴馔的名称以及后人寥寥可数的注文。

《烧尾食单》的部分菜式如曼陀样夹饼、巨胜奴、婆罗门轻高面、贵妃红、七返膏、御黄王母饭、生进二十四气馄饨、同心生结脯、唐安餤、玉露团、天花、素蒸音声部、白龙臛、凤凰胎、八仙盘、格食、蕃体间缕宝相肝……仅看食谱一隅就足以令人如坐云雾、目眩神摇了。

(一)“洋气”的巨胜奴

巨胜奴为何物?“巨胜”是一种胡麻,原本生于大宛国,古人眼中的大宛属于胡地,故称之胡麻。胡麻即现在随处可见的黑芝麻。胡麻中,颜色纯黑饱满的颗粒名为巨胜。不过也有人将茎部方者称为巨胜,圆者叫做胡麻。[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十二《谷之一·胡麻》,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还有说法认为,用巨胜之名,是为形容其开花时的盛况。至于“奴”字,通常被古人用于动植物及器物等名词之后。

《烧尾食单》中的巨胜奴被后世注解为“酥蜜寒具” [唐]韦巨源:《食谱一卷》。[明]陶宗仪等编:《说郛三种》之《说郛一百二十弓》弓九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0月,第4338页。。何为寒具?寒具是一种油炸的干制面食,冬春两季可贮存数月,至寒食节禁烟时取用,故名。北魏人称寒具为细环饼。[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第九,四部丛刊景明钞本。制作寒具,油、面粉、水以及蜜汁或红枣必不可缺。蜜汁与水调和后用以浸泡面粉,若无蜜汁,则以熬煮的红枣汤汁代替。牛羊的脂膏也颇适宜用来烹制寒具,若有牛羊乳则更妙,乳汁可使寒具馨香酥脆,口感甚佳。纯用乳溲的寒具入口即碎,脆如凌雪,滋味非凡。[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第九。“酥蜜”二字透露,巨胜奴的制作过程中还调入了奶制品和蜂蜜以增醇提味。值得一提的是,酥与酪都是唐人日常生活中较为高档的调味品。酪是由牛、羊、马等动物乳汁制成的半凝固状食物,酥则是酪煎炼后的产物。

原来,所谓的巨胜奴是一道添加黑芝麻、酥酪以及蜂蜜的油炸干制甜点,类似于今天的馓子。

馓子

馓子也是一种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北方的馓子以麦面粉为主料,南方则多用米粉,两者各有千秋。馓子的同类很多,比如粔籹以蜜和米面,搓成细条,组之成束,扭作环形,用油煎熟所得。、环饼、捻头等,它们或许同属一物。这些食物大多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形制与称谓也许会因年代或地域而改变,却都以面粉或米粉为原料,且经油炸而成。

(二)婆罗门轻高面

“婆罗门”是梵语的音译,它有两个含义。婆罗门可用来称呼高居四大种姓之首的古印度僧侣贵族。这些僧侣贵族世代以祭祀、诵经、传教为业,他们掌握神权,垄断知识,享有特权,是社会精神生活的统治者。不过,“婆罗门”一词还可作为国名,特指古印度。中国自东汉以后对印度即有此称呼。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一些古印度的婆罗门僧人与佛门高僧相继来华布道。唐代时期,两邦交往甚密。大唐僧人清江曾与婆罗门僧人有过应酬交往的经历,并留有《送婆罗门》一诗。

烧尾宴上这道婆罗门轻高面,饱含着古印度的神秘色彩。它应当是一种馒头,听起来似乎平淡无奇,但它能在烧尾宴中出现,必有其独胜之处。此道面食足以见证古印度文明对大唐饮食文化的渗透,这大概正是韦巨源将它列入《烧尾食单》的一大缘由。婆罗门轻高面既蕴含蒸制面食绵软柔滑的特质,也有着发酵面点丰腴挺拔的英姿,细细咀嚼之后还略带丝丝甜味,余味无穷。

(三)清蒸70名女艺人

在烧尾宴上,将蒸面技艺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境界,当属素蒸音声部这道面点。

在唐朝,宫内外的歌女、乐队乃至家伎被统称为音声人,音声部即为这些艺术工作者的组合;素蒸,可能意味着这数十个面人是带素馅笼蒸而成。《烧尾食单》中,素蒸音声部注曰:“面蒸,象蓬莱仙人,凡七十字。” [唐]韦巨源:《食谱一卷》。[元]陶宗仪编:《说郛三种》之《说郛一百二十弓》弓九十五,第4338页。即以面粉为主要原料打造出70位如蓬莱仙女般栩栩如生的音声人,其中必有鼓瑟吹笙者,放声高歌者,蹁跹起舞者,鸾姿凤态各异,堪称古代面塑工艺的一朵仙葩。

面塑艺术的材料通常包括面粉、糯米、甘油以及蜂蜜,它们的有机组合能使工艺品不至于迅速干裂,素蒸音声部的创制想必也无法离开这些东西。唐代没有甘油,应该是以其他可食用且功用相近的素材代替。现代面塑艺术中,面粉等物被具有质轻、易干以及自带黏性等特质的超轻黏土所取代,搓球、压平和捏薄是其基本手法,素蒸音声部的塑造由此可窥一斑。

与今天有所不同的是,在唐人的宴饮文化里,丝竹与歌舞的相伴天经地义,可以说无歌不成宴,无舞不成席。这70位蓬莱仙女恰好为此宴助兴,确实匠心独具。席间歌舞升平,案上别有洞天,让人心醉神迷。

毋庸置疑,素蒸音声部显然是一道经典的看菜。唐代的看菜不同于前朝,隋人的看菜大多为欣赏之用,而在唐人心中,光看不吃怎能尽兴呢?他们是一群豪放的饕餮客,欣赏一番后,分而食之。

隋唐时代的看菜艺术流芳千古,对后世的看菜技艺与面塑工艺影响深远。五代的比丘尼梵正根据王维的《辋川图》庖制出一道珍异的看菜——辋川小样。她以鲊、臛肉羹。、脍、脯、醢用肉、鱼等制成的酱。、酱、瓜、蔬等为主要素材,取食物之本色造景,若在座有20人,则每人盘中分装一景,合成整道辋川小样。[宋]陶穀:《清异录》卷四,民国景明宝颜堂秘籍本。辋川小样人称“菜上有山水,盘中溢诗歌”,秀色可餐、精妙绝伦。梵正以此馔称绝于世,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名厨之一。

现代仿素蒸音声部

中国皇家菜博物馆藏

唐代春雷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玄宗时期宦官苏思勖墓室壁画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辋川图卷》

王维原作 宋代郭忠恕临摹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四)给粽子赐件五品官服——赐绯含香粽子

绯,即红色。粽子因何被赐绯?这要从古代的服章之制开始谈起。

服章之制是古代官僚社会的身份象征之一,包括服饰的形式、色彩以及佩饰。唐代因袭前代的服章制度,结合本朝审美情趣,形成具有大唐特色的品色服制度。从服色方面来说,高祖、太宗、高宗统治时期,都对官员的服色做过具体规定。其中,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朝廷下诏规定: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五代]刘昫:《旧唐书》卷四十五《志》第二十五,清乾隆武英殿刻本。品级分明、不容僭越。

在服色方面,紫色在诸色中的地位流变最为崎岖。由于紫色为道家所推崇,自称是老子之后的李唐王朝遂保留其高位。唐代时期,道教上升为国教,唐人便对紫色怀有一种特殊的敬畏与挚爱,因而紫色成为仅次于赤黄色的一种高贵色彩。这一定位对后世影响深远,《红楼梦》的《好了歌》中就有“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萃文书屋活字印本(程甲)。之句,此处的紫蟒指高级官员的官服。

至于绯色,在服色方面的尊贵地位则起伏甚少。

《武后行从图》此为临摹本,据传唐代张萱原创,从图中可以看到唐代的各色官服。

唐代张萱绘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赐紫或赐绯往往是古代天子对不够资格服紫或服绯官员的恩赐,以示表彰与恩宠。古人时常将赐绯的对象从人延伸至物。譬如,唐玄宗把骰子上的四点饰以朱色曰赐绯,粽子被赐绯也就不足为奇了。赐绯含香粽子,大概是一种通体遍淋琥珀色的蜂蜜或者用红色饰物加以装点的粽子。

每逢夏日来临之季,在古城西安就有既不包馅,又未嵌果的蜂蜜凉粽子出售。它形似菱角,莹白如玉,诗人元稹曾以“白玉团”盛誉之。若要让粽子达到似“白玉团”那般的极致状态,关键是清洗和浸泡。另外,粽叶也需在清水中浸透。当一粒粒糯米在盆中吸足水分之后,便可动手包粽子了。粽叶先卷成一个锥形的小兜,然后将糯米装入并包裹严实。为防止散开,用细绳将其五花大绑后,方可置于大锅内烧煮。

粽子焖熟后再沥水晾干,享用之前先“宽衣解带”。随后,玲珑剔透、光洁璀璨的莹白玉肌乍现眼前,小心搁在瓷盘上,以丝线或者竹刀割成薄片。最后一步是在如凝脂白玉一般的“娇躯”上浇一层琥珀色的蜂蜜与桂花浆,再撒几片含羞欲滴的玫瑰花瓣。此时的蜂蜜凉粽,香袍裹身、绚丽多姿,英姿勃发却又不失俏丽动人之态,说她穿了一身绯色的袍衫也未尝不可。瓷盘上的蜂蜜凉粽,闻之芳香袭人、沁人肺腑,咀嚼之际齿间有筋软凉甜之意,色香味绝佳,别有一番滋味在盘中。

(五)高级御厨为你现场颠勺制

的烹制离不开面粉和油,此处所说的面粉并不一定特指麦粉,也许是其他研成粉状的粮食,比如粟米粉,或者以麦粉为主料并羼杂部分粟米粉的混合物。 敦煌文书第4693页《造饼册》:“䊚,头索员昌、汜定兴、阴章佑,付面一斗八升,油一升半,粟一斗。”转引自黄正建:《走进日常:唐代社会生活考论》,中西书局,2016年6月,第94页。是一种高档的点心,其制作方法相当考究,唐代宫廷里有专门的子手。《卢氏杂说》中记载了唐宫尚食局的一名子手前往民间献技报恩的事迹。

昔年,官员冯给事前去中书省恭候宰相,在门口见一位身着绯色袍衫的老者正俟候通报。当时夏谯为宰相,留坐冯给事,论事甚久。当冯议完事后起身出门,眼见日已西斜,那位老官人竟然还伫立原地。冯遂遣侍从相问,得知他是新上任的尚食令,求见宰相有要事相商,冯便请中书省内的官员代为通报。那位尚食令事毕出门时,发现冯因事耽搁,未曾离去。为表感恩之心,他提出要为冯府献艺。冯家素来精于饮馔,闻言后满心欢喜,进而询问对方需作何准备,答曰:“要大台盘一只,木楔子三五十枚,及油铛、炭火,好麻油一二斗,南枣、烂面少许。”

万事俱备之后,尚食令如约而至。他以制作子为绝活,大展身手之前,先更换一套厨房专用的衣衫以避免御赐的锦袍沾染油污。冯家视为新奇,特设帘幕以备欣赏大作。

只见他先检视台盘四周是否平正,有不平之处以木楔填入,尔后起油铛,揉烂面,还从腰腹间的宽巾内取出银盒、银篦子一种梳头、洁发用具。中间有一梁,两侧有密齿。以及银笊篱古代庖厨中的常用器物,可用于从水里捞东西。长柄,能漏水,形似蜘蛛网。多以竹篾、柳条或金属线编制而成。各一枚。待油煎熟后,他又自银盒内取出子馅,娴熟地用手掌将它团在烂面中,之后用篦子将五指间渗出的烂面刮除。烂面被分流成一缕一缕,随即坠入油铛中。等子炸至金黄,以笊篱漉去热油并捞出,置入新汲的清水之中。许久,取出子,再一次投入油铛,沸数秒后捞起。如此冷热交替、水油并用,料想是为让子更为酥脆。

子出锅后,他信手将其抛在大台盘上,台盘旋转不停,却未倾倒。所有的环节皆丝丝入扣,老练娴熟。冯家人品尝佳作后,连连赞曰:“其味脆美,不可名状。”[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二三四《尚食令》,中华书局,1961年9月,第1795页。

显而易见,尚食令在冯府所展示的子是一种细长、枣泥口味的油炸甜点。

《烧尾食单》里也有两道子:火焰盏口与金粟平。金粟平是以上好的粟米面以及鱼子为原材,不过金粟平的形质尚未可知,有以下几种推测:

回鹘王国篦梳

吐鲁番哈拉和卓墓出土

详见吐鲁番博物馆编:《吐鲁番博物馆》,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2年8月,第107页

笊篱

1.呈长条形,鱼子有机地融合进粟米面后入锅煎炸,如去冯家献艺的尚食令所烹制的枣泥一般。

2.其他形状,比如盏形或圆形,火焰盏口就是一种盏形的子。火焰盏口的命名强调火焰盏口,可能是结合了火焰与杯盏的外形,盏口内或许还可夹馅。《烧尾食单》之“火焰盏口”条的注解透露,此还分上下两部分,其口感与形态不尽相同。火焰盏口现身于以豪奢新奇著称的烧尾宴,必定是稀罕之物。

3.唐代人有食用生鱼片的爱好,想来吃生鱼子也是一件平常事,所以鱼子酱也许是直接铺在炸好的粟米子上。这种方式可使金黄酥脆的金粟平更添几分纯正的鲜味,粟米经油铛与炭火的洗礼后,再加上鱼子的点睛,想必色味绝佳。

鱼子酱与生鱼片是唐人生活中常见的食物,现代人追捧的东洋餐与西洋餐中,这两种食物也是重头戏,不过我国民间传说认为小孩食用鱼子会影响智商,比如认不得秤或算不好账等。古人认为,食用生物腹中的子、卵、胎是一种罪孽,会受上天的惩罚,不该让孩子承受,想来才编出此说。

唐代初期,长安城已经出现专门经营子的店铺。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有一位名为马周的青年才俊。他初到长安求取功名时,就住在一家“卖媪肆”。马周得到肆主人的悉心照顾,功成名就后,他风光迎娶肆的姑娘为妻。 [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二三四《卖䊚媪》,第1795页。马周早年沦为孤儿,家境贫寒,西游长安后竟能官至宰相。

迄今为止,我们并未见到唐代子实物的出土,其具体形制如何,犹未可知。在我的记忆中,故乡浙江温岭有一种呼为“油坠”的油炸小点心,儿时尤嗜之,不知此物是否与唐代的子有关。

“油坠”

(六)可以炫富的面食——饼餤

隋朝末年,有一个名叫高瓒的人,他与诸葛昂两人作风豪侈、生性残忍,经常在一起争强赌富,甚至蒸煮人肉相互招待。高瓒府邸以设宴为家常便饭,时常在宴上摆出“阔丈余”的薄饼以及“粗如庭柱”的裹餤。[唐]张鷟:《朝野佥载·补辑》,中华书局,1997年12月,第175页。可见,此处的餤是一种圆桶状并裹有各种馅料的面食。

饼餤最大的特征是直径阔达,这点在不少史料中可以得到印证。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唐懿宗之女同昌公主去世,“上赐酒一百斛,饼餤三十骆驼,各径阔二尺,饲役夫也”。[唐]苏鄂:《杜阳杂编》卷下,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3月,1396页。又如,《玉堂闲话》记载:“有大饼餤下于诸客之前,馨香酷烈。”[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二八一引《玉堂闲话》之“邵元休”条。

除了食用与摆阔作用之外,饼餤还具备装饰的功能,带有看菜的意味。“郭进家能作莲花饼餤,有十五隔者,每隔有一折枝莲花,作十五色。”[清]陈元龙:《格致镜原》卷二十五,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唐人春日里出游,“以脂粉作红餤,竿上成双桃,夹杂画带,前引用车马”。[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八,四部丛刊续编景明本。

有些唐人吃起饼餤来,一肚子就能容下十四五个。唐代的饼餤品类繁多、名目不一,有盂兰节食用的盂兰饼餤,腊月里的腊日脂花餤,春天的春分餤,驼蹄为馅的驼蹄餤、色泽葱翠的珑璁餤,用红绫装点且被大唐天子用来赐予新进士的红绫饼餤,以及烧尾宴上出现的唐安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