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仿真综合实训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3 资金不断放大的实质

是什么原因导致金融杠杆的不断加大?

资金流通的量不断放大,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利率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金融机构通过信用增加杠杆放大基数来实现其本身的利润最大化,这就成为金融机构本身的内在冲动。具体分析见本系列教材的另外一本《金融资产价格与风险管理实务》中,“金融资产价格形成研究”的“从实证方法来研究”一节。

虽然美国经济学家、耶鲁大学教授欧文·费雪很早就把货币流通速度V作为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目前传统的金融学理论解释认为社会制度和习惯等因素决定了流通速度V,它长期内比较稳定,视为常数,所以没有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有足够的重视。显然,这与上文的资金量的不断放大引起资金流通速度加快这个理论是相悖的。对此我们推测,把流通速度V作为常数,可能是后人翻译解释的问题,并非费雪原意。

货币数量理论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是用来解释总收入的名义价值如何决定的理论。该理论揭示了对应既定数量的总收入应该持有的货币数量,认为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在1911年出版的《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费雪提出了相关交易方程式:

MV=PT

式中,M表示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

V表示一定时期内货币的流通速度;

P表示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加权平均数;

T表示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数量总和。

现在,一般理论解释认为,M是一个外生变量,是由模型之外的因素决定的;V是由社会制度和习惯等因素决定的,所以长期内比较稳定,视为常数;在充分就业条件下,T相对产出水平保持固定的比例,大体也是稳定的,因此也可以视为常数。只有PM的关系最重要,其中P是被动的,P的值主要取决于M的变化。

但是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还有许多缺陷和不足之处。

首先,就前提条件而言,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前提是充分就业,但这种假设是不完全合乎现实的。在非充分就业条件下,物价水平并不一定随货币数量的变化而变化。

其次,货币数量论假定了某些因素的不变,如假定产量、货币流通速度V以及货币持有比例不变,处于静止状态,但不深入去探讨这些因素的变化过程及原因。实际情况中,方程式中的各要素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例如,货币流通速度并不是一个常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事人交易频率的制度因素影响,比如受到结算制度、支付习惯、运输与通信条件、信用的发达程度的影响。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金融工具不断出现,货币流通速度并不是不变的,而是以几何级数增长,越变越快。比如以支付宝、微信为首的电子支付,它们的兴起使货币流通更加迅速,甚至在同一时点上,存款和现钞可以无限次数地反复流动。这时,定义其流速本身,统计的真实性和可行性便难以确保。另外银行信贷派生运动,除了受到央行的存准率与“贷存比”约束以外,在同一时点也可以无限次地派生。实际上还是假设了信用货币在像货物或黄金一样实际地“周转”,从而忽视了真实的信用货币总量运动。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没有客观实证基础的V=PT/M

最后,关于“为什么传统金融理论要忽视资金的不断放大而引起货币流通加快”这个问题的原因,金融机构是否在有意掩饰资金的不断放大给自己带来的巨大利益,答案只有他们自己清楚了。

从以上可以归纳出,金融的三要素是:信用、杠杆和风险。由于信用的存在,人们可以暂时将信用转化成资金,而在这个过程中杠杆就产生了,从而放大了十倍、百倍、千倍甚至万倍。但凡是有杠杆就必然有危险,这就是金融的风险。所以无论何时何地,金融都必须把正确对待风险放在第一位。

信用是金融的立身之本,可以说没有信用就没有金融。信用将直接影响到金融决策及经济效果,因此对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金融的信用,主要有三点。第一点体现在金融企业本身的信用。试想如果是一个没有信用的银行,存的钱会被其吞噬,那么没有人会愿意将钱存于该银行。其他的金融企业如保险、信托等等也都是如此。第二点体现在需要通过金融机构来进行融资的企业也要有信用,而这些信用主要源自于企业真实财务报表中的现金流、利润以及抵押物。一个企业有稳定的现金流才可以进行盈利活动,假设资金链断裂,那么无论将前景描绘得多好,企业都无法生存,信用也将崩溃。企业的利润可以影响增长率,高的利润增长率通常意味着更高的市场价值,这样就可以得到更高的回报。第二点,足值的抵押物也可以作为企业的信用,即使企业无法将所借资金归还依然可以通过变卖抵押物的赔偿来弥补这方面的亏空。第三点体现在信息中介服务的企业(如评估机构)中,各种中介服务类的企业要有信用。如果信用消失,那么极容易出现泡沫,比如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在房价一路上涨的时候抵押物是可以控制风险的,但是一旦房价下降,抵押物就不足值,信用也将不存在,因此出现经济危机。所以信用是金融的立身之本,离开了信用,金融活动将无法进行。

因为有信用的存在,杠杆才得以诞生。可以说,杠杆是依附在信用之上的。

有了杠杆,我们才能用小规模的钱做更大规模的事,以取得更多的利益,这也是金融的特点之一。杠杆这个概念很形象,杠杆的原始资本就是“动力臂”,杠杆放大后的资本就是“阻力臂”。很明显,越高的杠杆下,“动力臂”的微小变化就越容易破坏杠杆的平衡。杠杆体现在金融的各个领域:银行的存贷比就是一种杠杆,股票市场的融资也有很多利用杠杆。合理的杠杆可以帮助我们做更大的事。杠杆通过信用对资金进行了放大,当然这也是风险的来源。一般来说1∶10的杠杆或者是1∶20的杠杆还是可以接受的(如期货保证金比例),但是随着金融的不断创新,衍生品种类越来越多,杠杆与杠杆不断地进行叠加。多级的杠杆对不良事件进行了扩大化,这也是金融危机的源头。过高的杠杆、脱离实体经济的杠杆就是泡沫,会对实体经济造成沉重的打击。但是,必须存在杠杆金融才有意义。比如我国对于房贷这个杠杆的态度,当首付比例为100%即完全消灭杠杆时,房地产发展将会极大地受到限制,而当首付比例很高时则又容易造成房地产金融泡沫。所以一般采取折中措施,制定一个合理的杠杆比例,比如首付20%即1∶5。如果要紧缩,就提高首付比例。由此,可以证明杠杆存在的必要性。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控制杠杆,以保证杠杆处在合理的区间,这样既可以发挥杠杆有利的一面又可以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

但是风险是杠杆的伴生物,杠杆引发的风险是不可能完全被消灭的。

金融风险是指发生资金损失的可能性,并不是说一定会有资金损失。坏的一面显然就是它有可能使我们的投资资金亏损,此时是风险包含的不确定性可能让对投资者不利的事件发生;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损失并不是一定会发生的,如果投资者知道一定会有损失,绝对不会去投资,很多投资者只是侥幸地寄希望于不产生不利事件。很多稳健一些的投资者不希望承担这种不确定性给他们带来的影响,所以将风险进行规避、分散、对冲、转移等,以进行风险管理,这是我们将在后面专门进行分析的内容。每个人的风险偏好不同,有些人偏向保守,有些人偏向激进。一个完善、健康的金融体系能通过激励的方式,正确地将保守人士不希望承担的风险转移给激进人士。激进人士受到更高收益的激励便愿意承担这份风险,这样他们才有可能获得超额的收益。因此,如何在不扩大风险的基础上获得一份更大的收益就成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我们要合理地管控风险,比如进行风险分散,我们可以在风险资产中配置一些无风险资产,构成一种投资组合,这样既能获得更大的收益,也可以管控住非系统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