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会计循环
学习目标
1.掌握会计循环的主要步骤,明白步骤之间的联系。
2.理解会计账户与会计科目的含义、结构、分类和内容。
3.理解复式记账的原理。
4.说明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记账规则和会计分录的含义。
5.编制试算平衡表,并理解它的用途和局限性。
6.理解账项调整的意义,掌握调整分录的类型和方法。
7.熟悉结账分录的编制。
8.理解编制报表的基础。
在第2章的最后部分,我们用小服装店第一个月的业务情况说明了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影响的规律,初步观察了经济业务发生后如何将经济信息按照一定的规律记入各个会计要素,再通过会计要素的项目加以分类和汇总,最终得出会计报表的过程。在每个合理划分的会计期间里,企业都会持续、重复、按步骤地完成这个过程。根据记录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接着将记账凭证中的信息登记入账簿,再通过试算平衡查验记录和汇总工作的正确性,经过调整和结账,最后编制出会计报表,这个在每个合理分期中不断重复的会计过程称为会计循环。
会计循环,即会计信息的加工流程,始于经济业务发生后的录入(会计分录),终于会计信息输出(会计报表),主要包括七个步骤,如图3.1所示。
图3.1 会计循环的主要步骤
(1)将业务信息以“分录”的形式、“复式记账”的方式记录到记账凭证上,这个步骤是信息转化为会计语言的起始;
(2)将记账凭证上的信息,记入相应账户的账簿中;
(3)编制试算平衡表;
(4)进行期末调整;
(5)编制调整后的试算平衡表;
(6)结账,包括编制结账分录;
(7)编制会计报表。
会计报表传递出的信息,是为各方信息使用者所利用的。整个会计循环中记录下来的各种数据和资料,可以用来评价企业内部结构的设置是否合理、运作是否得当,可以用来明确各方的会计责任,可以用来保留企业经济业务的原始信息等。如此种种,可知会计循环并不单一是为了生成会计报表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