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管理环境概述
一、管理环境的概念
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总是生存于特定的环境中,并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行着物质、能量的交换和信息的交流。管理者要想实现组织目标,就必须敏锐地把握环境的变化,对整体形势加以认真研究,识别关键的环境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并积极采取正确的措施应对环境的挑战,尽最大努力化解危机、把握机会。
任何组织的生存与发展都是以一定的人、财、物等内部条件为基础,并受到一系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就是在内外部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不断成长。作为管理者,正确认识和理性分析组织的内外部环境因素,把握其发展规律,是做出正确决策的前提保障。有效的管理活动离不开对组织环境的分析、认识和把握。
组织与环境的关系表现为投入和产出的交换。组织要从环境中获得投入,然后借助组织的功能将投入转换成产出,再把产出投入环境中,使产出成为其他组织的投入,就像自然界中的生物链一样循环反复。
任何一个组织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一个组织的绩效好坏,不仅取决于管理者主观上的努力,而且会受到存在于组织内外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存在于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影响管理效果的各种力量和条件因素,我们把它们统称为组织的环境。
二、管理环境的特点
(一)客观性
管理环境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会随组织中人们的主观意志而转移,不管你想不想,或者愿意不愿意,管理环境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它的存在客观地制约着组织的活动。
(二)系统性
管理环境是由与组织相关的各种内外部事物和条件相互有机联系组成的整体,是一个系统。组成这个系统的各个要素,如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等相互关联,形成一定的结构,表现出组织环境的整体性。组织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大系统,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构成了不同层次的子系统。而每一个子系统又都要遵循它所在的大系统的运动规律,并不断进行协调和运转。
(三)动态性
管理环境的各个要素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各种组织环境因素又在不断地重新组合,不断形成新的组织环境。组织系统既要从组织环境中输入物质、能量和信息,也要向组织环境输出各种产品和服务,这种输入和输出的结构必然要使组织环境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使得组织环境本身总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四)复杂性
组织环境的复杂性是指组织中的环境要素数量和组织所拥有的与这些要素相关的知识的广度。组织的管理者在实施管理活动时,必须要考虑组织内外部所面临的各方面的因素。
三、管理环境的分类
管理环境是指影响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内外部因素的总称。通常,构成管理环境的因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组织的外部环境,另一类是组织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又可分为一般环境和任务环境。
(一)一般环境
一般环境是指对某一特定社会所有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都会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政治和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技环境等。
1.政治和法律环境
政治环境包括组织所在地区的政治制度,政治形势,执政党的性质、路线和方针,政府的政策及所制定的各类法律法规。政治环境对一个组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区政局的稳定性和政府对各类组织或活动的态度。地区政局稳定性直接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是一个组织在制定其长期发展战略时必须考虑的因素。政府对各类组织和活动的态度决定了组织可以做什么和不可以做什么,从而确定了组织的行为边界,对组织的行为具有导向性和规范性作用。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既为组织的正常经营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秩序,保障了组织的基本权益,又限制了组织的发展空间,减小了管理者的自由决定权。管理者不仅要了解政府的各类政策和法律法规,并运用政府法律和政策保护组织的合法利益,还要有一定的预见力,能够对各类政策及法规的变化做出快速响应。在分析一个国家政治法律环境对组织的影响时,可以着重对以下几个要素进行分析:政府法规、外交政策、财政与货币政策、政府换届、政治联盟、政府预算、行业规定等。
2.经济环境
所谓经济环境是指组织活动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经济条件、经济特征、经济联系等客观因素,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经济环境。宏观经济环境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变化趋势、产业结构以及通过这些指标能够反映出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微观经济环境主要是指组织所在地区或所需服务地区的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偏好、储蓄情况、就业程度等因素。当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个地区的就业越充分,收入水平越高,那么该地区的购买力就越强,对某种产品的需求就越大。
根据以上描述,在分析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环境时,可以从经济转型、国民生产总值变化趋势、消费模式、政府预算赤字、股票市场趋势、通货膨胀率、就业状况、地区间的收入水平和消费习惯差异以及消费者可支配收入水平等方面来考虑。
3.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文化水平、教育程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等。每一个社会都会有一套核心价值观,而且这套核心价值观常常具有高度的持续性。同时人类社会和文明始终处于不断发展的变化中。因此,管理者必须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明的进步,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管理理念、形式和方法,以适应社会的变化。
总的来说,社会文化环境对组织具有重要的影响,从组织内部来看,它会影响组织文化和员工的工作表现,从组织外部来看,人们的信念、价值观、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会影响甚至会改变消费者偏好乃至生活方式,从而影响对社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因此,在研究社会文化对组织的影响时,可以着重从人们的生活方式、公众的道德观念、社会保障计划、种族情况、地区性趣味和偏好、价值观、对售后服务的态度、审美观、社会责任等方面入手。
4.技术环境
技术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水平、技术政策、新产品开发能力以及技术发展的趋势等。不同产品代表着不同的技术水平,对劳动者和劳动条件也有着不同的技术要求。组织的经营管理者必须时刻关注技术环境的变化,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除此之外,国家对新计划的投资和支持重点、该领域技术发展动态和研究开发总经费、技术转移和计划商品化速度、专利及其保护等方面也是需要关注的内容。针对技术环境,管理者可以着重考虑的因素包括:总体技术水平、技术开发投入、技术淘汰、技术的未来发展、人们对新技术的态度、现有的可应用的技术、外部技术的引入、竞争状况和技术开发的政策支持。
(二)任务环境
任务环境是指那些对管理者决策和行动会产生直接影响并与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环境。不同的组织所面临的任务环境往往会有所不同,从企业组织的角度来看,其所面临的任务环境有顾客、竞争者、供应商、政府及公众。
1.顾客
顾客是指组织的服务对象,即组织向外部输出的各种要素的实际或潜在的使用者或享受者。一方面,组织是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而存在的。组织生产的每一个产品都是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没有了需求,生产就变得毫无意义。另一方面,顾客的需求又是不断发生变化的。组织只有不断满足顾客的不同需求,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2.竞争者
竞争者是指与组织在资源的取得、分配与使用方面进行争夺的其他人或组织。任何一个组织都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个或多个竞争对手。竞争对手提供的产品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只要他们的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无差异,就会产生竞争。
3.供应商
一个组织的供应商是向该组织提供资源的人或组织。供应商提供的资源不仅包括设备、人力、原材料、资金,也包括信息、技术和服务等。由于组织的经营依赖于各种资源的即时供应,一旦主要的资源供应者发生问题,就会导致整个组织运转的减缓或终止。因此组织的管理者应寻求以尽可能低的成本保证资源供应的持续稳定。
4.政府
各级政府机构拥有特殊的规制权利,可制订有关的政策法规,规定价格幅度,对违反法律的组织采取必要的行动。而这些对一个组织可以做什么和不可以做什么以及能取得多大的收益,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5.公众
社会公众是指所有实际上或潜在的关注、影响一个组织达到其目标的社会组织(绿色环保组织、卫生组织、消费者保护协会、慈善机构等)、各类媒体(报社、杂志社、电视台、广播电台、互联网等)、社区居民等。组织与这些公众的关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组织的行为,组织必须努力和社会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
(三)管理的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相对于外部环境而言,是指一个组织内部可以利用的资源,主要包括组织所有者、董事会、员工和工作的物质环境。
1.所有者
企业所有者是对企业拥有法律上的财产权利的人。所有者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合伙人,也可能是购买了企业股票的个人投资者,还可能是其他组织甚至国家。所有者与经营者应该是分离的。在比较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中,主要是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班子体现的。
2.董事会
公司董事会是由股东选举出来的具有监督管理者、保证企业按符合股东利益最大化要求经营的治理实体。董事会执行规定的监督职责,但很少介入运营管理,企业的实际运营由董事会聘任的经理班子负责。但近年来的发展趋势表明,越来越多的董事会加强监管力度,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施加更大的影响,由此引发了业内外对公司治理结构——谁应当对企业负有治理责任的大讨论。
3.员工
组织中的员工也是内部环境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组织的作业工人和管理人员。随着社会发展,组织内部结构的变化,对组织员工的知识和专业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组织的员工也在向知识型员工转化,组织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员工素质和能力的竞争。同时,组织不仅要招聘和培育高素质的员工,还要注重其忠诚度的培养。
4.工作环境
组织员工的工作环境和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是组织内部要素不可缺少的部分。工作环境对于知识员工的影响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工作的挑战性和丰富性也是这类员工最为看重的。企业如何能通过这方面的改进吸引高素质的员工,这已是各类组织极为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