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院核心管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章 医院教学管理

§ 第一节 本科生教学管理 §

一、医学教育理论与标准医学教育基础理论

(一)医学教育理论基础

1.成人教育理论

美国现代著名教育家Malcolm Knowles提出了成人教育学( andragogy)的概念。他认为“成人教育学是帮助成人学习的一门科学和艺术”。成人教育学建立在5个假设上,是研究成人学习方法和他们在学习中的态度和动机的科学。如果将18岁以上者称为成人,医学生大都属于成人,成人教育理论的原则可借鉴于医学教育。

成人教育学的5个前提包括:①成人是独立的和具有自我引导能力的;②成人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是他们学习的丰富资源;③成人视学习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④成人更有兴趣于那些实际的、针对问题的学习方法,而不是那些空洞的理论讲解;⑤成人的学习动力更多地来自于内心所需而不是别人外在的要求。基于此,Knowles又提出了7个成人教育学原则。虽然一些理论家认为,andragogy并不是一套完整的成人学习理论。但是,他们还是承认Knowles的理论对如何教育那些已经有某种能力和自我指导能力的成人学生会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该理论的7个原则可以概括如下:①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氛围,让学习者感到安稳、舒适,能够随心自如地表达自己;②对相关的学习内容和方法,由教与学双方共同建立学习计划;③让学习者明确自身的需求,这将有助于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④鼓励学习者制定个人学习的明确目标,让他们更多地控制自己的学习;⑤鼓励学习者识别有效资源和修正自己的学习计划,并运用这些资源实现自己的目标;⑥对学习者实施他们的学习计划要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⑦让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评判能力。

事实上,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尤其是医学教育来看,他们在许多方面更多地把医学生当做成人看,更多地应用了上述成人教育学理论。他们在课程设计中,有更多的自学时间,更多的小组讨论,更积极地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有一整套学生自我评估体系,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许多方面“自己对自己负责”,至少要不断学习和强化“自己对自己负责”。成人教育学理论要求重视设计医学院的“学习环境”,这项工作,虽然面临巨大困难,但是比仅仅重新设计单门课程更具影响力,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2.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布卢姆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布卢姆等人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一系列目标序列。

(1)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1)识记。指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记忆,如记忆名词、事实、基本观念、原则等。

2)领会。指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可以通过三种形式来表明对知识材料的领会:一是转化,即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不同的方式来表述所学的内容;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如图表、数据等)加以说明或概述;三是推断,即预测发展的趋势。

3)运用。指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包括概念、原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运用的能力以知道和领会为基础,是较高水平的理解。

4)分析。指把复杂的知识整体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联系的能力。它包括部分的鉴别、部分之间关系的分析和认识其中的组织结构。例如,能区分因果关系,能识别史料中作者的观点或倾向等。分析代表了比运用更高的智力水平,因为它既要理解知识材料的内容,又要理解其结构。

5)综合。指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它包括发表一篇内容独特的演说或文章,拟定一项操作计划或概括出一套抽象关系。它所强调的是创造能力,即形成新的模式或结构的能力。

6)评价。指对材料(如论文、观点、研究报告等)作价值判断的能力。它包括对材料的内在标准(如组织结构)或外在的标准(如某种学术观点)进行价值判断。例如,判断实验结构是否有充分的数据支持,或评价某篇文章的水平与价值。这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构,因为它要求超越原先的学习内容,综合多方面的知识并要基于明确的标准才能作出评价。

(2)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动作技能涉及骨骼和肌肉的运用、发展和协调。在实验课、体育课、职业培训、军事训练等科目中,这常是主要的教学目标,1956年布卢姆等人在创立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时,仅意识到这一领域的存在,但未能制定出具体的目标体系。后来,辛普森( E. J. Simpson)等人提出了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但尚无公认的最好分类。这里将三种分类法分别做一简介,以便在编写教学目标时加以选择和综合运用。

第一个是辛普森等人于1972年提出的分类系统。这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一种分类体系。该分类系统将动作技能目标分成下面所列的七级。

1)感知。指运用感官获得信息以指导动作,主要了解某动作技能的有关知识、性质、功用等。

2)准备。指对固定动作的准备,包括心理定向、生理定向和情绪准备(愿意活动)。感知是其先决条件,通常将感知和准备阶段统称为动作技能学习的认知阶段。

3)有指导的反应。指复杂动作技能学习的早期阶段,包括模仿和尝试错误。通过教师评价或一套适当的标准可判断操作的适当性。

4)机械动作。指学习者的反应已成习惯,能以某种熟练和自信水平完成动作。这一阶段的学习结果涉及各种形式的操作技能,但动作模式并不复杂。

5)复杂的外显反应。指包含复杂动作模式的熟练操作。操作的熟练性以精确、迅速、连贯协调和轻松稳定为指标。

6)适应。指技能的高度发展水平,学习者能修正自己的动作模式以适应特殊的设施或满足具体情境的需要。

7)创新。指创造新的动作模式以适应具体情境。要有高度发展的技能为基础才能进行创新。

此外,哈罗( A. J. Harrow)于1972年提出了一个新的分类系统,把动作技能由低级到高级分为反射动作、基础性动作、感知能力、体力、技能动作和有意交流。此后,基布勒( R. J. Kibler)等人于1981年又提出一个分类系统,把动作技能分为四类:全身运动、细微协调动作、非言语性表达和言语行为。

(3)情感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情感学习与形成或改变态度、提高鉴赏能力、更新价值观念、培养高尚情操等密切相关,然而,由于人的情感反应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内部心理过程,具有一定的内隐性和抽象性,因而这个领域学习目标相对难以编写。1964年克拉斯伍( D. R. Krathwohl)等人制定了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他们依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将情感领域的目标共分为五级。

1)接受或注意。指学习者愿意注意某特定的现象或刺激。例如静听讲解、参加班级活动、意识到某问题的重要性等。学习结果包括从意识到某事物存在的简单注意到选择性注意,是低级的价值内化水平。

2)反应。学习者主动参与,积极反应,表示出较高的兴趣,例如,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提出意见和建议,参加小组讨论,遵守校纪校规等。学习的结果包括默认、愿意反应和满意的反应。这类目标与教师通常所说的“兴趣”类似,强调对特定活动的选择与满足。

3)评价。指学习者用一定的价值标准对特定的现象、行为或事物进行评判。它包括接受或偏爱某种价值标准和为某种价值标准作出奉献,例如,欣赏文学作品,在讨论问题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刻苦学习外语等。这一阶段的学习结果所涉及的行为表现出一致性和稳定性,与通常所说的“态度”和“欣赏”类似。

4)组织。指学习者在遇到多种价值观念呈现的复杂情境时,将价值观组织成一个体系,对各种价值观加以比较,确定它们的相互关系及它们的相对重要性,接受自己认为重要的价值观,形成个人的价值观体系。例如,先处理集体的事,然后考虑个人的事;或是形成一种与自身能力、兴趣、信仰等协调的生活方式等。值得重视的是,个人已建立的价值观体系可以因为新观念的介入而改变。

5)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指学习者通过对价值观体系的组织,逐渐形成个人的品性。各种价值被置于一个内在和谐的构架之中,并形成一定的体系,个人言行受该价值体系的支配;观念、信仰和态度等融为一体,最终的表现是个人世界观的形成。达到这一阶段以后,行为是一致的和可以预测的。例如,保持谦虚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团体中表现出合作精神等。

克拉斯伍等人的分类启示我们,首先,情感或态度的教学是一个价值标准不断内化的过程。教师或教科书上所介绍的价值标准,对学生来说是外在的,学生必须经历接受、反应和评价、组织等连续内化的过程,才能将它们转化为自己信奉的内在价值。其次,情感或态度的教学不只是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的任务,各门学科也都包含这方面的任务,因为任何知识、技能或行为、习惯都不能离开一定的价值标准,例如,很多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重技术轻理论”的倾向就反映了学生在知识、技能的学习中对某种价值观的接受或偏爱。

3.隐蔽课程理论

隐蔽课程( hidden curriculum)是现代课程研究的重大主题和发展趋势之一。隐蔽课程理论认为,学生不仅在学校学习到可以测量的知识和技能,他们还从学校的环境、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等各方面接受一些价值上、规范上的教育,这就是“隐蔽课程”。

最早提出“隐蔽课程”这一概念的是美国教育学家P. W.杰克逊,他在《教室的生活》( life in classroom,1968)一书中首次使用了这一术语。如果说“显著课程”( manifest curriculum)是学校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中指定的学生通过正式学习所获得的经验,那么隐蔽课程则是学校经验中“隐蔽的、无意识的、隐含的,或未被完全认可的”,却又十分有用的经验,它是学校通过非正式的教学传授给学生的全部信念和价值准则,由学生无意识地、潜移默化地获得。由此可见,隐蔽课程在学生成长方面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还可以对教学过程产生所期望的一些促进作用。

近一、二十年来,隐蔽课程理论逐渐受到重视,随着对传统教育和传统课程反思的开展,国内外学者已经注意到,如果只强调显著课程的教学,就会忽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忽视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意义以及经验的整体性学习,使学习成为一种冷冰冰的机械活动。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所需要的医生,医学教育更应该强调学习经验的整体性,强调师生间态度、价值和信念的沟通,更应该注重隐蔽课程的实施及其在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培养21世纪卫生人才的重要作用。

4.冰山理论

1895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歇斯底里研究》,认为人的心理分为超我、自我、本我三部分;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识的层面,剩下的绝大部分是处于无意识的,而这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和行为,所以弗洛伊德把他的精力主要用于对人的无意识的研究。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作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

将医学生的部分才能看作一座冰山,呈现在人们视野中的部分往往只有1/8,而看不到的则占7/8。对医学生来说,浮在水面上的1/8是他所拥有的学历资质、知识、行为和技能,这些就是医生的显性素质,而潜在水面之下的7/8的部分,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三个方面形成的基石,称之为隐性素质。显性素质和隐性素质的总和构成了一个医生所具备的全部职业化素质。要培育优秀的职业化素质,就要重视这三个隐性方面的内容,因为它占有医生素质的7/8,同时还深刻影响着医生1/8的显性素质。

医学生的职业化素质既然有大部分潜伏在水底,就如同冰山有7/8存在水底一样,正是这7/8的隐性素质部分支撑了一个医学生的显性素质部分,医学生素质的“水下部分”是隐性的,如果不加以激发,它只能潜意识地起作用,而这处于冰山最下层的部分经常被忽视,也经常被医学生本身所忽视。然而,如果医学生的隐性素质能够得到足够的培训,那么对其职业化素质的提升作用将是非常巨大的。医学生全方位素质培训的作用就是要“破冰”,要将医学生头脑中潜藏的意识和态度挖掘出来,将冰山水面上和水面下的部分完全协同起来,更大程度地发挥7/8水下部分的核心作用。只有重视医学生隐性素质的培训,才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医学生的显性素质培训的效果。

5.“构建主义理论”与课程整合

构建主义也称为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习是一种意义的构建过程,人们对知识的获得与其自身的认知结构有关;学生不再是教学内容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获取与建构者;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变为以指导、辅导学生的学习为主,成为学生构建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学习是一种协作的过程,从而全面地构建知识的意义;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

在构建主义理论指导下,现代教育技术与医学课程的整合,不仅是硬件环境的建设,媒体技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优化教育资源和改革教学过程,以此提高学习效果。

(二)医学教育重要事件

弗莱克斯纳( Flexner,Abraham,1866—1959),美国教育学家,早年毕业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1913—1928年,任洛克菲勒基金会普通教育委员会秘书,积极主动地把巨额的私人捐款用于改进美国的医学教育。1930年创办新泽西州普林斯顿进修学院,实现了建立一个模范进修中心的愿望。1930—1939年,任该院首任院长。

20世纪初1910年,Flexner指出了医学教育状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他认为许多学校应被淘汰或合并。同时,通过提高医学教育标准使过多的医生数量增长得以限制,从而向社会提供更优秀的医生服务于公众,教师队伍的专职化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力举措。当时,他的报告涉及155所医学院,其中7所位于加拿大,而在美国的医学院包括正规医学的医学院116所,非正规医学的医学院32所。在办学方式上,除了21所正规医学的医学院依靠州财政( 15所)和捐款( 6所)外,其他学院则几乎全部依靠学费收入来办学。

Flexner报告将现代科学融入了医学教育,将教学、科研和专业教育置于综合性大学中。将医学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头2年在学校内进行基础医学教育,随后2年在医院和学术性医学中心进行临床培训。科研不再被视为终极目标,而是当作提高临床治疗和培训的必备条件。

Flexner还把医生教育从学徒模式变成了学术模式,其报告为学术性医学中心的诞生创造了条件,宣告了一个探索性时代的到来。1912年Flexner将其对医学教育的研究推广到一些重要的欧洲国家。尽管Flexner的医学教育模式在美国和加拿大以外地区也得到了广泛采用,但它未能解决如何改良以适应不同国情和不同社会环境的卫生问题。

1915年发布《Welch-Rose报告》。Rose计划建立全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系统,以国立公卫学校为龙头,带动州立公卫学校,形成合作网络,Welch计划设立卫生机构,更注重科学研究和与综合性大学医学院的联系。在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下,1916年成立约翰·霍普金斯公共健康与卫生学院,1917年创办北京协和医学院,1922年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成立。

1923的《Goldmark报告》,主张以大学为基础建立护理学院,指出了护士培养学校设施不足的问题。尽管护理学教育开始时间较晚,报告仍将美国的护理学与医学以及公共卫生学置于同样的学术范围。

上述100年前发表的一系列对医学教育具有深远影响的报告,成为20世纪高等医学教育变革的巨大动力,开启了医学教育改革之门,扩展了医学卫生人才的知识装备,使20世纪人均寿命增加了一倍。

新世纪的医学教育改革,第一波改革出现在20世纪之初,其标志是以科学为基础的课程设置;第二波改革20世纪60年代,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和学科融合的课程设置,如加拿大McMaster大学创建的PBL教学模式,英国Newcastle大学、美国Case Western大学实施的课程整合,新课程不再受到专业限制,而是各专业的融合。包括采用标准化病人( standard patient,SP),通过有专人协助的小组讨论来加强医患关系,通过使学生尽早接触患者和将培训从医院扩展到社区的方法来延续临床培训。

然而,21世纪的医学教育却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能应对所面临的新挑战。为此,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哈佛大学等发起成立了由全球顶尖医学教育专家所组成的“21世纪全球医学卫生教育专家委员会”。在《Flexner报告》发表一百年之际,2010年12月,该委员会在Lancet杂志上发表了《新世纪医学卫生人才培养: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为加强卫生系统而改革医学教育》,报告重点总结了过去百年的医学教育经验,展望了未来百年的医学教育变革,提出新世纪的医学教育第三波改革,即以系统为中心,借鉴全球经验,有针对性地确立岗位胜任能力要求,从而改进整个卫生系统的绩效。

(三)医学教育标准

医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卫生保健人力资源。1998年经世界卫生组织(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和世界医学协会( World Medical Association,WMA)批准,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 World Federation for Medical Education,WFME)建立了“医学教育国际标准”项目。2001年6月WFME执行委员会通过并发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在这个标准的基础上,WHO西太区办事处制订的区域性医学教育标准《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也于2001年7月出版。

医学教育全球标准的问世,为进一步规范医学教育管理,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有效的参照依据。教育部在2002年召开医学教育标准国际研讨会,认真研究国际医学教育标准,部署国际标准“本土化”的研究工作,提出制定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顺应国际发展趋势的中国医学教育标准,促进我国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受教育部委托并经其批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组建了“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为依据,在总结我国医学教育合格评估、优秀评估、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七年制医学教育评估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订了《本科医学专业教育标准(试行)》,规定了中国大陆地区所有本科医学院校都必须达到的各项教育要求。

本科医学专业(指现本科专业目录中“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连续体中的第一个阶段,其根本任务是为卫生保健机构培养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和在各类卫生保健系统执业奠定必要的基础。医学毕业生胜任临床工作的专业能力要依靠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职业发展和持续医疗实践才能逐渐形成与提高。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根据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和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自2003年起对医科各专业的课程计划参照医学教育国际标准的要求进行了修订,特别是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业务培养要求重新界定。例如,医学专业五年制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初级医师,这种素质确保其毕业后作为医生时在上级医师指导下,从事安全有效的医疗实践,保证他们有适当的基础能够进行终身学习和在医学某一学科领域内进一步深造”。业务培养要求分别按照“态度、知识和技能”三方面的要求加以细化,并将培养目标和业务培养要求融入课程计划之中加以实现,课程计划成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

2011年12月6日,教育部、原卫生部发布《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应对老龄化、患者人群的变化、文化多元性、慢性病、患者就医行为方式变化以及公众期望值增加所带来的挑战,基于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对医务工作人力资源需求现状,提出培养不同层次医学人才,满足我国卫生事业的需要。突出特点是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进行教学设计。

1.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

精心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形成具有中国自身特色的八年制医学教育。同济医院提出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较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较强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临床能力、科研能力、沟通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较好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并具有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潜能的医学人才(医学博士),对我国临床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一个可借鉴的模式。

2.构建5 +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

五年医学院校教育加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授予临床硕士学位学位证、毕业证、住院医师培训证和专科医师培训证,以期逐步优化医学教育学制学位体系。

3.面向基层的全科医生人才培养

探索“3 +2”(三年医学教育加两年毕业后全科医师培训)的初级全科医生培养模式。

4.推进临床医学教学能力建设

(1)加强临床教师队伍建设,严格临床教学职务聘任制度,把教学工作水平作为聘任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条件。

(2)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高等医学院校要高度重视附属医院的建设与管理,加大投入,在高等学校附属医院建设一批集医学生临床教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医学教育为一体的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为培养医学人才提供教师及教学资源的支撑。

同济医院作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直属教学医院,围绕学校发展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国际医学教育标准,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和医学人才成长规律,秉承“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全面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成长。以转变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以激励与淘汰机制为手段,充分发挥学生个性,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改善教学条件,严格教学管理,建立优良的教学运行机制。在理论教学方面,规定了编制课程教学大纲、教材选用、备课、课堂讲授、考试与成绩评定等环节的质量标准;在实践教学方面,规定了实验教学、临床见习、临床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的质量标准;在教学管理方面,制定了《华中科技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本科教学管理基本规范》、《华中科技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教学评估条例》和《华中科技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教师资格准入考核规定》,对专业建设、优质课程建设、考场管理评估、本科教学工作评估、院系教学档案管理考核、优良学风班建设等的标准和规范也做了明确规定,涉及教、学、管各个方面,形成了完整的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同济医院形成了由目标、标准、监测、评价、反馈、调控等组成的具有自我完善、自我约束功能的教学质量闭环监控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质量标准,运用教育测量与评价技术,分析教、学、管各阶段各环节的工作质量,通过信息反馈网络,对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进行实时有效的监控与反馈,促进教师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调动学生以学为本、自主创新,使教与学互相协调、互相促进,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创建“一流教学、一流本科”做出同济特色的贡献。

二、历史沿革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由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1900年创建于上海,1907年,以同济医院为基地,创立了上海德文医学堂。学制5年,分医预科(即医前期) 2年,医正科(即医后期) 3年,采用德文授课,1915年,德国教育部正式承认同济医科毕业生与德国国内医科大学水平相等。1927年医工学堂改名上海同济大学,1930年改为上海国立同济大学,医科改称同济医学院,医院仍为临床教学和实习基地。1955年同济大学医学院及其所属医院(当时称中美医院)受党中央国务院的重托迁至武汉,并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院名为“中南同济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同年又更名为“武汉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从此,荆楚大地、中南地区乃至东南亚,有了闻名中外的医疗中心。1985年7月,武汉医学院更名为“同济医科大学”,医院名称相应改成“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2000年合校后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培干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同济医院承担着华中科技大学五年制、六年制、七年制、八年制、临床医学本科全英语授课、外国留学生班等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口腔、儿科、医学影像、康复医学、麻醉、法医、信息管理、护理、检验等多学科多学制的10多个专业的教学任务,每年在院各类学生近2500人。还接受德国、印度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进修生、实习生教学,并且接受WHO派遣的高级康复医学人才的培训。

(一)专业设置(中国籍学生)

临床医学(五年制) : 1907年招生,学制5年,分医预科(即医前期) 2年,医正科(即医后期) 3年。解放后学制为基础医学2年,临床医学3年。2000年合校后为通识教育1年,基础医学1.5年,临床医学2.5年。

儿科系: 1958年招生,后因国家面临3年自然灾害而停招学生,1978年恢复儿科系招生,1997年停招。

临床医学(六年制德医班) : 1962年设德医班(六年制),入校后先学习德语一年,次年跟随临床医学系学生一起就读,每年招生30人左右,文革期间停招,1980年恢复。2007年该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中德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专业名称更改为临床医学(六年制中德实验班)。

临床医学(七年制) : 1988年成为中国首批试办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院校开始招生,逢双年临床教学由同济医院承担,2000年以后每年招收的学生由第一临床学院(协和医院)、第二临床学院(同济医院)各承担50%临床教学任务。2005年起停招七年制学生。

临床医学(六年制全英班) : 2001年开始招生,仅招收4届,于2005年停招,其中2002级、2004级由同济医院承担教学任务,2001级、2003级由第一临床学院承担教学任务。

中西医临床医学(五年制) : 2002年开始招生。每年招生30~50人。

口腔医学(五年制) : 2003年开始招生。每年20~40人。

八年制医学教育: 2004年作为获教育部批准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的五所院校之一,开始招生。每年招生100人左右,分别由同济医院、协和医院各承担50%临床教学任务。

(二)留学生教学

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加强,自1982年起,同济医院开始承担外籍留学生教学任务。

1.短期交流留学生临床实践教学

1982年起,每年承担来自各国的短期交流外籍学生的临床实践教学,每年10~30人,截至2012年共计约644人。

2.“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班

自1990年起开始承担由“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的留学生(含港澳台地区学生)的临床教学任务,每年数人到十数人不等,截至2012年共计约220人。该班留学生具备较好的汉语水平,教学中将其编入临床医学五年制班中,教学计划与学业评价与中国学生同步进行。

3.临床医学本科全英语授课外国留学生班( Bachelor of Medicine&Bachelor of Surgery,MBBS)

为创建国际一流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于2007年开始招收临床医学本科全英语授课外国留学生班,每年80~120人,第一、二届学生临床教学由同济医院、协和医院共同承担,2009年始每逢偶数年入校的该专业学生临床教学由同济医院承担。目前同济医院在读MBBS班学生72人。

三、组织架构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作为同济医院的教学称谓,同济医院院长陈安民同志兼任第二临床学院院长。院长和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宏观管理和指导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研究。下设教学管理办公室和学生工作办公室。

教学办公室是在院党政领导下,负责同济医院本科及长学制教学工作,推进教学改革、负责进修医师管理、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和教学评价的教学管理与服务的职能部门。教学办公室设有教务办公室、教研及继续教育办公室、进修医师办公室及临床技能中心。教务办公室主管本科教学、八年制教学、留学生教学;教研及继续教育办公室主要负责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教师教学培训与发展;进修医生办公室负责管理全院进修医师进修申请与管理;临床技能中心设有手术学训练区、诊断学训练区、临床技能模拟训练区、口腔医学模拟训练区、中医技能模拟训练区以及OSCE考试中心。各部门相互协作、负责常规教学管理,引导、推动、督导教学改革创新实践和教师教学成长与发展。

学生办公室主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以及大学生发展与指导,具体包括学生党建、团建、安全稳定、学风建设、学生资助、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就业指导等工作。

四、特色办学与学业评价

(一)临床医学五年制

同济医院承担教学任务至今已逾百年。1907年,埃里希·宝隆医师以同济医院为基地,创立了上海德文医学堂。学制5年,分医预科(即医前期) 2年,医正科(即医后期) 3年,由于采用德文授课,多数中国学生还须预修3年德文,实际学制为8年。新中国成立后临床医学学制经多次调整最终确定为五年。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现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初级临床医师,这种素质确保学生毕业后作为医生时能够在上级医师指导下,从事安全有效的医疗实践活动,并且为他们奠定一定的基础以便未来的终身学习和在医学某一学科领域内进一步深造。

临床医学五年制教学主要分为三阶段,即:通识教育、基础医学教育、临床医学教育,时间分别为2学期、3学期、5学期。主要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原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和外科学等。临床理论教学阶段( 6、7学期)实施早期接触临床的床旁教学模式,学生上午床旁见习,下午集中理论授课,将临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体,实行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四科并进、床边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训练有机结合。在第8、9、10学期的临床实践教学阶段,实践教学与案例教学并进。

临床医学五年制学业评价主要为两阶段考核,即临床阶段主要课程理论考试(第7学期末)和毕业考试(第10学期末)。考试内容涵盖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课程。各阶段均采取理论考试与临床实践技能考试( OSCE)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知识和能力:基础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人类疾病的病因、病理分类、鉴别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以及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原则和要点;预防医学和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临床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和思维方式。

(二)临床医学六年制中德创新实验班

为了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向医疗卫生、教育、科研部门提供具有较高德语水平的医学专门人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自1962年起,开办德语医学班(六年制),每年招生30人左右,文革期间停招,1980年恢复。2007年该专业获批为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纳入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管理,更名为临床医学专业(中德实验班),学制六年,由同济医院承担管理职能。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素质和德语基础的初级医师,以确保其掌握医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操守,能够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安全有效地从事医疗实践活动,奠定一定的基础以便未来能够进行终身学习和在医学某一学科领域内进一步深造,并且在对德医学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保证专业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本专业主要课程采用德语或全英语授课,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赴德国一流医学院校进行学习交流或临床实习,本专业学生具有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教学创新学院)荣誉学生资格,享受学校规定的启明学院荣誉学生相关待遇。

实验班的招生来源主要有高考直接录取和在新生中选拔两种方式。选拔来源专业包括:临床医学五年制、中西医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预防医学、法医学等。选拔方式包括启明学院与第二临床学院组织的笔试及面试。该实验班学生应具有强烈从事医疗卫生事业工作和研究的愿望和兴趣,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和主动实践基础好,有较强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较好外语基础,在对德医学交流中发挥特色作用。

实验班实施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医学整合课程教学模式,理论授课及实践教学均与国际先进教学理念接轨。如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 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三明治( Sandwich)教学等等。主要课程包括:德语、医学概论(一)、贯通课程、呼吸系统基础、心血管系统基础、消化系统基础、医学概论(二)、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女性生殖系统疾病、手术学、临床模拟技能训练、临床模拟思维训练、预防医学、循证医学和医学心理学等。人才培养计划注重将人文、信息、计算机、德语与临床医学知识相结合,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初级医师。该专业80%以上理论授课学时由教授或副教授承担。学生在校期间可申请赴德国弗赖堡大学进行交换学习,可申请赴德国海德堡大学、乌尔姆、埃森等德国一流院校进行暑期交流学习与临床实习。

实验班毕业生应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较强的德语听、说、读、写等能力;掌握基础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人类疾病病因、病理分类、鉴别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原则和要点;预防医学和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临床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和思维方式。实验班优秀毕业生多可获得免试研究生资格或申请出国深造。

(三)医学教育八年制

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是我国现行医学教育学制的重大改革,作为教育部首批举办八年制的院校,大学从2004年开始招收八年制学生。在教育部对八年制医学教育总的办学原则指导下,结合学校和医院的实际情况,初步确立同济医院八年制医学教育办学原则为:“八年融通,整体优化,强化基础,注重临床,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办学理念: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以更新教育理念和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医学生的临床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教育为主线,以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改革为重点,以PBL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以激励与淘汰机制为手段,充分发挥学生个性,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改善教学条件,严格教学管理,建立教学良性运行的机制,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八年制医学教育模式。

同济医院八年制医学教育临床教学阶段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强基础、重实践、懂科研、能看病”的临床型卓越医生。由教学办公室负责对八年制临床教学计划组织实施、学生考核、学籍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等工作,并协调落实好各学系(或教研室)临床教学任务;党总支负责所分管八年制学生在院系期间的思想政治工作、生活安排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八年制临床教学阶段共分为临床理论课程教学、临床实践教学和临床科研能力培养三个部分,其中临床理论课程教学主要安排在第九、十、十一学期;临床实践教学包括通科实习和临床二级选科(专科)实习,通科实习主要安排在第十二至第十四学期的上半学期,临床二级选科(专科)实习主要安排在第十四学期的下半学期、十五、十六学期;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贯通第十一至第十六学期,主要集中在第十四学期的下半学期、十五、十六学期期间完成,第十一学期至第十四学期上半学期的科研培养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完成。

八年制临床理论课程教学进行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整合教学,实行整合课程项目组组长责任制。各项目组组长具体负责组织相关专家讨论并制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实施教学过程并进行考核与评价等。临床理论课程教学阶段原则上按照上午床旁见习、下午理论大课、晚上PBL教学的形式执行,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课前集中备课,通过设置临床技能课程,充分利用临床及临床技能中心资源,借助临床模拟教学、标准化病人等多种手段,加强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床旁见习要求各专科安排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带教。在临床理论课程教学结束后,学生参加由学校统一组织的八年制临床医学阶段考试,考核内容及形式由大学教务处统一制定。

八年制临床实践教学实行专科教学主任责任制。第一阶段是通科轮转实习。通科轮转实习按学科安排,包括内科学实习、外科学实习、妇产科学实习、儿科学实习、眼科学实习、耳鼻喉科学实习、皮肤科学实习、影像科学实习、感染科学实习、神经精神科学实习等。通科轮转实习教学坚持在临床实践中反复学习、巩固和深化的原则,安排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接触病人,开展在教师指导下的床边实习教学和结合临床实际的自学。各学系(或教研室)脱产有责任心的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对八年制学生通科轮转实习进行指导和考核。第二阶段是临床二级选科(专科)实习。学生在通科实习的基础上,对所选专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掌握。二级选科实习要求实行住院总医师跟班学习制度。每人跟随专科住院总医师(要求24小时跟随住院总医师值班)学习时间3个月,然后在专科病房学习3个月,对其按专科住院总医师的要求进行考核,优秀的学生应在学年评优和毕业评优中给予奖励。

八年制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实行学位导师责任制。学生在第十一学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选择学位导师。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主要集中在第十四学期的下半学期、十五、十六学期期间完成。第十一学期至第十四学期上半学期的科研培养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八年制学位导师必须是博士生导师,原则上每位导师指导八年制学生每年不得超过2人。八年制学生可以由博士生导师负责的导师小组进行指导。八年制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确立科研课题,完成科研的全过程训练,导师应定期给学生进行辅导。

毕业考核包括论文答辩、综合理论考试和临床技能考试。其中毕业综合理论考试由教务处统一通知;毕业临床技能考试采用OSCE的方法进行,站点的设置原则上参照执业医师技能考试的要求,由教学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

(四)临床技能教学

1.临床技能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于2002年,2007年被评为首批湖北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8年被评为首批全国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临床技能类),2010年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临床学组副组长单位。中心主要依托国内知名三甲医院、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和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进行建设,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拥有仪器设备总值1200余万元,是一所规模较大、技术领先、设施齐全,以高科技模拟设备为基础,集示教、操作、考核、科研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全方位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首次本科医学教育国际认证工作中,中心以具有特色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性的教学理念受到国外专家和教育部评估专家的一致好评。

中心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全国首部OSCE教材《临床程式化直观教学( OSCE)测试指南》的基础上,2010年又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全国首部临床技能培训教材《临床基本技能与操作》,2012年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全国首批临床技能模拟教学的CAI课件《临床基本技能模拟训练——内科三大穿刺》。

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现有专兼职教师50余人,主要承担临床技能教学培训、OSCE训练与考核、毕业后医学教育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培训任务。每年承担不同医学类专业(层次)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教学、研究与考核任务,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经过中心培训的学生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在教育部、原卫生部举办的两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均取得了不俗的战绩,其中第二届竞赛勇夺竞赛最高荣誉——特等奖,第四届竞赛得到全国第四名的佳绩,获竞赛一等奖。

作为首批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议临床学组副组长单位,中心在OSCE评价平台建设、临床实践教学运行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特色,2009年以来共接待60余家国内外兄弟单位200余人次的参观交流,承办的各种国内外大型交流活动有1000余人次参会,并与重庆医科大学、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等兄弟院校建立对口支援关系,自主开发的OSCE无纸化评价系统和临床技能竞赛评分系统在全国临床技能竞赛中受到一致好评。

2.临床技能师资培养

中心实施校院两级管理,中心负责人为第二临床学院副院长吕家高教授,总体负责统筹调配和应用实验教学资源。实验教学队伍主要依托国内大型三甲综合医院的临床教师和实验人员,形成了一支教风优良、治学严谨、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强大师资队伍,大批专业造诣深、研究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教育理念新的优秀临床教师积极投身临床实践教学工作第一线,主动要求承担临床实践教学任务。近年来中心开设的20余门实验课程,经学生评价和顾问组评价无不合格课堂,其中优质课堂达90%以上。

中心持续组织编写“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习专栏”,将国家相应政策、国内外先进技能教学理念、手段和方法等信息收集整理,供广大临床教学人员学习应用,目前已连续发布10期。

中心还经常组织专职教学和实验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学术研讨等活动,尤其对年轻的实验技术人员。此外中心不定期安排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进修,与国内外高水平技能教学相接轨,为临床技能教学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自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来,中心人员承担教学研究项目30余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0余篇。

(五)临床医学本科全英语授课外国留学生班( bachelor of medicine and bachelor of sugary,MBBS)

1.概述

为进一步提高华中科技大学的国际影响力,践行华中科技大学“创建国际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大学从2007年起开始招收临床医学本科全英语授课外国留学生班,每年80~120人,学制为6年,学业合格者授予临床医学学士学位。第一、二届(即2007、2008 级)学生的临床教学工作由同济医院与协和医院共同承担,从2013年春季学期开始,逢偶数年入校的MBBS班学生临床教学工作由同济医院单独承担。目前,已有2007级MBBS二小班共34人顺利毕业(全班共37人,毕业率92%),另有2008级MBBS二小班共35人在同济医院进行临床阶段课程的学习和临床实习。

2.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

(1)理论课教学:

为了平稳、顺利地完成好全英语留学生班的教学工作,在课程设置上,同济医院本着“以我为主,适当借鉴先进经验”的原则,制定了以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课程为主干,适当增加相关重要专业课程的临床阶段教学计划。即除参照临床医学五年制临床阶段教学计划,设定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皮肤性病学、医学影像学、神经及精神病学、传染病学、核医学、中医学、手术学、物理诊断学及实验诊断学等为临床专业必修课程之外,按照学生意愿并参照国内外已有的经验,增设口腔医学、康复医学、急诊医学等为MBBS班临床阶段专业必修课。

此外,在各门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上,考虑到留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一定比例,在原有临床医学五年制各专业必修课程教学内容和学时数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教学内容及学时数,以利于留学生更好掌握相关专业课程内容。

从2008级学生开始,在内、外、妇、儿四门课程的教学中,同济医院引入“四科并进、床旁教学”的方法,即学生上午在临床科室进行见习,下午进行理论课学习。通过一边进行理论课学习,一边进行临床见习,一些在课堂上没有理解或难以理解的内容,通过见习时的直观观察,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而学生在见习中看到的新鲜事物或者碰到的新问题又可以通过理论课中老师的讲解加以深入学习和领会。这种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法获得留学生们的一致好评,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说是同济医院在留学生教学中的一大特色。

同济医院对MBBS班课程授课教师的挑选也十分严格,每一门课程均由各学系、教研室主任或教学主任领衔,课程的主讲教师均为同济医院临床骨干教师,副教授及教授占据相当比例,其中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以及多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他们都拥有丰富的临床、教学和科研经验,成绩斐然,并有多年在医学先进国家学习、工作和交流的经历。

(2)临床实习:

组织好临床实习,确保实习质量对于培养合格医学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根据实际情况,同济医院参照临床医学五年制现有的临床实习计划制定了MBBS班的临床实习计划。实习计划规定,MBBS班学生必须完成内科( 16周)、外科( 16周)、妇产科( 8周)、儿科( 8周)、眼科( 2周)、耳鼻咽喉科( 2周)、皮肤科( 2周)、放射科( 2周)、神经及精神科( 4周)和传染科( 4周)共计64周的实习轮转。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实践教学与案例教学(小讲课)并进,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临床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开放同济医院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对学生进行临床模拟教学、训练,进一步培养和增强他们的临床技能和操作水平。此外,为了保证留学生能按时按量、高质量地完成临床实习,同济医院规定,对各科实习成绩根据理论考核(占50%)、技能操作考核(占20%)、考勤情况与实习表现(占30%)进行综合评定,并制作了专门的中英文对照的MBBS班留学生实习手册供留学生和实习带教教师使用。通过这种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理论与操作并重的考核方式,克服了单纯依靠实习出科理论考试来判定学生实习好坏的片面性,客观反映学生实习情况,切实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避免了学生只重视最后出科考试分数而并非认真实习的情况。

综上所述,在理论教学阶段,理论教学与床边教学并进,在实践教学阶段,实践教学与案例教学(小讲课)并进,建立了临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方式,形成了理论教学、临床见习、床边教学、临床模拟教学和临床实习等完整的临床能力培养体系。在实习阶段学生均能完成实习大纲所规定的操作项目,各科进行严格的出科考核和临床能力评定。毕业时进行严格的综合考试。这些规定和措施有效保证了留学生临床阶段的学习质量。

(六)中西医临床与口腔医学

1.中西医临床医学

2002年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原为同济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了中西医结合系,挂靠第二临床学院管理,同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学制五年,授予医学学士学位。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从事中西医临床医疗工作的初级医师,这种素质确保学生毕业后作为医生时能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从事安全有效的医疗实践,并且为他们奠定一定的基础以便于未来能够进行终身学习和在中西医临床医学某一学科领域内进一步深造。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与临床医学一样分为通识教育、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三阶段教学,临床阶段教学工作主要由同济医院、协和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共同承担。本专业的主要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药理学、诊断学、西医内科学、西医外科学、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内经、温病、金匮要略、伤寒论、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等。学生应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中西医临床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毕业后能够从事常见病的中西医临床医疗工作。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知识和能力:基础医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分析与鉴别人类疾病病因与病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运用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和方法诊治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及正确处理临床急、难、重症的能力;预防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技能;从事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2.口腔医学

2003年同济医院、协和医院两所口腔医学中心联合成立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口腔医学系,挂靠第二临床学院管理,同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学制五年,授予医学学士学位,教学任务由同济医院、协和医院两所口腔医学中心共同承担。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口腔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综合素质的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具有从事安全有效的医疗实践的能力,并有适当的基础能够进行终身学习和在口腔医学某一学科领域内进一步深造。

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以及口腔医学相关课程:病原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和口腔修复学。学生应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口腔医学的基础理论、临床技能和基本教学、科研技能,毕业后能够从事口腔疾病的临床医疗,在高等院校、研究部门从事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

五、学生管理

(一)思想教育

医学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人才资源,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希望和未来。培养优秀的医学生,不仅要培养具有优秀医疗和科研水平的医务工作者,更要培养他们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同济医院有百余年的历史积淀,涌现出了以裘法祖院士为代表的一批德艺双馨的医学家;历代同济人前赴后继地努力,用智慧和汗水凝聚成了“格物穷理,同舟共济”的同济精神。在裘法祖院士“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的思想指导下,第二临床学院学生思想教育将教育与引导相结合,管理与服务共实施,拓展多种新途径,用有力的思想教育保障学生培养质量。

1.党旗领航、共同成长

第二临床学院党总支在医学生中开展“党旗领航工程”活动,以学生党员为突击队,带动全体学生,走进社区、中小学、社会福利机构等,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社区居民、孤寡老人、中小学生服务,送医送药送知识,检验了临床学习成效,收获了“准医生”的成就感,找到了自己和临床医生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同济附中健康知识培训”和已经延续了二十多年的“站邻园社区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已经成为具有一定积淀的品牌活动,新闻媒体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多次报道,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入了强劲的正能量。

为本科生班级配备了“党建导师”,并遴选了临床一线有声望的党员老师担任,在日常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同时增进和学生的交流,为巩固和提高学生思想教育开辟了新的战线。通过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入党动机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加强了入党积极分子的入党决心,提高了学生党员的质量。

2.校园文化,形效俱佳

多年的教育实践中,第二临床学院党总支在丰富校园文化方面也探索出了有效方案:在分团委学生会的组织下和发动下,学生踊跃参加篮球、足球、辩论、配音、朗诵、读书、校运会等比赛,举办已有二十多年历史的“情系同济”大型文艺晚会,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发挥特长、培养课外兴趣爱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出一批在体育、文艺、主题辩论、播音主持、平面设计领域有特长的人才。

3.新媒教育,网络先行

随着信息时代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学生接触社会有了更加广泛的渠道。为了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服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对学生教育引导的新工具,第二临床学院的辅导员们通过QQ、电子邮件、微信、社交网站和学生论坛,与学生建立了广泛而密切的联系,随时随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观察网络舆情,八小时内外为学生提供咨询和帮助,做学生的知心人和贴心人。同时,发动班级共青团组织,每天定量用微博向学生发布学习生活信息、转发各种咨询、传递正面观点。

4.强化队伍,保障有力

第二临床学院学生管理部门制定和完善了有关规定和政策,明确了职责任务和考核办法,给全体学生配备了班级导师和专职辅导员,辅导员积极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并定期参加学校组织的业务学习、危机应对培训,提高了辅导员的业务水平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了工作能够更好开展。

学生管理部门每周定期召开例会,除了部署落实日常工作以外,更多地交流学生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解决方法,有针对性地制定预案,提高了工作效率。年轻辅导员入住了学生宿舍,经常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情况,这种工作方法更加贴近学生,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形成了“教书、管理、服务”三育人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学风建设

为了提高医学生诚信自律的思想道德修养,建立自觉自律、诚实守信的行为准则,保证医学教育质量,第二临床学院2004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开创性地实行了无监考考场制度。目前,所有八年制班级已经全部实行“无监考制度”,培养学生形成自信、他信、互信的诚信品质。该制度实施以来受到了校内外的一致关注,获得广泛好评。

医学生临床操作、临床分析及临床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技能。为提高培养学生学习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兴趣,促进学习效果,第二临床学院举办了医学生临床技能大赛,给学生提供展示专业能力的平台,并以全国临床技能大赛为契机,从中选拔优秀选手,参加国家级竞赛。2011年第二临床学院学生代表华中科技大学荣获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知识与技能竞赛特等奖,2013年再次参赛荣获一等奖。

为贯彻落实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的精神,配合学校的英语教学工作,通过为英语学习优秀的同学们提供展示风采的舞台,开展“学风杯”英语能力竞赛活动,激发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夯实和扩展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全面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有多位同学荣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

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科研创新,医学生的科研能力也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医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为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对医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技能和科研思维的培训,鼓励学生发表SCI/SSCI或A类期刊论文,并利用多种形式在学生中开展交流活动,总结经验,交流心得,鼓励、动员并组织更多医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每年均有数篇文章发表在SCI期刊,国内权威、核心期刊每年发表文章达数十篇。

第二临床学院为每个班级配备一名具有较高教学及科研水平的教师开展学生工作,对学生班级的学风建设起到引导与督促作用,对学生的学习困难给予针对性的帮助,对学生选课、学习方法、专业发展方向选择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进行及时指导。

辅导员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观,建立监督体系,制定班级管理条例,每周进行学风教育和学风整治,制定学院专用请假条,严格请假制度,定期查岗,督促学生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缺勤,将到课率、实习率与学习成绩挂钩。在班级中开展讨论学习的活动,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医德医风培养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德医风是从医的灵魂,是医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其核心是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培养医学生高尚的医德风尚、良好的医疗作风,是高等医学教育的根本宗旨。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也冲击着医学生的思想,医疗服务商品化、诊疗手段仪器化、医患关系经济化、医学人性淡漠化等趋势存在,卫生行业出现商业贿赂、以医谋私、吃回扣、拿红包等道德失范现象,医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面临着严峻形势。医学生如何有效应对医患关系紧张、医学人性缺失等挑战,成为一项新的学生工作课题。第二临床学院党总支依托百年同济的文化底蕴,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视阈下,开展以医德教育为先导的医疗实践能力教育、以服务病人为宗旨的应用实践能力提升,促进医学生的医德养成,培养献身医学、奉献病人的爱岗敬业精神,救死扶伤、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恪守医德、严遵医风的廉洁自律精神。

第二临床学院党总支将医德医风的养成和升华始终贯穿融于医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树立医学生以病人为中心、对病人如亲人的优良作风,做到德艺双馨、仁心仁术。组织医学生学习身边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如“小处方医生”王争艳校友、“裘法祖医德风尚奖”获得者等,学习他们高尚的人格魅力、精湛的医疗技术。举办“如何做一名好医生”系列讲座,请医德高尚的医生做报告,用生动的事例让同学们深刻领会“生命”的内涵;请年轻医生谈体会,如何在实践中成长为合格的医生。组织学生学习同济医院在抗震救灾、抗洪抢险中涌现出的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是医生的神圣职责。当医学生进入临床阶段学习时,为他们组织“走进临床”系列教育活动:举行隆重的《医学生誓言》宣誓,授医生服仪式,高唱《同济医院院歌》,观看同济医院院史片《同济——跨越世纪的腾飞》,好医生电影《白求恩大夫》、《三峡好人》、《有这样一个医生》和《王忠诚》等展播,强调医学生在刻苦学习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医德医风教育。

医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思想不断会受到各种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医德医风在动态中逐步完善。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医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多扪心自问几次:“假如我是病人,我会做什么?”切实体谅病人的痛苦,尊重病人,要有同情心,用心去治病。对待病人做到耐心倾听、仔细解答、尽心帮助,教育医学生带着责任心为患者服务,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帮病人之所需,在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过程中,树立高尚的医德医风。

临床阶段是培养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时期,但同时医学生也面临着就业、考研等的压力,受到激烈竞争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因此在这个时期引导医学生树立和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医学人才,系统性的医德医风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举办“医路探索”、“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等专题讲座,与医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解答学生的困惑。教育医学生与病人沟通,现身说法教导医学生关爱病人,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四)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临床学院党总支在学生会设立了心理部,负责策划、组织学生健康心理教育活动,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和心理健康咨询,在各个班都配置心理委员,组织心理委员学习心理学知识,积极指导心理委员面向同学们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教育活动。从而形成自上而下的一套严密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变被动的心理危机处理为主动的心理危机干预,为积极开展心理调查和心理咨询奠定组织基础。

辅导员老师认真做好心理普查工作,对心理上出现问题的学生定期约谈,进行心理疏导,发动全班同学一起关心、帮助渡过难关;积极联系心理咨询中心,必要时到医院请专业医师进行药物治疗,及时发现患抑郁症、精神分裂、心理障碍等问题学生,杜绝校园危机事件。

辅导员通过家长信向家长宣传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引起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共同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对于特殊学生,积极主动地与学生本人及家长进行及时沟通,配合学籍异动、在校外居住的学生家长办理各相关手续。

辅导员通过学生容易接受的多种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如谈心、QQ、电子邮件等,走进学生心里,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对学生的问题早发现、早解决,有效预防了学生心理问题的加剧和发生。每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专题讨论,辅导员们互相交流心得,积极申报心理健康教育项目,有效提高了心理健康工作水平。

以心理委员为纽带,建立了连接学生和老师及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信息沟通渠道,通过张贴广告、板报宣传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心理问题的咨询途径,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及时上报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信息,有效预防了学生因心理危机而造成的严重后果。

通过建立宣传栏、制作宣传板报等形式,向全院学生普及心理学知识和方法,介绍典型心理危机的一些症状或预兆,如抑郁症和自杀倾向等,使同学们关注自身和其他同学的精神状态。积极组织班团干部、学生党员参加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学生对心理危机的预防意识和敏感性,以点带面,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够真正深入到同学们中间去。

第二临床学院党总支组织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例如:“爱·在第二临床学院”,活动趣味性强,学生参与率高,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极大地提高了学院的凝聚力。通过正面引导提高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和自强自立的能力,呈现出积极向上、健康活泼、奋发进取的面貌。

“释放压力、放飞心灵”心理文化周活动,由展板海报宣传、“我想对你说”、放飞心灵、野外踏青和团体辅导新体验五个部分组成。各个活动面对的学生群体既有广泛性又有针对性,内容生动有趣,通过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医学生关注社会,以合理、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困境,更加深入地探索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科学规划人生的道路,增强应对外界不利环境的信心和能力,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对梦想的追求,对幸福的把握。

“风雨同行、共绘人生的彩虹”主题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包括“红色——锦时花开”人生规划、“橙色——心灵之约”心理知识培训、“黄色——青春飞扬‘中’点思考”、“绿色——我和幸福有个约会”心理影片展播、“青色——爱在亲情中延伸”与家长沟通合作、“蓝色——张开白衣天使的双翅”心理普查、“紫色——享受游戏、相约心灵”团体心理游戏等系列活动,培养医学生顽强乐观的心态,造就“阳光”般的临床医学生,具有光速的行动力、穿透困难的勇气、宽广的胸怀和坚韧不屈的意志,成功地经营自己的完美人生!

(五)大学生奖励资助

同济医院大学生在校期间都有机会获得奖、助学金。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有机会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人民奖学金、社会奖学金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办理助学贷款;临时生活困难的学生可以享受困难补助;“裘法祖奖学金”是给予医学生的最高奖励。

1.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

学生获得的由中央政府出资设立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分为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其中国家奖学金8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国家助学金分为2000元、3000元两档。

2.国家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是协助解决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支付学费、住宿费的一种由国家贴息的商业贷款,每年最高贷款金额6000元。

3.学校奖学金

学校奖学金分为优秀新生奖学金和人民奖学金。优秀新生奖学金分为5000元、8000元、15000元三档。人民奖学金分为学习优秀奖学金、学习进步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文体活动优秀奖学金和自强奖学金。奖励金额600~1200元不等。

4.社会奖学金

某些学习成绩优异、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的大学生有机会获得社会各界设立的社会奖学金:如宝钢奖学金、默克雪兰诺奖学金、李宝琴助学金、李芹助学金等。

5.学费减免

学院按照大学要求对符合减免条件的学生每年减免他们的学费,如军、烈属子女及严重残疾的学生等。

6.困难补助

学校每学期都有1~2批困难补助,主要给予生活有临时困难或特别困难的学生,但一般补助金额在500~1000元/人。

7.勤工助学

学院设立勤工助学岗位,让某些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积极参加学校勤工助学活动,并给予一定的劳动报酬。

8.第二临床学院奖励、资助

同济医院学生在本年度学习和工作中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均可申请该项奖励、资助:

(1)在全国科技、文化竞赛中获得一等奖以上者;

(2)临床实习中,医德医风好并有突出事迹者;

(3)本年度因重大疾病住院,个人自付住院费达五千元以上且家庭困难。

9.裘法祖奖学金

为了激励全体医学生以裘法祖教授为榜样,学习他“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的为人处世精神,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裘法祖基金会专门针对全日制医学二年级以上学生设立“裘法祖奖学金”,每年奖励8名学生,奖励金额每人1万元。

六、教师评价和教师成长与发展

贯彻“一流大学、一流本科”的办学宗旨,建设与培养一流师资队伍、合理量化评估教师教学绩效,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是确保一流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

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牢固树立教师是办学主体的理念,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同济医院医师、教师系列新职工来院后,进入三年培训选留期,于培训选留2年半后进行教师资格准入考核,通过者获得办理教师证资格并可申请教师系列初、中级职称;未通过者,申请教师系列职称一票否决。通过教师资格准入考核者经教研室推荐可次年起申请理论大课授课资格准入考核,通过者可获得上理论大课资格,并可申请教师系列副高级(含副教授)以上职称资格(参见教师评价准入考核)。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华中科技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参见教师国内教学培训与发展)。

为学习并引进世界一流大学临床医学课程教育理念和模式,并与同济医院临床医学教育实际相结合,创新同济医院临床医学教育理念和模式,提高同济医院临床医学教育国际化水平,建立与世界一流大学临床医学教育机构的合作关系,同济医院教师教学素养培训与发展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联合培养方式。

(一)教师成长与发展中心

为适应教育多元化、全球化的冲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于2009年成立教师成长中心,旨在培养教师教学专业素养,提升教学质量,追求卓越发展,提高同济医院医学临床教育竞争能力。运用教学科技,推进多种先进教学手段( PBL、OSCE、Sandwhich、Microteaching、虚拟病例教学等)进行教师教学素养的培养,促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品质;给予教师教学研究的指导;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教学的对外合作交流。中心每年均开展不同层次的教师培训,并指导青年教师在国家、湖北省和华中科技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2012年依托华中科技大学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同济医院教师教学培训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接受国际先进教学方法的培训教师作为骨干培训教师,开展与国际接轨的教师培训,每年举办2~4期,共有100人受益,对全面提高同济医院教师教学技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中德医学教育联合培养师资

2007年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院为庆祝同济医学院建院100周年,为同济医学院提供免费为期三年培训教师作为礼物,开展与同济在教学领域的合作。自2007年起,三年间每年派华中科技大学教师赴德国参加海德堡大学医学院的教师培训,同时德方派出以海德堡医学院校方代表Kirschfink教授为组长的一行德国专家到同济培训教师。之后,华中科技大学及附属医院给予了财政支持,使得中德医学教育联合培养师资自2008年开始每年一期,至今共举办了6期。同济医院作为中德医学会的主任委员单位,充分发挥与德国长期以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优势,连续承办了4期中德医学教育联合培养师资培训。

2008年7月15—17日,主题HEICUMED课程模式、国际医学教育标准、PBL教学方法; 2009年6月23—25日,主题HEICUMED课程模式、microteaching教学方法、Sandwich教学原则; 2010年4月13—14日,主题医学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沟通技巧、E-learning; 2011年6 月27—29日,主题医学教育理念与教学新方法Sandwich教学示范、E-learning、学业评价; 2012年6月18—20日主题理论课授课技巧、学业评价与教师评价、医患沟通授课技巧、E-learning和Blend-learning,每期培训教师50~60人。通过国际先进教学理念的传授,推动了同济医学教育改革,起到了引领和借鉴作用,中德医学教育联合培养的优秀教师作为教学骨干,在国内、校内的教学培训中担任培训教师,在创建同济特色的医学教育改革中发挥了骨干作用,对华中科技大学创建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提供了有利支撑。为我国开展中外联合培养教师产生了很好的促进、示范作用。

(三)本科协同计划——教师海外研修项目

自2011年起华中科技大学实施本科协同计划,项目旨在通过国际课程建设计划,邀请知名大学教授专家来同济医院讲授本科生课程,以打造同济医院与国际知名教授和专家的交流平台,推动教学改革,完善课程体系;通过教师海外研修子项目,每年资助同济医院教师赴国际知名大学进行教学研修,提升教学水平,推动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师教学素养;通过学生海外学习子项目,支持同济医院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赴国外知名大学进行项目实践,以拓宽其国际视野。通过教师海外研修子项目,同济医院已送派教师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院、德国汉诺威医科大学进行研修,通过为期1个月参观访问与教学学习交流,了解国外医学生培养的概况,尤其是临床医学生、专科医师培养的具体计划,如何分阶段实施,以及在培养学生时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参与实践了解不同的教学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其原理和具体实施方案,对同济医院教学改革起到良好的借鉴与推动作用,有利于开拓教师国际视野,提升教师教学素养。

(四)覆盖教师成长全程的形成性评价体系

1.新职工岗前教育 教学基本情况及管理规定介绍。

2.教师资格准入考核 培训选留2年半后,签订正式劳工合同前进行教师资格准入考核,形式为15分钟小讲课,由教学办公室聘请数位督导专家担任评委,根据统一的考核评分表进行考核,评定优、良、中、差。考核结束后进行集中点评并聘请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进行示范性教学,同时将评委意见反馈至本人和教研室,未通过者需随下一届再次考核,通过者可参与临床实习小讲课。

3.备课和预讲 经过小讲课的锻炼且表现优秀的教师,可由科室根据师资队伍培养计划,安排进行集体备课和理论课授课预讲。

4.理论课程授课资格准入考核 科室内部预讲合格者可申请参加由教学办公室和科室联合组织的理论课程授课资格准入考核,形式为完整讲授一次理论课内容,由教学办公室安排督导专家和科室若干名(至少3名)副高职称以上教师共同担任评委,根据统一制定的考核评分表进行考核,评定优、良、中、差。考核结束后现场点评,同时参与考核者必须参加同年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观摩后方可获得通过,通过后可参与下学期理论大课授课。

5.作为新讲授大课的教师必须接受教学督导组专家跟踪听课1年。督导组听课后将意见直接现场反馈,或者通过教学办公室反馈给个人。

6.理论大课及实习小课授课教学质量全程测评 由教学办公室培训学生督导员,根据统一编制的测评表,对教师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授课水平、教学特点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分,学生登陆教学评价信息系统对授课教师进行测评,教学办公室汇总统计后,通过网络短信平台反馈给教师。

7.评价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 教授、副教授每年年终绩效考核,教学评分占15%。

8.教师手册的应用 为了使教师全面了解教学工作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同时做好及时、准确记录,医院编制了教师手册,发放对象为已取得教师资格的教师,每年年初发放,教师填写、教研室审核后交教学办公室汇总,教学办公室将以此作为职称晋升和个人及科室年终绩效考核的参考依据。教师手册包括两部分内容:①相关教学管理规定,包括:职称晋升、个人绩效考核及科室绩效考核教学评分细则等内容;②具体教学工作登记表,包括:理论授课、实习带教、实习小讲课、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脱产带教、长学制导师等内容。

(五)青年教师教学竞赛

以赛促建,强化临床教师教学能力,教学竞赛为教师提供了展示能力的舞台,竞争机制激励着教师对每个细节都是精益求精,其准备和实施过程中涉及具体教学的环节上,包括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讲授效果等等,引导青年教师认真研究教学手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果,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参赛教师的课件、内容的设计以及讲解过程经过教研室、院系、学校多层专家的评审、意见反馈,聚集了多位教学专家的智慧,使教师对教学有了更深的了解,自身的不断学习也对教学的理解更深刻。

在竞赛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各个环节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在评比环节方面,选用学生评委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角度来评判教师的水平。在评价反馈环节,对竞赛过程和结果进行各种形式反馈,从而改进和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十余年来同济医院采用教学竞赛的形式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教师,共有百余位教师获得华中科技大学教学竞赛的奖项,其中多位获得华中科技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同济医院最受欢迎教师等荣誉称号。近几年同济医院进一步量化和提高教学竞赛在职称晋升中的教学分值,极大地促进了教师教学参入度。自2009年起每年报名参加青年教师理论课教学竞赛的达百余人,青年教师的教学热情高涨。

以赛促建,同济医院充分利用好教学竞赛这个环节,不断根据教学发展需要完善和改进竞赛工作,同时还要结合其他的培养手段,让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教学工作。

七、教学研究与质量工程建设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2011年又出台《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是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

华中科技大学作为“211工程”、“985工程”学校,根据教育部文件,制定了《华中科技大学关于加强一流教学、一流本科建设的行动计划》,学校文件明确提出要深化改革、全面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作为华中科技大学实施国家质量工程的纲领性文件,关于质量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完善本科学科专业结构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快特色专业建设步伐,积极推进工程技术、医学等领域的专业认证工作;建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和优秀教材评选工作,建立优质教学资源库,加强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服务与支持;积极推行全英语教学、双语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强主动实践教育,创造条件使大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培养实学创新人才,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形成一批国内知名的教学团队,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医学作为学校的优势学科,在原有的基础上,以加强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为契机,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同济医院同时作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积极投身项目建设,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实力。

(一)特色专业

2007年临床医学被立项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根据项目建设要求,结合教学改革实际,同济医院主要在八年制医学教育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整合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经过认真科学的论证,在2004级八年制临床课程教学阶段,率先实施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整合,将原来的实验诊断学、医学影像学、核医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科、儿科学、神经病学和传染病学等学科的教学内容整合成临床医学概论、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泌尿及肾病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10个系统、11门课程,以床旁教学结合理论授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同时实施跨系统疾病的PBL教学,强化器官系统间的临床思维训练。

专门成立以器官系统为基础课程整合改革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由第二临床学院院长陈安民教授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工作小组挂靠在教学办公室,并将相关各教研室主任纳入教学改革小组,明确各系统专家组组长和秘书的任务和职责,为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首次执行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教学安排,尚无前例可循。首先,反复组织研讨会,将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按系统进行拆分组合,每个系统按照其内在联系和前后序列关系进行课程、床边教学和PBL教学的安排。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重视集中备课,通过这个环节,授课教师对于在本系统中自己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以及与其他学科、教师之间的衔接沟通有了一个明确的教学思路,避免固有学科之间的壁垒和教学内容重复的矛盾,同时还加强了器官系统疾病教学的有机整合。

结合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体系改革,加强了PBL的规范教学:以系统为基础编写了一批PBL教案;教案经过专家审核,反复修改后才能应用于教学。

结合课程整合的改革,在评价和考核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在评价体系的构建方面,结合八年制的按系统教学以上午床边教学、下午理论授课、晚上PBL教学的三种形式,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评价体系按理论考核占50%、床边教学评价占30%、PBL教学评价占20%。

每个系统教学结束后,医院召集学生进行座谈进行反馈,同学们普遍认为新的教学方式更利于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更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临床医生的培育。器官系统教学模式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促进了学科之间的整合,更加符合临床实际;全英文和双语教学使学生们掌握了更多的专业词汇,提高了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为将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PBL教学使同学们在讨论甚至争论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同一个问题。同时通过座谈和问卷调查,认真听取学生意见,并及时反馈到下一个系统的教学过程中。

(二)人才培养模式

同济医院以培养一批杰出人才为导向,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中德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2007年被列为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根据建设要求,结合教学改革实际,从各个方面对中德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中德医学实验班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建设的载体,目前归口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由第二临床学院承担专业管理职能,生命学院、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和外国语学院参与教学,并相应成立启明学院中德医学实验班专家组和管理办公室,全面负责培养计划实施、教学行政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管理等工作。启明学院设立专项资金资助教学改革项目,对中德医学实验班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各个专项进行研究。

自2007年以来,中德医学实验班每年按30~50人进行招生,生源的选拔范围包括临床医学(五年制)、预防医学、法医学、中医学、口腔医学和医学影像学各专业普通全日制本科新生(含保送生)。实验班制定“临床医学中德实验班学生入学选拔管理办法”,选拔具有较大学习潜力、学习成绩优秀、外语基础好、创新意识强且具有较强主动学习能力的学生。实验班以学生自愿申请通过相关专家组公开选拔方式择优录取。

中德医学实验班依据国际医学教育办学理念,借鉴德国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我国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学生本科阶段学制六年,第一年以学习德语为主,外国语学院对中德班的学生培养进行了系统的课程整合及优化的改革;医学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原则上实行双语或全德语教学,采用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整合课程教学,加大了PBL、Sandwich教学法使用范围;在实验教学方面,增加了诸如基于模拟的医学教育、SP、循证医学思维等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应用,同时注重录像手段在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在临床思维训练教学环节中广泛采用人机对话的教学,激发医学生的临床思维。

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区的项目建设,于2008年开始,华中科技大学与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院共同实施了中德医学教育联合师资培训班项目,每年由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院的专家与华中科技大学专家进行交流,并共同对华中科技大学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进行教学方法的培训,在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科学、合理地评定中德医学实验班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同时进行了学业评价方案的改革,新的学业评价方案包括分阶段的课程评价、品行修养评价、导师评价、PBL评价和阶段考核等方面内容,其中课程评价方案应包含主要课程和教学环节的教学方法与考核办法。例如,针对整合临床专业课程必须结合床边教学,并广泛推广PBL教学的特点,明确要求整合专业课程理论考试成绩占50%,PBL评价占20%,床边教学占30%。

(三)课程和教材建设

课程建设涉及教学资源的各方面,包括教学内容、教材、师资队伍和网络教学资源等方面。同济医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临床各课程的建设,课程建设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教育部实施质量工程以来,十一五期间以同济医院牵头申报的《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4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康复医学》、《传染病学》、《中医学》3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口腔医学》、《诊断学》、《手术学》、《眼科学》、《神经病学》、《医学影像学》6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量大面广的课程绝大部分都为各级各类精品课程,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课程教学质量。此外,《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3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的双语示范课程。十二五期间同济医院的《内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3门课程被列入评审专家建议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名单,“肿瘤离我们有多远——外科名家谈健康”获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立项,视频已在中国大学精品开放课程网站上上线。

在保持现有教材建设优势的同时,加强规划教材建设,加大各类辅助教材的编写力度,积极申报各类教材,包括卫生部规划教材、视听教材和校级精品教材。

为全国卫生部规划教材《外科学》(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主编单位,《内科学》(五年制)主编单位,《儿科学》第一、二、四、五版主编单位,第六、七、八版副主编单位,《妇产科学》(八年制)副主编单位,另主编和参编百余部大型教科书和参考书。其中第五版《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第六版《内科学》、《外科学》获得国家优秀教材一等奖,多部获校级优秀教材奖。

加大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工作的建设,展示同济医院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法和丰硕的教学成果。精品课程网、精品资源共享网提供基本教学资源: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资料的上传;还有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等等内容。

(四)师资队伍

学校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牢固树立教师是办学主体的理念,着力师资队伍建设,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保障。经过多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了一支以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骨干,数量合适,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对于本科教学工作,同济医院严把教师上岗关,激励教授、副教授以及高水平学术带头人为本科生授课;采取多途径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提升学术水平,将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同时推动课程与教材建设,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本科教学工作中,外科学系陈孝平教授2006年获国家级名师称号及宝钢教育基金特等奖,5位教授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奖,4位教授获校级名师称号,多人获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奖一等奖和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2007年外科学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2010年妇产科学教学团队、儿科学教学团队、传染病学教学团队被评为校级教学团队。

(五)教学改革

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开展教学改革才能在快速发展的医学教育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十多年来共立项校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120余项。同济医院在全国率先采用以器官系统为模块的课程教学;加大了PBL、Sandwich教学法使用范围;实验教学方面,增加了诸如基于模拟的医学教育、标准化病人、循证医学思维等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应用,同时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实行数字化手术录播系统;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引进PACS教学系统软件,利用附属医院丰富的影像资源进行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在临床思维训练教学环节中广泛实施人机对话的教学方式,不断提升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加大信息化教学建设等等一系列教学改革和建设。

《以“名教师、名教材、名课程”为依托,建立创新性的外科学教学体系》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构建“BE TOP”临床教学体系,成就卓越医师培养》获省级成果一等奖;《临床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构建网络教学平台提高儿科学教学质量》和《模块分类与整合在中西医临床教学中的实践》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校级教学成果奖多项。

(六)实践教学条件

同济医院历来重视实验室建设工作,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强化实验课程地位,整合并独立设置实验课程,不断开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并实施开放管理。实验条件、教学内容以及管理水平均在国内有较大影响。

同济医院临床技能中心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根据中心建设的总体规划,以“全程临床技能学习不断线”为指导,在医学生进入医学院学习后,按照不同阶段建设系列临床技能培训课程,包括早期接触临床教学阶段的“医患沟通交流”、基础教学阶段的“临床基本技能”、床边教学阶段的“专科技能模拟训练”、实习阶段的“计算机模拟临床思维训练”和选修课程如“影像读片学习”、“典型教学手术观摩”、“急救模拟训练”等课程供学生自修,构建覆盖医学生学习全过程的临床技能教学体系,促进基础与临床的更进一步融合,同时强化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培养。

教学大纲是执行专业培养计划、实现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学指导文件,是组织教学、进行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根据新的临床技能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要求,对医学生实践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并根据执业医师考试和新大纲等的要求,进行技能项目操作指南的编写。

进行了数字化手术录播系统和影像PACS系统的建设,并针对相应技能训练项目进行了硬件设备的采购,如穿刺模型、妇科检查模型等。同时,也在现有模拟教学仪器设备上进行了深度的开发应用,如综合模拟人的病例库开发、教学手术资源库建设和PACS教学资源库建设,以及完成三部医学模拟教学CAI课件的编写等。

加大SP的培训力度,根据教学需要,组织专家编写相关案例的SP培训脚本,并培训相应的标准化病人。加强OSCE体系中的考站建设,现已建设标准体格检查手法考站、基本手术技能考核考站和医患沟通考站等。将OSCE考试形式进一步推广,以前仅将OSCE考试应用到学生毕业技能考核,目前正在向阶段考试、综合考试和出科考试中进行推广应用,已经在2006级本科生综合考试、内外妇儿实习出科考试和八年制阶段考试中实施。

中心自2007年以来,承办学院的医学生临床技能大赛,并在传统比赛项目的基础上,将模拟训练项目如急救CPR、气管插管、SP问诊、模拟穿刺和模拟听触诊等逐步引入到学生技能竞赛中,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临床技能竞赛,以赛促教,提高临床技能的教学质量。

中心成立以来,每年接待全国十余家兄弟院校和医院等单位领导和教师的参观、学习和培训,帮助和支持兄弟院校进行相关项目的建设,如南昌大学医学院临床技能中心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郧阳医学院临床技能中心被评为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举办全国现代模拟医学教育高端论坛,将取得的相关经验进行推广和交流。

(七)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科技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是当代大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深化的体现,是创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校为每个项目组配备专职指导教师,为本科学生的科研活动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近几年来,同济医院共获资助支持了79项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投入41万元作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配套经费,主要用来支持学生开展研究和管理、对指导教师进行补助等。通过项目牵引和组织各类竞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团队精神、自豪感,提高了教师对辅导大学生参与竞赛活动的热情,促进了教学改革和学生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将竞赛培训与课程建设相结合搭建师生互动平台,通过同济医院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同济医院学生代表队2011年在第二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总决赛中获特等奖,2013年在第四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总决赛中获一等奖。学生每年发表论文20余篇。

八、案例分享

同济医院开展教学资格准入制的构想,由陈安民院长在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中提出。2009年5月,院党政联席办公会提出:“实施教学资格准入制,由教学办公室制定教学评估考核办法,考核合格者颁发‘教学上岗证’,无该证者晋升高级职称‘一票否决’。”2009年10月,第二临床学院制定了《教学资格准入制实施细则》,确定了两种教学资格准入考核类型:教师资格准入和理论大课授课资格准入,考核对象分别为:培训选留制医师(教师)系列职工和未讲过理论大课的教师。教师资格准入通过者,获得办理教师证资格,可参与临床实习带教及临床小讲课,并获教师系列职称晋升资格,考核的结果记入培训选留档案;理论大课授课资格准入通过者,颁发讲大课准入证,未获得准入证者,晋升教师系列高级职称“一票否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