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监测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影响因素

一、自然因素
主要是指与中间宿主钉螺孳生有关的地理环境、气温、雨量、水质、土壤、植被等。血吸虫与钉螺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互相适应,因而两者所需要的自然条件是息息相关的。
1.气温
有钉螺孳生的地区均分布于1月平均气温1℃等温线以南。最适宜钉螺孳生繁殖的气温为15~25℃,这是钉螺交配、产卵、卵孵化及幼螺成长的最佳温度。温度高于30℃时有夏蛰现象,低于10℃时则活动迟缓或停止不动。在自然环境中钉螺常躲在土缝、草根下闭厣不动。毛蚴孵出、尾蚴逸放以及它们在外界生存均与温度密切相关。夏日炎热,居民游泳、戏水的机会增加,由于大面积暴露于疫水,易于获得急性感染。
2.水
血吸虫生活史中的许多阶段都是在有水的条件下完成的,流行区都有比较丰富的水源,如江、河、湖、溪等,且雨量充沛(年降水量在750mm以上)。钉螺的螺卵必须在水中孵化,幼螺必须生活在有水环境,随着幼螺的生长,两栖习性逐渐明显,但陆栖时仍与栖息地的潮湿度有关。在自然水体的岸边,近水线的土壤湿度较大,钉螺的密度也较高。水流湍急、河岸常受冲刷或无土(石驳岸)无草之处,很少或没有钉螺。
钉螺分布不仅与地面水有关,亦与地下水有关。广西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水中可有钉螺孳生,且为下游提供钉螺扩散的来源。洪水亦能严重影响血吸虫病疫情,洪水暴发之后血吸虫新感染病例激增,且常有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出现甚至成批发生。
3.土壤
钉螺需孳生在有机质丰富和含适量氮、磷、钙的土壤上,中性、微酸、微碱土壤均可。如无泥土,钉螺即不能产卵和繁殖后代。
4.植被
杂草是钉螺孳生的必要环境,螺密度常与草的多少成正比。植被能使钉螺获得适宜于它活动的温度、湿度、遮阴及食物。没有植被但能提供上述条件之处,如水边瓦砾堆、桥墩、右驳岸等,钉螺可以生存,但不能繁殖产卵。
气温、水、土壤、植被4个因素共同构成钉螺孳生的条件,也影响着血吸虫病的流行。血吸虫卵的孵化、毛蚴的侵入、尾蚴的逸出以及侵入终宿主皮肤,无一不是在水中进行的,并且都和自然温度有关,以20~30℃之间最适宜。江、洲、湖、滩上湖草茂盛利于钉螺孳生,也适宜于大量放牧,使血吸虫在草滩上通过钉螺及家畜完成其生活史。
二、社会因素
在控制和阻断血吸虫病传播过程中,社会因素起着主导作用。社会因素涉及社会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污染与暴露、人口流动、农田水利建设、生活水平、文化素质等。
1.社会环境
新中国成立前,灾难深重的疫区人民受到血吸虫病严重危害,导致田园荒芜,家破人亡。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血吸虫病防治,经过60多年的艰苦工作,血吸虫病防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血吸虫病防治任务仍然艰巨,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前景是美好的。
2.生产生活方式
由于社会、经济、文化及生活习惯的不同,接触疫水的方式与频率有很大的差异。在不同季节接触疫水方式有差异,春季以打湖草为主,夏季以洗衣物和游泳洗澡为主,秋冬季以捕鱼虾为主。女性接触疫水频率高于男性,但接触疫水的强度则无明显差异。
3.污染与暴露
污染的判定通常可以从当地人畜感染率、感染度和虫卵排出量推断而得。在湖沼型疫区,人畜的主要感染场所是江、湖、洲和滩地等。洲滩上钉螺孳生环境的污染不仅取决于宿主的数量、血吸虫感染率与感染度,还受到宿主上洲滩机会多少、排粪量大小、虫卵在粪中生存时间及宿主活动的季节等因素影响。耕牛在洲滩上数量多、活动范围广、排粪量大、虫卵在粪中生存时间长,因此是当地主要传染源。其次,渔船民经常活动的浅水草滩和停泊处钉螺感染率较高,也是重要的传染源。
4.流动人口
近年来人口流动日趋频繁,加剧了血吸虫病的传播与流行。据调查活动于洞庭湖上的渔民每年有4万人次之多,来自全国10多个省份,血吸虫感染率多在40%以上,直接在湖滩上排野粪者占70%以上,所以流动渔民已经成为湖区重要传染源。
在一些已经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地区,由于外来血吸虫感染者输入,而当地尚有残存钉螺,构成血吸虫病重新传播流行威胁,因此血吸虫病监测和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
5.水利建设
世界上,在水利建设后造成血吸虫病流行扩散的警示性事例并不少见,如埃及的阿斯旺湖水坝、加纳的沃尔特湖及非洲四国的卡巴利湖水利建设等。国内由于农田水利建设造成血吸虫病蔓延的事例也有存在,如湖北四湖水系、安徽宣城弋阳河流域,水利建设后已变成垸内水网型流行区。水利建设与血吸虫病传播的关系具有双重性,如果在水利建设之前充分考虑到环境改变将引起生态平衡的改变,彻底消灭库区的螺类宿主,制造不利于螺类宿主生存的条件,则可收到兴利除害的效果,我国福建东张水库、浙江新安江水库等即是明证。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工程,规模巨大,对血吸虫病的流行可能产生显著影响,已引起国内外人士的关注,并正积极采取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