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聪甫医案精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医论摘选

关于“阴阳”的问题

“阴阳学说”,是中医的辩证法,也是中医的理论基础。一直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这是阴阳学说的总纲。阴阳是天地(自然界)经久不息的运动和发展,“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同处于“太极”的统一体内,相互排斥又相互关联着;宇宙万物,都是从阴阳相互排斥、相互关联而运动和发展着。“阴阳是万物之纲纪”。“总持为纲,分系为纪”,人体生理上的变化过程,也不能离开阴阳对立统一的运动和发展。夫物之生从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因为物质在一个统一体内是经常相薄的,“相薄”就是相互排斥。矛盾运动,是在体内外有机地联系着进行其“成败倚伏”的变化和发展。“成败倚伏”,意味着新陈代谢的生理过程。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是“生化”和“极变”的过程,这种代谢作用,是以阴阳为本始。因此说“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的对立是永久的,统一是暂时的,寓统一于对立之中,以进行其继续不断的新陈代谢的运动和发展。违反这个自然规律,就会以疾病形式呈现出来,因而“治病必求其本”。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阴静阳躁”,阴性能静,“静”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缓慢;阳性能躁,“躁”是运动的速度很快。阴阳动静,是在矛盾运动中促进事物的发展。阴静阳动,有时是统一的,因此“阳生阴长”;有时是对立的,因此“阳杀阴藏”。阴阳既统一又对立地运动着,推动了“生、长、化、收、藏”的物质发展和转化作用。因此《内经》有“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之说。“升降”就是矛盾运动。阴静则生寒,阴中包藏着阳,静极生动,阴极则阳生,因而寒极就转化为热;反之,阳动则生热,阳中包藏着阴,动极生静,阳极则阴生,因而热极就转化为寒的。
自然界客观事物的变化,反映到人体生理和病理变化上。说明正常生理现象,清气总是向上的,如果“清气在下”,就能引致腹泻的病变,使用“升阳益胃汤”如葛根、柴胡、防风、黄芪、人参、白术、白芍、茯苓、泽泻、陈皮、神曲、甘草、生姜之属,引清气上行而“飧泻”可止;反之,浊气应该下行的,如果“浊气在上”,胃肠道内食物发生排泄障碍,由于过量气体或痰食引起痞满、嗳气、胸膈胀闷等,则使用“消痞调气”之剂如枳实、神曲、厚朴、半夏、陈皮、白豆蔻、黄连、麦芽、莱菔子等味导浊气下行,而“ 胀”自解。
必须知道,机体内正常生理活动,清阳应该出上窍、发腠理和充实四肢。就是说营养物质和氧在组织内燃烧所产的热量和能量,是“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的。浊阴应该出下窍、走五脏和归于六腑。也就是说,营养物质通过胃肠消化、分解和吸收作用以后,由血液运送内脏和各部组织以供给需要及其燃烧后氧化分解所产的碳酸和废料的处理,是“泌糟粕、蒸津液、化精微而为血”的。一系列的物质代谢过程,是生命延续过程的主要因素。“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这一连串的物质转化作用,用以阐述人体内部功能的相关作用。“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所有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就是同一意义。“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机体生理作用相反相成,物质代谢在不断变化过程中不断地成长,体内新的营养物的供给和补偿,使体内不断产生温热,促进体力健壮,加强形体肌肉的发达。然而,饮食失节,伤害了胃肠而影响形体不足,是“味伤形”的;寒温不适,伤害了心神而影响精神衰弱,也说明了“气伤精”。
总之,“精微”物质,是产生机体内热量和能量的泉源;如果外界物质的摄取对机体需要不相适应或者对机体有危害性,就会影响着机体整体的生理作用,从而破坏形神统一的正常活动。
推及药物方面:如“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五气”中有阴阳,“五味”中亦有阴阳,味厚如酸、苦、咸,是属于阴的,味薄如辛和甘,属于阴之阳;气厚如温和热,是属于阳的,气薄如凉和寒,属于阳之阴。大黄味厚属于阴,有泻下作用,麻黄味薄属于阴之阳,能缓解支气管痉挛,促进汗腺分泌,所谓“味薄则通”;气厚如附子,属于阳,能兴起极度衰弱的代谢功能,促使体温上升,茯苓气薄,属于阳之阴,有利尿作用,所谓“气薄则发泄”。这种“升、降、浮、沉”的用药准则,只有张洁古、李东垣及其弟子王海藏诸先辈按照阴阳学说,作过传统的深刻的研究。“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所谓“壮火”,是超过正常的体温,所谓“少火”,是正常的体温。壮火是损害元气的,少火是长养元气的。李东垣说:“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所谓“壮火食气”,壮火能耗散元气,所谓“气食少火”,是指元气依赖少火的支持。
机体内生理功能活动平衡受到破坏:阴偏胜,就会使阳受病,一定反映出寒证的现象,例如《伤寒论》中“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需要用附子汤的“扶阳抑阴”法。相反,阳偏胜,就要使阴受病,一定会反映出热证的现象,例如:“阳明病,其人多汗,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谵语”,必须用承气汤“泻热存阴”。可是,“重寒则热”。寒之极,阴中表现着阳,由于阴寒极盛,微阳被排斥而格越于外,呈现热证的假象,例如“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而不因其呈现面赤咽疼的假象误断为热。相反地,“重热则寒”。热之极,阳中表现着阴,由于阳热极盛,微阴被排斥而格拒于外,呈现寒证的假象,例如“伤寒一二日或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法当下之,而不因其呈现厥逆的假象误断为寒。因此,在诊断中不但要观察正面,还要观察症状的反面。
进一步讨论:寒是伤形的,外界气温低,如果机体内温度不相适应而增高,必然影响营卫气血对形体各部输精作用。热是伤神的,外界气温高,如果机体内温度不相适应而反低,必然导致神志乱甚至昏厥。寒固伤形,“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寒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然而麻黄汤不是专治形而不治气,方内杏仁助麻黄定喘,就是起到“开发卫气”的主要作用。暑固伤气,“长夏湿热炎蒸,四肢困倦,精神减少,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口渴自汗,恶食、身重,小便短赤,大便溏黄而脉虚者,清暑益气汤主之”。虽然本方组成以参、芪、炙草之甘温除热、固表、益气、强神为主体,其辅佐之药如苍术、白术、泽泻、黄柏燥湿,麦冬、五味子生津,当归养血,葛根、升麻解肌热,神曲、橘皮、青皮导积滞,说明是形神并重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总之,无论社会因素或自然因素对心神和形体上的侵扰、使生理功能平衡遭受破坏发生病变时,是以恢复机体整体功能的相对平衡为治疗原则。“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在一个统一体内,是在“阴平阳秘”的生理活动中不断地运动和发展。由此可知,气候环境关系人类生活改变,必然影响生理功能的改变。
阴阳对立统一运动和发展形式:完成机体内物质新陈代谢的过程,推动着神经兴奋和抑制活动过程,内分泌功能的亢进和减退过程,脉管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交换过程,以及每个组织细胞的生成和破坏过程,都是阴阳矛盾运动的过程。因此,阴阳是有物质基础的,没有阴阳运动和发展,就没有物质世界的生生不已。生活体内没有阴阳运动和发展,也就没有生命的延续。 (1995年印发湖南医学院龙山医疗队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