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翼方校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太阳病用桂枝汤法第一五十七证 方五首

论曰:伤寒与痓病 〔4〕湿病及热暍 〔5〕相滥,故叙而论之。
〔4〕痓病 病名。谓以肌肉拘急,口噤不开,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疮家误汗,耗伤营血,筋脉失养,内风扰动,故痓。《伤寒悬解》卷十四:“疮家,脓血损伤,再以汗伤其血,则筋脉挛缩而病痓。”
〔5〕热暍 即中暑。段成式《酉阳杂俎•肉攫部》:“凡鸷鸟,雏生而有惠,出壳之后,即于窠外放巢。大鸷恐其堕坠,及为日所曝,热暍致损,乃取带叶树枝,插其巢畔,防其坠堕及作阴凉也。”
太阳病发热无汗,而反恶寒,是为刚痓 〔6〕
〔6〕刚痓 病证名。以项背强急、发热、无汗、恶寒为症状特点。《金匮要略论注•痓湿暍病脉证》:“痓即痉,强直之谓也。痉病必有项背强直等证,故曰痉,即省文不言。但治痉病,刚柔之辨,最为吃紧,故特首拈无汗反恶寒为刚,有汗不恶寒为柔,为示辨证之要领耳。”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是为柔痓 〔7〕一云恶寒
〔7〕柔痓 病证名。以项背强急发热、汗出、不恶寒为症状特点。
太阳病发热,其脉沉细,是为痓。
太阳病发其汗 〔1〕,因致痓。
〔1〕发其汗 《伤寒论•辨痓湿暍脉证》作“发汗太多”四字。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 〔2〕,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动摇,是为痓 〔3〕
〔2〕颈项强 《伤寒论•辨痓湿暍脉证》“强”下有“急”字。“颈项强”,病证名。谓颈项部拘急牵引,强硬不舒。《伤寒论注》卷三:“营血不足,故颈项强。”
〔3〕是为痓 《伤寒论•辨痓湿暍脉证》作“卒口噤,背反张者,痓病也”十字。
上件痓状。
太阳病而关节疼烦,其脉沉缓,为中湿 〔4〕
〔4〕而关……中湿 《伤寒论•辨痓湿暍脉证》作“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十五字。
病者一身尽疼烦,日晡 〔5〕即剧,此为风湿,汗出 〔6〕所致也。
〔5〕日晡 《伤寒论•辨痓湿暍脉证》“日”上有“发热”二字。“日晡”,申时,即午后三时至五时。
〔6〕汗出 《伤寒论•辨痓湿暍脉证》作“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十三字。
湿家 〔7〕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而身色似熏黄 〔8〕也。
〔7〕湿家 谓素患湿病之人。《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辨痓湿暍脉证》:“湿家,谓病湿之人。”
〔8〕熏黄 谓黄色晦暗。《伤寒贯珠集•太阳篇下》:“熏黄者,如烟之熏,色黄而晦,湿气沉滞故也。若热黄则黄而明,所谓身黄如橘子色也。”
湿家之为病,其人但头汗出而背强,欲得被覆 〔9〕。若下之早即哕,或胸满,小便利 〔10〕,舌上如胎 〔11〕,此为丹田 〔12〕有热,胸上 〔13〕有寒,渴欲饮,则不能饮,而口燥 〔1〕也。
〔9〕被覆 《伤寒论•辨痓湿暍脉证》“覆”下有“向火”二字。
〔10〕小便利 《伤寒论•辨痓湿暍脉证》“便”下有“不”字。
〔11〕舌上如胎 舌上好象有苔。按“如”,好象。《广雅•释言》:“如,若也。”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胎”,舌苔。朱右《撄宁生传》:“数视其舌上胎黄。”《金匮要略•痓湿暍病脉证治》:“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
〔12〕丹田 在脐下三寸,谓下丹田。《抱朴子•地真分丹田为三》:“在脐下者为下丹田,在心下者为中丹田,在两眉间者为上丹田。”
〔13〕胸上 《伤寒论•辨痓湿暍脉证》作“胸中”。
〔1〕口燥 《伤寒论•辨痓湿暍脉证》“燥”下有“烦”字。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
问曰:病风湿相搏,身体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溜下不止,师云此可发汗,而 〔2〕其病不愈者,何故。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续在,是故不愈。若治风湿者,发其汗,微微似欲出汗者,则风湿俱去也。
〔2〕而 《伤寒论•辨痓湿暍脉证》作“汗之”二字。
病人喘 〔3〕,头痛鼻窒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独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窒,纳药鼻中即愈。
〔3〕病人喘 《伤寒论•辨痓湿暍脉证》作“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十三字。
上件湿状。
太阳中热,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
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肤中 〔4〕也。
〔4〕中 《伤寒论•辨痓湿暍脉证》“中”下有“所致”二字。
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洗然 〔5〕,手足逆冷,小有劳热 〔6〕,口前开板齿 〔7〕燥。若发其汗,恶寒则甚;加温针,发热益甚;数下之,淋复甚。
〔5〕洗然 《伤寒论•辨痓湿暍脉证》作“洒洒然毛耸”五字。
〔6〕小有劳热 《伤寒论•辨痓湿暍脉证》作“小有劳,身即热”六字。
〔7〕口前开板齿 《伤寒论•辨痓湿暍脉证》作“口开前板齿”。“板齿”,谓门牙。杜甫《戏赠友》诗之一:“一朝被马踏,唇裂板齿无。”
上件暍状。
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其脉浮。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恶风,其脉缓,为中风。
太阳中风,发热而恶寒。
太阳病三四日,不吐下,见芤乃汗之。
夫病有发热而恶寒者,发于阳也;不热而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其经竟 〔1〕故也。若欲作再经 〔2〕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1〕其经竟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作“以其经尽”四字。“其经竟”,谓太阳经已行完。按“竟”,终了。《玉篇•音部》:“竟,终也。”柳宗元《田家三首•其三》:“是时收获竟,落日多樵牧。”《伤寒论新义•太阳上篇》:“行其经尽而自愈者,内而阳明气充,拒之不使内传,外则太阳气盛,使之不得留恋,故邪乃不得而去也。”
〔2〕再经 谓病情将要发生传经之变。此指邪将传阳明经。《伤寒论条辨》卷一:“欲作再经,谓病加进也。”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尽未。
风家 〔3〕表解而不了了 〔4〕者,十二日愈。
〔3〕风家 谓感受风邪之人。《伤寒论条辨》卷一:“风家谓中风之病也。”
〔4〕不了了 谓不清爽。《伤寒来苏集•伤寒总论》:“不了了者,余邪未除也,七日表解后,复过一候,而五脏元气始充,故十二日精神慧爽而愈。”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濡弱,浮者热自发,濡弱者汗自出。濇濇恶寒 〔5〕,淅淅恶风 〔6〕,翕翕发热 〔7〕,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5〕濇濇恶寒 恶寒深重貌。《伤寒论条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啬啬言由于内气馁,不足以担当其渗逼,恶之甚之意。”
〔6〕淅淅恶风 恶风深切貌。《伤寒论条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淅淅言恶风由于外体疏,犹惊恨雨水,卒然淅沥其身,而恶之切之意。”
〔7〕翕翕发热 发热如羽毛覆盖之貌。《伤寒论条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翕翕为温热而不蒸蒸大热也。”
〔8〕以救邪风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以”作“欲”。按“救”,治疗。《吕氏春秋•劝学》:“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高诱注:“救,治也。”“以救邪风”,谓用以治疗风邪引起的太阳中风证。
太阳病发热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以救邪风 〔8〕,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项背强 〔1〕,而反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2〕本论云桂枝加葛根汤。
〔1〕项背强 (shūshū 殊殊) 谓项背强急,不能自如俯仰。由邪客太阳,津液不能敷布,经脉失于濡养而致。《伤寒贯珠集》卷二:“ 项强连背,不能展顾之貌。”
〔2〕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作“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八字。
太阳病下之,其气上冲 〔3〕,可与桂枝汤,不冲 〔4〕不可与之。
〔3〕气上冲 谓自觉胸中有气向上冲逆。因太阳病误下后,正气未衰,逆上与邪相争,故气上冲。此处借气上冲、不上冲,说明表证仍在,或表邪传里。《伤寒论类方•桂枝汤类一》:“此误下之症,误下而仍上冲,则邪气犹在阳分,故仍用桂枝汤发表;若不上冲,则其邪已下陷,变病不一,当随宜施治。”
〔4〕不冲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作“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九字。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吐下温针而不解,此为坏病 〔5〕,桂枝汤复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而治之。
〔5〕坏病 即变证。谓因医治不当而致病情恶化。《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成无己注:“谓之坏病,言为医所坏病也。”
桂枝汤本为解肌 〔6〕,其人脉浮紧,发热无汗,不可与也,常识此,勿令误也。
〔6〕解肌 谓用调和荣卫之法,以解除肌表之邪。《伤寒贯珠集》卷一:“解肌者,解散肌表之邪,与麻黄之发汗不同。”
酒客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酒客不喜甘故也。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仁佳。
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而反烦不解者,当先刺风池风府,乃却与桂枝汤则愈。
太阳病外证未解,其脉浮弱,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宜桂枝汤 〔7〕一云麻黄汤。
〔7〕宜桂枝汤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作“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十字。
太阳病有外证未解,不可下之,下之为逆,解外宜桂枝汤。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下之,其脉浮,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 〔1〕在外,当解其外则愈,宜桂枝汤。
〔1〕故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故”下有“知”字。
病常自汗出,此为荣气和,卫气不和故也 〔2〕,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卫 〔3〕和则愈,宜桂枝汤。
〔2〕卫气不和故也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作“荣气和者,外不谐,为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十八字。
〔3〕卫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卫”上有“荣”字。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愈,宜桂枝汤。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与承气汤,其大便反青 〔4〕,此为不在里,故在表也,当发其汗。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4〕其大便反青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作“其小便清者”。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其脉浮数,可复发其汗,宜服桂枝汤。
伤寒医下之后 〔5〕,身体疼痛 〔6〕,圊 〔7〕便自调,急当救表,宜桂枝汤 〔8〕
〔5〕后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作“续得下利者,谷不止”八字。
〔6〕疼痛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痛”下有“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九字。
〔7〕圊 原作“清”,今改。按“清”,与“圊”同。《释名•释宫室》:“厕,或曰圊。”毕沅疏证:“圊亦俗字。据《一切经音义》、《御览》引皆作清。”
〔8〕宜桂枝汤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宜”上有“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八字。
太阳病未解,其脉阴阳俱停,必先振 〔9〕,汗出而解,但阳微者,先汗之而解 〔10〕,宜桂枝汤 〔11〕
〔9〕必先振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振”下有“栗”字。
〔10〕阳微……而解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作“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十字。
〔11〕宜桂枝汤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作“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主之”二十一字。
太阳病未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其血必自下,下者即愈。其外未解,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宜桂枝汤 〔1〕
〔1〕宜桂枝汤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作“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十九字。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 〔2〕,不可攻痞,当先解表 〔3〕,宜桂枝汤。
〔2〕恶寒者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者”下有“表未解也”四字。
〔3〕解表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表”下有“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八字。
桂枝汤方
桂枝 芍药 生姜 各二两,切 甘草 二两,炙 大枣 十二枚,擘
上五味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汗出一时许益善。若不汗,再服如前。复不汗,后服小促其间 〔4〕,令半日许三服。病重者,一日一夜乃瘥,当晬时 〔5〕观之,服一剂汤,病证犹在,当复作服之,至有不汗出,当服三剂乃解。
〔4〕小促其间 谓稍微缩短服药的间隔时间。按“促”,缩减。《字汇•人部》:“促,蹙也。”《抱朴子•广譬》:“大川不能促其涯,以适连济之情,五岳不能削其峻,以副陟者之欲。”
〔5〕晬时 一周时,一昼夜。《灵枢经•上膈》:“下膈者,食晬时乃出。”
〔6〕遂漏而不止 谓不间断地小量出汗。《伤寒来苏集》卷一:“阳气不所止息,汗出不已矣。”
太阳病发其汗,遂漏而不止 〔6〕,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桂枝中加附子一枚,炮,即是。
〔7〕脉促 脉来急促。《伤寒溯源集》卷四:“脉促者,非脉来数时一止,复来之促也,即急促亦可谓之促也。”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 〔7〕,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 〔8〕,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桂枝去芍药,中加附子一枚即是。
〔8〕微寒者 谓脉微而恶寒。《伤寒论浅注•辨太阳病脉证》:“若脉不见促而见微,身复恶寒者,为阳虚已极,桂枝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恐桂、姜之力微,必助之附子而后可。”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 〔1〕,发热而恶寒,热多而寒少,其人不呕,圊便欲自可 〔2〕,一日再三发,其脉微缓者为欲愈,脉微而恶寒者,此为阴阳俱虚 〔3〕,不可复吐下发汗也;面色反有热者,为未欲解,以其不能得汗出,身必当痒, 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
〔1〕如疟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疟”下有“状”字。“如疟”,谓发热恶寒呈阵发性,发无定时,似疟非疟。《伤寒贯珠集•太阳篇上》:“病如疟状,非真是疟,亦非传少阳也,乃正气内胜,数与邪争故也。”
〔2〕圊便欲自可 谓大便将自然恢复正常。示热邪未传阳明。按“欲”,将要。《词诠》卷九:“欲,将也,言未来之事用之。”许浑《咸阳城东楼》:“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可”,合适。《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然则王若欲置相于秦,则莫若向寿者可。”《伤寒论条辨》卷十:“不呕不渴,清便欲自可,出者未彻表,入亦未及里也。”
〔3〕阴阳俱虚 谓表里俱虚。《注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脉微而恶寒者,表里俱虚也;阳,表也,阴,里也。脉微为里虚,恶寒为表虚,以表里俱虚,故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桂枝 一两十六铢 芍药 生姜  甘草  麻黄 去节,各一两 大枣 四枚,擘 杏仁 二十四枚,去皮尖两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
服桂枝汤,大汗出,若脉洪大,与桂枝汤,其 〔4〕形如疟,一日再发,汗出便解,宜 桂枝二麻黄一汤
〔4〕其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作“如前法。若”四字。
桂枝 一两十七铢 麻黄 十六铢 生姜  芍药 各一两六铢 甘草 一两二铢,炙 大枣 五枚,擘 杏仁 十六枚,去皮尖两仁者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二服,今合为一方。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则无阳也,不可发汗, 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方
桂枝 芍药 甘草  麻黄 去节各十八铢 生姜 一两三铢 石膏 二十四铢 大枣 四枚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 〔1〕,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 〔2〕
〔1〕桂枝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枝”下有“汤”字。
〔2〕桂枝汤二分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分”下有“越婢汤一分”五字。
服桂枝汤,下之,颈 〔3〕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
不利,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方
〔3〕颈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作“头”。
茯苓 白术 各三两
上于桂枝汤中惟除去桂枝一味,加此二味为汤,服一升 〔4〕,小便即利 〔5〕。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4〕为汤,服一升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作“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十四字。
〔5〕小便即利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作“小便利即愈”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