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味世界(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七、香与文明

国外有一种说法: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程度与它人均使用香料香精的数量成正比。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呢?

先看看历史。四大文明古国都与香料结下不解之缘——

埃及人使用香料的记载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20世纪重要的一条新闻是发现在一个金字塔——土坦卡门墓室(见图37)内存放有许多装满了各种香料的瓶罐,墓中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一把3300多年以前的香壶,其中还残留巧克力色的香油;埃及法老的尸体用香料防腐保留至今。据说当土坦卡门的陵墓被开启时,从曾经装满香膏的罐子里溢出的淡淡的幽香,仍然飘浮在墓室中。

图37 土坦卡门墓室

古埃及的许多战争,也是为了稳定香料来源而发动的。例如,在女法老王海切舒特的陵墓壁画上,就刻满了她为取得香料而远征异国的彪炳事迹,她甚至在皇宫内建了一个大花园,网罗各地的奇花异草。

埃及早期的香料,为了方便运输,大多以香膏、香脂的方式保存,而其主要的用途是用于表达对神祇的崇拜。古埃及人认为,香是凡人与上天的媒介,所以,在古埃及太阳神庙中,每天必须点香三次,再将袅袅香烟由一组组巨大而长的烟斗送上天空。

无论传说中香水的发明者是来自美索不达米亚,还是来自塞浦路斯岛,只有埃及人拥有最古老的香水历史,是他们开创了几千年的香水时尚。

如果我们能够有幸穿行在古埃及的街道上,一定会闻到淡淡的幽香。几个行人从对面走来,香味便浓烈起来。他们刚从不远处的公共浴室中出来。在那里,他们不仅清洁了身体,还将自己浸泡在散发香味的油中。香油使他们的肌肤滋润,容光焕发。

芬芳意味着与神灵的贴近,代表着高尚,意味着健康,也象征着财富。从生到死,古埃及离不开芳香的气息。在停尸间里,亲人与祭司围在死者的身旁,将肉桂、蜂蜜、香膏涂抹在他的全身。他的灵魂将开始永生之旅,芬芳的气息会带他去见冥河彼岸的众神。

埃及文化的扩张,将芳香的艺术传到海的彼岸。热爱芳香的希腊人狂热地从国外进口数量巨大的香料油,再以香料粉末与之混合,他们成了地道的香水制造大师——虽然这时的香水与今天的还大为不同。进口香料油的巨额开销让雅典的梭伦也禁不住皱起眉头,他不得不立法禁止对香水的滥用。但这位伟大的立法者无法抵抗香水对大众的魅力,法案很快失败。在古希腊,几乎人人都使用香水。

即使是伟大的哲学家也无法阻挡香水风光的历史。犬儒学派的戴奥真尼斯虽然浑身肮脏,却在自己的脚上抹上香水,他讥讽地说:“如果在我的脚上涂上香水,那么我的鼻子就能闻到;如果我在头上抹上香水,那就只有鸟儿才能闻到了。”

希腊用香的文化是由波斯传入的,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波斯之后,也从波斯带回了珍贵的香料。据说亚历山大喜欢在房间的地上遍洒香水,连衣服也要用没药熏香,更认为闻到香味时,必定有众神的莅临与祝福。公元前370年出生的狄奥弗拉斯特(Theophrastus)被誉为植物学的鼻祖,也是调香业的创始人之一。他最早发现(提出)留香问题,并首次将橄榄油、芝麻油用作调香的定香剂,还最先使用酒精为溶剂进行调香。

希腊人把他们对香水的热爱传递到他们在地中海的殖民地,从近东到法国,再到西班牙海岸。古罗马人在征服西方世界的同时,也将他们对香水的狂热传递到帝国的边界。他们认为,在洗澡的过程中用香水浸泡身体,或者浴后用它来按摩肌肤,即使肌肤光洁芳香,又有治疗疾病的功效。

古罗马时期,人们认为:如果祭祀威斯达(Vesta)女神的香烟中断的话,罗马城就会沉没在地狱的深渊里,所以这些女信徒们终其一生唯一的职责,就是维持女神的香火永远不灭。

在古波斯文化中,人们身上的香味象征着他(或她)的身份地位。没药、乳香与麝香是当时最流行的香料,而在富贵人家的花园里,大多种植着种种珍贵的香花,如:茉莉、铃兰、紫罗兰及红玫瑰等。

在古巴比伦和亚述人的眼中,香料常常是和神话联系在一起的。当时的人们把香料、宝石和黄金并列为“三宝”。

在热带地区,人的身体特别容易出汗,需要大量的香料来掩盖汗臭,而热带地区香料的产量刚好也特别丰富。像印度地区天气酷热,所以多产香木,有的用来做香水,有的用来做香油,另外有一种香料混合于水涂在身上,这就是涂香的来源。有些香料是由花制造的,但因为花容易腐烂,不能长久保持,所以印度人就用植物中的木类来作为香的主要来源(见图38)。

图38 印度庙

古代印度香料最主要还是用于宗教,香料起源与宗教的发祥地有密切的关系。最初,香料主要用作宗教仪式和贵族的嗜好品,祭坛要熏香以增加祭祀的庄严肃穆气氛,后来才逐步应用到食品和日用品中。

那时的罗马人远比今人奢侈,他们几乎在任何地方都使用香水,一些罗马皇帝甚至会为他们的爱马使用香水,仆人们的身上也散发出麝香、牛至和甘松的香味。

当罗马帝国从鼎盛走向衰微之时,香水却没有停下它的脚步。用不了多久,东方的阿拉伯在香水发展中将占据显赫的位置。

阿拉伯半岛的南部今天已经是一片热带沙漠,但在古代,茂密的阔叶林和美丽的花园,散发着香味的树木把那里变成了充满神秘和异国风情的地方,仿如天堂。阿拉伯人常在收获乳香时,燃烧红苏合香以驱蛇,或是燃烧红苏合用来消毒住宅。

神秘的阿拉伯炼金术士们在苦苦寻找植物的“精华”,这些精华最终被认定存在于昂贵的香料油中。一直到公元10世纪,阿拉伯化学家阿维森那(Avicenna)终于完成了炼金术士的梦想。他以玫瑰为试验,发明了从花朵中萃取精油的蒸馏法。在此之前,液体的香水主要是油与碎香草或花瓣的混合物。相比之下,蒸馏出的玫瑰精油更加精妙而纯净,价钱也相对低廉,这种方法很快就流行起来。

蒸馏法的出现是香水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关于蒸馏法的起源究竟应该归功于谁,却是考古学上的一段公案。

1975年,一支考古队在印度河流域进行发掘工作。在潮湿闷热的热带季风中,每个人都疲惫不堪。就在这时,在一些盛放香料的陶罐旁,一个不同寻常的陶制器皿让保罗·罗维斯蒂博士精神一振,那东西看起来像是一个原始的蒸馏器,比我们所知的阿拉伯香水蒸馏法的出现早了4000多年。同样的发现也出现在阿富汗,公元前2000多年的遗迹中出土了一个与此相似的物品,这一次,考古学家毫无疑问地将它认定为一个蒸馏器。而在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的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上,用楔形文字详细描述了一种蛋形器物,它与后来阿拉伯人发明的香水蒸馏器极其相似。如果这些神秘的器物是蒸馏香料的工具,那么,香水谜一般的故乡在哪里呢?

是谁最早发明了蒸馏法本身也许并不重要,不论是谁最早发明了这项工艺,它在几千年后,最终由阿拉伯人将它传向世界。

当古罗马著名将领马克·安东尼第一次踏进埃及艳后克利佩脱拉的寝宫时,迎接他的是馥郁的香味,还有散落在洒上香水的地板上的红色玫瑰花瓣。一千多年后,当穆斯林君主萨拉丁踩着玫瑰花瓣进入圣城耶路撒冷时,东方香水的奢华随着溃退的十字军踏上了前往欧洲的旅程。法国即将成为新的香水帝国。

16世纪,来自佛罗伦萨的美第奇成为法国国王亨利二世的王后,她为香水在法国的流行打开了大门。她从佛罗伦萨带来了她的炼金术士和香水师,据说在她的指使下,这个人用沾着香水的手套毒死了未来法国国王亨利四世的母亲。这位名叫勒内的香水师在巴黎开设了一家香料商店,很快就声名远扬。

1656年,洒上香水的手套戴在每一位法国绅士和淑女的手上,香水手套迅速成为时尚,人人争相仿效。不仅如此,衣物、扇子和家具也被洒上香水;用迷迭香、橙花油、香柠檬油和柠檬调和的提神的混合物或被溶于洗澡水中,或与葡萄酒相混合,或被置于糖块上供人食用。

香水的奢华在法国王室达到极致。凡尔赛宫的植物园里种满了散发着香味的植物;盛放着干花瓣的碗碟在宫廷随处可见,精致的花香久久萦绕不去。王室贵客会在山羊奶与玫瑰花瓣中洗浴,到访的宾客身上会被浇上香水,而国王的寝宫里每天必须使用不同的香水。路易十五的宫廷配得上“香水宫廷”的美誉。

法国大革命砍掉了法国皇后安托内特的头颅,却不能斩断人们对香水的痴迷,以血腥的断头台命名的香水一时风靡法国。随着拿破仑登上法国皇帝的尊位,香水的风尚一直持续至今。

1867年,法国国际博览会上,香水作为一个独立的化妆品行业终于建立起来了。1868年,世界上第一款人工合成香水“馥奇”推出了——它闻起来像是新鲜干草的味道,20年后,又增加了麝香、香草、紫罗兰等香型,此后,这个名单不断扩大。现代香水业由此起步。

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在香文化方面是走在世界前列的——早在炎帝神农时代,就采集树皮草根用作医药品,并把有香气的物品用来驱疫避秽、敬神拜佛、清净身心,用于祭祀、敬天和丧葬,后来才逐渐用于饮食、装饰和美容方面。

香文化在古代史上是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部分,但事实上它已成为一道蔚为壮观的文化风景。我国古代许多香料还分品极,如龙脑香就有熟脑、梅花脑、米脑等九级之分。虽然古代为人利用的香料还很有限,但也足以令人眼花缭乱。

中国古代的香不仅用料丰富、讲究,而且盛香器具、燃香的用具也令人叹为观止。“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博山香炉是燃香的主要容器,与其配套的用具有盛香饼的香盒与插有香匙、火箸的瓶,与香炉一起通称为“炉瓶三事”。这是古代闺阁的常设器具,在许多古代人物画的背景中都有体现。其他的用具还有香篆、香枕、熏笼等,但最令人叹服的还要数“香囊”。“顺俗唯团转,居中莫动摇,爱君心不恻,犹讶火长烧”。唐代诗人元稹的诗对“香囊”的特点做了说明。它的外壳是个圆球,布满镂空花纹,以便香气散出。内部的装置则巧妙地运用了重力原理,在球体内装两个可以转动的同心圆环,环内再装一个与圆环相连的小圆钵。当炭火和香料在钵内燃烧时,无论香球怎样滚动,圆环和圆钵都会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调整保持水平,不会倾翻。这样的香料用具不仅实用,而且做工往往也极为精致,不得不让人佩服古代人的智慧与巧手。

纵观历史,香料及其用具在古代其实常常扮演了一种奢侈品的角色,尤其是这中间的名贵香料,诸如龙涎香、麝香、沉水香,品相好的香材大多进献给了王公贵族,品相稍次的也入了富家,普通百姓是消费不起的。香,就同丝绸、玉器、歌舞的发展一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了中上层社会的享乐生活。但话说回来,若非如此,中国的香文化也许会少很多耀眼夺目的东西。

当然,部分香材的稀少昂贵并不意味着香的高不可攀。历史青睐于具有普及性的文化,香同样驻足于寻常人家,这才给它的繁荣发展带来了可能。许多人家在祭祀祖先时都要准备香料。在中药材中,香料家族的成员也数不胜数,如芸香、冰片、辛荑等。而从广义的香料上来说,像茴香、桂皮这样的香材被加入到菜肴之中,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有些心灵手巧的女子更将采来的桂花、玫瑰做成糕点,这又在饮食文化中独树一帜。我们现在过端午节时仍要在门上挂上艾叶之类的香草,这也算是对古代香文化的一种传承了。

香文化在中国古代史上虽然算不上是最重要的元素,但它芳香的气息已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几乎随处可见香料的身影,这其中最明显的还数中国古典文学。

有人把屈原称作中国香道的始祖。一曲《离骚》吟唱出汩罗江千年的叹息,“香草美人”成了高洁之士的代名词,也成了许多士人终身的追求。《离骚》中提到的香料足有三十余种,可见这位诗人对香花、香草的认识之广与喜爱之情。但更重要的是他将香与人的德行、志向联系在一起,赋予了香以人文精神。

中国历史上凡是太平盛世,香文化也都有巨大的进展。西汉时期司马迁所撰的《史记·礼书》中谈到“稻粱五味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菅所以养鼻也。”说明汉代已讲究“鼻子的享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文物中发现了一件竹制的熏笼,说明汉朝已普遍使用薰香的形式来美化生活。《汉武内传》描述朝廷熏香“七月七日设座殿上,以紫罗荐地,燔百和之香”。当时熏香用具名目繁多,如香炉、熏炉、香匙、香盘、熏笼、斗香等。汉代还有一种奇妙的发香形式,就是把沉水香、檀香等浸泡在灯油里,点灯时就会有阵阵芳香飘散出来,时人称为“香灯”。

我国的盛唐时期也是当时文明的鼎盛时期,香文化也达到高峰,不单宗教仪式要焚香,朝廷、贵族及富裕人家都大量使用香料。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句子,把德行喻为传播得很远的香气。我国的各种香文化在这个时代开始也流传到世界各地。

宋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都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香文化也从皇宫内院、文人士大夫阶层扩展到普通百姓,遍及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出现了《洪氏香谱》等一批关于香的专著,步入了中国香文化的鼎盛时期。

宋代之后,不仅佛家、道家、儒家都提倡用香,而且香更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居室厅堂里有熏香,各式宴会庆典场合也要焚香助兴,而且还有专人负责焚香的事务;不仅有熏烧的香,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香囊香袋可以挂佩,制作点心、茶汤、墨锭等物品时也会调入香料;集市上有专门供香的店铺,人们不仅可以买香,还可以请人上门做香;富贵之家的妇人出行,常有丫鬟持香薰球陪伴左右;文人雅士不仅用香,还亲手制香,并呼朋唤友,鉴赏品评……

“惟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芍”。香料、香囊往往也是爱情的红娘,许多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传奇都少不了香的出场。从唐传奇《非烟传》中的“连蝉锦香囊”到《红楼梦》中的“麝香串”、“玫瑰露”,辗转的心事中多了一脉旖旎情思,缠绵的香气里上演出一幕幕悲欢聚散。

从宋代的史书到明清小说的描述都可看到,宋之后的香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已十分密切。

这一时期,合香的配方种类不断增加,制作工艺更加精良,而且在香品造型上也更加丰富多彩。除了香饼、香丸、线香等,还已广泛使用“印香”(也称“篆香”,用模具把调配好的香粉压成回环往复的图案或文字),既便于用香,又增添了很多情趣。在很多地方,印香还被用作计时的工具。

与“焚”香不同的“隔火熏香”(见图39)的方法也较为流行:不直接点燃香品,而是先点燃一块木炭(或合制的炭团),把它大半埋入香灰中,再在炭上隔上一层传热的薄片(如云母片),最后在薄片上面放上香品(单一的香料或调制的香丸),如此慢慢“熏”烤,既可消除烟气,又能使香味散发更加舒缓。

图39 “隔火熏香”

到明朝时,线香已有广泛使用,并且形成了成熟的制作技术。

各类典籍都有很多关于香的记载,周嘉胄所撰《香乘》尤为丰富。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有很多关于熏香与香料的内容,例如:香附子,“煎汤浴风疹,可治风寒风湿”;“乳香、安息香、樟木并烧烟熏之,可治卒厥”;“沉香、蜜香、檀香、降真香、苏合香、安息香、樟脑、皂荚等并烧之可辟瘟疫”。

《本草纲目》还记载了制作线香的技术(挤压成条):用白芷、甘松、独活、丁香、藿香、角茴香、大黄、黄芩、柏木等为香末,加入榆皮面作糊和剂,可以做香“成条如线”。

香具方面,宋代最值得关注的自然是瓷器。宋代烧瓷技术高超,瓷窑遍及各地,瓷香具(主要是香炉)的产量甚大。在造型上或是模仿已有的铜器,或是另有创新。由于瓷炉比铜炉价格低,所以很适宜民间使用。宋代最著名的官、哥、定、汝、柴五大官窑都制作过大量的香炉。瓷炉虽然不能像铜炉那样精雕细琢,但宋代瓷炉却自成朴实简洁的风格,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在元明清时期,开始流行香炉、香盒、香瓶、烛台等搭配在一起的组合香具。

到明朝宣德年间,宣宗皇帝曾亲自督办,差遣技艺高超的工匠,利用真腊(今柬埔寨)进贡的几万斤黄铜,另加入国库的大量金银珠宝一并精工冶炼,制造了一批盖世绝伦的铜制香炉,这就是成为后世传奇的“宣德炉”(见图40)。“宣德炉”所具有的种种奇美特质,即使以现在的冶炼技术也难以复现。

图40 “宣德炉”

对宋元明清的文人来说,香已成为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从苏轼出神入化的咏叹,到《红楼梦》丰富细致的描述,这一时期文艺作品对香的描写可谓俯仰皆是。

在《阿毘达摩品类足论》《大毘婆沙论》等经论中,将香的种类分成好香、坏香、平等香三种。好香就是指能使人闻起来心情愉悦,或是能增长身心健康的味道;反之,如果闻起来令人厌恶,或是会伤害身心健康者,则称为恶香;如果没有特别的影响的香,则称为平等香。

从香料的国际贸易也能说明香与文明的关系。古巴比伦是最早的世界香料和调味品交易中心。在公元前17世纪时,巴比伦贝尔寺院一年一度举行祭祀大典,全城男女老少都得参加,一次的祭祀仪式就要耗用贵重的香料达27吨之多!这些香料一大部分来自中国和印度,因此,开辟这条“香料之路”就成为沿途各国的共同愿望。

公元前200年汉武帝时期,我国(官方)开始对外贸易往来,古丝绸之路也是香料的重要贸易通道。宋代以泉州为枢纽构成的海上丝绸之路实际上就是香料之路,1974年在泉州湾发掘出来的大型宋代沉船——著名的“香舶”,船上的货物主要是香料,包括降真香、檀香、沉香、胡椒、槟榔、乳香、龙涎等可为证据。最近考古学家们提出通过西藏的“麝香之路”是继北丝绸之路、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后的第四条东西方贸易通道。

宋代的航海技术发达,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比唐代更为繁荣。巨大的商船把南亚和欧洲的乳香、龙脑、沉香、苏合香等多种香料运抵泉州等东南沿海港口,再转往内地,同时将麝香等中国盛产的香料运往南亚和欧洲(沿“海上丝绸之路”运往中国的物品中,香料占有很大的比重,常被称为“香料之路”)。

宋代朝廷还在泉州设立了市舶司(类似于现在的海关),专门负责管理进出口贸易。当时市舶司对香料贸易征收的税收甚至成为国家的一大笔财政收入。宋朝政府甚至还规定乳香等香料由政府专卖,民间不得私自交易。足见当时香料贸易的繁盛与香料用量之大(见图41)。

图41 香舶

到了近代,由于我国长期闭关自守和封建专制统治,国力日衰,人民贫穷,普通老百姓连三餐都顾不上,哪还敢消费那么昂贵的香料呢?连求神拜佛的“炷香”都失去了香味。“十年浩劫”期间更发展到“谈香色变”的程度。

近数百年来,作为“欧洲大陆文化”的代表——法国在香文化方面冲了上来,巴黎成了世界香水之都。美国和日本在香水方面虽然比不上法国,但美国的食用香料和日用香料消耗量高达世界总量的40%以上,纽约是当今世界的香料交易中心,而日本对香料科学特别是香料新用途的开发研究也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香是人类最美好的文化感受,更是人类生命中最美丽感动的高峰经验。因此,香在人类的文明发展当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提到香,一般人的脑中就会浮现芬芳的气味,及各种对美好气味的记忆,联想起花香、烧香,甚至食物的香味、香水的香味、洗发精的香味、木材的香味等成千上万、丰富多样的香味。香与我们的生活可说是息息相关,无处不在的。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提高,香文化逐渐被提到日程上来。从香料香精的生产量和进出口量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我国从1979年到2009年的30年间,香料香精的生产量和进出口量增长了几十倍!但是,尽管我国香精香料进出口额年年增长,在国际贸易额的比重却还不到10%。相信随着我国对香精香料的生产和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国可能将由“潜在”的香料大国变为现实(国外一直认为中国是潜在的香料生产和消费大国)。到那时,神州大地处处飘香,中华民族仍将以富有而又文明的礼仪之邦屹立在世界的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