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异名】 忍冬花,银花,双花,二宝花。
【基源】 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
【成分研究】
1.挥发油类 鲜花与干花挥发油成分差异较大,鲜花挥发油大多以沸点低的不饱和萜烯类成分为主,干花挥发油成分以棕榈酸为主。
2.有机酸类 绿原酸、异绿原酸、咖啡酸、棕榈酸等[1]。
3.黄酮类 木犀草素-7-O-α-D-葡萄糖苷、木犀草素-7-O-β-D-半乳糖苷、金丝桃苷等。
4.三萜皂苷类。
【药理研究】
1.抑菌、抗病毒 主要有效成分为绿原酸。
2.抗炎 黄褐毛总忍冬皂苷(Ful)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2]。
3.保肝、利胆 金银花中的三萜皂苷对CCl4引起的小鼠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减轻肝病理损伤。所含的多种绿原酸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利胆作用,可促进大鼠的胆汁分泌。
4.降脂、降糖 金银花能降低多种模型小鼠血清胆固醇及动脉粥样硬化指数,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保护胰岛B细胞,呈现弱降糖作用。
5.其他 止血、抗氧化、免疫调节作用等。
【炮制研究】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绿原酸为金银花中主要的抗菌消炎有效成分,而绿原酸为具有邻位酚羟基的化合物,很易氧化,使颜色改变,直接影响金银花的外观质量和临床药效。为此,金银花采收后,都要采用一定的加工方法进行处理,以抑制花蕾中酶的活性,阻止绿原酸的继续氧化,保证金银花的质量。但现在全国各地对金银花的加工方法不统一,有采用阴干法,有硫熏后干燥,也有用氮气熏法代替风干或烘干法等[3,4]。这些加工方法的选择,皆以绿原酸为成分指标,但金银花中除含绿原酸外,尚含异绿原酸、木犀草素、肌醇和挥发性成分等。因此,确定最佳加工方法时应结合临床药效来制定质控指标,这些有待进一步研究。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心、胃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用于痈肿疔疮;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热毒血痢。
【临床应用】
1.单方验方
(1)预防大剂量化疗口腔溃疡 煎甘草、金银花汤剂500ml,每日4~6次,并用其漱口,连用10天[5]。
(2)急性阑尾炎 三叶鬼针草(鲜草)60g、金银花30g、蜂蜜60g。将三叶鬼针草、金银花水煎去渣,调入蜂蜜,分2次服,每日1剂[6]。
(3)甲沟炎、指头炎 取大黄100g、金银花50g,共研细末,以米醋调匀为糊状备用。用比患指稍粗一些的小塑料袋1个(用避孕套亦可),装上调匀的药糊(不要装满,大半量即可),患指插入药袋中,开口处用细绳系在患指根部,松紧要适宜,以免影响血液循环[7]。
2. 配伍应用
金银花配忍冬藤:疏散风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外感发热,咽喉肿痛,肢体酸楚疼痛属温病初起,邪在卫分、气分者;关节炎,脉管炎,疮疡肿毒诸症。
金银花配连翘:清热解毒,透热解表。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表里俱热者;四时感冒,证属风热者;疮疡、痈疔,有红肿热痛属于“阳证”者;风热为患,上炎所致头痛、咽喉肿痛、目赤流泪及风热痒疹等症。如银翘散(《温病条辨》)。
金银花配皂角刺、穿山甲:清热解毒,消肿溃坚。用于痈疽疮疡,肿毒初起,赤肿焮痛等。如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
金银花配紫花地丁、野菊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用于疔疮肿毒,坚硬根深者。如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金银花配牡丹皮:清热解毒,凉血消痈。用于热毒壅滞之肠痈初起、发热腹痛者。
金银花配黄芪:扶正祛邪,解毒生肌。用于痈肿脓成不溃,或溃脓不畅。
3.鉴别应用
(1)金银花、忍冬藤 两者均可用于痈肿疮毒。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花蕾,其清热解毒作用较强,且有疏散风热、凉血止痢之功,适用于各种热毒病证。忍冬藤为忍冬的茎叶,其清热解毒作用相对较弱,多用于痈肿疮毒,但长于清经络中之风湿热邪而止疼痛,常用于风湿热痹。
(2)金银花、连翘 两者均为清热解毒药,性寒凉,轻清宣散,既能宣散表热,又能清里热而解毒,临床上治疗外感风热、温病、痈肿疮疡等热证,常相须为用。金银花气味芳香,甘寒清扬,善散在表之邪热,清心胃之热而不伤胃,并入血分具凉血止痢的作用,对于温热病卫气营血各阶段皆可与其他药物配伍同用,也常用于热毒血痢。连翘苦寒,其清心火、散结消肿之力较强,长于解疮毒、消痈肿,故有“疮家圣药”之称,多用于痈肿疮毒、瘰疬痰核。此外,连翘兼有清心利尿之功,可用于温热病热入心包之烦躁神昏,或热淋涩痛。
(3)金银花、山银花 山银花Lonicera (Sweet)DC.与金银花极相似,过去中药文献资料上常将山银花视为金银花的一个品种,药市商品金银花与山银花也并不严格区分,常混同供临床使用。现在《中国药典》将二者分列记载,虽然性味功效记载仍然雷同,但因二者所含效用物质有差异,功效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一般认为金银花的功效优于山银花。
【用量用法】 水煎服,6~15g。疏散风热、清泄里热用生品为佳,炒炭宜用于热毒血痢,露剂多用于暑热烦渴。
【制剂与成药】
1.银黄片(注射液):每片含金银花提取物40mg、粗黄芩素50mg;注射液每2ml含金银花提取物22.5mg、黄芩提取物36mg。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及急性咽喉炎等。片剂,口服,每次2~4片,4次/天;注射剂,深部肌注,每次2~4ml,1~2次/天。
2.双黄连口服液(片、颗粒、注射液):金银花、黄芩、连翘按1∶1∶2比例配制,提取精制而成。注射液每毫升含绿原酸2.75mg、黄芩苷5.8mg。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咽痛。口服液,每次2支,3次/天,小儿剂量酌减或遵医嘱;注射剂,肌注,每次2~4ml,1~2次/天。
3.金银花露:每100ml含生药6g。用于暑热口渴、疮疖、小儿胎毒。口服,每次60~120ml,每日2~3次。
【不良反应】 金银花口服临床未见不良反应报道。金银花所含绿原酸,口服无致敏活性,但应用其注射液或以本品为主药的复方注射液(如双黄连注射液)可引起过敏反应,甚至引起过敏性休克而死亡,应予注意[8]。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忌用。
参考文献
[1] 刘恩荔等.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37(3):331.
[2] 刘杰等.中国药理学报,1988,9(5):395.
[3] 冯卫生等.中药通报,1987,12(11):18.
[4] 郭宏滨等.中医药研究,1991,3:52.
[5] 马志琴等.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8):2408.
[6] 林英等.中国民间疗法,2006,14(2):38.
[7] 孙常林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8):573.
[8] 石崇竹.中药药理与临床,1998,14(1):45.
连翘
【基源】 为木犀科植物连翘Forsythia suspensa(Thunb.)Vahl的干燥果实。
【成分研究】
1.黄酮类 芦丁、金丝桃苷、槲皮素等[1]。
2.有机酸类 绿原酸、咖啡酸类等。
3.挥发油类。
【药理研究】
1.抗菌 连翘提取物对枯草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有强烈的杀菌作用。
2.抗抑郁 贯叶连翘提取物可能通过抑制单胺氧化酶及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摄取,发挥抗抑郁作用[2]。
3.其他 抗焦虑、抗肿瘤、影响药物代谢酶的作用。
【性味归经】 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用于痈疽疮毒,瘰疬痰核;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热淋涩痛。
【临床应用】
1. 单方验方
(1)急性流行性腮腺炎 金银花、连翘各10g,黄芩、柴胡、板蓝根、栀子各9g,竹叶、赤芍、升麻各6g,甘草3g。每日1~2剂,水煎,分2~4次服完,5日为一个疗程,服完5日观察疗效。另外用仙人掌加食盐捣烂敷患处[3]。
(2)带状疱疹 连翘15g、栀子10g、玄参12g、黄芩12g、羌活10g、防风10g、桔梗6g、柴胡10g、薄荷10g、升麻6g、牛蒡子10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0g。每包药煎2次,药沸后用温火煎15~20min,把药汁倒出,再继续煎煮15~20min。每日服2次,每次服200ml,坚持服2周,如果2周后仍未痊愈,继续服一周。如果2周后基本痊愈,但有微痛者且疱疹已结痂,则每日服药1次,每次200ml,服一周即可[4]。
(3)中重度寻常性痤疮 生地黄15g,连翘、荆芥、当归、白芍(或赤芍)、川芎、黄芩、栀子、防风、枳壳、柴胡、白芷、桔梗各10g,黄连、薄荷、甘草各6g。水煎取汁300ml,口服,每日2次。4周为一个疗程[5]。
(4)肠痔 当归15g、连翘15g、赤小豆10g、薏苡仁15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同时药渣熏蒸坐浴,每次10~15min[6]。
(5)流行性感冒 连翘15g、桂枝10g、柴胡10g、白芍9g、黄芩6g、防风6g、荆芥6g、黄芪6g、杏仁3g、甘草3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药时间为3~5日[7]。
(6)肾病水肿 麻黄10g、连翘12g、赤小豆20g、杏仁10g、黄芪15g、桑白皮12g、白术12g、益母草30g、薏苡仁30g、三棱20g。水煎服,每日1剂[8]。
(7)过敏性紫癜 连翘50g,白茅根20g,茜草、板蓝根、玄参、槐花各15g,生地黄25g,甘草、牡丹皮、地榆各10g。每日1剂,水煎两遍取药汁400ml,早晚分服。2周为一个疗程[9]。
2.配伍应用
连翘配野菊花、蒲公英:清热解毒。用于痈疽疮毒。
连翘配穿山甲、皂角刺: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用于疮痈红肿,坚硬未溃。如加减消毒饮(《外科真诠》)。
连翘配牡丹皮、天花粉:清热凉血,解毒排脓。用于疮疡脓出,红肿溃烂。如连翘解毒汤(《疡医大全》)。
连翘配竹叶:清心解毒利尿。用于心经有热,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热痛等。
3.鉴别应用
连翘、连翘心:连翘为木犀科植物连翘的果实,而连翘心为其种子。两者作用相似。但连翘心长于清心泻火,多用于治疗热入心包之高热、烦躁、神昏等症。
【用量用法】 水煎服,6~15g。
【制剂与成药】
1.银翘注射液:由金银花、连翘、荆芥提取物精制而成。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肌注,每次2~4ml,2次/天;静滴,每次20~100ml,加入10%葡萄糖500ml。
2.复方连翘注射液:由连翘、黄芩、大青叶提取物精制而成。用于牛皮癣。肌注,每次2ml,2次/天。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及气虚脓清者不宜用。
参考文献
[1] 吴敏等.中成药,2004,26(9):760.
[2] 郑莉等.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2,33(2):138.
[3] 莫长城.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8,8(4):23.
[4] 郭贞连.光明中医,2008,23(7):970.
[5] 刘立.陕西中医,2007,28(12):1639.
[6] 刘军平等.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28):4165.
[7] 宗淑云.北京中医,2007,26(8):521.
[8] 王海燕.河南中医,2000,20(5):43.
[9] 王志华等.时珍国医国药,1999,10(9):692.
蒲公英
【异名】 黄花地丁。
【基源】 为菊科植物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碱地蒲公英Taraxacum borealisinense Kitag.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
【成分研究】
1.三萜类 蒲公英醇、蒲公英甾醇、伪蒲公英甾醇等。
2.倍半萜内酯类 蒲公英内酯、四氢日登内酯等。
3.香豆素类 香豆雌酚、东莨菪素、七叶素等。
4.黄酮类 槲皮素、木犀草素-7-β-D-葡萄糖苷等。
5.其他 脂肪酸、酚酸、色素、甾醇类等。
【药理研究】
1.抑菌 蒲公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还可抑制一些真菌,对耐药菌种也有抑制作用。
2.抗内毒素 在内毒素中加入蒲公英提取液后其活性降低。
3.抗胃溃疡 蒲公英对大鼠应激法及幽门结扎法胃溃疡和无水乙醇所致大鼠胃黏膜损伤模型,均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影响胃组织内源性前列腺素E2(PGE2)的含量有关。
4.其他 利胆、通乳、抗肿瘤等作用[1]。
【性味归经】 苦、甘,寒。归肝、胃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用于疔疮肿毒,乳痈,肺痈,肠痈;湿热黄疸,热淋涩痛。此外,亦治目赤肿痛。
【临床应用】
1.单方验方
(1)产后急性乳腺炎 干蒲公英50g,加水500ml,武火煮10min,改文火煎煮20min,滤去药渣,每日2次,空腹口服。如有乳汁排出不畅,可加王不留行10g、路路通10g[2]。
(2)皮肤溃疡 蒲公英50g,生地黄、黄芩各20g,加水煎至约500ml,无菌纱布过滤备用。首先常规用2%双氧水消毒,清洗创面,然后用中药药液清洗1遍,最后用药液浸渍无菌纱布覆盖创面3层,每日1次。翌日方法同上,但不用2%双氧水清创[3]。
(3)乳头状皮肤病 取鲜蒲公英立即把流出的白乳汁涂抹在疣上。每日涂3~5次,2~3日疣即可萎缩脱落[4]。
(4)难愈合伤口 取新鲜野菊花及蒲公英洗净后冷开水清洗沥干。捣烂呈糊状,敷于伤口表面,用无菌纱布覆盖,前3天每天更换2次,以后视伤口情况改为每天1次,直至伤口愈合为止[5]。
(5)慢性萎缩性胃炎 以丹参10g、蒲公英15g为主药,随证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6]。
2.配伍应用
(1)用于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蒲公英配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消肿行滞。用于痈肿疔毒、丹毒、乳痈等红肿疼痛之症;肠痈诸症;湿热黄疸。如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蒲公英配生甘草:清热解毒,缓急止痛。用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证属热毒炽盛者;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症见嘈杂反酸,胃脘挛急、疼痛等(《施今墨对药》)。
蒲公英配天花粉: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用于乳痈初起,红肿热痛。
蒲公英配野菊花:清热解毒。用于疮痈疔毒、丹毒,目赤肿痛,咽喉肿痛。
蒲公英配败酱草:解毒化瘀,消肿排脓。用于热毒血瘀腹痛、腹胀、腹部有硬块等。
(2)用于利湿通淋
蒲公英配车前子:清热利湿通淋。用于湿热蕴结膀胱,小便淋沥涩痛。
蒲公英配茵陈: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用于湿热黄疸。
3.鉴别应用
(1)蒲公英、紫花地丁 两者均有清热解毒消痈的功效,临床治疗疔毒疮痈疾病常配伍同用。但紫花地丁兼能凉血,善治疔疮肿毒,消痈散结解毒药力较蒲公英更胜一筹。蒲公英兼能利湿通淋、清肝明目,故能冶湿热黄疸、热淋涩痛、目赤肿痛。
(2)蒲公英、野菊花 野菊花功专清热解毒,用于痈疽疔疖、丹毒,又治目赤肿痛、咽喉肿痛。临床在治疗上述病症时二者常配伍同用。
(3)蒲公英、重楼 两者均能清热解毒,善治痈肿疮毒。但重楼有小毒,兼能消肿止痛,治毒蛇咬伤、跌打肿痛及外伤出血;还能息风定惊,治肝热生风、惊风、癫痫、热病神昏抽搐等。
【用量用法】 水煎服,9~15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不良反应】 治疗剂量煎剂口服,偶见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部不适及轻度腹泻;蒲公英注射液肌注,可致用药局部疼痛;静脉滴注,有个别患者出现寒战、面色苍白、发绀或精神症状;经常接触本品者,可能引起皮炎[7]。
【使用注意】 用量过大,可致缓泻[8]。
参考文献
[1] 孟志云等.人民军医药学专刊,1997,13(2):83.
[2] 林洁等.实用医药杂志,2007,24(8):943.
[3] 黄学红等.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22(4):238.
[4] 张志浩等.中医外治杂志,2000,9(5):53.
[5] 陈友田等.现代医药卫生,2002,18(2):134.
[6] 滕玉良等.中国中医药科技,2004,11(2):123.
[7] 沈映君.中药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8] 翁维良等.临床中药学.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紫花地丁
【异名】 地丁草,犁头草。
【基源】 为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Viola yedoensis Makino的干燥全草。
【成分研究】
1.黄酮类 芹菜素6,8-二-C-α-L-吡喃阿糖苷、山柰酚-3-O-鼠李吡喃糖苷等。
2.有机酸类 软脂酸、对羟基苯甲酸、反式对羟基桂皮酸、丁二酸等。
3.其他 挥发油、甾体萜、内酯香豆素、多糖、甾醇等成分。
【药理研究】
1.抑菌 黄酮苷类及有机酸是其抗菌的有效成分。
2.抗炎 小鼠腹腔注射紫花地丁煎剂,对二甲苯所致的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对小鼠棉球肉芽增生以及大鼠甲醛性足肿胀均有抑制作用。
3.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紫花地丁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1]。
4.抗内毒素 体外实验证明,紫花地丁提取液对细菌内毒素有拮抗作用。
5.其他 抗氧化、抗HIV等作用。
【性味归经】 苦、辛,寒。归心、肝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消痈。用于疔疮肿毒,乳痈肠痈,丹毒肿痛,毒蛇咬伤。
【临床应用】
1.单方验方
(1)蜂窝织炎 患部清洁后,取鲜嫩的紫花地丁适量,放在清洁容器内捣烂,见绿色汁溢出,即可将捣烂的紫花地丁敷于患处,范围略大于红肿面积,轻轻包扎,严禁挤压。每日早晚换药。另取紫花地丁、蒲公英各30g,或两者鲜品各60g,洗净加水350ml,猛火煎5~6min,滤汁250ml,两煎药汁混合后分2次饭前温服,儿童酌减[2]。
(2)疖肿 取新鲜紫花地丁300~500g,洗净,除去多余水分,加入食盐3~5g,捣烂成糊状备用。使用时,洗净患处,常规消毒皮肤,根据患处部位大小,取适量药糊敷于患处,以较细密的敷料包扎固定。每日换药2次[3]。
(3)腮腺炎 将紫花地丁及蒲公英鲜品捣烂为糊,用两层纱布包裹好,展平敷于患处,若无鲜品可用干品各10~15g,鸡蛋清调为糊状,同法敷于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30min,7日为一个疗程[4]。
(4)滴虫性阴道炎 儿茶10g、苦参10g、黄柏10g、半边莲15g、紫花地丁15g。上药煎制成250ml药液,用一次性导尿管套在20ml注射器上,冲洗阴道,每日1次,7日为一疗程,治疗一个疗程,月经期后,再行下一个疗程[5]。
2.配伍应用
紫花地丁配野菊花:清热解毒消肿。用于热毒炽盛之蛇头疔、红丝疔及外科阳证疾病。如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紫花地丁配大血藤:清热解毒,活血消痈。用于治肠痈。
【用量用法】 水煎服,15~30g;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使用注意】 体质虚寒者慎服。
参考文献
[1] 李金艳等.中国现代中药,2008,10(1):27.
[2] 叶春芝.浙江中医杂志,2006,41(3):170.
[3] 张勤义等.社区中医药,2005,21(1):36.
[4] 庄淑萍.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2,57:244.
[5] 刘震坤等.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4):428.
野菊花
【基源】 为菊科植物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 L.的干燥头状花序。
【成分研究】
1.挥发油及萜类 樟脑、α-侧柏酮、4-松油醇、单萜烯类、倍半萜烯类及其含氧衍生物等。
2.黄酮类 刺槐素苷、木犀草素、洋芹素等。
3.有机酸类 绿原酸、棕榈酸等。
4.其他 多糖、氨基酸、胆碱、鞣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
【药理研究】
1.抗病原微生物 野菊花煎液与挥发油均具有抑菌和抗病毒活性,且煎液的活性强于挥发油[1]。野菊花煎液抗菌谱较广,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铜绿假单孢菌、福氏志贺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对肺炎球菌无明显抑制作用。
2.抗炎、免疫抑制 野菊花水提物和挥发油都有显著的抗炎、免疫抑制作用,但挥发油对化学物所致的炎症效果较好,水提物对异种蛋白致炎因子所致的炎症作用较好。
3.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野菊花注射液能增加离体兔冠状动脉流量,降低冠状动脉阻力,降低血压及总外周阻力,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
4.抗血小板聚集 野菊花注射液对ADP诱导的家兔颈动脉血小板聚集功能有较强的抑制和解聚作用,其有效成分可能为黄酮类化合物[2]。
5.其他 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
【性味归经】 苦、辛,微寒。归肝、心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用于疔疮痈肿,咽喉肿痛,目赤肿痛;头痛眩晕。
【临床应用】
1.单方验方
(1)新生儿红斑及脓疱疹 用250~300ml热水冲泡野菊花10g,待药液温度降至39~40℃时,用无菌纱布或无菌棉签蘸取药液轻轻擦洗新生儿的患处,每次擦洗间隔不超过2h。擦洗后用已消毒衣被包裹患儿,以防感染[3]。
(2)传染性软疣 野菊花每日5g,用250~300ml开水冲泡后代茶饮[4]。
(3)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野菊花30g、蒲公英20g、丹参20g、黄柏15g、赤芍10g、泽兰15g、红花15g、败酱草15g、穿山甲10g、王不留行10g。加水250ml,文火煎煮30min,过滤去渣,继续煎煮至药液150ml止。保留灌肠,每日1次,12天为一个疗程[5]。
(4)皮肤溃疡 野菊花30g、龙骨25g、冰片5g、银珠8g、生大黄25g、紫草50g、鹅不食草50g。将野菊花、紫草、鹅不食草过筛,另取植物油煎至药草枯脆后过滤,与龙骨、银珠、冰片研碎细末,加入适量麻油,不断搅拌使药粉与麻油均能沾在纱条上备用。溃疡面有脓性分泌物者,常规清创后将中草药油性纱条敷在创面,并延至创缘外0.5~1cm,外盖无菌纱带,每天2次或隔天1次,2周为一个疗程[6]。
(5)腮腺炎 鲜野菊花叶约50g,洗净,捣烂如泥状,加入赤小豆粉30g,用适量鸡蛋清调和上述药泥,涂在纱布上并贴于患处,加以固定。每日换1次药,重者1日换药2次[7]。
2.配伍应用
野菊花配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用于热毒蕴结,疔疖丹毒,痈疽疮疡,咽喉肿痛。如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野菊花配金银花、密蒙花:清肝泻火,明目。用于肝火上攻之目赤肿痛。
野菊花配夏枯草:清肝明目。用于肝火上攻,目赤肿痛。
野菊花配苎麻根:解毒。外用,治热毒痈肿。
野菊花配决明子:清肝明目,平抑肝阳。用于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也可用于高血压病。
【用量用法】 水煎服,9~15g;外用适量,煎汤外洗或制膏外涂。
【制剂与成药】
1.菊明降压片:每片含生药野菊花2.4g,决明子0.6g。用于原发性高血压、慢性肾炎型高血压。口服,每次10片,1日2次。
2.野菊花栓:用于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炎。肛门给药。
【不良反应】 口服野菊花煎剂或醇浸膏,少数患者可出现胃部不适、胃纳欠佳、肠鸣便溏等消化道反应。野菊花注射液肌内注射偶可引起轻泻,阴道后穹隆注射有一定刺激性。
参考文献
[1] 任爱农等.药物生物技术,1996,6(4):241.
[2] 石兰萍等.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5):434.
[3] 张林霞.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5):17.
[4] 舒友廉等.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3,17(4):320.
[5] 张旺辉.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2,5:304.
[6] 甄桃英等.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8,16(3):56.
[7] 蒲昭和.保健时报,2009-04-09(5).
四季青
【异名】 冬青叶。
【基源】 为冬青科植物冬青Ilex chinensis Sims的叶。
【成分研究】
1.黄酮类 山柰素-3-O-β-D-半乳糖苷、紫云英苷、山柰酚、槲皮素等[1]。
2.甾醇类 豆甾醇、β-谷甾醇、胡萝卜苷等。
3.其他 糖类、鞣质、酚酸等。
【药理研究】
1.抗菌 四季青为广谱抗菌药,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2.抗心绞痛 四季青煎剂能显著增加冠状动脉流量,降低冠脉左旋支及下肢动脉阻力,使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发挥抗心绞痛作用。
3.对创面愈合的作用 四季青能使创面收敛、结痂,在创面形成的痂膜能保护创面,且能防止体液渗出,有吸附和蒸发分泌物的作用。
【性味归经】 苦、涩,寒。归肺、心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敛疮。用于水火烫伤,湿疹,疮疡;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热淋,泻痢;外伤出血。
【临床应用】
(1)单纯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四季青水煎服。5~10岁每剂15g,11~18岁20g,19岁以上25g。每日1剂[2]。
(2)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四季青15g,佛耳草30g,苍耳草30g,黄芪30g,党参45g,制成糖浆,每日3次,每次20ml,开水冲服[3]。
【用量用法】 水煎服,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水煎洗、涂。
【制剂与成药】
1. 四季青片(注射液):每片含生药2g;注射剂每毫升含生药2g。用于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的感染,如肾盂肾炎、尿路感染、细菌性痢疾、肺炎、败血症;防治各种感染,促使伤口愈合等。片剂每次5片,3次/天;肌注,每次2~4ml,3~4次/天;静滴,每次10~20ml,用5%或10%葡萄糖稀释,每日1~2次。
2.四季青消炎喉片:每1000片含四季青叶125g、薄荷油0.75g、薄荷脑0.5g、蔗糖500g。用于咽喉炎、扁桃体炎的辅助治疗。含服,每次1~2片,3~6次/天。
3.四季青药水:100%煎液。用于Ⅱ度烧伤、大疱性皮肤病。烧伤面清创后,反复喷雾或涂搽;皮肤疾患外搽。
4.四季青乳剂:每毫升含生药1.8g。用于深Ⅱ度及Ⅲ度烧、烫伤,皮肤溃疡。外搽或用纱布浸湿后敷于创面。
【使用注意】 煎剂内服可引起轻度恶心和食欲减退。脾胃虚寒者慎用。
参考文献
[1] 廖立平等.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4,35(3):205.
[2] 应利晏.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00,3(3):219.
[3] 翁维良.临床中药学.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12.
穿心莲
【异名】 一见喜。
【基源】 为爵床科植物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Burm.f.)Nees的干燥地上部分。
【成分研究】
1.内酯类 穿心莲内酯、新穿心莲内酯、穿心莲内酯苷等。
2.黄酮类 5-羟基-1,8,2-三甲基黄酮、5,2-二羟基-7,8-二甲基黄酮等。
【药理研究】
1.解热、抗炎 穿心莲内酯具有抑制和延缓肺炎球菌和溶血性乙型球菌引起的体温升高作用,穿心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效果优于抗生素。
2.抗菌、抗病毒 穿心莲具有抑菌、促进白细胞吞噬作用,对菌苗所致发热的家兔有解热作用,穿心莲内酯还具有抗病毒活性。
3.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穿心莲能降低血压、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抗动脉粥样硬化、抑制血小板聚集[1]。
4.其他 抗肿瘤、增强免疫功能、抗生育等作用。
【性味归经】 苦,寒。归肺、胃、大肠、膀胱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燥湿消肿。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肺热咳嗽,肺痈吐脓,咽喉肿痛;湿热泻痢,热淋涩痛,湿疹瘙痒;痈肿疮毒,蛇虫咬伤。
【临床应用】
1.单方验方 治疗痰热咳嗽。金银花15g、麻黄6~9g、桔梗12g、苦杏仁12g、生石膏12~20g、远志12g、黄芩15g、穿心莲15g、黄连10g、紫菀20g、款冬花15g、鸡矢藤20g、生甘草9g。两日1剂,加水煎沸10~15min,去渣取汁,每次150~250ml,每日3次,微温服[2]。
2.配伍应用
(1)用于清热解毒,消肿
穿心莲配玄参、牛蒡子: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用于咽喉肿痛。
穿心莲配野菊花:清热解毒。用于热毒壅聚,痈肿疮毒。
穿心莲配金银花、重楼:清热解毒。用于热毒壅聚,痈肿疮毒。
穿心莲配黄芩、桑白皮:清肺止咳。用于肺热咳嗽气喘。
穿心莲配鱼腥草、桔梗:清热排脓。用于肺痈咳吐脓痰。
穿心莲配牡丹皮:清热解毒,凉血消痈。用于疮痈肿毒。
(2)用于清热燥湿
穿心莲配茵陈:清热利湿,退黄。用于湿热黄疸。
穿心莲配苦参、木香:清热燥湿,行气止痛。用于腹痛泄泻,下痢脓血。
穿心莲配车前子、白茅根:清热利湿,通淋。用于膀胱湿热,小便淋沥涩痛。
3. 鉴别应用
穿心莲、苦参 两者均味苦性寒,功能清热燥湿利尿,治湿热泻痢、下痢脓血、热淋涩痛、湿疹瘙痒。然苦参清热燥湿力胜,善清下焦湿热,故有良好的除湿热退黄疸作用,兼能杀虫止痒,用治湿热黄疸、带下色黄、阴肿阴痒等。穿心莲燥湿力稍逊,功专清热解毒,善清上焦肺火,主治外感风热、肺热咳喘、温病初起、咽喉肿痛及肺痈吐脓。
【用量用法】 水煎服,6~9g;外用适量。
【制剂与成药】
1.穿心莲片:每片含干浸膏0.105g。用于感冒、扁桃体炎、咽喉炎、支气管炎、肺炎、肠炎、痢疾、尿路感染、痈疖疮疡等。口服,每次5片,1日3~4次。
2.穿心莲苷酯片:每片含穿心莲苷0.07g、穿心莲内酯0.03g。适用范围同穿心莲片。口服,每次1~2片,4次/天。
3.穿心莲注射液:每毫升含总内酯50mg。适用范围同穿心莲片。肌注,每日200~300mg,分2~3次注射。
【不良反应】 原生药煎服其味甚苦,口服较大剂量可致胃部不适、食欲减退、血清SGPT升高(停药后可恢复)。个别患者在应用穿心莲片、穿心莲注射液后引起过敏反应,出现药疹、上腹痛等,严重者引起过敏性休克,应予注意[3~5]。
【使用注意】 本品苦寒,易伤胃气,不宜多服久服。
参考文献
[1] 朱福龙等.中外健康文摘:医药学刊,2007,4(10):163.
[2] 徐仕宏.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24(6):367.
[3] 徐菊美.浙江医学,1991,13(4):54.
[4] 范琴舒.中医药研究,1992,(3):46.
[5] 覃学清.中国中药杂志,1993,18(7):442.
大青叶
【基源】 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干燥叶。
【成分研究】
1.吲哚类 靛蓝、靛玉红等。
2.喹唑酮类 4(3H)-喹唑酮、2,4(1H,2H)-喹唑二酮、色胺酮等。
3.芥子苷类 芸苔葡萄糖硫苷、1-磺基芸苔葡萄糖硫苷等。
4.有机酸类 邻氨基苯甲酸、苯甲酸、丁香酸、水杨酸、棕榈酸等。
5.其他 β,γ-谷甾醇、腺苷、氨基酸及挥发性成分。
【药理研究】
1.抗菌、抗病毒 大青叶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4(3H)-喹唑酮具有抑制流感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的活性。
2.抗内毒素 大青叶抗内毒素的活性强度与所含的有机酸类、氨基酸类等成分密切相关。这些活性成分通过直接灭活细菌内毒素,抑制其毒性生物效应或者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抵御毒素侵袭从而发挥作用[1]。
3.免疫调节 大青叶水煎剂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具有上调作用,并能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4.抗肿瘤 大青叶抗肿瘤活性成分为靛玉红,其对动物移植性肿瘤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有较好的疗效。
【性味归经】 苦,寒。归心、胃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用于温病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喉痹口疮,痄腮丹毒。
【临床应用】
1.单方验方
(1)阑尾炎 大青叶、芙蓉叶、黄连各10g,大黄、黄柏、白矾、五倍子、铜绿、没药、黄丹、乳香、胆矾、川楝子各5g,花椒2.5g,蜂蜡40g。上述药物制成软膏,外敷右下腹患处皮肤,每天换药1次[2]。
(2)扁平疣 柴胡15g、黄芩10g、香附10g、木贼10g、大青叶10g、败酱草15g、马齿苋20g、紫草15g。风热毒邪型加桑叶10g、菊花10g、板蓝根15g;气滞血瘀型加枳实10g、桃仁10g、红花10g;肝郁化火型加龙胆草10g、栀子10g。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ml,分早晚2次服[3]。
(3)贝尔麻痹 大青叶30~60g、当归15g、川芎15g、鸡血藤30g、制白附子10g、僵蚕10g、全蝎6g。每日1剂,饭前分早晚2次服,另配艾灸治疗,艾灸穴位为下关、颊车、地仓、迎香、翳风,隔姜艾炷灸,每日1次[4]。
(4)流行性腮腺炎 板蓝根20~30g、大青叶10~15g、金银花10~15g、连翘10~15g、紫花地丁10~15g、黄芩10~12g。每日1剂,水煎2次共约200ml,早晚各100ml,连服3~7日[5]。
(5)面部接触性皮炎 大青叶9~15g、紫花地丁6~12g、苦参6~15g、蛇床子6~15g、地肤子6~15g、金银花6~12g。Ⅰ型用基本方;Ⅱ型加黄柏6~15g,苍术15~30g;Ⅲ型再加白矾3~9g。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冷湿敷患处30min[6]。
2.配伍应用
大青叶配玄参: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乳蛾肿痛。
大青叶配重楼: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用于温热邪毒,血分火热,邪毒炽盛者。
大青叶配水牛角: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用于热入血分发斑之证。
大青叶配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用于病毒感染之疾病,如乙型脑炎、腮腺炎、乙型肝炎、流感等。
大青叶配升麻、生地黄:清心胃之火,凉血解毒。用于心胃火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如大青汤(《圣济总录》)。
3.鉴别应用
大青叶、板蓝根 植物来源相同,前者用其叶,后者用其根。两者均性寒,能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然大青叶长于凉血消斑,用于温毒发斑最宜;板蓝根长于解毒散结,主要用于咽喉肿痛、痄腮、丹毒等。
【用量用法】 水煎服,9~15g。
【不良反应】 大青叶内服或外用,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仅少数病例有轻度消化道不适症状。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忌服。
参考文献
[1] 武彦文等.中草药,2006,37(5):793.
[2] 肖兵等.陕西中医,2008,29(9):1177.
[3] 韩薇.河北中医,2008,30(8):821.
[4] 刘东义等.中医杂志,2008,49(6):526.
[5] 张宏丽等.中国社区医师,2008,24(7):40.
[6] 张艳丽等.中医杂志,2005,46(3):209.
板蓝根
【基源】 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或爵床科植物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 (Nees)Bremek.的干燥根茎及根。
【成分研究】
1.吲哚类 靛蓝、靛玉红、靛苷等。
2.喹唑类生物碱 依靛蓝双酮[1(E)-二甲氧羟苄吲哚酮]、色氨酮等。
3.芥子苷类 黑芥子苷、葡萄糖芸薹素等。
4.有机酸类 棕榈酸、苯甲酸、水杨酸、2-氨基苯甲酸、丁香酸等。
5.其他 氨基酸、多糖、甾醇等。
【药理研究】
1.抗病原微生物 板蓝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甲型链球菌、伤寒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2.抗内毒素 抗内毒素作用的有效成分为有机酸类成分。
3.增强免疫 板蓝根多糖可增强二硝基氯苯所致的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诱导体内淋巴细胞转化,增强小鼠脾细胞的自然杀伤活性[1]。
4.抗肿瘤 其抗肿瘤的有效成分为靛玉红,能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性味归经】 苦,寒。归心、胃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外感发热,温病初起,咽喉肿痛;温毒发斑,痄腮,丹毒,痈肿疮毒。
【临床应用】
1.单方验方
(1)痤疮 板蓝根150g、薏苡仁150g,冷水1500ml,先煮板蓝根30min,将板蓝根药渣去掉,用药水将薏苡仁煮为稀饭即可。每次服15g,每天2次。服用30天[2]。
(2)跖疣 板蓝根、大青叶、金银花、马齿苋、苦参、香附、大飞扬各30g,木贼10g。水煎30min,口服,每日2剂。另外,把蒜头剁碎,用纱布包着涂擦患处,每日2次[3]。
(3)流行性感冒 板蓝根15g、青蒿8g、黄芩10g、金银花10g、天葵子10g、大青叶15g、竹茹10g、土茯苓15g、芦根10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取汁温服,每日3次;服药后覆加衣被取汗[4]。
(4)带状疱疹 取板蓝根液(板蓝根注射液或板蓝根煎成的水溶液)局部外涂,每天4~6次,或视皮损范围大小随用随擦[5]。
(5)小儿水痘 板蓝根30g,金银花、野菊花、连翘各15g,桑叶、牛蒡子、黄芩各12g,土茯苓20g,苦杏仁10g,荆芥、蝉蜕各8g,甘草6g。药量根据患儿年龄大小及病情轻重适当增减。每天1剂,水煎2次分服[6]。
(6)流行性腮腺炎 板蓝根60~120g,小儿量减半,水煎服,每日1剂,同时用30%板蓝根溶液涂患处[7]。
(7)传染性肝炎 板蓝根30g,栀子根45g,水煎服,每日1剂,煎2次,早晚分服[7]。
2.配伍应用
板蓝根配山豆根: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用于里热蕴结之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
板蓝根配玄参、牛蒡子:清热解毒,清利咽喉,消肿止痛。用于丹毒、痄腮、大头瘟疫、咽喉肿痛。如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板蓝根配茵陈:清利湿热,凉血解毒。用于病毒性肝炎及肝胆疾患。
板蓝根配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用于血热迫血妄行之鼻衄、呕血等。
板蓝根配贯众:清热解毒。用于温病发热,或预防时疫。
3.鉴别应用
(1)板蓝根、山豆根 两者均有清热解毒利咽作用,皆为治疗咽喉肿痛之要药。但板蓝根长于解毒、凉血;山豆根能降胃肠之火、清热燥湿,尚可用于牙龈肿痛、湿热下痢、痔疮等。
(2)北板蓝根、南板蓝根 《中国药典》2015年版将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根定为板蓝根正品,而爵床科植物马蓝的根茎及根,在南方地区亦作为板蓝根使用。前者习称“北板蓝根”,后者习称“南板蓝根”。两者药性、功效、应用基本相同。
【用量用法】 水煎服,9~15g。
【制剂与成药】
1.板蓝根冲剂:由板蓝根、大青叶、连翘、拳参组成,每包10g,相当于板蓝根生药7.5g。用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腮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肝炎、扁桃体炎、咽炎、肺炎等多种病毒感染性疾病。口服,每次1包,3次/天。
2.板蓝根注射液:每2ml含板蓝根生药1g。适用范围同上。肌注,每次2~4ml,1~2次/天。
【不良反应】 板蓝根的不良反应很小,口服少数患者有过敏反应及消化道不适症状;个别患者口服板蓝根糖浆致溶血反应[7]。其注射液引起过敏反应报道较多,如荨麻疹、多形性红斑、过敏性皮炎、多发性肉芽肿以及过敏性休克[8]。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忌服。
参考文献
[1] 张润珍等.中草药,2003,6(1):474.
[2] 孙俊昌.中国社区医师,2007,11:38.
[3] 林少健等.时珍国医国药,2006,17(9):1757.
[4] 杨明亮.中国中医急症,2004,13(6):388.
[5] 朱永辉.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6):732.
[6] 林玉珠.新中医,2001,33(1):64.
[7] 宋立人等.现代中药学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84.
[8] 张英从.陕西中医,1997,18(11):522.
[9] 孙志红等.苏州医学院学报,1997,17(1):76.
青黛
【基源】 为爵床科植物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Nees)Bremek.、蓼科植物蓼蓝Polygonum tinctorium Ait.或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叶或茎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或团块。
【成分研究】 主要成分为靛蓝、靛玉红、色胺酮、青黛素、青黛酮、异靛蓝等,还含有钾、钠、钙、镁等无机盐。
【药理研究】
1.抗真菌 色胺酮为青黛的抗真菌活性成分,对羊毛状小孢子菌、断发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紫色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红色癣菌等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2.抗炎 对免疫复合物肾炎的家兔,给予青黛后能使蛋白尿明显减少,还可用于中耳炎的治疗[1]。
3.抗肿瘤 主要有效成分为靛玉红,主要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性味归经】 咸,寒。归肝、肺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用于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痄腮喉痹,火毒疮疡;咳嗽胸痛,痰中带血;暑热惊痫,惊风抽搐。
【临床应用】
1.单方验方
(1)儿童外感高热 青黛5~10g、黄芩5~25g、柴胡3~9g、前胡3~10g、羌活3~10g、独活3~10g、茯苓5~20g、桔梗3~6g、太子参5~30g、薄荷3~9g、甘草3~6g。每日1剂,根据患儿年龄每剂水煎取汁100~250ml,分3~5次温服[2]。
(2)流行性腮腺炎 青黛4g、冰片1g、胡黄连2g、胆南星2g,共研细末,加醋配以浸膏敷于腮腺肿胀之处[3]。
(3)巨脾症 青黛粉、四黄散(大黄、黄连、黄芩、黄柏)按3∶1比例充分混匀,以开水调成糊状,干湿适中,敷于脾区(厚度为1cm、范围超过肿大的脾脏范围1cm),四周用棉花围起以防渗漏。覆盖塑料薄膜,胶布固定,多头带外固定。每次敷药时间6~8h,每日1次,连续治疗2周[4]。
(4)带状疱疹 外敷法:取青黛粉适量加小麻油调成糊状,敷于患处,将疱疹完全覆盖,每日换药1次,纱布固定,连用7天。内服法:青黛粉胶囊2粒,与汤药150ml[龙胆草、柴胡、栀子各9g,黄芩、车前子、泽泻各12g,生地黄18g,当归9g,全蝎3g,生石膏(先煎)30g,生大黄(后下)、甘草各6g。水煎,每日1剂]同服,每日3次[5]。
(5)预防化疗所致静脉炎 取适量青黛粉末,将适量醋和与醋等量的香油加入其中搅拌,调成糊状备用。给化疗药前30min,用棉签挑取青黛糊从穿刺点上方约0.5cm沿静脉走向涂抹近心端皮肤15cm,化疗完毕后2h将青黛擦掉[6]。
(6)压疮 青黛50g,滑石粉50g,麻油85ml。先将青黛与滑石粉混合均匀,然后用麻油调成糊状(以不干燥、不流动为宜),装于50g油膏盒中备用。用0.5%碘伏消毒压疮周围皮肤,对有分泌物及坏死组织创面,先用生理盐水冲洗,用无菌组织剪清除坏死组织,然后用鹅颈灯距压疮部位30cm烘烤30min,再用无菌棉签蘸青黛油膏涂于创面,让其暴露,每日换药1次[7]。
(7)溃疡性结肠炎 青黛3g,炉甘石、花蕊石、煅石膏各30g,儿茶6g,冰片3g。经乙状结肠镜,将药粉直接喷于患处[8]。
2.配伍应用
(1)用于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青黛配马勃: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清利咽喉。用于热邪火毒聚于上焦,咽喉肿痛等症;急性咽喉炎,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
青黛配雄黄:清热解毒,消肿杀虫。用于痈疽疔疮疥癣,毒蛇咬伤;各类癌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2)用于清肝泻火,定惊
青黛配蛤粉:清肝泻火,化痰止咳。用于肝火犯肺,咳嗽胸痛,夜咳较甚或痰中带血。如黛蛤散(《卫生鸿宝》)。
青黛配钩藤、牛黄:清肝息风定惊。用于小儿惊风抽搐。如凉惊丸(《小儿药证直诀》)。
【用量用法】 本品难溶于水,宜入丸散用,每次1.5~3g,外用适量。
【制剂与成药】 口腔溃疡散:含青黛、白矾、冰片。用于口腔溃疡、灼热疼痛,亦可用于复发性口疮等。外用,用消毒棉球蘸药涂于溃疡面上,每日2~3次。
【不良反应】 口服青黛及其复方制剂,部分患者服后有轻度腹胀、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便血等胃肠道黏膜刺激症状;个别患者可见谷丙转氨酶(GPT)升高、头痛、水肿等反应,停药或经保肝治疗可恢复正常。外用可发生接触性皮炎、皮疹、红斑等[9]。
【使用注意】 胃寒者慎用。
参考文献
[1] 刘宗林等.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7,16(2):58.
[2] 袁震土.中国中医急症,2007,16(2):129.
[3] 史湘英等.哈尔滨医药,2008,28(2).
[4] 吴顺杰等.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23(6).
[5] 刘燕平.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7(6):597.
[6] 陈世容等.肿瘤预防与治疗,2008,21(3):310.
[7] 丁小丽等.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7,7(2):44.
[8] 周荃芝等.陕西中医,2007,28(9):1164.
[9] 翁维良等.临床中药学.郑州: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贯众
【异名】 绵马贯众。
【基源】 为鳞毛蕨科植物粗茎鳞毛蕨Dryopteris crassirhizoma Nakai的干燥根茎及叶柄残基。
【成分研究】
1.绵马酸类 绵马酸BBB、绵马酸PBB、绵马酸PBP、绵马酸ABA等。
2.三萜类 羊齿三萜、绵马三萜等。
3.其他 鞣质、挥发油、树脂等。
【药理研究】
1.抗病毒 贯众有良好的抗病毒和保护心肌细胞作用,可用于治疗病毒性心肌炎[1]。
2.抗肿瘤 抗肿瘤的有效成分是贯众B(间苯三酚类化合物)。
3.对子宫平滑肌的作用 贯众对家兔离体及在体子宫平滑肌有显著的兴奋作用,使其收缩增强、张力提高。
4.其他 保肝、驱虫等作用。
【炮制研究】 贯众炒炭后挥发油成分80%左右被破坏,而鞣质则较稳定,炒炭后止血作用增强,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均比生品明显缩短[2]。
【性味归经】 苦,微寒;有小毒。归肝、脾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用于风热感冒,温毒发斑;血热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绦虫、钩虫、蛔虫等多种肠寄生虫病。
【临床应用】
1.单方验方
(1)小儿肾病综合征 贯众、木贼、木蝴蝶、鱼腥草、石韦、射干、僵蚕、白花蛇舌草、丹参、益母草。水煎服,每日1剂,2个月为一个疗程[3]。
(2)放环后子宫出血 贯众炭、茜草、生地榆、仙鹤草、藕节炭、墨旱莲、金银花炭、败酱草各15g,炒山楂12g,益母草30g,炒红花6g,三七粉3g(冲服)。每日1剂,水煎早晚2次分服。服法:经量多者于经期第3天开始服药5剂;经期延长者于经前服5剂,经期第3天服5剂至经净;经间期出血者即时服药至止。以上治疗以3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4]。
(3)防止尖锐湿疣电灼后复发 在术后给予贯众散(贯众15g、黄柏9g),每天1剂,研粗末,分3份,早中晚各3次,开水冲泡做茶饮,30剂为一个疗程[5]。
(4)钩虫病 贯众研细末,成人每次服8~15g,每日2次,饭前开水送服。5~7天1个疗程[6]。
2.配伍应用
(1)用于清热解毒
贯众配金银花: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发热恶寒、头痛咽痛。
(2)用于凉血止血
贯众配墨旱莲:滋阴益肾,凉血止血。用于治疗肝肾阴虚之崩漏。
(3)用于杀虫
贯众配苦楝皮:杀虫。用于驱杀肠道寄生虫。
【用量用法】 水煎服,5~10g。一般杀虫、清热解毒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
【制剂与成药】
1.贯众浸膏:用于预防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与流行性乙型脑炎,治疗蛔虫病、蛲虫病等。口服,每次2~6ml。
2. 20%贯众液:用于预防流感、感冒。每日喉头喷雾l次,每次0.5ml(约喷8下),连用3日。以后每隔3日喷1次。
【不良反应】 过量用药可引起中毒,轻者可致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出现黄疸、黄视或失明、惊厥、肌肉抽搐、运动失调,甚至昏迷、谵妄、呼吸抑制等[7]。
【使用注意】 贯众所含绵马酸为其主要毒性物质,故用量不可过大。脂肪可加速有毒成分的吸收而使毒性增大,因此,服用含本品的制剂时忌用油腻食物[8]。孕妇、体质虚弱、肝肾功能不全、消化道溃疡者应慎用。
参考文献
[1] 张丽军等.陕西中医,2002,23(8):748.
[2] 叶定江等.中药炮制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3] 荣晓凤等.重庆医学,1999,28(5):385.
[4] 王飞霞.四川中医,2004,22(6):61.
[5] 王霄鹏.中国伤残医学,2008,16(4):82.
[6] 翁维良等.临床中药学.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94.
[7] 乐文菊等.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1979年年报:79.
[8] 夏丽英.现代中药毒理学.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5.
鱼腥草
【异名】 蕺菜。
【基源】 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Houttuynia cordata Thunb.的新鲜全草或干燥地上部分。
【成分研究】
1.黄酮类 槲皮苷、异槲皮苷、瑞诺苷、金丝桃苷等。
2.挥发油类 癸酰乙醛(鱼腥草素)、月桂醛等。
3.有机酸类 绿原酸、棕榈酸、亚油酸、油酸和硬脂酸等。
【药理研究】
1.抗菌 鱼腥草对卡他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杆菌、肺炎链球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伤寒杆菌、钩端螺旋体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2.抗病毒 鱼腥草提取物对亚洲甲型流行性感冒病毒、流感病毒、出血热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3.增强免疫功能 鱼腥草可以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能力,显著提高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比例[1]。
4.抗炎 鱼腥草煎剂对大鼠甲醛性足肿胀有较显著的抑制作用,能够抑制浆液渗出,促进组织再生和伤口愈合。
5.其他 抗过敏、抗衰老、抗肿瘤等作用。
【性味归经】 辛,微寒。归肺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用于肺痈吐脓,肺热咳嗽,热毒疮疡;湿热淋证,湿热泻痢。
【临床应用】
1.单方验方
(1)尿路感染 白花蛇舌草25g、鱼腥草20g、车前草15g、马鞭草15g、败酱草15g、灯心草15g、连钱草12g、鹿衔草15g。每日1剂,分早晚2次口服,10日为一个疗程[2]。
(2)急性支气管炎 炙麻黄、杏仁、鱼腥草、生石膏、法半夏、黄芩、全瓜蒌、白芍、甘草等。水煎服,每日1剂,早、中、晚饭后30min各服1次。7日为一个疗程[3]。
(3)老年性肺炎 苇茎25g、鱼腥草15g、黄芩10g、薏苡仁25g、冬瓜仁30g、桃仁10g、川贝10g、丹参15g、甘草5g。每日1剂,分早晚2次口服[4]。
(4)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金银花、连翘、鱼腥草各10~15g,生大黄6~8g,生甘草10g。生大黄先煎20min,之后与其他药物共煎10~15min,每日1剂,频服,共服2日[5]。
(5)儿童鼻窦炎 鱼腥草15g、大血藤15g、鲜芦根25g、金银花10g、连翘10g、桔梗6g、杏仁6g、冬瓜仁6g、桃仁6g。较小儿童药量酌减。每日1剂,水煎2次各取汁100ml混合,分早晚2次服[6]。
(6)小儿急性肾炎 鱼腥草15g、倒叩草30g、半枝莲15g、益母草15g、车前草15g、白茅根30g、灯心草1g。每日1剂,水煎分服[7]。
(7)小儿急性扁桃体炎 土牛膝、鱼腥草根、珍珠菜根(俗称狗尾巴草)各取鲜者10~30g,每天1剂,水煎服,早、中、晚各服1次,幼儿用量酌减,体温>39℃患儿取羚羊角1~3g,冷水浸泡0.5h,隔水炖1h,加冰糖适量,趁热时服[8]。
(8)盆腔炎 鱼腥草、败酱草、白花蛇舌草、大血藤、蒲公英各30g,附件增厚有包块者加三棱、莪术活血化瘀;附件囊肿者加昆布、海藻软坚散结;大便干结者加大黄推陈致新;发热者加金银花、苦参清热、解毒、泻火。将上药加水500ml,浓煎取汁100ml灌肠,保留半小时,每日1次,2周为一个疗程,月经期停用[9]。
2.配伍应用
(1)用于清热解毒,消肿排脓
鱼腥草配桔梗: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用于热毒壅滞、肺失宣降或痰热蕴毒之肺痈成脓。
鱼腥草配山豆根: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用于风热外感,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腮肿等。
鱼腥草配桑白皮:清泻肺热,止咳平喘。用于邪热壅肺、宣降失职之咳喘气急、身热不退等。
(2)用于利尿通淋
鱼腥草配车前子:清热利水通淋。用于湿热蕴结膀胱,小便淋涩热痛者。
3.鉴别应用
鱼腥草、金荞麦 两者均功善清热解毒消痈,主治肺痈吐脓、肺热咳嗽、咽喉肿痛及疮肿。但鱼腥草又能利尿通淋,能治热淋涩痛;还能清热止痢,可治湿热泻痢。金荞麦消痈散结力强,可治瘰疬及毒蛇咬伤,还能健脾消食,治脾失健运之食少腹胀、疳积消瘦。
【用量用法】 15~25g,不宜久煎;鲜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制剂与成药】 鱼腥草注射液(片):每支2ml,相当于生药4g。用于各种炎症,如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扁桃体炎、肺炎、宫颈炎和附件炎等。肌注,每次2~4ml,2次/天。鱼腥草片,口服,每次4片,1日3次。
【不良反应】 鱼腥草毒性很低,临床应用口服大多无明显不良反应,少数患者服药后偶见头晕、胃部不适、心前区烧灼感等。合成鱼腥草素的不良反应轻微,口服有鱼腥臭,肌内注射少数患者有局部疼痛。阴道内给药个别患者出现阴道充血,上述反应停药后均消失[10]。
鱼腥草注射液在国内临床广泛应用中发现,部分患者在肌注或静脉注射数分钟后出现过敏反应,严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等[11]。
另有报道,鱼腥草注射液引起末梢神经炎、大疱性表皮松解萎缩坏死型药疹和大疱性表皮松解萎缩型药物性皮炎各1例[11]。
【使用注意】 本品含挥发油,不宜久煎。
参考文献
[1] 吴佩颖等.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3):62.
[2] 赫岩等.吉林中医药,2008,28(3):195.
[3] 王利等.时珍国医国药,2008,19(5):1223.
[4] 王丰.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7):25.
[5] 韩玲.陕西中医,2008,29(7):808.
[6] 郭转玲等.河北中医,2008,30(4):372.
[7] 李学芝.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5):57.
[8] 桑雅清等.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7(5):303.
[9] 傅绪梅等.中医杂志,2007,48(8):754.
[10] 杨仓良等.毒药本草.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
[11] 夏丽英.现代中药毒理学.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5.
金荞麦
【异名】 野荞麦根、苦荞麦根。
【基源】 为蓼科植物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D.Don)Hara的干燥根茎。
【成分研究】
1.有机酸类 香豆酸、阿魏酸、没食子酸等。
2.葡萄糖及其苷类。
3.甾体类。
【药理研究】
1.抗菌 金荞麦提取液对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大肠杆菌无抑制作用[1]。
2.解热 用金荞麦浸膏给家兔灌胃,对三联菌苗引起的发热具降温作用。
3.抗炎 金荞麦对巴豆油诱发的小鼠耳郭肿胀,大鼠酵母性关节肿和皮肤过敏反应均有抑制作用。
4.其他 镇咳、祛痰、抗血小板聚集、抗肿瘤等作用。
【性味归经】 微辛、涩,凉。归肺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排脓祛瘀。用于肺痈,肺热咳嗽;瘰疬疮疖,咽喉肿痛。
【临床应用】
1.单方验方
(1)小儿外感发热 金荞麦50g,水煎取汁150ml,分3次口服[2]。
(2)咳喘证 由鸡寄生(云南民间草药,为桑寄生科槲寄生属植物扁枝槲寄生的干燥带叶茎枝,具有止咳化痰功效)、金荞麦、鱼腥草组成。经提取、浓缩等方法制备成合剂。每日3次,每次30ml,或每日2次,每次20ml,超声雾化吸入20~30min。7日为一个疗程[3]。
(3)肺癌干咳 金荞麦30g、桑白皮10g、浙贝母10g、麦冬10g、桔梗6g、平地木30g、胆南星10g、山慈菇6g、黛蛤散30g(包煎)、旋覆花10g(包煎)、党参10g、罂粟壳2g等。制成500ml糖浆。每次30ml,每日3次,连服1个月为一个疗程[4]。
2.配伍应用
金荞麦配麻黄、杏仁:清宣肺中郁热。用于肺热之咳喘。
金荞麦配大青叶、牛蒡子:清解上焦热毒。用于外感风热,咽喉红肿疼痛。
金荞麦配鱼腥草:清热解毒,排脓祛瘀。用于肺痈咳痰,浓稠腥臭,或咯吐脓血。
金荞麦配矮地茶:清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热咳嗽。
金荞麦配生何首乌:清热解毒散结。用于瘰疬痰核。
金荞麦配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疮痈疖肿或毒蛇咬伤。
金荞麦配射干:清热利咽消肿。用于咽喉肿痛。
【用量用法】 水煎服,15~45g;亦可用水或黄酒隔水密闭炖服。
【制剂与成药】 急支糖浆(颗粒):由金荞麦、四季青、鱼腥草、前胡等组成。用于肺有痰热所致急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扩张、肺脓疡等。口服,糖浆每次20~30ml,3~4次/天,小儿酌减;颗粒剂每次1袋,1日3~4次,小儿酌减。
参考文献
[1] 刘圣等.基层中药杂志,1998,12(3):46.
[2] 杨琳等.中国中医急症,2005,14(7):644.
[3] 朱虹江等.中草药,2000,31(2):125.
[4] 倪依群.山东中医杂志,2004,23(12):728.
大血藤
【异名】 红藤,五花血藤。
【基源】 为木通科植物大血藤Sargentodoxa cuneata(Oliv.)Rehd.et wils.的干燥藤茎。
【成分研究】
1.蒽醌类 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等。
2.苷类 胡萝卜苷、葡萄糖苷、三萜皂角苷等。
3.其他 β-谷甾醇、硬脂酸、多糖等。
【药理研究】
1.保护心肌 大血藤水溶性提取物对动物实验性心肌梗死有缩小梗死范围、改善心肌功能的作用。
2.抗血小板聚集 大血藤水溶性提取物体内外给药,均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并有促进血小板解聚的作用。
3.其他 抗炎、抗病毒、抗氧化作用等[1]。
【性味归经】 苦,平。归大肠、肝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活血,祛风,止痛。用于肠痈腹痛,热毒疮疡;跌打损伤,经闭痛经;风湿痹痛。
【临床应用】
1.单方验方
(1)慢性盆腔炎 大血藤20g、丹参20g、赤芍15g、泽兰10g、香附10g、柴胡6g、重楼20g、乳香10g、没药10g、延胡索15g、党参15g、怀山药15g。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200ml,分2次服。同时每晚用中药液保留灌肠,方药为忍冬藤20g、虎杖20g、枳壳12g、土茯苓15g、败酱草20g、大血藤20g、鸡血藤20g、三棱10g、莪术10g、蒲公英20g。浓煎150ml侧卧保留灌肠1次,保留时间>30min,7日为一个疗程,每月只用一个疗程,月经期停用,下次月经干净2~3天开始下一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2]。
(2)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大血藤30g,黄连、黄芩、黄柏各10g,苦参、制大黄各15g,浓煎为100ml溶液,保留灌肠。每晚1次,10日为一个疗程。共用3个疗程[3]。
(3)小儿慢性胃炎 大血藤15g、姜半夏7g、黄连3g、生姜3g、玫瑰花5g、佛手花5g、梅花5g、炒鸡内金10g、焦神曲10g、太子参15g、蒲公英15g、石斛10g。每日1剂,每次60ml,每日2次[4]。
(4)慢性前列腺炎 大血藤30g、败酱草30g、菟丝子20g、黄芪20g、丹参15g、赤芍15g、香附9g、茯苓15g、陈皮6g、皂角刺30g、生大黄6g。每日1剂,水煎至250ml,分2次服[5]。
(5)结核性腹膜炎 大血藤30g、败酱草30g、蒲公英30g、当归10g、赤芍10g、黄柏20g、桃仁10g、三棱10g、莪术10g、陈皮10g、车前子15g(有腹水者加),以上药加水浓煎为10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14次为一个疗程,一般用2个疗程[6]。
(6)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 大血藤、蒲公英、路路通、败酱草各30g,当归、桃仁、三棱、莪术、炮穿山甲、皂刺各15g,一方三用。每日1剂,煎制2次后(约350ml)去渣,汤剂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约200ml,于术后或月经净后3天开始口服,早晚各1次,连续10天。汤剂另一部分约150ml用于保留灌肠,连用10天,经期停用。药渣装入布袋中,热敷两侧少腹部,每日2次,连用10天[7]。
2.配伍应用
(1)用于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大血藤配桃仁、大黄:清热解毒,化瘀止痛。用于热毒瘀结,肠痈腹痛。
大血藤配连翘、金银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用于热毒疮疡。如连翘金贝煎(《景岳全书》)。
大血藤配白头翁:清热解毒消痈。用于血热壅结,化腐成脓之肠痈、肝痈、盆腔炎、急慢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
(2)用于祛风活血止痛
大血藤配骨碎补、续断:接骨续筋,活血止痛。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大血藤配当归、香附:活血调经止痛。用于闭经、痛经。
大血藤配独活:祛风活络止痛。用于风湿痹痛。
3.鉴别应用
大血藤、败酱草 两者皆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止痛的作用,为治疗肠痈的要药,常相须为用。但大血藤散瘀止痛作用强,且有祛风通络的作用,故亦可用于跌打伤痛、经闭痛经及风湿痹痛的治疗。败酱草则长于消痈排脓,尚可用于肺痈、肝痈。
【用量用法】 水煎服,9~15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孕妇慎服。
参考文献
[1] 蒋洪等.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2,3:120.
[2] 罗小华.中医药导报,2008,14(2):38.
[3] 卓红曼等.浙江中医杂志,2007,42(3):152.
[4] 杜玉琳.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3):336,338.
[5] 刘步平等.湖南中医杂志,2007,23(2):26.
[6] 张秀花等.实用医技杂志,2008,15(7):875.
[7] 秦淼等.陕西中医,2008,29(7):772.
败酱草
【基源】 为败酱科植物黄花败酱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 ex Link.和白花败酱Patrinia villose Juss.的全草。
【成分研究】
1.皂苷类 齐墩果酸苷、熊果酸苷等。
2.黄酮及其苷类 槲皮素、山柰酚、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苷等。
3.香豆素、木脂素类 东莨菪内酯、紫丁香树脂醇、落叶松脂醇等。
4.其他 萜类、挥发油、环烯醚萜及其苷等。
【药理研究】
1.抗菌、抗病毒 齐墩果酸或常春藤皂苷元为抑菌作用的有效成分。
2.镇静 败酱草浸膏和酊剂在动物实验中经皮下给药具有镇静作用,可能是由酸性和中性的三萜皂苷所致。
3.增强免疫 败酱草乙醇提取物可增加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细胞毒效应,提高ANAE阳性淋巴细胞百分数及EA玫瑰花环形成百分率[1]。
4.抗肿瘤 败酱草水提物对小鼠S180肉瘤抑制率达62.5%,并直接杀伤肿瘤细胞,与厌氧棒状枝菌联用则抗癌杀瘤效应提高。
5.其他 保肝、利胆、致泻等作用。
【性味归经】 辛、苦,微寒。归胃、大肠、肝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活血排脓,祛瘀止痛。用于肠痈腹痛,肺痈吐脓,痈肿疮毒;产后瘀滞腹痛。
【临床应用】
1.单方验方
(1)卵巢囊肿 败酱草、白花蛇舌草、车前草、薏苡仁、枣仁各30g,皂刺、当归、香附子、白术各15g,浙贝、白芥子、炒莱菔子各10g,炮穿山甲(冲服)5g,生姜3片,大枣3枚。每日1剂,水煎2遍,分早晚饭后30min各服1次。3周为一个疗程[2]。
(2)慢性前列腺炎 白英20g,败酱草、半枝莲、生地黄、王不留行、蒲公英、车前子各15g,茯苓10g,桔梗、牡丹皮各8g,随证加减。每日1剂,水煎2次,上、下午各口服1次。剩余药渣再加水2500ml,煎20min后倒入盆中,先熏蒸会阴部及肛门等处,待药温降至43℃左右时再坐浴30min,每日1次,4周为一个疗程[3]。
(3)慢性泄泻 附子5~20g、败酱草10~30g、薏苡仁10~30g。每日1剂,水煎,饭后服用。20天为一个疗程[4]。
(4)脂肪肝 败酱草、薏苡仁各30g,茵陈、决明子、赤丹参、炒山楂、嫩桑枝各15g,广郁金、石菖蒲、枸杞子、泽泻各12g,茅苍术、鸡内金各10g。水煎服,每天1剂,1个月为一个疗程[5]。
(5)慢性盆腔炎 败酱草30g、薏苡仁30g、赤芍12g、猪苓12g、牡丹皮10g、车前子15g(另包)、焦栀子12g、蒲公英15g、龙胆草6g、香附10g、当归15g、黄芪20g、炮穿山甲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21日为一个疗程,经期停服,治疗期间禁房事[6]。
2.配伍应用
(1)用于清热解毒
败酱草配秦皮:清解肠间湿热瘀毒。用于湿热瘀滞之下痢脓血及便下秽浊等症。
败酱草配金银花、牡丹皮:清热解毒消肿。用于肠痈初起,腹痛,未化脓者。
(2)用于消痈排脓,化瘀止痛
败酱草配薏苡仁、附子:清热解毒排脓。用于肠痈脓已成者或疮疡肿毒。如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
败酱草配鱼腥草、芦根:清肺排脓。用于肺痈咳吐脓血者。
败酱草配五灵脂、当归:祛瘀止痛。用于妇女产后瘀阻,腹中刺痛。
【用量用法】 水煎服,10~15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
【制剂与成药】
1.白花败酱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药2g。用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肺炎、急性阑尾炎、胆道感染、急性胰腺炎。每次2~4ml,小儿剂量酌减,2~4次/天,肌注。
2.眠尔静片(黄花败酱浸膏片):每片相当于原药1g。用于以失眠为主要症状的神经衰弱或精神病患者。每次2~4片,2~3次/天。
【使用注意】 脾胃虚弱,食少泄泻者忌服。
参考文献
[1] 万新等.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6,21(2):53.
[2] 罗化云.陕西中医,2008,29(7):788.
[3] 高丽明等.陕西中医,2008,29(8):1049.
[4] 田化德.河南中医,2006,26(12):12.
[5] 李延芳.陕西中医,2008,29(6):681.
[6] 侯敏.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24(9):572.
射干
【异名】 乌扇,开喉箭。
【基源】 为鸢尾科植物射干Belamcanda chinensis(L.)DC.的干燥根茎。
【成分研究】
1.异黄酮及其苷类 鸢尾苷、鸢尾黄素、野鸢尾苷、野鸢尾黄素、白射干素等。
2.苯醌类 ardisianone A、belamcandaquinone A等[1]。
3.甾体类 3-豆甾烷醇、β-谷甾醇和胡萝卜素等。
4.挥发油类 桉叶醇、十四酸酯、橙花醇乙酸酯等。
5.其他 酚类、二环三萜类、微量元素等。
【药理研究】
1.抗炎 起主要抗炎作用的化学成分是异黄酮类化合物。
2.抗菌、抗病毒 射干煎剂或浸剂在体外对常见的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野鸢尾黄素在组织培养中可抗流感病毒,延迟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并具有抗肺炎链球菌活性[2]。
3.清除自由基 发挥抗氧化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是射干异黄酮类成分。
4.其他 抗血栓、抗溃疡、利胆等作用。
【性味归经】 苦、寒。归肺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消痰利咽。用于咽喉肿痛、痰盛咳喘。
【临床应用】
1. 单方验方
(1)儿童鼻后滴流综合征 射干、苍耳子、僵蚕、蝉蜕、黄芩各10g,辛夷花、白芷各6g,马勃(包)5g,全蝎1.5g,鱼腥草30g,生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服[3]。
(2)扁桃体炎 射干30g、豆根30g、马勃30g、板蓝根30g、玄参20g、麦冬20g、桔梗20g、甘草15g、牛蒡子30g。每日1剂,水煎,药液徐徐服下[4]。
(3)预防鼻咽癌放疗不良反应 射干15g、山豆根15g、太子参30g、赤芍12g、浙贝母12g、麦冬15g、玄参30g、半枝莲30g、白花蛇舌草30g、夏枯草12g、焦山楂15g、炒谷麦芽25g、桔梗10g、甘草10g、大枣30枚。每日1剂,分5~8次服完[5]。
(4)毛细支气管炎 射干5g、炙麻黄3g、桂枝5g、芍药6g、细辛1.5g、五味子6g、生姜5g、半夏6g、紫菀6g、款冬花6g、生甘草3g、桑皮6g、炒白术5g。每日1剂,每剂煎2次,2~6月患儿每次取50ml,1~2岁每次取100ml,总量在24h内分数次缓缓服用,10~14天为一个疗程[6]。
(5)小儿哮喘 射干5g、炙麻黄3g、细辛2g、干姜5g、苏子5g、炙桑白皮5g、炙杏仁5g、半夏5g、陈皮5g、鱼腥草10g、紫菀5g、五味子5g。水煎,浓缩至250ml,每次每千克体重2ml,4次/天,口服或鼻饲,连用5天为一个疗程[7]。
(6)咳嗽 射干12g、麻黄绒15g、款冬花15g、紫菀15g、法半夏12g、细辛5g、五味子10g、大枣20g、生姜10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8]。
2.配伍应用
射干配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祛痰散血消肿。用于痰热郁结、壅塞于咽喉而导致的咽喉肿痛、喉中痰鸣、痰黏不易咯出等症。
射干配桔梗:清利咽喉。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咽喉肿痛。
射干配络石藤:解毒凉血消肿。用于热毒壅聚,咽喉红肿疼痛。
3.鉴别应用
射干、马勃:均可清热解毒、消肿利咽,治咽喉肿痛。但射干苦寒,降火散血祛痰,适用于热结痰盛、瘀肿严重者;马勃辛散性平,质轻上浮,善散风热,适用于风热袭肺或肺有郁热者。射干还长于祛痰行水,治痰饮喘咳喉中辘辘有声等;马勃止血,内服治血热吐血、衄血,外用治外伤出血,此外还治肺热咳嗽失音。
【用量用法】 水煎服,3~9g。外用研末吹喉或调敷。
【不良反应】 口服射干治疗剂量煎剂,少数患者有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9]。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
参考文献
[1] 吉文亮.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0,15(2):57.
[2] 孟军华等.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4,6(3):49.
[3] 卞国本.陕西中医,2007,28(11):1459.
[4] 宋天诚.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24(5):293.
[5] 肖映昱等.内蒙古中医药,2007,10:6.
[6] 贺芝兰.山西中医,2003,19:5.
[7] 赵承栩.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6):6355.
[8] 张聪广.四川中医,2008,26(4):78.
[9] 郑日新.中国中药杂志,1991,16(4):249.
山豆根
【异名】 广豆根,南豆根。
【基源】 为豆科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pnep.的干燥根及根茎。
【成分研究】
1.生物碱类 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甲基金雀花碱等。
2.黄酮类 黄酮衍生物、二氢黄酮衍生物、查耳酮衍生物等。
【药理研究】
1.抗肿瘤 主要有效成分为氧化苦参碱等生物碱[1]。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总生物碱对由乌头碱、氯化钾等诱发的心律失常模型均具有良好的对抗作用,对离体心肌具有正性肌力作用,氧化苦参碱对离体家兔心房亦具有正性肌力作用。
3.抗溃疡 槐定(查耳酮衍生物)、槐酮具有抗溃疡及抑制胃液分泌的作用。
4.其他 抗炎、镇痛、抗血小板聚集、降甘油三酯等作用。
【性味归经】 苦,寒;有毒。归肺、胃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用于热毒蕴结,咽喉肿痛,齿龈肿痛;此外,也可用于湿热黄疸,肺热咳嗽,痈肿疮毒等。
【临床应用】
1.单方验方
(1)咽喉肿痛 山豆根、射干各9g,桔梗、牛蒡子各6g,生甘草3g,水煎服(《中药大全》)。
(2)钩端螺旋体病:山豆根15g、大青叶60g、生甘草15g。加4倍水浸渍半天,煎2次,每日分4次口服。3~5日内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2]。
(3)宫颈糜烂 山豆根粉高压消毒后,局部涂患处,l~3天涂1次,10次为一个疗程[3]。
(4)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山豆根1kg,加6%白醋3L浸泡1个月。每次14ml,每日3次,口服,服用2个月[4]。
2.配伍应用
山豆根配玄参:清热解毒利咽。用于热毒蕴结、咽喉肿痛。
山豆根配石膏、黄连:清热泻火解毒。用于胃火上攻、牙龈肿痛。
山豆根配大青叶、甘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用于钩端螺旋体病。
山豆根配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用于早期肺癌、喉癌。
山豆根配射干:清热解毒利咽,祛痰散血消肿。用于痰热郁结,壅塞于咽喉而致的咽喉肿痛,喉中痰鸣,痰黏不易咳出等症。
3.鉴别应用
(1)山豆根、北豆根:山豆根,又称广豆根、南豆根,为豆科植物越南槐的根及根茎;北豆根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根茎。两者功效相似,都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功能。但山豆根毒性比北豆根大,清热解毒作用强,且有抗肿瘤作用。北豆根有小毒,尚有祛风止痛、抗心律失常作用,可用于风湿痹痛、心律失常等。水煎服,3~10g。
(2)山豆根、射干 两者均能清热解毒、消肿利咽,治疗咽喉肿痛,常配伍同用。射干苦寒,降火散血祛痰,适用于热结痰盛、瘀肿严重者;山豆根大苦大寒,清火力强,适用于实热闭塞壅盛者,能治胃火牙龈肿痛、疮肿、湿热黄疸、肺热咳嗽等,本品有毒,用时宜慎,不可过量。
【用量用法】 水煎服,3~6g。不宜久煎。
【制剂与成药】
1.山豆根注射液(肝炎灵注射液):每支2ml,含苦参碱35mg。用于慢性活动性肝炎。肌注,每次2ml,1日2~4ml。
2.山豆根片:每片0.25g,含山豆根总生物碱0.1g。用于肺癌、咽喉癌、膀胱癌、滋养细胞瘤等。口服,每次3~6片,3次/天。
【不良反应】 《中国药典》自1985年版以后山豆根项下都明确记载“有毒”。有毒成分主要为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等生物碱,临床主要毒性表现为恶心、呕吐(严重者呕吐十分剧烈)、腹痛、腹泻、头晕眼花、恶寒、出汗、四肢颤抖、抽搐、昏迷;或见呼吸抑制、血压下降。严重者因呼吸衰竭、肺水肿而死亡[5]。有报道服山豆根制剂后出现亚急性坏死性基底节脑病6例[6]。
不良反应一般在服药后30min出现。中毒反应的发生与剂量有关,一般认为,煎剂一次用量3~5g无中毒反应,6~9g中毒反应发生率为4.7%,10~12g中毒反应发生率为17.6%,一次用量15~20g中毒反应发生率为50%;成人100g单煎口服可致死[6]。
山豆根也可致过敏反应,表现为全身皮肤散在性片状丘疹,瘙痒难忍[7]。
【中毒救治】 早期催吐、洗胃;服药超过4h,可导泻,并服药用炭。重度中毒者须用维生素C和654-2(山莨菪碱)静脉滴注,或用维生素B6静脉注射。抽搐痉挛者用氯丙嗪;腹痛剧烈者注射阿托品;昏迷者给予甲氯芬酯,吸氧;合并血压下降、肺水肿、呼吸衰竭者采用升压、利尿和呼吸兴奋剂等对症处理,同时加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使用注意】 山豆根毒性物质在体内有蓄积作用,临床宜间隔用药,并严格控制剂量。山豆根煎煮时间越长,则毒性越明显,故入煎时间不宜过长,宜后下。山豆根同名异物者有多种,应注意品种鉴别。山豆根与大黄配伍煎服易发生中毒反应,以头昏眼花、足软无力、手指颤抖为典型症状,故应尽量避免两者同用。
参考文献
[1] 方立琼等.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2,4(2):96.
[2] 宋立人等.现代中药学大辞典.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 翁维良等.临床中药学.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4] 戴兆云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5):407.
[5] 沈映君.中药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6] 胡纪源等.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21(3):20.
[7] 姜秀君.河南中医,1994,14(5):317.
马勃
【异名】 牛屎菇,灰包菌,牛屎菌。
【基源】 为灰包科真菌脱皮马勃Lasiosphaera fenzlii Reich.、大马勃Calvatia gigantea(Batsch ex Pers.)Lloyd或紫色马勃Calvatia lilacina(Mont. et Berk.)Lloyd的干燥子实体。
【成分研究】
1.甾体类 麦角甾-7,22-二烯-3-酮、β-谷甾醇等。
2.萜类 苯乙酮缩二羟孕酮,23-hydroxylatedlanosterol等。
3.小分子含氮化合物 N,N-二甲基-苯丙氨酸及羟苯基偶氮甲酰胺类化合物等。
4.其他 蛋白质,肽类,多糖,铜、锌、铁等微量元素。
【药理研究】
1.抗菌 马勃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绿脓杆菌及真菌均有抑制作用。
2.抗炎 马勃能显著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郭肿胀,对腹腔注射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管通透性增高也有抑制作用。
3.抗肿瘤 主要发挥作用的是马勃多糖[1]。
4.其他 止血、止咳、杀虫、抗增殖等作用。
【性味归经】 辛,平。归肺经。
【功效主治】 清肺解毒,利咽,止血。用于风热或肺火咽喉肿痛,咳嗽音哑;外治鼻衄,创伤出血。
【临床应用】
1.单方验方
(1)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金银花、连翘、射干、马勃、牛蒡子、蒲公英、鱼腥草、桔梗。体温高时加生石膏,大便干燥时加川大黄。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水煎2次,取200ml分3次服,连服5日[2]。
(2)压疮 将外壳完整的马勃在顶部把皮揭掉,取出内容物后过筛,呈细粉状用纸包好,高压消毒后备用。一般选择Ⅱ期以上压疮进行治疗。每次换药,先用生理盐水清洗创面,由内至外,将创面上的渗出物、脓液清洗干净,然后用75%乙醇棉球消毒创面,最后取马勃粉涂于3~4层无菌纱布上,使之铺平,薄厚均匀,覆盖于创面上,用胶布固定。分泌物多时,可每日换2次药。逐渐每日换药1次。待创面干燥后,2~3天换药1次[3]。
(3)腮腺炎 黄芩、牛蒡子、玄参、马勃、连翘、桔梗各10g,蒲公英12g,金银花、板蓝根各15g,薄荷(后下)6g,甘草5g。药物剂量据年龄大小增减,每天1剂,水煎分2次口服[4]。
(4)喉源性咳嗽 金银花、连翘各15g,马勃、牛蒡子、射干、栝楼皮、前胡、桔梗各12g,杏仁10g。每日1剂,水煎500ml,分3次服用。服药期间忌辛辣、油腻,防感冒。7天为一个疗程[5]。
2.配伍应用
马勃配玄参:清热滋阴利咽。用于风热或热毒壅滞所致的咽喉肿痛。
马勃配板蓝根:清肺解毒,利咽。用于风热或肺火所致的咽喉肿痛。
3. 鉴别应用
马勃、山豆根 两者均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功效,善治咽喉肿痛。但山豆根大苦大寒,清火力强,适用于实热闭塞壅盛者,除治咽喉肿痛外,常用于胃火牙龈肿痛、疮肿、湿热黄疸、肺热咳嗽等。且本品有毒,用时宜慎,不可过量。马勃辛散性平,质轻上浮,善散风热,适用于风热袭肺或肺有郁热者,且能止血,内服治血热吐血、衄血,外用治外伤出血,此外还可治肺热咳嗽失音。
【用量用法】 水煎服,1.5~6g,布包入煎;或入丸散服。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不良反应】 偶见过敏反应,出现头晕,咽喉似有物堵塞,伴胸闷,继之全身皮肤出现散在性块状丘疹,瘙痒难忍[6]。加工马勃孢子的过程中也有感到周身不适、头晕、恶心、面色发绀、手足发凉、呕吐等不良反应的报道[7]。
参考文献
[1] 邓志鹏等.中药材,2006,29(9):996.
[2] 刘继萍等.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8):1070.
[3] 高京华等.现代中医药,2005,25(4):29.
[4] 陈雪丽.陕西中医,2005,26(12):1279.
[5] 敖素华等.陕西中医,2005,26(12):1273.
[6] 丁烈扬等.新中医,2000,32(4):23.
[7] 任书君.辽宁药物与临床,2000,3(4):161.
白头翁
【基源】 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Bge.)Regel的干燥根。
【成分研究】
1.三萜皂苷类 主要为五环三萜,包括羽扇豆烷型和齐墩果烷型。
2.三萜酸类 白头翁酸、23-羟基桦木酸等。
3.木脂素 β-足叶草脂素、(+)-松脂素等。
4.其他 原白头翁素、白头翁素、白头翁英、白头翁灵、胡萝卜苷、糖蛋白等[1]。
【药理研究】
1.抗肿瘤 白头翁酸、齐墩果烷型三萜皂苷等均具有较强的抑制肿瘤活性,白头翁水提物也具有抗肿瘤活性,其机制可能为干扰肿瘤细胞核酸代谢[2]。
2.抗菌、杀虫 白头翁水提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绿脓杆菌等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煎剂杀灭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效果较好。
3.抗氧化 白头翁水提液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能有效清除H2O2,防止其引起的脂质过氧化而造成细胞或组织损伤。
4.免疫增强 白头翁糖蛋白在体外可显著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3-氨基-7-甲氨基-2-甲基吩嗪盐酸盐)的作用,并可诱生巨噬细胞产生一氧化氮,对巨噬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IL-1)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性味归经】 苦,寒。归胃、大肠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用于热毒血痢;疮痈肿毒;外治阴痒带下。
【临床应用】
1. 单方验方
(1)绝经后尿路感染 白头翁15g、黄柏15g、黄连6g、秦皮12g、知母15g、仙茅6g、淫羊藿6g、当归9g、巴戟天9g。每日1剂,加水600ml,浸1h,大火煮沸后改为文火煎30min,煎至约300ml,分早晚各服150ml,2周为一个疗程,连服2个疗程[3]。
(2)慢性放射性肠炎 白头翁15g、黄柏12g、黄连6g、秦皮12g、地榆15g、防风12g。便血重时加云南白药适量。水煎,过滤,浓缩至100~120ml,待冷。每日睡前保留灌肠1次,15天为一个疗程[4]。
(3)溃疡性结肠炎 白头翁25g、秦皮15g、乌梅15g、赤石脂20g、甘草15g。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30日为一个疗程[5]。
(4)尿路感染 白头翁25g、瞿麦15g、萹蓄15g、马齿苋25g、车前子(包煎)25g、蒲公英20g、紫花地丁20g、猪苓20g、白芍15g、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每日3次口服,1周为一个疗程[6]。
2.配伍应用
白头翁配黄连:清热燥湿,凉血止痢。用于热痢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如白头翁汤(《伤寒论》)。
白头翁配钩藤:平肝息风定惊。用于帕金森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证属血热风动者。
白头翁配秦皮:清化湿热。煎水外洗,用于湿热阴痒带下。
3.鉴别应用
(1)白头翁、马齿苋 二者均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的作用,皆可用于治疗湿热泻痢。白头翁苦寒泄降,长于通降肠胃郁火而止痢,且有杀虫作用,适用于热毒血痢、阿米巴痢疾,尚可用于温疟。马齿苋酸寒滑利,善于清利大肠毒热,又能散血消肿,适用于热毒郁滞大肠所致的热毒血痢、腹泻,也可用于疮疡肿毒、湿热带下、热淋。
(2)白头翁、地锦草 两者均善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皆治热毒血痢。然白头翁苦寒,善清肠胃湿热和血分热毒,既为热毒血痢之良药,又为治疗阿米巴痢疾之要药;还可治阴痒带下。地锦草苦辛而平,清热解毒兼能止血,利湿退黄,可治热毒痈肿、毒蛇咬伤、便血、血尿、崩漏、外伤出血及湿热黄疸。
【用量用法】 水煎服,9~15g。白头翁入药内服宜用干品,鲜品不宜内服。
【制剂与成药】
1.复方白头翁糖浆:每10ml含白头翁2.07g,黄柏、秦皮各3.12g。用于细菌性痢疾、肠炎。口服,每次30~40ml,3次/天。
2.白头翁冲剂:每袋相当于生药20g。用于牙周炎、肠炎、痢疾等。开水冲服,每次1~2袋,2~3次/天。
【不良反应】 本品所含原白头翁素对皮肤黏膜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新鲜白头翁全草捣烂,因原白头翁素逸出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接触眼部可引起流泪;直接贴敷于身体不同部位,几分钟后出现瘙痒及轻微烧灼感,继续贴敷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刺痛,于1~24h后出现红斑、大疱或表皮剥脱伴剧烈疼痛;吸入可引起喷嚏、咳嗽;内服可引起流涎、胃肠炎、呕吐、腹痛、肾炎、血尿及心力衰竭,并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7]。
干燥久贮者因原白头翁素聚合为白头翁素,局部刺激作用大为降低,故其煎剂毒性甚低,一般服治疗剂量无明显不良反应[8]。
【使用注意】 白头翁煎水内服宜用干燥久贮者,鲜品白头翁不宜内服。虚寒泻痢忌服。
参考文献
[1] 钟长斌等.中医药学刊,2003,21(8):1338.
[2] 关树光等.吉林中医药,2006,26(3):60.
[3] 沈以理等.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12):37.
[4] 李海强.河南中医,2008,28(9):28.
[5] 呼军珍.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9):29.
[6] 窦莉莉.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2):26.
[7] 王浴生等.中药药理与应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8] 王本祥等.现代中药药理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马齿苋
【异名】 酱瓣豆草。
【基源】 为马齿苋科一年生肉质草本植物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 L.的干燥地上部分。
【成分研究】
1.钾盐 硝酸钾、氯化钾、硫酸钾等。
2.有机酸类 苯甲酸、柠檬酸等。
3.其他 去甲肾上腺素、氨基酸、糖类、维生素等。
【药理研究】
1.抗菌、抗病毒 马齿苋乙醇提取物在体内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及伤寒杆菌等均有显著抗菌作用,鲜马齿苋煎剂或片剂治疗病毒性肝炎、退黄疸、降转氨酶效果较好[1]。
2.抗衰老 马齿苋能升高家兔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减少或消除自由基和过氧化脂质对机体的损伤。
3.增强免疫 马齿苋对家兔正常和植物血凝素(PH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都有提高作用。
4.降糖 马齿苋能延长四氧嘧啶所致严重糖尿病大鼠和家兔的寿命,但不影响血糖水平。
5.其他 肌肉松弛、降血脂、子宫收缩等作用。
【性味归经】 酸,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用于湿热下痢,热毒疮疡,丹毒肿痛;便血,痔血,崩漏下血;湿热淋证,带下。
【临床应用】
1.单方验方
(1)隐翅虫皮炎 先用碱性肥皂水反复清洗患处,持续清洗3~5min,再取鲜马齿苋茎叶洗净、捣烂,与适量米泔水拌成糊状,外涂于患处,1~2次/天[2]。
(2)化妆品皮炎 马齿苋60g、九里香30g(取九里香叶阴干备用),水煎1000ml,待冷后湿敷20min,每日2次,10日为一个疗程[3]。
2.配伍应用
马齿苋配羌活:宣散郁火,清热解毒。用于瘰疬痰火。
马齿苋配黄芩、黄连:解毒凉血,燥湿止痢。用于湿热下痢及下痢脓血,里急后重等。
马齿苋配地榆:凉血止血。用于大肠湿热所致便血、痔血。
【用量用法】 水煎服,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制剂与成药】 消痢片:每片含生药2.5g。用于菌痢、肠炎。口服,每次4~6片,3次/天。儿童剂量酌减。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泻痢者忌服。
参考文献
[1] 杨政等.福建中医药,2000,31(5):43.
[2] 段丛勇.东南国防医药,2008,10(2):115.
[3] 韩平.新中医,2008,40(7):18.
鸦胆子
【异名】 苦参子,鸭胆子。
【基源】 为苦木科植物鸦胆子Brucea javanica(L.)Merr.的干燥成熟果实。
【成分研究】
1.生物碱类 鸦胆子碱、鸦胆宁等。
2.类苦木素类 鸦胆子苦醇、鸦胆子素、鸦胆子内酯D等。
3.黄酮类 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等。
4.其他 香草酸、鸦胆子甲素、鸦胆子酚、鸦胆子酸等。
【药理研究】
1.抗疟 鸦胆子抗疟活性可能是由所含的少量苦木苦味素所致。
2.抗阿米巴及其他寄生虫 杀阿米巴的有效成分可能是水溶性苦木素。此外,鸦胆子还对鞭虫和蛔虫有驱除作用[1]。
3.抗肿瘤 可能起作用的是鸦胆子油中的油酸。
4.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去油鸦胆子浸剂静脉注射,可使犬血压暂时下降,对在体和离体心脏有抑制作用。
5.对平滑肌的作用 鸦胆子的各种浸出物均能兴奋离体子宫、小肠平滑肌。
【性味归经】 苦,寒;有小毒。归大肠、肝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截疟,止痢,腐蚀赘疣。用于热毒血痢,冷积久痢,各型疟疾;外治赘疣、鸡眼。
【临床应用】
(1)溃疡性结肠炎 鸦胆子30g,大黄、黄连、黄芩、甘草各15g,加水500ml,煎至150ml,保留灌肠。每晚1次,14天为一个疗程[2]。
(2)手指顽固性寻常疣 将鸦胆子用尖嘴钳剪开,取出仁,碾成油糊状敷于疣体上。最后用胶布将疣体和周围胶布一并覆盖[3]。
【用量用法】 内服,不入煎剂。0.5~2g,用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吞服,避免或减轻鸦胆子油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外用适量,碾碎直接涂敷患处。
【制剂与成药】
1.鸦胆子阴道片:每片含生药0.1g。用于滴虫性阴道炎。治疗时先用5%鸦胆子溶液冲洗阴道,取药片1~2片,放入阴道内,塞以消毒棉球,每日换药1次。
2.鸦胆子油注射液:浓度为5%~10%。用于食管癌、胃癌、直肠癌、肺癌、子宫癌等。静注,每次10~20ml,加5%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500ml;肌注,每次2~4ml,1日或隔日l次。
【不良反应】 鸦胆子仁口服可引起明显的胃肠道刺激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部不适、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头晕、乏力等症状,其发生率高达78.3%。此外,还可出现呼吸困难,重者可发展为四肢麻痹及昏迷[4]。
鸦胆子局部外用,对皮肤、黏膜有强烈刺激性,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过敏反应,甚至严重的过敏反应和过敏性休克[5,6]。
静脉滴注鸦胆子乳剂后有出现呛咳、心前区紧压感、双肾区刺痛难忍及严重心律失常而死亡的个案报道[7]。
【使用注意】 剂量不可过大或长期服用,以免过量和蓄积中毒。口服时勿直接吞服或嚼服,以免刺激胃肠黏膜,引起胃肠道反应。外用勿在皮肤破损表面敷用。使用鸦胆子乳剂或外用鸦胆子仁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及过敏性休克,应用时需加以注意。
参考文献
[1] 杨峰等.黑龙江医药,1998,11(2):112.
[2] 毛炯等.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2(12):764.
[3] 丹壁.新中医,2007,39(12):57.
[4] 郭晓庄等.有毒中草药大辞典.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2.
[5] 黎运洪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6):354.
[6] 朱寅圣等.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18(4):56.
[7] 刘学东等.西北药学杂志,1995,10(6):266.
重楼
【异名】 蚤休,草河车,白河车,七叶一枝花。
【基源】 为百合科植物云南重楼Paris polyphylla Smith var.yunnanensis(Franch.)Hand.-Mazz或七叶一枝花Paris polyphylla Smith var.chinensis(F.)Hara的干燥根茎。
【成分研究】 甾体皂苷类,如Diosgenin的糖苷、Pennogenin的糖苷等,氨基酸、甾酮类,还含有蜕皮素、胡萝卜苷等。
【药理研究】
1.抗病原微生物 重楼甲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杆菌等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2.镇痛、镇静 重楼醇提物小鼠热板法实验表明有镇痛作用,并对小鼠有镇静作用,使小鼠活动减少,与戊巴比妥钠有显著的协同作用。
3.止咳平喘 重楼煎剂、乙醇提取物或皂苷部分对二氧化硫引咳的小鼠有明显止咳作用,对组胺所致气管痉挛的豚鼠有保护作用。
4.抗肿瘤 重楼总皂苷对小鼠肉瘤S37有抑制作用[1]。
【性味归经】 苦,微寒;有小毒。归肝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用于痈肿疮毒,咽肿喉痹,毒蛇咬伤;小儿惊风抽搐;跌打伤痛。
【临床应用】
1. 单方验方
(1)慢性萎缩性胃炎 太子参30g、土茯苓15g、重楼10g、牡丹皮10g、山楂30g、佛手12g、郁金12g、莪术10g、三七6g(研末分2次冲服)、白芍15g、甘草6g。两次煎汁400ml,分早、晚2次空腹服[2]。
(2)肠痈 重楼15g、蒲公英15g、大血藤15g、大黄15g(后下)、赤芍20g、甘草6g。热毒蕴肠者加白花蛇舌草15g、紫花地丁15g;肠道瘀滞者加丹参15g、桃仁10g;腹痛剧烈者加白芍15g;胀痛为主者加川楝子12g、厚朴10g;便结不通者加芒硝6g(冲服);有包块形成者加乳香10g、没药10g。水煎,每日2剂,每6h服药1次[3]。
(3)开放性感染性创口 黄柏30g,重楼25g,蒲公英、紫花地丁、苦参各20g,丹参15g。水煎,取汁备用。使用时将药液加温到40℃左右,用敷料蘸取反复浴洗创面,每日1~2次,每次20~30min,洗浴完后用单层粗网眼油纱覆盖创面,其上再以浸渍有解毒生肌洗剂药液的纱布敷盖,再用细网眼油纱敷盖,最后用干敷料覆盖包扎。1周为一个疗程[4]。
(4)寻常性痤疮 何首乌、土茯苓各30g,重楼、牡丹皮、生地黄、金银花、赤芍、当归各15g,每日1剂,水煎至400ml,分2次,早晚服用,连服6周[5]。
(5)疱疹性口腔炎 青黛4.5g、重楼6g、连翘9g、知母6g、黄芩15g、黄连9g、石膏15g、竹叶9g、神曲15g、甘草6g。此方为3~5岁儿童剂量,可根据年龄适当加减。将药液分为4份服用,每6h服1次[6]。
(6)慢性乙型肝炎 重楼、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赤芍各15g,柴胡、枳壳、山豆根各10g,白术、丹参、黄芪、茵陈、金钱草各30g,白芍12g,甘草6g。每天1剂,煎药取汁400ml,分两次口服[7]。
(7)阴道支原体感染 重楼洗净、焙干、碾粉、过200目筛,灭菌备用。取灭菌的重楼粉,上药于阴道及宫颈处。隔日1次,7天为一个疗程。上药期间避开经期,禁止性生活[8]。
2.配伍应用
(1)用于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重楼配金银花:清热解毒。用于痈肿疔毒。
重楼配牛蒡子、板蓝根: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咽喉肿痛、痄腮喉痹。
重楼配半边莲:清热解毒。用于毒蛇咬伤。
重楼配土茯苓:清热解毒利湿。用于乙型肝炎HBsAg阳性,ALT增高;痈肿疮疡诸症(《施今墨对药》)。
重楼配三七: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2)用于凉肝定惊
重楼配钩藤、蝉蜕:凉肝定惊。用于小儿惊风抽搐。
3.鉴别应用
(1)重楼、拳参 两药均能清热解毒,治痈肿疮毒、瘰疬及毒蛇咬伤。拳参,又名紫参,源于蓼科植物,无毒,能凉血止痢利湿,可治湿热泻痢、血热吐衄、便血等。重楼,有小毒,善消肿定痛、凉肝定惊,常治痄腮喉痹、跌打损伤、小儿惊风。
(2)重楼、山慈菇 两药均有小毒,功善清热解毒、消肿,治痈肿疮毒、瘰疬及毒蛇咬伤。重楼长于消肿定痛,又能凉肝息风止惊,又治痄腮喉痹、跌打损伤、小儿惊风。山慈菇解毒散结力强,善治疔疮发背及恶肿、瘰疬痰核、癥瘕痞块,适用治甲状腺瘤。
【用量用法】 水煎服,3~9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涂患处。
【不良反应】 剂量过大,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头晕、眼花,严重者出现痉挛。重楼中毒剂量为62~94g,中毒潜伏期为1~3h[9]。
【中毒救治】
1.先洗胃、导泻或内服稀盐酸,如痉挛则用解痉剂等对症处理。
2.可用甘草15g煎水与白米醋、生姜汁60g混合,一半含漱,一半内服;痉挛时用乌梢蛇9g,全蝎3g,厚朴、甘草各6g,水煎服[9]。
【使用注意】 重楼含重楼皂苷,有细胞毒作用,使用剂量过大,可出现不良反应。但常规剂量用药安全,可不必畏忌。虚寒证、阴证疮疡音及孕妇忌服。
参考文献
[1] 肖培根.新编中药志:第一卷.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2] 李景巍等.中医杂志,2007,48(10):909.
[3] 邹招初.中国中医急症,2001,10(5):272.
[4] 李军鹏等.陕西中医,2008,29(5):572.
[5] 曹发龙等.陕西中医,2005,26(12):1278.
[6] 任桂梅等.时珍国医国药,1999,10(4):291.
[7] 宁建平等.陕西中医,2008,29(9):1185.
[8] 叶燕萍等.陕西中医,2000,21(8):352.
[9] 马兴民.中草药急性中毒与解救.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拳参
【异名】 紫参。
【基源】 为蓼科植物拳参Polygonum bistorta L.的干燥根茎。
【成分研究】 含没食子酸,右旋儿茶酚,左旋表儿茶酚,β-谷甾醇及其异构体,绿原酸,钴、锰、铜、钛等微量元素。
【药理研究】
1.抗菌 拳参提取物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枯草杆菌及大肠杆菌等均具有抗菌作用。
2.镇痛 拳参水提取物具有镇痛作用。
3.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拳参正丁醇提取物影响右心房自律性、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保护作用。
4.止血 拳参与明胶等制成的“止血净1号”用于犬、绵羊等,有一定的止血作用[1]。
5.其他 中枢抑制作用等。
【性味归经】 苦、涩,微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镇惊息风,凉血止痢。用于痈肿瘰疬,毒蛇咬伤;热病神昏,惊痫抽搐;赤痢脓血,湿热泄泻;血热出血。
【临床应用】
1.单方验方
(1)湿热型痢疾 拳参12g、地锦草12g、槟榔6g。每日1剂,煎服。分3次口服,一般服药3~7天[2]。
(2)咯血、鼻衄 拳参等研细末,每服4.5g,每日2次(《宁夏中草药手册》)。
2. 配伍应用
拳参配钩藤、全蝎:镇惊息风。用于热病高热神昏,惊痫抽搐。
拳参配白头翁:清热凉血解毒,燥湿止痢。用于湿热泻痢,热毒泻痢。
拳参配贯众炭: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之吐衄血、崩漏下血。
【用量用法】 水煎服,5~10g。外用适量。
【制剂与成药】 拳参片:每片含生药0.3g。用于细菌性痢疾、肠炎。口服,每次4片,3次/天。
【使用注意】 阴证疮疡忌服。
参考文献
[1] 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精选本):上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 黄平等.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1,49:85.
半边莲
【异名】 半边菊。
【基源】 为桔梗科植物半边莲Lobelia chinensis Lour.的干燥全草。
【成分研究】
1.生物碱类 半边莲碱、山梗菜碱、去氢半边莲碱、异氢化半边莲碱等。
2.有机酸类 对羟基苯甲酸、琥珀酸等。
3.其他 黄酮及其苷类、皂苷、氨基酸、多糖、延胡索酸等。
【药理研究】
1.利尿 半边莲浸剂碱化后的乙醚提取物静脉注射,有明显利尿作用。
2.兴奋呼吸中枢 半边莲主要通过刺激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
3.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半边莲有降压作用,可能与其对血管运动中枢的抑制和神经节阻断有关[1]。
4.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半边莲碱对植物神经节、肾上腺髓质、延脑各中枢、神经肌肉接头以及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都有先兴奋后抑制作用。
5.其他 解蛇毒、利胆、催吐等作用。
【性味归经】 辛,平。归心、小肠、肺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用于疔疮肿毒,乳痈肿痛,蛇虫咬伤;腹胀水肿,黄疸尿少,湿疮湿疹。
【临床应用】
1.单方验方
(1)急性肾小球肾炎 鲜半边莲水煎服。3~12岁每日量为50~150g;12岁以上每日量为100~250g,水煎加白糖适量,不拘时服[2]。
(2)前列腺增生症 大黄15g、黄芪25g、王不留行15g、牡丹皮10g、栀子15g、半边莲20g、半枝莲20g、枳实10g、路路通10g。每日1剂,7天为一个疗程[3]。
(3)毒蛇咬伤 半边莲30~60g、半枝莲30~60g、八角莲15~30g、重楼15~30g、田基黄15~30g、一枝箭15~30g、两面针15~30g、白花蛇舌草15~30g,每日1剂,水煎,冲入适量蜜糖或白糖口服[4]。
2.配伍应用
(1)用于清热解毒
半边莲配半枝莲:清热解毒。用于痈肿疮毒,蛇虫咬伤。
半边莲配白花蛇舌草:清热解蛇毒。用于毒蛇咬伤。
(2)用于利水消肿
半边莲配白茅根:利水消肿,凉血通淋。用于小便淋涩、尿血等。
半边莲配金钱草:利尿解毒,排石通淋。用于石淋、砂淋等。
半边莲配茵陈:利水退黄。用于湿热黄疸。
3.鉴别应用
(1)半边莲、半枝莲 两者均性凉而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之效。半边莲属桔梗科植物,长于利水消肿,多用于水肿、毒蛇咬伤。半枝莲属唇形科植物,有活血化瘀功效,善治跌仆伤痛;尚有抗肿瘤的作用,临床常用于消化道癌症、宫颈癌等的治疗。
(2)半边莲、白花蛇舌草 两者均能清热解毒利湿,治热毒、湿热或水湿所致诸疾。半边莲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退黄功能,善治蛇虫咬伤,又治痈肿疮毒、乳痈肿痛、水肿臌胀、黄疸尿少。白花蛇舌草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功能,主治痈肿疮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及热淋涩痛;近年用于抗癌,治疗胃癌、食管癌、直肠癌等。
【用量用法】 水煎服,10~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虚证水肿忌用。
参考文献
[1] 赵勇等.医学信息,2006,19(5):5.
[2] 江怀筹.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9,39:211.
[3] 王和权.中国中医急症,2006,15(11):1289.
[4] 韦麟.中国民间疗法,2001,9(5):43.
白花蛇舌草
【基源】 为茜草科植物白花蛇舌草Hedyotis diffusa Willd.的全草。
【成分研究】
1.三萜类 齐墩果酸、乌索酸、山柑子酮、异山柑子醇等。
2.甾醇类 β-谷甾醇、β-谷甾醇-葡萄糖甘、γ-谷甾醇、豆甾醇等。
3.环烯醚帖苷类 6-O-对香豆酰鸡矢藤苷甲酯、车叶草糖苷等。
4.其他 蒽醌、生物碱、香豆素、强心苷等。
【药理研究】
1.抗肿瘤 白花蛇舌草体外对急性淋巴细胞型、粒细胞型、单核细胞型以及慢性粒细胞型肿瘤细胞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2.增强免疫 白花蛇舌草能增强异型小鼠脾细胞诱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及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杀伤功能,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1]。
3.抗化学诱变 白花蛇舌草对黄曲霉素B1及苯并(a)芘引起的沙门菌属TA100的染色体突变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抑制黄曲霉素B1与DNA的结合[2]。
【性味归经】 微苦、甘,寒。归胃、大肠、小肠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利湿通淋。用于疮痈肿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热淋涩痛,湿热黄疸。
【临床应用】
1.单方验方
(1)寻常型银屑病 土茯苓20g、生槐花20g、茜草15g、白茅根15g、丹参10g、生地黄10g、赤芍10g、黄芩10g、白花蛇舌草15g、天冬10g、麦冬10g、生甘草10g。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3]。
(2)慢性盆腔炎 热毒瘀结型用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紫草、蒲公英各20g,延胡索、牡丹皮、桃仁各15g。附件增厚或盆腔有炎性包块加三棱、莪术、路路通各15g。湿热阻滞型用败酱草、白花蛇舌草、夏枯草、三棱、紫草各20g,延胡索、薏苡仁、赤芍各15g。水煎取汁150ml。保留灌肠,每晚1次,3周为一个疗程,月经期暂停[4]。
(3)慢性乙型肝炎 白花蛇舌草45g、金银花20g、太子参20g、五味子15g、苦参15g、黄连10g、法半夏20g、瓜蒌15g、丹参15g、垂盆草15g、地耳草15g、茯苓15g。每日1剂,水煎取汁100ml,每日2次口服[5]。
(4)原发性肾病 黄芪20g、白花蛇舌草20g。每天1剂,水煎取汁,每次100ml,3次/天,口服[6]。
(5)尿路感染 白花蛇舌草25g、车前草15g、马鞭草15g、鱼腥草20g、败酱草15g、灯心草15g、连钱草12g、鹿衔草15g。每日1剂,分早晚2次口服,10日为一个疗程[7]。
2.配伍应用
(1)用于清热解毒
白花蛇舌草配金银花、野菊花:清热解毒。用于热毒诸证。
白花蛇舌草配大血藤、败酱草:清热解毒排脓。用于肠痈腹痛。
白花蛇舌草配板蓝根、玄参: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用于咽喉肿痛。
白花蛇舌草配重楼:清热解毒。用于毒蛇咬伤。以鲜品捣汁或煎水内服为好,药渣敷伤口。
白花蛇舌草配半枝莲:清热解毒消肿。用治各种癌症。
(2)用于利湿通淋
白花蛇舌草配白茅根:清热利尿,凉血止血。用于热淋尿血、小便不利。
白花蛇舌草配车前草、石韦:利湿通淋。用于膀胱湿热、小便淋沥涩痛。
【用量用法】 水煎服,15~30g,大剂量可用至60g;鲜品可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敷。
【使用注意】 阴疽及脾胃虚弱者忌用。
参考文献
[1] 马超等.时珍国医国药,2006,17(2):269.
[2] 单保恩等.中国中西结合杂志,2001,21(5):370.
[3] 刘岚.江苏中医药,2008,40(4):27.
[4] 赵娟等.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24(8):500.
[5] 耿读海.河北中医,2008,30(1):22.
[6] 易青等.湖北中医杂志,2006,28(9):11.
[7] 赫岩等.吉林中医药,2008,28(3):195.
山慈菇
【异名】 山茨菇,毛慈菇。
【基源】 为兰科植物杜鹃兰Cremastra appendiculata(D.Don)Makino、独蒜兰Pleione bulbocodioides(Franch.)Rolfe或云南独蒜兰Pleione yunnanensis Rolfe的干燥假鳞茎。前者习称“毛慈菇”,后两者习称“冰球子”。
【成分研究】
1.简单芳香化合物及其苷类 对羟基苯乙醇、对羟基苯甲醛、对羟基苯乙醇-8-O-β-D-吡喃葡萄糖等。
2.糖类 葡萄糖、甘露糖及葡萄糖配甘露聚糖等。
3.其他 二氢菲类、联苄类、二氢异黄酮类、腺苷、胡萝卜苷、β-谷甾醇等。
【药理研究】
1.抗菌 山慈菇对致病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具有抑制作用。
2.抗肿瘤 山慈菇乙醇提取物对结肠癌(HCT-8)、肝癌(Be17402)、胃癌(BGC-823)、肺癌(A549)、乳腺癌(MCF-7)和卵巢癌(A-2780)细胞表现出非选择性中等强度的细胞毒活性[1]。
3.抗血管生成 山慈菇乙醇提取物无论在体外还是在体内实验中,都表现出很强的抗血管生成活性[2]。
4.对造血系统的作用 山慈菇能明显促进小鼠外周血细胞回升,增强骨髓的造血功能,对小鼠外周微循环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5.其他 M3受体阻断、激活酪氨酸酶等作用。
【性味归经】 甘、微辛,凉。归肝、脾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用于痈疽疮毒,疔疮恶肿,瘰疬痰核;癥瘕痞块。
【临床应用】
1.单方验方
(1)脂肪肝 山慈菇15g、泽泻20g、山楂15g、决明子20g、丹参20g、土鳖虫15g、柴胡12g、黄芩10g、法半夏15g、茯苓20g、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服[3]。
(2)肝硬化 复方山慈菇片(每片含山慈菇0.1g、土鳖虫0.1g、穿山甲0.6g),每次5片,口服,每日3次。3个月为一个疗程[4]。
(3)乳腺增生症 山慈菇、半枝莲、鹿角霜等份,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4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2周为一个疗程[5]。
2.配伍应用
山慈菇配淡菜:清热解毒,养阴利咽。用于治疗小儿麻疹后口臭、唇裂出血、成人慢性咽炎等。
山慈菇配白帽顶(白帽顶为大戟科植物白背叶的叶):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止头痛。用于脑肿瘤引起的头痛。
山慈菇配雄黄、麝香:解毒疗疮。用于痈疽发背、疔疮肿毒、蛇虫咬伤。如紫金锭(《片玉心书》卷五)。
山慈菇配半枝莲、鹿角霜:化痰散结。用于乳腺增生症。
山慈菇配土鳖虫、穿山甲、蝼蛄:解毒化瘀散结。用于肝硬化。
山慈菇配夏枯草、浙贝母:清热化痰散结。用于瘰疬瘿瘤。
山慈菇配茶叶(同研服):化痰定惊。用于癫痫(《奇效良方》)。
3.鉴别应用
山慈菇、光慈菇:山慈菇为兰科植物杜鹃兰、独蒜兰或云南独蒜兰的假鳞茎,《中国药典》2015年版将上述均收载入药,通称“山慈菇”。目前有的地区将百合科植物老鸦瓣Tulipa edulis(Miq.)Bak. 和同科植物丽江山慈菇Iphigenia indica(L.)Kunth的鳞茎亦作山慈菇用,此两种药材商品通称“光慈菇”。山慈菇与光慈菇同名异物,虽两者均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但不可混淆替代互用。光慈菇有毒,含秋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抗痛风作用,临床广泛用于治疗乳腺癌、宫颈癌、食管癌、肺癌、胃癌、皮肤癌等多种癌症及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但长期服用秋水仙碱在体内有蓄积作用,可抑制正常细胞的分裂,对骨髓造血功能有直接抑制作用,从而导致粒细胞缺乏症,故不宜剂量过大和久服。一般研末内服,不入煎剂,每次0.3~0.6g。对老年体弱,尤其是有胃肠、肾和心脏病的患者应慎用,孕妇忌服。另外,由于丽江山慈菇的鳞茎与川贝母鳞茎外形略相似,部分地区亦称土贝母或草贝母,应注意区别,不可误服,以免中毒。
【用量用法】 水煎服,3~9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正虚体弱者慎服。
参考文献
[1] 董海玲等.中草药,2007,38(11):1734.
[2] Joong S S et al. Planta Med,2004,70(2):171.
[3] 郑昱等.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5):67.
[4] 屠伯言等.江苏中医杂志,1980,(3):33.
[5] 苏力等.内蒙古中医药,1989,8(2):2.
土茯苓
【异名】 土萆薢。
【基源】 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Smilax glabra Roxb.的干燥根茎。
【成分研究】
1.黄酮及其苷类 异黄杞苷、土茯苓苷、槲皮素等。
2.有机酸类 琥珀酸、棕榈酸、阿魏酸、莽草酸、油酸、亚油酸。
3.皂苷类 薯蓣皂苷、提果皂苷、胡萝卜苷、提果皂苷元等。
4.其他 糖类、甾醇类、苯丙素类、挥发油类。
【药理研究】
1.抗肿瘤 土茯苓可以治疗棉酚中毒所引起的肝细胞损害,可以减少黄曲霉毒素B1所致肝癌病灶。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以土茯苓苷对模型小鼠灌胃或腹腔注射,能明显减轻缺血心肌超微结构损伤。土茯苓乙酸乙酯提取物能拮抗异丙肾上腺素对离体大鼠心脏的正性肌力和正性频率作用。
3.抑制免疫 土茯苓通过影响淋巴细胞释放淋巴因子,选择性抑制细胞免疫反应。
4.抗动脉粥样硬化 土茯苓在不影响血清胆固醇浓度的情况下,能显著降低实验性鹌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1]。
5.其他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防治钩端螺旋体病等作用。
【性味归经】 甘、淡,平。归肝、胃经。
【功效主治】 解毒,除湿,通利关节。用于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湿热淋浊,带下,湿疹瘙痒;痈肿疮毒。
【临床应用】
1.单方验方
(1)梅毒或因服汞剂中毒而致肢体拘挛者 单用土茯苓500g,水煎去渣,煎成浓液,不拘时徐徐服之。如土萆薢汤(土萆薢即土茯苓)(《景岳全书》)。
(2)慢性膀胱炎 土茯苓15g、连翘15g、地肤子15g、虎杖15g、通草10g、冬葵子10g、穿山甲10g、猪苓10g、薏苡仁10g、天花粉10g、蒲公英10g、当归10g、浙贝母10g。每日1剂,水煎3次,前2次分早晚服,第3次兑温水后先熏后坐浴0.5h。14日为一个疗程[2]。
(3)嗜酸性筋膜炎 土茯苓15g、茵陈10g、山慈菇10g、鸡内金12g、地龙10g、积雪草30g、薏苡仁20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3个月为一个疗程[3]。
(4)慢性盆腔炎 大血藤、鸡冠花、椿根皮各30g,土茯苓、败酱草各40g,益母草15g,乳香、没药、白芷、延胡索、苦参、黄柏、芡实、山药各10g。每日1剂,一剂煎2次,每煎250ml,早晚空腹各服1次,15日为一个疗程,服用5个疗程[4]。
(5)慢性前列腺炎 土茯苓15g、连翘15g、地肤子15g、虎杖15g、通草10g、冬葵子10g、猪苓10g、薏苡仁10g、穿山甲10g、天花粉10g、当归10g、浙贝母10g。每日1剂,14天为一个疗程,水煎3次,前2次分早晚服,第3次兑温水后坐浴0.5h,一般治疗2~3个疗程[5]。
(6)慢性湿疹 土茯苓30g、薏苡仁20g、茵陈20g、红花10g、当归15g、黄芩10g、黄柏10g、栀子10g、苦参5g、白鲜皮10g、金银花15g、甘草5g。水煎服,每日2次,于饭后温服。1周为一个疗程,一般用药3~6个疗程[6]。
(7)急性淋病 土茯苓、薏苡仁、茵陈、白茅根各30g,马齿苋、滑石各20g,黄芩10g,黄柏、甘草各6g,金银花、连翘各15g。每日1剂,煎取汁400ml,分早晚2次服用[7]。
(8)面部脂溢性皮炎 土茯苓30g、薏苡仁30g、蝉蜕10g、牡丹皮15g、丹参20g、生地黄20g、赤芍15g、白鲜皮15g、地肤子15g、生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8]。
(9)慢性肾盂肾炎 金银花、连翘、土茯苓、白头翁、蒲公英各15g,生地黄、黄芩、黄柏、车前子、泽泻、生甘草各10g。煎煮取药液约500ml,代茶饮服,每日1剂[9]。
(10)血热型寻常型银屑病 土茯苓30g、生槐花30g、生地黄30g、白鲜皮15g、忍冬藤15g、重楼15g、紫草15g、大青叶15g、山豆根9g、生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10]。
2.配伍应用
(1)用于解毒,通利关节
土茯苓配薏苡仁、防风、木瓜:搜风解毒,通利关节。用于汞中毒而致肢体拘挛者。如搜风解毒汤(《本草纲目》)。
(2)用于解毒、利湿
土茯苓配赤茯苓:清热利尿解毒。用于湿热蕴结之淋浊。
土茯苓配野菊花:清热解毒。用于丹毒,疮疡痈肿。
土茯苓配萆薢:祛风解毒,分清泌浊,除湿通淋。用于风湿热痹,痹证日久而见筋骨疼痛、屈伸不利及淋浊、白浊。
土茯苓配紫草:清热祛湿,凉血活血。用于肝经湿热瘀毒之黄疸、湿疹、疮疡肿毒、恶疮等。
土茯苓配金银花、白鲜皮、甘草:清热解毒。用于杨梅毒疮。
3.鉴别应用
土茯苓、萆薢:土茯苓又名土萆薢,与萆薢功能相似,均以除湿见长,对于湿盛之淋浊、湿热疮痛及风湿痹痛均可应用。但萆薢除湿降浊之功更佳,故尤其适用于湿盛之膏淋、带下之证;土茯苓除湿又善解毒,故善治恶疮,尤为梅毒之要剂,也用治汞中毒。
【用量用法】 水煎服,15~60g。
【制剂与成药】 银屑冲剂:土茯苓、菝葜(为百合科植物菝葜的根茎)。用于银屑病。口服,每次1袋,2次/天,温开水冲服。
【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出现周身瘙痒、丘疹、红斑。
【使用注意】 肝肾阴虚者慎服。另外本品忌犯铁器,服时忌茶。
参考文献
[1] 张存莉等.陕西林业科技,1999,3:61.
[2] 王成霞等.江苏中医药,2004,25(4):25.
[3] 董淑云.江苏中医药,2007,39(4):50.
[4] 王新斌等.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7,24(5):24.
[5] 韩庭威.甘肃中医,2002,15(4):74.
[6] 郭新会等.河南中医,2005,25(10):51.
[7] 朱军.实用中医药杂志,2004,20(1):22.
[8] 邓燕.中药材,2007,30(7):898.
[9] 陈训军.湖北中医杂志,2002,24(3):35.
[10] 张勇等.现代医药卫生,2006,22(8):1185.
熊胆
【基源】 为熊科动物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 Cuvier及棕熊Ursus arctos Linnaeus的胆囊。
【成分研究】
1.胆汁酸类 胆酸、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熊去氧胆酸等。
2.胆色素类 胆红素、胆黄素等。
3.微量元素 铬、铁、铜、硼等。
4.其他 胆固醇、脂肪、磷脂、氨基酸、无机盐等。
【药理研究】
1.解热、抗炎 熊胆灌胃给药,对啤酒酵母致热大鼠有明显的解热作用,腹腔注射能明显抑制二甲苯和巴豆油引起的小鼠耳肿胀。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熊胆具有降压、增加冠脉流量、降低冠脉阻力、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降血脂等作用。
3.抗菌 熊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肺炎链球菌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4.其他 解痉、抗肿瘤、利胆、解毒等作用[1]。
【性味归经】 苦,寒。归肝、胆、心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用于高热惊风,癫痫,子痫,手足抽搐;热毒疮痈,咽喉肿痛,痔疮肿痛;目赤翳障等。
【临床应用】
1.单方验方
(1)小儿痰热惊痫 单用本品适量,和乳汁或竹沥化服(《食疗本草》)。
(2)热毒疮痈或久痔不瘥 熊胆外涂,或用水调化,或加入少许冰片,涂于患部(《备急千金要方》)。
(3)目赤翳障 以本品与冰片化水,外用点眼,如熊胆丸(《本草纲目》)。
2.鉴别应用
熊胆、牛黄:两者均味苦,善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治热毒疮肿、咽喉肿痛、高热动风、小儿急惊、癫痫等。但牛黄清热解毒力强,兼治口舌生疮;又能化痰开窍,治热病高热神昏及脑卒中痰热神昏等。熊胆性寒,又能明目,治目赤肿痛、目生翳障;兼治痔疮肿痛。
【用量用法】 内服宜入丸、散,每次0.2~0.5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点眼。
【制剂与成药】
1.熊胆胶囊(丸剂):引流熊胆干燥品。用于惊风抽搐,黄疸,咽喉肿痛,目赤肿痛,疮痈等。口服,每次0.3~1g,2~3次/天。外用适量,研末或水调涂敷患处。
2.熊胆眼药水:熊胆粉。用于目赤肿痛,对病毒性结膜炎、滤泡性结膜炎有较好的疗效,还可用于清除视力疲劳。滴眼,每次1~3滴,3~5次/天。急性期患者,前3日每2h滴1次。眼外伤患者慎用。
【不良反应】 熊胆不良反应轻微,其腥苦味可致少数患者服后呕吐。本品所含鹅去氧胆酸,3%患者可致肝毒表现,停药后恢复正常;40%患者可致腹泻,但轻微且不影响继续治疗。熊去氧胆酸无明显肝毒性和致泻不良反应[2]。
参考文献
[1] 徐惠波等.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8,5(2):18.
[2] 沈映君.中药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漏芦
【基源】 为菊科植物祁州漏芦Rhaponticum uniflorum(L.)DC.及蓝刺头(禹州漏芦)Echinops latifolius Tausch.的干燥根。
【成分研究】
1.蜕皮甾酮类 漏芦甾酮、蜕皮甾酮、土克甾酮等。
2.黄酮及其苷类 槲皮素5-O-葡萄糖苷、黄酮苷元槲皮素、六羟黄酮、木犀草素等。
3.有机酸类 对羟基苯甲酸、原儿茶酸、香草酸、咖啡酸、阿魏酸、氯原酸等。
4.三萜皂苷类 rhaponticoside A、rhaponticoside B、rhaponticoside C、rhaponticoside D等。
5.其他 挥发油、蛋白质、脂类、维生素C、氨基酸、无机元素、糖类等。
【药理研究】
1.抗真菌 漏芦水浸剂对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孢癣菌、紧密着色芽生菌和星形奴卡菌等具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
2.抗动脉粥样硬化 漏芦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
3.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蜕皮甾酮灌胃给药,可明显提高正常小鼠末梢血α-醋酸萘酯酶染色法(ANAE)阳性淋巴细胞的比值及绝对数,可使该比值保持在正常范围[1]。
4.其他 抗氧化、降血糖等作用。
【性味归经】 苦,寒。归胃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消痈,下乳,舒筋通脉。用于乳痈肿痛,痈肿疮毒,瘰疬疮毒;乳房胀痛,乳汁不下;湿痹拘挛。
【临床应用】
1.单方验方 治疗乳腺增生症。柴胡20g、白芍25g、菊花20g、白慈菇10g、炮甲珠10g、生牡蛎25g、瓜篓10g、漏芦15g、浙贝母25g、海藻10g、川楝子20g;疼痛加延胡索20g、乳香10g。水煎取汁300ml,分早晚2次服。30天为一个疗程,月经期停服[2]。
2.配伍应用
(1)用于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漏芦配十大功劳叶:清热解毒凉血。用于痈肿疮毒瘰疬。
漏芦配蒲公英、王不留行: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用于痈肿疮毒瘰疬。
漏芦配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用于热毒壅聚,痈肿疮毒。如漏芦汤(《备急千金要方》)。
漏芦配瓜蒌、蛇蜕: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用于乳痈肿痛。如漏芦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用于通经下乳
漏芦配穿山甲、王不留行:通经下乳。用于乳络塞滞,乳汁不下,乳房胀痛者。
漏芦配黄芪、鹿角胶:益气下乳。用于气血亏虚,乳少清稀者。
(3)用于舒筋通络
漏芦配地龙:舒筋通脉。用于湿痹,筋脉拘挛,骨节疼痛。如古圣散(《圣济总录》)。
3.鉴别应用
祁州漏芦、禹州漏芦(蓝刺头):两者皆为菊科植物,均作为漏芦的正品入药,同具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通经下乳之功,主治痈肿疮毒、乳痈肿痛、乳房胀痛、乳汁不下。两者产地不同,祁州漏芦力专效宏,入药最佳;蓝刺头药力稍逊,不及祁州漏芦。
【用量用法】 水煎服,5~9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不良反应】 有报道口服含20g漏芦复方煎剂20min后,出现四肢瘙痒,随之全身瘙痒,面部及全身潮红,背部出现大面积皮疹,伴有烦热、心慌、气短、呼吸困难,同时伴有恶心、呕吐、腹部隐痛、腹泻。原方中去除漏芦,煎服后无任何不良反应。故确认此系漏芦过敏反应[3]。
【使用注意】 阴证疮疡及孕妇忌服。部分患者口服漏芦制剂后有过敏反应,症见四肢皮肤瘙痒、皮疹及潮红,并伴有恶心、腹部隐痛等。
参考文献
[1] 布日额等.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4,70:291.
[2] 薛广成等.黑龙江中医药,1999,6:39.
[3] 谢世华.时珍国医国药,2000,11(11):1051.
地锦草
【异名】 草血竭,奶花草。
【基源】 为大戟科植物地锦Euphorbia humifusa Willd.或斑地锦Euphorbia maculata L.的干燥全草。
【成分研究】
1.黄酮及其苷类 槲皮素、山柰酚、芹菜素-7-O-葡萄糖苷等。
2.甾体类 β-谷甾醇等。
3.鞣质。
【药理研究】
1.抗菌 不同地锦类对不同菌种抑制作用不同。
2.抗氧化 起作用的可能为地锦草水提液及总黄酮。
3.抑制肾功能损伤 可抑制肾缺血再灌注时引起的肾功能损伤[1]。
4.止血 斑地锦能明显缩短凝血时间,止血作用最为明显。
【性味归经】 辛,平。归肝、大肠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湿退黄。用于热毒泻痢,热毒疮肿,毒蛇咬伤;血热出血;湿热黄疸。
【临床应用】
1.单方验方
(1)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鲜地锦草30~50g、生地黄15g、牡丹皮10g、赤芍10g、当归10g、独活6g、补骨脂10g、墨旱莲15g、黄芪10g、党参10g、五味子6g、陈皮6g。水煎服,每日1剂。15天为一个疗程[2]。
(2)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鲜地锦草20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药渣加水再煎,用煎液趁热擦洗皮肤,每晚睡前1次。7天为一个疗程,休息1~2天,开始下一个疗程[3]。
(3)外阴色素减退疾病 地锦草30g,研末,每袋重3g,每次2袋,每天2次,熏洗坐浴20min,30天为一疗程[4]。
(4)溃疡性结肠炎 地锦草、生黄芪各30g,黄柏、白及粉各15g,生甘草、白芷各10g,血竭粉6g。上药前五味浓煎,取汁200ml,加入血竭粉及白及粉,搅匀。临睡前,行高位保留灌肠,每日1次,连用6次,停用1天。1个月为一个疗程[5]。
(5)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 地锦草、贯众炭各20g,仙鹤草、海螵蛸各30g,生地黄、茜草各15g。每日1剂,日服2次。病情较急、出血量多者可日服2剂。1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6]。
2.配伍应用
(1)用于清热解毒
地锦草配马齿苋、地榆:清热解毒。用于湿热泻痢,便下脓血。
(2)用于凉血止血
地锦草配地榆:凉血止血。用于痔疮出血、便血。
地锦草配白茅根、小蓟:凉血止血。用于尿血。
(3)用于利湿退黄
地锦草配茵陈、栀子:清热利湿退黄。用于湿热黄疸。
【用量用法】 水煎服,9~20g;鲜品30~60g。外用适量。
【制剂与成药】
1.地锦片:每片0.35g,相当于生药2.5g。用于各种痢疾、腹泻、小儿疳积、乳水不足及各种内出血等。口服,每次4片,3次/天,小儿酌减。连服2~3日。
2.地锦草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药1.7g。用于血衄、血崩、月经过多、创伤后内外出血等。静注或肌注,每次5ml,1~2次/天,必要时可酌增。
参考文献
[1] 朱英.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3,17(5):62.
[2] 马朝斌.江苏中医药,2004,25(11):31.
[3] 郭吟龙.中医药研究,2001,17(2):30.
[4] 邢恺萝等.新中医,2003,35(7):28.
[5] 庞良泉等.湖北中医杂志,2003,25(9):42.
[6] 周志群等.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20(1):23.
冬凌草
【基源】 为唇形科植物碎米桠Rabdosia rubescens(Hemsl.)Hara的全草。
【成分研究】
1.贝壳杉烷二萜类 冬凌草甲素、冬凌草乙素、冬凌草丙素、冬凌草丁素等。
2.三萜、甾体类 α-香树脂醇、β-谷甾醇、β-胡萝卜苷、熊果酸等。
3.挥发油类 柠檬烯、对聚伞花素、壬醛、癸醛、棕榈酸等。
4.黄酮类 线蓟素、胡麻素等。
【药理研究】
1.抗肿瘤 冬凌草水及醇提取物、冬凌草甲素、冬凌草乙素等具有抗肿瘤作用[1]。
2.抗突变 冬凌草甲素具有显著的抗突变作用。
3.抑制中枢 冬凌草煎剂及醇提取物注射或灌胃给药,均可明显提高戊巴比妥钠的催眠作用,使睡眠动物数增加,睡眠时间延长。
4.抗菌消炎 冬凌草煎剂及醇提取物均可抑制肉芽肿的形成,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乙型链球菌、弗氏痢疾杆菌等有明显抗菌作用。
5.其他 抗氧化、解痉、影响免疫功能等作用。
【性味归经】 苦、甘,微寒。归肺、胃、肝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用于咽喉肿痛,感冒头痛,肺热咳嗽。近年用于食管癌、贲门癌、肝癌、乳腺癌、膀胱癌的治疗。
【临床应用】
(1)膀胱癌 冬凌草50g,加水1000ml,大火煮沸后小火煎煮40min,煎至500ml(每毫升含生药0.1g),过滤沉淀后取上清液,置广口瓶内,用超声热疗机水处理系统脱气后密封备用。治疗前患者留置三腔导尿管,膀胱注入脱气冬凌草煎液300~500ml,保留灌注3h[2]。
(2)食管癌、贲门癌 冬凌草糖浆(每毫升含生药1g),每日3次,每次30ml,饭后口服,连服2~3个月为一个疗程。经治疗病情稳定好转后,剂量可改为每次15~20ml,治疗1个月,停药休息1个月,间断治疗半年以上[3]。
(3)原发性肝癌 100%冬凌草糖浆每次30ml,每日3次。治疗半年,多数患者症状缓解,以肝痛减轻和食欲增加为明显[4]。
【用量用法】 水煎服,30~60g。
【制剂与成药】
1.冬凌草片:每片含生药3g。用于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等。口服,每次2~4片,3次/天。
2.冬凌草流浸膏:用途同片剂。口服,每次10~20ml,3次/天。
【不良反应】 冬凌草糖浆、片剂、浸膏剂、煎剂口服无明显不良反应,偶有恶心、腹胀、腹痛、腹泻。个别患者出现过敏反应。
【使用注意】 孕妇慎服。
参考文献
[1] 刘净等.海峡药学,2004,16(2):1.
[2] 丁向东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11):1039.
[3] 陈绍棠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11):43.
[4] 宋立人等.现代中药学大辞典.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白蔹
【基源】 为葡萄科植物白蔹Ampelopsis japonica(Thunb.)Makino的干燥块根。
【成分研究】
1.蒽醌类 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等。
2.有机酸类 龙脑酸、酒石酸等。
3.甾体类、萜类 β-谷甾醇、胡萝卜苷、没食子酸、卫茅醇、羽扇豆醇等。
4.其他 黏液质、淀粉、脂肪酸、酚性化合物等。
【药理研究】
1.抗菌 白蔹水浸剂在试管内对同心性毛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2.抗肿瘤 体外实验白蔹对宫颈癌细胞培养系JTC-26有抑制作用。
3.镇痛 配伍使用时,白蔹可明显增强乌头类药物的镇痛作用,提高电刺小鼠的痛阈值。
4.强心 配伍使用时,白蔹可减弱乌头类的抑制离体蛙心作用,或增强炙草乌的心肌收缩力[1]。
【性味归经】 苦、辛,微寒。归心、胃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敛疮生肌。用于疮痈肿痛,瘰疬痰核;水火烫伤,手足皲裂。
【临床应用】
1.配伍应用
(1)用于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白蔹配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用于热毒壅聚,痈疮初起,红肿硬痛者。
白蔹配皂角:清热解毒,促溃排脓消肿。用于疮痈脓成不溃者。
(2)用于生肌敛疮
白蔹配白及、冰片: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用于金创出血,疮疡溃后不敛等;研末猪油脂调敷外用治手足皲裂。如白蔹散(《鸡峰普济方》)。
2.鉴别应用
白蔹、山慈菇:两者均功善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主治痈肿疮毒。山慈菇解毒散结力强,善治疔疮发背及恶肿,并治咽喉肿痛、瘰疬痰核及癥瘕痞块。白蔹消痈止痛力强,又能生肌敛疮,对疮疡肿毒未成脓者可消、已成脓者促排、脓尽不敛者能生肌敛疮,故为治疮疡之良药。
【用量用法】 水煎服,4.5~9g。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成极细粉敷患处。
【不良反应】 偶可出现皮肤潮红发痒,轻度头晕、恶心、烦躁,停药后自行消失。
参考文献
[1] 肖培根.新编中药志:第一卷.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绿豆
【基源】 为豆科植物绿豆Vigna radiate(L.)R. Wilczak的干燥种子。
【成分研究】
1.蛋白质类 多为球蛋白。
2.脂肪类 多为不饱和脂肪酸,还有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醇等。
3.淀粉类 戊聚糖、半乳聚糖、糊精、半纤维素等。
4.其他 胡萝卜素、视黄醇、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维生素E、钙、铁、镁、锰、锌等。
【药理研究】
1.抑菌 绿豆衣提取液对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2.降脂 降血脂机制可能为绿豆中含有的植物甾醇结构与胆固醇相似,植物甾醇与胆固醇竞争酯化酶,使之不能酯化而减少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并可通过促进胆固醇异化和/或在肝脏内阻止胆固醇的生物合成等途径,使血清胆固醇含量降低[1]。
3.抗肿瘤 绿豆中提取的苯丙氨酸氨解酶对小鼠白血病L1210细胞和人白血病K562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4.解毒 绿豆蛋白、鞣质和黄酮类化合物可与有机磷农药及汞、砷、铅化合物结合形成沉淀物,使之减少或失去毒性,并不易被胃肠道吸收。
5.其他 增强免疫功能、抗氧化、清热解暑等作用。
【性味归经】 甘,寒。归心、胃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消暑,利水。用于暑热烦渴,疮疡痈肿;水肿,小便不利;药物及食物中毒。
【临床应用】
1.单方验方
(1)蕈中毒幻视 绿豆100~300g,生甘草10~20g,加水1000ml浸泡30min,然后煎煮取汁600ml,让患者不拘时代茶饮,每次服100ml左右,每日1~2剂[2]。
(2)肾病综合征 赤小豆、绿豆、黑豆各30g,茯苓10g,甘草5g。每日1剂,煎取2次,去草药留豆,混匀早晚分服(吃豆喝汤)。30剂为一个疗程[3]。
(3)婴幼儿腹泻 7粒绿豆,3粒白胡椒,加入乳汁内形成细末,然后让患儿平卧,把事先备好的药倒入患儿肚脐内,然后用略比肚脐大的布按压在肚脐上,再用胶布固定,以免药外出,维持4~8h[4]。
2.配伍应用
(1)用于清热解毒
绿豆配甘草:解毒。用于砒石、巴豆、附子、苍耳草等一切草木金石诸药中毒;鱼、蟹、豚、蛇等食物中毒;痈肿疮毒或防治痘疮、麻疹之流行感染;暑热烦渴,温疟伤津及夏令炎热之际(《施今墨对药》)。
绿豆配苍耳子:祛风清热解毒。用于鼻渊流浊黄涕者。
(2)用于解暑利尿
绿豆配六月雪:祛风清热解毒,活血利水。用于湿热水肿、腰痛。
绿豆配白扁豆、赤小豆:补脾和胃,化湿解毒。用于噤口痢,湿毒留滞之水肿尿浊。
【用量用法】 水煎服,15~30g,大剂量可用120g;或研末;或生研绞汁。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参考文献
[1] 李敏.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5:47.
[2] 张宏.中国中医急症,2000,9(1):17.
[3] 柳伟.陕西中医,2008,29(4):406.
[4] 贾全恩等.中国基层医药,2000,7(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