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家书抵万金(下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玖拾捌


| 1868年(同治七年)五月廿七日



与孝威


孝威知之:

尔前信言月初可到天津,筱涛兄信来,又言尔望后可到,至今未见尔已否出都消息。二伯书来,亦言久未见尔寄家信,尔母深以为念,尔殆不知老母之念尔耶?

数年来,军事倥偬,未暇教尔,观尔此次之进京会试,知尔之敢于违命也。尔母腊底春初病甚危笃,尔虽有忧戚之语,而一闻母病渐痊,准尔赴试,辄复欣然。试事报罢,犹复流连,不即归省视,知尔之忍于忘亲也。尔不知读书力学,惟希世俗科目为荣,知尔之无志。于端人正士及学问优长之人不知亲近爱慕,而乐与下流不若己之人为伍,知尔之无是非。我过宁津时,无意中见两张姓一捐中书,一高姓,均云是尔同年,在都时曾为尔代购人参者。吾观其鸦片瘾甚大,绝之。尔为母病买参乃托吸烟好友,何耶?湘潭韩姓同年曾到浙江,吾知之深矣,昨谕尔访下第寒士厚送盘费,尔乃托之此君,何耶?贺季和,汝妻兄也;黎尔民,尔姊夫也。骨肉之亲,情与理均须曲至,惟宜相规以善,彼此期于有成。若徒谑浪笑傲,饮食征逐,但有损并无益也。尔知之否?吾三十五岁始得尔,爱怜倍至,望尔为成人。尔今已长大,而所学所志如此,吾无望矣,一叹!


五月二十七日父书  






父亲要“肖子”,儿子京城现“才子气”





上一封信中左宗棠已安排夏筱涛陪同孝威来军营,父子关系妥帖融洽。但这封信在一开头,左宗棠便以责难的语气再次翻出儿子违抗家教、不顾母亲病危、擅自进京会试的旧账。读到这里,不禁让人大感意外。

接下来,左宗棠一口气数落出孝威三大罪状:不孝、无志、无是非。

是什么惹得左宗棠陡然翻脸,将一番舐犊深情转眼化作熊熊怒火?



一、张举人当面抽鸦片


原来事情是这样的:左宗棠带兵路过宁津时,碰上两个姓张的、与孝威同年的举人。此两人知道左宗棠资助贫困生回程路费的事,大约是想蹭点银子花,主动找上门来。

张举人是有理由找上门来的。左宗棠安排儿子花一百两银子给母亲买高丽参,这种高级补品北京城不容易买到,孝威委托他俩,所以左宗棠欠他们人情。左宗棠因此请两人吃饭。

不料这两个张姓同学也太不识相,得意忘形,居然在军营里当着左宗棠的面,吸起鸦片来。

左宗棠生平最恨人抽鸦片,楚军早立下铁纪,将士抽鸦片,轻者军棍;重则军法,即使不死也要脱层皮。左氏是将抽鸦片与人品恶劣等同起来看的。孝威结交的朋友是这样的,孝威居然还将给母亲买高丽参的大事托付给他们,他自己又能好到哪里去?

左宗棠的一颗悬着的心,“嘣咚”一下,从马背直接跌到地上。



二、孝威京城现“才子气”


惹左宗棠愤怒且使其痛心的事情,还不止此。

左宗棠安排孝威资助湖南籍贫困考生一千五百两白银做路费,除了五百两已落实到位,剩余一千两要孝威亲自上门去“精准扶贫”。不料孝威嫌麻烦,又委托一个姓韩的湘潭籍同年办这个事,而此人恰好以前在浙江时到左宗棠那里求过工作,左宗棠已深知其为人办事不靠谱。委托这种人去“扶贫”,他到底将银子“扶”进别人的口袋,还是“扶”进了自己的腰包,都是个未知数。

自己一番好心被儿子当成儿戏,左宗棠的炽热与真诚,再次被迎头浇上一桶冷水。

更让左宗棠伤心的是,孝威不但没有按父亲以前规范的要求,谨言慎行,为亲戚朋友树立一个好榜样,反趁此次会试,与妻兄贺季和、姐夫黎尔民在北京逗留,每天下馆子,去歌厅,花天酒地,才子气十足。

这哪里还是什么“佳子弟”,完全是纨绔子弟的样子啊!左宗棠第一次感到有点绝望了。

这么多年来,他还从来没有如此灰心丧气过。孝威是“家督”,是自己未来全部希望的寄托,正因为教育好他如此重要,从孝威六岁那年左宗棠给他写第一封家信起,十六年来,左宗棠将内心滚烫挚情的爱化作一个个斟酌的文字,谆谆教导,盼他“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这些年来,他对教好儿子始终充满信心。他相信,自己就是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事实将全部的美好与梦想、希望与寄托,一瞬间击得粉碎!

谁能安抚父亲那如同雪山崩塌一样的痛楚内心?



三、普通而平凡的父亲


在遗憾、理解与同情之余,今天再看这件事,我们不禁要问:善于反思的左宗棠是否想过,这一切真的有那么严重吗?造成儿子“不肖”的根源又在哪里?

毕竟孝威不过是一个二十二岁的青年,无论在长沙还是湘阴,他从小到大按照父亲的教导,被母亲与二伯父左宗植严格管着,每天除了读书、练书法、做文章,很少做别的事,缺少实践锻炼,动手能力不怎么强。

孝威第一次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北京,他到哪里去买到高丽参?只好委托江湖习气的朋友。这类朋友读书不能做伴,但跑腿打听消息,还真是百事通、万金油,不找他们找谁?

青年人平日在湖南乡下读书压抑久了,第一次来到繁华的都城北京,都会有放纵一回的本能冲动。北京一夜,吃喝玩乐,也是人之常情。当时的读书人似乎也流行这种风气,孝威的表哥胡林翼第一次到秦淮河畔,沉湎声色犬马,陶澍就给予充分理解,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左宗棠当年进京专心赶考,实为一无兴趣,二无经济条件。

左宗棠早年读过的《皇朝经世文编》

更关键的是,孝威作为陕甘总督的儿子,他有条件消费,要他还像父亲当年那样苦,也不现实。尤其是孝威手头不差钱,而自己又有花钱的冲动。

孝威极度压抑带来的极度释放,恰恰与左宗棠多年来的严管有不小的干系。

左氏此时依然还不知道,好孩子都是表扬出来的。年轻人是白纸一张,你将他说成什么样,他就会按照你的描绘长成你说的那样。

回看这么多年来,左宗棠在教育儿子方面,固然有许多真知灼见;但在教育的方式上,他确实是个再平凡不过的家长。他有着天下父母共通的过于关爱儿子的心理:自己走过的弯路,不希望儿子再走;自己犯过的错误,不希望儿子再犯。他不知道,青少年都是在不断犯错误又不断改正错误的跌跌撞撞中成长起来的。父母可以帮孩子长高,却无法代替孩子成熟,精神成长必须依靠孩子独立完成,再高明的父母也没办法越俎代庖。管得过多,要求过严,孩子很可能走向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