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重视“教育”,忽视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好,教育才有效
来到中国大陆的这些年里,我看到有些父母跟孩子交流的话题常局限在学习和成绩上,造成孩子叛逆、反感。父母越是说教,孩子越是不听,最后造成对立、仇恨,导致教育彻底失败。为何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其实每个孩子都希望听父母的话,关键是父母怎么说。每个孩子都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关键是父母怎么教育,采取怎样的方法。亲子关系好是教子成功的真正秘诀,做父母的应更多地关注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贴近孩子的心才是。
科学研究表明,孩子大脑发育最适合的场所就是温馨的家庭,最佳营养是安全感,最好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和引导。爱是陪伴,常常陪伴孩子会培养孩子强烈的家庭归属感。孩子小时候心里最渴望与父母的深度联结,这超越他们对其他一切的渴望。孩子通过什么方式与父母联结呢?就是跟父母亲密地生活,一起吃饭、阅读、散步、旅行等。通过做相同的事,孩子可以感觉“我们是一起的”,满足他们心中归属感的需求。最令孩子难以忍受的是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排斥另一方。这对孩子来说,就像是自己内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一样,结果必然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有的孩子自信心不足,认为自己不好甚至厌恶自己,有时候就是父母之间相互排斥和否定的体现。
父母和孩子的亲密关系是一条隐蔽的信息链,虽然是潜在的,却极其重要。孩子的很多问题都和亲子关系有直接关系。孩子说谎和欺骗,通常是因为父母专制,孩子害怕挨罚,只好说谎企图蒙混过关。淘气的孩子是因为被父母忽视,所以频频用出格的举动吸引父母注意。有网瘾的孩子大部分是和父母不交流,内心孤独、空虚,在现实中找不到能够支撑他们的事物,所以上网寻求精神寄托。总生病的孩子可能是缺乏父母的关爱,渴望被关注。
强势管教对亲子关系的破坏力最大。在父母的高压之下,孩子躲进自己的世界里,封闭了内心。孩子是脆弱的,一切严厉的批评都隐藏着某种伤害。有父母会问,不严厉批评,孩子屡教不改怎么办?那就换一种温和、尊重的方式对待孩子吧。错的方法、错的语言,如何能得到对的结果呢?
教育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未来影响非常深远,方法对了,孩子会欣然接受。方法错了,不仅影响亲子关系,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对孩子多用鼓励、支持、赞扬、正面的语言,孩子的人格就倾向于高自尊,对自我价值会形成比较高的认同,这样的孩子自信心与自律性都较强,将来做事容易成功;即使面对挫败也有自我调整的能力。
相反,如果这种父母的态度总是冷嘲热讽、挖苦责难甚至辱骂,孩子的人格就倾向于低自尊。负面情绪长期积累,孩子总处在自我怀疑与自卑之中,做事就不容易成功。他们在学校与别人的关系紧张,有一些还会产生精神障碍,患上抑郁症或其他心理疾病;长大后也易陷入焦虑,安全感差,缺乏同情心。
我们来看看下面两种不同父母的说话方式:
如果孩子的问题是亲子关系差造成的,父母就要想办法先改善关系,回归家庭,回到孩子身边,跟孩子说话和颜悦色,耐心倾听孩子心声,这样孩子才愿意倾诉。倾听是改善亲子关系的良策,会沟通能提升亲子关系的质量。
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正确方式包含下面几个原则。
态度比道理重要。父母不要一味地讲大道理,而要心平气和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让孩子明白是非对错,愿意接受父母的意见。在纠正孩子行为之前,先赢得孩子的心。
生活比学习重要。孩子放学回来以后,父母要用轻松愉快的言语来询问孩子在学校的生活,表达对孩子的关心,而非一味只问学习成绩好坏。
鼓励比批评重要。在孩子做对事情时应予以肯定和赞扬,对孩子不恰当的行为或错误表示理解和原谅,以提升其自信心和勇于认错的担当。
方法比要求重要。告诉孩子做好每一件事的具体步骤和细节,而非总提一些高要求,让孩子很难达到。
感觉比结果重要。父母的教育方法用对了,孩子的内心舒畅了,自然容易接纳父母的意见。至于结果,经过孩子的沉淀、反思和觉悟,日后在生活中会逐步体现出来。
父母和孩子好好说话,其实也是教孩子如何与别人沟通。与孩子沟通时,父母应懂得换位思考。把孩子当成主体,我相信一切看似坚不可摧的痼疾渐渐都可痊愈。教育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教育不等于说教,教育孩子其实是父母第二次成长的机会。所谓“人中龙凤”,均是与父母关系良好、精神人格健全、在生活中逐渐发现了自我并自我奋斗成功的人。
智慧的父母懂得帮助孩子从小就构建积极健康的自我,使孩子有勇气独自去外面的世界,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相反,那些从不陪伴孩子的父母、讥讽孩子的父母、过度溺爱或强势的父母、不能以身作则的父母,都是糊涂的、不称职的。他们有可能毁掉孩子的幸福和未来。
父母应该是每个孩子最初、最重要的知心朋友、人生导师和啦啦队队长,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努力学习的最大动力。家庭是我们的根基所在,是骄傲和进取的原动力。温馨良好的家庭氛围,永远是孩子奋斗的坚强后盾。所以,父母不仅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还要懂得营造和谐的气氛。最好的教育就在你和孩子的相处中,让孩子有问题愿意向你诉说,有欢乐愿意和你共享,有困惑愿意听你的分析。让我们摆好心态,珍惜每一天和孩子的相处,真诚地对孩子微笑,享受每一次和孩子的拥抱。顺其自然,日积月累,孩子这棵稚嫩的幼苗会在和风细雨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