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护与融合
——17—20世纪四川藏区城镇的城墙建设
提要:本文回顾了17—20世纪四川藏区城镇的城墙建设状况,投射出清至民国时期国家权力在民族地方社会的合法性认同与行动效能,以及中原文化在民族地区的渗透及发展。明清时期,伴随着中央政府基层权力在民族地区的深入,民族地区的城墙作为防卫及中央权力的代表出现在藏区。近代以来城墙所代表的礼教与中央秩序的符号体系日益崩溃,藏区城镇的城墙建筑的符号意义消解,只剩下潜意识的安全作用及形式化的防御功能。城墙在藏区的出现与消失反映了民族城镇在中原汉地文明与民族文化的冲突对立与融合中成长,并在这一过程形成了独特的城镇空间形态。
关键词:四川藏区,民族城市,城墙,城镇空间
四川藏区是藏族文化的边缘地区。实际上四川藏区在历史上并无固定疆界,今天四川境内的藏族文化区,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包括32个县。隋唐以前,四川藏区地域内曾有若干原始部落和民族在这一带频繁活动和迁徙过,并留下了他们各自的痕迹。公元7世纪初叶,吐蕃王朝进入藏区后,藏文化开始向康区的传播和渗透,直到今天四川藏区仍然积淀和保留了多民族文化,并且由于在地理上自成单元并相对独立隔绝,使它形成丰富的文化地理单元。清代至民国,中央政府致力于将四川藏区纳入王朝国家的行政体系。使国家权力介入该区域的社会生活中,从而开始了在国家权力与地方社会的互动。
在历史上,代表中原文明的中央政府扩大延伸权力的方式,是通过城镇控制广大腹地,城墙是中原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集中地体现了城市的军事、政治职能,而且也是标志城市和乡村的分界线,是古代城市最基本的物质实体。因此属于古代城市中最重要的市政设施之一,即所谓“一省之中,工程最大者莫如城廓。”考察四川藏区城镇的城墙建设可以透视出清至民国国家权力在民族地方社会的生长方式,及民族城镇在中原汉地文明与民族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