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语体语法、规范与修辞(上、下) (著者长期探究、倾情奉献科技语言写作类系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语音和文字

1.2.1 语音的概念及含义

学过物理学的,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形成的,这种振动从空气中或别的物体中传达到人耳,刺激人的听觉神经,就发生了声音的感觉。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声音,简单地说就是语言的声音。语音的概念有以下两方面含义。

(1)语音一定是由人的器官发出的。自然界的声音如叫醒的铃声、刮风下雨声、砍柴泼水声以及虫鸣鸟叫声等都不是语音,这类声音是反射的,而语音是有意表出的。有意表出的声音,或许在出现初始也有一些是摹拟事物的声音,但到约定俗成时,就要遵照社会的约束、习惯。习惯不同,声音也便不同,全世界的语言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因为习惯不一致的缘故。

(2)语音一定是有意义的。咳嗽声、哭笑声、呻吟声、喷嚏声等虽然也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有时也许能传递一些信息,但只是人的一种生理现象,并不具有一定的意义,不起交际作用,因此也不是语音。只有有词句意义的声音才能是语音。

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一套符号系统,必定依托于一定的物质形式,既可依托于声音,也可依托于文字。文字不过是记录语言的辅助工具,语音才是最根本的物质材料,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这种物质就是声音,是振动的空气层,尽管用肉眼看不见,但它的确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证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观点时曾经这样表述:

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因而,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语言必须借助语音来传递信息。世界上所有民族都不约而同地用有声语言来交际,说明借助语音来交际是人类在进化中最自然、合理的选择。没有语音这个物质外壳,意义无法传递,语言也就不能成为交际工具。不同的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音系统及结构。

1.2.2 语音的性质

语音同其他声音一样,产生于物体的振动,具有物理属性;它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具有生理属性;它是由人的听觉器官和大脑接收、理解的,具有心理属性;更重要的是,它要表达一定的意义,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必须是由使用该语言的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因此又具有社会属性。这四个属性中,社会属性是其本质属性。

1. 语音的物理属性

语音与自然界的声音相同,首先是一种声波,属于物理现象,具有物理属性。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发音体振动时,震荡其周围的空气或其他媒介,就会形成一种疏密相间的声波;声波作用于人耳,刺激听觉神经,就使人产生声音之感。例如,敲锣时,被敲打的锣面先弯向左边,左边空气就被压密;再弯向右边,左边空气就变得稀疏。这种疏密相间的声波传到人的耳朵,耳朵里的鼓膜也随着空气振动,刺激神经系统中掌管听觉的部分,于是就成为所听到的声音。声波是肉眼看不见的,对比一下看得见的水波就容易理解了:水波的波峰就像声波的密部,波谷就像声波的疏部。水波是一种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横波,声波则是一种与传播方向平行的横波。声音有乐音和噪音之分:周期性出现重复波形的有规则声波叫乐音,非周期性出现重复波形的不规则声波叫噪音。

语音同其他任何声音一样,具有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四种声学特征,构成了语音四要素。前三个要素称为非音色要素。

1)音高

音高指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快慢。发音体在一定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音高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频率,频率高,声音就高,反之则低。人能听到的声波的频率在16~20000Hz,低于16Hz的声波叫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次声和超声人们感觉不到。

物体发音有高低的区别,通常与其大小、长短、粗细、厚薄、松紧等有关,大的、长的、粗的、厚的、松的物体振动慢,频率低,声音低,反之则高。例如,口琴的高音簧片短而薄,低音簧片厚而长;胡琴的高音弦细,低音弦粗。人发音时能通过肌肉控制声带的松紧,形成不同的音高。语音的音高取决于声带的长短、厚薄、松紧。人的声带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说,成年女性的声带短、薄、紧,成年男性的声带相对长、厚、松,所以女性比男性的声音要高;老人一般声音低,小孩声音高,也是同样道理。同一个人,要改变其音高,就要把声带拉紧或放松到合适的程度。

音高在汉语中有特殊的重要性。汉语的几种声调(字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及语调的主要特征就是音高的不同变化——高、升、低、降。平常说的“声音高”,一般指声音响亮,属音强问题,而非音高问题。

2)音强

音强指声音的强弱,取决于发音体振动幅度的大小。发音体振动过程中振动的物理量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值叫振幅,振幅大,声音就强,反之就弱。发音体振幅大小又取决于发音时用力的大小。例如,同一根胡琴的弦,长度不变,如果用力拉,声音就比较强,轻拉时就比较弱。语音的音强主要是由发音时气流冲击声带的气流压力变化控制的,气流压力大,声带振幅大,音强就强,反之就弱。

音强和响度是两个有联系但并不相同的概念。音强指声波本身的强弱,是客观存在的物理现象;响度是人耳对声波感觉的强弱,是客观存在在主观上的反映,是物理现象和生理现象的综合。人耳对于不同频率的声音的灵敏度是不同的,例如在同样条件下,元音ɑ、o就比i、ü要响。人的听觉在140dB的音强之内,再大就会觉得鼓膜疼痛,以致损坏鼓膜。

音强在不少语言中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汉语中的重音、轻音就是由音强不同所致。例如:“地道”(dìdào)是名词,指在地下掘成的交通坑道(多用于军事);“地道”(dì·dɑo)是形容词,有三个义项:❶真正是有名产地出产的。真正的;纯粹;(工作或材料的质量)实在;够标准。英语中单词的重音不同,词义就可能不同,例如object, commune, instinct等词的重音不同时,其意义就不相同。另外,重音在句中也有重要作用,对于同一句子,重音处于不同的位置,句义就不同。

3)音长

音长指声音的长短,取决于发音体振动时间的长短。振动时间长,音长就长,反之就短。语音也不例外,很多语言都用音长来区别意义。同是“啊”(ā)的声音,表示应答或回应时比较短,表示沉吟思索时就比较长。汉语一般不用音长来区别意义,但音长常以伴随性的特征出现。重读音节以音强为主要特征,音强较强,音长也相对较长;轻声音节的音强较弱,音长也相对较短,音长短起主要作用。例如:“精神”(jīnɡshén)和“精神”(jīnɡ·shen)这两个词,其总长度相同,但前者的“精”和“神”的音长相同,而后者的“精”的音长长于“神”,而且后者的“神”的音长比前者的“神”要短。另外,上声与其他声调相比要长一些,而去声则相对短些。英语、法语、德语、日语及各种方言都用音长来区别意义。

4)音色

音色又称音质,指声音的个性、特色或品质,是四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取决于声波振动形式的不同。例如,8个标准元音[i],[e],[ε],[a],[u],[o],[ɔ],[ɑ]的波形不同,所以它们的音色也不同。音色是造成音与音之间不同的根本特征,因此是声音的本质特征。造成音色不同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发音体不同。不同物体振动时形成的声波形式不同,音色就不同。例如,胡琴和口琴的音色不同,因为发音体一个是琴,一个是簧片。每个人的声音听起来不同,就是因为他们各自的发音器官(如声带)构造不同。不过,这一条并不能区别意义。

(2)发音方法不同。发音方法指外力作用发音体使之振动的方式,不同的方式产生不同的音。例如,同一把胡琴发音,用弓拉和用指弹演奏,发出的音色就不同。汉语中,塞音[g],[k]和擦音[h],[x],前者用爆破方式发音,后者用摩擦方式发音,造成的音色就不同;发辅音时送气不送气、清还是浊都是发音方法的问题。

(3)发音时共鸣器形状不同。共鸣器指能与发音体的振动产生共振的空间,可以辅助放大发音体发出的声音。例如,把同一把音叉插到不同形状的共鸣匣上,所形成的音色就不同。人发音的共鸣器是口腔、鼻腔和咽腔,其形状不同,发出的音就不同,人可以通过发音器官的运动(如调整舌位、口形等)来改变共鸣器的形状,从而造成不同音色的音。例如,元音[ɑ],[i]的音色不同,主要是由于发[ɑ]时的口腔共鸣器形状与发[i]时的不同;[e],[u]的发音体都是声带,但由于发音时舌位的高低、前后以及嘴唇的圆展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音。语音中一个个音素的不同,例如元音ɑ,o,e和辅音b,p,m,f等,主要就是音色的不同。

任何语言都是语音四要素的统一体,但各种语言中这四种要素被利用的情况不完全相同。音色在任何语言中都是用来区别意义的最重要的要素,但其他要素在不同语言中的区别意义的作用不尽相同。汉语中,除音色外,音高的作用也十分重要,声调主要是由音高构成的,能区别意义;音强和音长在语调和轻声里也起着重要作用。此外,还有发音的时间、地点、方向、距离等要素,以及使人觉得愉快或不愉快等的情调反应。

2. 语音的生理属性

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发音器官及其活动决定了语音具有生理属性。发音时发音器官的状况及所用方法不同,发出的声音就不同。人的发音器官好比一架乐器,有动力部分、发音体部分和共鸣部分三大部分。动力部分是呼吸器官,发音体部分是喉头和声带,共鸣部分是咽腔、口腔和鼻腔。

1)呼吸器官

呼吸器官由肺、气管、胸腔、横膈膜构成,能呼出气流,气流是发音的动力。肺是胸腔里两个有弹性的袋子,其下面支在有弹性的横膈膜上,好比呼吸气流的活动风箱,通过呼出和吸入气流为发音提供动力,因此肺是气流的动力站。气管是气流出入的通道,吸气时气流经过气管进入肺部,呼气时气流由肺部经过气管呼出。吸气时,横膈膜下降,肋骨提起,胸腔容量增加,肺就胀起来,外面的空气就自然流入;呼气时,横膈膜上升,肋骨下降,胸腔容量缩小,肺里的空气挤出去,通过支气管、气管到达喉头,使声带振动,发出微弱的声音,经过咽腔、口腔、鼻腔这些共鸣器的扩大和其他发音气管的调节,发出各种不同的语音。

呼吸器官的作用是呼吸,呼吸的气流就是语音的动力来源。由呼出的气流造成的音叫呼气音,由吸入的气流造成的音叫吸气音。一般语言里的语音总是以呼气音为主,个别语言像非洲的某些语言以及汉语的一些语言里有不少吸气音。

2)喉头和声带

喉头好比一个小匣子,由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和两块杓状软骨组成,呈圆筒形,上通咽头,下接气管。声带(嗓子)位于喉头的中间,在它上面还有两片假声带。声带是两片富有弹性的薄膜,很小很薄,长13~17mm,总共大概有小指甲盖那么大,振动起来像飘动的旗帜。声带的前端黏附在甲状软骨上,后端分别与左右两块杓状软骨相连接,两片声带之间的空隙(处于中间位置)叫声门。在声带和软骨的四周都包有肌肉。肌肉的运动使杓状软骨活动起来,既可以改变声带的紧张度——放松(变厚)或拉紧(变薄),又可以使声门打开或关闭,从而引起声带振动频率的变化。声带的中间是音声门,杓状软骨的中间是气声门。声门完全闭住,是咳嗽前的状态,即喉塞音;呼气时,声门大开;耳语时,只是气声门打开;发音时,只是音声门打开。当人呼吸时,呼出的气流通过声门使声带振动发出声音,控制声带松紧的变化就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来:呼气或发清音时,声门大开,气流自由流出,声带不振动;发浊音时,声门先关闭,气流呼出时冲击声门,使声门打开一条缝隙,气流从中流出,同时声带发生振动。

3)咽腔、口腔和鼻腔

咽腔、口腔和鼻腔是发音的共鸣器部分,同语音的关系密切。咽腔是个三岔口,前通口腔,上连鼻腔,下连喉头,是重要的发音器官。发音的气流从肺部呼出,由喉头经过咽腔到达口腔和鼻腔,形成共鸣,然后经由口腔或鼻腔流出。所以,咽腔、口腔和鼻腔不仅是气流通道,还能起共鸣器的扩大声音的作用。

对发音来说,口腔是最重要的。调节成各种各样的语音主要是靠口腔内的各个器官起作用。口腔上面的叫上腭,下面的叫下腭。上腭可分为上唇、上齿、上齿龈、硬腭、软腭和小舌,下腭可分为下唇、下齿和舌头。舌头又分为舌尖、舌叶和舌面,舌面又分为前、中、后三部分,舌面后习惯称舌根。口腔的后面是咽头。

上腭上面的空腔是鼻腔,软腭和小舌处在鼻腔和口腔的通道。软腭是硬腭后较软的部分,软腭后连接小舌。小舌是像舌头一样能自由活动的肌肉坠儿,可翘起或垂下,其作用是调节气流通道。软腭和小舌上升时,鼻腔闭塞,口腔畅通,气流从口腔通过,这时发出的声音主要在口腔中共鸣,叫口音;软腭和小舌下垂时,口腔阻塞,气流只能从鼻腔呼出,这时发出的声音主要在鼻腔中共鸣,叫鼻音。软腭和小舌呈半悬状态时,气流同时从口腔和鼻腔呼出,这时发出的声音在口腔和鼻腔中共鸣,叫鼻化音,也叫半鼻音或口鼻音。法语,汉语中的上海、西北方言(如西安话、兰州话)中就有鼻化元音。鼻腔的作用是使声音发生共鸣,发出不同的鼻音,还要唇、舌、齿、腭等器官共同活动。

3. 语音的心理属性

语音的心理属性是对语音物理属性与生理属性的感知。人的听觉器官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外耳可见部分叫耳郭,主管收集与放大声波。声波沿着耳道传到鼓膜,使鼓膜产生振动。中耳在鼓膜里,是头颅骨中的一个腔,内有锤骨、砧骨和镫骨三块听小骨。镫骨覆盖内耳的卵形窗。中耳可以保护内耳并对声波具有筛选与继续放大的作用。内耳也叫耳蜗,呈蜗牛状,是颅骨腔内的一个小腔,其作用是把外界传入的机械振动转换为神经冲动,经过有传入和传出信息功能的神经细胞——神经元——的传导,传到大脑皮层内能够理解语意的维尔尼克区——听觉神经中枢,通过舍去语音中的多余度,捕捉语音间的区别特征,完成感知和理解。

4. 语音的社会属性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属于社会现象,语音作为语言的物质外壳,当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具有社会属性,这是语音的本质属性。语音的社会属性可以从语音与意义的结合以及语音的系统性两个方面来考察。

语音与其他声音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它与其所代表的意义相结合,不过这种结合不是必然的,用什么声音与表示什么意义没有必然的联系。语言的各种意义靠语音表示出来,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示什么样的意义,是由使用这种语言的人群在使用中约定俗成的。例如同样的意义,汉语叫“科学”,英语叫“science”,而在其他语言中则是另外的形式。一种语言中,同一语音形式也可表示不同的意义,如汉语中的“lì”表示“力”“历”“立”“丽”“利”“沥”“例”“隶”等多种意义。同一意义可用多种不同的语音形式表示,如汉语中的“目”(mù)和“眼”(yǎn)是同一事物的两种叫法,英语中的“汽车”有“autocar”“automobile”“bus”“car”“heap”等多种叫法。语音与意义的结合固定下来以后,个人是不能随意改动的,如果有人不顾社会的约定俗成,擅自改动词语的语音形式或任意赋予某一语音形式以不同的意义,那么别人就会听(看)不懂,也就无法进行交际了,这也是语音的社会属性表现。

语音的社会属性还表现在语音的系统性方面。任何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音系统,比如有哪些音,没有哪些音,哪些音能和哪些音相拼,不能和哪些音相拼,哪些音能区别意义,哪些音不能区别意义等,这些主要是由语音的社会属性决定的。同样的两个音,在一种语言里区别得很清楚,而在另一种语言里其差异就可以忽略不计。汉语中有zh、ch、sh等卷舌音,而英语中没有;英语中有[b]、[d]、[ɡ]等浊塞音,而汉语中没有。这并不是因为汉、英两个民族的发音器官不同,而是因为这两个民族各自选择了本民族的语音系统,其各自的语音系统经历了独特的演变过程。n、l在汉语中分属不同的语音单位,而在不少方言如南京话中就属于同一个语音单位:它们在普通话里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但是到了南京话里,可以相互替代而不影响意义,如“南”“兰”同音,“年”“连”同音。这从语音的物理属性和生理属性都是无法解释的。

一个人由于自幼受特定语音系统的熏陶,往往对母语中具有的语音特征较为敏感,发音也容易,而对母语中没有的语音特征则不易辨别,发音就不大容易,例如西方人对汉语的四声和汉族人对西方语言的颤音、浊塞音都不好分辨,常常难以准确发音。但是,一个人经过系统的训练后,是完全可以掌握多种语音系统的。这充分说明,语音系统与物理、生理、地理等非社会因素无关,而只是社会习惯的产物。

1.2.3 语言体系的声音

语言体系的声音是一个结构成分有限的、相对稳定的语音模式,是从语言的语音系统中切分出来的语音单位,如音素、音节、音位等。语言体系的声音存在于言语的声音里,不断被运用、发展着。

1. 音素

音素是从音色角度切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把一个音节按音色的不同进一步切分,切分到不能再切分的程度,得到一个个最小的各有特色的单位,就是音素。例如:英语中,“foot”(脚)可划分出“f”“u”“t”三个音素,“worth”(值)可划分出“w”“ə”“θ”三个音素;汉语中,“技”(jì)可划分出“j”“i”两个音素,“学”(xué)可划分出“x”“u”“e”三个音素,“想”(xiǎnɡ)可划分出“x”“i”“ɑ”“nɡ”四个音素;“啊”(ā)、“鹅”(é)、“衣”(yī)只有一个音素,分别是“ā”“锓yī”。可以看出,不能将音素和字母等同起来。记录音素的书写符号叫音标。

音素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元音又叫母音,指发音时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咽头不受阻碍(但受节制,如唇是否圆、口腔开合程度)而形成的音素,如汉语里的“ɑ”“o”“e”“i”“u”“ü”等。辅音又叫子音,指发音时气流在口腔或咽头受阻碍(发音通道出现阻塞或明显可闻的摩擦)而形成的音素,如汉语里的“b”“m”“f”“d”“t”“n”“l”“t”“s”“r”“zh”等。元音和辅音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气流受阻与否。发元音时,气流通过口腔、咽头不受阻碍(但受节制);发辅音时,气流通过口腔、鼻腔和咽头时受到某个部位的阻碍。这是元音和辅音的主要区别。

(2)发音部位紧张度。发元音时,发音器官各部位保持均衡的紧张状态;发辅音时,发音器官构成阻碍的部位比较紧张,其他部位则比较松弛。

(3)气流强弱。发元音时,气流较弱;发辅音时,气流较强。

(4)声音响度。发元音时,声带一定振动,发出的声音响亮;发辅音时,声带不一定振动,声音一般不响亮(有的声带振动,声音较响亮,如“m”“n”“l”“r”“nɡ”等,有的声带不振动,声音不响亮,如“k”“t”“z”“c”等)。

2. 音节

音节由音素构成,是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听觉上最容易分辨出来的语音单位,也是自然感到的最小语音片段。每发一个音节,发音器官的肌肉,特别是喉部的肌肉,都明显地紧张一下,每次肌肉的紧张度增而逐减,就形成一个音节,几次紧张就有几个音节。一个音节的音量都是由强到弱。汉语一个音节可以只有一个音素,也可以由几个音素合成,最多可以有四个音素。汉语音节和汉字基本上是一对一的关系,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例如,“科”(kē)是一个音节,“科学”(kēxué)是两个音节,“科学家”(kēxuéjiā)是三个音节,“科学技术”(kēxué jìshù)是四个音节,“发展科学技术非常重要”(fāzhǎn kēxué jìshù fēichánɡ zhònɡyào)则是十个音节。只有少数例外,出现在儿化音节里,如“花儿”(huār,读音为huā'èr时,指甘肃、青海、宁夏一带流行的一种民间歌曲)、“地儿”(dìr)、“哪儿”(nǎr)都写成两个汉字,可读成一个音节;“自各儿”(zìɡěr)、“大伙儿”(dàhuŏr)、“多会儿”(duō·huir)都写成三个汉字,可读成两个音节;“科教片儿”(kējiàopiànr)写成四个汉字,但读成三个音节。过去曾用“瓩”表示“qiānwǎ”两个音节,“浬”表示“hǎilǐ”两个音节,现在的规范写法分别是“千瓦”“海里”。

3. 声母、韵母、声调

汉语音韵学的传统字音分析方法是把一个字音(音节)分成前后两段,即分析成声和韵两段,前段称为声母,后段称为韵母,把贯通整个音节的音高变化叫声调。因此一个音节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声母就是一个音节开头的辅音。例如,“创新”(chuànɡxīn)这两个音节,其声母分别是辅音“ch”和“x”。有的音节不以辅音开头,音节前头那部分是零,习惯上称为零声母。例如,“按”(àn)、“爱”(ài)开头没有辅音,为零声母音节。声母和辅音不是一个概念。汉语里,声母都由辅音充当,但不能说凡辅音都是声母。汉语里有22个辅音,其中20个专做声母。一个辅音“n”既可做声母,也可做韵母,例如“nán”(南,男)前面的“n”是声母,后面的“n”是韵尾。另一个辅音“nɡ”只做韵尾,不做声母,例如“fānɡ”(方)中的“nɡ”。

韵母就是一个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主要由元音来充当(可以说汉语里的所有元音都可做韵母,但不能说韵母就是元音),还有一部分由元音加辅音构成,如“ɑn、ɑnɡ、in、inɡ”等。例如“创新”(chuànɡxīn)这两个音节,其韵母分别是辅音“uɑnɡ”和“in”。韵母和元音不是一个概念。韵母可以是一个元音(单元音),或元音的组合(复元音),或元音和辅音的组合。例如:“纳”(nà)的韵母“ɑ”是单元音;“学”(xué)、“调”(tiáo)的韵母“ue”“iɑo”是复元音;“永”(yŏnɡ)、“天”(tiān)的韵母“onɡ”“iɑn”是元音和辅音的组合。零声母音节的韵母就是其整个音节。

声调指依附在声韵结构中具有区别意义的音高(高、低,升、降,曲、直,长、短)变化。例如:“起”(qǐ)的音高,听起来先降到最低然后再升高上去,这种先降后升的音高变化形式就是音节“起”(qǐ)的声调;“接”(jiē)、“结”(jié)、“解”(jiě)、“界”(jiè)四个音节的声母和韵母都相同,只是声调不同,表示的意思自然就不同。

4. 音位

音位指一种语言系统中有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也就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来的音类。例如:“杯”(bēi)、“飞”(fēi)、“黑”(hēi)、“勒”(lēi)四个音节有相同的韵母[ei]和平声调,它们的不同意义是通过声母“b”“f”“h”“l”来体现的;“骂”(mà)、“密”(mì)、“莫”(mò)、“木”(mù)四个音节有相同的声母[m]和去声调,它们的不同意义是通过韵母“ɑ”“i”“o”“u”来体现的。因此,辅音“b”“f”“h”“l”和元音“ɑ”“i”“o”“u”都分别是一个个不同的音位。

1.2.4 言语的声音

言语的声音是动态、变化的语音模式,例如句子以上的语流、语流音变、语调以及具体说话时的发音等。言语的声音是语言体系的声音运用的结果。

1. 语流及语流音变

说话或阅读(朗读)时,并不是一个字(词)一个字(词)孤立地说或读出来,而是把一串音节组成词、词组、句子连续发出,形成一连串自然的语流。语流是具体语言中由音节和音节组合起来所形成的言语的语音形式。由音位组合起来的音节能载负的意义是极其有限的,只有用各种音节组合起来的语流,特别是句子以上的语流,才能表达出无限的语意。语流中有一种特别值得重视的语流现象,称为语流音变,又叫共时音变,指语音单位的读音进入具有连续语流的言语之后,某个音由于受到前后音或者说话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发音上发生某种变化,即音节之间、音素之间、声调之间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各种语音变化。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增音、减音等。

语流中两个邻近的不同的音,其中一个受到另一个的影响变得跟另一个相同或相近叫做同化。例如:英语中的复数词尾[s]本是清辅音,可在“dogs”中,[s]受到浊辅音[ɡ]的影响而变成[z];汉语中的“miànbāo”(面包),因“n”受后面双唇音“b”的影响变为唇音“m”,整个语音变为“miàmbāo”。

语流中两个邻近的相同或相近的音,因避免连续时拗口而导致其中之一发生变化(即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叫做异化。例如:“wǎnɡzhǐ”(网址),第一个上声字中的ǎ被第二个上声字异化而变为阳平调,整个语音变为wánɡzhǐ。

语流中一个音由于所处地位或受邻近音的影响而失去原有的声调,变成一个较弱(又轻又短)的音,叫做弱化。例如:英语中的“but”[bʌt]被读成[bət];汉语中轻声音节的音会发生弱化,如“地方”(dì·fɑnɡ)、“故事”(ɡù·shi)、“队伍(duì·wu)”中后面的字“方”“事”“伍”被读为轻声。

语流中有时加进原来没有的音叫做增音。例如:汉语中的“谁啊”的语音“shéi'ɑ”变为“shéiyɑ”;英语中的不定冠词“a”用在元音之前要变成“an”,如“an associate professor”(一位副教授)。

语流中某一个音在发音时丢失叫做减音,又叫脱落。例如:“豆腐”的语音“dòu·fu”变为“dòuf”;英语中有较多的减音,如“I am”读为“I'm”,“He can not”读为“He can't”。

2. 语调

语调即说话的腔调,就是一句话里语音高低轻重快慢的配置,表示一定的语气和情感。讲话或读语句、文章时,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相应的语调。例如:对祝贺性的内容,语调应该高亢而热烈;对宣布性的,应该平稳而严肃;对悼念性的,应该低沉而悲痛;对声讨性的,应该急促而激昂;对记述性的,应该严谨而细致;对表现性的,应该灵活而丰富;……。同一语句用不同的语调,会有不同的意思,因此语调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语调主要指句调,属言语的声音,通常有语调位、句重位、句时位、句顿位等方面。

语调位主要指句子语气的高低升降。一般情况下,降调多用于陈述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升调多用于疑问句。例如:同样一句“比赛结束”,用不同的语气读成“比赛结束。”“比赛结束!”“比赛结束?”,就表达了不同的意思;同样一句“有了”,读成“有了。”和“有了?”,表意截然不同,前者表示肯定,表示确实“有”了,后者表示疑问,“有”还是“没有”,不能确认。当然,实际中对具体的句子还要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例如,表达肯定态度的反问句和选择疑问句,有时可以用降调;表示踌躇、迟疑、夸张、讽刺意味的复句,有时可以用有升有降的曲折语调。

句重位通常比词重位更强,而且受全句中心意思的制约,包括句子的节律重音和逻辑重音。例如:“火烧(huŏ·shɑo)两元钱一个。”和“火烧(huŏ shāo)圆明园是一种耻辱。”两句中,“火烧”的语音轻重不同,造成句子的节律重音不同,所表达的意思自然就大不相同。再如:“我送老同学10本军事战略方面的书。”一句中,重音如果落在“我”上,就强调“是我而不是别人”;如果落在“老同学”上,就强调“是送给老同学而不是送给别人”;如果落在“10本”上,就强调“送书的数量是10本而不是别的数量”;如果落在“军事战略”上,就强调“送给老同学的书是关于军事战略的,而不是其他方面的”……。重音处于句中的位置不同,造成句子的逻辑重音不同,句子意思的侧重就会不同。

句时位指全句时间的长短,一般分长句和短句,长句要慢说,短句要快说。同一句子用不同语速可表达出意义的差别(如询问义、激动义、强调义、讽刺义)。例如:“做事要注意方法!”一句,说得特别快,可表示出一种生气、不高兴或愤怒情调,流露出一种对现有做法的很不满意之意;相反,说得特别慢,则可表示出一种关心、爱护情调,流露出一种虽对现有方法不赞同却对听话对象寄予纠正现有方法的殷切希望之意。

句顿位指句中停顿位置不同而引起语意的不同。例如:①“每天抽两个半小时跑步。”一句中,“两个”“半小时”之间如果没有停顿,则表示“2.5小时”,如果有停顿,则表示“2×0.5小时”。②“编辑工作人员中青年较多。”一句有两种停顿:“编辑工作人员,中青年较多。”“编辑工作人员中,青年较多。”③“男人没有了女人就恐慌了。”一句也有两种停顿:“男人没有了,女人就恐慌了。”“男人没有了女人,就恐慌了。”④“1600加68乘以7减2。”一句可以有以下几种停顿:“1600加68,乘以7,减2。”“1600加,68乘以7,减2。”“1600加68,乘以7减2。”“1600加,68乘以,7减2。”……

1.2.5 汉语常见语流音变

汉语中的语流音变现象很多,常见的有变调、轻声、儿化、“啊”的变读。

1. 变调

变调也叫连续变调,指在连续的语流中,因相邻音节相互影响而改变其中某个单字调调值的现象。这种变调多数是由前一音节声调受后一个音节声调的影响引起的。汉语中,当受到邻近音节声调影响的时候,四种声调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变化,但阴平、阳平的变化并不明显,变化最明显的主要有上声、去声的变调,还有“一”“不”的变调。

上声音节单念或在语流末尾时声调不变,但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声调发生变化:①上声字在非上声(上声+非上声,非上声指阴平、阳平、去声、轻声)字前变为半上。例如:北方、火车、北京、统一、首都、手机、指标、网吧(在阴平前);语言、海洋、祖国、导航、品牌、彩屏、改良(在阳平前);解放、宇宙、土地、法律、巩固、网站、软件、搞定(在去声前);起来、宝贝、走着、椅子、我们、码头、好处、尾巴(在轻声前)。②两个上声字紧相连(上声+上声),前一个上声字变成近似阳平。例如:水果、了解、理想、领导、管理、打扫、勉强、演讲、海选、主打、古典、早晚。由于连续变调的作用,原本字调不同的词语就有可能变成读音相同的了。例如“雨水”和“鱼水”、“美好”和“没好”、“组长”和“族长”、“有井”和“油井”等。③三个上声字相连,主要按词语的节律和结构变调,如果停顿在第二个上声字后,即为“2+1”组合(双单格),通常是前两个字变得近似阳平,第三个字不变,例如“演讲|稿、展览|馆、管理|组、洗脸|水、选举|法、手写|体”;如果停顿在第一个上声字后,即为“1+2”组合(单双格),通常是第一个字变成半上,第二个字变得近似阳平,第三个字不变,例如“李|厂长、好|领导、有|理想、很|勇敢、小|雨伞、纸|老虎”。④三个以上上声字相连,按词语的语法结构和语义紧密度划分出语义停顿来,按语义停顿确定出音节段(适当分组,两个或三个字一节),然后按照上述规律进行变调。例如:有|理、喊小梁|打桶水、你|我|点|果、种马场|养有|五百匹|好母马。⑤上声字在轻声字前(上声+轻声)变成半上或近似阳平,例如:“比方、讲究、枕头、老实”等(上声字与本调是阴平、阳平、去声的轻声字相连,变为半上);“朋友、可以、打手、老虎”等(上声字与本调是上声的轻声字相连,变为近似阳平);“妹妹、姐姐”等(上声重叠表示亲属称谓的词,变为半上加轻声)。

汉语中,由两个音节组成的词占绝大多数。前一声调的尾部与后一声调的头部相连时,总是互相迁就:两个阳平相连时,后一阳平竟变成低升;两个去声字相连,前一个变为半去,而后一个也成了低降。这些都是一种异化变调,例如“创意、构建、数字、硬件、电信、制作”。

“一”的声调在单念,或在语句末尾,或表示序数、基数,或后面跟着别的数词时,读本调阴平,例如“一、万一、始终如一、唯一、统一、第一、一楼、一九六八”。但它在以下情况变调:①在去声字前变为阳平,例如“一样、一定、一切、一概、一次、一律、一刻、一个、一致、一向”等;②在非去声字前变为去声,例如“一般、一天、一些、一只、一名、一起、一秒、一成、一群”等;③夹在相同的动词中间变为轻声,例如“想一想、看一看、尝一尝、说一说、试一试、问一问、数一数、送一送”等。

“不”的声调在单念,或在语句末尾,或非去声字前面时,读本调去声,例如“不、决不、我不、不说、不谈”等。但它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变调:①在去声字前变为阳平,例如“不错、不看、不易、不论、不去、不动、不要、不像”等;②在非去声字前变为去声,例如“不安、不多、不行、不如、不管、不朽、不同、不管、不开”等;③夹在相同的动词之间读轻声,例如“找不找、看不看、尝不尝、数不数、送不送”等;④在否定补语中即肯定否定连用时读轻声,例如“打不开、差不多、去不成、说不好、做不好、来不了”等。

在口语中,非阴平的单音形容词重叠的第二音节可以变为阴平,例如“红(的)、狠(地)、好(地)”等;部分双音形容词或动词AABB式重叠的第三、四音节可以变为阴平,例如“漂漂亮亮、结结实实、痛痛快快、缝缝补补、溜溜达达”(叠音后缀);部分形容词叠音后缀可以变为阴平,例如“绿油、红彤、灰蒙、热腾”。“七、八”在去声前面可以变为阴平,但现在通常不变调了,一律读本调阴平,例如“七个、七路、八个、八块”等。

2. 轻声

每个音节都有固定的声调,但在一定的语流中,有的音节会因弱化而失去原有的声调,变成一种又短又轻、调值模糊的调子,叫做轻声。例如:“夫”(fú)的单字调是阳平,但在“工·夫”(ɡōnɡ·fu)、“丈·夫”(zhànɡ·fu)等词中变成了轻声,类似的词还有“桌·子、石·头、聪·明、看·见、他·的、说·了、去·过、听·听”等,其中黑点后面的字不读为其原来的声调,而是变成一种又短又轻的调子。这是一种声调的变化,是汉语里一种重要的语音现象。汉语四种基本声调的字,在一定条件下都可失去原调读成轻声。轻声是语流中的弱化现象,是四声之外的一种特殊变调,但不是独立的调类,即不能与四声并列而成为第五种声调,用拼音字母注音时通常不用标调,一般用在字前加黑点的方法来表示。

轻声是音节连续出现时产生的一种音变现象,轻声音节总是出现在其他音节后面,或夹在词语中间,一般不出现在词或句子的开头。所有轻声音节都要失去其原来的调值,但它在音高上又会受前面音节调值的影响而产生差异。一般情况下,前面的音节是上声,后面的轻声就稍高;前面的音节是非上声,后面的轻声就低。从物理角度来考察,轻声最主要的特征是音长变短。以同是双音节的一个轻声词和一个非轻声词相比,例如非轻声词“板凳”和轻声词“椅·子”两个词,其总长度差不多,但是轻声词的非轻音节“椅”明显要长,轻声音节“子”明显很短。轻声音节的音强略弱,不过这一特征并不突出。

轻声有特殊的表达作用,使语音变得更加丰富。有些词字面相同,但读不读轻声在很多情况下影响到词的意义和功能,因此轻声在词汇、语法上的突出作用是可以用来区别词义或区分词性。例如:“东西”中的“西”为正常读音时,“东西”是名词,有两个义项:❶方位词。东边和西边。指从东到西的距离。“西”读轻音时,“东西”是名词,有两个义项:❶泛指各种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特指人或动物(多含厌恶或喜爱的感情)。具有正常和轻声读音的词并不少,如“老子、孙子、兄弟、男人、合计、大爷、翻腾、冷战、大意、对头、利害、精神、自然、对头、地道、大意、大方、对头、开通、利害”等,其中有的不仅区别了意义,也连带区分了词性,如大意(正常读音时,指“主要的意思”,是名词;“意”读轻音时,是“疏忽”,是形容词)、利害(正常读音时,指“利益和损害”,是名词;“害”读轻音时,是“剧烈、凶猛”,是形容词)等。

轻声与词汇、语法有密切的关系,哪些词或构词成分读轻声通常是有规律的。一般来说,新词、科学术语里没有轻声音节,口语中的常用词汇有轻声音节。汉语中以下一些词或构词成分通常读轻声。

(1)助词“的、得、地、着、了、过”等。例如:银色·的、设计·得好、愉快·地、过·着、飞·了、研究·过。

(2)语气词“吗、吧、啦、呀、嘛、哇、啊、呢、了、的”等。例如:好·吗、工作·吧、行·啦、厉害·呀、不错·嘛、很好·哇、快·啊、孩子·呢、下班·了、回来·的。

(3)名词后缀“子、头、巴”或代词后缀“么、们”。例如:孩·子、石·头、尾·巴、什·么、我·们。注意“男子、原子、电子、孢子、窝头、砖头”等词中的后字都是实语素,不读轻声。

(4)表示方位的词或语素“上、下、里、面、边、头”。例如:台·上、底·下、家·里、外·面、右·边、里·头”等。注意“东头、西头”等词中的后字不读轻声。

(5)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补语的部分趋向动词“上、来、去、开、出去、进来、起来、下去、回去”等。例如:看·上、拿·来、拿·去、拉·开、走·出·去、跑·进·来、站·起·来、热·起·来、坐·下·去、冷·下·去、挑·回·去。

(6)某些量词“个、些、封”等。例如:八·个、玩·个痛快、买一·些、写·封信。

(7)部分重叠词(叠音词、重叠式名词、重叠式动词)的后一个音节。例如:猩·猩、星·星、妈·妈、宝·宝、妹·妹、尝·尝、试·试、催·催、看·看。

(8)双音节动词重叠式ABAB的第二、四音节。例如:研·究研·究、测·试测·试、考·虑考·虑、清·洗清·洗。

(9)做宾语的人称代词“我、你、他、她”等。例如:叫·我、请·你、联系·他、找·她。

(10)一批常用的双音词的第二个音节。例如:葡·萄、玻·璃、萝·卜、月·亮、便·宜、清·楚、先·生、棉·花、打·算、聪·明、商·量、学·生、口·袋、认·识、新·鲜、钥·匙、丈·夫、行·李、石·榴、故·事、朋·友、关·系、力·量、消·息、事·情、护·士、脑·袋、招·呼、窗·户。

(11)口语中一些常用的三音节词的中字或四音节词的第二个字。例如:大·拇指、拨·浪鼓、仰·八叉、阎·王账、稀·里糊涂、稀·里哗啦、啰·里啰嗦、果·不其然。

3. 儿化

汉语卷舌韵母“er”可构成零声母音节,如“儿、而、尔、耳、二”等。语素“儿”的主要作用之一是做名词的后缀,但做后缀时不是独立的音节,而是同前一音节的韵母融合在一起,使此韵母带上卷舌色彩。这种现象叫儿化,被卷舌化了的韵母叫儿化韵。儿化韵中的“er”不读成“er”,只在前面韵母的元音上附加一个卷舌动作,使那个韵母带上卷舌的声音。例如:念“花儿”(huār)的时候,并不先读“huā”,后读“er”,其中的“儿”字不是一个独立的音节,也不是音素,而只是一个表示卷舌动作的符号,只表示在发这个字末尾的元音“ā”的同时,随即同时加上卷舌动作(舌尖向上卷起来),使韵母带上卷舌音“儿”的音色。汉语中“儿”字代表三种语音现象:①有具体意义,如“婴儿、幼儿”的“儿”,这是自成音节的重读“儿”(ér);②自成音节的后缀,如“鱼·儿在水中游”的“·儿”(er);③儿化,与前面的音节融为一体而成为前面音节的组成部分,表现为一种卷舌作用,汉语拼音就是在前面的音节后加上“r”来表示,一个儿化音节用两个汉字表示。这三种共时的“儿”实际上反映出儿化后缀的历时演变过程。

表示儿化后缀的“儿”是汉语里唯一不代表独立音节的汉字。在书面语中,儿化的“儿”是否写出来没有一定的标准,很多一定要儿化的词习惯上反而不把“儿”写出来,如“玩、小孩、冰棍”等。有的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用小号的汉字“儿”表示儿化韵,以与另两种成音节的“儿”相区别。

汉语的儿化词较多。儿化同轻声一样,也是汉语里十分重要的语音现象,而且同词汇、语法及修辞的关系密切,其作用主要是区别词义、区分词性、表示感情色彩。

(1)区别词义。很多词在儿化后改变了意义。例如:“眼(yǎn,眼睛)”和“眼儿”(yǎnr,小洞,窟窿;事物的关键所在);“头”(tóu,脑袋)和“头儿”(tóur,领头的人);“后门”(hòumen,后面的门)和“后门儿”(hòuménr,非正当途径);“火星”(huŏxīnɡ,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和“火星儿”(huŏxīnɡr,极小的火)。

(2)区分词性。很多兼名词、动词的词或形容词儿化后固定为名词,有的名词、动词儿化后借用为量词。例如:“画”(huà,名词、动词、量词)和“画儿”(huàr,名词);“破烂”(pòlàn,形容词)和“破烂儿”(pòlànr,名词);“手”(shŏu,名词)和“手儿”(shŏur,量词);“堆”(duī,动词)和“堆儿”(duīr,名词、量词)。有些代词、副词、动词和重叠式形容词也有儿化现象,如“那、顺便、玩、慢慢”等。

(3)表示感情色彩。表示细小、轻微或亲切、喜爱。例如:味、丝、月牙、门缝、树枝、小本、小孩、插曲、山歌、好玩、女孩、标签、菊花、小王、小足球、红嘴唇”。有少部分带有轻蔑、贬低色彩。例如:浑球、小菜、跑堂、光棍

4. “啊”的变读

语气词“啊”单念时读“ɑ”,但用在句末时,由于受前一音节末尾音素的影响,经常发生不同(异化、增音)的音变现象,例如可以变读为“yɑ、wɑ、nɑ、rɑ、nɡɑ”,相应的字形分别写成为“呀、哇、哪、啊、啊”。

1.2.6 文字

人类在造出基本工具(手、人脑和语言)的同时,还陆续制造出加强、延伸基本工具功能的大量其他工具,如犁、磨、锤子、棒槌、铁锹、耙子、拍子、铲子、勺子、梳子,以及文字、手势语、旗语、电报、电话、广播、扩音器、留声机、打字机、录音机、摄像机、电子计算机广播、扩音器、留声机、录音机、摄像机、电子计算机的作用不限于加强、延伸语言。等。其中,文字和电子计算机的功能最为强大、重要,特别是文字,由其形成的文字语打破了有声语受到的时空限制,使口语在另一种形式中得到保存,口语的使用范围和交际功能得到很大程度的完善和延伸。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人类从铁矿的冶炼开始,并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文字是建立在口语基础之上最为重要的辅助语言交际工具,人们运用文字书写的过程和结果就如同说的话(言语)。书面语与口语结合形成了现在的语言:文字与口语结合前,语言一般仅指口语;文字与口语结合后,语言还指书面语。

现在人们通常认为“文字不过是语言的标记而已”“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标记语言这一符号系统的符号系统”。这种认识对现在这个时代而言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仔细加以考究,会发现语言和文字的关系并不是如此简单,如果追溯源头,会发现它们并非出自一源,绝不是文字天生就是语言的标记。

文字从产生起初到现在大概经历了记认记号、图影记号、表意文字、表音文字四个时期。在记认记号时期,常用结绳、刻符、串贝等方法来辅助人的记忆,这是文字还未同语言结合的过渡时期。在图影记号时期,常用各种图形来写录各种意思,这是文字史前和文字史的过渡时期。接着出现了用文字描摹实物来表示各种观念的象形文字,基于此发展为表意文字而进入表意文字时期。随后进入表音文字时期,现在当然处于这个时期。文字是诉诸视觉的,从诉诸视觉的记认记号、图影记号、象形文字等发展起来符合自然发展规律,但仅凭诉诸视觉直接表意而不同声音语结合,就非常不便于应用。文字一旦同声音语结合,就不但表义,而且还表声音语中诉诸听觉的声音,这时的文字才成为语言的标记。现在的文字就是指这种兼表音义的文字,如字典、词典中给出的字,既标注出音又给出意,即直接表意、表音,体现为由形体、意义和声音三者构成的统一体。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文字”给出三个义项:❶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如汉字、拉丁字母等;语言的书面形式,如汉文、英文等;文章(多指形式方面)。因此,按义项❶,文字指语言的符号,用它可将口语(说的内容)、态势语记录成书面语,或直接将客观事理(写的内容)写成书面语;按义项❷,文字可指文字语,与书面语是同指;按义项❸,文字可以指以书面语形式存在的文章,特别多指文章的形式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