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情(珍藏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是人都懂——百善孝为先。

养育之恩,给了子女无限的爱、无条件的付出,只求儿女幸福。

亲情之爱,是人性向善的开端,是人类一切美好情爱的源泉。

父母,更是人性之初的启蒙老师,解惑传道,延绵终身。

与友情、爱情等人之常情相比,亲情,总是人发自根始本源的最真挚深厚的心灵感应。2010年5月9日,美国贵宾通讯公司研究显示:母亲节这天的国际电话通话量比新年多8%,比情人节多11%,比万圣节多62%。

一个人的成长,归根结底是心智的成长,所以对父母之情的感受和理解,也必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成熟的:

8岁挨了妈妈打,会哭;18岁挨了妈妈打,会火;28岁挨了妈妈打,会忍;38岁挨了妈妈打,会笑;48岁挨了妈妈打,会哭。……

8岁时因无知而哭,18岁时因不解而怒,28岁时因知晓而忍,38岁时因深知而微笑,48岁时因感恩而哭泣。

50岁以后能再挨妈妈的打,那是莫大的福!

到了60岁、70岁时,可能我们只能在回忆中去追寻曾经温柔的触感了。

泪流满面。

孝是中国人情之本,汉朝的东、西两代,西汉15帝,东汉14帝,除了汉高祖刘邦和光武帝刘秀,其他皇帝的谥号中都必定有一个“孝”字。唐朝,则从李渊开始,谥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接下来27位皇帝除了最后一位哀帝,每一位皇帝的谥号中也都加了“孝”字。这也正是汉唐成就伟业的要素之一。

之后,北、南两个宋朝如此,明、清两朝亦是如此。贵为皇帝,人之楷模,都是孝字当先,以孝治国,可见“孝”义在中国文化中的至高无上。

早在一百六十多年前,为了强化战斗力,从未带兵打仗的曾国藩深知,以农民为主体的湘军,要打败饱经杀阵、气势如虹的太平天国军,必须有严格的思想教育,他就把《四书》《孝经》等经典书籍,下发到每一个士兵手中,辅之以密集的精神训话,始终强调。于是,十多万的湘军逐渐被塑造成了一支纪律严明、勇猛无敌的战斗部队。

孝,是让人向善,更是让人向上的力量。

可去搜索历史,却发现许多向善和向上的伟人,都根本没能来得及尽孝,他们的至亲父母,是那样过早地离开了他们。

佛祖释迦牟尼:出生七天丧母,由姨母养大。

基督耶稣:15岁(一说19岁)丧父。

先知穆罕默德:遗腹子,6岁丧母,由叔父养大。

至圣先师孔子:2岁丧父,17岁丧母。

伟大诗人但丁:6岁丧母,18岁丧父。

科学巨匠牛顿:遗腹子,由外祖母抚养成人。

现代音乐之父巴赫:9岁丧母,10岁丧父。

大文豪托尔斯泰:2岁丧母,9岁丧父。

智慧象征诸葛亮:3岁丧母,7岁丧父。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孤儿,由兄嫂抚养。

唐僧陈玄奘:5岁丧母,10岁丧父。

女皇武则天:12岁丧父。

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自幼父母兄长均丧于瘟疫。

大清康熙皇帝:8岁丧父,10岁丧母。

毛泽东:16岁丧母,17岁丧父。

周恩来:幼失养父,9岁丧母。

北宋政治家范仲淹:2岁丧父。

日本文豪川端康成:2岁丧父,3岁丧母,7岁丧祖母,10岁丧姐,15岁丧祖父,成为人间孤儿。

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12岁丧父,19岁丧母。

还有很多,很多。与这些伟人的惊世伟业、旷世成就相比,不能不说“未能尽孝”是他们的心灵之苦,是终生的最大遗憾。

这些伟大人物的父母们,都没能来得及享受孩子的孝敬,留给孩子的,在那一刻是巨大的生存压力,兴许,就是因为这压力的足够巨大,“天降大任于斯人”,才造就出伟大事业的英雄,亦证明了中国的古话“千金难买少年贫”。

有一种说法,说这些伟人的父母虽然在世时未享子女之孝,可却能含笑天国。我倒是觉得,子女与其建功立业、光宗耀祖,不如在父母健在时奉献更多的贴心关怀、舒心照顾,让看得见的父母们心满意足,哪怕是最简单的“常回家看看”。

如今,钱让人们忘记和放弃很多,啃老族简直太多,拼爹坑爹的也大有其人,花点小钱也就可以“孝敬爸妈脑白金”了,或者“送长辈黄金酒”……可世风日下的感叹中,能让一切商业头脑疑惑的,是父母们对所谓忙碌的子女们,依然那样宽容体贴,那样逆来顺受,那样无私地、无偿地、无悔地始终奉献着。一位又一位普通平凡的父母,持续地、执着地感动着中国,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新新人类。

泪流满面。

《礼记》说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论语·为政》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爱不能等待,要趁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