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下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含义

1“教育”一词的由来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教”字早在甲骨文中已多次出现,古义指教化。但“教”与“育”这两个字在春秋以前尚未合成一词。“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里“教育”指的是教诲与培育,这就有人们今日所说的教育的含义了。

2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

3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以影响他人身心发展为目的的人,都可以称之为教育者。谁是教育者,是根据人在教育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承担的任务来决定的。

以教师为例:

教师的地位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在人类文化发展中担负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教师不仅担负着丰富和发展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任务,而且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个性人格的形成,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教师是科学文化的创造者,不仅指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创造,也指在教育过程中不断解决新问题、运用新方法,以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

教师工作的特点

a.复杂性,不仅指对象——学生和教育中介的复杂,也指教育任务的复杂,有时还表现为工作的反复性;

b.创造性,不仅表现在对教育内容的选择与加工,也表现在有创造性地用特殊的方法实施于特殊的个体身上,更表现在创造出新的科学文化知识;

c.明显的示范性;

d.滞后性、长期性,教育效果不可能立竿见影。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受教育者具有主观能动性

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并不完全是被动的,具体表现在:

a.能对教育活动作出参与或回避的选择,能对教育影响进行评价,然后作出符合自身需要的取舍;

b.受教育者有自己的需要、态度与价值追求,受教育者在获得判断能力后,对教育影响的挑选越来越明显;

c.受教育者能对自身所处的教育环境进行适应或改造。

受教育者具有社会性

受教育者在生理、智力、文化背景、才能、志趣等方面存在差异;受教育者有自己的需要、愿望、尊严,自身独立的与他人平等的人格,有自己的情感世界,与周围的人有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

所以在教育中要注重发展个性,弘扬个性,培养“个性化”的人,要真正地把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一员来培养和尊重。在学习化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受教育者。

(3)教育中介

教育中介笼统地指那些在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起桥梁作用的物质和意识形态的东西。

教育的物质中介

教育的物质中介是指教育中的器物。必要的教学设备,如教育场所、粉笔、课本以及各种设施与多媒体(如影视、计算机、报刊、杂志等)等能够在教育教学中起中介作用的物质,都可以称为教育活动的物质中介。

教育的意识形态中介

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的主要中介,书籍、报刊、杂志是这种内容意识形态物化的载体,其实质是意识形态的物质呈现,书籍当中的教育内容是意识形态的东西,是教育活动的意识中介;一些社会文化、风俗、乡土人情等尽管不在书本中呈现,但也属于教育活动的意识中介;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组织形式等也是教育活动的意识中介。

教育的行为中介

教育者的个人行为、言谈举止、为人处世的方式及对学生公平与否的态度等都属于教育活动的行为中介,对受教育者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与人格的形成。

在教育的这三个基本要素中,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而在学习活动中,受教育者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成为真正的受教育者。在学习化社会中,有时中介也发挥教育影响的作用。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具体包括以下四种:

教育是人的活动,是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

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它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教育具有永恒性的原因为:适应现存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历史性

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相对独立性

纵观历史上任何时期的教育,虽然教育要受当时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和法律道德的制约;但是教育又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体现在教育自身的规律性,特别是在关于客观事物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这种独立性是相对的,有自成体系的一面。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

主要表现在:

a.教育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起阻碍作用。

b.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起推动作用。教育的社会属性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但又与社会发展不同步。

5教育活动

(1)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动物界中的模仿训练与人类教育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具体表现为:

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其信号系统属于物理世界;而人类具有高级语言符号系统,借此符号系统,人能够将经验类化,具有自觉的类意识,能自觉地维持类的发展,并在资源共享的条件下,为共同的利益作出自己的贡献。

动物的教育基本上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而人的教育则绝不会止于生理的成熟,人的教育是“终身教育”。

(2)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活动的实施者是人,活动的对象也是人,这是一种“人-人”之间的关系。教育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培养人,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使每个人能更充分、更真实地生活,最终影响人类的发展。这种目标上的定位把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服务活动区别开来。

【真题链接】

【例1.1 单项选择题】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活动存在本质区别,这主要表现为人类的教育具有(  )。[2014年上半年真题]

A.延续性

B.模仿性

C.社会性

D.永恒性

【答案】C

【解析】人类教育的社会性和目的性,是区别于动物本能教育的本质区别。

【例1.2 辨析题】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2013年上半年真题]

答:错误。

理由: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目的在于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除了教育活动,人类的其他活动也影响着人的发展,如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休闲活动、日常生活等,因此,能够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活动并不一定都是教育。

二、教育的起源

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1)观点

这是最古老的教育起源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教育是由上帝创造的,教育就是要体现上帝和神的旨意,以皈依上帝为目的。

(2)评价

由于受当时人类认识能力的限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1)观点

19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洛、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英国教育家沛西·能是该学说的代表人物,其主要观点是: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教育起源于一般的生物活动;动物界也存在教育,如老猫教小猫捉老鼠;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的基础。

(2)评价

这种观点看到了动物的学习与人类教育的相似性,从人类本能的角度对教育起源做出了生物学解释。这一解释较之神话起源说是一个大的进步,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转变了唯心主义的观点。但是,把动物的学习等同于教育,完全否认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因此这一观点是不科学的。

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1)观点

该学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孟禄。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在他看来,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无论他们是否意识到,儿童总是要模仿成人行为的,这种模仿心理就是教育的基础。

(2)评价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把人类有意识的教育行为混同于无意识模仿,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因而也是不科学的。

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者认为,关于教育的起源,不可能在动物界寻找到,只能在人类社会中去探索。根据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提出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论断,一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前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学家。

(1)劳动对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需要

劳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劳动者需要一定的知识经验作基础,了解劳动的目的,掌握劳动工具的使用,认识劳动的对象等;劳动又是一个社会活动过程,有一系列的规范;为了使年轻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必须有教育的传递,让年轻一代掌握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

人类在生产劳动中积累了一定的生产经验和技术,无法通过遗传来传递,而为了使社会文明不断延续和发展,必须由年长一代把这种后天的经验传递给年轻一代。

(2)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正是由于劳动,猿的肌体才能进化为人的身体;猿脑变成了人脑,有了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劳动中产生了语言,使人的意识最终得以形成,有了积累经验与传递经验的可能;劳动中积累的经验,便构成了教育的内容。由此,作为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传递经验的教育活动,便有了可能。

上述两个方面表明,在劳动中既产生了教育的客观需要,同时又创造了教育的可能性条件。因此,教育只能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

三、教育的历史形态

1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划分的教育形态

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的演变。

(1)非形式化教育

非形式化教育是指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没有稳定的教育内容、活动场所和设施。

(2)形式化教育

形式化教育主要指定型的实体化教育,是学生在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中所接受的教育,包括古代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机构。

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形式化教育有相对稳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相对规范的教育内容,开展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并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3)制度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即具有类型和层次结构,按年龄或知识、能力分级的教育制度,从幼儿园延伸到大学,除了包括普通的学术性学习机构之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多种多样的专业学习机构。

制度化的教育指向的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系统。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2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划分的教育形态

(1)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以一个系统的社会组织形式与其他方面发生联系,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保证对青年一代教育的科学性、连续性和有效性。

(2)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与家庭同时产生的,它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先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儿童实现社会化的奠基教育,是调整学校教育、净化社会影响的枢纽,教育子女是家长固有的职责。

(3)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指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外的一切社会文化机构或团体对社会成员进行的教育。社会教育的特点主要有:对象的全民性;地点的广泛性;内容的实用性;时间的终身性;形式的开放性。

(4)总结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完善。家庭教育为学校教育打基础,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有重要影响,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促进。

3依据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划分的教育形态

(1)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教育是起始阶段教育,是处于较低级阶段的教育,非常简单和原始,具有以下特点: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的目的单一、内容贫乏、方法简单;教育具有同一性。具体表现在内容的同一、对象的同一和目的的同一。

(2)古代社会的教育

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教师、学生及专门的教育场所即学校,教育从生产劳动中分化出来,逐步发展为有机的系统。古代学校教育呈现出以下特点: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实践;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能不能受教育和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

(3)现代教育形态

现代教育具有以下特点: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