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5.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概念题

1社会福利(安徽师范大学2018年研;河北大学2016年研;南航2012年研;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研;武汉大学2010年研;华中农大2011、2010年研;西南大学2010年研)

答:社会福利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面对广大社会成员并改善其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一切措施;狭义的社会福利基本上指对社会弱者所提供的带有福利性的社会支持,包括物质支持和服务支持。我国传统上对社会福利一般作狭义理解。狭义的社会福利服务与社会工作在涵义上基本吻合,即充分考虑到受助人的需要及其主体性,运用尽可能有效的方法帮助受助人满足其需要、摆脱困境的活动和过程。

2社会福利制度(青岛大学2015年研;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社会福利制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里一套与人类需要和福祉相关的理念、资源、机构和专业人员等制度设置,它同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等一起成为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机制。社会福利制度不仅可以从广义上来理解,也可以从狭义的角度去分析。广义的社会福利制度包含人类社会中所有有利于改善人的福祉的制度设置。而狭义的社会福利制度只是将直接同社会服务和福利资源配置相关的制度设置包括在内。

3福利国家(华东理工2011年研)

答:福利国家是指一种人为的行动选择与政治建构的产物,是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个重要社会现象,它既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后果,也是公民权与社会进步的突出表现。它是针对修复或消除市场经济的缺陷而做出的一种制度安排,因此,福利国家与市场经济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不仅隐含深刻的政治企图,也包含着对经济活动调整的意蕴。福利国家的主要目标不仅是为因遭受偶然变故和市场剥夺而导致的个人贫困与不足提供补偿,同时也是对社会关系进行的一种重组。因此,福利国家既有均等化的效果,也形成新的社会分层。在资本主义内部,福利国家的发展路径与背景有着相似的特点,但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4剩余性社会福利(湘潭大学2017年研;中山大学2015年研;武汉科技大学2014年研;社科院2012年研;河北大学2012年研)

答:剩余性的社会福利又称残补性的社会福利,是指当家庭和市场等常规机制瘫痪时,国家的干预必不可少,从而满足公民的社会需要,解决社会问题。这种福利带有明显的针对性和排他性,同时多数福利项目也需要通过统计调查的监督与评估手段来完成。就剩余性社会福利而言,政府在福利方面扮演的角色是边缘性的。

二、简答题

1社会福利的功能有哪些?

答: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社会福利具有两方面的功能,即潜功能和显功能。

(1)从潜功能的角度出发,社会福利是为了提升公民的社会地位、改善社会关系从而增强社会团结。

(2)从显功能的角度来看,社会福利是为了解决贫困、失业和社会不平等等社会问题,在此基础上改善公民的生活素质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3)具体功能如下:

社会福利通过资源分配与再分配来改善公民的收入分布,从而减轻公民之间的不平等,促进社会平等目标的实现。

社会福利作为一种社会控制与社会发展的手段,可以通过资金与社会服务,促进解决社会问题并改善社会关系,提升人的社会功能。

作为社会福利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工作专业发挥着解决个人、家庭、社区以及社会问题的作用,为有需要的公民提供专业化的社会服务,有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社会福利服务本身是一种有益的社会投资,有利于促进公民的人力资本的增加,同时对改善公民与政府的关系也有积极作用。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社会福利不仅会改善弱势人群的生活素质,提升社会总体的文明程度,而且社会福利服务本身也可以通过相互帮助的过程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从而促进社会中利他主义精神的发展。

2社会福利的二分法对社会福利是怎样分类的?(华中农大2011年研)

答:社会福利的二分法对社会福利的分类如下:

(1)剩余性社会福利与制度性社会福利

剩余性的社会福利(或残补性的社会福利)

剩余性的社会福利又称残补性的社会福利,是指当家庭和市场等常规机制瘫痪时,国家的干预必不可少,从而满足公民的社会需要,解决社会问题。这种福利带有明显的针对性和排他性,同时多数福利项目也需要通过统计调查的监督与评估手段来完成。就剩余性社会福利而言,政府在福利方面扮演的角色是边缘性的。

制度性的社会福利

制度性的社会福利是指为所有公民提供的福利津贴或服务,这种福利不需要通过家计调查来完成,它有利于公民之间实现社会平等,并消除社会差异。

上述社会福利的两种分类法不仅表明社会福利的结构,也体现出了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承担的责任与干预范围的大小。就剩余性社会福利而言,政府在福利方面扮演的角色是边缘性的;但就制度性社会福利来说,政府扮演了全面的角色。

(2)积极的(社会)福利与消极的(社会)福利

根据福利的目标(或功能)、影响与后果,社会福利还可以分为积极的福利与消极的福利。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20世纪40年代贝弗里奇式的福利国家其主要目标是根除英国社会中的贪婪、疾病、无知与肮脏四大社会问题,其关注更多的是社会层面而较少关注个人的福祉与发展。

消极的福利还意味着福利的给予须附带辱化条件,通常接受者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如标签作用给福利接受者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积极的福利是指福利本身不是单纯为了经济的目标,而是在满足经济利益的基础上促进个人的人格发展。心理辅导服务就是一种典型的积极福利,其目标并不是直接的经济利益,而是增进人力资本的一种投资。

在福利国家转型与改革的前提下,福利的目标要朝着促进公民社会发展的方向迈进。在当代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背景下,第三条道路的哲学也深刻影响了社会福利的政策与改革方向。从各国当代社会福利改革的经验来看,其中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将过去为边缘人群提供的消极福利改变为积极的福利,将福利与个人就业和价值等充分联系在一起,减少因接受福利带来的负面的心理影响,努力促进福利接受者的社会融合。

(3)公共福利与私人福利

根据福利提供者的区别,还可以将社会福利区分为公共福利与私人福利。

公共福利主要是指由国家提供的、用于满足公民的社会需要的资源和相关社会服务,其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与社会整合。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公共福利又可以被称为国家福利,在这里国家是生产并分配福利的主要行动者。

私人福利主要是指由市场与家庭提供的用来解决公民个人需要、改进个人物质与精神状况的物质资源与相关的社会服务。

在现代社会中,公共福利与私人福利的关系不仅是国家治理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考虑点,也是社会政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平衡国家与私人部门在社会福利上的责任和义务,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3简述几种主要的社会福利模式。(首都经贸大学2011年研)

相关试题:

(1)普惠型社会福利模式。(概念题,青岛大学2017年研)

(2)根据当前社会福利的三种模式,阐述我国当前社会福利制度的建构以及与社会工作发展的关系。(论述题,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研)

(3)简述社会福利模式。(南京大学2014年研)

(4)社会福利主要有哪三种模式?(华中农大2013年研)

答:社会福利模式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福利的理念、政策与实践所表现出来的总体特性。在社会服务领域,根据各国社会福利发展状况,按照福利分配的基本原则与理念,当今社会福利模式基本上可以分为如下三种:

(1)普惠主义(universalism)模式

在这种福利模式下,福利分配采取涵盖所有公民的普惠主义原则,其目的主要是消除差别,建立公民之间的完全平等,从而促进社会正义和社会整合。在普惠主义模式下,国家干预社会福利的角色是主导的和控制性的,具有明显的家长制色彩。在这种模式下,社会服务惠及所有公民,社会福利服务涵盖所有社会生活领域,国家为公民尤其是有需要的困难人群提供了完备的社会保护。

在这种模式下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并不发达,政府在社会服务中承担着重要责任,社会政策的实施为在社会风险中的公民提供了基本的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减少了个人因风险和偶然事件造成的贫困与排斥,从而有利于社会平等与正义的实现。长期以来,普惠主义的福利国家在追求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方面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高税收和日益老化的人口结构也为其福利开支带来越来越沉重的负担,针对福利改革的声音日益强烈。尤其是全球化与区域化速度的不断加快,使得不少北欧福利国家都开始采取不同的改革措施与社会政策,调整经济发展与社会政策之间的关系,从而保证国家的平稳发展与进步。

(2)剩余主义福利模式

在剩余主义福利模式下,国家只为公民承担最低限度的社会福利和相关社会服务,市场、非政府组织和就业者个人等则承担了主要的社会福利责任。公民与政府之间基本实现了一种以就业为基础的福利和以基本社会救助体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契约关系。

在这种福利制度下,政府实行了比较低的所得税政策,鼓励公民积极就业,为企业参与竞争创造必要的条件。同时,为了实现基本的社会公平,政府为社会中的弱势人群提供了需要家计调查的社会救助和相关社会服务。在实行剩余主义福利模式的发达国家,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比较发达,专业服务在为弱势人群服务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混合型的社会福利模式

混合型的社会福利模式则是上述两种模式的综合,它的社会政策路线是“中间道路”,其经济发展的方式是公私混合的模式。混合的社会福利模式既强调政府对公民的社会保障责任,又积极主张非政府部门、私营企业、社区和家庭在社会福利(服务)体系中发挥作用,在福利服务领域实行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关系。

在福利津贴和社会服务方面,混合的社会福利模式既采用剩余性的福利取向,为最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社会保护,同时也在一些领域(比如教育)推行普遍主义的社会服务,以确保公民的社会平等。这种混合型的社会福利模式强调的是政府和市场在实施社会政策中的双重作用:保证社会公平;保证经济本身的效率,并试图在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两者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

三、论述题

1试述社会福利模式对社会工作专业化服务发展的影响。(华中农大2012年研)

答:社会福利模式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福利的理念、政策与实践所表现出来的总体特性,在社会服务领域具体表现为政府、非政府组织、社区等行动者如何实施社会政策,完成既定的社会目标。

(1)社会福利模式基本决定社会工作专业化服务发展的水平

社会工作是在特定的社会福利模式下运作的一门助人专业,它深受社会福利制度理念、政策和组织框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从世界各国社会福利发展状况来看,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与地区,其社会福利制度也就越发达,社会服务专业水平也越高。社会福利理念、经济发展程度、意识形态与社会工作专业化水平,基本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服务的专业化水准。

(2)从社会福利的三种基本模式来分析其对社会工作专业化服务发展的影响

根据各国社会福利发展状况,按照福利分配的基本原则与理念,当今社会福利模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

普惠主义模式

a.福利分配采取涵盖所有公民的普惠主义原则,其目的主要是消除差别,建立公民之间的完全平等,从而促进社会正义和社会整合。

b.在这种模式下,公众与政党对政府的社会福利政策认受性比较高。

c.在这种模式下,社会服务惠及所有公民,社会福利服务涵盖所有社会生活领域。

d.在这种模式下,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并不发达,政府在社会服务中承担着重要责任,社会政策的实施为在社会风险中的公民提供了基本的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减少了个人因风险和偶然事件造成的贫困与被排斥,从而有利于社会平等与正义的实现。

剩余主义福利模式

a.在剩余主义福利模式(补缺型福利模式)下,国家只为公民承担最低限度的社会福利和相关社会服务,市场、非政府组织和就业者个人等则承担了主要的社会福利责任。

b.公民与政府之间基本实现了一种以就业为基础的福利和基本的社会救助体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契约关系。

c.在这种福利制度下,政府鼓励公民积极就业。同时,为了实现基本的社会公平,政府为社会中的弱势人群提供了需要家计调查的社会救助和相关社会服务。

d.在实行剩余主义福利模式的发达国家,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比较发达,专业服务在为弱势人群服务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混合的社会福利模式

a.混合型的社会福利模式则是上述两种模式的综合,它的社会政策路线是“中间道路”,其经济发展的方式是公私混合的模式。

b.混合的社会福利模式既强调政府对公民的社会保障责任,又积极主张非政府部门、私营企业、社区和家庭在社会福利(服务)体系中发挥作用,在福利服务领域实行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关系。

c.在福利津贴和社会服务方面,混合的社会福利模式既采用剩余性的福利取向,为最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社会保护,同时也在一些领域(比如教育)推行普遍主义的社会服务,以确保公民的社会平等。

d.这种混合型的社会福利模式强调的是政府和市场在实施社会政策中的双重作用:

第一,保证社会公平;

第二,保证经济本身的效率,它试图在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两者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

在国家收入再分配水平、福利津贴种类与水平以及社会服务专业化水准和内容等方面,以上三种模式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表现出其与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和社会变迁等相对应的特点。

2试述中国社会主义福利制度与社会工作的发展。

答:(1)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施了计划经济模式,同时在社会福利方面也形成城乡二元体制。在城镇建立了以就业为基础的单位社会福利制度,而在农村则实行以集体经济为基础的有限的社会保护机制。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城市的单位福利体制和有限的政府救助型社会福利基本涵盖了绝大多数居民,城镇企事业单位担负着管理并为公民提供相关社会服务的职责,同时也是政府实施社会行政管理的主要渠道和方式。

20世纪90年代,中国加快了市场经济改革的进程,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出现新的局面,社会福利的发展也出现多元化的局面。“社会福利社会化”成为政府90年代以来发展社会福利的主要政策纲领。

进入21世纪,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快了完善市场经济、法律和社会管理制度的改革进程,提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2)深化改革背景下我国的社会福利体制与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

中国未来基本福利制度的特征

a.基于中国实际国情与人口资源关系,福利水平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目前还不具备实施高福利制度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基础。

b.同欧洲福利国家的等齐划一的普惠主义原则不同,中国基础型的社会福利在一定时期仍要体现有差异的平等,在不同历史时期城乡分别建立了各自的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服务制度,通过“先有后好”的渐进发展方式,逐步迈向未来城乡统一的福利制度。

c.在福利承担方面,福利责任并不是完全的国家责任,而是要体现不同的责任主体共担模式和主观能动性,避免形成超级政府(造成国家主义的低效率)或回归到国家大包大揽的模式(重新回到计划经济的命令与管制的传统),要充分体现国家(或政府)、企业(或集体)、新型社会组织和个人的责任关系。

d.通过建立基础型的城乡一体化社会福利制度,从而构建新型的社会契约关系,促进新时期中国和谐社会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增加社会经济发展的正能量。

中国的经济发展转型与社会变迁

过去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转型与社会变迁速度日益加快,这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a.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的速度加快,其改革方式也日益多元化。

b.私营经济的主导性增强,对劳动力就业市场、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和农民进城是城镇化的大势所趋。

d.市场机制对公民社会生活影响很深,居民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受到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社会需要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

e.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老年人口增加速度较快,未来家庭养老和老年养老服务及保障是一个日益突出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