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概念题
1标签理论(河北大学2017年研;中山大学2015年研;武汉科技大学2013年研;华中农大2010年研;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标签理论是指以社会学家勒麦特和贝克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标签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没有一种行为是天生偏差的,偏差是要定义的。不同的社会把不同的行为标记为偏差。标签理论者相当注重少年犯罪者被逮捕及受审判后的烙印影响,并认为少年犯错在所难免,而他们的犯罪行为之所以会加重是来自于警察、法官或司法系统所给他们的负面影响。他们认为偏差有两种,初级偏差和次级偏差。初级偏差是指未被人指认或惩罚的行为,这种行为是相当普遍的。而次级偏差是司法人员及一般社会人士对于偏差少年初级偏差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标签理论讨论的重点是次级偏差行为。认为标签的过程犹如一种烙印,是一种强烈的负面看法,会使个体改变自我意识,并陷入“偏差生涯”。标签影响人的自我认同,进而导致更严重的偏差行为。
2社会工作理论(北京城市学院2013年研)
相关试题:大卫·豪
答:大卫·豪将社会工作理论划分为“为社会工作理论”与“社会工作理论”两个层次,前者是指社会工作理论中用来对人与社会的本质、人的行为与社会运行的规则和机制进行解释的那部分内容。后者则是指社会工作理论中用来对社会工作实践本身的性质、目的、过程、方法进行说明的那部分内容。二者之间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又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和提姆斯的划分相比较,两种划分是基本一致的,只是提法不同而已。
二、简答题
1社会工作理论具有哪些特点?
答:社会工作理论(知识)具有专业性、改良性、操作性、客观性等特点。
(1)社会工作理论的专业性
所谓社会工作理论(知识)的专业性,是指这些理论、知识体系对社会工作专业而言具有独占性和专门性。这是社会工作取得社会认可与专业权威的主要来源,是社会工作者取得专家权的主要依据。
(2)社会工作理论的改良性
社会工作理论,特别是社会工作的实务知识,对人与社会资源、环境有充分的了解,并将其目标设定为帮助他人、改善环境、促进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因此,社会工作的知识是助人的知识,是改良性知识,这是社会工作理论(知识)最突出的特性之一。
(3)社会工作理论的操作性
社会工作理论(知识)不是抽象的理论思辨,它能够转变为具体的运用。因此,社会工作理论(知识)是可操作的。社会工作理论(知识)也是有层次的,但即便是最抽象意义上的社会工作理论(知识),也是来自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反过来指导新的实践。社会工作领域所存在的更多的理论(知识)是实务性理论,可操作性是实务理论最显著的特点。
(4)社会工作理论的客观性
社会工作理论是经过无数次实践验证而被证明为真实、正确、有效的一些观念和认识,这些理论(知识)是可由别人基于充分、健全和合乎逻辑的证据而加以证实的。
2精神分析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相关试题:
(1)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与实务原则。(兰州大学2017年研)
(2)简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山东大学2015年研)
(3)精神分析理论(概念题,青岛大学2015年研)
答:精神分析学是弗洛伊德在治疗神经症病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关人格发展、人格结构及心理治疗方法的理论。其中最为读者熟悉的是人格结构理论,即,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1)本我是与生俱来的,代表欲望,遵守快乐原则;
(2)自我,代表理性或者共识,遵守现实原则;
(3)超我,所谓超我,指的是泛道德、伦理角度的“我”,遵守道德原则。
要发展出人格结构的弹性和合作精神,个体要在本能欲望和社会期望之间经历冲突和成长,具体经历五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征期-潜伏期-生殖器期。弗洛伊德认为性征期是关键。每个时期的满足要适当,太多或者太少的满足会使个体的人格发展停滞不前,可能埋下被长期压抑的童年创伤经历,成为成年期人格变异或困扰的潜在因素。
三、论述题
1理论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功能。(河北大学2017年研;华中农大2012年研)
答: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理论至少具有以下几种功能或作用:
(1)解释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确定社会工作者将要协助解决的问题的性质与原因。
社会工作的基本职能就是帮助人们解决他们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确定社会工作者将要帮助人们去解决的问题到底属于何种性质,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等,是社会工作过程的首要环节。在这方面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社会工作中的许多理论都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了解各种行为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性质与原因,从而使社会工作者对将要面临的问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2)根据其对行为与社会问题的性质与成因所做的解释,设定社会工作过程的工作目标。
大多数社会工作理论都会以它们对人的行为、社会过程以及行为和社会问题的看法为基础,明确地或含蓄地告诉人们社会工作过程的工作目标应该是什么。例如,心理分析学会告诉人们,人的行为问题是由于人格结构失衡所致,社会工作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重新恢复人格结构上的平衡。
(3)提出一套达到上述目标的实务工作方法、技巧及模式。
这也是社会工作理论对社会工作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一个“好用”的社会工作理论,会对如何解决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所面临的各类问题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程序、方法与技巧模式。如心理分析学派的“疏导法”,行为主义学派的“系统减敏感法”等。有一些社会工作理论,其内容主要就是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一套实务工作程序、方法与技巧模式,如危机干预模式理论和任务中心模式理论等。这些程序、方法与技巧模式虽然不能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一种处处灵验的“万应处方”,但却可以为他们提供许多宝贵的引导和启示。
选择不同的理论,就可能意味着对同一类对象和问题作出不同的界定,设立不同的工作目标,采用不同的工作方式,因而也意味着产生不同的工作效果。因此,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对各种社会工作理论进行研究、验证和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优秀的社会工作者,应该能将理论与实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应用恰当的理论来指导实务,通过实务来检验、修正和选择理论,在理论与实务的相互结合、相互推动中,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2论述“标签理论”,并举例说明其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
答:(1)标签理论的内容
标签理论是以社会学家勒麦特和贝克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标签理论是解释某些偏差行为何以产生的理论,也是反对那些不正确地制造偏差行为的理论。某些人的行为被认为是偏差行为,是社会上有权势的人给弱势者加标签的结果。本来,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这些弱势群体的行为是无可指责的,但是在那些有权势的人来说这些行为则不合规范,从而给这些行为加上“偏差”“不正常”的标签。又由于这些人具有权势,经过宣传或某些社会程序,这些加在弱势群体头上的“偏差”“不正常”的标签逐渐被广大社会所接受。
对于提出标签理论的社会学家来说,有些弱势者的“偏差”或“不正常”,与其说是真正的偏差,倒不如说是有权势者给弱势群体妄加标签的结果。有权势者的妄加标签使那些可能并不属于偏差的行为成为“偏差行为”,而且这种妄加标签可能真的会产生促成弱势者偏差行为的后果。
(2)标签理论在实务中的运用
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中,按照标签理论,可以在介入过程中提出以下问题:哪些人被认为是残疾人?他们为什么会被认定是残疾人?当他们被认为是残疾人之后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这种不公正的待遇对残疾人的行为与生活又有何种影响等等,进而帮助案主摆脱以前的标签,给予案主公平的评价待遇,改善其所处的人际关系环境,肯定其价值,增强他的信心。
总之,用于残疾现象的标签理论反对轻率、不负责任地给某些人加上“残疾人”的标签,以避免这种妄加给这些人带来不利影响。
3试述中国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的建构之路。
答:进行本土社会工作的理论建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基础或基础理论的建构。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理论的建构,既要注重吸收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成果,又要注重整合化的基础理论的建设。就前者而言,我国近期以社会学为基础同时吸收多学科成果、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现实、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逐步形成的社会建设理论,对社会工作的本质、地位、作用、领域、方式方法等都有比较明确的论述,无疑应当成为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基础的重要内容。
(2)借鉴西方形成的社会工作基础理论框架来看,应注意吸收马克思主义及其本土化思想成果中关于社会福利问题的论述,批判继承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紧密结合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工作实际,在此基础上经过不断的理论概括,是可以最终形成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基础理论的。在当前,对社会工作内涵和外延作出符合本土实际的界定,对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注意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实施理论的建构。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西方社会工作的实施理论也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必须加以本土化的改造。同时,本土非专业意义的社会工作也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方式方法、实践模式,经过总结提炼,也可以成为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实施理论的组成部分。
(4)对本土非专业意义的社会工作传统、经验进行科学的总结、提炼,也是建构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实施理论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国传统中利用家族、亲友关系解决单个家庭、成员面临的困难的办法,就是民间解决弱者生存问题的有效办法,可以进行挖掘、提炼。
(5)快速的社会转型提出了发展社会工作的需要。在起源于西方工业革命和市场经济实践的专业社会工作被证明是解决相关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而本土非专业社会工作难以满足这一需要的情况下,在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初期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是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