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4.2 课后习题详解

1如何看待个人经验与理论知识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答:个人经验与理论知识在社会工作过程中并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相互加强的。

(1)个人经验是社会工作者个人工作经历的总结。它的优点是保留、包含了许多具体的、生动的、丰富的有关案例的个别或特殊信息。它的缺点为:由于个人的经历毕竟有限,经验这类信息在数量与种类上也就有限;经验记忆多是一种表象知识,缺乏深入的探究和说明,因此往往只能使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2)理论知识是对许许多多个人经验的理性总结。它的优点是揭示了许多个人经验中所包含的共性、普遍性、恒常性内容,并且对之加以深入系统的探究和合乎逻辑的说明,使人能把握住对象的本质与内在趋势。它的缺点则是由于其具有概括性特征而丧失了个人经验中本来包含的丰富的、生动的、具体的有关对象个性特点的信息。

(3)个人经验与理论知识各有自己的优缺点,并且,以个人经验之优点正好可以弥补理论知识之缺陷,而以理论知识之长处也正好可以弥补个人经验之不足。

(4)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个人经验与理论知识都是有用的知识,缺乏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会使他成为一个行动不便、工作不力的“跛足善人”。

2试述理论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具体作用。

答:理论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具体作用表现在:

(1)解释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确定社会工作者将要协助解决的问题的性质与原因

社会工作的基本职能就是帮助人们(个人、家庭、社区和群体)解决他们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社会工作中的许多理论如心理分析理论、标签理论、系统理论等都可以协助了解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了解各种行为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性质与原因,从而使社会工作者对将要面临的问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2)根据其对行为与社会问题的性质与成因所做的解释,设定社会工作过程的工作目标

大多数社会工作理论都会以它们自己对人的行为、社会过程以及行为和社会问题的看法为基础,明确地或含蓄地体现出社会工作过程的工作目标应该是什么。例如,心理分析学会显示出人的行为问题是由于人格结构失衡所致,社会工作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重新恢复人格结构上的平衡等。

(3)提出一套达到上述目标的实务工作方法、技巧及模式

一个“好用”的社会工作理论,会对如何解决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所面临的各类问题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程序、方法与技巧模式。这些程序、方法与技巧模式虽然不能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一种处处灵验的“万应处方”,但却可以提供许多宝贵的引导和启示。

3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答: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经历的发展阶段有:

(1)“调查”阶段

这是社会工作的最初阶段。在这个阶段,社会工作者主要关注的是他们所从事的实际工作,而很少对这些工作的本质、过程与方式方法等进行理论的思考。社会工作者在这一阶段上主要是起一个“调查者”的作用,通过自己的实际活动搜集和积累了大量的事实材料,为以后社会工作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料基础。

(2)“精神分析学”阶段

在这个阶段上,一部分社会工作者开始意识到单以经验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是不妥当的,社会工作不应只是一门“艺术”,而应是一门科学。社会工作者开始采用一定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工作实践。这一时期唯一被社会工作者采用的理论即精神分析学理论。

(3)“精神分析学派”与“功能主义者学派”并立的阶段

对精神分析学派来说,个体的行为被视为过去事件尤其是儿童时代人生经历的结果。社会工作的任务是探寻和治疗服务对象的心理疾患。社会工作过程的中心是社会工作者,他对问题进行诊断,对治疗方法做指示,对治疗过程作出计划安排。

功能主义者认为,个体的行为主要是他当前(“此时和此处”)所处情境的结果。而当前所处情境既包括环境也包括社会工作机构的功能,故社会工作的任务不是对服务对象加以治疗,而是要与服务对象一道建立一种有助于服务对象潜能得以发展的积极的、开放的相互关系,使服务对象的能力与行为发生变化。社会工作过程的中心也不再是社会工作者,而是服务对象本人。

(4)“收获”阶段

20世纪60年代,可应用于社会工作的理论在数量上获得了巨大的增长,社会工作者竞相从弗洛伊德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借用指导性理论。社会工作的职业知识空间被迅速而非系统地充实起来,这一时期充满生机。社会工作者对理论观念的竞逐被视为社会工作健康发展的一种标志。

(5)“盘点”阶段

由于社会工作理论数量迅速增加,到60年代末,许多社会工作者感到有必要对这些理论做一次清点、整理和评估,以便对社会工作的“家底”有一个确切把握。这一阶段的成果是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理论清单。

(6)“理论统一”阶段

20世纪70年代,许多人相信所有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实践都享有共同的目标和关怀,一些体现了社会工作本质的共同的概念原理与技巧能够从现有的各种理论与实践中抽取出来,故人们竞相发展一种能把各种社会工作方法整合在一起的“一元化”的理论框架,其中最时髦的是“系统理论”。但“统一”的社会工作理论也开始受到人们的质疑。

(7)“理论归类”阶段

在这个阶段,多元理论并存被当作一个既定的事实,社会工作者们不再去追求构造“统一”的理论框架,而是通过对纷呈繁杂的各种理论进行整理、归类的方式使理论空间有序化,其结果是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分类模式。这些理论分类模型仍然是西方社会工作者们把握社会工作理论世界的基本工具。

4试述大卫·豪的社会工作理论结构模型。

答:大卫·豪的社会工作理论结构模型的具体内容是:

从规范的意义上说,一个完整的社会工作理论至少应该包括两大部分内容即“为社会工作的理论”部分和“社会工作的理论”。“为社会工作的理论”,即是理论中用来对人与社会的本质、人的行为与社会运行的规则和机制进行解释的那部分内容。“社会工作的理论”,则是理论中用来对社会工作实践本身的性质、目的、过程和方法进行说明的那部分内容。

这两部分内容的关系是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又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1)“为社会工作的理论”与“社会工作的理论”的区别

内容不同

“为社会工作的理论”主要是对人与社会的本质、人的行为与社会运行的规则和机制进行说明,“社会工作的理论”则是对社会工作实践本身的性质、目的、过程和方法等进行说明。

功能不同

a.就它们对人与社会发展的作用而言,“为社会工作的理论”侧重于讨论“如何解释人与社会”的关系,而“社会工作的理论”则侧重于讨论“如何改变人与社会”。

b.就它们对社会工作本身的作用而言,“为社会工作的理论”主要是为社会工作实践提供了一套抽象的背景式假设,而“社会工作的理论”则主要是为社会工作实践提供一套具体的行动指南。

地位不同

“为社会工作的理论”在整个理论构架中处于前提的地位,“社会工作的理论”在整个理论构架中则处于“结论”的地位。

与社会工作在联系上紧密程度不同

“为社会工作的理论”是社会工作可以使用但并非仅有社会工作才能使用的理论,这一部分理论的内容也可以为许多其他学科或专业领域使用,它是社会工作与其他某些学科或专业领域共有的理论基础。“社会工作的理论”则是只有社会工作才需要加以使用而且只有社会工作才能够加以使用的理论,它是社会工作专业独有的理论领域。

(2)“为社会工作的理论”与“社会工作的理论”的联系

二者是相互依存的

任何一种对社会工作实践本身的性质、目的、过程与方法的具体说明,都必须以某种对人与社会的本质、对人的行为与社会运行的机制的相应理解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或逻辑前提。一种“社会工作的理论”,只有置于一定的“为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之上,才有可能获得较充分的理解。反过来,任何一种关于人与社会的本质、关于人的行为与社会运行规则和机制的理论,都必须与一定的对社会工作实践本身的性质、目的、过程和方法的说明相联结,才有可能进入社会工作领域,成为真正的“为社会工作的理论”。

二者在逻辑上是相互蕴含的

对一种“为社会工作的理论”所做的选择同时也是对一种准备实际采用的社会工作所做的选择。反之,任何一种关于社会工作实践本身的性质、目的、过程与方法的具体说明在逻辑上也总是蕴含着一定的关于人与社会的本质、关于人的行为与社会运行规则和机制的理解。

5试述皮拉利思等人的社会工作理论模型,并将其与大卫·豪的模型相比较。

答:(1)皮拉利思等人的社会工作理论模型

皮拉利思等人提出了一种三分法模型,它将各种社会工作理论从内容上划分为三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如表4-2所示。

表4-2

这个模型根据理论抽象程度将各种社会工作理论从内容上划分为宏观理论、中观理论和实践理论三部分或三个层次。由于它把中观理论又进一步区分为解释性理论和介入模式理论两个层次,因此它实际上应视为一个四层次的结构模型。

(2)皮拉利思等人的模型与大卫·豪模型的比较

皮拉利思三分法模型实际上是大卫·豪两分法模型的一个深化。在大卫·豪模型中被称为“为社会工作的理论”的那部分内容,在这个模型中被进一步细分为宏观理论和中观解释性理论两部分;在大卫·豪模型中被称为“社会工作的理论”的那部分内容,在这个模型中则被进一步细分为中观介入模式理论和实践理论两部分。

作为大卫·豪两分法模型的进一步深化,皮拉利思三分法模型内部四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与大卫·豪模型中两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相似的。宏观理论、中观解释性理论、中观介入模式理论、实践理论四者之间,一方面在内容上、功能上、地位上和与社会工作联系的紧密程度上互不相同,各个相异;另一方面,它们四者之间按照理论抽象程度的次序依次在逻辑上也是相互依存、相互蕴含的。四个部分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严密的逻辑整体。

6简述本章第三节介绍的各种西方社会工作理论。

答:西方社会工作的理论具体如下:

(1)心理分析学理论

这是以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们的著作、学说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是迄今为止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它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所驱使,由人格结构中的“自我”与“超我”所控制的。不良行为的产生源于由各种本能集合而成的“本我”同“自我”“超我”之间关系的失衡。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服务对象的变态人格进行治疗,帮助服务对象恢复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平衡,并应用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来完成。

(2)认知理论

这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它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受制于理性思考,而不是潜意识中的本能。不良行为主要是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的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能得到正确的、理性的指引。

(3)行为主义理论

这是以实验行为心理学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它认为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服务对象的不适当行为进行治疗或矫正,它是应用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如条件反射、条件运算、学习理论等)与方法(如实验等)来完成这一任务。它认为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反应,不适当的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不恰当的反应,社会工作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学习和掌握恰当的反应模式。

(4)社会系统理论

这是以一般系统论及其社会学版本——结构功能主义等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它把人与生活环境看作是由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协调或均衡是该系统运行与维持的基本条件,也即是个体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社会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恢复各个子系统或元素之间的均衡关系,使它们能够重新有效配合、相互协调。

(5)标签理论

这是以社会学家勒麦特和贝克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许多人之所以成为“有问题的人”是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因此,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使那些原来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人恢复成为“正常人”。

(6)沟通理论

这是以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语言学中有关人际沟通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强调人际沟通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它认为许多的行为问题都是出在人际沟通方面,而社会工作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帮助人们消除这些沟通过程中的障碍,使人们的相互沟通得以顺利完成。

(7)人文主义理论

这是以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胡塞尔与舒茨的现象学与布鲁默的符号互动主义等为基础而形成的,它认为每个人都是生活在“意义世界”中,而每个人的“意义世界”都是通过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或“解释”建立起来的。当人们的“理解”或“解释”过程发生困难时,问题便出现了。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去努力“理解”服务对象的“意义世界”及其内在矛盾,帮助他们顺利重构自己的“意义世界”。

(8)激进的人文主义理论

这是以早期马克思与现代批判理论家的某些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作为一种人本主义,它认为人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意义世界”,人们在“意义世界”里经历的许多人格的、心理的问题都只有依据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反人道特征才能被理解。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与服务对象一道,通过改造现存的社会秩序,来解决人们在“意义世界”所遇到的许多问题。

(9)马克思主义理论

这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指导而形成的一套社会工作理论。它主张从社会存在、从经济基础、从阶级压迫中寻找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关注社会结构本身的改变,主张社会工作的任务就是与服务对象一道,通过以阶级斗争或其他集体行动改变现有的社会现实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10)“增权”或“倡导”理论

这是从马克思主义变通而来的,这种理论主张在宏观的社会变革未发生前,社会工作者应协助服务对象为了他们的利益向现存的社会结构争取权利,促使现存的社会结构做出一些有利于服务对象的制度或政策安排。

(11)女权主义理论

这是一种与激进人文主义或马克思主义理论密切联系的社会工作理论,主要植根于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的妇女运动。它主要关注女性所受到的压抑,认为女性所遭遇到的许多生活问题都是性别压制的结果,社会工作的目标就是探索并去消除社会中由于性别主义所造成的女性痛苦,促使她们有更多的自由,有更大的能力去追求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12)叙事治疗理论

这是一种从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引申出来的社会工作理论。它认为服务对象所遭遇的各种心理或行为问题都是由人们以特定叙事(通常是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占据主流地位的叙事)建构起来的,而非一种内在于服务对象的人格或生活情境中的“固化实在”。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去突破现有主流叙事的束缚,通过一种新生活叙事的建构来重新理解或建构自己的生活,从而消除原有“问题”对自己所造成的困惑。

以上这些理论对当前西方社会工作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影响。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理论,如危机介入理论、任务中心理论等。

7根据表4-3,简述大卫·豪等人划分的四种社会工作理论范式之间的区别。

答:(1)大卫·豪等人划分的四种社会工作理论范式

惠丁顿和霍兰德在《一个社会工作的理论框架》一文中,大卫·豪在《社会工作理论导论》一书中,均以伯内尔和摩根的社会学理论范式分类模型为基础,经过适当转换,提出了一个类似的四范式社会工作理论分类模型,具体如图4-1所示。

图4-1

图中括号外为惠丁顿和霍兰德的用语,括号内为大卫·豪的用语。

(2)大卫·豪等人划分的四种社会工作理论范式之间的区别

大卫·豪应用他的四范式模式,结合他提出的关于社会工作理论逻辑结构的两分法分析模型,对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做了较详细的描述和分析。他认为这四种社会工作理论范式之间,无论是在关于人与社会的本质、关于人的行为与社会运行机制的问题上,还是在关于社会工作实践本身的性质、目的、过程与方法等问题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大卫·豪的四范式模式的解释如下:

从理论上来看:

a.功能主义者(调停者)包括的主要理论有:弗洛伊德主义、行为主义、认知理论、结构功能主义或系统论等。

b.解释者(意义的探求者)包括的主要理论有标签理论、沟通理论和人文主义等。

c.激进人文主义者(觉悟的提高者)包括的主要理论:激进人文主义,女权主义等。

d.激进结构主义者(革命者)包括的主要理论:马克思主义、增权或提倡理论等。

从人与社会的看法来看:

a.功能主义者(调停者)认为,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功能上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客观有机体。

b.解释者(意义的探求者)认为,社会是个主观的意义世界,是个人通过符号互动过程建构起来的。

c.激进人文主义者(觉悟的提高者)认为,社会是个主观的意义世界,但却是一个充满了不平等和不公平的世界。

d.激进结构主义者(革命者)认为,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内部存在着不平等、压迫、冲突与斗争的强制结合体。

从社会工作过程理论来看:

a.功能主义者(调停者)的过程理论包含以下几点:

第一,问题定义:个体对社会来说是一个问题,他在应付社会方面存在着问题;

第二,问题评估:引起问题行为的原因;

第三,目标:对个人及问题进行治疗、纠正、维护、控制和监督;

第四,方法:改变行为、提供支持和维护性服务,控制和保护个体。

b.解释者(意义的探求者)的过程理论包含:

第一,问题定义:个体的经验,他或他所处的情境存在着问题;

第二,问题评估:理解个体经验的个人意义;

第三,目标:促进个体的自我理解,实现个人的潜力;

第四,方法:个人劝告,帮助理解经验的意义。

c.激进人文主义者(觉悟的提高者)社会工作过程理论包括:

第一,问题定义:社会对个体来说存在着问题;

第二,问题评估:个人是政治性的;

第三,目标:给人们自由,提高人们的觉悟、使他们觉醒,对个人自己的经历加以控制;

第四,方法:提高觉悟,恢复对个人自己的情境与经历的控制。

d.激进结构主义者(革命者)社会工作过程理论包括:

第一,问题定义:社会对经济上的非生产性是一个问题;

第二,问题评估:经济体系的不公平、不正义;

第三,目标:改变经济秩序,对财富和权力实行再分配;

第四,方法:批判经济体系,为弱者的权力与资源而斗争。

8对当代中国社会工作者而言,了解和研究社会工作理论,包括哪两方面的具体任务?谈谈你自己在这两方面的看法与见解。

答:当代中国社会工作者在了解和研究社会工作理论方面的具体任务包括:

(1)虚心学习、了解和研究西方国家已有的各种社会工作理论。

在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方面,当代西方国家在发展程度上要高于我国。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是对这种已高度专业化的实践过程的概括和总结。从这些理论中,一定能够学习和了解到许多有益的东西。尽管由于历史、文化、制度和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别,我国的社会工作与西方的社会工作间会有很大的不同,但这并不妨碍学习、借鉴他们的理论和经验,并不妨碍双方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因为任何差别之中总是蕴含着共性。

(2)认真研究和总结我国社会工作者自己的历史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参照西方学者的理论成果,概括和发展出我国自己的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是一种既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共同性,又具有较强的特殊性、本土性的实践活动。迄今为止,由于种种原因,西方已有的社会工作理论主要只是概括了西方国家社会工作的经验,对于许多非西方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社会工作实践,则未能有所反映。这意味着既要学习、了解和研究西方已有的社会工作理论,又不能简单地照搬它们的理论。而是要在它们的启迪之下,认真研究、分析和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及其教训,以此为基础,概括和发展出一套或一些既包含各国社会工作的一般特性又能反映我国社会工作本土特色的中国化社会工作理论,以此来作为我国社会工作实践的指导理论,同时也为世界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