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宏观经济学考博真题与难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IS-LM模型、AD-AS模型

3.1 名校考博真题详解

3.1.1 名词解释

1IS曲线[天津大学2002博]

答:IS曲线指将满足产品市场均衡条件的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联结起来而形成的曲线。它是反映产品市场均衡状态的一幅简单图像。它表示的是任一给定的利率水平上都有相对应的国民收入水平,在这样的水平上,投资恰好等于储蓄。在两部门经济中,IS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I(r)=S(Y),它的斜率为负,这表明IS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一般来说,在产品市场上,位于IS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小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即商品市场上存在着过剩供给;位于IS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大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即商品市场上存在着过度需求,只有位于IS曲线上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才是投资等于储蓄的均衡组合。

2总需求[华中农业大学2004博]

答: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在不考虑国外需求的情况下,经济社会的总需求是指价格、收入和其他经济变量在既定条件下,家庭部门、企业部门和政府将要支出的数量。因此,总需求衡量的是经济中各种行为主体的总支出:家庭购买的电冰箱、企业购买的卡车、政府购买的办公设备等。西方学者认为,推动总需求的力量除了价格水平、人们的收入、对未来的预期等因素外,还包括诸如税收、政府购买或货币供给等政策变量。

3长期总供给曲线[华中农业大学2005博]

答:长期总供给曲线又被称为古典的总供给曲线。按照西方学者的说法,在长期中,经济的就业水平并不随价格的变动而变动,而是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上,此时的总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直线,即长期总供给曲线。其原因在于工资的充分弹性或劳动市场的充分竞争性。劳动市场的充分竞争性保证了劳动市场经常处于均衡位置即充分就业。劳动的供求主要受实际工资的影响。在名义工资既定时,价格变动将引起实际工资变动,从而导致劳动市场非均衡:或劳动供大于求、或劳动求大于供。由于充分竞争性,非均衡将导致名义工资变动,直至重新回到均衡位置。

4流动性陷阱[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2007博]

答:流动性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或灵活陷阱,是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具体是指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对货币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当局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利率,从而不能增加投资引诱的一种经济状态。

当利率极低时,有价债券的价格会达到很高,人们为了避免因有价债券价格跌落而遭受损失,几乎每个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有价债券,这意味着货币需求会变得完全有弹性,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趋于无限大,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在此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就不会增加投资引诱和有效需求,当经济出现上述状态时,就称之为流动性陷阱。

尽管从理论上可以推导出流动性陷阱的存在,但现实经济生活中还没有发现该经济现象。有的经济学家认为,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经济出现了类似于流动性陷阱的现象。

3.1.2 简答题

1怎样理解凯恩斯的“有效需求”概念?假如某年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同时存在失业,国民收入和就业将发生什么变化?凯恩斯认为应采取何种对策?[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4博]

答:(1)凯恩斯的有效需求,是指社会上商品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

(2)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亦即一定的就业量下预期收益会超过导致这一就业量所必须的收益时,企业会扩大生产,增雇工人;相反,则会缩减生产,减少雇员。只有当总供给价格等于总需求价格时,企业才能获得最大的预期利润,达到均衡状态。这时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

(3)因此,假定某年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同时存在失业,表明有效需求不足,于是失业会上升,国民收入会下降。凯恩斯认为,这时需要由政府用扩张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加以干预,以降低失业率,提高国民收入水平。

2解释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的概念。假定某年度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同时存在着失业,国民收入和就业将发生什么变化?立足于凯恩斯理论应采取何种对策?[上海理工大学2004博]

答:参见上题。

3说明保证LM曲线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延伸的条件和机理。[上海理工大学2004博]

答:LM曲线向右上倾斜的假定条件是货币需求随利率上升而减少,随收入上升而增加。如果这些条件成立,则当货币供给既定时,若利率上升,货币投机需求量减少(即人们认为债券价格下降时,购买债券从投机角度看风险变小,因而愿买进债券而减少持币),为保持货币市场上供求平衡,货币交易需求量必须相应增加,而货币交易需求又只有在收入增加时才会增加,于是,较高的利率必须和较高的收入相结合,才能使货币市场均衡。

如果这些条件不成立,则LM曲线不可能向右上倾斜。例如,古典学派认为,人们需要货币,只是为了交易,并不存在投机需求,即货币投机需求为零,LM曲线就是一条垂直线。反之,凯恩斯认为,当利率下降到足够低的水平时,人们的货币投机需求将是无限大(即认为这时债券价格太高,只会下降,不会再升,因而不愿买进债券,进入流动性陷阱),使LM曲线呈水平状。由于西方学者认为,人们对货币的投机需求一般既不可能是零,也不可能是无限大,是介于零和无限大之间,因此,LM曲线一般是向右上倾斜的。

4LM曲线上不同斜率的三个区域及其经济含义。[西南财经大学2005博]

答:(1)LM曲线上斜率的三个区域分别指LM曲线从左到右所经历的水平线、向右上方的倾斜线和垂直线三个阶段。LM曲线这三个区域被分别称为凯恩斯区域、中间区域、古典区域,如图3-1所示。

图3-1 LM曲线的三个区域

(2)从LM曲线的斜率来看。由r=ky/h-m/h可看出LM曲线的斜率为k/h。LM曲线斜率的大小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敏感系数k。h一定时,k越大,LM曲线的斜率越大,LM曲线越陡峭。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系数h。k一定时,h越大,LM曲线的斜率越小,LM曲线越平缓。一般情况下,LM曲线斜率为正值,LM曲线由左下向右上倾斜,这一区域称为中间区域。当利率下降到很低时,货币投机需求将成为无限大,即h为无穷大,LM曲线斜率为零,LM曲线成为一水平线,这一区域称为凯恩斯区域。当利率足够高,持有货币的成本足够大时,货币的投机需求为零,即h为零,LM的斜率为无穷大,LM曲线为竖直曲线,此时被称为古典区域。凯恩斯区域和古典区域之间的区域即为中间区域。

(3)从三个区域的经济含义来看。

在水平线阶段的LM曲线上,货币的需求曲线已处于水平状态,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已达到“流动性陷阱”的阶段,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性极大,也就是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无穷大。凯恩斯认为,当利率很低,即债券价格很高时,人们认为用货币购买债券的风险极大,债券只会跌,不会涨,因此买债券很可能亏损,人们愿意长期持有货币,不肯去买债券。这时,货币投机需求成为无限大,从而使LM曲线呈水平状态。由于这种分析是凯恩斯提出的,所以水平的LM区域称为凯恩斯区域。在凯恩斯区域,经济一般处于萧条时期,货币政策无效,而财政政策有很大效果。

在垂直阶段,LM曲线斜率为无穷大,或货币的投机需求对利率已毫无敏感性,从而货币需求曲线的斜率(1/h)趋向于无穷大,货币需求曲线呈垂直状态表示不论利率怎样的变动,货币的投机需求均为零,从而LM曲线也呈垂直状态(k/h趋向于无穷大)。由于“古典学派”认为只有交易需求而无投机需求,货币需求的利率无弹性,因此垂直的LM区域称古典区域。在古典区域,经济一般处于繁荣时期,财政政策无效,而货币政策有效。

在古典区域和凯恩斯区域之间这段LM曲线是中间区域,LM曲线的斜率在古典区域为无穷大,在凯恩斯区域为零,而在中间区域则为正值。因此,在中间区域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及经济状况介于凯恩斯区域和古典区域之间。

5在什么条件下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请用IS曲线和LM曲线来说明。此时劳动力市场是否也一定均衡?为什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博]

答:(1)当IS曲线与LM曲线相交时,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IS曲线代表了商品市场均衡时Y和r的组合,而LM曲线代表了货币市场均衡时Y和r的组合,两者相交就代表了商品和货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

如图3-2所示,IS线和LM曲线将坐标平面分成了四个区域:

图3-2 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

这四个区域的点既不在IS曲线上,也不在LM曲线上,是一些非均衡的点。各区域特点如下表所示:

(2)IS-LM模型可以决定社会总需求,但劳动力市场出清是由社会总供给等于总需求决定的。此时,劳动市场未必处于均衡状态,如果有效需求不足,产出小于潜在产出,劳动力市场可能存在着非自愿失业,劳动力市场供给大于需求,处于非均衡状态。

6用IS-LM曲线说明紧缩的货币政策对利率、收入、消费和投资的影响。[辽宁大学2004博]

答: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例如,在经济萧条时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息率,刺激私人投资,进而刺激消费,使生产和就业增加。反之,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可紧缩货币供给量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生产和就业减少些或增长慢一些。前者是扩张性货币政策,后者是紧缩性货币政策。紧缩的货币政策会使IS曲线不变而LM曲线向左上移动,如图3-3所示,即在每一个固定的产出水平上,使得货币市场出清的利率都有所上升,或在每一个固定的利率水平上,使货币市场出清的产出都有所下降。

图3-3 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果

在IS曲线不变,即产品供求情况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凡LM曲线左移,都意味着货币市场上供小于求,这必然导致利率上升。利率上升抑制了投资,从而使收入减少,而收入减少通过乘数效应导致消费减小,进一步使得产出下降,最终达到平衡状态。

由图3-3中分析可知,紧缩性货币政策会使利率上升,收入减少。利率上升,降低了预期投资收益,使投资减少。利率上升使消费的机会成本上升,人们会减少消费,增加储蓄。

7试以IS-LM模型说明,如产量不变而降低利率,或利率不变而减少产量需采取什么样的政策配合。[西南财经大学2002博]

答:(1)如果要使产量不变同时降低利率,必须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的组合。如图3-4所示,经济中原来的均衡点为E0,此时均衡的产出水平为Y0,均衡利率为r0。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后,IS曲线由IS0左移到IS1,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后,LM曲线由LM0右移到LM1,此时新的均衡点为E1,利率由r0下降到r1,但是均衡产量仍然为Y0

图3-4 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组合使利率下降,产量不变

(2)如果要使产量减少同时利率不变,必须使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的组合。如图3-5所示,经济中原来的均衡点为E0,此时均衡的产出水平为Y0,均衡利率为r0。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后,IS曲线由IS0左移到IS1,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后,LM曲线由LM0左移到LM1,此时新的均衡点为E1,产量由Y0下降到Y1,但是均衡利率仍然为r0

图3-5 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组合使产量下降,利率不变

8试析导致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货币供给效应。[东北财经大学2003博]

答:总需求曲线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实际的总支出或总需求。导致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货币供给效应是指当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价格水平上升,实际的货币供应量减少,因为实际货币供应量等于名义货币供应量除以价格水平。由于实际货币供应量减少,货币就变得相对紧缺,利率上升,贷款难以获得,引起投资和消费下降,从而实际总支出下降。从总需求曲线来看,其结果是沿着总需求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9解释总供给曲线三个区域的含义,用总供给-总需求模型解释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和美国90年代的新经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4博]

答:总供给曲线是描述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或总产出)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混合的不同性质的曲线,它们分别被称为凯恩斯区域、中间区域、古典区域。如图3-6所示。

(1)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水平线区域。其表示凯恩斯区域内一般价格水平不变,而国民收入可以变动。这是由于在严重的失业情况下,经济社会存在大量的闲置资源,总产量水平很低,产量增加不会形成资源供给不足而造成一般物价水平上升,同时,价格下降又有刚性,导致工资和物价不下降。

(2)正常情况下的供给曲线——中间区域。此时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产量和一般物价水平同方向变化。

(3)古典主义的供给曲线——垂直线区域。其表示古典区域内价格上升,国民收入水平不可能超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能够生产的产量,需求增加只导致物价水平的上升。

图3-6 总供给曲线的三个区域

假定总供给曲线由于供给冲击(如石油价格和工资等提高)而向左移动,但总需求不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短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情况可用图3-7表示。此时产出Y1低于原来Y0的水平,价格P1高于原来P0的水平,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滞胀状态。

假定总供给曲线由于供给冲击(如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等)而向右移动,但总需求不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短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情况可用图3-7表示。此时产出Y2高于原来Y0的水平,价格P2低于原来P0的水平,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新经济状态,即高增长、高就业、低通货膨胀。

图3-7 供给冲击

10试简要比较古典的总供给曲线与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辽宁大学2002博]

答:总供给函数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与全社会总供给之间的函数关系。将这种函数关系在价格、产量坐标平面画出,就得到总供给曲线,简称AS曲线。凯恩斯主义和古典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的差别如下:

(1)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差别。古典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是长期总供给曲线,而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是短期总供给曲线。

(2)图形形状差别。古典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在图形上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如图3-8所示;而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是一个倾斜线段和垂直线段连接在一起的图形,如图3-9所示。

图3-8 古典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

图3-9 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3)理论基础不同。古典理论认为,劳动市场运行毫无摩擦,总能维持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既然在劳动市场,在工资灵活调整下充分就业的状态总能维持,因此,无论价格水平如何变化,经济中的产量总是与劳动力充分就业时的产量,即潜在产量相对应,所以总供给曲线总是垂直的。而凯恩斯主义则假设工资刚性,并且劳动力市场存在摩擦,充分就业和达到潜在产量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工资和名义工资的变化会带来劳动供给的变化,所以总供给曲线不会维持在充分就业状态保持垂直,而是应该保持水平或者至少保持正斜率。

(4)蕴含的政策效果不同。在古典模型中,除非总供给曲线发生变动,否则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只会带来价格上涨,没有任何效果。凯恩斯模型则正好相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能够有效地提高产出。

11根据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试分析石油价格的上涨对一国宏观经济的短期和长期的影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博]

答:石油价格上涨可以视为是一种总供给冲击。总供给冲击是指一国生产活动所需某项或某几项重要投入品的成本迅速上升而引起总供给曲线上移,由此拉动一般物价水平上升,进而导致通货膨胀和均衡产出水平下降的现象。总供给冲击包括作为加工原料的农产品价格的上升、燃料价格的上升、工资水平的突然上升、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的价格上升等。

如图3-10所示,在初始均衡的基础上,假定总供给曲线由于受到供给冲击(石油价格上涨,工资提高)而向左移动,此时总需求曲线不变。在短期内,一国宏观经济将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高物价,低产出)。这种情况下,短期均衡点处均衡产量低于原正常情况下的均衡产量,而价格高于原价格水平。

在长期中,一切价格都能够自由的涨落,工人的实际工资回复到原来的均衡工资水平,经济重新回复到充分就业状态,因而总供给曲线为垂直线。因此,一般情况下,石油价格冲击在长期中只会使价格上涨,对产出没有多大影响,产出仍然回复到充分就业产出水平。

图3-10 供给冲击的短期与长期影响

12利用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即凯恩斯主义交叉图)说明财政政策对国民收入的乘数效应。[辽宁大学2004博]

答:财政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财政支出的变化的比率。财政支出的变化会引起收入的若干倍同向变化。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可以用图3-11说明。

图3-11中横轴表示收入,纵轴表示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之和,在消费曲线(c)上加投资曲线(i)和政府支出曲线(g)得到消费投资曲线c+i+g,这条曲线就是总支出曲线。

在图3-11中,c+i+g代表原来的总支出线,c+i+g′代表新的总支出线,g′=g+Δg,原来的均衡收入为y,新的均衡收入为y′,Δy=y′-y,Δy=y′-y,Δy=kΔg,其中k表示财政支出乘数。

图3-11 乘数效应

13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和古典总供给曲线有何不同?是否其中一种的阐释比另一种更贴切?请作出解释。注意,要指明你的回答所适用的时间范围。[浙江工商大学2018博]

答:(1)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和古典总供给曲线的不同

凯恩斯和古典总供给曲线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时间范围的区别。古典总供给曲线,又称长期总供给曲线;而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又称短期总供给曲线。

图形形状的差别。古典总供给曲线在图形上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工资的调节可以使劳动市场总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而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是个水平线,厂商可以在现行工资水平上得到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

理论基础不同。古典理论认为,劳动市场运行毫无摩擦,总能维持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即在货币工资灵活调整下充分就业的状态总能维持,因此,无论价格水平如何变化,经济中的产量总是与劳动力充分就业时的产量,即潜在产量相对应,所以总供给曲线总是垂直的;而凯恩斯主义假设工资刚性,且劳动力市场存在摩擦,充分就业和达到潜在产量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工资和名义工资的变化会带来劳动供给的变化,所以总供给曲线不会维持在充分就业,保持垂直,而是应该保持水平。

蕴含的政策效果不同。古典模型中,除非总供给曲线发生变动,否则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只会带来价格上涨,没有任何产出效果。凯恩斯模型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导致产出变动,而价格则不受当前GDP的影响。

(2)不能说其中一种的阐释比另一种更贴切

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假定价格水平是固定的,所以该供给曲线是水平的,适合用来描述很短时期内(几个月或更短)的情况。而古典的总供给曲线假定产出固定在潜在产出水平上,所以该供给曲线是垂直的,适合用来描述价格随各种外部因素变化时迅速调整的长期(十年以上)的情况。所以不能简单地说一种理论比另一种理论更贴切,他们各自有不同的适用时间范围。

3.1.3 计算与分析题

1某国的宏观经济模型为:

试求财政支出为G=50,货币政策为M/P=180时的国民收入水平Y、利率水平r、消费C、投资I、货币交易需求L1、货币投机需求L2。[天津大学2001博]

解:由:

得IS曲线方程为:

Y=700-800r

由:

得LM曲线方程为:

Y=520+400r

两式可得,均衡国民收入为:Y=580,均衡利率为:r=0.15。

消费水平为:C=440;投资为:I=90;货币的交易需求为:L1=145;货币的投机性需求为:L2=35。

2假定某三部门经济系统的社会消费函数为C=300+0.8Yd(Yd为可支配收入),投资I=200,税收函数T=0.2Y(单位:亿元)。

(1)均衡收入Y=2000时,政府支出(不考虑转移支付)将是多少?财政预算是盈余还是赤字?

(2)财政支出不变,而税收提高为T=0.25Y,均衡收入是多少?此时预算将如何变化?[天津大学2002博]

解:(1)由Y=C+I+G可得,政府支出G=Y-I-C。

当均衡收入Y=2000时,消费C=0.8×0.8×2000+300=1580,所以政府支出为:G=2000-200-1580=220。

此时,政府税收收入为:T=0.2×2000=400,所以政府预算盈余400-220=180。

(2)当财政支出不变且税收提高为T=0.25Y时,Y=C+I+G可得,Y=300+0.8×0.75Y+200+220,解得均衡收入Y=1800。此时,税收收入为T=0.25×1800=450,政府预算盈余为:450-220=230。

3假设一个封闭经济的计划支出为AE=C+I+G(_),C=C0+aY,I=I0-br。假设公众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为L(r,Y)=kY-hr。

(1)产品市场均衡关系IS的函数表达式是什么?

(2)货币市场均衡关系LM的函数表达式是什么?[南京大学2015博]

解:(1)当计划支出与实际支出相等时,产品市场达到均衡,即Y=AE=C+I+G(_)。

将C=C0+aY,I=I0-br代入上式得:Y=C0+aY+I0-br+G(_)。

解得:Y=-br/(1-a)+(C0+I0+G(_))/(1-a)。

此即为IS的函数表达式。

(2)当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实际货币供给等于实际货币需求,即M/P=L(r,Y)。

将L(r,Y)=kY-hr代入上式得:M/P=kY-hr。

解得:Y=hr/k+M/(kP)。

此即为LM的函数表达式。

4国内居民的总支出AD=400+0.8Y-30r,r为固定利息率=5,净出口NX=X-M,其中,X=200,(进口函数)M=0.2Y。求:

(1)均衡的国民收入、贸易差额。

(2)当出口下降一单位,贸易差额如何变化?进口如何变化?

(3)开放经济的乘数?即国内居民的总支出中的常数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4)当利率r从5变为6,贸易差额如何变化?运用经济学原理解释。

(5)出口下降会对国民收入、就业和贸易差额带来负面影响,政府可以采取哪些政策措施来消除负面影响?[复旦大学2003博]

解:由:

可得:Y=AD+NX=400+0.8Y-30×5+200-0.2Y。

解得均衡的国民收入为:Y=1125,贸易差额NX=-25,即本国出现贸易赤字25。

(2)由(1)问可得,原来出口为200,现在出口下降一单位变为X=199,则:

Y=AD+NX=400+0.8Y-30×5+199-0.2Y

解得均衡的国民收入为:Y=1122.5,贸易差额NX=-24.5,即本国出现贸易赤字24.5,贸易赤字比(1)问中减少了0.5。进口变为M=224.5,进口减少了0.5。

(3)假设国内居民的总支出中的自主支出增加了50,国内居民的总支出变为AD=450+0.8Y-30r,则:

Y=AD+NX=450+0.8Y-30×5+200-0.2Y

解得均衡的国民收入为:Y=1250,收入比(1)问中增加了125。因此开放经济的乘数为:125÷50=2.5。

(4)当利率r从5变为6,则:

Y=AD+NX=400+0.8Y-30×6+200-0.2Y

解得均衡的国民收入为:Y=1050,贸易差额NX=-10,即本国出现贸易赤字10,本国贸易赤字比第(1)问减少了。这是因为,利率r的提高,减少了国内居民的消费和投资支出,增加了储蓄,因而,国内居民减少了进口需求。在出口不变的情况下,贸易差额改善。

(5)出口下降会对国民收入、就业和贸易差额带来负面影响,政府可以采取如下政策措施来消除负面影响:

政府可以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来刺激国内的投资和消费,弥补外需的不足。政府可以增加政府支出或减税,或者政府可以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者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

5令:C=消费总额;Y=收入总额;G=政府开支总额;Yd=可支配收入;I=国内总投资;i=利息率;M=名义货币供应量;P=物价水平。

假设某国经济存在下列条件:C=2.8+0.8Yd;Yd=Y-5;I=4-2i;M/P=Y-4i,其中M/P=8,G=10。

(1)导出IS和LM方程,并求解Y和i的值;

(2)若政府开支G发生变动,确定其变化的乘数;

(3)若政府开支G从10增加到12,试问挤出效应(crowding-out effect)的规模有多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博]

解:(1)由Y=C+I+G得:

Y=(2.8+0.8Yd)+(4-2i)+10

将Yd=Y-5代入式整理得IS方程为:

Y=-10i+64

因为M/P=Y-4i,M/P=8,所以,LM方程为:

Y=8+4i

两式可得,均衡产出Y=24,均衡利率i=4。

(2)由(1)问可得,财政支出乘数为:kG=1/(1-0.8)=5。

(3)当政府开支G从10增加到12时,在没有挤出效应的情况下,根据乘数效应,收入应该增加ΔY=5×2=10。

当存在挤出效应时,新的IS方程为:Y=-10i+74。

LM方程仍为:Y=8+4i,解得此时的收入Y′≈26.9,此时收入增加了26.9-24=2.9。

因此,挤出效应大小为:10-2.9=7.1。

6假定利息率与货币量呈下列关系:i=20-2M,i为利息率,M为名义货币数量。

(1)说出上述函数的名称;

(2)在图中画出上述函数,并说明当货币量为5时,利息率是多少?

(3)假定GDP增加,此时i和M之间的关系是否会发生变化?曲线在图中的位置是否会发生变化?若变化,将如何变化?

(4)如果该国名义GDP增加20%,货币流通速度降低20%,该国货币供应量增加还是减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博]

解:(1)i=20-2M为投机性的货币需求函数。

(2)当货币存量为5时,利率i=20-2M=20-10=10。投机性货币需求曲线如图3-12所示。

图3-12 投机性货币需求函数

(3)此时i和M关系曲线将向左下方移动。

当GDP增加时,人们将会增加交易性和预防性货币的需求,在货币供给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将减少对投机性货币的需求,从而投机性货币需求曲线将向左下方移动。如图3-13所示。

图3-13 收入增加,投机性货币需求减少

(4)根据MV=PY可得:∆M/M-∆P/P=∆Y/Y-∆V/V。如果该国名义GDP增加20%,货币流通速度降低20%,则该国的实际货币供给量将增加。

7考虑由下面模型所描述的经济。

Y≡C+I+G+NX(国民收入恒等式)

C=300+0.8Yd(消费函数)

I=200-1500r(投资函数)

NX=100-0.04Y-500r(净出口函数)

L=(0.5Y-2000r)P(货币需求函数)

Yd=(1-t)Y(可支配收入)

其中,政府支出G=200,所得税率t=0.2,名义货币供给M=550,物价水平P=1。试求:

(1)IS曲线和LM曲线;

(2)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利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博]

解:(1)IS曲线为:

Y=C+I+G+NX=(300+0.8Yd)+(200-1500r)+200+(100-0.04Y-500r)

将Yd=(1-t)Y和t=0.2代入式可得IS曲线:

Y=2000-5000r

LM曲线为:M=L,即:550=(0.5Y-2000r)×1,化简得:

Y=4000r+1100

(2)联立两式可得,均衡国民收入Y=1500,均衡利率为r=0.1。

8宏观经济系统为:Y=C+I+G,其中C=500+0.8Yd;I=300-2000R;t=0.45;G=200;ms=500;md=0.6Y-2000R。求:

(1)写出该宏观系统的IS、LM表达式。

(2)求均衡利率和国民收入、消费与投资。

(3)若政府为刺激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ΔG=100,新的均衡利率和国民收入是多少?被挤出的投资和收入又是多少?

(4)若在增加政府支出的同时,政府要同时控制利率不变,应采取何种配套政策?其货币供给量应改变多少?写出新的LM方程。被挤出的投资和收入是多少?

(5)若增加政府支出的同时,政府想控制收入不变,政府又应采取何种配套政策?货币的供给量应改变多少?写出新的LM方程,其利率变动多少?[上海理工大学2003、2004、2005博]

解:(1)由Y=C+I+G可得:Y=500+0.8(1-0.45)Y+300-2000R+200

进而可得IS曲线方程为:

0.56Y+2000R=1000

由md=ms可得LM曲线方程为:

0.6Y-2000R=500

(2)由联立两式可得:均衡利率R≈0.14,均衡国民收入为Y≈1293,消费C=500+0.44×1293≈1069,投资I=300-2000×0.14=20。

(3)由Y=C+I+G可得:

Y=500+0.8×(1-0.45)Y+300-2000R+300

进而可得新的IS曲线方程为:

0.56Y+2000R=1100

两式可得:新的均衡利率R≈0.16,均衡国民收入为Y≈1379,投资I=300-2000×0.16=-20。所以被挤出的投资为|-20-20|=40。

财政政策乘数为:kG=1/[1-0.8×(1-0.45)]≈1.79,在没有挤出效应的情况下,收入增加为1.79×100=179。现在收入增加为:1379-1293=86,所以挤出的收入为:179-86=93。

(4)若政府在增加支出时,要保持利率不变,必须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此时利率固定为R≈0.14,由式可得,此时国民收入为Y≈1464,此时货币供给为:

ms=md=0.6Y-2000R=0.6×1464-2000×0.14≈598

此时新的LM曲线为:0.6Y-2000R=598。

由于此时利率水平保持不变,所以被挤出的投资和收入都为零。

(5)若增加政府支出的同时,政府想控制收入不变,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配合。

此时收入固定为Y=1293,由式:0.56Y+2000R=1100,可得利率为R≈0.19。

由ms=md=0.6Y-2000R可得:

货币供给量变为:ms=0.6×1293-2000×0.19≈396。

所以新的LM方程为:0.6Y-2000R=396,利率变动为:0.19-0.14=0.05。

9某年政府增加投资支出50亿元,设边际消费倾向为0.75,经济起初位于均衡点4700亿元,求:

(1)政府投资增加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2)出现相反情况,投资减少50亿元,均衡国民收入如何变化?[辽宁大学2004博]

解:(1)政府支出乘数为k=1/(1-MPC)=1/(1-0.75)=4,政府增加投资支出50亿元,将会使国民收入增加50×4=200亿元。

(2)政府减少投资支出50亿元,将会使国民收入减少50×4=200亿元。

10在一个三部门模型中,已知消费函数为:C=0.6Yd+100(其中Yd为个人可支配收入),投资I=160,政府支出G=100,税收T=100。

(1)求均衡时的国民收入。

(2)当消费函数变为C=0.75Yd+100时,均衡的国民收入有何变化?

(3)当投资变为I=200时,对国民收入有何影响?[辽宁大学2005博]

解:(1)由C=0.6Yd+100,I=160,G=100,T=100和Y=C+I+G得:

Y=0.6(Y-100)+100+160+100

解得:Y=750。

(2)C=0.75Yd+100时,Y=0.75(Y-100)+100+160+100,解得Y=1140。

(3)当I=200时,Y=0.6(Y-100)+100+200+100,解得Y=850。

11考察如下经济结构:

消费:C=0.8(Y-T)

投资:I=20-0.4i

政府支出:G=10

税收:T=20

货币供给:MS=50

货币需求:MD=(0.5Y-i)P

(1)求IS曲线和凯恩斯乘数;

(2)如P=2,求LM曲线;

(3)仍假定P=2,求均衡利率和总需求;

(4)求总需求曲线。[辽宁大学2002博]

解:(1)由C=0.8(Y-T),I=20-0.4i,G=10,T=20和Y=C+I+G得:

Y=0.8(Y-20)+20-0.4i+10

整理得Y=70-2i,故IS曲线为Y=70-2i。

凯恩斯乘数k=1/(1-c)=1/(1-0.8)=5。

(2)由P=2、MS=50、MD=(0.5Y-i)P和MS=MD得:50=(0.5Y-i)×2

解得Y=50+2i,故LM曲线为Y=50+2i。

(3)联立IS曲线和LM曲线方程可得总需求和均衡利润分别为:Y=60,i=5。

(4)由MS=50,MD=(0.5Y-i)P和MS=MD得LM曲线为:50=(0.5Y-i)P

IS曲线为Y=70-2i,二者联立,消去i得:Y=50/P+35,即为总需求曲线。

12设消费函数为C=C0+cY,投资函数为I=I0-bi,货币需求函数为L=kY-hi。根据IS-LM框架,通过计算,说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推动分别受到哪些因素及怎样的影响?[南京大学2005博]

解:假设政府支出为G,同时假设净出口NX=0。

在三部门经济中,

Y=C+I+G=C0+cY+I0-bi+G

式可得IS曲线方程为:

(1-c)Y+bi=C0+I0+G

假设实际货币供给为m=M/P,由m=L可得:

LM曲线方程为:

kY-hi=m

两式可得:收入为:

总需求为:

 

式可知,影响总需求的财政政策有政府支出G,货币政策有货币供给M。

因此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政府增加支出G)将使总需求增加,反之则减少。这种作用的大小取决于h、b、k和c的大小。特别地,h→∞,即货币需求对利率极其敏感,则∂AD/∂G→1/(1-c),财政政策效果最好。如果k→∞,即货币需求对收入的变动极其敏感,则此时∂AD/∂G→0,财政政策无效。如果b→∞,即投资对于利率非常敏感,则∂AD/∂G→0,财政政策无效,因为挤出效应是完全的。最后,边际消费倾向c越大,财政政策就越有效。

因此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货币供给增加M)将使总需求增加,反之则减少。这种作用的大小取决于h、b、k和c的大小。特别地,h→∞,即货币需求对利率非常敏感,则∂AD/∂M→0,货币政策无效。如果k→∞,即货币需求对收入的变动非常敏感,则∂AD/∂M→0,此时货币政策无效。如果b→0时,即陷入流动性陷阱时,则∂AD/∂M→0,货币政策无效。最后,边际消费倾向c越大,货币政策就越有效。

3.1.4 论述题

1对凯恩斯的“三大心理假说”和“有效需求不足”的机制进行评述。[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博]

答:(1)凯恩斯的“三大心理假说”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即随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呈现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凯恩斯旨在通过消费解决生产问题,他一反传统经济学认为生产很重要的观点,把消费提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他看来,一切生产之最后目的,都在于消费。他详细考虑了影响消费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例如他所讲的客观因素包括所得的改变、资本价值的不能预料的变化;主观动机则如建立准备金,预防不测,使以后开支逐渐增加而不致下降、从事投机或发展事业的本钱,遗留财产给后人等。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即人们预期从投资中获得的利润率(即预期利润率)将因增添的资产设备成本提高和生产出来的资本数量的扩大而趋于下降。凯恩斯在用边际消费倾向规律说明消费不足之后,接着用资本边际效率崩溃去说明投资不足。在凯恩斯看来消费问题只是由于资本边际效率崩溃,投资不足引起的,后者是因前者是果。在《通论》具有总结性的“略论商业循环”一章中,凯恩斯认为,发生商业周期的原因,恰恰在于资本边际效率,以及人们对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预期。

流动偏好规律,即人们愿意保持更多的货币,而不愿意保持其他的资本形态的心理法规。凯恩斯认为,流动偏好是对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的反映,具体而言是由以下的动机决定的:a.交易动机,指为了日常生活的方便所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b.谨慎动机,指应付各种不测所产生的持有现金的愿望;c.投机动机,指由于利息率的前途不确定,人们愿意持有现金寻找更好的获利机会。这三种动机,尤其是谨慎动机,说明面对诸多不确定性时,人们通常不敢轻易使用自己的存款。

凯恩斯通过利率把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联系起来,打破了新古典学派把两者分开的古典两分法。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利率要影响投资和收入,而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和利率,这就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互相联系和作用。凯恩斯以他内在逻辑一致的三大心理规律,对于经济危机作了全新的说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摆脱危机,走出萧条的全新思路。

(2)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总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造成的。由于总需求不足,商品滞销;存货充实,引起生产缩减;解雇工人,造成失业。当就业增加时,收入也增加。社会实际收入增加时,消费也增加。但后者增加不如前者增加那么多,这就使两者之间出现一个差额。总需求由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两者组成。因此,要有足够的需求来支持就业的增长,就必须增加真实投资来填补收入与这一收入所决定的消费需求之间的差额。换言之,在消费需求已定的情况下,除非投资增加,人为地增加社会需求,否则就业是无法增加的。

资本家在经营生产时,既要考虑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又要考虑商品的总需求价格。如果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资本家就有利可图,增雇工人,扩大生产。反之减雇工人,缩小生产。直至两者相等,资本家预期获得的总利润达到最大量,生产和就业都达到均衡状。此时的社会总需求,就称为“有效需求”。

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由于边际消费倾向的作用造成消费需求不足,也造成投资需求不足,而社会总需求的不足必然导致社会总就业量的不足和经济危机产生。

2利用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说明提高公务员的工资如何影响国民收入水平。[西南财经大学2003博]

答:(1)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凯恩斯把决定均衡国民收入的需求称作“有效需求”。他指出如果有效需求不足,均衡国民收入就会低于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因而经济中就会存在失业现象。

凯恩斯运用以下三个基本心理定律来解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第一,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由于边际消费倾向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的,所以引起消费需求不足。第二,资本边际效率是递减的。由于资本的边际效率是随着投资的增加而递减的,所以引起投资需求不足。第三,人们的流动性偏好。货币需求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共同决定的均衡利率与厂商的投资需求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人们的货币需求随着利率的下降而增加,并且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当利率下降到一定限度时,人们的货币需求曲线就会变为一条平行于横轴的水平线。这时,即使中央银行进一步增加货币供给,均衡利率也不会继续下降,因此投资就不会继续增加。于是,流动性偏好和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共同作用引起投资需求的不足。而投资需求不足和消费需求不足就会引起总的有效需求的不足,从而使经济中长期存在失业现象。

凯恩斯主张在市场自发调整机制失灵的情况下,政府应该采取相机处置的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来促使经济恢复充分就业均衡。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就应该实行预算赤字政策来增加总需求。在通货膨胀时期,政府就应该实行预算盈余政策来减少总需求。

(2)根据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政府可以在经济萧条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扩大总需求,刺激经济的发展,促使经济恢复充分就业均衡。政府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措施有:减税,增加政府支出等。其中,提高公务员的工资就是增加政府支出的具体方式,这可以增加经济中的总需求,部分地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公务员工资对经济的影响如图3-14所示。在短期内价格水平较为稳定,增加公务员工资会使总需求由AD1右移至AD2,价格水平由P1上升为P2,但是产出由Y1增加到Y2

图3-14 增加公务员工资对经济的影响

3请作图说明工资刚性对不同类型劳动市场的影响有何不同。[北京大学1999博;社科院2014博]

答:(1)工资刚性是指货币工资一旦确定,货币工资水平就难以改变的特性。工资作为劳动力的价格,其刚性是由市场中存在不完全竞争和垄断力量,致使市场价格不能自由发挥作用造成的。一般认为,工会是劳动力市场上最大的垄断组织。由于工会对劳动力市场的垄断,劳动者的货币工资表现为易升不易降的状况,出现工资的“向下的刚性”而失去弹性。

(2)劳动市场一般存在着两种状况:紧的劳动市场和松的劳动市场。

在紧的劳动市场上,存在着对劳动的超额需求,劳动供不应求。假设原来的刚性工资为(W/P)0,则此时厂商为了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将提高工资。向下刚性的工资对劳动力需求没有约束作用。劳动市场最终将出清,工资将增至(W/P)1,如图3-15所示。

图3-15 工资刚性对紧的劳动市场的影响

在松的劳动市场上,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劳动力的需求,劳动力供过于求,此时劳动市场存在着劳动力的超额供给,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市场存在着失业。如图3-16所示,假设原来的工资为(W/P)0,此时存在着劳动的超额供给。由于工资刚性的存在,工资水平不可能降到(W/P)1,劳动市场此时将存在失业。

图3-16 工资刚性对松的劳动市场的影响

4凯恩斯主义的利率是如何决定的?[中国人民大学2000博]

答:凯恩斯认为在现代经济中,货币的借贷和利息的支付都以货币形式进行,表现为一定量的现在货币与一定量的未来货币相交换。因此,利息完全是一种货币现象,利率的高低由货币的供求来决定,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货币供求论以分析利率的决定因素。

(1)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而利息就被定义为人们放弃流动性偏好的报酬。他认为,在现代货币信用制度中,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人们持有的财富(股票、债券等)带来收益的同时,但也有蒙受损失的风险,并且流动性较差;货币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资产,是社会财富的真正代表,可随时转化为其他商品,具有完全的流动性和最小的风险性,但货币不能生息。因此人们对货币具有流动性偏好,即考虑持有财富的形式时,大多倾向于选择货币,其动机包括:

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量主要决定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

谨慎动机或称预防性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从全社会来看,这一货币需求量大体上也和收入成正比,是收入的函数。

因此,如果用L1表示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所产生的全部实际货币需求量,用y表示实际收入,则这种货币需求量和收入的关系可表示为:L1=L1(y)。

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对货币的投机性需求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如果用L2表示货币的投机需求,用r表示利率,则这一货币需求量和利率的关系可表示为:L2=L2(r)。

对货币的总需求是人们对货币的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的总和,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决定于收入,而货币的投机需求决定于利率,因此,对货币的总需求函数可描述为:L=L1+L2=L1(y)+L2(r),式中的L、L1和L2都是代表对货币的实际需求,即具有不变购买力的实际货币需求量。

(2)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外生变量,它是一个存量概念,是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所保持的不属于政府和银行所有的硬币、纸币和银行存款的总和。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供给量是由国家用货币政策来调节的,因而是一个外生变量,其大小与利率高低无关,因此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3)利率的决定

如图3-17所示,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m),这条货币供给曲线和货币需求曲线(L)相交的点(E)决定了利率的均衡水平(r0),它表示,只有当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货币市场才达到均衡状态。如果市场利率低于均衡利率(r0),则说明货币需求超过供给,这时人们感到手中持有的货币太少,就会卖出有价证券,证券价格就要下降,亦即利率要上升。对货币需求的减少,一直要持续到货币供求相等时为止。相反,当利率高于均衡利率(r0)时,说明货币供给超过货币需求,这时人们感到手中持有的货币太多,就会用多余的货币买进有价证券。于是,证券价格要上升,亦即利率要下降。这种情况也一直要持续到货币供求相等时为止。只有当货币供求相等时,利率才不再变动。

货币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会变动。例如,当人们对货币的交易需求或投机需求增加时,货币需求曲线就会向右上方移动;当政府增加货币供给量时,货币供给曲线则会向右移动。在图3-18中,若货币供给不变,货币需求曲线从L移到L′时,均衡利率就会从r0上升到r1;相反,若货币需求不变,货币供给曲线从m右移到m′时,均衡利率则会从r0下降到r2。如果货币需求和供给同时变动时,利率就会受到二者的共同的影响,在移动后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上达到均衡。

图3-17 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均衡

图3-18 货币需求和供给曲线的变动

5简要陈述凯恩斯的货币传递机制。[西南财经大学2002博]

答: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思路是:首先通过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变化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再通过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引起市场利率的变化,利率的变化又通过资本边际效率的影响引起投资的增减,而投资的增减又会以乘数的方式影响总支出和总收入。用符号表示为:R→M→r→I→E→Y。式中,R为存款准备金,M为货币供给量,r为市场利率,I为投资,E为总支出,Y为总收入。

在这个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主要环节是市场利率,因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首先影响的是利率的升降,然后才是投资和总支出的变化。

上述分析是局部均衡分析,只显示了货币市场对商品的初始影响,并没有反映它们之间循环往复的作用。考虑到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的相互作用,有进一步的分析,凯恩斯主义称为一般均衡分析。

(1)假定货币供给增加,如果产出水平不变,利率会相应下降,下降的利率刺激投资,并引起总支出增加,总需求的增加推动产出量上升,这与原来的分析一样。

(2)但产出量的上升,提高了货币需求,如果没有新的货币供给投入经济生活,货币供求的对比就会使下降的利率回升。这是商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作用。

(3)利率的回升,又会使总需求减少,产量下降,货币需求下降,利率又会回落,这是往复不断的过程。

(4)最终会逼近一个均衡点,这个点同时满足货币市场供求和商品市场供求两方面的均衡要求。

对于这些传导机制的分析,凯恩斯学派还不断增添新的一些内容,主要集中在货币供给到利率之间和利率到投资之间的更具体的传导机制以及一些约束条件。

6用曲线图说明消费和投资如何决定国民产出。[东北财经大学2002博]

答:在两部门经济中,总支出等于消费支出加上投资支出,消费和投资在国民产出决定中的作用可以借助总支出水平和总产出水平之间的关系来说明,如图3-19所示。

在图3-19中,曲线C是消费曲线,它表示在不同的收入水平上居民想要用于消费的支出。由于在各个产出水平上,投资支出保持不变,总支出曲线C+I平行于消费曲线C,它等于消费曲线C和投资曲线I垂直相加之和。

为了确定国民产出的均衡水平,须在图3-19中作出45°线。45°线上的任何一点与横轴的垂直距离等于它与纵轴的垂直距离,因此在这条线上的任何一点,纵轴表示的总支出水平恰好等于横轴表示的总产出水平或总收入水平。

如图3-19所示,总支出曲线C+I与45°线相交于E点。E点是均衡点,在这一点上,家庭计划消费加上企业计划投资恰好等于国民产出,即总需求量等于总产出量。均衡状态的产出水平是Y′,在这个产出水平上,企业生产的产品既不会出现积压也不会出现不足的情况。

图3-19 消费和投资如何决定国民产出

当产出水平小于Y′时,由于在均衡点E的左边C+I曲线位于45°线之上,计划的总支出大于计划的总产出,企业存货下降,产品供不应求,结果是企业将扩大生产,产出水平趋于上升,直到等于均衡产出水平Y′。

相反,当产出水平大于产出的均衡水平Y′时,C+I曲线位于45°线之下,总支出量小于总产出量,企业产品积压,结果是企业将减少生产和解雇工人,产出水平趋于下降,直到达到均衡状态。

经济在调整过程中一定会达到均衡状态,这是因为:首先考虑总支出曲线C+I和45°线的斜率,从图3-19中可以直观地看出,45°线的斜率等于1,总支出曲线C+I的斜率等于消费曲线C的斜率,从而等于边际消费倾向。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总支出曲线C+I的斜率小于45°线的斜率。这样,在均衡点E的左边,总支出水平大于总产出水平,产出水平趋于上升,总支出水平也沿着总支出曲线C+I相应地增加。但是,由于总支出曲线C+I的斜率小于1,产出总量增加的幅度要大于总支出增加的幅度,因此,随着产出水平的提高,总支出水平和总产出水平之间的差额越来越小,直到在均衡点E上两者相等时为止。同样,当总支出水平小于总产出水平时,调整机制在迫使产出水平趋于下降的过程中,总支出水平也相应地下降,但是产出总量下降的幅度要大于总支出下降的幅度。因此,随着产出水平的降低,它与总支出水平之间的差额越来越小,直至达到均衡点E为止。

上述分析涉及到“计划”总支出和“计划”总产出,它们与实际总支出和实际总产出是有区别的。计划消费数量可以由消费函数得出,计划投资数量可以由投资需求曲线得出,实际消费数量和实际投资数量必须根据事实事后衡量。无论经济处于扩张阶段还是收缩阶段,由统计得到的实际储蓄总是恰好等于实际投资。但是,实际投资往往不等于计划投资。因此实际销售收入与计划销售收入不相等时,就会导致存货投资增加或减少。经济中的均衡状态是由计划总支出和计划总产出之间的关系决定的。只有当两者相等,国民产出、收入或支出才不存在变动的倾向。

7试述IS-LM模型。[中国人民大学2003博]

答:IS-LM模型是说明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决定的模型。在图3-20中,横轴代表国民收入(Y),纵轴代表利率(i)。IS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是商品市场的均衡,即I(投资)=S(储蓄)。LM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是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货币需求)=M(货币供给)。IS曲线与LM曲线相交于E,这时决定的国民收入(Y0)与利率(i0)使得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实现了均衡。这一模型包括了凯恩斯分析国民收入决定时所包括的四个变量:消费(或收入减消费的余额储蓄)、投资、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并用均衡分析的方法同时分析了这四个变量如何决定国民收入与利率。

图3-20 IS-LM模型

根据这一模型可以说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影响。图3-21表示,当财政支出增加(即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从而总需求增加时,IS曲线从IS0向右移动到IS1,这就引起国民收入从Y0增加到Y1,利率从i0上升到i1。反之,当财政支出减少(即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从而总需求减少时,IS曲线从IS0向左移动到IS2,这就引起国民收入从Y0减少至Y2,利率从i0下降到i2。图3-22表示,当货币供给量增加(即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时,LM曲线从LM0向右下方移动到LM1,这就引起国民收入从Y0增加到Y1,利率从i0下降到i1。反之,当货币供给量减少(即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LM曲线从LM0向左上方移动到LM2,这就引起国民收入从Y0减少到Y2,利率从i0上升到i2

图3-21 IS曲线变动的影响

图3-22 LM曲线变动的影响

在IS-LM模型中,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使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收入和利率同时上升;反之,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效果相反。同样,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使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利率下降,收入增加;反之,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效果相反。IS-LM模型不仅可以说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且还可以用来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对有效性。

IS-LM模型由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1937年在一篇题为《凯恩斯先生和“古典学派”:一种解释》的文章中提出。后经美国经济学家汉森等人发展。因此,这一模型亦称“希克斯-汉森模型”。它高度概括了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被认为是对凯恩斯主义的标准解释,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同时,因为这一模型是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分析方法来表述凯恩斯主义,所以又成为美国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基础。20世纪60年代之后,美国经济学家克劳尔和瑞典经济学家莱荣霍夫德等人对这一模型提出了疑问,并企图用非均衡理论来重新解释凯恩斯主义。

8对IS曲线进行推导并说明其经济含义。[西南财经大学2002博]

答:(1)IS曲线是描述满足产品市场均衡条件(即总需求等于总供给)的利率和收入关系的曲线,它是一条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负斜率的曲线,如图3-23所示。

图3-23 IS曲线

(2)IS曲线上任一点处利率与国民收入的组合表示产品市场实现了均衡,而IS曲线以外任一点处利率与国民收入的组合表示产品市场失衡。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条件为:I=S,I=e-dr,S=-a+(1-b)Y。推导出IS表达式为:

在三部门经济中,均衡条件为:I+G=S+T,T=T0+tY或

S=-a+(1-b)(Y-T)。推导出IS表达式为:

或:

可见,均衡国民收入与利率间存在反方向变化的关系。以r为纵轴,Y为横轴所画出的IS曲线是向右下倾斜的。

IS曲线左下方任一点处利率与国民收入的组合表示产品市场的总需求过剩,总供给不足;IS曲线右上方任一点利率与国民收入的组合表示产品市场的总需求不足,总供给过剩。

(3)IS曲线的斜率。在两部门经济中,由

可看出,IS曲线的斜率为。IS曲线斜率的大小,即利率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程度,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利率对投资需求的影响系数d;边际消费倾向b。d一定时,b越大,IS曲线斜率绝对值越小,IS曲线越平缓,利率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越大。在三部门经济中,斜率变为,税率t对IS曲线斜率亦会产生影响,当d、b一定时,t越大,IS曲线斜率绝对值越大,IS曲线越陡峭,利率变动对国民收入影响越小。

(4)IS曲线的移动。由IS曲线表达式

可看出,引起IS曲线移动的有以下几种因素:乘数性因素,d、b和t。当d、b增大或t减小时,IS曲线逆时针转动;反之,IS曲线顺时针转动。自主性因素,即自主性消费支出a与投资支出e、政府支出G和自主性税收T0。当a、e、G增加或T0减少时,IS曲线向右上方平移,平移距离为其改变量乘以各自乘数;反之,IS曲线向左下方平移。其中,政府支出G的增加和税收T0的减少属于增加总需求的膨胀性财政政策,G的减少和T0的增加属于降低总需求的紧缩性财政政策。政府若实行膨胀性财政政策,会引起IS曲线向右上平移;若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IS曲线则向左下平移。可见,由IS曲线可看出财政政策如何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

9利用图形从货币市场均衡条件推导出LM曲线。假定M/P(M=名义货币供应量,P=物价水平)为实际货币供应量。如果当名义货币供应量增加时,物价水平会呈相同比例增加,用图形说明此时LM曲线将如何变化?从这一分析中你可以导出什么政策含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博]

答:(1)LM曲线的图形推导

货币市场均衡就是指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相等时的状态。假定m代表实际货币供给量,M代表名义货币供给量,P代表物价水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为:

m=M/P=L=L1(Y)+L2(r)=kY-hr

推导出LM曲线的表达式:Y=hr/k+m/k或r=kY/h-m/h。以Y为横轴,r为纵轴所画的LM曲线是由左下向右上倾斜的。

LM曲线实际上是从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利率的关系,货币的交易需求与收入的关系以及货币需求与供给相等的关系中推导出来的。推导过程可用包含有四个象限的图3-24来表现。

图3-24 LM曲线推导过程

象限中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是货币的投机需求函数m2=L2(r)。象限则表示当货币供给为一定量时,应如何来划分用于交易需求的货币和投机需求的货币。由于m=m1+m2,所以m-m1=m2,或m-m2=m1,那条和纵横轴都成45度角的直线就表示这种关系。象限的曲线是货币的交易需求函数m1=L1(Y)。象限表示与货币市场均衡相一致的利率与收入的一系列组合,包含了以上三个象限的内容。这样,将一系列使货币均衡的利率和收入组合点连结起来,就描绘出LM曲线。

(2)如果名义货币供给增加时,物价水平呈相同比例增加,则货币的实际余额不变,实际货币供给不变,即图3-24象限中的货币供给m=m1+m2不变。因此,LM曲线将保持不变。

这揭示了货币中性原理,即名义货币和价格水平呈相同比例同方向变化,则实际货币余额不变,从而货币供给增加对经济中的实际变量没有什么影响,名义货币供给的变化只会引起名义变量的变化。

10试比较扩张性的政府支出政策、扩张性的税收政策和增加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在发生作用的传导机制上以及经济后果上有什么异同?[北京大学2000博]

答:(1)利用IS-LM模型来分析扩张性的政府支出政策、扩张性的税收政策和增加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发生的影响

扩张性的政府支出政策将增加政府支出G,从而增加经济的总需求,因而使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如图3-25所示,IS曲线由IS0右移到IS1,经济中总的产出从Y0增加到Y1,利率从r0上升到r1。利率的提高挤出了一部分投资,使得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减弱。

图3-25 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扩张性的税收政策将减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减少居民的消费支出,使经济中的总需求减少,从而使IS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如图3-26所示,IS曲线由IS0左移到IS1,经济中总产出从Y0减少到Y1,利率从r0下降到r1

图3-26 扩张性税收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将增加经济中的货币供给M,从而使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如图3-27所示,LM曲线由LM0右移到LM1,货币供给的增加,降低了经济中的利率水平,利率从r0下降到r1。利率的下降,使经济中的投资水平增加,从而总需求和总产出也增加了。经济中总的产出从Y0增加到Y1

图3-27 扩张性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2)传导机制及经济后果的比较分析

扩张性的政府支出政策和增加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都能使产量增加,但是,扩张性的政府支出政策将使经济中的利率水平提高,而增加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却使经济中的利率水平下降。

扩张性的税收政策和增加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都能使经济中的利率水平下降,但是,扩张性的税收政策减少了经济中的总产量,而增加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却能够增加经济中的总产量。

扩张性的政府支出政策是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及其乘数效应使总产出增加的;扩张性的税收政策减少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减少了消费需求使总产出下降;增加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降低了经济中的利率,从而增加了投资需求,使总产出增加。

11试用凯恩斯主义的IS-LM模型分析货币政策的效果。[中国人民大学2003博]

答:货币政策是一国政府根据既定目标,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管理来调节信贷供给和利率,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在IS-LM模型的框架内,货币政策效果的大小是指当LM曲线变动时,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动水平。从IS曲线与LM曲线看,这种影响的大小随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不同而有所不同。在LM曲线斜率不变时,IS曲线越平缓,LM曲线移动(由于实行变动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反之,IS曲线越陡峭,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小。

如图3-28中所示,LM曲线斜率相同,IS曲线斜率不同。假定初始的均衡收入和利率分别为Y0和r0,货币当局增加同样一笔货币供给量ΔM,LM曲线都向右移动相同距离到EE2,EE2=Y0Y3=ΔM/k,k是货币需求函数L=kY-hr中的k,即货币交易需求量与收入之比率,Y0Y3等于利率r0不变时因货币供给增加而能够增加的国民收入,但实际上收入并不会增加那么多,因为利率会因货币供给增加而下降,因而增加的货币供给量中一部分要用来满足增加了的投机需求,只有剩余部分才用来满足增加的交易需求。究竟要有多少货币来满足增加的交易需求,这取决于货币供给增加时国民收入能增加多少。

图3-28 货币政策效果因IS曲线的斜率而异

从图3-28可看出,IS曲线较陡峭时,收入增加较少;IS曲线较平缓时,收入增加较多。这是因为IS曲线较陡峭,表示投资的利率系数较小。因此,当LM曲线由于货币供给增加而向右移动使利率下降时,投资不会增加很多,从而国民收入水平也不会有较大增加。反之,IS曲线较平缓,则表示投资的利率系数较大。因此,货币供给增加使利率下降时,投资会增加很多,从而使国民收入水平有较大增加。

在IS曲线不变时,LM曲线越平缓,国民收入的变动就越小,即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则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大,如图3-29所示。这是因为,LM曲线较平缓,意味着货币需求受利率的影响较大,即利率稍有变动就会使货币需求变动很多,因而货币供给量对利率变动的作用较小,从而增加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就不会对投资和国民收入有较大影响;反之,若LM曲线较陡峭,表示货币需求受利率的影响较小,即货币供给量稍有增加使利率下降较多,因而投资和国民收入有较多增加,即货币政策的效果较强。

图3-29 货币政策效果因LM曲线的斜率而异

从图3-29可看出,由于货币供给增加量相等,因此,LM曲线向右移动的距离相等,但是图3-29(a)中的Y0Y1小于图3-29(b)中的Y0Y2。其原因是,同样的货币供给量变动,较平缓的曲线意味着货币需求对利率较敏感,所以利率下降较少;反之,当LM曲线较陡峭时,意味着货币对利率变动不敏感,所以利率下降得较多。显然,当利率下降较多时,收入将因投资增加较多而变大。

总之,一项扩张的货币政策,如果能使利率下降较多,且利率的下降能对投资有较大刺激作用,则这项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较强;反之,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较弱。

12利用IS-LM曲线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综合效应。[南京大学2000博]

答:(1)IS-LM是说明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决定的模型。在图3-30中,横轴表示国民收入(Y),纵轴表示利率(i)。IS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是商品市场的均衡,即I(投资)=S(储蓄),其斜率为负。LM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是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货币需求)=M(货币供给)。它的斜率为正。

一般来说,在商品市场上,位于IS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组合,都是产品需求高于产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位于IS曲线左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产品供给高于产品需求的非均衡组合;只有位于IS曲线上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才是产品需求等于产品供给的均衡组合。在货币市场上,位于LM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位于LM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只有位于LM曲线上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才是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均衡组合。IS曲线与LM曲线相交于E,这时决定的国民收入(Y0)与利率(i0)使得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实现了均衡。这一模型包括了凯恩斯分析国民收入决定时所包括的4个变量:消费(或收入减消费的余额储蓄)、投资、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并用均衡分析的方法同时分析了这4个变量如何决定国民收入与利率。根据这一模型可以说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影响。

图3-30 IS-LM模型

(2)财政政策的效果表现为IS曲线的移动,货币政策的效果表现为LM曲线的移动。因此,当国民收入处于非均衡状态时,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调节经济。而这种调节作用可以通过IS-LM模型解释,以经济在某一时期处于萧条状态为例,根据IS-LM模型对混合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政策效应作简要分析。

如图3-31所示,在某一时期某经济处于萧条状态。假定经济起初处于图中E点,收入为Y0,利率为i0,而充分就业的收入为Y*。为克服经济萧条,达到充分就业,政府既可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将IS右移到IS′,也可实行膨胀性货币政策将LM右移到LM′。采用这两种政策虽都可以使收入达到Y*,但会使利率大幅度上升或下降。如果既想使收入增加到Y*,又不使利率变动,则可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混合使用的办法。

为了将收入从Y0提高到Y*,可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使产出水平上升,但为了使利率不由于产出上升而上升,可相应地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使利率保持原有水平。如果仅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将IS移到IS′,则均衡点为E′,利率上升到i0之上,发生“挤出效应”,产量不可能达到Y*,如果采用“适应性的”货币政策,即按利率上升的要求,增加货币供给,将LM移到LM′,则利率可保持不变,投资不被挤出,产量就可达到Y*

图3-31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3)政府和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不同目标,选择不同的政策组合。例如,当经济萧条但又不太严重时,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又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当经济发生严重通货膨胀时,用紧缩货币来提高利率,降低总需求水平,又紧缩财政,以防止利率过分提高;当经济中出现通货膨胀又不太严重时,用紧缩财政压缩总需求,又用膨胀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以免财政政策紧缩而引起衰退;当经济严重萧条时,用膨胀财政增加总需求,用扩张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以克服“挤出效应”。

13用IS-LM模型说明为什么凯恩斯主义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而货币主义者强调货币政策的作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3博]

答:(1)货币主义学派强调货币政策作用的原因

由于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利率成反方向关系,因而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但当利率上升到相当高度时,因保留闲置货币而产生的利息损失变得很大,而利率进一步上升将引起资本损失风险变得很小(债券价格下降到很低的程度),这就使得货币的投机需求完全消失。这是因为,利率很高意味着债券价格很低。当债券价格低到正常水平以下时,买进债券不会使本金因债券价格下跌而损失,因而手中任何的闲置货币都可用来购买债券而不愿再保留在手中,导致货币投机需求完全消失。由于利率涨到足够高度使货币投机需求完全消失,货币需求全由交易动机产生,而与利率无关,因此LM曲线就表现为垂直线形状。

古典学派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是由交易动机而产生,只和收入有关,而和利率波动无关,因此,垂直的LM曲线区域被认为是古典区域。当LM呈垂直形状时,变动预算收支的财政政策不可能影响产出和收入,相反,变动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则对国民收入有很大作用,这正是古典货币数量论的观点和主张。因此,古典学派强调货币政策作用的观点和主张就表现为IS曲线的移动(它表现为财政政策)在垂直的LM曲线区域即古典区域移动不会影响产出和收入,而移动LM曲线(它表现为货币政策)却对产出和收入有很大影响,如图3-32和图3-33所示。

图3-32 财政政策无效

图3-33 货币政策有效

LM曲线呈垂直形状时货币政策极有效而财政政策无效的原因在于:当人们只有交易需求而没有投机需求时,如果政府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这些增加的货币将全部被人们用来购买债券,而不愿为投机而持有货币,这样,增加货币供给就会导致债券价格大幅度上升,而利率大幅度下降,使投资和收入大幅度增加,因而货币政策极为有效。相反,实行增加政府支出的财政政策则完全无效,因为支出增加时,货币需求增加会导致利率大幅度上升(因为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极小,接近于零),从而导致极大的挤出效应,使得增加政府支出的财政政策效果极小。所以,货币主义学派强调货币政策的作用而否定财政政策作用。

(1)凯恩斯主义强调财政政策作用的原因

凯恩斯主义强调财政政策作用的原因在于,凯恩斯认为,当利率降低到很低水平时(因为凯恩斯所处的时代正是经济大萧条时期,此时的利率处于较低的水平),持有货币的利息损失很小,可是如果将货币购买债券的话,由于债券价格异常高(利率极低表示债券价格极高),因而债券价格只会跌,而不会涨,从而使购买债券的货币资本损失的风险变得很大。这时,人们即使有闲置货币也不肯去买债券,这就是说,货币的投机需求变得很大甚至无限大,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状态,这时的LM曲线呈水平状。如果政府增加支出,IS曲线右移,货币需求增加,并不会引起利率上升而产生“挤出效应”,于是财政政策极有效,这可以在图3-34上得到体现。相反,这时政府如果增加货币供给量,则不可能再使利率进一步下降,因为人们再不肯去用多余的货币购买债券而宁愿让货币保留在手中,因此债券价格不会上升,即利率不会下降,既然如此,想通过增加货币供给使利率下降并增加投资和国民收入就不可能,因此货币政策无效,这可以在图3-35上得到体现。因此,凯恩斯主义首先强调财政政策而不是货币政策的作用。

图3-34 财政政策有效

图3-35 货币政策无效

14一部分经济学家把通货紧缩看成经济衰退的原因,一部分经济学家相信它伴随着经济衰退,在他们看来,通货紧缩抑制了国民收入的增长,但还有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通货紧缩有助于国民收入的增长,请说明他们各自的观点,并用IS-LM模型来说明。[上海财经大学2003博]

答:(1)经济中存在着庇古效应和凯恩斯效应,在发生通货紧缩时,物价水平下降,通过这两种效应,会使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增加。

庇古效应指价格和利率水平的变化导致消费需求变化的传导和反应过程。庇古认为,价格和利率水平的变化,首先造成消费者的真实货币余额的变化和财富的变化,进而引起消费需求的变化。当物价水平下降时,消费者拥有的货币余额的实际价值就会增加,消费者发现自己的财富增加了。消费者为了维持自己的实际财富不变,只能相应地增加消费需求。如图3-36所示,价格下降时,庇古效应将使IS曲线由IS0右移到IS1

图3-36 通货紧缩时的庇古效应和凯恩斯效应

凯恩斯效应是指价格水平的变化导致投资需求变化的传导和反应过程。在名义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下降会使真实货币余额增加;在货币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真实货币余额的增加又会使利率水平下降;利率水平的下降将会刺激投资的上升。这样,价格水平的下降通过对利率的影响而传导到对投资的影响,从而增加总需求和提高总产出水平。反之,价格水平的上升会使利率水平上升,进而使投资、总需求和总产出水平下降。根据凯恩斯效应,在通货紧缩时,LM曲线将向右下方移动。如图3-36所示,LM曲线由LM0右移到LM1

通货紧缩时,在庇古效应和凯恩斯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国民收入会增加。如图3-36所示,国民收入由Y0增加到Y1

(2)根据债务-通货紧缩等理论,通货紧缩有可能降低国民收入。

债务-通货紧缩理论认为,通货紧缩也会产生财富的再分配作用,而财富再分配将影响物品与劳务的支出。由于在发生通货紧缩时,债务人将向债权人再分配财富,债务人的支出减少了,而债权人的支出增加了。如果这两个集团的人有相同的支出倾向,则不存在总体影响。但合理的假设是债务人的支出倾向高于债权人。在这种情况下,债务人减少的支出比债权人增加的支出多,净效应是支出减少,IS曲线发生紧缩性移动,国民收入减少。如图3-37所示。

图3-37 债务-通货紧缩理论

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下降也会引起国民收入的下降。如果i是名义利率,而πe是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则事前的实际利率是i-πe,则IS-LM模型可以写为:

IS:Y=C(Y-T)+I(i-πe)+G

LM:M/P=L(i,Y)

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变动将使IS曲线移动。

假设每个人都预期未来的物价水平下降,因此,πe减小,假设由零转为负数,在任何一种既定的名义利率下,现在实际利率提高了,实际利率上升,抑制了计划投资的支出。如图3-38所示,IS曲线从IS0左移到IS1。因此,预期的通货紧缩使国民收入从Y0减少到Y1。名义利率从i0下降为i1,而实际利率从r0上升为r1

图3-38 IS-LM模型中预期的通货紧缩效应

15用IS-LM模型分析说明财政政策的效果及其局限性。[辽宁大学2005博]

答:(1)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

从IS-LM模型看,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是指政府收支变化(包括变动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使IS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产生的影响。显然,从IS和LM图形看,这种影响的大小,随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不同而有所区别。

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化就越大,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大。反之,IS曲线越平坦,则IS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化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小。如图3-39(a)和(b)所示。

政府实行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能带来若干倍国民收入的增加,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了,但货币供给未变动(LM未变),因而人们用于投机需求的货币必须减少,这就要求利率上升,利率的上升抑制了私人投资,这就是所谓“挤出效应”。

从图3-39(a)和(b)可见,y0y1<y0y2,就是说图(a)表示的政策效果小于图(b),原因在于图(a)中IS曲线比较平坦,而图(b)中IS曲线较陡峭。IS斜率大小主要由投资的利率系数所决定,IS越平坦,表示投资的利率系数越大,即利率变动一定幅度所引起的投资变动的幅度越大。若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较敏感,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利率上升时,就会使私人投资下降很多,“挤出效应”就大。因此,IS越平坦,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被挤出的私人投资就越多,从而使国民收入增加得就越少,即政策效果越小。

图3-39 财政政策效果因IS斜率而异

在IS曲线的斜率不变时,财政政策效果又随LM曲线斜率不同而不同。LM斜率越大,即LM曲线越陡,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动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LM越平坦,则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如图3-40所示。

图3-40 财政政策效果因LM斜率而异

在图3-40中,有一条斜率逐渐变陡的LM曲线。一般说来,在经济萧条,收入和利率较低时,LM曲线较平缓,财政政策效果就较大,而在收入水平较高,接近充分就业水平时,LM较陡峭,财政政策效果就较小,表现在图中,政府支出同样增加ΔG,使IS曲线右移同样距离,即IS1到IS2的水平距离和IS3到IS4的水平距离是相同的,但国民收入增加的情况y1y2明显大于y3y4

LM曲线斜率较大即曲线较陡,表示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较小,或者说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反应较不灵敏;这意味着一定的货币需求增加将使利率上升较多,从而对私人部门投资产生较大的挤出效应,结果是财政政策效果较小。相反,当货币需求利率系数较大(从而LM曲线较平坦)时,政府由于增加支出,即使向私人部门借了很多钱(通过出售公债券),也不会使利率上升很多,从而不会对私人投资产生很大影响,这样,政府增加支出就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较多,即财政政策效果较大。

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如果LM越平坦,或IS越陡峭,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大,货币政策效果越小,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一方面,LM为水平线,说明当利率降到r0这样低水平时,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已成为无限大。这时候,人们持有货币而不买债券的利息损失极小,可是,如果去买债券,则资本损失的风险极大(由于利率极低时债券价格极高,人们会认为这样高的债券价格只会下跌不会再涨,从而买债券的资本损失风险极大)。因此,这时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只想保持在手中,如果国家货币当局想用增加货币供给来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是不可能有效果的。水平的LM即“凯恩斯陷阱”,这时候政府用增加支出或减税的财政政策来增加总需求,则效果十分大,因为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并不会使利率上升,从而对私人投资不产生“挤出效应”。这就是说,在凯恩斯陷阱中,即使IS不垂直而向右下倾斜,政府实行财政政策也会十分有效。如图3-41所示。

图3-41 IS在凯恩斯陷阱中移动

古典主义极端情况。如果水平的IS和垂直的LM相交,则出现了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财政政策就完全无效。如图3-42所示。

图3-42 古典主义极端

一方面,LM垂直,说明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等于零,就是说,利率已高到如此地步,一方面使人们持有货币的成本或者说损失极大;另一方面又使人们看到债券价格低到了只会上涨而不会再跌的程度。因此,人们再不愿为投机而持有货币。这时候,政府如推行一项增加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而要向私人部门借钱的话,由于私人部门没有闲置货币,所以只有在私人部门认为把投资支出减少一个等于政府借款数目是合算的时候,政府才能借到这笔款项。为此利率(政府借款利率)一定要上涨到足以使政府公债产生的收益大于私人投资的预期收益。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支出的任何增加都将伴随有私人投资的等量减少。显然,政府支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就是完全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并没有使收入水平有任何改变。

另一方面,IS呈水平状,说明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达无限大,利率稍有变动,就会使投资大幅度变动。因此,政府因支出增加或税收减少而需要向私人部门借钱时,利率只要稍有上升,就会使私人投资大大减少,使“挤出效应”达到完全的地步。

(2)财政政策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及局限性

有些财政政策的实施会遇到阻力。如增税一般会遭到公众的普遍反对;减少政府购买可能会引起大垄断资本的反对;削减政府转移支付则会遭到一般平民的反对。

财政政策会存在“时滞”。首先,财政政策的形成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因为财政政策的变动一般是一个完整的法律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议会与许多专门委员会的讨论,政府部门的研究,各利益集团的院外活动等。在财政政策最终形成并付诸实践时,经济形势可能已经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因此,这就会影响其所要达到的目标。其次,财政政策发挥作用也有时滞。有些财政政策对总需求有即时的作用。如政府购买的变动对增加总需求有直接而迅速的作用,减税对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有即时的作用,但对消费支出的影响则要一定时间后才会产生。

公众的行为可能会偏离财政政策的目标。如政府采取增支减税政策扩大总需求时,人们并不一定会把增加的收入用于增加支出,也可能转化为储蓄。除此之外,财政政策的实施,还要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政府支出增加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产生挤出效应,减少私人投资和消费。

16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请至少用两种观点说明总需求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南开大学2014博;上海财经大学2004博]

答:总需求曲线是描述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分析得出:

(1)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来看

已知给定一个货币供给,价格水平上升会使LM曲线向左移动。因为在任何一个既定的货币供给M时,较高的物价水平P减少了实际货币余额供给M/P,而较低的实际货币余额供给使LM曲线向左移动。在IS-LM模型中当价格水平从P1增加到P2,则LM曲线向左移动,这就使均衡利率上升和均衡收入下降(从Y1下降到Y2),如图3-43所示,总需求曲线总结了国民收入和物价水平之间的这种负相关关系,因此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随着P的变化,IS曲线和LM曲线可以有许多交点,每一个交点都标志着一组特定的Y和r,于是就有许多对P和Y的组合,从而构成图3-43(b)中的一系列点。把这些点连在一起,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从以上关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中看到,总需求曲线表示社会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相反方向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图3-43 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2)从总需求曲线的产生效应来看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主要取决于实际余额效应、时际替代效应和国际替代效应三个因素。

实际余额效应。当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手中名义资产的数量不会改变,但以货币实际购买力衡量的实际资产的数量会减少,因此,人们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就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而增加名义资产数量以维持实际资产数额不变,这就是实际余额效应。实际余额效应的结果使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所愿意购买的商品总量减少;价格水平下降时,人们所愿意购买的商品总量增加。因此,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时际替代效应。一般来讲,价格上升时会提高利率水平。利率水平的提高也就意味着当前消费的机会成本增加而未来消费的预期收益提高。因此,人们会减少当前消费量,增加未来消费量。因此,随着总价格水平的提高,人们会用未来消费替代当前消费从而减少对商品的需求总量;而随着总价格水平的下降,人们则会用当前消费替代未来消费,从而增加对商品的总需求量,这就是时际替代效应。时际替代效应也会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国际替代效应。当一国价格水平上升时,在其他国家生产的产品就会变得相对便宜,本国居民就会用外国产品来替代本国产品,增加对进口品的需求;而外国居民则会用本国产品替代外国产品,减少对出口品的需求,因此,净出口需求量减少,从而商品需求总量会减少。因此,总价格水平上升,人们会用进口替代出口,从而减少对国内商品的需求量;而总价格水平下降,人们则会用出口替代进口,从而增加对国内商品的需求量,这就是国际替代效应。当一个经济对外开放时,国际替代效应就构成了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另一个原因。

由以上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可以得出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17画出短期总供给曲线并作出理论解释。[西南财经大学2002博]

答:总供给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总量。总供给函数表示国民收入(总产出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数量关系。描述这一函数关系的曲线就是总供给曲线,可以用来表示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各种不同组合。按照价格在不同时期变动的情况,宏观经济学将总产出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分为两种情况,即长期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

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两个假设为:货币工资刚性,只能升不能降;人们有“货币幻觉”,只注意货币的票面价值,而忽视货币的实际购买力。

(1)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推导过程

图3-44(a)的Ns和Nd相交于均衡点E。在该点,充分就业的实际工资水平和就业量分别为(W/P0)和N0

图3-44 用图形转换的办法得到短期总供给曲线

(b)图是生产函数的图形,表示就业量和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该图表明,当就业量为N0时,相应的国民收入为Y0。这相当于把N0代入生产函数,以便求得Y0的数值。

(c)图的斜线是一条45°线。该线被用来把Y0的数值从纵轴转换到横轴,因为45°线上的任何一点到纵横两轴的垂直距离总是相等的。

(d)图表示P与Y之间的关系。例如,Y0是价格水平等于P0时的国民收入的数值。根据Y0和P0的数值可以得出(d)图上的一点。从(d)图中可以看到,这一点相当于垂直线段的底端。当W不变时,任何大于P0的价格水平(如P1),都会使(a)图的实际工资水平小于(W/P0)的数值。处于这种情况,例如,相当于(a)图的(W/P1)的实际工资水平,劳动的需求都大于劳动的供给。这时,企业之间争相雇用劳动者会提高货币工资。按照假设条件,货币工资的上升不会受到阻挠,所以货币工资会很快上升到使根据新的价格水平(P1)而计算出的实际工资等于原有的实际工资(W/P0)的水平。图(a)表明,相当于(W/P0)水平的实际工资,就业量为N0。通过图(b)和图(c)转换,相当于N0的国民收入为Y0,因此,在(d)图中得到了P1和Y0。上述转换不但适用于P1,而且也适用于任何大于P0的价格水平。这样,便得到图(d)中的垂直线段。

现在,假设价格水平下降到小于P0的数值,譬如为P2的数值。在货币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实际工资(W/P2)会处于图(a)所示的较高的位置。图(a)表明:相对于(W/P2)的实际工资,虽然劳动的供给很大,但企业为了取得最大利润只能雇用N2数量的劳动者,因此,就业量为N2。N2通过图(b)和图(c)的转换,成为图(d)中的Y2。这样,得到图(d)中的Y2和P2。由于Y2和P2分别小于Y0和P0,所以这一点处于图(d)垂直线底端的左下方。上述情况不但适用于P2,而且也适用于任何小于P0的价格水平,因此,得到图(d)中的向左下方倾斜的线段。把倾斜线段和垂直线段连接在一起便是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2)凯恩斯认为货币工资(W)和价格水平(P)之间的调整速度很慢,甚至根本不能进行调整。在根本不能调整的假设下,总供给曲线成为一条水平线,形成总供给曲线的凯恩斯极端状态。由于凯恩斯主要研究短期的情况,所以水平的总供给曲线也被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极端状态。

18利用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说明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波动的解释。[中国人民大学2005博]

答:(1)总需求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在每一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总需求函数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描述这一函数关系的曲线被称为总需求曲线。由于实际资产效应、跨期替代效应和开放替代效应等因素,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的反方向变动关系。可以从简单的凯恩斯模型和IS-LM模型中推导出总需求曲线。

(2)总供给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总量。总供给函数表示国民收入(总产出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数量关系。描述这一函数关系的曲线就是总供给曲线,可以用来表示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各种不同组合。总供给曲线可以根据总生产函数、劳动需求函数和劳动供给函数推导而得到。

(3)凯恩斯主义试图用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解释宏观经济运行。他们同时使用长期和短期总供给曲线。他们把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把垂直的总供给曲线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

从图3-45(a)中可以看到,短期的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AD是总需求曲线,ASS是短期总供给曲线,二者交点E决定的收入或产量为Y,价格水平为P,二者都处于很低的水平。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萧条状态。第二种情况是,当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从AD向右移动到AD′,短期总供给曲线ASS和新的总需求曲线AD′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为P′,二者都处于很高的水平,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繁荣状态。

现在假定短期总供给曲线由于受到供给冲击(如石油价格和工资等提高)而向左移动,但总需求曲线不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短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可用图3-45(b)表示。

在图3-45(b)中,AD是总需求曲线,ASS是短期总供给曲线,二者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为P。现在出现供给冲击,ASS左移到ASS′,与总需求曲线AD交于E′,E′点所决定的产量为Y′,价格水平为P′。这个产量低于原来的产量,而价格水平却高于原来的价格水平,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滞胀状态,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结合在一起的状态。

图3-45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9用AD-AS模型分析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产出、价格和利率在短期和长期中的不同影响。[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5博]

答:减少货币供给将导致利率的增加和投资的减少,这样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产生了超额的供给导致价格水平下降和实际货币供给增加。

在长期中高的失业将引起减少工资的压力,随着生产成本的下降,向上倾斜的AS向右移动直到新的均衡点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这样与AD相交于Y*。实际工资将回到原来的水平。名义货币供给、价格水平和名义工资率将成比例下降。

如图3-46所示,调整过程如下:

图3-46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1→2:Ms下降⇒i上升⇒I下降⇒Y下降⇒AD左移动⇒产生超额供给⇒P下降⇒实际Ms上升⇒i下降⇒I上升⇒Y上升

在短期中:Y下降,i上升,P下降。

2→3:因为Y<Y*⇒名义工资具有向下的压力⇒生产成本下降⇒短期AS向右移动⇒产品的超额供给⇒P下降⇒实际Ms上升⇒i下降⇒I上升⇒Y上升(这个过程直到Y=Y*

在长期中:Y在Y*点,i保持不变,P上升。

注:货币供给的变动是需求曲线的移动;价格的变动是沿着需求曲线移动。

20试用AS-AD模型对西方国家的滞胀进行解释。[中国人民大学2000博]

答:(1)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含义

总供给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总量。总供给函数表示国民收入(总产出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数量关系。描述这一函数关系的曲线就是总供给曲线,可以用来表示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各种不同组合。总供给曲线可以根据总生产函数、劳动需求函数和劳动供给函数推导而得到。

总需求指整个社会经济在每一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总需求函数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描述这一函数关系的曲线被称为总需求曲线。由于实际资产效应、跨期替代效应和开放替代效应等因素,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的反方向变动关系。可以从简单的凯恩斯模型和IS-LM模型中推导出总需求曲线。

作为凯恩斯主义重要代表的主流经济学派试图用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来解释宏观经济运行。他们同时使用长期和短期总供给曲线。把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把垂直的总供给曲线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

(2)AS-AD模型对滞胀的解释

如图3-47所示,AD和AS0相交于充分就业的E0点,这时的产量和价格水平分别为yf和P0。此时,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如大面积的粮食欠收或石油供给的紧缺,原料价格猛涨等,AS曲线由AS0向左移动到AS1,使AD与AS1相交于E1点,那么,E1点可以表示滞胀的状态,其产量和价格水平分别为y1和P1,即表示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并存。进一步说,AS向左偏离AS0的程度越大,失业和通货膨胀也都会越为严重。

图3-47 滞胀

21说明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理论或模型,并用该模型推导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和政府转移支付乘数。[中国人民大学2004博]

答:(1)在有政府起作用的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从总支出角度看,包括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而从总收入角度看,则包括消费、储蓄和税收。税收是指总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以后所得的净纳税额。因此,加入政府部门后的均衡收入应是计划的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之总和,同计划的消费、储蓄和净税收之总和相等的收入,即:c+i+g=c+s+t,消去上式等号两边的c,得:i+g=s+t。

(2)加入政府部门以后,不仅投资支出变动有乘数效应,政府购买、税收和政府转移支付的变动,同样有乘数效应,因为政府购买性支出、税收、转移支付都会影响消费。

由于三部门经济中总支出为:y=c+i+g=α+β(y-t)+i+g,这里,t是定量税,在这样情况下,均衡收入为:

通过这一公式,就可求得上述几个乘数。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所谓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以Δg表示政府支出变动,Δy表示收入变动,kg表示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则:kg=Δy/Δg=1/(1-β)。

此式中β代表边际消费倾向,可见,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和投资乘数相等。这可说明如下:

的公式中,若其他条件不变,只有政府购买支出g变动,则政府购买支出从g0变为g1时的收入分别为:

因此,有:y1-y0=Δy=(g1-g0)/(1-β)=Δg/(1-β);

从而:Δy/Δg=kg=1/(1-β)。

可见,kg为正值,它等于1减边际消费倾向(β)的倒数。

税收乘数

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税收乘数有两种:一种是税率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另一种是税收绝对量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即定量税对总收入的影响。

的公式中,只有税收t变动,则税收为t0和t1时的收入分别为:

因此,有:y1-y0=Δy=(-βt1-βt 0)/(1-β)=-βΔt/(1-β);

从而:Δy/Δt=kt=-β/(1-β)。式中,kt为税收乘数,税收乘数为负值,这表示收入随税收增加而减少,随税收减少而增加,其原因是税收增加,表明人们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消费会相应减少,因而税收变动和总支出变动方向相反,税收乘数等于边际消费倾向对1减边际消费倾向之比,或边际消费倾向对边际储蓄倾向之比。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指收入变动对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政府转移支付增加,增加了人们可支配收入,因而消费会增加,总支出和国民收入增加,因而政府转移支付乘数为正值,用ktr表示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则:ktr=β/(1-β)。这是因为,有了政府转移支付后,yd=y-t+tr,因此:

在其他条件不变,只有tr变动时,则转移支付为tr0和tr1时的国民收入分别为:

因此,有:y1-y0=Δy=(-βtr1-βtr 0)/(1-β)=-βΔtr/(1-β);

从而:Δy/Δtr=ktr=β/(1-β)。

可见,政府转移支付乘数也等于边际消费倾向对1减边际消费倾向之比,或边际消费倾向对边际储蓄倾向之比,其绝对值和税收乘数相同,但符号相反。

22简述乘数理论与加速原理的联系与区别。[湘潭大学2012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3博]

答:(1)乘数原理说明投资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影响,投资数量的增长会通过乘数作用使收入增加,进而刺激消费,并进一步促进投资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从而产生循环放大效应;反之亦然。

加速原理指收入变动或消费需求的变动引起投资变动的理论。其含义包括:投资并不是产量(或收入)的绝对量的函数,而是产量变动率的函数。即投资变动取决于产量的变动率,若产量的增加逐期保持不变(产量变动率为零),则投资总额也不变。投资率变动的幅度大于产量(或收入)的变动率,产量的微小变化会引起投资率较大幅度的变化。若要保持增长率不至于下降,产量必须持续按一定比率增长。因为一旦产量的增长率变缓,投资增长率就会停止或下降。即使产量不是绝对下降而只是相对地放缓了增长速度,也可能引起投资缩减。

(2)乘数理论和加速数理论之间的联系

美国经济学家汉森和萨缪尔森将乘数与加速数原理的作用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建立了一个乘数-加速数模型来说明收入、消费与投资之间的关系。

根据乘数-加速数模型,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在国民收入中,投资、消费和收入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如果自发投资是一个固定的量,依靠经济本身的调整,就会自发形成经济的周期波动,经济的扩张与衰退正是乘数与加速数原理结合的作用决定的。

为了减少经济的周期波动,以维持经济的长期稳定,政府有必要对经济进行干预。干预的办法是,影响私人投资,或者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者影响人们的消费在收入增量中的比率。乘数和加速数原理的相互作用这一模型是凯恩斯主义者解释经济周期的主要理论。这一模型可以部分地解释西方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的原因。因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投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动,而国民收入的变动又会引起投资的变动,前者是投资乘数的作用,后者是加速数的作用,乘数和加速数原理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对经济周期的变动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乘数理论和加速数理论的区别

乘数理论是考察和分析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某一因素的变化或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的状态和结果,就是研究一个因素或变量的变化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乘数原理用于不同的领域和方面,就有不同的乘数。除就业乘数和投资乘数外,还有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平衡预算乘数等。乘数分析中如只考察某一因素或变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的称为单纯乘数,如果考察几个因素变动的相互作用的连锁交错影响的称为复合乘数或超级乘数。

而加速原理是根据现代化大生产大量应用固定资产的技术特点,用来说明收入或消费变动与投资变动之间关系的理论。随着收入的增加,带来消费的增加,刺激了产品的需求,则势必要求增加投资以适应扩大了的需求。所以,加速数原理所研究的投资是引致投资。加速数原理的基本观点是:投资是收入的函数,收入或产量的增加将会引起投资的加速增加。也就是说投资的增加比收入或消费增加的速度要快。加速数原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化大生产中固定资本比重较大的技术特点,有一定实际意义。但是,加速数原理关于产量变动同投资有严格的固定关系的假设是不符合实际的。

23论述投资对国民收入的乘数作用。[西南财经大学2002博]

答:(1)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变化量的比率。投资乘数的大小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有关。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投资乘数则越大;居民边际储蓄倾向越高,投资乘数则越小。公式为:ki=ΔY/ΔI=1/(1-b),或ki=1/(1-MPC)=1/MPS,式中,ΔY是增加的收入,ΔI是增加的投资,MPC或b是边际消费倾向,MPS是边际储蓄倾向。投资增加会引起收入多倍增加,投资减少会引起收入成比例减少。由于这是凯恩斯最早提出来的,所以又称为“凯恩斯乘数”。

(2)投资乘数定理成立的条件:在消费函数或储蓄函数既定的条件下,一定的投资可以引起收入某种程度的增加,即投资的乘数作用可以相当顺利地发挥出来。要有一定数量的劳动可以被利用。没有充足的劳动力,投资增加并不会使产量和收入增加。要有一定数量的存货可以利用。

(3)在现实生活中,投资乘数作用的大小要受到一系列条件的限制:社会中过剩生产能力的大小。如果没有过剩生产能力,没有闲置资源,则投资增加及由此造成的消费支出增加,并不会引起生产增加,只会刺激物价水平上升。投资和储蓄决定的互相独立性。要假定它们相互独立,否则,乘数作用要小得多,因为增加投资所引起的对货币资金需求的增加会使利率上升,而利率上升会鼓励储蓄,削弱消费,从而会部分地抵消由于投资增加引起收入增加进而使消费增加的趋势。货币供给量增加能否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假使货币供给受到限制,则投资和消费支出增加时,货币需求的增加就得不到货币供给相应增加的支持,利率会上升,不但会抑制消费,还抑制投资,使总需求降低。增加的收入不能用于购买进口货物,否则GDP不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