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锡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8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七章 脂质代谢

7.1 复习笔记

一、脂质的构成、功能及分析

1脂质(包括脂肪和类脂)的构成

(1)脂肪

三分子脂肪酸和一分子甘油脱水缩合形成的酯即甘油三酯(TG),又称三脂酰甘油。

甘油

根据甘油中羟基的酯化程度,将脂酰甘油分为一脂酰甘油、二脂酰甘油、三脂酰甘油,统称油脂。三脂酰甘油是脂肪酸的储存和运输形式。

脂肪酸

a.分类

第一,饱和脂肪酸:不含不饱和键,其结构通式为CH3(CH2nCOOH。

第二,不饱和脂肪酸:含有不饱和键。

b.命名

系统命名法:

第一,根据脂肪酸的碳链长度命名,碳链含双键,则标示其位置。

第二,Δ编码体系从羧基碳原子起计双键位置,ω或n编码体系从甲基碳起计双键位置。

(2)类脂

包括固醇及其酯、磷脂和糖脂等。

磷脂

磷脂为含磷的单脂衍生物,由甘油或鞘氨醇、脂肪酸、磷酸和含氮化合物组成,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可分为甘油醇磷脂及鞘氨醇磷脂两类。

a.甘油磷脂,是指含甘油的磷脂,结构通式如下,因取代基团-X不同,形成不同的甘油磷脂。

b.鞘磷脂,是指含鞘氨醇或二氢鞘氨醇的磷脂。其结构通式如下:

胆固醇

胆固醇是固醇类化合物,环戊烷多氢菲的衍生物。

2脂质的生物学功能

(1)甘油三酯

机体重要的供能和储能物质。

(2)脂肪酸

提供必需脂肪酸

必需脂肪酸即必须由食物提供的不能由自身合成的脂肪酸,例如亚油酸、α-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合成不饱和脂肪酸衍生物

如前列腺素、血栓烷、白三烯等,均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

(3)磷脂

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磷脂酰肌醇是第二信使的前体。

(4)胆固醇

组成的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转变为某些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固醇类物质。

3脂质的分离和分析

(1)脂质的分离:利用有机溶剂和层析的方法进行分离

(2)脂质的分析: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特殊处理。

二、脂质的消化吸收

1消化途径

脂类在小肠上段经胆汁酸盐乳化成细小的微团后,经各种消化酶如胰脂酶、磷脂酶A2、辅脂酶、胆固醇酯酶等催化降解成甘油一酯、脂肪酸、游离胆固醇和溶血磷脂等。(辅脂酶:本身不具脂酶活性,但可使胰脂酶与脂肪充分接触。)

2吸收途径

脂类主要在十二指肠下段和空肠上段进行吸收。

(1)经门静脉进入血循环

甘油、少量中(6~10C)、短链(2~4C)脂肪酸。

(2)进入肠黏膜细胞

长链(12~26C)脂肪酸、2-甘油一酯、胆固醇和溶血磷脂等在小肠重新合成甘油三酯,再组装成乳糜微粒(CM)。最终经肠黏膜细胞分泌、经淋巴系统进入血循环,最后输送到各组织,被机体利用。

三、甘油三酯代谢

1甘油三酯的合成(表7-1)

表7-1 甘油三酯的合成

2内源性脂肪酸的合成

(1)软脂酸的合成

主要场所——肝细胞胞质

原料及其来源

a.乙酰CoA(碳源):丙酮酸的氧化脱羧、脂肪酸的β-氧化、氨基酸的氧化分解。

b.丙二酸单酰CoA:脂肪酸合成的直接原料,由乙酰CoA羧化形成。

c.NADPH:供氢体,60%来自PPP。

乙酰CoA的转移

乙酰CoA不能自由透过线粒体内膜,需通过柠檬酸-丙酮酸循环(图7-1)进入胞质。

图7-1 柠檬酸-丙酮酸循环

过程

a.乙酰CoA→丙二酸单酰CoA(限速步骤)

限速酶——乙酰CoA羧化酶的活性调节如表7-2所示。

表7-2 乙酰CoA羧化酶的活性调节

b.经7次循环合成软脂酸

第一,脂肪酸合酶复合体(六种酶+一种载体蛋白)

酰基载体蛋白(ACP)、乙酰CoA-ACP转酰基酶(乙酰基转移酶)、β-酮脂酰-ACP合酶(β-酮脂酰合酶)、丙二酸单酰CoA-ACP转酰基酶(丙二酸单酰转移酶)、β-酮脂酰-ACP还原酶(β-酮脂酰还原酶)、β-羟脂酰-ACP脱水酶(脱水酶)、烯脂酰-ACP还原酶(烯脂酰还原酶)。

第二,过程

从乙酰CoA开始,经反复加成反应,每次(缩合、加氢、脱水、再加氢)循环延长2个碳原子。脂肪酸的生物合成如图7-2所示。

图7-2 软脂酸的生物合成

软脂酸的从头合成途径总反应式

乙酰CoA+7丙二酸单酰-CoA+14NADPH+14H→软脂酸+7CO2+14NADP+8HS-CoA+6H2O

软脂酸合成的化学计量(从乙酰CoA开始)

形成7分子丙二酸单酰CoA,消耗7个ATP;经7次循环形成软脂酸,每次循环消耗2个NADPH,相当于消耗2×7×2.5+7=42个ATP。

(2)软脂酸延长

主要场所

内质网和线粒体内。

产物

一般可至24或26碳,但以18碳硬脂酸为最多。

途径

a.内质网途径:以丙二酸单酰CoA为二碳单位供体,与软脂酸合成相似。

b.线粒体途径:以乙酰CoA为二碳单位供体。

(3)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

需多种去饱和酶催化。

人体只能合成软油酸和油酸等单不饱和脂肪酸,人体所需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必须从食物中摄取。

3甘油三酯的氧化分解

(1)脂肪动员

定义

脂肪动员是指体内储存的脂肪,在脂肪酶作用下,逐步水解成脂肪酸、甘油供其他组织细胞氧化利用的过程。

关键酶

甘油三酯脂肪酶是脂肪动员的关键酶,受多种激素调节(表7-3),又称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

表7-3 HSL的活性调节

(2)甘油的利用

主要过程

甘油→3-磷酸甘油(甘油激酶催化)→磷酸二羟丙酮→循糖代谢途径分解,或转变为葡萄糖。

发生场所

肝、肾、肠等,主要在肝(甘油激酶活性最高)。

(3)脂肪酸的β-氧化

生物体内脂酸的分解主要为β-氧化,β-氧化主要在肝细胞线粒体基质内进行。(大多数组织均能氧化脂酸,肝、心肌、骨骼肌能力最强,但脑组织除外。)

脂肪酸的活化

细胞质内的脂肪酸在进行β-氧化前先进行活化,活化过程是在脂酰CoA催化下与ATP及CoA-SH作用变为脂酰CoA,反应不可逆,消耗2个ATP。

脂酰CoA进入线粒体(限速步骤)

长链脂酰CoA不能直接透过线粒体内膜,需要肉碱(作为载体)协助转运。借助两种肉碱脂酰转移酶(酶和酶)催化的移换反应,脂酰CoA由肉碱转运进入线粒体,肉碱脂酰转移酶是脂酸β-氧化的限速酶。

脂酰CoA的β-氧化

β-氧化作用是指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脂肪酸的β-碳原子发生氧化,使碳链在α-碳原子和β-碳原子之间断裂,产生二碳单位(乙酰CoA)和比原来少两个碳原子的脂肪酸的过程(表7-4)。

表7-4 脂酰CoA的分解的第一次循环

经过上述四步反应,脂酰CoA的碳链被缩短2个碳原子。脱氢、加水、再脱氢及硫解反复进行,最终完成脂肪酸β-氧化。脂肪酸氧化是机体ATP的重要来源。

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被彻底氧化

2n碳的脂肪酸彻底氧化生成的ATP数:

a.进行(n-1)次β-氧化,生成(n-1)分子FADH2、NADH及n分子乙酰CoA,共生成:(n-1)×1.5+(n-1)×2.5+n×10=(14n-4)分子ATP。

b.因为脂肪酸活化消耗2个高能磷酸键,相当于2分子ATP,故共生成(14n-6)分子ATP。

例如软脂酸(16C)彻底氧化生成:14n-6=14×8-6=106个ATP。

(4)脂肪酸的其他氧化方式

不饱和脂肪酸——β-氧化,需先转变构型。

超长碳链脂肪酸——需先氧化成较短碳链脂肪酸。

丙酰CoA——转变为琥珀酰CoA后进行氧化:极少量奇数碳原子脂肪酸、支链氨基酸,经β-氧化生成丙酰CoA。

ω-氧化——从远侧甲基端进行脂肪酸氧化。

4肪酸合成与β-氧化的比较(表7-5)

表7-5 软脂酸合成与β-氧化

四、酮体的代谢

酮体是脂肪酸在肝线粒体分解氧化时产生的特有中间代谢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及丙酮三种。

1生成过程

(1)缩合:2×乙酰CoA→乙酰乙酰CoA+CoA-SH。(由乙酰乙酰CoA硫解酶催化)

(2)缩合:乙酰乙酰CoA+乙酰CoA→羟甲基戊二酸单酰CoA(HMG-CoA)+CoA。(由羟甲基戊二酸单酰CoA合酶催化)

(3)裂解:HMG-CoA→乙酰乙酸+乙酰CoA。(HMG-CoA裂解酶催化)

(4)还原:乙酰乙酸→β-羟丁酸(及少量丙酮)。(β-羟丁酸脱氢酶催化、NADH供氢)

2酮体的利用(分解)

酮体是肝内生成,肝外利用。

(1)乙酰乙酸转变为乙酰CoA

活化(表7-6)

表7-6 乙酰乙酸在不同组织中的活化

硫解

乙酰乙酰CoA→2×乙酰CoA。(乙酰乙酰CoA硫解酶催化)

(2)β-羟丁酸和丙酮

β-羟丁酸和丙酮可分别转变为乙酰CoA和丙酮酸,经柠檬酸循环或糖异生进行代谢。

3酮体生成的调节

(1)餐后糖代谢旺盛时,供能充足,脂肪酸氧化分解减少,则酮体的生成会受到抑制;

(2)丙二酸单酰CoA竞争性抑制肉碱脂酰转移酶,阻止脂酰CoA进入线粒体,从而抑制酮体生成。

4意义

酮体是肝向肝外组织输出能量的重要形式,表现在:

(1)心肌和肾皮质利用酮体能力大于利用葡萄糖能力;

(2)脑组织不能利用脂肪酸,却能有效利用酮体。当葡萄糖供应充足时,脑组织优先利用葡萄糖;但在葡萄糖供应不足或利用障碍时,酮体是脑组织的主要能源物质。

五、磷脂代谢

磷脂是指含有磷酸的类脂。按化学组成可以分为甘油磷脂与鞘磷脂。

1甘油磷脂的合成

甘油磷脂是指由甘油构成的磷脂,又称磷酸甘油酯。其结构特点是甘油的两个羟基被脂酸酯化,3位羟基被磷酸酯化成为磷脂酸。

(1)合成原料

甘油、脂肪酸、磷酸盐、胆碱、丝氨酸、肌醇等。

(2)原料来源

糖、脂质、氨基酸的代谢和食物

(3)合成场所——内质网膜外侧

(4)合成途径

甘油二酯途径(图7-3)——甘油二酯是该途径的重要中间物

第一,活化:胆碱(或)乙醇胺→CDP-胆碱(或CDP-乙醇胺)。

第二,缩合:CDP-胆碱(或CDP-乙醇胺)+甘油二酯→磷脂酰胆碱(PC)和磷脂酰乙醇胺(PE)。

图7-3 甘油磷脂合成的甘油二酯途径

CDP-甘油二酯途径(图7-4)——CDP-甘油二酯是该途径重要中间物

磷脂酰肌醇(或磷脂酰丝氨酸、心磷脂)+CDP-甘油二酯→磷脂酰肌醇(或磷脂酰丝氨酸或心磷脂)。

图7-4 甘油磷脂合成的CDP-甘油二酯途径

2甘油磷脂的降解

甘油磷脂的降解靠存在于体内的各种磷脂酶(包括磷脂酶A1、A2、B1、B2、C及D)将其分解。

3鞘磷脂的代谢

鞘磷脂是人体含量最多的磷脂,其组成为鞘氨醇、脂肪酸、磷酸胆碱。

(1)鞘氨醇

鞘氨醇是神经鞘磷脂合成的重要中间产物。脑组织内质网中的合成鞘氨醇的酶系活性最高。

合成原料:软脂酰CoA、丝氨酸、磷酸吡哆醛、NADPH+H及FAD等辅酶。

(2)神经鞘磷脂的合成

鞘氨醇在脂酰转移酶的催化下,其氨基与脂酰CoA进行酰胺缩合,生成N-脂酰鞘氨醇,后者由CDP-胆碱供给磷酸胆碱生成神经鞘磷脂。

(3)神经鞘磷脂的降解

作用部位:神经鞘磷脂酶(存在于脑、肝、脾、肾等细胞的溶酶体中)属磷脂酶C类,能水解磷酸酯键。

缺乏症:鞘磷脂无法被降解,在细胞内积存,引起肝、脾肿大及痴呆等鞘磷脂沉积病状。

六、胆固醇代谢

1胆固醇的来源

食物、内源性合成。

2胆固醇的存在形式

游离胆固醇(非酯化胆固醇)、胆固醇酯两种。

3胆固醇的合成

(1)场所——胞质及光面内质网膜

(2)催化酶——胆固醇合成酶系

(3)关键酶(限速酶)——HMG-CoA还原酶

(4)基本原料——乙酰CoA和NADPH

(5)过程

乙酰CoA→甲羟戊酸

a.缩合

b.还原

HMG-CoA→甲羟戊酸(MVA)(HMG-CoA还原酶、NADPH供氧)(限速步骤)

甲羟戊酸→30碳鲨烯

MVA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经磷酸化、再脱羧和脱羟基生成活泼的焦磷酸化合物,在经过缩合、还原反应,生成鲨烯。

鲨烯→胆固醇

鲨烯经一系列反应(折叠、氧化、环化、脱甲基、还原等)生成胆固醇。

4胆固醇合成的调节

通过HMG-CoA还原酶活性进行调节:

(1)昼夜节律性

午夜最高,中午最低。

(2)别构调节、化学修饰调节

胆固醇合成产物及其氧化产物——别构抑制剂

磷酸化——抑制

(3)胆固醇含量(主要因素)

细胞胆固醇升高,抑制HMG-CoA还原酶活性。

(4)饥饿或禁食——抑制

(5)激素调节

胰岛素诱导合成HMG-CoA还原酶;胰高血糖素使HMG-CoA还原酶失活。

皮质醇抑制HMG-CoA还原酶。

甲状腺素诱导合成HMG-CoA还原酶,亦可促进胆固醇转变为胆汁酸。

5胆固醇的去路

(1)在肝脏转化为胆汁酸(主要)

(2)合成类固醇激素和维生素

在肾上腺皮质:醛固酮、皮质醇及雄激素。

在睾丸间质细胞:睾酮。

在卵泡内膜细胞及黄体:雌二醇及孕酮。

在皮肤;维生素D3前体。

七、血浆脂蛋白代谢

1血脂

(1)来源

外源性脂质——食物摄取。

内源性脂质——肝细胞、脂肪细胞及其他组织细胞合成。

(2)组成

血脂包括甘油三脂、磷脂、胆固醇及其酯、游离脂肪酸等,是指血浆内所有的脂质。

2血浆脂蛋白

血浆脂蛋白是血脂运输及代谢的形式。

(1)分类

电泳分类法——取决于脂蛋白的质量、表面电荷。

泳动顺序(图7-5):

a.α-脂蛋白——泳动最快;

b.前β-脂蛋白——泳动速度第二;

c.β-脂蛋白——泳动速度第三;

d.乳糜微粒(CM)——不泳动。

图7-5 血浆脂蛋白琼脂糖凝胶电泳谱

超速离心法

按脂蛋白密度由低到高进行分类,可分为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分别相当于电泳分离的CM、前β-脂蛋白、β-脂蛋白及α-脂蛋白四类。

(2)功能

乳糜微粒——转运外源性甘油三酯及胆固醇。

极低密度脂蛋白——转运内源性甘油三酯。

低密度脂蛋白——转运内源性胆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逆向转运胆固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