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总供给与总需求
一、名词解释
1.短期总供给曲线(西北大学2017研;浙江大学2009研)
答: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反映短期内总供给水平与总价格水平关系的曲线。因短期内资本和设备不会变动,要想扩大生产规模就必须多雇佣工人,劳动的供给是固定的,要想增加劳动供给,只有提供更多的激励,即提高工资。提高工资,引起生产成本上升,必然引起物价水平提高,所以物价水平和供给水平成同方向变动。因此,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价格水平与总供给水平成同方向变动。
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可利用黏性工资、黏性价格和错觉理论这三个理论予以分析。①黏性工资:名义工资的调整慢于劳动供求的变化。物价上升,实际工资减少,利润增加,就业增加,总供给增加。②黏性价格:短期中价格的调整不能随着总需求的变动而迅速变化,这是由于企业调整价格存在菜单成本。物价上升时,企业产品的相对价格下降,销售增加,生产增加,总供给增加;反之,总供给减少。③错觉理论:物价水平的变动,会使企业在短期内对其产品市场变动发生错觉,作出错误的决策。当物价上升时,增加供给;反之,减少供给。以上三个理论表明,短期总供给与物价水平同方向变动,即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2.财富效应(华中科大2016研;中南财大2015研;中央财大2014研;浙江大学2005研)
答:财富效应一般是指金融资产等的价格上涨所导致资产持有人财富拥有量的增长,进而产生消费增长并进一步带动经济发展的效应。在宏观经济学中,财富效应又称“财富消费效应”或“庇古效应”,指价格和利率水平的变化导致消费需求变化的传导和反应过程,由英国经济学家庇古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庇古认为,价格和利率水平的变化,首先造成消费者的真实货币余额(或有价证券收益)的变化和其财富的变化,进而引起消费需求的变化。当物价水平上升时,消费者拥有的货币余额的实际价值就会降低,消费者发现自己的财富减少了。消费者为了维持自己的实际财富不变,只能相应地减少消费需求。反之,当物价下降时,消费者就会花掉这些“额外增加的财富”,从而增加消费需求。当利率水平上升时,消费者原来持有的有价证券的固定收益就会相对降低,现有财富的实际价值就会减少,因此消费者就会减少消费。反之,当利率水平下降时,消费者持有的有价证券的收益就会相应上升,从而使消费增加。
3.供给学派经济学(中山大学2010研)
答: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国家出现“滞胀”局面时,供给学派兴起。供给学派把经济分析的着眼点放到刺激生产即供给方面,认为刺激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税率。因为累进税制的高税率政策会严重挫伤企业主的经营积极性,使储蓄率和投资率下降,劳动者工作热情低落,从而使生产和就业停滞,并由此导致“滞胀”。只有大幅度减税以增加个人收入和企业利润,进而促进储蓄和投资,刺激工作和经营积极性,才能使生产率提高,并使政府课税基础扩大,税收总额随之增加,财政赤字得到控制,通货膨胀也会消失。
供给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拉弗把供给经济学解释为:“提供一套基于个人和企业刺激的分析结构。人们随着刺激而改变行为,为积极性刺激所吸引,见消极性刺激就回避。政府在这一结构中的任务在于使用其职能去改变刺激以影响社会行为。”
二、简答题
1.简述供给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中国社科院2017研;浙江大学2004研;中国海洋大学2001研;中南财大2000研)
答:(1)供给学派的理论特点是强调供给效应,反对凯恩斯需求管理政策。其主要理论观点是:①否定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主张恢复萨伊定律;②反对高额的边际税率,力主减税、增加供给;③主张减少政府干预,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加强市场调节;④认为应在刺激供给的同时,实行限制性货币政策。
(2)从供给学派对经济政策的供给效应和供给学派经济理论的基本命题中,可以直接看出供给学派经济学的政策主张。
①减税。滞胀的原因在于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所引起的不利的供给效应。减税可以提高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增加劳动供给,又可以提高储蓄和投资的积极性,增加资本存量,这样既可降低失业率,又可以增加产量,从而降低供给小于需求造成的通货膨胀。
②在减税的同时,削减社会福利支出。因为供给学派认为社会福利制度一方面增加了政府支出,从而增加了税收,产生了不利的供给效应,另一方面助长了穷人依赖政府的思想。
③紧缩性政策反通货膨胀也会产生不利的供给效应,结果反而引起价格水平上涨。反通胀的需求管理是提高税率和减少货币供给,提高税率会减少劳动供给和资本形成,减少货币供给会提高利率,从而减少投资,这些都会减少产量,导致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使价格水平提高。与此相反,减税和适当增加货币供给会抑制通胀。
④稳定币值,恢复金本位制。
⑤减少政府的管制,让企业更好的按市场经济原则行动。
2.请说明微观S-D和宏观AS-AD模型,并比较这二者的异同。(中南财大2016研;中央财大2008研)
答:微观S-D和宏观AS-AD模型分别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重要的理论模型。这两者既有相同点也有一定的差异。
(1)两者的相同点
微观S-D和宏观AS-AD模型二者的相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主要说明单个商品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宏观经济中的AS-AD模型主要说明总体经济的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的决定。②二者在图形上都用两条曲线来表示,在价格为纵坐标,数量(产出)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向右下方倾斜的为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延伸的为供给曲线。
(2)两者的不同点
微观S-D和宏观AS-AD模型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两模型涉及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属于微观领域,而宏观经济中的AS-AD模型属于宏观经济领域。
②各自的理论基础不同。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模型中的需求曲线的理论基础是消费者行为理论,而供给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理论和市场理论,它们均属于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宏观经济学中的总需求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产品市场均衡理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而总供给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劳动市场理论和总量生产函数,它们均属于宏观经济学的内容。
③各自的功能不同。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模型在说明商品价格和数量决定的同时,还可用来说明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移动对价格和商品数量的影响,充其量这一模型只解释微观市场的一些现象和结果。宏观经济学中的AS-AD模型在说明价格和产出决定的同时,可以用来解释宏观经济的波动现象,还可以用来说明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干预经济的结果。
3.请简要说明为什么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而非垂直的?(南开大学2015研)
答:黏性价格模型、不完全信息模型和黏性工资模型都认为市场的某种不完善性使经济的产出背离其自然率水平,结果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而不是垂直的,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引起产出水平暂时背离其自然率。得出了相同的短期总供给方程式:
Y=Y(-)+α(P-Pe),α>0
其中,Y为产出,Y(-)为自然产出,P为物价水平,Pe为预期的物价水平,参数α表示产出对未预期到的物价水平变动的反应程度,1/α是总供给曲线的斜率。这个方程式说明,当物价水平背离预期的物价水平时,产出背离其自然率水平。
(1)黏性价格。由于在经济体中,会存在一部分的黏性价格企业,一部分的弹性价格企业。当价格上涨时,弹性价格企业会增加供给,因此导致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2)不完全信息模型。当企业错把价格的普遍上涨,看作是单个价格的上涨,此时企业往往会扩大再生产,使产出增加。因此,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3)黏性工资模型。在黏性工资模型中,在短期内假设劳动市场失灵,名义工资具有黏性,不能随劳动的供求状况立即调整。未预期到的物价水平上涨不会立即影响名义工资,则实际工资(W/P)下降,更低的实际工资使企业雇佣更多劳动力,从而导致产出增加。
4.在凯恩斯的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中(AS是具有正斜率特征的曲线),假设经济初始时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请画图说明以下问题:
(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原材料的单位实际成本增加,均衡产出和价格水平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2)其他条件不变,如果名义工资具有刚性特征,(1)中的非均衡会怎样调整?当价格高于原来的均衡价格时,工人能够要求更高的名义工资吗?
(3)什么样的政策可以用来修正(1)中的不均衡。(暨南大学2013研)
答:(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原材料的单位实际成本增加,会使得均衡产出减少,均衡价格水平上升。
如图5-1所示,假定经济初始位于均衡点E0点,此时产出为充分就业产出yf,价格水平为P0。原材料的单位实际成本增加,使得总供给曲线左移,由AS0移动到AS1,产出水平沿着AD曲线从yf下降到y1。
图5-1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名义工资具有刚性特征,又没有需求稳定政策,经济的产出将维持在y1水平,它低于充分就业水平。
当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即P1>P0,这时,一方面价格水平上升,实际工资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就业和产出都低于充分就业水平,名义工资不会下降,所以工人不能要求更高的名义工资。
(3)如果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通过增加支出,减税或扩大货币供给,就可以增加社会总需求,使得AD0移动AD1位置,从而使经济回到均衡产出水平。但是,扩张性需求政策同时也会导致价格水平上升到P1。
5.比较古典总供给曲线与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浙江大学2011研;华南理工大学2011研)
答:总供给函数是指总产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在以价格水平为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供给函数的几何表达即为总供给曲线。古典总供给曲线与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是由于对货币工资(W)和价格水平(P)进行调整所要求的时间的长短的看法不一致而产生的。
(1)古典总供给曲线
在古典总供给曲线中,认为在长期当中,价格和货币工资具有伸缩性,可以迅速调整,并始终处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上,经济的产量水平也位于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的水平上,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因此,古典学派认为,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其政策含义是增加需求的政策并不能改变产量,而只能造成物价上涨,甚至通货膨胀。
图5-2 总需求的扩张:古典情况
如图5-2所示,初始均衡位于点E,对应的就业为充分就业。当总需求曲线从AD移动到AD′时,价格水平上升为P′。也就是说,对产品需求的增加,只会带来较高的价格,而不是较高的产量。
(2)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表明厂商在现有价格水平上愿意供给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商品。其含义或基本思想是:由于存在失业,厂商们可以在现行工资水平上,获得他们所需要数量的劳动。因而,他们的平均生产成本被假定为不随产出水平变化而变化。于是,他们愿意按现行价格水平提供需求所要求的数量。
图5-3 总需求的扩张:凯恩斯情况
如图5-3所示,初始时,AS与AD相交于E。假如增加政府支出、减税或者增加货币供给,则AD曲线将移动到AD′,新的均衡点位于E′。可以看出,增加政府支出、减税或者增加货币供给这些举动的唯一作用,是增加产量与就业,价格保持不变。
6.短期总供给曲线到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动态调整过程。(浙江大学2008研)
答:(1)短期总供给曲线与长期总供给曲线
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是因为黏性工资、黏性价格和错觉理论。①黏性工资:名义工资的调整慢于劳动供求的变化。物价上升,实际工资减少,利润增加,就业增加,总供给增加。②黏性价格:短期中价格的调整不能随着总需求的变动而迅速变化。由于企业调整价格存在菜单成本。物价上升时,企业产品的相对价格下降,销售增加,生产增加,总供给增加;反之,总供给减少。③错觉理论:物价水平的变动,会使企业在短期内对其产品市场变动发生错觉,做出错误的决策。当物价上升时,增加供给;反之,减少供给。以上三个理论表明,短期总供给与物价水平同方向变动,即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直线。这是因为,在长期中,货币工资对价格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反应,即工资和价格都具有灵活的伸缩性,使得工资处于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水平。劳动市场在工资的灵活调整下,充分就业的状态总能被维持,因此,经济中的产量总是与劳动力充分就业下的产量即潜在产量相对应。即使价格水平再上升,产量也无法增加。因而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与价格水平无关的垂线。长期总供给曲线说明,在长期中,经济稳定在潜在的产出水平上,此时,价格变动对总供给量不会产生影响。
(2)短期总供给曲线至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动态调整
新凯恩斯主义提出的黏性工资模型认为在短期内名义工资(货币工资)是黏性的。因为在劳动市场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和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个人通常通过谈判签订为期几年的长期劳动合同,名义工资由长期合约确定,当经济状况变动时,工资不能迅速调整。黏性工资模型还假定就业由厂商需求的劳动量所决定,因为企业与个人之间的谈判只决定了固定的名义工资,并没有事先决定就业人数,通常,工人同意按事先决定的名义工资提供企业希望雇佣的劳动数量。
图5-4 短期总供给曲线:黏性工资模型
在上述假定条件下,名义工资不易因物价的变动而改变,劳动供给量只会随货币工资的上升而提高。因此,在图5-4(1)中,劳动供给曲线Ns的位置在短期内不发生变动,只有劳动的需求曲线发生移动,因为厂商对劳动的需求取决于实际工资水平,当价格由P0上升到P1时,实际工资水平W/P1下降,所以劳动的需求量上升。Nd右移到Nd′,与Ns交于E点时,此时的均衡就业量为N1,产出上升至Y1,经过图(3)的转换,图(1)的均衡点E、E′可以转换为图(4)的A、B点,连接AB即为新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当然长期内,劳动供给曲线会发生移动,从而形成古典的总供给曲线——垂直情形。
总供给曲线的导出表明在工资黏性时,价格水平提高将使实际工资下降,这又使劳动需求量增加,就业量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在图中,总供给量随着价格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就表现为总供给曲线向右上倾斜。
7.目前国际原油价格高位运行,试在AS-AD框架内画图分析回答下面问题:
(1)当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瞬时联动时,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将会对国内经济带来什么影响?国内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如何进行宏观经济管理?
(2)当国内油价滞后于国际油价调整时,这时国内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将会如何应对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可能带来的影响?(中山大学2008研)
答:(1)当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瞬时联动时,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导致国内油价也随着上涨,则本国将遭受不利的供给冲击。假定经济体的初始位置为E点,如图5-5所示,E点不仅是总供给曲线AS与总需求曲线AD的交点,而且恰好处于潜在产出水平Y*上。如果此时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带动国内油价也大幅提高,这意味着企业生产同一单位产出的成本大幅度上升,因此国内总供给曲线将向上平移至AS′。相应的,经济体将从E点运动到E′点,结果经济体的产出水平从Y*降到了Y′,价格水平从P*上升为P′,经济体出现了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共存的局面,即“滞胀”。
图5-5 不利的总供给冲击
理论上,E′不是一个稳定的均衡点,随着劳动力市场的缓慢调整,新的总供给曲线AS′不断向右平移,最后恢复到AS。相应的,经济体沿着总需求曲线AD从E′点最终返回到初始状态E点。在这个过程中,产出水平不断恢复性地增长,价格水平不断下降。然而,现实中,面对经济体遭受衰退和通胀共存的局面,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可能无法忍受经济体自身那样缓慢的调整过程,于是可能采取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如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如图5-6所示,将总需求曲线AD向右平移到AD′,那么此时经济体将从E′点运动到E*点,产出水平从Y′减少到了Y*,但是价格水平却从P′继续上升为P″。因此,在治理不利的供给冲击时,宏观经济管理当局需要在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这两者之间进行权衡。
图5-6 不利的总供给冲击与需求管理
(2)假定经济体的初始位置为E点,如图5-7所示,E点不仅是总供给曲线AS与总需求曲线AD的交点,而且恰好处于潜在产出水平Y*上。当国内油价滞后于国际油价调整时,如果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企业的生产成本并没有随之增加,但经济活动主体(家庭和企业)预期到国内油价在某一天肯定会调高,于是增加当期的消费和投资支出,这将造成一个有利的需求冲击,结果国内总需求曲线AD向右平移到AD′。相应地,经济体将从E点运动到E′点,结果经济体的产出水平从Y*上升到Y′,价格水平从P*上升为P′,经济体出现了经济扩张和通货膨胀共存的局面。
图5-7 有利的总需求冲击与需求管理
理论上,E′不是一个稳定的均衡点。因为当国内油价在下一期果真随着国际原油价格调整时,总供给曲线AS将向左平移到AS′,经济体的价格水平进一步上升,而产出水平将逐渐回落。当总供给曲线最终调整到AS″时,将保持不变,从而经济体在E*重新稳定下来,此时恢复到潜在产出水平,但价格已经上升为P″>P′>P*。因此,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对这种高通胀局面将无法忍受,他们可能采取紧缩性的需求管理政策,如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或者货币政策,使得总需求曲线由AD′重新回到AD。
8.一个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分别为:
AD:m+v=p+y
AS:p=pe+λ(y-y*)
其中,pe代表对价格水平的预期,y*为充分就业产出水平,m为货币总量。v和λ为常数。
(1)若预期为完美预见,求出均衡的价格与产出水平。
(2)若货币当局实行了一次意料外的并且是永久性的货币扩张,图解这次政策操作的短期和长期效应。(中山大学2006研)
答:(1)如果预期为完美预期,则p=pe,由总供给AS:p=pe+λ(y-y*)可得:均衡时的产出水平为y=y*,即产出为实现充分就业产出水平。
此时,由总需求曲线AD:m+v=p+y,可得均衡的价格水平为:p=m+v-y*。
(2)若货币当局实行了一次意料外的并且是永久性的货币扩张,在短期内,人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货币政策的改变,因此,人们将不会调整其对价格的预期pe。如图5-8所示,由于预期pe没有发生改变,短期总供给曲线为AS0,货币扩张使总需求曲线从AD0右移至AD1,产出从初始充分就业的产出Y*增至Y1,价格水平由P0增至P1。
图5-8 一次意料外的并且是永久性的货币扩张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但是,在长期人们就会意识到发生了永久性的货币扩张,因此,人们将修正其对价格的预期,如图5-8所示,总供给曲线将由AS0上移至AS,产出重新恢复到充分就业水平Y*,价格上升为P2。
因此,货币扩张在短期内提高了产出,但是在长期,人们调整价格预期后,产出维持在充分就业产出水平不变,货币扩张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升。
9.总供给曲线有哪些类型?请分别说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1研)
答:总供给曲线的理论主要由总量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理论来反映,在劳动力市场理论中,经济学家对工资和价格的变化及调整速度的看法存在分歧,因此不同的经济理论推导出不同的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主要有三类:古典供给曲线、凯恩斯供给曲线和常规供给曲线。
(1)古典总供给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运行没有阻力,在工资和价格可以灵活变动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得以出清,使经济的就业总量维持在充分就业状态,从而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经济的产量总能保持在充分就业的产量或潜在产量水平上。因此,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古典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量水平的垂直线。
(2)凯恩斯的总供给理论认为,在短期,一些价格是刚性的,从而不能根据需求的变动而调整。由于工资和价格刚性,短期总供给曲线不是垂直的,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是一条水平线,表明经济中的厂商在现有价格水平上,愿意供给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商品。凯恩斯总供给曲线的基础思想是,作为工资和价格刚性的结果,劳动力市场不能总维持在充分就业状态,由于存在失业,厂商可以在现行工资下获得所需劳动,因而它们的平均生产成本被认为是不随产出水平变化而变化的。
(3)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古典的和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分别代表着劳动力市场的两种极端的说法。在现实中,工资和价格的调整经常介于两者之间。在这种情况下,以价格为纵坐标、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延伸的,这即为常规的总供给曲线。
总之,针对总量劳动市场关于工资和价格的不同假设,宏观经济学中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总供给曲线。
10.凯恩斯主义的减税与供给学派的减税有什么本质区别?(清华大学2011研)
答:虽然在政策建议上,凯恩斯主义和供给学派都主张减税,但是二者有本质的区别。
凯恩斯主义是站在总需求的角度主张减税的。凯恩斯主义认为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经济萧条,而刺激总需求的最有力、最直接的手段就是财政政策,其中减税就是财政政策手段之一。
供给学派则是站在总供给角度主张减税的。供给学派认为不是需求决定供给,而是供给创造需求,而刺激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税率。因为累进税制的高税率政策会严重挫伤企业主的经营积极性,使储蓄率和投资率下降,劳动者工作热情低落,从而使生产和就业停滞,并由此导致“滞胀”。只有大幅度减税以增加个人收入和企业利润,进而促进储蓄和投资,刺激工作和经营积极性,才能使生产率提高。
三、计算题
1.在某个三部门的经济中,消费函数为C=200+0.75Y,投资函数为I=200-25r,货币需求函数为L=Y-100r,名义货币供给是1000,政府购买G=50,求该经济的总需求函数。(中央财大2015研)
解:IS曲线方程:
Y=C+I+G=(200+0.75Y)+(200-25r)+50=450-25r+0.75Y
整理得IS曲线方程:Y=1800-100r①
LM曲线的方程:1000/P=Y-100r,整理得Y=1000/P+100r②
联立①②方程,可得总需求函数:Y=900+500/P。
2.假设一个宏观经济的总产出函数为Y=AKαL1-α,0<α<1,产出Y的价格是P,资本的租金率是R,劳动力的工资为W,资本的供给是K,劳动的供给是L。
(1)当资本等于K(-),物价为P(-)时,求满足劳动力供需均衡的工资水平W*,并分析影响该工资水平的因素。
(2)当资本等于K(-),物价为P(-),并且劳动的最低工资为Wmin时(Wmin>W*),求此时劳动力的缺口,以及产出总供给。(南开大学2015研)
解:(1)当劳动力的工资等于劳动力的边际产品价值时,供需均衡得:
可知,影响工资水平的因素有技术水平、劳动的供给和参数。
(2)当最低工资为Wmin时,此时劳动的需求满足:
得
即
劳动力的缺口为:
将劳动的需求代入得产出总供给为:
3.某国经济总量生产函数为Y=2K0.5L0.5,其中Y为实际产出,K为资本存量总额且K=100,L为总劳动力。
(1)求劳动力的需求函数。
(2)用实际工资表示产出。
(3)如果名义工资开始为4,实际价格水平和预期价格水平均为1,实际工资目标为4,计算初始产出水平和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
(4)按照工资黏性模型,假设名义工资固定在W=4,求总供给方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3研)
解:(1)由经济总量生产函数为Y=2K0.5L0.5,将K=100代入,可得Y=20L0.5,可得
由劳动要素市场均衡条件:MPL=W/P,可得L=100/(W/P)2,W表示名义工资,P表示价格水平,此即劳动力的需求函数。
(2)由(1)有L=100/(W/P)2,代入生产函数Y=20L0.5,可得产出为Y=200/(W/P),此即为用实际工资表示的产出水平。
(3)由于名义工资初始为4,价格水平为1,则初始产出水平为:Y=200/(W/P)=200/(4/1)=50。
由于预期价格水平也为1,初始的实际工资水平为4,等于目标实际工资,故初始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所以,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也为50。
(4)假设名义工资固定在W=4,根据产出函数Y=200/(W/P),则可得Y=50P,此即为总供给方程。
4.三部门组成的经济的消费函数C=80+0.8Yd,投资函数I=20-5r,货币需求函数L=0.4Y-10r,政府购买支出G=20,税收T=0.25Y,名义货币供应量M=90,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为285。其中r是利率,Yd是可支配国民收入,Y是国民收入。
(1)若价格水平P=2,则IS-LM决定的均衡国民收入与利率各为多少?
(2)若总供给曲线为Y=235+40P,则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决定的均衡国民收入和价格各为多少?
(3)若通过变动政府购买而实现充分就业,试求政府购买的变动量与价格水平。
(4)若通过变动货币供应量而实现充分就业,则需要如何变动货币供应量?(同济大学2012研;上海财大2004研)
解:(1)三部门经济均衡条件是I+G=S+T。根据可支配收入定义,Yd=Y-T=0.75Y,因此储蓄函数S=Yd-C=-80+0.2Yd=-80+0.15Y。将相关函数代入均衡条件可得IS曲线方程为:Y=300-12.5r。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是L=M/P,将货币需求函数L=0.4Y-10r和实际货币供给函数M/P=45代入均衡条件可得LM曲线方程为Y=112.5+25r。
联立IS曲线方程和LM曲线方程可得:Y=237.5,r=5。
(2)货币市场均衡条件是L=M/P,将货币需求函数L=0.4Y-10r和实际货币供给函数M/P=90/P代入均衡条件可得LM曲线方程为:90/P=0.4Y-10r。把IS曲线方程的利率代入LM曲线方程可得总需求曲线方程:90/P=1.2Y-240。
联立总需求曲线方程和总供给曲线方程Y=235+40P可得:Y=275,P=1。
(3)将充分就业的Y=285代入总供给方程Y=235+40P,可得:P=1.25。将价格P=1.25代入总需求方程,可得:G=35。因此,∆G=35-20=15,即政府需要增加15单位的购买支出。
(4)若通过变动货币供给量而实现充分就业,此时Y=285,价格水平为P=1.25,由IS曲线方程Y=300-12.5r,可得利率为:r=1.2。
假定需要增加货币供给∆M,则由货币市场均衡可得:(90+∆M)/1.25=0.4×285-10×1.2。
解得:∆M=37.5。所以应增加货币供给37.5。
四、论述题
1.结合AS-AD模型分析:
(1)供给冲击对均衡产出和价格的影响。
(2)供给冲击下适应性总需求管理和自动调整机制的效果。
(3)当工资指数化时,上述政策和机制的效果。
(4)供给学派经济学的政策主张和实施效果。(中山大学2015研)
答:(1)假设某种大宗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引起了不利的供给冲击,如石油价格的迅速上升,一次不利的供给冲击会引起价格的提高和产出的降低,即引发“滞胀”,如图5-9所示。
图5-9 不利的供给冲击
供给冲击对均衡产出和价格的影响如图5-9所示初始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曲线分别为AS和AD,其交点为E,对应的均衡产出为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当原材料价格上升等不利供给冲击发生后,经济社会的生产成本上升,引起AS曲线向上移动到AS′,经济均衡点从E点移动到E′点,可以看出,此时不仅价格上升,经济中发生了通货膨胀,产出也下降,偏离了自然产出水平。
(2)①适应性政策的效果
适应性政策主要指政策本身对经济并不产生直接影响,只是被动地适应客观经济情况的需要,以消除对经济的不利影响。如图5-10所示,存在不利的供给冲击时,如果政府充分增加总需求,采取使AD0曲线移动到AD1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经济就会移动到E*点而不是E1点,价格的上升幅度将和总供给曲线上移的幅度完全一样,经济会继续处在充分就业状态。货币工资维持不变,在现行名义工资情况下,使实际工资的降低成为可能,或者说与其相适应。
图5-10 适应性政策干预供给冲击的效果
②自动调整机制的效果
如图5-9所示,在E′点的失业迫使工资连同价格水平一起下降。沿着AD曲线,名义工资缓慢调整,持续下降,产出水平逐渐恢复,直至E点为止。在E点,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价格水平也与冲击发生之前一样,但名义工资率要低于冲击发生之前,因此不利的供给冲击降低了实际工资水平。
(3)对于需求管理而言,当工资出现指数化时,如果出现不利的供给冲击,物品价格上升,对于工资而言,工资上涨,进一步加大了不利的供给冲击。因此,如果要刺激经济使其回归到充分就业状态,对需求的刺激要更加加强,最终会加大通胀。
对于自动调节机制而言,当出现不利的供给时,经济体的自动调节机制会加快运作,从而尽快地达到产出稳定状态。
(4)供给学派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西方经济学流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蒙代尔、费尔德斯坦、拉弗、罗伯茨、吉尔德等。该流派的理论特点是强调供给效应,反对凯恩斯需求管理政策。其主要理论观点是:①否定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主张恢复萨伊定律;②反对高额的边际税率,力主减税、增加供给;③主张减少政府干预,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加强市场调节;④认为应在刺激供给的同时,实行限制性货币政策。
其政策主张是:①减税;②削减社会福利支出;③稳定币值,恢复金本位制;④减少政府的管制,让企业更好的按市场经济原则运行。
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在当时美国陷入“滞胀”困境的情况下受到重视,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美国走出了当时的经济困境,但是,也让美国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还导致联邦财政连年出现巨额赤字。
2.什么是长期和短期?有人说,在宏观经济分析中,短期看需求,长期看供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中山大学2013研)
答:(1)短期指厂商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期。通常认为劳动要素的数量在短期是可变的,资本要素的数量在短期不变。在短期,价格、工资缺乏伸缩性,往往在某一预先决定了的水平上保持不变。短期中,总供给曲线平坦,价格水平固定。所以在短期中,产量只取决于总需求而价格不受产量水平的影响。
长期指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数量的时期。在长期,价格、工资被认为具有充分的伸缩性,并且能够对需求和供给的变化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产出水平只取决于总供给,价格水平则取决于总需求和总供给两者。很高的通货膨胀率都是由总需求的变化引起的。
(2)在宏观经济学中,短期看需求,长期看供给,主要是说明在长期和短期,需求和供给对国民经济产出的不同影响。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①短期看需求
短期中,由于短期内,厂商不愿调整工资与价格而倾向于更容易进行的改变产量活动,因而总供给曲线是平坦的,影响产量的因素在于需求。如图5-11所示,AS为一条水平的短期总供给曲线,此时产量只取决于总需求而价格不受产量水平的影响,若总需求增加,AD曲线右移至AD′,产出从Y增加到Y′,价格水平不变。此种情形即为凯恩斯供给曲线下的情形。
图5-11 短期中的总需求与总供给
②长期看供给
在长期中,价格、工资被认为具有充分的伸缩性,经济位于潜在(自然)产出水平,因而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相比之下,价格水平是可以取任何值的。
如图5-12所示,经济初始均衡点位于点E,若总需求增加使得总需求曲线从AD右移到AD′,由于总供给不变,总需求的增加最终使得物价水平从P0上涨到P′,但产出不变。由此得出,长期中产量只取决于总供给,而价格则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两者。此种情况为古典供给曲线下的情形。
图5-12 长期中的总需求与总供给
因此在宏观经济分析中,短期看需求,长期看供给概括了长期和短期中,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中需求和供给变动对经济均衡的影响。短期看需求长期看供给,并不意味着在短期只需要考虑需求,长期只需要考虑供给,而是不同时期的主导因素不同。
3.要求对所给的材料进行正确的评析,能言之成理,体现独特的思考能力。
1965年,美国经济在接近于其生产能力的状态下运行。约翰逊总统面临着一个问题:他想在越南开战,但是他又不想让美国人知道一场战争要耗费多少钱,结果是他决定不提高税收,至少不完全用提高税收来支付战争的费用。另外,他不打算削减政府支出,不仅如此,他还提出了向贫困开战的计划,该计划包括很多费用极高的新的社会方案。
试运用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框架对上述情况做出分析,同时解释并推测至60年代末期美国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浙江大学2001研)
答:(1)1965年美国的经济运行情况
1965年,美国经济接近充分就业,表现在总需求和总供给图形上,经济的均衡点处于总供给曲线的垂直部分。约翰逊总统的措施(不提高税收、不打算削减政府支出)不仅不能抑制总需求,向贫困开战的计划反而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也就是说,政府刺激的是已接近充分就业的经济,这样价格水平显著上升,而产量几乎没有增加。由此可以推测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2)运用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框架的分析
约翰逊总统实行的这些政策无疑使总需求增加,在总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最终使物价水平上升过快,产量增加较少。
图5-13 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的后果
如图5-13所示,初期,AD0和AS相交于代表接近充分就业的E0点。E0点的产量为Y0,价格水平为P0。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到AD1的位置,这样,AD1和AS相交于E1点。E1点的产量为潜在产出水平Yf,价格水平为P1。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这一情况表示经济处于过热的状态。这时产量增加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而价格上升的压力越来越大。
可以看出,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的过程中,价格和产量增加的比例并不相同。在E0的右方,总需求曲线越向右移动,价格上升的幅度越大,产出增加的空间越来越小。当产出接近于潜在产出水平时,总需求曲线的向右移动更多的体现为价格的上涨。也就是说,在E0的右方,总需求曲线向右方移动的距离越大,价格上升的比例越要高于产量上升的比例。
结合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可以推测出:约翰逊总统实行的这些政策无疑会给美国20世纪60年代末宏观经济运行带来风险,体现为高通货膨胀率。一旦遭遇不利的供给冲击,即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美国经济就出现了“滞胀”,即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
4.解释凯恩斯和古典总供给曲线不同的原因,并利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凯恩斯情形和古典情形下的财政扩张效应。(中山大学1999研)
答:(1)凯恩斯和古典总供给曲线的含义
①古典总供给曲线又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其原因在于假设工资的充分弹性或劳动市场的充分竞争性。劳动市场的充分竞争性保证了劳动市场经常处于均衡位置即充分就业。劳动的供求主要受实际工资的影响。在名义工资既定时,价格变动将引起实际工资变动,从而导致劳动市场非均衡;或劳动供大于求,或劳动求大于供。由于充分竞争性,非均衡将导致名义工资变动,直至重新回到均衡位置。
②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又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一个倾斜线段和垂直线段连接在一起的图形。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形状在于其两个假设:
a.货币工资刚性,只能升不能降;
b.人们有“货币幻觉”,只注意货币的票面价值,而忽视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当价格上升时,实际工资下降,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减少,要求货币工资增加,就业量不变,总供给不变。
(2)凯恩斯和古典总供给曲线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①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差别:古典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是长期总供给曲线,而主流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是短期总供给曲线。
②图形形状差别。古典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在图形上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而主流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是一个倾斜线段和垂直线段连接在一起的图形。
③蕴含的政策效果不同。古典模型中,除非总供给曲线发生变动,否则财政和货币政策只会带来价格上涨,没有任何效果,凯恩斯模型则正好相反。
终上所述,凯恩斯和古典总供给曲线不同的原因在于两者理论基础不同:
①古典理论认为,劳动市场运行毫无摩擦,总能维持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既然在劳动市场,在工资灵活调整下充分就业的状态总能维持,因此,无论价格水平如何变化,经济中的产量总是与劳动力充分就业时的产量,即潜在产量相对应,所以总供给曲线总是垂直的。
②凯恩斯主义则假设工资刚性,并且劳动力市场存在摩擦,充分就业和达到潜在产量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工资和名义工资的变化会带来劳动供给的变化,所以总供给曲线不会在充分就业保持垂直,而是应该保持水平或者至少保持正斜率。
(3)利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凯恩斯情形和古典情形下的财政扩张效应
①在凯恩斯极端情形下(如图5-14(a)),扩张的财政政策只是提高产量和就业,对价格不产生任何影响。即使在总供给曲线向上倾斜的情况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也会导致产出的增加,当然政策效果没有极端的凯恩斯主义条件下明显。
②在古典情形下(如图5-14(b)),扩张的财政政策只是提高价格,而实际产量(产量、就业)不会发生变化。
图5-14 利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凯恩斯情形和古典情形下的财政扩张效应
5.根据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试分析石油价格的上涨对一国宏观经济的短期和长期的影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博)
答:石油价格上涨可以视为是一种总供给冲击。总供给冲击是指一国生产活动所需某项或某几项重要投入品的成本迅速上升而引起总供给曲线上移,由此拉动一般物价水平上升,进而导致通货膨胀和均衡产出水平下降的现象。
图5-15 石油价格的上涨对一国宏观经济的短期和长期的影响
如图5-15所示,短期总供给曲线SAS由于供给的冲击(石油价格上涨)而向左移动,由SAS1移到SAS2,AD线不变,则均衡点由E1移至E2,价格由P1上升至P2,国民收入从Y1下降至Y2。从图5-15可以看出,由于实际国民收入Y2小于潜在国民收入Y*,经济处于萧条停滞状态,但是物价水平却处于较高的水平,或高于原来的价格水平P1,经济出现了通货膨胀和经济萧条共生的现象,即“滞胀”现象。
在长期中,一切价格都能够自由地涨落,工人的实际工资回复到原来的均衡工资水平,经济重新回复到充分就业状态,因而总供给曲线为垂直线。因此,如图5-15所示,一般情况下,石油价格冲击在长期中只会使价格上涨,对产出没有多大影响,产出仍然恢复到充分就业产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