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第1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8章 政 策

一、名词解释

1.政策时滞(对外经贸大学2016研;中山大学2009研)

答:弗里德曼强调政策工具对于政策目标的影响具有长期的和变化的滞后效应,即政策时滞。所谓时滞是指从经济体遭受冲击到宏观经济管理当局采取行动影响政策目标的过程,通常有两个阶段:内部时滞,内部时滞指从经济体遭受冲击,形势发生变化,需要采取行动到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实际采取行动所花费的时间。内部时滞又可细分为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行动时滞。相对来说,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较短,财政政策的内部时滞较长;外部时滞。外部时滞是指决策当局采取了行动,从政策工具到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时间间隔,它由社会的经济、金融条件决定。相对来说,财政政策的外部时滞较短,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较长。

2.卢卡斯批判(中央财大2016、2013研;兰州大学2014研;中山大学2007研;西安交大2006研)

答:卢卡斯批评又称卢卡斯批判,是卢卡斯提出的一种认为传统政策分析没有充分考虑到政策变动对人们预期影响的观点。卢卡斯在《计量经济学的政策评价:一个批判》一文中指出,由于人们在对将来的事态做出预期时,不但要考虑过去,还要估计现在的事件对将来的影响,并且根据他们所得到的结果而改变他们的行为。这就是说,他们要估计当前的经济政策对将来事态的影响,并且按照估计的影响采取对策,即改变他们的行为,以便取得最大的利益。行为的改变会使经济模型的参数发生变化,而参数的变化又是难以衡量的。因此,经济学者用经济模型很难评价经济政策的效果。

3.渐进主义与激进主义(中山大学2007研)

答:渐进主义和激进主义是宏观经济学上利用衰退来缓解通货膨胀的两种方法。渐进主义是用较小的失业和较长的时间来降低通货膨胀,而激进主义是用较高的失业和较短的时间来降低通货膨胀。激进主义往往更大幅度地减少货币供给,以更大的产出减少来迅速地降低通货膨胀率,其优势在于获得信誉红利,政策的坚定执行降低了预期通货膨胀,引起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下移,更有利于降低通胀,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信誉难以获得,有一些固定合同限制了价格下降。

4.信誉红利(中山大学2007研)

答:信誉红利是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他们认为公众能够准确地预测政府的政策行为,并且会主动采取有利于自身的应对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当政府向公众公布政策方向并且保持政策的一致性,才能使宏观经济政策行之有效。也就是说,只有政府建立良好的信誉,政府的政策才能被公众所信任。

5.央行抑制通胀中的动态不一致性(厦门大学2013研;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3研)

答:动态不一致性指决策者提前宣布政策以影响私人决策者的预期,然后在这些预期形成并发生作用后又采用不同政策的倾向。决策者违背自己以前作出的宣言,主要是由于决策者有改变政策,不履行诺言的激励。

举例:假定中央银行宣布采取低通货膨胀政策,公众相信了这种承诺从而同意不增加货币工资,这时由于中央银行在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处于一个更好的处境,因此中央银行就有了采取提高通货膨胀降低失业的政策的激励,从而使政策前后不一致。

考虑到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固定政策规则优于斟酌处置政策。动态不一致性的概念不仅使宏观经济政策争论的焦点转移到了积极干预政策是否有效的问题上,而且向人们揭示,建立对规则的信任比具体的规则本身更为重要。

二、简答题

1.什么是货币政策规则?请列出其中的三种并简述之。(人大2014研)

答:货币政策规则是相对于货币政策操作中相机抉择而言的,如果政策制定者按照一定的规则来制定政策,即提前公告政策如何对各种情况做出反应并承诺始终遵循其公告,那么政策就是按规则来实施的。反之,如果政策制定者在事件发生时自由地作出判断并择时制定政策,该政策就是斟酌处置的,也称为相机抉择的。经济学家提出的三种政策规则是:

(1)货币主义的单一政策规则

货币主义提出,在没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按平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再加上人口增长率来规定并公开宣布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增长率,是货币政策唯一的最佳选择。货币主义的这一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控制指标,而排除利率、信贷流量、准备金等因素的政策建议被称为单一的政策规则。

(2)名义GDP目标制

根据这种规则,中央银行宣布一个计划的名义GDP路径。如果名义GDP的增加高于这个目标,中央银行就降低货币增长率,以抑制总需求。如果名义GDP的增加低于这个目标,中央银行就提高货币增长率,以刺激总需求。由于名义GDP目标允许根据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调整货币政策,所以,大多数经济学家相信,这种政策规则会比货币主义政策规则使产出和物价更稳定。

(3)通货膨胀目标制

根据这种规则,中央银行将预先宣布通货膨胀率目标(通常是低的),然后当实际通货膨胀率背离这一目标时调整货币供给。与名义GDP目标一样,通货膨胀率目标也把经济与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分开。此外,通货膨胀率目标政治上的优点是易于向公众作出解释。

2.试述宏观经济政策的局限性以及由此引起的争论和启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8博)

答:(1)宏观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宏观经济政策的局限性,普遍认可的有四个方面:

货币政策制止严重萧条时的无能为力。当严重的萧条状态出现时,人们对经济前景的信心异常低下。这时,即使采用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即以低微的利息率提供大量的贷款,企业仍然可能不愿投资,而消费者仍然不愿增加消费。

尽管政策正确而适时,但官员们却有可能由于利己的政治考虑而不予执行。这种情况有时被称为“政治经济周期”。

经济政策在时间上滞后的性质。这里的原因在于:从发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到针对问题而执行的政策全部产生效果之间存在一系列的步骤,而其中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时间才能完成。

市场机制所牵涉到的为数众多的变量和因素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所能运用的有限手段难以奏效。

(2)争论和启示

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局限性导致经济学家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充满争议,政策的时滞性问题使得对于经济形势的预计与判断变得十分重要,但很明显这点经济学家做得并非十分到位。预期问题的出现使得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得到严重质疑,因为如果人们能够完全有效地预期政策变动并随之做出决策的话,那么将只有非预期到的宏观经济政策才会有效,而那样将与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目标背道而驰。此外,各种忽然而至的冲击更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天敌。比如,中国曾经在2008年开始实施出口产业调整战略,但年底忽然而至的全球金融海啸迫使中国政府重新开始保护各种原本不再重点发展的出口产业。动态不一致使得宏观政策制定者成为言而无信的小丑,不再相信政策制定者的措施使得政策可信度完全丧失,这同样使得经济政策不再有效与可信。

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不同宏观经济学派对于经济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充满争论,凯恩斯主义者要求积极实施政府干预,而货币主义以及理性预期学派则要求无为而治。尽管在这些问题是否存在的问题上各个学派能够达成共识,但这些问题究竟有多严重,是否影响到政策的实施却是争论不休。这些争论表明经济体系的运行是十分复杂的,不同学派对于其运行方式有着不同的看法与观点,因此必须结合实际的经济情况,对症下药才能使得问题得到解决。

3.什么是相机决策?宏观经济管理当局相机决策将会带来什么挑战?如何治理?(中山大学2011研)

答:(1)相机决策的含义

相机决策是指政府进行需求管理时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灵活地采取一种或几种措施,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搭配。相机抉择一般具有以下三种搭配方式:松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相搭配;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搭配;松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搭配或紧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搭配。实行相机抉择的目的在于既保持总需求,又不引起较高的通货膨胀率。

(2)宏观经济管理当局相机决策将会带来的挑战

理论上,相机抉择的经济政策都是为了变动总需求,而按照凯恩斯定律的假设,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社会大致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因此总需求的变动只影响产量水平而不影响价格水平,即价格和工资存在着刚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总需求的变动不仅影响产量水平也影响价格水平。即使在萧条时期,也有可能产生轻微的影响。此外,价格水平和工资水平是在商品和劳务市场上由市场力量所决定的,其变动又可能影响到经济政策的作用。例如扩张性经济政策虽然有助于解决失业问题,但是当实施的结果导致物价上涨时,这些政策就受到价格水平变动的限制,有时甚至不能用于解决失业问题。

实践中,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限制因素影响相机抉择的经济政策作用的发挥,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时滞。认识总需求的变化,变动经济政策以及乘数作用的发挥,都需要时间;不确定性。实行经济政策时,政府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不确定:a.各种乘数大小难以准确地确定;b.政策必须预测总需求水平通过经济政策作用达到预定目标究竟需要多少时间,而在这一时间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可能发生戏剧性的变化,这就可能导致决策失误;外在的不可预测的随机因素的干扰,也可能导致经济政策达不到预期结果。此外还存在政策的“挤出效应”问题。政府增加支出,会使利息率提高,私人投资支出减少,即发生挤出效应。

(3)如何治理

考虑到相机抉择的经济政策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面临着一些问题,为此,在采取相机抉择的经济政策时,还要辅之以限制货币工资和价格的收入政策。实行相机抉择的经济政策时,必须考虑相关因素的影响,尽量使其效果接近预期目标。

三、论述题

1.为了应对上个世纪70年代的通货膨胀,美联储上世纪80年初期开始紧缩货币供给。这项政策的结果是通货膨胀率从70年代末的11.3%下降到1983年的3%。另一个结果是3个月期国债的名义利率先是在1981年上升到了14%,然后逐渐下降,最后在1986年下降到了6%。请解释为什么紧缩的货币政策会产生上述名义利率走势。(人大2014研)

答:(1)紧缩性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减少货币供给提高利率进而稳定物价降低通货膨胀率的政策。费雪方程式是反映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关系的方程。如果i表示名义利率,r表示实际利率,而π表示通货膨胀率,那么,费雪方程式可以写为:i=r+π。费雪方程式说明名义利率可以由于两个原因而变动:由于实际利率变动或由于通货膨胀率变动。

(2)美联储紧缩的货币政策使得名义利率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的原因在于:

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由于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要通过影响利率,再影响投资,然后才能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因而,货币政策的作用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才会充分得到发挥,其外部时滞时间较长。

a.在紧缩性货币政策实施初期,紧缩性货币政策对物价水平影响较小,但对实际利率影响较大,如图18-1所示。美联储减少名义货币供给M,在物价一定的情况下,从而使得实际货币余额减少,从而实际利率r上升。实际利率大幅度上升,而通货膨胀率在短期下降幅度有限,从而使得名义利率i=r+π大幅度上升,1981年上升到了14%。

图18-1 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实际利率的影响

b.在紧缩性货币政策实施后期,货币政策的效果开始显现,紧缩性货币政策使得实际利率上升,投资和消费减少,物价水平降低,此时通货膨胀率下降的幅度大于实际利率上升的幅度,从而使得名义利率i=r+π下降。

货币中性。在短期,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实际经济变量能够产生影响,导致实际利率上升,产出下降,但由于滞胀的惯性,对物价水平的影响有限,因此实际利率的大幅度上升,导致名义利率上升。然而在长期,由于货币中性,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实际经济变量没有影响,但会引起物价水平的同比率变动,通货膨胀率下降,从而导致名义利率下降。

2.论述宏观政策时滞原因及其影响。(浙江大学2012研)

答:(1)宏观经济政策存在时滞的原因

宏观经济政策时滞存在的原因为:从发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到针对问题而执行的政策全部产生效果之间存在一系列的步骤,而其中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时间才能完成。时滞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内部时滞,即达成一致意见采取政策行动(例如减税或增加货币供给)的时间,其又可以划分为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行动时滞。

a.认识时滞,即扰动产生到政策制定者认识到需要采取行动之间所花费的时间。

b.决策时滞,即认识到需要采取行动和做出政策决策之间所延续的时间。

c.行动时滞,即政策决策和它的实施之间所延续的时间。

外部时滞,即政策行动对经济产生作用的时间。

相对来说,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较短,财政政策的内部时滞较长。外部时滞通常是一种分布时滞:一旦采取政策行动,它对经济的作用就随时间扩展,即一项政策变化发生效果所需要的时间。相对来说,财政政策的外部时滞较短,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较长。

(2)宏观经济政策时滞的影响

由于存在时滞,宏观经济政策可能成为经济波动的一个因素,使得宏观经济的运行更不稳定。

对于经济的扰动,政策制定者是否做出反应以及如何做出反应,需要判断这种经济的扰动是永久性的还是短暂的。

图18-2 时滞和不稳定的政策

如图18-2所示,假如一次总需求扰动从时间t0开始减少了产量,使其低于潜在水平。在没有积极政策干预的情况下,产量会有一段时间下降,但随后就会恢复,并在时间t2处再次达到充分就业。假如实行一项积极的稳定性政策,这种扩张性的政策从时间t1开始,但在某段时间后才会发挥作用。作为扩张性政策的后果,产量趋向于迅速恢复,但由于缺乏合适的力度和时间,实际上会调整过度,超过充分就业水平。在时间t3上,产出水平超过潜在水平,出现了通货膨胀。在这个例子中,“稳定性”政策实际上反倒使经济“不稳定”。

3.绘图并简要说明“动态不一致性”的机制。怎样才能避免“动态不一致性”?(中山大学2005研)

答: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在一定时期内做决策时会有按规则行事还是相机决策的问题,前者是指宏观经济管理当局事先宣布政策如何对各个情况进行反应,并承诺始终遵循这个规则;而后者是指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在事件发生时自由作出判断,优化每个时点上的政策工具选择。因此,当宏观经济管理当局按规则行事,事先宣布通货膨胀目标是π(-),最终其选择的还是π(-),则意味着宏观经济管理当局是言行一致的,即所谓时间一致性或动态一致性;反之,当相机决策时,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开始宣称通货膨胀目标是π(-),但最终其选择的是π*,而非π(-),这意味着他们是言行不一致的,即所谓的时间不一致性或动态不一致性。

(1)“动态不一致性”的机制

动态不一致性主要源于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尽管谋求长期利益,但总想从事短期行动,难免以与经济体的长期利益不一致。下面以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为例,几何地说明动态不一致性。如图18-3所示,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为π=πe-ε(u-u*),它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假定初始时刻,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宣称零通货膨胀政策,如果公众认为宏观经济管理当局的承诺是可信的,那么他们的预期通货膨胀率πe=0,也就是经济体的政策目标是图18-3中的A点,此时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为PC0。由于菲利普斯曲线就是刻画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某种(短期)取舍关系,当相机决策时,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可以沿着菲利普斯曲线按需调整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组合,比如说,通过接受小幅度的通货膨胀率来降低失业率,这样经济体就运动到了B点,此时失业率是u(-),通货膨胀率是π(∧)。

而此时,对于公众而言,特别是对于理性预期的公众而言,他们能够预期到经济体的通货膨胀水平已经上升到了π(∧),即πe=π(∧),那么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也将向上平移π(∧)个单位,此时的菲利普斯曲线变为PC1(πe=π(∧)),那么经济体的通货膨胀还是π(∧),但失业率重新恢复到自然失业率u*,即为C点所示。对比A点和C点就会发现,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开始宣称零通货膨胀政策,即A点,但当相机决策时,经济体却达到了C点,于是理性的、出于良好动机的政策决策者让经济白白遭受了一次通货膨胀,而且自己言行不一致,信誉受损。

图18-3 动态不一致

如果考虑到通货膨胀预期的调整,即把通货膨胀预期加进菲利普斯曲线,在长期内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根本不存在替代取舍关系。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直线,即图18-3中的PCL。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来看,扩张性政策虽然能够在短期内暂时降低失业率,但无法在长期内降低失业率,如果政府采取持续的扩张性政策,必然会造成通货膨胀加速上升,失业率始终保持在自然失业率水平上。

(2)避免“动态不一致性”的方法

解决动态不一致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三种方案:宏观管理当局按规则行事,但问题是规则又该由谁定;任命一个厌恶通货膨胀或称保守的中央银行家,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济体中的通货膨胀率,缓解动态不一致问题;强化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体现在政治上的独立性和经济上的独立性,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动态不一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