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消费与储蓄
一、名词解释
1.李嘉图等价(东南大学2017研;北京理工大学2016研;对外经贸大学2015研;北师大2013研;人行研究生部2011研;中山大学2010、2005研;人大2006研;西安交大2006研;华中科大2005研)
答:李嘉图等价定理是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并由新古典主义学者巴罗根据理性预期重新进行论述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在政府支出一定的情况下,政府采取征税或发行公债来为政府筹措资金,其效应是相同的。
李嘉图等价理论的思路是:假设政府预算在初始时是平衡的。政府实行减税以图增加私人部门和公众的支出,扩大总需求,但减税导致财政赤字。如果政府发行债券来弥补财政赤字,由于在未来某个时点,政府将不得不增加税收,以便支付债务和积累的利息。具有前瞻性的消费者知道,政府今天借债意味着未来更高的税收。用政府债务融资的减税并没有减少税收负担,它仅仅是重新安排税收的时间。因此,这种政策不会鼓励消费者更多支出。根据这一定理,政府因减税措施而增发的公债会被人们作为未来潜在的税收考虑到整个预算约束中去,在不存在流动性约束的情况下,公债和潜在税收的现值是相等的。这样,变化前后两种预算约束本质上是一致的,从而不会影响人们的消费和投资。
李嘉图等价定理反击了凯恩斯主义所提出的公债是非中性的,即对宏观经济是有益处的观点。但实际上,该定理成立前提条件太苛刻,现实经济很难满足。
2.相对收入假说(东南大学2016研;东北财大2014研;武汉大学2000研)
答: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在《收入、储蓄的消费行为理论》中提出。
在指出凯恩斯错误假设的基础上,杜森贝利提出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即相对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相对于本人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根据相对收入假设,杜森贝利认为:①消费有习惯性,某期消费不仅受当期收入的影响,而且受过去所达到的最高收入和最高消费的影响。消费具有不可逆性,即所谓的“棘轮效应”,也就是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②人们的消费会相互影响,有攀比倾向,即“示范效应”,人们的消费不决定于其绝对收入水平,而决定于同别人相比的相对收入水平。
3.生命周期假说(中山大学2011研;浙江大学2006研)
答:生命周期理论由莫迪利安尼提出,这种理论认为,人的理性消费是为了一生的效用最大化,强调人们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按照该理论,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而主要取决于一生的收入。
按照分析,长期消费函数为:C=(WL/NL)×YL,其中,WL表示工作年限,NL表示生活年数,YL表示每年收入水平。可以看出,长期平均消费倾向保持不变。短期消费函数为:
其中,T表示某个时点,WR是财富水平。可以看出,短期平均消费倾向下降。因此,生命周期理论解释了消费函数之谜,即为什么短期消费函数有正截距,长期消费函数过原点。
4.永久性收入(浙江大学2004研)
答:按照永久性收入消费理论,消费与现期收入无关,而与“永久性收入”有关。也就是说,消费与永久性收入成比例,即:C=cYP。式中,YP表示永久性(可支配)收入,对应的长期边际消费倾向为c。永久性收入也称为持久性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永久性收入大致可以根据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的数值之加权平均数计得,距现在的时间越近,权数越大;反之,则越小。因此,假设只考虑两期,则永久性收入可表示为:YP=θY+(1-θ)Y-1。其中,θ为权数,Y和Y-1分别表示当前收入和过去收入。
将上式代入C=cYP可得:C=cθY+c(1-θ)Y-1。可得短期边际消费倾向为c(1-θ),长期边际消费倾向大于短期边际消费倾向。得出的结论是:暂时性收入变化对消费没有实质性影响,只有永久性收入变化才对消费有实质性影响。另外,暂时性税收变化对消费没有实质性影响,只有永久性税收政策调整才对消费有实质性影响。
二、简答题
1.试比较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与永久收入消费理论。(上海大学2017研;中央财大2016研;南开大学2007研;华中科技大学2005研)
答:(1)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与永久收入消费理论的内容
生命周期假说由莫迪利亚尼提出,认为人的一生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参加工作,第二阶段纯消费而无收入,并且用第一阶段的储蓄来弥补第二阶段的消费。这样,个人可支配收入和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该消费者的年龄。当收入相对于一生平均收入高(低)时,储蓄是高(低)的,并且总储蓄取决于经济增长率及人口的年龄分布变量。
永久收入假说由弗里德曼提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所谓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永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的数值之加权平均数计得,距现在的时间越近,权数越大;反之,则越小。根据这种理论,政府想通过增减税收来影响总需求的政策是无效的,因减税而增加的收入,并不会立即用来增加消费。
(2)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与永久收入消费理论的比较
生命周期假说和永久收入假说有联系也有区别。就区别而言,前者偏重对储蓄动机的分析,从而提出以财富作为消费函数的变量;而永久收入假说则偏重于个人如何预测自己未来收入问题。
就联系而言,不管二者强调的重点有何差别,它们都体现了一个基本思想:单个消费者是前向预期决策者,因而在如下几点上都是相同的:①消费不只同现期收入相联系,而且是以一生或永久的收入作为消费决策的依据;②一次性暂时收入变化引起的消费支出变动甚小,即其边际消费倾向很低,甚至近于零,但来自永久收入变动的消费倾向很大,甚至接近于1;③当政府想用税收政策影响消费时,如果减税或增税只是临时性的,则消费者并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只有永久性税收变动的政策才会有明显效果。
2.什么是消费之谜?持久收入假说是如何解开消费之谜的?(南京大学2015研;厦门大学2008研;上海交大2001研)
答:(1)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得出的线性消费函数(C=a+bYd)在短期内得到现实的验证。但是,在1942年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针对凯恩斯提出的消费倾向递减理论,对1869~1938年的资料进行回归分析时发现,消费函数表达式应为C=bYd,即在长期内,自发性消费为零;任何收入水平上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相等。并指出,凯恩斯理论和统计数据相矛盾:在美国尽管个人收入有很大增长,但国民收入中的储蓄份额并无长期上升现象。这种短期消费函数和长期消费函数表现出来的差异被称为“消费函数之谜”或“凯恩斯—库兹涅茨悖论”。消费函数之谜具体表现为:平均消费倾向在长期不变,在短期递减;长期边际消费倾向大于短期边际消费倾向。消费函数之谜推动了对消费函数进一步的研究。
(2)持久收入的消费函数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的,而是由他的持久收入决定的。也就是说,理性的消费者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不是根据现期的暂时性收入,而是根据长期中能保持的收入水平即持久收入水平来做出消费决策的。其基本思想是家庭消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长期预期(即持久的收入)。该假说认为只有持久收入才能影响人们的消费,也就是说消费是持久收入的稳定的函数。按照持久收入假说,凯恩斯提出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性”便不一定存在,因为人们一旦愿意预支未来收入作为现期消费支出,消费倾向就会发生不规则的变化,而不一定是递减的。所以,政府如果以此“规律”为根据,用刺激需求的办法来刺激消费则很可能会带来滞胀的恶果。由于该假说认为消费是持久收入的稳定的函数,所以从长期看,随着收入的提高,平均消费倾向相当稳定,从而揭开了“消费之谜”。
3.消费、投资与总产出的波动性有怎样的关系?造成此现象的可能原因有?(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16研)
答:实际消费支出一般按与实际总产出(实际GDP)相同的方向波动,但变化幅度小于总产出的变化幅度。实际总投资也按与实际总产出(实际GDP)相同的方向波动,但在比例上要比总产出的波动大得多。造成此现象的可能原因如下:
当劳动市场和资本服务市场出清时,可以得到一个简化的家庭预算约束公式:
消费+实际储蓄(投资)=实际收入
家庭会将实际收入在消费和投资之间进行划分。但是投资是为了增加未来的消费,所以实际收入的划分是对现期消费还是今后消费做出选择。收入的增加会带来两种效应:收入效应和跨时期替代效应。
若收入增加是暂时性的,则此时只有跨时期替代效应而没有收入效应,表明为现期的消费不变,收入的增加全部用来投资。此时边际消费倾向为0,边际储蓄倾向为1;
若收入增加是永久性的,则此时只有收入效应而无跨时替代效应,现期消费会增加,而投资不变。此时边际消费倾为1,边际储蓄倾向为0。实际的经济情况介于两者之间,收入效应和跨时替代效应都会发挥作用即收入增加会同时增加消费和投资,消费和投资都是顺周期的。
4.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的基本含义。(中山大学2005研)
答:生命周期消费理论是由198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等人提出的一种消费和储蓄理论。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的基本含义是:每个人都是根据他自己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来安排他的消费支出的。每个家庭在每一时点上的消费与储蓄决策,均反映了该家庭谋求在其生命周期内达到消费的理想分布,而每个家庭的消费受制于该家庭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所获得的总收入。生命周期假说假定消费者是理性的自利主义者,能够以合乎理性的方式使用自己的收入进行消费,消费的目标是实现一生的效用最大化。在所有消费者均如此行事的情况下,可以从对个人消费行为的研究中得出有关宏观消费函数的一些理论。消费者是理性的,因此他们根据一生效用最大化的原则来使用一生的收入,安排一生的消费和储蓄,使一生的消费等于收入。所以,消费者的消费不是取决于现期收入,而是取决于一生的收入。
生命周期假说认为储蓄是为了未来的消费,人们之所以能在一生中均匀地进行消费,是由于储蓄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收入在一生中是变化巨大的。参加工作前主要靠借贷维持学业和生活,因此需要借助负储蓄来维持相对较高的消费。参加工作后靠工作和财产收入维持生活、还贷和准备退休后的开支,因此是正储蓄和正常消费。退休后失去了工作收入来源,需要依靠储蓄来弥补日常消费开支,因此又进入了负储蓄阶段。
所以,当一国的人口中年轻人和老年人所占比重较大时,较低的国民收入水平上会出现较大的消费倾向或较小的储蓄倾向;而当一国的人口中中年人所占比重较大时,较高的国民收入水平上会出现较小的消费倾向或较大的储蓄倾向。
5.根据储蓄与消费的生命周期模型,请解释为什么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会使人们的消费倾向更加稳定?(南开大学2010研)
答: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强调人们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与绝对收入假说不同的是,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认为消费不只同现期收入相联系,而是以一生或永久的收入作为消费决策的依据。
按照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的观点,由于人们追求稳定的生活方式,从而在人的一生中消费倾向是不稳定的。具体而言,年轻时和年老时,消费倾向较高;壮年时和中年时,消费倾向较低。
一个社会中,当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即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养老金待遇时,人们就会减少他们在工作期的储蓄,增加消费。这样,就不会出现中年时增加储蓄、减少消费,存钱防老的状况,人们的平均消费水平就会提高,人们一生的消费倾向将变得更加稳定。相反,如果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人们就会为了保障以后的生活质量不下降而减少当期的消费来增加储蓄,从而平均消费倾向就会降低,人们的消费倾向就会因为没有保障而变得不稳定。
6.什么是储蓄?影响储蓄的因素是什么?根据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试分析一国的储蓄水平高低对宏观经济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博)
答:(1)储蓄是指将一部分不用于当前消费的收入存储和积蓄起来的行为及其相应的金额。支配人们将收入用于储蓄而不是用于当前消费的动机,称为“储蓄动机”。按照储蓄动机,可以把储蓄分为以下几类:①为了实现均匀消费的生命周期性储蓄;②为了给后代留下遗产的遗产性储蓄;③为了应付生活中的意外变故和事件的谨慎性储蓄(这类储蓄通常与保险购买行为联系在一起);④为了应付个人收入的不确定变化的持久性储蓄;⑤为了实现大宗消费购买或支出目标(如购车、购房、子女教育等)而进行的目标性储蓄;⑥为了个人或家庭进行创业、兴办经济实体,或购买证券和基金而进行的投资性储蓄。
(2)影响储蓄水平高低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收入水平和储蓄倾向。若储蓄倾向不变,个人收入水平越高,则储蓄水平也越高;若收入水平不变,储蓄倾向越高,则储蓄水平也越高。影响储蓄的收入形式可以是绝对收入、相对收入、持久性收入和生命周期收入。影响个人储蓄倾向的因素主要有利率水平、利息税、消费方式、未来支出预期、资产选择机会等。
(3)一国储蓄水平的高低对宏观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短期内,一国储蓄率水平的提高会导致一国消费水平的下降。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节俭悖论。所谓的节俭悖论就是指增加储蓄的行为反而导致储蓄的减少的情况。节俭悖论发生的条件是总供给过剩,总需求不足,均衡国民收入由总需求单方面决定。这时储蓄增加必然要减少消费支出,也就是减少了总需求,从而减少均衡国民收入。
在长期内,一国较高的储蓄水平,将增加一国的资本存量,根据索洛模型,一国资本存量的提高,将导致稳态人均产出的提高。储蓄水平的高低在长期将决定着一国福利水平。但是,一国过高的储蓄水平也会导致人均资本存量高于黄金律的资本存量,导致经济动态无效率。
7.请简要说明“巴罗—李嘉图假说”的含义和该假说成立的理由。(中南财大2014研;中山大学2002研)
答:(1)巴罗—李嘉图假说又称李嘉图等价定理,是指在政府支出一定的情况下,政府采取征税或发行公债来为政府筹措资金,其效应是相同的。
巴罗具体阐述了这一定理:在特定条件(例如,完备的资本市场,一次总付税,代际利他等)下,如果公众是理性预期的,对于发行债券或增加税收,政府不论采用哪种融资方式,都不会对经济的运行产生影响。这是因为,政府发行债券融资造成的赤字会引起未来税收上升,这种上升一定会被具有完全理性的居民预期到,居民为了不使后代税负过重必然相应地调整目前的消费。
简言之,居民不会将政府发行公债融资这样的财政扩张看作是幸运的意外收获,他们宁愿将一部分收入储蓄起来以支付未来的税收负担,因此消费需求不会上升,更不会出现消费支出的乘数效应。同时,居民增加的这些储蓄都购买了债券,使得债券需求的上升刚好等于债券供给的增加,货币需求不变,所以对利率也没有影响。这一理论被称为“巴罗—李嘉图”假说。
(2)该假说成立的前提条件有:
①无论是用税收还是用公债融资,初始时期的政府支出不变。
②初始时期发行的公债必须用以后时期课征的税收收入偿还。
③资本市场是完全的,即不存在流动性约束,而且个人与政府的借贷利率是相同的。
④个人对现在和将来的收入具有理性预期。
⑤个人作为现行纳税人和将来的潜在纳税人,其行为就好像能永远生存下去一样。
⑥个人能完全预见包含在公债发行中的将来时期的纳税义务。
⑦征收的是总税额,并且减税及税负下降是均等地落在每一个消费者身上,每个消费者具有相同的边际消费倾向。
⑧公债持有者的数额与未来纳税额的负担是对称的。
根据这一定理,政府因减税措施而增发的公债会被人们作为未来潜在的税收考虑到整个预算约束中去。在不存在流动性约束的情况下,公债和潜在税收的现值是相等的。这样,变化前后两种预算约束本质上是一致的,从而不会影响人们的消费和投资。但实际上,该定理成立前提条件太苛刻,现实经济很难满足。
三、计算题
1.某人20岁开始工作,60岁退休,估计可以活到80岁,假定生命由20岁开始算起,按照生命周期理论:
(1)不考虑财富因素,写出此人工作期间的消费函数。
(2)如果人口增长率为零,人口构成是均匀的,那么国家的总储蓄率是多少?(中山大学2001研)
解:(1)假设此人在工作期间每年的收入为YL,工作后中每年的消费为C,则此人一生的收入为(60-20)×YL,其工作后的总消费为(80-20)×C,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在不考虑财富因素的情况下,有:(80-20)×C=(60-20)×YL。
所以消费函数为:C=(2/3)YL。
(2)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在人口不增长且人口构成均匀的情况下,任一时刻工作人员的储蓄恰好被退休人员的负储蓄所抵消,所以国家的总储蓄率为零。
2.假定消费函数为C=400+0.8Y,其中Y为持久可支配收入,假定消费者按照本年和上一年的可支配收入的简单平均来估计他的持久可支配收入,即Y=0.5(Y1+Y0),Y1为本年可支配收入,Y0为上一年可支配收入。
(1)假定可支配收入第一年为5000元,第二年为6000元,第二年消费是多少?
(2)若第三年的可支配收入为7000元,而且预计以后都是7000元不变,第三年的消费是多少?
(3)第三年的当前边际消费倾向和长期边际消费倾向各是多少?(中山大学2002研)
解:(1)由Y0=5000,Y1=6000可得:Y=0.5(Y1+Y0)=0.5×(5000+6000)=5500。
根据C=400+0.8Y可知:C=400+0.8×5500=4800。
由此可知,第二年的消费为4800元。
(2)由Y0=6000,Y1=7000可得:Y=0.5(Y1+Y0)=0.5×(6000+7000)=6500。
根据C=400+0.8Y可知:C=400+0.8×6500=5600。
由此可知,第三年的消费为5600元。
(3)第三年的当前边际消费倾向即短期边际消费倾向为0.8×0.5=0.4,长期边际消费倾向为0.8。可以看出,长期边际消费倾向大于短期边际消费倾向。
四、论述题
1.假设某国经济陷入衰退,政府决定从2014年开始之后的十年内减税2万亿,但是这个减税不是平滑实行的,而是在2014年和2015年少量减税,之后增加:
(1)一些评论者使用的是凯恩斯的消费函数,认为这种政策对经济衰退不起作用,为什么?
(2)一些评论者使用消费的永久收入理论,认为政府在2014年和2015年减税是有作用的,为什么?
(3)如果人们接受永久收入理论,但是存在借贷约束,这会如何影响上一问的结论?(人大2015研)
答:(1)根据凯恩斯消费理论,边际消费倾向介于0和1之间,这意味着人们不会把所有的收入进行消费,而是拿出收入中的一部分进行消费,另一部分进行储蓄;平均消费倾向随收入的增加而下降,平均消费倾向等于消费与收入之比。凯恩斯认为,储蓄是奢侈品,因此富人中用于储蓄的比例要高于穷人;他还认为收入是消费的主要决定因素,消费函数为c=α+β(y-t),其中α为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部分,即收入为0时举债或动用过去的储蓄也必须要有的基本生活消费;β为边际消费倾向,且0<β<1;β和(y-t)的乘积表示收入引致的消费,消费取决于人们的现期可支配收入。由于2014年和2015年少量减税,该项政策带来的收入增加效果甚微,增加的收入中还有一部分用于储蓄。因而对经济衰退不起作用。
(2)根据永久收入理论,把现期收入Y视为永久收入YP与暂时收入YT之和,即Y=YP+YT。永久收入是人们预期持续到未来的那一部分收入;暂时收入是人们预期不能持续的那一部分收入。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的。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因为政府决定从2014年开始之后的十年内减税2万亿,即使减税不是平滑实行的,消费者预期自己的永久收入会增加,而永久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很大,甚至接近于1,所以该政策会使消费上升,从而使经济复苏。
(3)存在借贷约束情况下,该种减税政策对减轻经济衰退效果不大,原因如下:①存在借贷约束时,即使消费者预期在长期收入会增长,也无法在当期通过增加借贷来增加消费。②2014年和2015年减税很少,短期内实际收入增加就很少,消费增加很小,总需求的增加很小。
2.试用消费和储蓄的生命周期—永久收入理论解释当前中国居民的消费和储蓄行为。(浙江大学2008研)
答:(1)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与永久收入消费理论的内容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由莫迪利安尼提出,这种理论认为,人的理性消费是为了一生的效用最大化,强调人们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按照该理论,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而主要取决于一生的收入。
永久收入假说由弗里德曼提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的,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的。所谓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永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的数值之加权平均数计得,距现在的时间越近,权数越大;反之,则越小。根据这种理论,政府想通过增减税收来影响总需求的政策是不能奏效的,因为人们减税而增加的收入,并不会立即用来增加消费。
(2)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与永久收入消费理论的基本思想
生命周期假说和永久收入假说都体现一个基本思想:单个消费者是前向预期决策者,因而在如下几点上都是相同的:①消费不只同现期收入相联系,而是以一生或永久的收入作为消费决策的依据;②一次性暂时收入变化引起的消费支出变动甚小,即其边际消费倾向很低,甚至近于零,但来自永久收入变动的消费倾向很大,甚至接近于1;③当政府想用税收政策影响消费时,如果减税或增税只是临时性的,则消费者并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只有永久性税收变动,政策才会有明显效果。
(3)当前中国居民的消费和储蓄行为的经济解释
近年来,一方面,我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与其他国家进行横向比较,我国的消费需求都是相对萎缩的。而我国高额的居民储蓄率成为硬币的另一面。根据消费函数理论,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原因:
①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在决定消费的诸多因素中,收入是一个重要因素,居民的收入水平直接决定着消费支出的规模和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在供给能力(特别是消费品的供给能力)迅速增大的同时,由于居民收入增长长期滞后于经济增长,改变了GDP的支出结构,使得消费量不仅没有提高,反而趋于下降。
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边际消费倾向趋于下降,因此,在某一时点上,低收入水平的边际消费倾向要高于高收入水平的边际消费倾向。然而,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也逐渐扩大,而城镇人口的边际消费倾向要低于农村人口,前者占总人口比重逐渐增加,因此整体的边际消费倾向就比较低。
③财富因素的影响。根据生命周期假说,消费者倾向于平滑消费,即在年轻时忙于财富积累,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而年老时,边际消费倾向较高。而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对于已退休或即将退休的人来说,由于其就业期正处于平均主义低收入的传统计划经济时期或者20世纪80年代个人财富积累刚刚起步阶段,基本没有多少财富积累。
④暂时收入增加的影响。人们的消费是根据较长时期内的收入作出计划的,持久性收入是一生中的平均收入。在经济转轨时期,虽然居民收入有较大增长,但其收入来源却不是很规范,许多工资外收入不符合持久性收入的定义,而是相对不稳定的,具有暂时性收入的性质。
⑤收支预期不确定的影响。在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中,居民消费的动力机制已发生变化,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未来经济状况不佳会影响当期的消费意愿和储蓄意愿。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相比,个人未来收入在市场经济中的不确定程度大大增加。此外,在经济转轨时期,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个人支出大大增加,价格扭曲的公共事业收费也在不断调整,从而增加个人支出。这种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是减弱居民的消费倾向而抬升储蓄倾向的重要原因。
⑥制度性障碍的影响。在我国目前的转轨经济中,消费的制度环境欠佳,其中之一就是流动性约束太强。消费者利用消费信贷进行负债消费,被称为流动性约束,其约束程度可以用消费信贷比例来衡量。目前我国金融市场正处于发展和开放之中,这方面的产品和服务还待完善,因此极大地约束了居民的消费需求,使他们不得不进行储蓄以备未来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