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南开大学经济学基础(微、宏观)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
1.试论述凯恩斯消费函数的特征以及缺陷。
答:消费函数是指消费与收入的关系。关于收入和消费的关系,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凯恩斯消费函数又被直接称为消费倾向,凯恩斯消费函数用公式可以表示为:c=c(y)。
凯恩斯消费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凯恩斯消费曲线
(1)凯恩斯消费函数的特征
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每增减一元国民收入所引起的消费变化,用公式表示为:或。
在图1中,消费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都是与这一点相对应的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消费曲线向右延伸,曲线上各点的斜率越来越小,说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②平均消费倾向递减。平均消费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平均消费倾向的公式是:APC=c/y。在图1中,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相连而成的射线的斜率,是与这一点相对应的平均消费倾向。随着这条曲线向右延伸,曲线上各点与原点的连线的斜率越来越小,说明平均消费倾向也递减。
③平均消费倾向始终大于边际消费倾向。由于消费增量只是收入增量的一部分,因此边际消费倾向总大于零而小于l,但平均消费倾向则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1,因为消费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收入。
④消费取决于当期的收入水平,现期收入是消费的决定性因素。
(2)凯恩斯消费函数的缺陷
凯恩斯消费函数的缺陷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简单的凯恩斯消费函数仅仅考虑了最直观的短期情况,忽略了消费也要有长期考虑,也忽视了不同社会收入层次对总体消费的影响,以及社会消费与居民消费、企业消费、政府消费的情况。
②凯恩斯的消费倾向概念强调消费者的心理因素,有一定的道理,但太笼统,忽视了它在不同层次中的作用。
2.当Y商品为正常品时,分别论述当X为正常品,劣等品、吉芬物品时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答:一种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总效应可以被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部分,即总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其中,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收入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替代效应。收入效应表示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发生变化,替代效应则不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
(1)当Y商品为正常品时,X为正常品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以图2为例分析正常品价格下降时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图2 正常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图2中的横轴OX1和纵轴OX2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其中,商品1是正常品。在商品价格变化之前,消费者的预算线为AB,该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U1相切于a点,a点是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一个均衡点。现假定商品1的价格P1下降使预算线的位置由AB移至AB'。新的预算线AB'与另一条无差异曲线U2相切于b点,b点是商品1的价格下降以后的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
①替代效应。作一条平行于预算线AB'且与无差异曲线U1相切的补偿预算线FG,与无差异曲线U1相切于c点。由a点到c点的商品1的需求量的增加量X11X12,便是P1下降的替代效应。在这里,P1下降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增加量X12X12是一个正值,即替代效应的符号为正。换言之,正常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
②收入效应。当预算线由FG的位置再回复到AB'的位置时,相应的需求量的增加量X12X13必然就是收入效应。收入效应X12X13为正值。正常品的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
(2)当Y商品为正常品时,X为劣等品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图3 劣等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用图3来分析劣等品价格下降时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图3中的横轴OX1和纵轴OX2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其中,商品1是劣等品。商品1的价格P1变化前的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为a点,P1下降以后的消费者的均衡点为b点,因此,价格下降所引起的商品1的需求量的增加量为X11X12,这便是总效应。
P1下降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使消费者由均衡点a运动到均衡点c,相应的需求增加量为X11X13,这就是替代效应,X11X13为正值,即劣等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而P1下降引起的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使消费者由均衡点c运动到均衡点b,需求量由X13减少到X12,这就是收入效应。收入效应X12X13为负值,即劣等品的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但是劣等品的替代效应的作用大于收入效应的作用。
(3)当Y商品为正常品时,X为吉芬商品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图4 吉芬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图4中的横轴OX1和纵轴OX2仍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其中,商品1是吉芬品。商品1的价格P1下降前后的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分别为a点和b点,相应的商品1的需求量的减少量为X11X12,这就是总效应。通过补偿预算线FG可得:X12X13为替代效应,为正值;X11X13是收入效应,为负值。而且,负的收入效应X11X13的绝对值大于正的替代效应X12X13的绝对值,所以,最后形成的总效应X11X12为负值。在图4中,a点必定落在b、c两点之间。吉芬品是一种特殊的劣等品。作为劣等品,吉芬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则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但是与一般劣等品不同的是吉芬品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大于替代效应的作用。
3.试评价“做广告是完全竞争厂商使利润最大化的手段之一”。
答:题中观点错误。这是因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会选择不做广告。
(1)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
①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由于市场上有无数的买者和卖者,所以,相对于整个市场的总需求量和总供给量而言,每一个买者的需求量和每一个卖者的供给量都是微不足道的,都好比是一桶水中的一滴水。
②市场上每一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完全同质的。这里的商品同质指厂商之间提供的商品是完全无差别的,它不仅指商品的质量、规格、商标等完全相同,还包括购物环境、售后服务等方面也完全相同。
③所有的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这意味着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是完全自由和毫无困难的。所有资源可以在各厂商之间和各行业之间完全自由地流动,不存在任何障碍。
④信息是完全的。即市场上的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掌握与自己的经济决策有关的一切信息。这样,每一个消费者和每一个厂商都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完全信息,作出自己的最优经济决策,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2)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选择不做广告的原因
①根据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4,信息是完全的。即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每一个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有完全信息,所以不需要广告宣传。
②根据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2,由于所有厂商生产的产品的完全无差异的,所以一般不会有厂商去为市场上所有的商品做广告。
③根据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1,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每一个厂商所占的市场份额都特别小,而所面临的又是无数的消费者,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厂商认为在既定的市场价格下总可以卖出他的所有产品,所以也不需要做广告。
4.试论述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关系。
答:(1)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在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表现的是在一定的通货膨胀率预期水平下,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货币主义者认为,在工资谈判中,工人们关心的是实际工资而不是货币工资。当通货膨胀率不太高,工人还没有形成新的通货膨胀预期的时候,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的替代关系就被称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2)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在长期,工人们发觉他们的实际工资随着物价的上涨而下降,就会要求雇主相应地增加货币工资,以补偿通货膨胀给自己造成的损失。由于工人不断地形成新的通货膨胀预期,使换取一定失业率的通货膨胀率越来越高,一条条菲利普斯曲线不断向右上方移动,最终演变成为一条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这就是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3)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关系
可以用图5说明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不断移动,进而形成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过程。
图5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形成
图5中,假定某一经济处于自然失业率u*,通货膨胀率为π1的A点。若这时政府采取扩张性政策,以使失业率降低到u1。由于扩张性政策的实施,总需求增加,导致价格水平上升,使通货膨胀率上升为π2。由于在A点处,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为π1,而现在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为π2,高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使实际工资下降,从而增加生产,增加就业,失业率减少为u1。于是就会发生图中短期菲利普斯曲线PC1(Pe=π1)所示的情况,失业率由u*下降为u1,而通货膨胀率则从π1上升到π2。
但这种情况只能是短期的。经过一段时间,工人们会发现价格水平的上升和实际工资的下降,这时他们便要求提高货币工资。与此同时,工人们会相应地调整其预期,即从原来的π1调整到现在的π2。伴随着这种调整,实际工资回到了原有的水平。相应地,企业生产和就业也都回到了原有的水平。失业率又回到原来的u*,但此时经济已处于具有较高通货膨胀率预期(即π2)的B点。
将以上过程重复下去,可以想象,在短期,由于工人不能及时改变预期,存在着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替换关系,表现在图形上,便有诸如PC1,PC2…的各条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随着工人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不断上升。
从长期来看,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与实际通货膨胀是一致的。因此,企业不会增加生产和就业,失业率也就不会下降,从而便形成了一条与自然失业率重合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LPC。垂直于自然失业率水平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长期中,不存在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换关系。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由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不断运动形成的。
5.有人说“企业在长期生产中利润为零”,也有人说“企业在长期生产中即使利润为零也会继续进行生产”试评价上述说法。
答:第一种说法是片面的。完全竞争厂商在长期生产中的利润为零,但是垄断厂商在长期生产中的利润不为零。第二种说法对于完全竞争厂商来说是正确的。
(1)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在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生产中,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可变的,厂商是通过对全部生产要素的调整,来实现MR=LMC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原则。在完全竞争市场价格给定的条件下,厂商在长期生产中对全部生产要素的调整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对最优的生产规模的选择,另一方面表现为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决策。
在一个完全竞争的行业内,正的经济利润的存在会吸引新企业进入该市场。新企业的进入导致市场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并引起价格下跌和企业利润的下降。然而,只要正的经济利润存在,就会有新的企业进入。与之类似,经济亏损的存在会导致企业退出该市场。企业的退出导致该市场的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从而引起价格上涨,企业的经济亏损下降。但是,只要经济亏损存在,就会有企业继续退出该行业。所以只有当企业的经济利润或经济亏损为零时,即企业获得正常利润时,企业进入或退出该市场的趋势才会停止。只有当经济利润为零时,该行业才能实现长期均衡,因为经济利润或经济亏损是企业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信号。
图6 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图6中的E2点是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点。在厂商的长期均衡点E2,LAC曲线达最低点,相应的LMC曲线经过该点;厂商的需求曲线d2与LAC曲线相切于该点;代表最优生产规模的SAC曲线相切于该点;相应的SMC曲线经过该点。总之,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出现在LAC曲线的最低点。这时,生产的平均成本降到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商品的价格也等于最低的长期平均成本。
最后,得到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为:MR=LMC=SMC=LAC=SAC。式中,MR=AR=P。此时,单个厂商的利润为零。
完全竞争厂商在经济利润为零的情况下还继续进行生产的原因:
经济利润等于总收益减总成本,而总成本包括企业的所有机会成本。具体而言,总成本包括企业所有者用于经营的时间和金钱的成本。在零利润均衡时,企业的收益必须能够补偿所有者的机会成本。而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是不同的,会计利润所衡量的成本只是显性成本,没有考虑不涉及货币流出的生产的机会成本。因此,在零利润均衡时,经济利润是零,但会计利润是正的。因此完全竞争厂商在经济利润为零的情况下还继续进行生产。
(3)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
图7中的d曲线和MR曲线分别表示垄断厂商所面临的市场需求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LAC曲线和LMC曲线分别为垄断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和长期边际成本曲线。
假定开始时垄断厂商短期是在由SAC1曲线和SMC1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上进行生产。在短期内,垄断厂商只能按照MR=SMC的原则,在现有的生产规模上将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分别调整到Q1和P1。在短期均衡点ES上,垄断厂商获得的利润为图中较小的阴影部分面积HPlAB。
图7 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
在长期中,垄断厂商通过对生产规模的调整,能进一步增大利润。按照MR=LMC的长期均衡原则,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点为EL,长期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分别为Q2和P2,垄断厂商所选择的相应的最优生产规模由SAC2曲线和SMC2曲线所代表。此时,垄断厂商获得了比短期更大的利润,其利润量相当于图中较大的阴影部分面积IP2FG。
如图7所示,在垄断厂商的MR=LMC长期均衡产量上,代表最优生产规模的SAC曲线和LAC曲线相切于G,相应的SMC曲线、LMC曲线和MR曲线相交于EL点。所以,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为:MR=LMC=SMC。垄断厂商在长期均衡点上一般可获得利润。
6.试论述在固定汇率下和浮动汇率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有效性。
答:(1)固定汇率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有效性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中央银行宣布一个汇率值,并随时准备买卖本币把汇率保持在所宣布的水平上。
①固定汇率下的货币政策
假设一个固定汇率之下运行的中央银行想要增加货币供给——例如,通过从公众手中购买债券。这种政策的初始影响是使LM*曲线向右移动,降低了汇率,如图8所示。但是,由于中央银行承诺按固定汇率交易本国与外国通货,套利者对汇率下降作出的反应是向中央银行出售本国通货,导致货币供给和LM*曲线回到其初始位置。
图8 固定汇率制下的货币扩张
考虑从E点开始的货币扩张。LM曲线移向右下方,整个经济移到E'点。在E'点有大量收支赤字,因而有货币贬值的压力。中央银行必须进行干预,售出外币,并收进本国货币。本国货币供给因而减少。结果是,LM曲线移回到左上方。这个过程继续下去,直到恢复为初始均衡点E点为止。在资本具有完全流动性时,经济确实不会达到E'点。
因此,在固定汇率下货币政策通常是无效的。
②固定汇率下的财政政策
图9 固定汇率下的财政扩张
假定政府通过增加政府购买或减税刺激国内支出。这种政策使IS*曲线向右移动,如图9所示,对汇率产生了向上的压力。由于中央银行随时准备按照固定汇率进行外国与本国通货的交换,套利者对汇率上升作出的反应是把外汇卖给中央银行,这就自动引起货币扩张。货币供给的增加使LM*曲线向右移动。因此,在固定汇率下财政扩张增加了总收入,固定汇率下的财政政策是有效的。
(2)浮动汇率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有效性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由市场供求力量决定,允许汇率对经济状况的变动作出反应,自由地变动。在这种情况下,汇率e调整以达到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当某种力量改变均衡时,允许汇率运动到新的均衡值。
①浮动汇率下的货币政策
图10 浮动汇率下的货币扩张
现在假定中央银行增加了货币供给。由于物价水平假定是固定的,货币供给的增加意味着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使LM*曲线向右移动,如图10所示。因此,货币供给的增加提高了收入并降低了汇率。浮动汇率下的货币政策特别有效。
②浮动汇率下的财政政策
图11 浮动汇率下的财政扩张
假定政府通过增加政府购买或减税刺激国内支出。由于这种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了计划支出,它使IS*曲线向右移动,如图11所示。结果汇率上升了,而收入水平保持不变。因此,浮动汇率下的财政政策是无效的。
7.简述外部性为什么会导致资源配置无效。
答:外在性又称外部效应,是指个人或者企业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其他个人和企业,但其他个人和企业并没有因此要支付成本或得到补偿的情形。外部效应分为正的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效应两种情况。
(1)外部性导致资源配置无效的原因
一项经济活动存在外部经济时,人们从该项活动中得到的私人利益会小于社会利益,而存在外部不经济时,人们从事该项活动所付出的私人成本又会小于社会成本,在这两种情况下,自由竞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都会偏离帕累托最优。
令VP、VS和CP、CS分别代表某人从事某项经济活动所能获得的私人利益、社会利益、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
①当存在外部经济时,即有VS>VP,但又有VP<CP<VS,则此人显然不会进行该活动。这表明资源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因为从上述两个不等式可以得到:(VS-VP)>(CP-VP),这一新的不等式说明,社会上由此得到的好处(VS-VP)大于私人从事这项活动所受到的损失(CP-VP)。可见,尽管从社会的角度看,该行动是有利的,但个人从理性角度不会采取该项行动。这说明,存在外部经济的情况下,私人活动的水平常常低于社会所要求的水平。
②当存在外部不经济时,有CP<CS,再假定CS>VP>CP,则此人一定会进行此项活动,从上述两个不等式中可得到(CS-CP)>(VP-CP),此不等式说明,进行了这项活动,社会上其他人受到的损失大于此人得到的好处,从整个社会看,是得不偿失的,因此私人活动水平高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
因此,上述两种情况均导致了资源配置失当。前者生产不足,后者生产过多。
(2)外部性导致资源配置无效的图形说明
图12具体说明了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是如何造成社会资源配置失当的(其他类型的外部影响亦可同样分析)。图12中水平直线D=MR是某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MC则为其边际成本曲线。由于存在着生产上的外部不经济(例如生产造成的污染),故社会的边际成本高于私人的边际成本,从而社会边际成本曲线位于私人边际成本曲线的上方,它由虚线MC+ME表示。虚线MC+ME与私人边际成本曲线MC的垂直距离,亦即ME,可以看成所谓边际外部不经济,即由于厂商增加一单位生产所引起的社会其他人所增加的成本。竞争厂商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其产量定在价格(亦即其边际收益)等于其边际成本处,即为X*;但使社会利益达到最大的产量应当使社会的边际收益(可以看成为价格)等于社会的边际成本,即应当为X**。因此,生产的外部不经济造成产品生产过多,超过了帕累托效率所要求的水平X**。
图12 资源配置失当:生产的外部不经济
8.简述消费者偏好及其对需求的影响。
答:(1)消费者偏好
消费者偏好也叫消费者嗜好或欲望,表示在不考虑预算约束的条件下消费者喜欢或愿意消费的各种物品和服务的数量,或者说,它反映着消费者在具有无限收入的假定条件下,对各种物品和服务喜欢和愿意消费的程度。
序数效用论者提出了关于消费者偏好的三个基本的假定:
①偏好的完全性。偏好的完全性指消费者总是可以比较和排列所给出的不同商品组合。
②偏好的可传递性。偏好的可传递性指对于任何三个商品组合A、B和C,如果消费者对A的偏好大于对B的偏好,对B的偏好大于对C的偏好,那么,在A、C这两个组合中,消费者必定有对A的偏好大于对C的偏好
③偏好的非饱和性。该假定指如果两个商品组合的区别仅在于其中一种商品的数量不相同,那么,消费者总是偏好于含有这种商品数量较多的那个商品组合,即消费者对每一种商品的消费都没有达到饱和点。
(2)消费者偏好对需求的影响
消费者的偏好是形成需求的内在原因。在其他条件给定的情况下,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相反,偏好程度减弱,需求量就会减少。因此,消费者偏好的变化,会决定需求曲线的变动。例如,消费者变得比以前更偏爱喝咖啡,咖啡的需求曲线就会向右移动,这就是说,在每一种给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都将比以前购买更多数量的咖啡,反之亦然。
二、计算题(共70分)
1.某产品由2个企业(企业A和B)生产。消费者无法区分企业A和B生产的产品。企业A的生产边际成本为常数2,企业B的生产边际成本为常数4。他们的固定成本均为0。市场的需求函数为P=9-0.01Q,其中Q为市场供应量。
(1)假设企业进行古诺竞争,求企业A和B的反应函数,及两个企业的均衡产量和利润。
(2)假设企业B为斯塔克尔伯格产量领导者,企业A为斯塔克尔伯格产量的追随者,求企业A和B的反应函数,及两个企业的产量和利润。
解:(1)两家企业的利润可以表示为:
πA=TRA-TCA=PAQA-TCA=[9-0.01(QA+QB)]QA-2QA=-0.01QA2-0.01QAQB+7QA
πB=TRB-TCB=PBQB-TCB=[9-0.01(QA+QB)]QB-4QB=-0.01QB2-0.01QAQB+5QB
由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
因此反应曲线为:
A企业:0.02QA+0.01QB-7=0;
B企业:0.02QB+0.01QA-5=0;
解得:QA=300,QB=100;P=9-0.01(QA+QB)=5;
企业A的利润为πA=TRA-TCA=PAQA-TCA=5×300-2×300=900;
企业B的利润为πB=TRB-TCB=PBQB-TCB=5×100-4×100=100。
(2)当企业B为价格领导者时,企业B会在考虑到A的反应曲线的情况下首先依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做出产量决定。
将(1)中企业A的反应曲线QA=350-0.5QB代入企业B的利润计算公式可得:πB=TRB-TCB=PBQB-TCB=[9-0.01(QA+QB)]QB-4QB=[9-0.01(350-0.5QB+QB)]QB-4QB=-0.005QB2+1.5QB
由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
解得:QB=150。
企业A后做出反应,将其代入企业A的反应曲线,QA=275;P=9-0.01(QA+QB)=4.75;
企业A的利润为πA=TRA-TCA=PAQA-TCA=4.75×275-2×275=756.25;
企业B的利润为πB=TRB-TCB=PBQB-TCB=4.75×150-4×150=112.5。
2.设南开地区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8,以每位大学生的人均消费量为4000元/年,南开大学的学生总数按1.2万计算,仅此一项,南开大学为天津经济(国民收入)作出的贡献为多少?如果天津经济总量现在是200亿,那么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如果学校扩招使明年学生人数达到1.6万,这一项可以使天津经济增长多少个百分点?
解:(1)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的国民收入为:y=(α+i)/(1-β),因此,消费乘数为1/(1-β)=5。
天津地区当年新增的大学生总消费为:12000×4000=4800万/年。
根据消费乘数,天津地区当年的增加的国民收入为:4800万×5=2.4亿。
(2)当南开大学扩招至1.6万时,在此基础上增加的总消费为:(1.6-1.2)×4000元/年=1600万/年;
增加的国民收入=1600万×5=8000万;
增长率=8000万/200亿=0.4%;
即这一项扩招政策可以使天津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
3.某种化妆品的需求弹性系数为3,如果其价格下降25%,则需求量会增加多少?假设当价格为2元时,需求量为2000吨,降价后需求量应该为多少?总收益有何变化?
解:(1)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其公式为:
即产量变化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化的百分比之比。某种化妆品的需求弹性系数为3,因此当价格下降25%时,其需求量会上升75%。
(2)当需求量为2000吨时,需求量上升75%会达到2000(1+75%)=3500(吨);
降价前总收益为:2×2000=4000(元);
降价后价格为:2×(1-25%)=1.5(元);
降价后总收益为:1.5×3500=5250(元)。
因为5250-4000=1250(元),所以,商品价格下降后,总收益增加了1250元。
4.令某消费者的收入为M,两商品的价格为P、2P。假定该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是线性的,其斜率为-a。求:该消费者的最优商品组合。
解:无差异曲线为线性时在预算约束条件下的最优选择有以下三种情况:
(1)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斜率相等时
当预算线的斜率-2P/P=-a时,也即预算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重合时,消费者可以在预算约束线X1P+X2P=M上任意选择两种产品,均为最优选择。
(2)当预算线斜率大于无差异曲线斜率时
当预算线的斜率大于于-a时,即-2P/P>-a。此时说明商品1较最优组合过多,商品2较最优组合过少,应当多购买商品2,所以此时解为角点解,最优组合为购买0单位商品1,购买M/(2P)单位商品2,如图13中A处。
图13 消费者最优组合
(3)当预算线斜率小于无差异曲线斜率时
当预算线斜率小于a时,即-2P/P<-a。此时说明商品2较最优组合过多,商品1较最最优组合过少,应当多购买商品1,此时解为角点解,最优组合为购买M/P单位商品1,购买0单位商品2,如图13中B处。
5.设实际储蓄率为0.4,实际资本-产量比率为3,合意储蓄率为0.5,合意的资本-产量比率为4,自然增长率为8%,请计算:
A.(1)实际增长率;
(2)有保证的增长率;
(3)最适宜的储蓄率;
B.(1)在以上的假设时,短期中经济中会出现累积性扩张,还是累积性收缩,或稳定增长?
(2)长期中是长期停滞,还是长期繁荣,或稳定增长?
解:A.(1)实际增长率为实际储蓄率S与实际资本—产量比率C比,即G=S/C,将题中数值代入,可以得到:G=S/C=0.4/3≈13.3%。
(2)有保证的增长率Gw等于合意储蓄率Sd与合意的资本—产量比率Cr之比,即Gw=Sd/Cr,将题中数值代入,可以得到:Gw=Sd/Cr=0.5/4=12.5%。
(3)适宜的储蓄率S0等于合意的资本—产量比率Cr与自然增长率Gx的乘积,S0=Cr×Gx=8%×4=32%。
B.(1)有保证的增长率是建立在给定企业家预期类型基础上的加权平均率,如果实际增长率大于有保证的增长率,则意味着企业家们生产能力的扩张没有超过现有需求量,它们将会扩大投资,并通过乘数效应扩张有效需求和产出,而这又将导致更大的生产能力投资,不平衡会不断重复下去,形成累积性的经济扩张。所以,实际增长率大于有保证的增长率,在短期中经济会出现积累性扩张。
(2)如果有保证的增长率大于自然增长率,就意味着储蓄或投资率超过了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允许的水平,经济将往下向自然增长率偏离,陷入萧条之中。所以,在长期中,有保证的增长率大于自然增长率,经济会出现停滞。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请说出所知道的财政补贴类型以及对此有何认识。
答:财政补贴是指国家财政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向企业或个人提供的一种补偿。主要是在一定时期内对生产或经营某些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的企业或因提高商品销售价格而给予企业和消费者的经济补偿。
(1)财政补贴的类型
按不同的分类标准,财政补贴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按补贴的形式划分,财政补贴可分为:价格补贴,是指国家或社会集团向某种商品的生产经营者或消费者无偿支付补贴金,以维持一定价格水平的措施;亏损补贴;职工和居民生活补贴,这类补贴有两种:一是国家对生活贫困的城镇居民或下岗职工实行最低生活保障线而给予的生活费补贴;另一种是由于国家政策调整时为使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不受大的影响而给予的价格补贴;利息补贴,这是国家出于宏观调控的需要,对某些企业的贷款利息或特殊事项发生的费用补贴;不通过国家预算的其他补贴。
②按补贴的作用划分,财政补贴可分为:稳定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农副产品和日用工业品补贴;支援农业生产的农用生产资料价格补贴和由于价格不合理而形成的工业企业生产亏损补贴;收费标准偏低的城市公用企业的亏损补贴。
③按补贴的主体划分,财政补贴可分为:中央财政支付的价格补贴;地方财政负担的价格补贴。中央财政补贴列入中央财政预算。中央财政负责对中央所属国有企业由于政策原因发生的亏损予以补贴,同时对一部分主要农副产品和工业品的销售价格低于购价或成本价的部分予以补贴。地方财政补贴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地方财政负责对地方所属的国有企业由于政策原因而发生的亏损予以补贴,也对一部分农副产品销售价格低于购价的部分予以补贴。
④按补贴的对象划分,财政补贴可分为:工业、农业、城市公用企业等生产环节的补贴;商业、粮食等流通环节的补贴;职工或居民消费环节的补贴。由于对生产、流通环节的补贴,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价格与价值背离的关系,消费者往往看不见、摸不着,故称之为“暗补”。而对于消费环节的补贴,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故称之为“明补”。
(2)对财政补贴的认识
①财政补贴涉及的对象及范围
国家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目标,由财政安排专项基金向国有企业或劳动者个人提供的一种资助。中国现行的财政补贴主要包括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等。补贴的对象是国有企业和居民等。补贴的范围涉及到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外贸等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及居民生活各方面。
②财政补贴的性质
财政补贴是政府无偿支出,具有转移性支出的性质;财政补贴与商品相对价格变动联系在一起。财政补贴是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它具有以下两个性质:
a.它是政府无偿支出,具有转移性支出的性质。政府向私人部门提供财政补贴,并不以获得商品和服务为条件,支付都是无偿的,对于补贴领取者而言,意味着实际收入增加,经济状况改善,财政补贴对分配产生直接影响,体现了政府收入分配的职能。
b.财政补贴与相对价格变动联系在一起。政府提供财政补贴,会引起相对价格的变动,而价格变动也往往是财政补贴的诱导因素,因此,财政补贴也称为价格补贴或财政价格补贴。
③财政补贴的目的
财政补贴是国家财政通过对分配的干预,调节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支持生产发展,调节供求关系,稳定市场物价,维护生产经营者或消费者的利益。财政补贴在一定时期内适当运用有益于协调政治、经济和社会中出现的利益矛盾,起到稳定物价、保护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维护社会安定,促进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④财政补贴的局限
如果价格补贴范围过广,项目过多,也会带来弊端。它使价格关系扭曲,掩盖各类商品之间的真实比价关系,掩盖企业的经营性亏损,不利于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加剧财政困难,削弱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给以按劳分配为原则的工资制度改革带来不利影响;不利于控制消费,减少浪费,提高经济效益。
2.请根据以下材料从经济学角度谈一下你对宏观经济下,加强拉动内需政策实施的认识。
材料:2013年3月份经济特征3月份我国宏观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由于增加工资、扩大消费信贷,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回升和稳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随着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和外部风险的加大,长期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递减和不利影响显现,下半年的经济运行仍然面临着很多困难。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货币政策的作用要进一步增强,这又依赖于经济和金融市场化的推进。1、工业增加值继续保持较快增长。3月份,我国工业生产增势良好,完成工业增加值233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1%,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128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5%,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26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8%,股份合作企业完成增加值6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1%,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67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55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3%。国有、股份制和“三资”企业都保持了较快增长。3月份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4%,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前两个月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4.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销售收入增长12.7%。
答:拉动内需政策是在生产相对过剩的情况下,调整经济结构(包括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拓宽国际市场,培育消费热点,以拉动经济的增长。简言之,就是通过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必须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正确的消费政策。
(1)加强内需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近十几年来,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始终是投资、外贸出口及内需。然而,这三驾马车并不是均衡的,甚至不能算是协调的。在这十几年里,主要依靠投资和外贸出口拉动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有几年基本是依靠国家大规模的投资来拉动整个经济发展。
①投资拉动型经济存在的问题
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固然见效快,但这些投资一定要化为有效的投资,换言之,这些投资项目必须是为今后的经济发展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大众的消费市场上。根据一般规律,有效的投资长远看都会落实到消费市场,即使在短期内,投资金额的四分之一大约会转移到消费市场。可是,大约在世纪之交的几年里,我国大规模的投资并没有在短期内转移到消费市场。
不能落实到提高消费市场景气的投资,即缺乏自然需求。缺乏自然需求的投资其总体效益必然低下,而经济效益低下的投资建设无法也无能力做到与自然环境自然和谐。投资建设在经济、环境两方面都是低效益,那么这个投资必定是过热了。
②出口导向型经济存在的问题
近20年来最有效最实在拉动中国经济的,是外贸出口。可外贸出口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的繁荣与否。由于金融危机,中国外贸出口开始不景气,沿海地区大批中小企业倒闭。中国经济增长的形势迅速恶化,按此趋势,中国经济很可能面临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最严重的不景气。
所以目前推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是国内需求,国内市场广阔是我国最大的优势。面对国际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和世界经济的复杂变化,立足国内需求,可以使我国经济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增强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扩大内需是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而且我国国内市场存在着广泛的需求,经济发展不平衡需要进行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调整。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快和进一步改善,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需要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都会带来巨大的需求。
(2)拉动内需的政策措施
①财政措施
2008年以来,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政府推行“增加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扩支”的财政政策,并及时有效地加以贯彻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表现在拉动了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从而成功地扩大了内需,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财政措施的推动下,政府直接投资增加,从短期来看,显著地拉动了即期投资需求,刺激了全国和地方的内需。从长期来看,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提高了生活质量,为拉动居民消费需求提供物质保障。企业投资增加,自2009年1月1日起中国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以及完善出口退税政策,进一步减轻出口公司的税务负担;鼓励外贸公司向海外投资扩张,兼并重组外国弱势产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财政政策中,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消费市场,实施了一系列拉动农村消费需求的政策并且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
②货币措施
与财政政策不同,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货币供给、利率等传导工具作用于宏观经济,虽然对需求的刺激作用没有财政政策直接、迅速,但同样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投资需求方面,为了响应国务院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号召,四大商业银行纷纷出台了加大对中小企业进行信贷支持的举措,拉动了中小企业的投资需求。在消费需求方面,货币政策对拉动消费需求的成效主要体现在:鼓励信贷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上。
③产业措施
政府在拉动内需所实施的产业措施方面,注重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以生产性为主的服务产业和以新能源、信息网络、新材料、生命科学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分别从税收优惠、资金配套、人才引进等多方面支持鼓励这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与此同时,不断的优化产业布局,使各区域发挥自己的特长,取长补短,协调发展。
④收入分配措施
中国出台的收入政策的关键在于提高居民收入。通过肯定各种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承认“财产性收入”;规定最低工资水平和公布收入指导线等各项措施,切实增加了居民的收入水平,进而拉动了群众的消费需求。改变不合理的收入结构,向“橄榄型”转变,缩小收入差距,合理实现国民收入的再次分配,大幅度地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可以大幅度地拉动社会整体消费倾向,带动消费需求的扩张。
总而言之,扩大国内需求首先必须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要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要适当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工资;要积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要扩展消费领域,改善消费环境,鼓励消费信贷,要清理各种抑制消费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