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课后习题详解
1.什么是感觉?感觉在人类的生活和工作中有什么意义?
答:(1)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具有直接性的特点。感觉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2)感觉虽然很简单,但却很重要,它在人的生活和工作中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通过感觉,能够了解事物的各种属性,认识自己机体的各种状态,因而有可能实现自我调节。没有感觉提供的信息,人就不可能根据自己机体的状态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②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人要正常的生活,必须和环境保持平衡,其中包括信息的平衡。信息超载或不足,都会破坏信息的平衡,给机体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感觉剥夺”的实验表明没有感觉提供的外界信息,人就不能正常地生存。
③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人的知觉、记忆、思维等复杂的认识活动,必须借助于感觉提供的原始资料。人的情绪体验,也必须依靠人对环境和身体内部状态的感觉。因此,没有感觉,一切较复杂、较高级的心理现象就无从产生。
2.试分析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相互关系。
答:(1)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的关系
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是指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觉阈限越大,感受性就越小;绝对感觉阈限越小,则感受性越大。因此,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2)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的关系
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差别感受性是指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差别阈限越少,差别感受性就越大。
3.什么是神经特殊能量学说?如何评价?
答:(1)神经特殊能量学说的含义
神经特殊能量学说由19世纪德国著名生理学家缪勒提出。认为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如视神经受到刺激产生视觉、听神经受到刺激产生听觉等。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感觉不决定于刺激的性质,而决定于感觉神经的性质。人们直接感觉的东西,不是外界的物体,而是自己的神经,即神经的某种特殊状态。
(2)对神经特殊能量学说的评价
①不合理之处:否定了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否认了人的感觉依赖于外物的性质,在认识论上是错误的。
②合理之处:大脑直接加工的材料是神经冲动;承认感觉器官形成感觉的作用;各种感觉神经有自己的性质。
4.什么叫信号检测论?它对研究人的感受性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信号检测论是一种数学方法,用来评价个体的感受性和他的反应标准对信号检测做出的不同贡献。根据信号有无和观察者的反应,信号检测论将被试的反应分为四种:击中(被试正确报告了信号的出现)、漏报(有信号,但被试没有报告,反应标准较高)、虚报(没有信号,被试却报告有信号,反应标准较低)和正确拒绝(没有信号,被试报告没有)。信号检测理论对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有重要的意义。
5.什么叫色觉的对立过程理论,它和传统的色觉理论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答:(1)色觉的对立过程理论的含义
黑林提出了四色说,这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它们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黑林称之为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2)色觉的对立过程理论与传统色觉理论的联系
两个理论都得到一些实验结果的支持,分别解释了一些视觉现象。在视网膜上存在的三种锥体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在网膜水平上,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在视觉系统更高级的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的过程。
(3)色觉的对立过程理论与传统色觉理论的区别
①两者的生理基础不同。三色说认为,视觉的生理基础是人的视网膜中的三种不同的感受器,它们具有能感受红色、绿色和蓝色的色素。对立过程理论认为,视觉的生理基础是视网膜存在的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
②两者的颜色感受过程不同。三色说认为,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将引起不同程度的兴奋,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对立过程理论认为,在光刺激的作用下,三对视素表现为对抗的过程,这被称为同化和异化。
③两者可以解释的现象不同。三色说可以解释颜色经验的产生,但是不能解释红绿色盲。和三色说相比,对立过程理论更好地解释了色的对比、后象和色盲现象。
6.试说明暗适应与明适应的特点及机制,了解视觉适应在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1)暗适应与明适应的特点与机制
①暗适应的特点与机制
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a.机制:这主要是因在暗处视紫红质的合成大于分解,视杆细胞内视紫红质含量逐渐增高,对光的敏感性逐渐增强所致。
b.特点:整个暗适应持续大约30分钟~40分钟,以后感受性将不再继续提高。
②明适应的特点与机制
明适应与暗适应相反,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a.机制:这主要是在亮处视紫红质的分解大于合成,视杆细胞内视紫红质含量迅速降低,对光的敏感性逐渐恢复正常所致。
b.特点:明适应进行很快,时间很短暂。在一秒钟的时间内,由明适应引起的阈限值上升,就已很明显。在5分钟左右,明适应将全部完成。
(2)了解视觉适应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人们利用视觉适应的规律可以提高视觉的效果,避免在异常情况下光线对眼睛的破坏作用。例如,由于塌方在矿井下停留多日的工人,在抢救出来时要注意保护他们的眼睛。这是因为他们在黑暗中长时间停留,强烈的地面日光会使他们的眼睛灼伤。又如,值夜勤的飞行员和消防队员,在值勤以前,最好带上红色眼镜在室内灯光下活动。由于红光不能漂白棒体细胞的视色素,因而在他们接受紧急任务时,可以加快眼睛的暗适应过程。
7.用视觉掩蔽说明视觉中的时间因素。
答: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效应称为视觉掩蔽。在研究光的掩蔽效应时,目标物或者出现在掩蔽光之前,或者同时出现,或者出现在掩蔽光之后。在这些条件下,对目标的觉察都明显受到掩蔽光的影响。这正说明了视觉中的时间因素,即视觉的结果是受到呈现刺激时间因素的影响的。
8.试说明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答:音调是一种心理特性。频率是一种物理特性。两者的变化不完全对应。在1000Hz以上,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几乎是线性的,音调的上升低于频率的上升;在1000Hz以下,频率与音调的关系不是线性的,音调的变化快于频率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9.简要评述听觉的频率理论和位置理论。
答:(1)听觉的频率理论
①理论内容
该理论由物理学家罗•费尔提出。这种理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
②评价
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但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做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这是和人耳能够接受超过1000Hz以上的声音是不相符合的。
(2)听觉的位置理论
①理论内容
a.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刺激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做出反应;声音刺激的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做出反应。
b.人耳基底膜约有24000条横纤维,它们分别反应不同频率的声音。
c.基底膜的振动引起听觉细胞的兴奋,因而产生高低不同的音调。
②评价
共鸣理论主要根据基底膜的横纤维具有不同的长短,因而能对不同频率的声音发生共鸣。但人们以后发现,这种根据并不充分。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
10.肤觉在人类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各种各样的感觉,称为肤觉,其在人类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1)肤觉对人类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重要意义。人们对事物的空间特性的认识和触觉分不开。人的触觉不仅能够认识物体的软、硬、粗、细、轻重等特性,而且它和视觉与其他感觉的联合,还能认识物体的大小和形状。
(2)在视觉、听觉损伤的情况下,肤觉起着重要的补偿作用。盲人用手指认字、聋人靠振动觉欣赏音乐,都利用了肤觉来补偿视觉和听觉的缺陷。
(3)肤觉对维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也有重要的作用。如果人们丧失痛觉和温觉、冷觉,就不能回避各种伤害人体的危险,也不能实现对体温的调节。
11.温度对味觉感受性有什么影响?
答:温度对味觉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有明显的影响。
(1)当温度从17℃逐步上升时,对甜味的感觉阈限逐渐下降,温度超过36℃~37℃,感受阈限又开始回升。因此,在37℃时,对甜味容易觉察。
(2)食盐在37℃时的阈限低,随着温度上升(可尝试的温度上限为42℃),对咸味的感觉阈限直线上升。奎宁在17℃时感觉阈限最低,以后随温度上升而迅速提高,在42℃左右时,它的阈限和对食盐的感觉阈限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