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政法干警招录考试专业综合Ⅱ《法理学》题库(硕士类)【真题精选+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1年政法干警招录考试专业综合《法理学》(硕士类)试题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的第一层次本质是(  )。

A.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B.物质生活条件以外的其他因素

C.生产关系

D.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答案】D

【解析】从人们对法的认识过程来看,法的第一层次的本质是: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任何国家政权都是由一定阶级掌握的。在任何阶级对立的社会,国家意志就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在已消灭了剥削阶级的社会主义社会,那里的国家意志就是掌握国家政权的,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

2.对法的产生和发展起最终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政治因素

B.经济因素

C.文化因素

D.个人意识

【答案】B

【解析】法是以社会为基础的,法的产生和发展是多种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但这些因素是在经济因素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条件下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3.法律部门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A.法律调整的主体

B.法律调整的对象

C.法律调整的后果

D.法律调整的过程

【答案】B

【解析】传统法理学的一般观点认为,划分法律部门的主要标准是法律所调整的对象,同时还应适当考虑法律调整的方法。而法律调整的对象,也就是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一般调整同一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就构成同一法律部门。

4.下列关于法律体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法律体系是由一国现行有效的国内法构成的整体

B.法律体系是由一国现行有效的法律文件构成的整体

C.法律体系是由一国过去和现在的法律共同构成的整体

D.法律体系是由一国现行有效的国内法和国际法共同构成的整体

【答案】A

【解析】法律体系,又称部门法体系,是指一国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部和谐一致、有机联系的整体。法律体系是一国国内法构成的体系,不包括完整意义的国际法即国际公法。法律体系是一国现行法构成的体系,反映一国法律的现实状况,它不包括历史上废止的已经不再有效的法律,一般也不包括尚待制定生效的法律。

5.法律义务是指(  )。

A.法律关系的主体可以做出一定行为

B.法律关系的主体可以要求他人做出一定行为

C.法律关系的主体必须做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

D.法律关系的主体可以要求他人不做出一定行为

【答案】C

【解析】法律义务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依法承担的某种必须履行的责任,它表现为必须做出或不做出一定的行为。

6.划分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的标准是(  )。

A.法律事实是否具有社会性

B.法律事实是否与法律规定一致

C.法律事实是否由法律予以调整

D.法律事实是否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

【答案】D

【解析】法律事实是指由法律规范所确定的,能够产生法律后果,即能够直接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者消灭的情况。按照是否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标准,法律事实可以划分为两大类: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

7.判例作为正式意义上的法律渊源,主要存在于(  )。

A.大陆法系

B.英美法系

C.民法法系

D.日尔曼法系

【答案】B

【解析】B项,英美法系,又称普通法法系或者海洋法系,是指以英国普通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主要特点是以判例法为法的主要形式;ACD三项,大陆法系也称罗马——日耳曼法系、民法法系、法典法系等,是指以古罗马法为基础,以1804年公布实施的《法国民法典》和1896年制定的《德国民法典》为代表的法律,以及在其法律传统的影响下仿照它们制定的各国法律体系的总称。在大陆法系,除了行政法院系统外,基本上不存在判例法。

8.下列关于我国地方性法规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地方性法规只能由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B.地方性法规只能由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C.地方性法规必须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

D.地方性法规只能由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

【答案】C

【解析】《立法法》第九十八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由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

9.下列关于公法和私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公法和私法的分类源于美国

B.公法和私法是大陆法系中的法律分类

C.现代社会尚未出现兼具公法和私法特征的法律

D.采用公法和私法的分类是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答案】B

【解析】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是大陆法系国家沿袭罗马法的传统法律分类方法。经济法就兼具公法和私法特征。

10.按照法律创制方式和表达形式的不同,法律可以分为(  )。

A.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B.一般法和特别法

C.实体法和程序法

D.国内法和国际法

【答案】A

【解析】按照法的创制方式和表达形式的不同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成文法是指由特定国家机关制定和颁布,并以成文形式出现的法律,因此又叫制定法。不成文法是指国家认可其法律效力,但又不具有成文形式的法。

11.下列关于法的实施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法的实施均须经过司法环节

B.法的实施均须通过国家的强制力

C.法的实施状况与执法者的素质无关

D.法的实施是实现法的作用与目的的条件

【答案】D

【解析】D项,法的实施,也叫法律的实施,是指法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实际施行。法的实施包括法的遵守、法的适用和法的执行三个方面。法的实施是实现法的作用与目的的条件;A项,法的实施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包括法律监督)等内容,法的实施并不均须经过司法环节;B项,公民自觉守法不需要国家强制力介入,民众、舆论等对国家机关的监督也不需要国家强制力的介入;C项,法的实施状况与执法者的素质密切相关。

12.下列关于法律和道德的表述,能够成立的是(  )。

A.法律和道德都是约定俗成的

B.法律和道德自产生之日起就彼此独立

C.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规范,具有强制性

D.法律和道德是在国家产生之后才出现的

【答案】C

【解析】C项,强制分外在强制与内在制约,道德的强制性表现为内在约束;A项,法律是具体的、规范的表现形式,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或认可的。道德体现在人们的意识和信念中,道德规范出于人们社会生活的日积月累,一般没有特定的表现形式;B项,法律与道德同属于上层建筑,分属制度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都是调整社会关系与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彼此渗透,相互补充;D项,法律是阶级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道德贯穿整个人类社会,是任何社会都不可缺少的意识形态和行为准则。

13.在法律推理中,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是(  )。

A.归纳推理

B.演绎推理

C.类比推理

D.由个案得出一般原则的推理

【答案】B

【解析】演绎推理是指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推理过程。演绎推理的逻辑形式对于理性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对人的思维保持严密性、一贯性有着不可替代的校正作用。

14.我国的司法解释包括两类:一类是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法律解释;另一类是(  )。

A.国务院作出的法律解释

B.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法律解释

C.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出的法律解释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的法律解释

【答案】B

【解析】中国的司法解释有时特指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根据法律赋予的职权,对审判和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所作的具有普遍司法效力的解释。

15.下列关于规范性法律文件和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表述,能够成立的是(  )。

A.两者都具有法律效力

B.两者都可以反复适用

C.两者都提供了一般的行为模式

D.两者的适用对象都不是特定的

【答案】A

【解析】规范性法律文件和非规范性法律文件都具有法律效力。只是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法律效力在约束力范围方面是针对具体的人、具体的事,不具有普遍约束力。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16.法的基本特征有(  )。

A.法具有普遍约束力

B.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C.法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

D.法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

【答案】ABCD

【解析】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特征主要有: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法以权利和义务为基本内容;法以程序性为重要标志;法以国家强制力为最后保障手段;法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17.根据行为模式内容的不同,法律规则可分为(  )。

A.授权性规则与义务性规则

B.强行性规则与任意性规则

C.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与准用性规则

D.权利性规则、命令性规则与禁止性规则

【答案】AD

【解析】按照规则的内容规定不同,法律规则可以分为授权性规则和义务性规则。按照法律规范行为模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授权性规范、义务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即权利性规则、命令性规则与禁止性规则。学理上,一般将规则与规范作为统一概念使用。

18.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正式意义上的法律渊源的有(  )。

A.特别行政区的法律

B.行政法规

C.地方性法规

D.党的政策

【答案】ABC

【解析】当代中国法律渊源是以宪法为核心的制定法形式,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渊源可分为以下几类:宪法;法律;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法规和法规性文件;地方国家机关的地方性法规和法规性文件;规章;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特别行政区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国际条约。

19.下列选项中,属于法的规范作用的有(  )。

A.指引作用

B.教育作用

C.预测作用

D.政治作用

【答案】ABC

【解析】法的规范作用包括:指引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教育作用、强制作用五个方面。法的社会作用包括: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和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20.下列选项中,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或变更的法律事件有(  )。

A.人的出生与死亡

B.结婚

C.自然灾害

D.战争

【答案】ACD

【解析】ACD三项,法律事件是指法律规范规定的、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的客观事实。法律事件可以分为社会事件和自然事件两种。前者如社会革命、战争等,后者如自然灾害、人的自然出生和死亡等。B项,结婚是法律行为。

21.我国社会主义法的适用的基本原则有(  )。

A.依法行政

B.公民在法律适用上一律平等

C.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

D.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答案】BCD

【解析】我国社会主义法适用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则;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原则;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原则。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的边框区域内。

简述依法行政原则的含义及其基本要求。

答:(1)依法行政的含义

依法行政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必须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设立,依法取得和行使其行政权力,并对其行政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的原则。

(2)依法行政原则的基本要求

合法行政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

合理行政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要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不偏私、不歧视。行使自由裁量权应当符合法律目的,排除不相关因素的干扰;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目的的,应当避免采用损害当事人权益的方式。

程序正当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除涉及国家机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外,应当公开,注意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利益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与行政管理相对人存在利害关系时,应当回避。

高效便民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守法定时限,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诚实守信

行政机关公布的信息应当全面、准确、真实。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行政机关不得撤销、变更以及生效的行政决定;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变更行政决定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因此而受到的财产损失依法予以补偿。

权责统一。

行政机关依法履行经济、社会和文化事务管理职责,要由法律、法规赋予其相应的执法手段。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正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与责任的统一。依法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

四、分析题:每小题1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的边框区域内。

出租车司机张某开车载孕妇王某前往医院做检查,路上将行人李某撞伤。交警认定张某违章驾驶,应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并对其处以罚款。王某因受到惊吓,送医院后早产一子。事后王某要求张某承担精神损害赔偿1000元,李某要求张某赔偿医疗费2000元,均遭其拒绝,两人遂将张某告上法庭。

请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法理学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这起交通事故的发生引起了哪几种法律关系的产生?

(2)请对引起上述法律关系的法律事实进行分析。

(3)张某可能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答:(1)这起交通事故主要引发了三种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存在于张某与王某、张某于李某之间;行政法律关系,存在于张某于公安机关之间;诉讼法律关系,存在于各诉讼参与人之间,还存在于法院和诉讼参与人之间。

(2)法律事实就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或现象。按照法律事实是否与当事人的意志有关,可以把法律事实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法律事件是指法律规范规定的、与当事人意志无关的,且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事实。法律行为是指与当事人意志有关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作为和不作为。同一个法律事实可以引起多个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多个法律事实(事实构成)可以引起一个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本案基本上属于前一种情况。在本案中,车祸是与张某意志相关的,因此,应该属于法律行为,即法律事实为车祸。

(3)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由于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者由于法律规定而应承受的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在实践中,最基本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引起责任的行为性质的不同,将法律责任划分为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违宪责任。

民事责任是指公民或法人因违反法律、违约或者因法律规定的其他事由而依法承担的不利后果。民事责任主要是一种救济责任和财产责任,并且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多数民事责任可以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在本案中,张某对王某、李某承担的都是民事责任,涉及的都是民事赔偿问题。

行政责任是指因违反行政法律或因行政法规定的事由而应当承担的法定的不利后果。承担行政责任的主体是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而产生行政责任的原因则是因为行为人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法律规定的特定情况。在本案中,张某对公安机关承担的即是行政责任。

刑事责任是指因违反刑事法律而应当承担的法定的不利后果。刑事责任是一种惩罚性责任,是所有法律责任中最严厉的一种,同时刑事责任基本上是一种个人责任,只有实施犯罪行为者本人才能承担刑事责任。在本案中,如果李某死亡,则张某对其要承担交通肇事罪的刑事法律责任。

五、论述题:共15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的边框区域内。

联系我国法制建设的实际,论述如何正确认识法与道德的关系。

要求:观点明确,说理充分,条理清晰,语言规范、流畅。

答:法与道德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主义法和社会主义道德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都受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制约,同时又都反映和作用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它们都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它们都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和利益的体现,都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它们的许多基本原则和内容也是一致的;它们都是为了确认和维护对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有利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

(2)社会主义法和社会主义道德存在区别。社会主义法是由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主义道德是由社会主义舆论确立的;社会主义法表现的形式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或国家认可的习惯,而社会主义道德表现为一般社会意志,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舆论之中;社会主义法着重要求的是人们的外部行为及其后果,而社会主义道德着重要求的是人们的内心世界的善良和高尚;社会主义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而社会主义道德是由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来保证实现的。

(3)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相互作用。社会主义法和社会主义道德有着密切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社会主义法在培养人们的社会主义道德素质中具有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法贯穿了社会主义道德的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是健全法制、厉行法治的重要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