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硕士历年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336艺术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选择(第1小题可抄题连线,第2~6小题选择正确的答案序号,共10分)

1.用直线将作者与其作品连起来。

亚里士多德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黑格尔 《人间词话》

丹纳  《美学》

王国维 《诗学》

毛泽东 《艺术哲学》

答:作者与作品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

2.“内容非他,即形式之回转到内容;形式非他,即内容之回转到形式。”这段话的作者是:

A.马克思

B.李泽厚

C.黑格尔

D.柏拉图

【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这段话出自黑格尔《小逻辑》,它的大意是:形式因内容而生,为内容而设,它是内容的“外衣”,同时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段话充分揭示了艺术作品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且内容与形式是双向互动、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3.“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段话的作者是:

A.刘勰

B.顾恺之

C.齐白石

D.康定斯基

【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这段话出自著名画家齐白石,它已成为近代中国画追求“神似”(尤其是写意画)的一条重要的美学原则。这段话的大意是:描绘对象(色、形)不能不像,也不能太像。不像,观者看不懂、理解不了画的意思,就等于欺骗世人;太像,又太俗气、太直白,没有品位,不能给观者以回味和遐想的空间。

4.“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这段话的作者是:

A.李白

B.贺拉斯

C.柏拉图

D.徐志摩

【答案】B

【解析】题干中的这段话出自古罗马著名文艺理论家贺拉斯的《诗艺》,它揭示了艺术审美教育作用“寓教于乐”的特点。“寓教于乐”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赏心悦目;通过阅读作品或观赏演出,人们的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畅神益智。

5.“任何人,即使是最坏的人,他们身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上帝的影子来。”这段话的作者是:

A.席勒

B.狄德罗

C.普希金

D.巴尔扎克

【答案】A

【解析】题干中的这段话出自席勒的《强盗》,它揭示了上帝的意志代表了“我们心中的纯粹理性的原则”,即人的意志中的崇高的神性。“我们意识到除非我们的意志与我们心中的纯粹理性的原则协调一致”意味着仅仅当人类意识到应该向上帝的意志靠拢,即向人的崇高的神性靠拢时,上帝才起到了提升人类道德境界的作用。这段话阐明了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即从“完整的人”到“全能的神”的典型。

6.“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这段话的作者是:

A.康德

B.马克思

C.柏拉图

D.阿恩海姆

【答案】B

【解析】题干中的这段话出自马克思的《马克思论文学与艺术》。神话常被当作文学最早的源头。作为人类共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原始神话普遍存在于世界各民族和各地区,尽管神话的内容大多神奇怪诞,但它仍植根于原始社会人类的实践活动当中。

二、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

1.艺术流派

答:艺术流派是指在中外艺术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批思想倾向、艺术主张(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等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艺术流派的形成,有的是自觉的,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共同宣言,有自己的创作队伍和代表艺术家,如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有的是不自觉形成的,仅仅因为创作风格类型的相近或相似而组合在一起,如威尼斯画派;或是被后人归总为特定的流派,如意识流文学等。

2.艺术思维

答:艺术思维是指在艺术创作活动中,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与灵感思维经过复杂的辩证关系构成的思维方式。其中形象思维是主体,起主要作用。艺术思维对现象和本质两方面进行双重加工,加工的重点在感性形式上,遵循的是个性的情感逻辑。现象是用共性概括个性,是自然作用于人的精神;本质是用个性显示共性,是人的精神作用于自然。艺术思维特有的双重加工使感性形式和理性内容均发生变化,从而形成新的审美形象统一,即新的艺术形象、艺术品的诞生。

3.典型人物

答:典型人物,又称“典型”、“典型性格”、“典型形象”,是指具有鲜明特点的个性,同时又能反映出特定社会生活的普遍性,揭示出社会关系发展的某些规律性和本质方面的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性格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表现为非常复杂的状况,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受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所制约;另一方面又受到作家创作意图的影响。只有直接体现时代的特色和要求,又引起作者特别注意,并被用以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等重大问题的态度和看法的性格成分,才能成为典型性格中反映某些社会本质的东西。因此,典型人物的共性一般都带有阶级性,而且带有某一时代、民族、地域、阶层的人物所共有的属性。

4.共鸣

答:共鸣是指在艺术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共鸣可以发生在不同鉴赏者鉴赏同一部艺术作品中,也可以发生在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民族的鉴赏者之间。共鸣的产生一般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艺术作品要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迷人的艺术魅力,二是鉴赏者应怀有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情感与审美心态。

5.艺术作品的内容

答:艺术作品的内容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生动的生活和情感内涵,它们主要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艺术作品的内容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艺术作品的内容由题材和主题构成。题材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经过选择乃至虚构而进入作品的生活内容,其提炼于素材。主题是作品反映的生活的社会意义与作者对它的认识与评价,即作品的中心思想。

三、简答(每题10分,共40分)

1.如何理解艺术的审美属性?

答: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以其审美的性格区别于宗教、哲学等其他意识形态;即它是以审美的方式掌握世界、反映和认识社会生活,并以审美的手段生产产品、创造精神成果。可以说,审美,是一切艺术门类(如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摄影、电影等)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如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等)的共同性格。审美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的结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艺术的实践性与主体性

艺术的实践性和主体性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

艺术家作为艺术生产和审美创造的主体,必须通过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才能认识现实、改造现实和创造第二现实即艺术作品;而在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中,一切文学家、艺术家都毫无例外地表现出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主体个性。

艺术的实践性和主体性体现在艺术家对技艺和媒介的把握上

艺术创作有一个运用物质媒介的手段把艺术家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象和审美情感传达出来的表现过程,这就需要技艺或技巧。不过,艺术的技艺性是同它的审美特性相联系的,不同于一般生产实践的技能和技术。

(2)艺术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艺术作品是创作主体为着美的目的、按照美的规律而创造出来的事物。这一事物即艺术作品,充分体现出艺术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审美特征。艺术中的合目的性是指审美目的,合规律性是指合乎美的规律。

(3)艺术最根本的特征是形象性

形象性是一切文学艺术审美特征的核心,也是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特征。艺术的一切其他审美特征都是同形象性相联系的,没有形象,便没有审美,也就没有艺术。

(4)与形象性相联系的形式美与形式感

形式美是指艺术作品可直接诉诸于感官的外在形式的美,即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按照一定规律如均衡、对称、对比、和谐、整一、多样统一等排列和组合的形式,并能唤起美感的审美特性。

(5)创造性

创造性是各门艺术共同的审美品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就作品而言

作品所表现的是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认识和独特的审美个性,作品的风格样式也应是他在审美实践中独特的发现和创造。

就创作主体而言

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和审美实践应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不能永远停留在原来的某一阶段,他向前跨出的每一步,都应有新的发现和新的创造。齐白石一生都在创造,他的“衰年变法”就是一次伟大的超越,他所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就是反对因袭模仿,提倡创造。

(6)艺术的情感性

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形式,它反映着人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主观态度。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所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形式。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艺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始终起重要作用的心理要素就是情感。符号论美学的代表人物苏珊·朗格就把艺术定义为“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2.古典主义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答:古典主义又称“新古典主义”,是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产生的一种创作方法。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在政治上的妥协产物。古典主义的艺术特征主要有:

(1)古典主义要求创作忠于自然又合乎理想

古典主义强调复古,甚至采用古代题材来表现艺术家对现实的态度。它号召“摹仿自然”,自然不是指客观世界,而是经过主观选择的现象,主要描述对象是人性。至于物质世界,古典主义作家几乎是视而不见的。

(2)古典主义的鲜明特征是崇尚理性与理智、排斥感情,讲求共性与规则,往往以抽象的共性代替具体的个性,强调克制自我的感情和欲望,服从国家的需要,为君主专制的利益服务。而且这种思想倾向是通过人物之口直接宣讲的,而不像现实主义的隐蔽性。

(3)古典主义要求结构严谨

例如按照“三一律”创作剧本,即故事必须发生在同一地点,情节一致(情节应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时间一致(限于一昼夜之内)。1634年,诗人梅莱在他的悲剧中首次贯彻严格的“三一律”,要求剧情限制在同一件事,发生在同一天(24小时内)和同一地点。古典主义悲剧作家基本上都遵照“三一律”写作。

(4)古典主义采用诗的语言,即把文体和语言分为雅俗两种,粗词俗字不能出现在悲剧中。

(5)古典主义要求简洁、洗练、明朗、精确的文风,反对烦琐、枝蔓、含糊、晦涩

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和当时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有密切关系;它是受这种政权的保护、鼓励与培植的,是为这种政权服务的。路易十四用优厚的年俸供奉当时的著名作家,对待他们像对待贵族世家一样,优礼备至。

3.何为表现艺术?试举例说明。

答:(1)表现艺术的内涵

表现艺术是发展于印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之中的一个独立的艺术派别。艺术家通过作品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而忽视对描写对象形式的拟写,因此往往表现对现实的抽象化。表现艺术源于20世纪初的德国、法国、奥地利等欧洲国家,后来发展到艺术的各个领域,包括音乐、舞蹈、绘画、杂技、抒情诗、建筑与园林等。

(2)表现主义绘画

表现主义绘画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

表现主义绘画崇尚鲜艳的颜色、扭曲的形式和绘画技巧上的漫不经心、平面。一般地说这样的作品从艺术角度上不引人注目, 但是它们所描述的主观对象在观众中引起强烈的感情。

表现主义拒绝浮面的和虚假的真实,要求表现比日常视觉所见到的更多的真实

塞尚曾赞叹马奈:“仅仅是一只眼睛——但那是多么有力的眼睛啊!”因为当时人们认为,画家在眼睛一瞥的瞬间,摄下了最为真切的感官印象,这种未经心灵过滤和玷污的印象,就是最真实的存在。但表现主义者弗里德里希则告诫:“闭上你的眼睛!”因为只有闭上眼睛,打开心灵的窗户,才能把心灵暗箱中的东西暴露在白天的阳光之下。他们认为,明眼所见的只是表面现象、子虚乌有的东西。只有刺激、震荡了心灵世界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在。

表现主义艺术家激烈反对印象主义——自然主义的美学原则,主张突破外部的物理表象,表现内部的精神实质;主张突破纯客观的描摹,转向主观情感的表现。

表现主义绘画将挖掘内心感受、表现主观激情作为创作的主旨

表现主义绘画的作品往往渗透着一种充满不安、矛盾、孤独和恐惧的感受,突出地表现对社会茫然无措和惊恐不安的心情。他们声称:“世界存在着,仅仅复制世界是毫无意义的。”“人的心和一切事物紧密相连,人的心和世界一样,都是在相同的节拍中跳动。为此,就要求对艺术世界进行确确实实的再塑造。这就要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画像。

4.什么是艺术接受?艺术接受的意义何在?

答:(1)艺术接受的内涵

艺术接受是指在在传播的基础上,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鉴赏者为主体,积极能动地消费、鉴赏、批评活动。

(2)艺术接受的意义

艺术接受是构成艺术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

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活动方式。这种活动不仅表现为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同样表现为艺术作品在社会生活中的传播、接受与消费的过程。在艺术活动中,艺术的接受与消费占有重要地位:

a.艺术接受和消费在现实性上是艺术活动的完成。

b.艺术接受与消费在潜在意义上同时是整个艺术活动在观念与动机上的起点。

c.艺术接受与消费贯穿于整个艺术生产活动之中。

艺术接受是艺术返回社会生活的必由之路

a.艺术返回社会生活内在于艺术接受和消费的形式中

从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的数量关系看,两者是不对称的,接受主体要多于创作主体。事实上,接受主体本身就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体,他们的社会实践,他们的情感、思想、信仰,他们的喜怒哀乐构成了社会生活丰富的内涵和感性形式,成为艺术家反映的对象。所以,当艺术家的作品通过社会的传播中介而与广大的接受主体发生关系时,本身就意味着作品已返回社会生活。

b.艺术重返社会生活表现在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构造新的社会生活上

从接受的角度看,艺术作品所构造的现实生活还仅只是潜在的,它必须通过接受才能转换为现实。进一步看,更为重要的方面在于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接受,接受者不但被作品所构造的新的现实所感动,从而能以新的态度,新的眼光,重新审视、理解现实生活,而且还能在现实生活中通过社会性的实践活动把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在社会实践中重新构造其自身的现实。

四、论述(每题30分,共60分)

1.试评述艺术与传媒的关系。

答:媒体是信息时代各行各业的翅膀,艺术市场则是信息时代物质高度发达的产物,两者都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传媒在艺术生产、流通、消费的市场过程中,一直与之发生密切的联系。随着传媒业在20世纪后半期的发展,传媒已成为艺术市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总体来说,艺术与传媒的密切关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1)艺术传播与当代传媒的关系

当代传媒对于艺术而言,有大众媒体、专业媒体、网络媒体三种形式,它们在不同的领域和范围内对艺术的发展施加影响。

专业媒体与艺术传播

专业媒体是指依附于专业单位,如美协、美术研究所、美术学院、美术出版社等。专业媒体的所属不仅有级别、等级的差异,也有专业程度和专业地位的差别。类似中国美协所属的《美术》杂志、中国美术学院的《新美术》杂志、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美术观察》等专业媒体,在艺术发展的引导上、在学术动态的研究上,往往或辅助性、或策略性地担负着调节官方政策的功能;对具体艺术家、艺术作品价值评判的权威性尽管正不断受到多向度审美形态、多元艺术观点的质疑,但它们的倾向性仍然反映了它们所处的位置和利益,客观上,在当前社会中仍然代表着一种主流的认可。

大众媒体与艺术传播

大众媒体是相对于专业媒体的专业性而言,有方方面面、形形色色、数量众多的报刊、广播和电视、网络。大众媒体具有数量大、范围广、覆盖面宽的特点。虽然大众媒体与专业媒体在职能上表现为不同的读者对象,但是,大众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往往不亚于专业媒体的影响力。由于大众媒体不受专业单位或专业领域的制约而表现出相对独立的体系。

网络媒体与艺术传播

网络作为一个新兴媒体,它给民众提供了一个发泄情感的空间,也使媒体的话语权有逐渐大众化的趋向。互联网正以24小时在线、海量信息、即时更新、费用低廉、不受地域限制、视觉效果直观等等优势,吸引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去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和个人官方网站。当前,新形态的网络力量正在模拟社会生活和人际交流;当网络技术越来越成熟的时候,艺术市场也同样会在虚拟世界里不断壮大和发展,甚至会逐渐超越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和社会功能。

(2)当代传媒与艺术家的关系

媒体的即时性影响当代艺术的时尚和流行的风格。

当代传媒影响艺术家的职位、工资、职称以及在社会大众眼睛里的地位与对艺术物件的认知、品评、价位与市场

例如美术院校教授、博导和画院画师等高级职称的评审中,见诸于媒体的地点、数量、篇幅,不仅有量化的要求,还有对媒体品质的要求,不仅有“国家级”、“中央级”与其它级别的区别,还有一个“国家级核心期刊”的具体指向。

传媒自身的发展需要艺术的内容和谈资

当代艺术的多样化发展,不尽吻合了传媒发展的多样性,也为传媒的发展增加了动力。这种与艺术市场相辅相成的格局,构筑了艺术与传媒在当代的特殊关系。

职业艺术家的生存与机遇在发展中产生了许多与艺术有关的社会问题

例如一定的名声和社会地位的获得,有时必须通过传媒的协力,这就给传媒介入当代艺术的生存创造了许多机会,同时传媒也利用自己的能力为艺术家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机遇。

(3)当代传媒与艺术消费的关系

中国的现实状况,促进了艺术在低层次上的高度发展,形成了一个具有众多成员的艺术消费群体,也潜藏着一个巨大的艺术消费市场。艺术消费的增长,刺激了艺术教育、艺术出版、艺术传媒、艺术展览等各种艺术产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传媒自身的发展需要艺术的内容和谈资,而当代艺术的多样化发展,不仅吻合了传媒发展的多样性,也为传媒的发展增加了动力。

2.如何理解当代艺术的商品化倾向?请结合实际加以评述。

答:(1)当代艺术商品化的背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大背景下,艺术实践向艺术理论提出的一个新的、必须面对、必须思考和必须回答的问题,即当代艺术的商品化倾向。

我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已从计划经济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文化艺术领域出现了大量新的现象和新的事物,如:文化产业的建立,文化市场的发展,画廊、画商、书商、音乐经纪人、演员经纪人、影视戏剧制作商的大量涌现等。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总体目标下,迅速将其文化产品推向全球,如好莱坞的电影、VCD唱盘、卡拉OK制品及各类音像影视制品等,于是“知识产权保护”、“文化市场准入”等问题相继提出。

在上述背景下,艺术家的创作、艺术作品的质量愈来愈受到发行量、收视率、票房价值等经济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艺术家的精神劳动产品即艺术作品也愈来愈带有商品的色彩。

(2)艺术作品是一种特殊商品

艺术作品是劳动产品,因为它必须付出艺术家艰苦的劳动。一旦艺术家的作品进入市场进行交换,以换取相应的报酬,艺术作品就变成了商品,且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艺术商品的特殊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艺术作品是一个欣赏的对象,是精神的产品,具有不同于其他一般商品的特殊使用价值。

艺术作品受到传统文化和当时社会各种思想观念和风尚的影响。

艺术作品的价值在艺术市场的交换过程中并不一定能真正得到实现

例如,一件投入了艺术家大量精神劳动的艺术作品,由于其内容的深刻性,艺术上的独创性而不能为当时的社会所接受,在交换中也就有可能不能实现其价值,得到相应的经济上的报酬。反之,那种迎合庸俗趣味、格调低下的作品,虽然只花费了艺术家不多的劳动,但却有可能在交换中充分甚至过分实现其价值。所以,在艺术作品的交换过程中,在一定历史条件和时间范围之内,价值与价格的背离可能是相当严重的。

(3)当代社会市场对艺术作品的重大影响

在当代社会,艺术作品的商品化已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市场因素可以帮助艺术家获得从事再生产的经济支持,促进艺术的繁荣;

市场因素又可能使艺术家蜕变为商人的雇佣,艺术创作完全受商品价值规律的支配。

总之,市场对艺术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同时并存,因此,政府部门如何通过相应的措施,如税法、文化政策等来调节艺术市场,使艺术作品能在社会的流通、交换过程中及精神文明建设中,对创作和欣赏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

(4)艺术作品商品化并不能泯灭艺术作品的审美特性

我们不能否认艺术作品在当代市场经济中具有商品属性这一基本事实。当然,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并不是内在于作品的一种属性,而是在艺术市场的交换中,由市场经济这种特定的社会制度附加在作品身上的一种外在的社会属性。从根本上说,艺术作品之所以为艺术作品,还在于它是一个审美的对象。所以,真正有内在价值的艺术作品是因它所具有的艺术性而不是因其表面的商业价值和价格。

综上所述,艺术商品化是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商品化可使艺术在竞争的环境中不断优化创新、健康发展;可以为艺术家提供更多更好的创作资料;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但艺术商品化并不是艺术使用形式的最高端、最优良的状态。保证艺术商品化的健康运行需要社会经济的不断支持、艺术家的责任创作、批评家的客观评价和审美者的判断识别等各方面的共同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