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导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 课后习题详解

1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含义是什么?

答: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是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实践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实际上就是指政治体制。

(1)政治体制的含义

政治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实现形式,是为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而建构的各种具体的政治形式、制度和运行机制的总和。政治制度首先指一个国家的政权的性质,我国政权的性质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共产党是国家的领导核心;其次是指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组织形式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体制包括权力组织的方方面面,即:政党的组织系统、行政立法司法等国家组织系统、政党系统与国家系统的关系,还包括本来不应该属于政治组织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2)“党的领导体制”的含义

狭义上的“党的领导体制”是指党组织自身的组织制度,包括体现中央、地方和基层各级党组织权限和地位的中央集权制的领导体制,以及体现党组织实施决策的集体领导制度。

广义上的“党的领导体制”除了指党组织自身的领导体制以外,还包括党对国家权力机关的统领关系的体制。“国家的领导体制”总体上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内部之间的权力划分和相互关系的体制,事实上就是“政关系”中的广义上的“政”。

(3)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实际上是在总体上考察和描述我国作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表现形式的政治体制。进一步说,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在邓小平1980年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实际上是指党对国家的领导体制,在实践中人们也习惯性地接受了这一点。。因此,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实际上是党的领导体制。

2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基本构成有哪些?

答: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实际上是讲党的领导体制,党的一元化领导在实际政治生活中体现为党委制和党组制、党管干部制度、归口管理制度、党委领导下的集体负责制以及有关案件的党内审批制度。

(1)党委制和党组制

党委制和党组制是共产党在正式的权力结构上领导政府的体制。党委制是为了管理政府机构内的党员和直接控制对应政府事务;党组制是中共中央为了加强对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而设立的。党组的任务是讨论和决定本单位的重大问题,尤其是本单位人事任免的管理。

(2)党管干部制度

1951年3月,刘少奇在第一次全国党的组织工作会议上确立了党管干部原则下的干部委任制。实践中政府人事部门是党管干部的一种组织形式,受同级党委组织部门的指导。1953年11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加强干部管理工作的决定》,决定逐步建立在中央及各级党委统一领导和在中央及各级党委的组织部统一管理下的分部分级管理干部的制度。

(3)归口管理制度和双重领导制度

归口管理制度

为在全国范围内反对分散主义和地方主义,1953年中共中央把政府工作按性质划分为工交口、财贸口、文教口、政法口等,由同级党委的常委(后来是分管书记)分口负责,以加强对政府行政工作的领导。不久便在各级党委下设计划工作部、财政贸易工作部、交通运输部、农村工作部等。各工作部与政府行政机关的业务部门相对应,进行对口管理,以管理干部为主,而不直接管理行政事务。

双重领导制度

对于中央国家机关分设在地方的下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在领导关系上采取了双重领导方式:在业务上受中央主管部门的领导,在党务及行政事务上接受地方党委及人民政府的领导。

3我国的归口管理制度是什么?

答:“口”是指广义政府工作中的“系统”或“条”。在中国,政府工作是指广义上的“政府”,不但包括国务院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还包括中国共产党组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司法及担负政治任务的人民群众团体。

(1)中共中央在建立分级分类管理干部制度的同时,作为配套措施,建立了对政府部门的归口管理制度。为在全国范围内反对分散主义和地方主义,1953年中共中央把政府工作按性质划分为工交口、财贸口、文教口、政法口等,由同级党委的常委(后来是分管书记)分口负责,以加强对政府行政工作的领导。各工作部与政府行政机关的业务部门相对应,进行对口管理,以管理干部为主,而不直接管理行政事务。

(2)我国政治体制的核心原则就是党的一元化领导,而一元化领导主要是通过归口管理体制实现的。归口管理在中国政治体制中以中央权力中枢中共中央政治局为起点。在这一层次上,它直接反映出中国政治权力精英之间的互动关系,因为管理“口”的多少、“口”的重要性反映出权力的大小和轻重。从归口管理这一体制,可以看出政治权力精英之间关系的制度化和人格化并存的状况。

(3)归口管理所体现出来的权力精英之间的关系反映出政治体制中的制度化与人格化并存的特征。归口管理体制中存在权力的人格化倾向,使个人的权力不受约束。正是这种不受约束的权力,使党的领导往往变成个人领导。

4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有哪些变化?

答:实行经济体制改革30多年以来,中共中央为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主要体现在建立行政首长负责制、努力使党的行为法治化、撤销党的对口部门、党管干部制度的变革等。

(1)行政首长负责制在企事业单位的确立

1980年邓小平提出有准备、有步骤地改变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改革试点,实行厂长负责制。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对企业内部的党政关系作了重大调整,明确规定在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经过30多年的改革使得所有国有企业全面实行厂长负责制。今天,企事业单位的行政首长负责制已经成为不可动摇的体制。

(2)党的行为法治化取向

在中国,治国的政治主体首先是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首先应该依法治党,使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而“政治文明”说到底就是法治。法治化是一种政治取向。如果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使党的意志和建议通过其领导的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以法律的形式表现出来,将是对法治化建设的一种重要贡献。

(3)党与行政部门关系的改革

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党政分开问题。党政不分的一个严重后果是官僚主义的人浮于事,机构越精简越庞大、臃肿、重叠。1982年新宪法明确规定了各级政府实行首长负责制以及各级行政首长和行政部门的职权。

(4)干部制度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党管干部制度的某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即:

下放管理权限;

党管干部的类别的调整;

党管干部方式的变化;

任期制和退休年龄制度的建立;

差额选举制度的形成。

5党的核心领导机关有哪些?

答: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党的中央组织包括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和中央书记处。

(1)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5年举行一次,其职权是:听取和审查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报告;讨论并决定党的重大问题尤其是党的人事安排问题;修改党的章程;选举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2)中央委员会

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由中央政治局召集,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一次以一个议题为主,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的时间一般较短,大概为三四天。全会本身是程序性的,最为重要的是全会之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中央工作会议往往是中央全会的准备会议,会议时间长,参加者不但包括中央委员,而且还有其他有关问题的负责人。

(3)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

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会的职能是在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行使中央委员会的职权。由于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一年之中仅召开1~2次会议,因此,中央委员会的职权主要体现在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会的运转中。政治局委员和政治局常委是由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的,但是候选人则是由党考察和选拔产生的。

(4)中央书记处

书记处是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会的办事机构;成员由政治局常委会提名,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通过。

(5)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总书记负责召集中央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并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总书记的职权是“召集”和“主持”会议,表明总书记是领导集体的一员。

6党管干部体制有哪些变化?

答:改革开放以来,党管干部制度的某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具体包括:

(1)下放管理权限

1984年8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中央管理干部的范围,由原来下管二级改为只下管一级主要领导干部,中央只负责省部级干部的考察和任命,司局级干部的任免权留给地方和部委。在部委中,党组负责司局级干部的任免。

(2)党管干部的类别的调整

随着经济改革的进行,政府经济职能部门发生重大变化,党的对应部门也作了相应调整。目前,除了军队干部、政法干部、文教干部和统战干部仍然由本系统的党委管理外,所有经济类的干部都由党的组织部门负责考察和任命。这样,干部由过去的九大类变为五大类。

(3)党管干部方式的变化

针对一些干部的腐败行为,如何制约党政领导干部的权力,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党管干部的重心。

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趋于专门化和法制化,如1993年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正式出台;

对党政领导干部的评价趋于科学化,竞争上岗已成大势所趋。

(4)任期制和退休年龄制度的建立

除了个别例外,已经在党和政府的最高职位上确立了任期限制。每个领导都不能在同一职位上超过两届任期,每届任期5年。

部长和省长的年龄应在65岁以下,国务院各部部长、省长以及军区最高军事首长都不应在年满65岁以后还继续任职,副手超过63岁就不应再继续任职。

(5)差额选举制度的形成

这一办法在党的十三大后开始采用,但是直到近几年才日益有效,党的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越来越有效地利用他们手中的选票。尤其是在省、市、县的选举中,差额选举得到日益普遍的执行。

7如何认识党的纪检部门的重要性?

答:为了加强党的纪律性,保持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作用,必须有专门的机构来检查、督促和维护党纪党规等的实施,这就是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党的纪检部门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根据不同阶段监督工作的需要,制定党的纪律规范、政治生活准则和监督办法,并以有效的党纪党规作依据,对检举、控告、揭露和暴露出来的党员或党组织的违纪问题,经初步核实确有违纪事实并需追究党纪责任的,进行立案调查和处理。对于已经立案的违纪案件,由纪检机关组成调查组按规定程序开展全面、详细的调查。调查清楚后,由纪检机关向有关部门提出处理意见。

(2)通过列席会议、参与评议等途径来实施对党委领导班子成员的监督。

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可以列席同级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可以列席同级党委常务委员会会议,了解情况,参与讨论,提出建议、意见和批评,开展决策方面的监督。各级纪委还可派人参加同级和下级党组织开展的民主评议党员领导干部的活动。

(3)检查、督促党的各级组织特别是领导机关、领导干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情况,协助党委抓好党风建设。

为了履行这方面的职责,中央纪委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党的纪律检查组和纪律检查员。各级纪委协助同级党委定期开展党风党纪方面的检查工作,教育党员“保持党的先进性”、遵纪守法和牢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8为什么需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答:当代中国军事制度的核心原则就是“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不仅体现在中国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体制方面,还体现在党对军队的全方位制度化领导与控制方面。“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在历史上发挥了重大作用。

(1)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用渗透型文武关系恢复、重建了中国传统的以文制武模式,消除了以往的集团化军队的排他性和自保性,形成了统一的武装力量,使军队由附属于一定个人或派别转向了服从组织机构严密、具有统一意识形态、纪律严格的政党,拥有了一个恒久性忠诚对象和组织控制核心。

(2)随着共产党掌权和党政合一体制的形成,军队对党的忠诚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转换为对民族国家的忠诚。共产党对军队意识形态的输入和组织控制,使其具有了军官团精神,军队也从20世纪前期的干政角色转变到参政角色,成为革命职业化军队,具备了正常政治体系中军队的基本特征。它使得断裂多年又冲突着的文武关系最终获得了一个解决方案,也是应对自20世纪前半期中国国家面临的总体性危机的一个战略性选择。

(3)在当代中国政治体系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宪法确立了共产党在国家的领导地位,党领导军队与国家领导军队是一致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对于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发挥对外威慑作用,防止外来侵略,仍然是极其重要的政治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