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管理的基本原则
1什么是管理原则?如何理解管理原则的内涵?
答:管理原则是组织活动的一般规律的体现,是人们在管理活动中为达到组织的基本目标而在处理人、财、物、信息等管理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时所遵循和依据的准绳。一方面,管理原则是对管理活动的科学抽象,是对管理规律的总结和概括,是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管理原则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并在管理实践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管理活动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管理活动首先是人的活动,活动的主体是人,目的是为了人,所以,管理活动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2)管理活动又有着发生、发展的条件和境域,是存在于特定的系统中的,同时管理活动以及与这种活动相联系的各种因素又构成了一个特定的系统,因而,管理活动必须遵循系统的原则;
(3)在管理活动的目标体系中,最基本、最一般的目标就是效益,管理者的一切管理活动都必须贯穿着对效益的追求,这就要求管理活动还必须遵循效益原则。
2管理原则具有哪些特性?
答:管理原则具有以下特性:
(1)稳定性。只有当管理原则是相对稳定的时,它才能成为人们可遵循的行为准则。
(2)灵活性。管理原则是稳定的又是灵活的。管理原则的灵活性是指在具体运用管理原则时,必须与具体的环境结合起来。
(3)系统性。管理的人本原则、系统原则和效益原则也就是在管理活动的统一过程中概括出来的管理者必须遵循的原则。
3如何理解管理原则在管理学中的地位?
答:管理原则是现实管理现象的一种抽象,是大量管理实践经验的结晶,是管理的行为指南。管理原则的研究有助于完善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利于管理学自身的学科建设。
(1)管理原则是管理科学性的体现。管理学就是建立在科学的管理原则之上的,掌握了管理原则将有利于人们理解并掌握管理的规律性,从而在管理实践活动中自觉地运用和遵循这些原则。
(2)管理原则有利于提高管理的艺术性。管理原则是管理学面向实际管理活动时所必须遵循的管理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管理原则并正确运用管理原则有利于提高管理者通过管理活动改造客观世界的技能,使管理活动达到一种艺术的境界。
(3)管理原则的发展推动着管理学的发展。把管理原则概括为人本原则、系统原则和效益原则,是对管理学发展的全部历史的提炼和总结,而且将会把管理学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4管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提出了哪些关于人的假设?
答:在管理活动中,人是管理诸要素中的第一要素。人本原则是现代管理原则中最主要、最基础性的原则。管理学关于人的认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观点:
(1)工具人。“工具人”观点把人看作被动的生产工具,认为人在生产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也和机器等所起的作用一样,管理的任务就是使作为管理对象的人像机器一样去工作。这种观点把作为管理者的人和作为管理对象的人对立起来,把被管理者看作是管理者实现其目的的手段。
(2)经济人。“经济人”假设认为人是受经济动机驱使的,管理者和管理对象也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在经济动机这一点上是共同的,都是“经济人”。按照“经济人”假设,管理体制就要服务于满足人的经济动机。
(3)社会人。“社会人”的观点认为,人们的工作动机不只在于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工作中的社会关系。按照“社会人”的观点,管理的重点在于进行人际关系的管理。
(4)自我实现人。“自我实现人”假设认为:①工作是人的本能,人有自主、自制的能力,适当条件下愿意主动承担责任;②人的自我实现倾向与组织所要求的行为之间没有矛盾,只要管理得当,人们就会把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统一起来。根据自我实现人假设,管理者需要尽量把工作安排得富有意义,让工作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使人们对自己的工作引以为荣,从而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5)复杂人。“复杂人”的观点认为:①人的需要和动机是十分复杂的;不仅人与人有差异,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组织或同一组织的不同部门中,其动机也可能是不同的;②人们通过他们的组织经验还可能产生新的动机并能对不同的管理策略做出反应。复杂人的假设为“权变理论”提供了人性支持,该理论认为,企业管理方式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部条件而随机应变,不存在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原则和方法。
5什么是人本原则?人本原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人本”指以人为根本。管理学所讲的人本,就是在管理实践中确立的一系列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并使人性得到充分发展的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活动的总称。人本原则要求,在管理活动中,倡导以人为本,一切管理活动都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挖掘人的潜能为根本,把人作为管理实践活动的核心和组织最重要的资源,把组织全体成员作为管理的主题,围绕着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组织的人力资源而展开管理活动,让管理活动服务于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以求同时实现组织目标和组织成员个人的目标。具体地说,管理的人本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人是管理的目的。对于现代管理而言,人既是客观目的又是普遍目的。人是客观目的是指,把人作为目的不是由某人或某一组织确定下来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更高级的历史阶段所决定的;说人是普遍目的是指,人是一切活动的目的,虽然一时或一处的活动可能会游离出这个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作为普遍目的的人就会因此而消失。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重视人的因素,把人放在一种根本性的位置来凸显人的作用,可以达到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
(2)人是管理的中心。在管理系统中,包含着 “人”和“物”。管理学所讲的管理,首先是指对人与人的关系的管理。管理应以人为中心。现代管理要求管理者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观念,充分尊重人的权利,并以此去调动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总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要求管理者主动地去建立和发展人际的信赖、亲密关系,杜绝传统的家长制管理手段和措施,引导、激励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提供组织成员成长与发展的机会,促使组织成员配合管理者共同实现组织目标。
6人本原则对管理理论和实践有什么意义?
答:坚持人本原则的意义在于:
(1)知识经济时代是工业社会的终点和后工业社会的起点。在这个历史性的转型过程中,我们发现,后工业社会替代工业社会的过程要比工业社会替代农业社会的过程对社会、文化、生活、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影响更加深远。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向人们证明,人的知识将替代资本、资源而成为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只有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物质资源得以节约,知识效率得以提高,组织生产经营的效益得以保证。
(2)知识经济必然意味着人类的管理活动向人本管理的转变。因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及其知识成为生产经营和发展的最重要的构成要素,这就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方式将由以实物管理为核心的生产管理转变为以人为核心的人本管理。经济以及整个社会的符号化,以及符号的流动性和直接驾驭的艰难性,都要求管理的重心必须放在人的基点上。坚持人本原则,就是要把传统的“物本”或“事本”管理转变为人本管理,就是把人视为一种资源,强调人和事的统一发展,注重开发人的潜力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从我国的现实来看,坚持管理的人本原则也是推动我国管理现代化和巩固改革成就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企业改革、改组、改造都和企业管理的变革、创新密切相关。因此,中国企业制度改革必然要求企业管理创新与之相伴随,这就要求中国企业要从传统的以物为本的管理转向以人为本的管理上来,重新认识人,重视人的因素在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同样,在公共管理部门以及一切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过程中,也需要通过以人为本原则的确立来实现管理的现代化。
7人本原则的主要实现途径有哪些?
答:管理者坚持管理的人本原则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1)确立组织成员的主体地位。必须在管理中贯彻以组织成员为主体的观念,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把管理的重心放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上。
(2)调动组织成员参与管理。适度分权,实行科学管理和组织成员参与管理,使个人利益与组织整体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使组织内全体组织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而自觉奋斗,把组织成员视作管理的主体,使之处于主动参与管理的地位。
(3)制定能够满足人的需求的目标。对被管理者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加以合理组织,帮助他们选择自己的社会角色,了解自己在社会系统中的位置、职能、权利和义务,并创造最佳条件,使之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出色地扮演其所担负的社会角色,使社会、组织和成员个人的目标体系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4)设计为人服务的管理行为模式。一方面,为组织成员服务;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服务调动整个组织实现为社会服务的目的;此外,还要加强教育培训,使组织成员得到更大、更完美的发展。
8为什么说管理系统是一个人工系统、开放系统和远离平衡态系统?
答:(1)人工系统是指按人的某种目的而建立起来的系统,如管理系统、行政系统、工程技术系统、科研系统等。管理系统指人们为了一个更好地对组织进行管理而建立起来的系统,因而它是一个人工系统。
(2)开放系统是指与环境之间具有稳定而充分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如生命系统、工矿企业系统等。组织是处在一个开放的环境当中的,它要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而非封闭的,对组织进行管理也必然面临着如何处理组织与环境(如资源、信息等)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管理系统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3)远离平衡态系统是指远离原来曾有过的平衡态而进入新平衡态,随时间的变化而不能再回到原平衡态的系统,如现代管理系统等。现代管理是一个不断达到平衡又打破原有平衡而形成新的平衡的过程,因而说现代管理系统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系统。
9管理的系统原则向管理者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1)管理系统的每一个要素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着的。因此,在管理活动中必须树立系统的观点,根据系统的观点去认识管理和指导管理活动,从管理系统的整体出发,在确定或不确定的条件下去对管理对象的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充分的、科学的、系统的分析和综合,从而更好地实现管理目标。
(2)遵循系统原则开展管理活动,要求管理者对管理系统进行细致的科学分析,合理处理各部分的关系,以实现系统整体的优化。在现代社会,从事管理活动必然会面对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相互制约的关系,任何一种关系处理不好,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管理系统的运行带来不利影响。这就要求现代管理者树立系统的观念,通盘考虑,全面权衡,综合处理它们之间的各种关系。
总之,管理者只有遵循系统原则去开展管理活动,才能够自觉地分析整个管理活动以及它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和环节,科学地协调管理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关系,从而把管理系统中的诸要素统一起来,并达到放大其整体功能的目的。
10坚持系统原则有什么方法论意义?
答:对于现代管理来说,坚持系统原则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1)要追求成功、追求效益和顺利实现预期目标,管理者就必须按照系统原则的要求对管理系统整体上加以认识和把握。这包括把握管理系统的总体目标,认识实现目标所应采取的基本战略措施、主要条件以及正确处理该系统与其外部环境的关系等,以求实现管理系统的整体优化,从而使管理工作在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关系和突发事变中不偏离总目标,并为科学的分工和协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根据系统原则,在对管理系统加以整体把握的前提下,还要把管理工作的整体加以科学地分解,根据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或基本要素而进行明确的分工,使管理工作专业化、程序化、规范化。因为,任何管理系统目标的实现,都必须通过若干子系统各自完成具体目标来达到。分工是有效实现管理系统整体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
(3)在科学分工的基础上,还需组织严密有效的协作。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必要条件之一,但也容易产生一些问题。比如,分工的各个环节特别容易在联系方面出现脱节,在相互影响方面出现矛盾。因此,为了保证管理系统和各个部分的活动始终围绕管理的整体目标运转,为T避免各个部分在分工以后出现各种矛盾和摩擦,就需要对分工以后的各种管理工作不断地进行综合和协调。这种有效的综合和协调,是实现管理整体目标的基本保障。
11影响管理效益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管理效益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者。管理者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对管理效益的影响是通过管理活动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职能和环节而实现的,这就要求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树立效益意识,把对效益的追求作为管理活动的主导思想。
(2)管理对象。人是最重要的管理对象,人的素质水平、工作责任心、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往往决定着其他管理对象发挥作用的程度。一个优良的管理系统应当是人人讲效益的系统。
(3)管理环境。影响管理效益的环境因素有: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科学技术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
(4)生产方式。在某种意义上,管理活动是生产方式的外在表现,生产方式从根本上决定了管理的效益。
12效益原则向管理者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效益原则对管理者提出了如下两点要求:
(1)确立效益为主导的管理观念。管理活动应以效益为第一行为准则:
①现代管理是自然资源匮乏条件下的管理,管理者必须突出以效益为主导的观念。
②一个组织要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顺利实现组织目标,就必须从管理效益中获得竞争优势。
③现代社会的人类利益趋同性也要求一切管理活动必须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出发。
(2)树立效益取向的意识。要求管理者必须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①生产成果的有用性问题;资源消耗的合理性问题;
②资源占用的适用性问题;
③管理水平的科学性问题和人员素质的高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