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康之《一般管理学原理》(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含考研真题)+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管理的基本理念

1如何理解管理理念的内涵?

答:管理理念是关于管理工作和管理活动的普遍性、必然性的知识,或者说,是管理者所拥有的一般性的从事管理活动的观念。换言之,管理理念是人类通过长期管理实践并进行思考总结而得出的能够对管理行为产生根本性影响的理性认识。一切组织都有一定的管理理念,在组织的管理理念中所包含的是组织存在与发展以及社会功能的哲理性、根本性的问题。管理理念是组织管理活动的灵魂和出发点,对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意义。

管理理念是在管理过程中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经过一个确立、演变、成熟的过程逐步形成的,概括起来,这些因素可以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

(1)管理者个人的价值观、伦理观。管理者在管理理念形成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组织管理理念必然反映出管理者个人的价值观、伦理观。

(2)组织历史的经验教训。每个组织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有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管理理念受到组织历史经验教训的影响。

(3)组织的外部环境及其变化。组织的管理活动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组织的管理理念也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4)组织性质。不同行业的组织,其业务内容不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同,其管理理念也会呈现差异,组织性质会影响管理理念的形成。

(5)社会文化背景。社会文化是指一定的社会所特有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组织的管理理念自然会受到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呈现出文化传统的继承性。

2论述管理理念的特点。

答:一般来说,管理理念具有以下特点:

(1)抽象性。管理理念是对组织的任务、责任和价值观、伦理观的高度概括,是对“组织为什么而存在”的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的结果,具有明显的抽象性。

(2)实践性。管理理念形成于人类长期的管理实践以及对管理实践的思考之中并需要在管理实践中得到广泛认同并成为管理行为的指南。

(3)稳定性。管理理念一般能涵盖较宽泛的范围,能持续较长的时间,因而具有稳定性。

(4)共有性。为了发挥管理理念对管理活动的统率和指导作用,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把管理理念传递给全体组织成员,为组织成员接受、认同,并内化为组织成员共同的价值观、伦理观。

(5)继承性。继承主要是指社会文化传统的继承性。组织的管理理念在受到当地文化传统影响的同时,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

总之,管理理念是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社会、政治、经济、法律、道德、教育、军事、科技、文化、艺术以及自然环境等在管理活动中的集中体现。管理理念属于管理哲学的范畴,或者说,它在本质上就是管理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结合管理实践,谈谈你对管理理念价值的认识。

答:管理理念是指导管理活动的灵魂,对组织的管理活动具有重要作用。概括地说,管理理念的价值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理念有助于增强组织的集体凝聚力。管理理念是组织集体行动中的共同理念,是管理集体活动的必备条件。在现代社会,一个组织如果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通过管理理念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而正确的管理理念则有助于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2)管理理念对管理行为具有指导作用。组织的管理理念是组织一切管理活动的指导思想,对组织的管理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管理理念对管理活动的指导作用首先表现为对组织战略决策的指导作用,其次表现为通过组织战略对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发挥指导作用。

(3)管理理念有助于组织成员自我约束能力的形成。随着管理理念向组织各个方面的全面渗透,组织的价值观内化为组织成员的职业道德、工作作风、行为惯例,进而内化为组织成员的自我约束能力,成为组织成员自我约束能力的思想源泉。

(4)管理理念对沟通过程具有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三点:

管理理念内含的价值观、道德观使沟通易于进行。因为具有共同价值观、道德观的人相互间易于沟通,相反,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则难以沟通。

管理理念内含的或派生的组织目标使沟通易于进行。管理理念明载的或通过组织战略表示的组织目标,给冲突各方树立了相互沟通的前提,使矛盾易于解决。相反,组织内如缺乏共同目标,各执己见,各行其是,则难以沟通,矛盾也难以化解。

管理理念使组织与外部的沟通易于进行,特别是明确宣示出来的管理理念,能够使人正确地认识组织的性质和活动特点,使人们对组织产生信任感。即管理理念向外延伸能够形成组织的形象,而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就能使同外部的沟通卓有成效。

4合作在管理中有何重要意义?

答:概括地讲,合作在管理中的重要意义体现为以下方面:

(1)合作是人类社会一切管理活动中的普遍现象。管理是众多人参与的活动,为了有效实现组织目标,就需要管理体系中的所有成员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形成管理合力。所有组织要实现管理的目标,都需要有不同程度的合作。

(2)合作贯穿于管理全过程。根据法约尔的观点,管理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五项职能,这五项职能的实现无不需要合作。

(3)合作是专业化分工的必然要求。企业合作能使分工更加细化,有利于企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4)合作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组织文化。通过合作,能够营造一种文化理念,即把组织和组织成员看作是利益共同体。

(5)合作促进管理系统的优化。合作是系统思维的体现,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自组织过程交织着各种关系和矛盾。由此,系统论提出了协同的概念,协同学告诉我们,微观组分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不同行为的集体运动模式的合作与竞争,宏观序参量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环境层次上的不同系统的合作与竞争,是推动系统演化的根本动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管理系统的优化离不开合作。

5论述合作理念的表现。

答:合作理念主要表现在组织内部的合作、和组织外部的合作两个方面,组织内部的合作又分为上下级间的合作和同级之间的合作:

(1)上下级间的合作

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较多地体现为命令与服从的关系,但是其中也可以包含多种形式的合作,而且,只有当上下级关系中包含了合作的内容,才是一种和谐的管理关系。出色的管理集体或管理者同样也需要出色的下属。当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非常出色的时候,上下级合作才会有助于组织目标和其他目标的实现,才能促进组织的进步和发展,才能实现组织与其成员的共同发展。随着信息网络化、经济市场化、个体社会化、财富知识化和管理民主化,必然会要求上下级之间密切合作,消除对立、对抗、不合作、不信任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组织的意图和目标,才能有效地利用组织的资源,实现管理的高效率。上下级之间的有效合作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对管理行为意图进行有效、准确、全面的解释、宣传;

对下属进行有效的管理,提高下属的工作水平;

采用科学、有效、民主的管理方式;

树立全新的管理观念和思想。

(2)同级之间的合作

在组织内部,同级之间是一种分工与协作的关系,而且,他们之间的协作关系每时每刻都有待于提升为合作关系。然而,在管理实际中,同级之间存在着一些客观上的合作障碍。比如,各部门虽然从总体上讲都是为了完成组织的总体目标,但是具体目标则不同,因而,在人、财、物等各种资源的配置以及利益分配上必然会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形成“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等不利于合作的现象。要使组织内部同级之间的合作机制得以完善,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强沟通协商,树立合作的意识;

利益平衡与目标导向相结合;

评价合作意愿,优化合作组合。

合作理念不仅体现在组织内部,也体现在组织与组织之间。传统的组织外部合作以契约为手段,或者说,是建立在契约原则的基础上的。契约明确地规范了缔约各方的责任、义务和权利,使合作的全过程规范、严格和理性,但由此也造成和培育了契约执行中的对抗文化。近年来,随着组织外部合作实践的发展,一种基于契约、改善对抗的经营模式——合作伙伴关系逐渐成熟。合作伙伴关系并不是改变原契约的内容和各方责任、义务的承担以及权力的分配,而是用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去弱化壁垒关系和对抗思维,以求加强全过程的合作,降低各方的管理成本,建立多元化的互信机制,共同去追求和达到一个既定的目标和结果。

(3)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原则一般有:优势互补原则;互惠原则;自愿原则;诚信原则。

6为什么说效率是管理的生命?

答:一切管理活动都是在追求更高的效率,可以说,效率是管理的生命,具体表现在:

(1)效率是管理活动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任何管理活动都必须高度重视效率问题,效率是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贯穿在管理的各环节、各层次中,是管理体系中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管理应首先确定管理目标,然后尽量少地消耗人、财、物,讲时效、高质量地实现管理目标,这种低成本、高产出的管理就是高效率的管理。管理活动作为能动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是人类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以效率为导向,树立效率理念。

(2)效率是检验和衡量管理活动有效性的重要标准。通过管理效率,可以检查和衡量管理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各种管理制度和手段是否达到了现代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的水平,也可以检验和衡量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工作态度和人际关系的状况,还可以检验和衡量管理体制、组织的机构设置、权责划分、分工、管理层次和管理宽度的状况,也可以检验和衡量管理的每个环节以及管理的程序等影响管理效率的因素,特别是可以检验和衡量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和管理方法的有效性。

(3)在我国,管理效率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包括经济、文化、教育、科学等领域的协调发展,而且包括管理的科学化与现代化,只有大幅度地提高管理效率,才能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它能创造出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保障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更快地提高;体现在整个社会的高效率;体现在政府有较高的生产力,即政府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上。在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下,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还要靠有效的科学管理来实现。

7简述效率理念的主要内容。

答:对效率的认识在不同时代则各有侧重。通过对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考察可以发现,在各个时代,对效率的认识不断发生着变化:

(1)在农业时代,粮食的产出多就是高效率,而获取更多粮食的有效办法又是增加土地的数量。进入工业时代后,人们更重视降低原材料消耗和增加投入来增加产量。总的说来,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效率概念中的时间资源并不处于主导地位,人类财富的增长更多的是靠消耗土地和自然资源来实现的。

(2)在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中的科学技术因素成了第一大要素,无形的知识将代替有形的物质而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因素,成为财富、能力的主要源泉。知识经济中的关键要素包括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两个方面。就企业管理而言,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经营效率,归根到底是企业的信息效率。

对于现代管理来说,效率的理念显得越来越重要,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必须用效率理念来指导自己的管理活动。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管理者需要树立以知识资产作为管理的重点和以创新能力作为管理的中心的观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达到减少创新时间、降低成本、减少风险的效果。此外,只有合乎人类利益和社会要求的组织行为才是有前途的,优秀的管理者应当树立起新型的效率理念,而且这个效率不是局部的、短期的效率,而是本组织的利益与国家、社会和人类利益的统一意义上的效率。

8如何提高管理的效率?

答:为了实现效率管理,以下几个方面可供管理者参考:

(1)牢固树立效率观念。要提高效率,首先要解决思想观念问题,需要树立起效率就是生命、效率就是竞争力的观念。

(2)确立正确的战略。在战略取向方面,高效率的组织有三个特征:接近顾客、快速反应和焦点清晰。

(3)注重高层管理者的愿景领导(visionary leadership)、行动偏好(bias toward action)、适度理性(minimal rationality)。

(4)效率导向的组织设计。在组织设计上,高效率的组织应当机构精简、人员精干。

(5)营造优良的组织文化。高效率的组织应尽量利用组织成员的能力和热情,通过创造一种文化氛围去鼓励人们提高生产效率和采取长远的观点,保持组织效率的可持续性。

(6)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组织应在管理中要重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现代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科学方法,运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辅助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9为什么说公平是管理的目的之一?

答:公平是指公正与平等,亦即不偏不倚,客观公正。

(1)管理学意义上的公平的内涵

管理学意义上的公平应当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内涵:

在政治方面,每个公民都有参与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

在经济方面,每个公民都有参与经济活动的平等权利和获得公平分配的权利;

在社会方面,每个公民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劳动权利和享受社会福利的权利。

对于管理者来说,公平首先是一种价值取向;对于被管理者来说,公平这一范畴体现着人们对种种利益分配的合理化要求,管理者是否公平决定了被管理者的基本需要能否公平地实现;对于管理系统而言,则直接关系到全体组织成员的劳动积极性。

(2)树立公平理念对于企业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

公平理念在管理中具有激励功能。一个单位如能严格按公平原则办事,处处体现公平,那么,群众就会感到领导是公正无私的,集体是真正代表大家的利益的,能公平合理地处理好人们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人们会自愿为这样的集体做贡献。总之,通过公平的管理可以使人们形成并不断巩固和发展追求组织所期望的价值目标的信念。这就是公平理念的激励功能。

公平能够激发出一个单位的向心力、凝聚力。

公平为管理提供了一种稳定机制。公平的实现程度决定了社会的稳定程度,进而,如果没有社会稳定作保证,就不可能实现社会全面快速的发展。

因此,公平是管理的目的之一。

10公平理念包括哪些内容?

答:管理心理学中所研究的公平问题,较多涉及的是公平感的确立。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J.S.Adams)根据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理论而提出了公平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公平首先表现为一种价值导向,是通过对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诸方面进行比较而得出的一种判断。所以,根据这一理论,公平不仅仅是一种平等权利,而且也是一种社会心理状态。

从管理实际来看,公平理念的内容体现了对管理者的一系列要求:

(1)管理者应当公正无私地对待每一位下属,要一视同仁,尤其在工资、奖金、职称、升迁等敏感性问题上要公平合理。

(2)组织成员参与管理是贯彻公平理念的重要措施。

(3)针对不公平感产生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创造公平感,实现管理公平。

11如何处理管理中效率与公平的矛盾?

答:(1)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较为复杂的,既有统一的方面,又有矛盾的方面

从统一的方面来说,效率可以提供推动公平发展的物质基础。物质利益原则决定了任何社会都会把效率作为一种基本的追求目标,历史上每一种社会公平的建立和演变都首先源自效率的要求。公平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效率决定公平。反过来,公平对效率又具有促进作用,是效率实现的有效途径。同样,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性还表现为效率是验证公平的标准。

公平与效率之间又是矛盾着的,当人们突出了公平的原则时,效率就可能出现下降的趋势;反过来,当人们把视线放在提高效率上的时候,公平的问题就可能会表现出来。

(2)管理中效率与公平矛盾的处理

从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和对立可见,在管理过程中,片面地强调公平或效率都是错误的,合格的管理者必须学会同时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技巧,把效率理念和公平理念统一起来,并应用于管理活动之中。

在我国,现在主流的提法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主要是为了消除计划经济时期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做法所做的矫正,从根本上看,公平与效率的兼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为这种兼顾提供了可能。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管理者更要自觉地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追求一种公平理念与效率理念协同作用的效果。追求效率而不影响和谐,注重和谐而保证发展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