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2010年修订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3.1 复习笔记

第一节 人类行为

一、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

(一)人类需要的含义

人的需要是指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映,是个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要求,它通常以愿望、意向等形式表现出来。需要是人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活动和行为积极性的源泉。从某种意义上说,需要可以看成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认得需要与动物的需要有效和本质的不同。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它的发展变化受社会生产发展的影响。

(二)人类需要的层次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生理需要。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最基本的需要,包括饥、渴、衣、住、性等方面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须的程度后,其他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

(2)安全需要。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的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解除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归属的需要是指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情感,希望成为群体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友爱的需要是指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与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

(4)尊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即自尊,是指一个人希望在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

(5)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基本满足了低级需要后才会产生高级需要,最占优势的需要将支配一个人的意识和行为,高级需要出现之后,低级需要仍然存在,但对行为的影响减弱了。同时他看到了人与动物在需要方面的区别,低级需要是人与动物共有的,而高级需要则是人所特有的。

2.阿尔德弗尔的ERG理论

(1)生存的需要

(2)关系的需要

(3)成长的需要

ERG理论的主要特点:它并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认为某种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行为起作用,而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可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也可能没有这种上升趋势。当较高级需要受到挫折时,可能会降而求其次。另外,该理论还认为,某种需要在得到基本满足后,其强烈程度不仅不会减弱,还可能会增强。

3.莫瑞的需要理论

(1)需要的特点和作用:

需要与需要之间相互关联。联合、冲突、服务。

需要作为力,影响并组织个人的知觉、统觉、思维、意向,以及心理和行为。

需要永远作为力推动着活动,它是个性结构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需要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2)莫瑞把需要分为两大类:

第一需要,又称生理性需要,包括对食物、水、排泄、性、避免伤害等几种需要。

第二需要,又称心因性需要,通过童年的经验而获得的,行为是由个人的内部活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其中包括两小类:

a.与学习任务有关的需要和影响学生操作水平的一些需要;

b.与人际关系有关的需要,包括使人们结合起来的需要及使人们分裂的需要。

(三)人类需要的类型

1.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1)生理性需要反映了人们对延续和发展自己的生命所必需的客观条件的需要。如对生活资料的需要、生理保健的需要、繁衍后代的需要等。

(2)社会性需要是指人们在生理性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特有的需要,它是在维持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如人对工作的需要、对知识的需要和实现理想的需要等。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1)物质需要是指个体对物,如衣、食、住、行和日常用品的需要。在物质需要中既包括生理性需要,又包括社会性需要。

(2)精神需要是指人对自己的智力、道德和审美等方面的发展条件的需要,如人对学习提高的需要、创造发明的需要、贡献能力的需要、独立自尊的需要等。

3.间接需要和直接需要

(1)间接需要是指那些比较概括的、抽象的需要,常常以理想、志向等形式表现出来,如由于环境的刺激,产生了当一个科学家的愿望。

(2)直接需要是指随着间接需要的产生而产生出的一系列具体的需要。如学习科学技术的需要,上大学的需要等。

二、人类行为的类型和特点

(一)人类行为的含义

人类行为又称人的行为,人类行为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类行为是指由客观刺激通过人的心理活动而引起的内部与外部的反应。狭义的人类行为仅指外显的行为。

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的行为使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他提出的行为公式是B=f(P.E),P代表个体,E代表环境。

(二)人类行为的类型

1.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

(1)本能行为来自遗传,是一类不需要学习就可以出现的定型的行为模式,如吮吸、爬行等。

(2)习得行为是人类在后天与环境的互动中逐渐学习而形成的,也可以叫学习行为,如工作、交往等。

2.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1)亲社会行为指一切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行为,包括助人、遵守社会规范、友善、公共参与等。

(2)反社会行为是一种攻击他人或社会的有消极作用的行为。例如,暴力行为、侵犯或攻击行为、伤害他人和破坏社会秩序等。

3.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

(1)正常行为是指符合社会规范和正常模式的行为。

(2)偏差行为是指显著异于常态而妨碍个人正常生活适应的行为。

(3)划分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的常用标准

统计学标准。

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

行为适应性标准。

个体主观体验。

(三)人类行为的特点

1.适应性;

2.多样性;

3.动态性;

4.指向性;

5.可控性;

6.发展性。

(四)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

1.生物因素

(1)影响人的成长,是人的行为的物质基础;

(2)生理因素的变化会影响心理因素的成长;

(3)不同阶段的人生理发育不同,这直接影响到了人在不同时期的成长特征;

(4)生物因素主要通过遗传基因影响人类的行为发展。

2.心理因素

(1)心理认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他人和社会,从而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社会的关系;

(2)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确保人们行为的健康发展;

(3)人是有感情的,情感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十分重要;

(4)心理的需要和动机影响行为的变化。

3.社会因素

(1)家庭、群体;

(2)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3)社会事件与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