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视频讲解]
一、概念题
1.传播(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研;四川大学2008年研;南京师大2008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研)
答:传播,是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进行的精神交往活动,交往的基本内容包括信息、观念和情感。简言之,传播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与分享活动,这里的人不单是个人,也可能是由个人组成的群体或团体,这里的“信息”是广义的,包括所有的精神产物。代表性的传播定义有郭庆光的观点:“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他指出: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社会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条件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是一种系统。
2.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北师2010年研;北大2008年研;人大2007年研)
答: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是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体形态所呈现出的一种全新的变化。“媒介融合”概念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广义的“媒介融合”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
3.新媒介(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研;四川大学2009年研)
答:“新媒介”或“新媒体”是一组概念的集合,是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媒介。目前来看,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网络电视等媒体形态。“新媒介”或“新媒体”也是一个通俗的说法,严谨的表述是“数字化互动式新媒体”。
4.三网融合(北大2013年研)
答:“三网融合”又称三网合一,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在网络层面上实现互联互通,在业务层面上相互渗透和交叉,在应用层面上使用统一的通信协议。其目的是通过优化现有网络配置,综合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采用全数字化连接、宽带数据交换运输、高度集成业务、简化终端接入、智能化管理与控制等方式改造多媒体信息网络,向用户提供视频、数据、语音等多媒体信息服务。
二、简答题
1.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可以划分哪几个发展阶段,各自有什么特征?(华农2010年研;北邮2008年研;北师2005年研;武汉理工2005年研)
答:根据媒介系统的进化过程,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可分为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四个阶段。
(1)口语传播时代
口语传播是人类传播的第一个阶段。口语最初只是一种将声音与周围事物或环境联系起来的简单符号,通过人类的社会实践逐渐提高了抽象能力,发展成了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口语的产生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并促进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达。口语的局限性在于它仅能用于近距离的信息传递,同时具有转瞬即逝性,不便于保存和记录。
(2)文字传播时代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传播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文字是在原始图画、记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文字的发明具有重要意义: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能够长期保存信息;文字打破了空间和距离的限制,扩大了人类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有了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文字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信息系统,它的产生加速了人类开发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3)印刷传播时代
文字出现后,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手抄传播阶段。手抄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开始掌握文字信息的复制技术,并有了批量生产意识。古登堡印刷术和印刷机的发明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现实。印刷技术的进步迎来了近代报刊的诞生,书籍和报纸等印刷媒介的普及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引起巨大变革。
(4)电子传播时代
电报、电话、广播、电视、录音、录像、计算机、卫星等电子媒介的出现和普及为人类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飞跃:电子媒介实现了时空两个领域的突破,使远距离的实时传播成为现实;电子媒介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音声和影像信息系统;计算机的诞生使人类的信息处理、记忆和传输能力在量和质两个方面都有了巨大飞跃。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
2.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关系?(武汉理工2007年研;华科2006年研)
答:媒介进化是人类传播的媒介手段日趋丰富的过程,是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性的过程。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社会发展的信息需求是媒介进化的基本动力
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史,是人类从自然赋予的传播能力出发,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动力推动下不断发现和创造新的传播媒介,不断使社会信息系统走向发达和完善的过程。
(2)传播媒介的进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①新的媒介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指出,每一个时代所使用的媒介工具都有它自身的性质,媒介的性质及它所开创的可能性,是一个社会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从而造成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的深刻改变。
②新的媒介会形成新的信息分配秩序。每一次传播媒介的进化都不可避免地造成“信息沟”或“知沟”,形成新的信息秩序,而信息秩序的变化将导致文化和社会秩序的深刻改变。比如网络媒介兴起后,掌握网络技术的人就比不掌握这一技术的人获得更多的信息,原有信息富裕阶层和信息贫困阶层的划分就会发生一定程度上的改变。
3.简述互联网传播的发展历程。(人大2010年研)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其在新闻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网络传播的发展史,需追溯互联网的发展历史。了解互联网及网络传播的发展历史,可以为网络传播的发展提供指导。
(1)互联网发展历程
①互联网的诞生:“阿帕网”创建
现在的互联网前身,是l969年问世的“阿帕网”(ARPANET)。“阿帕”(ARPA),是美国“高级研究计划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的简称。
最初的“阿帕网”,由美国西海岸的4个节点所构成,分别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斯坦福研究院(SRI)、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CSB)和犹他大学(UTAH),1969年年底,阿帕网正式投入运行。以现在的水平论,这个最早网络显得非常原始,传输速度很慢。但是,阿帕网的4个节点及其链接,却已具备网络的基本形态与功能。所以,阿帕网的诞生便成为网络传播的“创世纪”。
②互联网的改善:从军用到民用
互联网的诞生是基于冷战的背景,改善也是出于军事需求,事实上,互联网的应用最初也仅限于军队和为军方服务的高校科研机构,甚至其网络协议最终也得由军方予以推广。但随着网络自身的急速扩展,它就越来越超逾军方的管辖和国防的领域。
a.接替国防计划署管理互联网的,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利用ARPANET发展出来TCP/IP通讯协议,出资建立名为NSFNET的广域网。至此,互联网基本摆脱军方控制,逐渐成为一种便捷的“民用”媒介。
b.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商业机构开始大举介入互联网,从而进一步推动民用化趋势,其民用功能扩展到电子邮件(E-mail)、传输各种文件的“文件传输协议”(FTP)、进行远距离访问的“远程登录”(Telnet)以及满足人们实时交流欲望的各种即时聊天功能等。90年代初,General Atomics、Performance Systams International、UUnet Technologies等私营企业开始投资因特网,专门为NSFnet建立高速通信线路的Advanced Network and Service Inc。商业机构的介入充分地挖掘了因特网通讯、资料检索、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巨大潜力,从而因特网发展产生了一次新的飞跃,商业化程度日益提高。
③互联网发展新阶段:万维网与网络浏览器的普遍使用
互联网的基本平台搭建完成后,万维网(即World Wide Web——WWW,又称Web)和网络浏览器的普遍使用使它的发展又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a.万维网的新颖之处在于用字符串这样的“代码”来代替需要的信息,于是就有可能对其进行检索。用这种方式写的文件就是“超文本文件”,而写这种文件所用的特有语言则称为“超文本标识语言”。当用户指向一个链接的时候,由“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来控制网络的传输。这样,全世界所有互联网上的电脑都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给文件命名和定义地址,每一个万维网的网站也都可以有一个唯一的网络“地址”,使超文本文件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且有着良好的互动功能。
b.网络浏览器的出现,不仅使万维网最终进入不懂专门技术的寻常人家,而且也使超文本文件格式的优点得到充分发挥,比如:提供多媒体信息,即在字符信息之外,还包括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超链接功能可将不同地点的信息联系起来,并可从一个文件迅速转到另一个文件,而无需用户了解具体的过程;人性化界面加速了互联网的普及,使普通用户无须输入专业的复杂命令,就可在图形化的界面上浏览各种信息。以上三个优点将万维网用户的技术要求降到最低点,所以用户数在1994年前后出现爆炸性增长,万维网的信息也进入“信息爆炸”时期。
至此,作为一种信息处理工具的电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播媒介,网络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生态与传播生态,其中自然也对涉及社会与传播的新闻媒介产生巨大的影响。
(2)互联网与网络传播
随着人类进入“数字化生存”时代,政府、商家、教育行业、社会组织等都开始挖掘互联网的潜力,竞相在网络平台上推出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项目。对新闻传播而言,网络成为一种新兴的媒体也已是既定事实。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宣布网络为“第四媒体”,与报刊、广播和电视等媒体相提并论。
作为“第四媒体”,互联网的新闻信息以其快捷、开放、丰富等优势,在短短数年内便异军突起,迅猛扩展。互联网为新闻传播领域的新闻采编、网络管理、新闻教育、媒介融合关系等都带来了新的气象。
①新闻采编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以及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出现计算机辅助报道(Computer Aided Reporting,简称CAR)。这种新的报道方式,主要指通过在线服务进行新闻采集,借助公共或私有的数据库进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90年代以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其中蕴藏的海量信息,使网络成为记者寻找新闻线索、搜索背景资料、进行在线采访、网上联系受众的便利工具。
②网络管理
网络既给新闻采编提出许多新的课题,又使网络管理面临许多新的压力。网络专家闵大洪先生指出:“互联网不能简单等同于媒体,现在所说的‘第四媒体’、‘新媒体’、‘网络媒体’等,都仅是从网络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这一点的简洁表述,尤其是与传统大众传媒相提并论(或对比)时而言。因此,在管理上,各国通常不会将它与传统大众传媒同等对待。但随着网络传播的负面作用对社会造成危害,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认同互联网的推广与管理须求取平衡。”不言而喻,网络管理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等领域,包括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知识产权、公民隐私权、未成年人保护等内容。
③“跨媒体”
目前,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总体保持一种默契的互补关系,同时向一种“跨媒体”(mega-media)的融合方向发展。跨媒体又译“大媒体”,是由美国人凯文·曼尼提出的概念,用以描述传媒领域全面竞争的态势,即传媒业、电信业、信息(网络)业被统合为一种全新产业——大媒体。对新闻传播而言,跨媒体意味着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站的采编业务全面整合,资源共享,集中处理,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与平台,传给受众——读者、听众、观众、网民和各类数字终端的用户。这种新的模式是在近年来国际传媒大整合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并已成为国际传媒业的新潮流。跨媒体或大媒体的运作,一般在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是不同媒体之间通过收购、合并等手段,进行产权、营运、产品的整合,形成规模异常庞大的多媒体集团,开展具有规模效益的多种业务。二是同一媒体集团内部的不同媒体,发挥协同效应,使信息资源的用途多样化。
④新闻教育
对新闻传播而言,互联网的强大势头不仅限于业界,同时也波及学界。既然互联网已成为新一代记者必不可少的工具,那么新闻教育自然应该而且必须增加网络方面的内容,这涉及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具体技能,并且关乎新闻观与传播观的内在调整。
总而言之,新闻传播进入网络时代后,出现大量新情况、新问题,也给新闻工作者、媒介管理者以及教育工作者,带来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不管是热风吹雨的鼓吹,还是冷眼向洋的反思,网络新闻传播都在以不可逆转之势,轰轰烈烈向前推进。另外,在一个“网络化生存”的时代,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大融合,将成为未来新闻传播领域的一大趋势。这个经过融合的产业不仅蕴含着巨大的市场商机,而且也对新闻传播以及整个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
4.简述印刷媒介的特点。(北师2013年研)
答:印刷媒介是指将文字、图片等内容排成版、涂上油墨、印在纸页上形成的报纸、杂志、书刊等物质实体。与其他传播媒介相比,它具备以下特点:
(1)印刷媒介的优点
①就媒介本身特性而言,印刷媒介具有以下优点:
a.易保存,可重复。和电子媒介的一纵即逝相比,印刷媒介可以被保存,而且可保存的时间较长。被保存的报纸、杂志等可以被重复阅读。有剪报习惯的读者还可重复利用印刷媒介上的信息。电子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广播电视的内容可以被储存,但对储存设备要求很高,数据也很容易流失。
b.可便携,方便阅读。印刷媒介材质相对于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而言轻便,易折易放。因此,读者可将其随身携带,方便其随时阅读。
②对于受众而言,印刷媒介有以下优点:
a.自由选择权。印刷媒介由受众主动选择阅读。一般而言,报纸刊物等的发行方式是订阅与零售。读者在选择是否接触印刷媒介上自由度较高。此外,报纸、杂志等产品售价便宜,对读者的经济水平要求不高,加上种类繁多。因此,读者可以用较少的钱进行较多的选择。
b.主动阅读,有益思考。印刷媒介使用的传播手段主要为图片与文字。读者可以在报纸刊物提供的信息中主动进行选择。由于阅读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有利于读者冷静地进行深度解读与思考。
③对于媒介组织而言,印刷媒介具有以下优点:
a.印刷媒介制作成本较低。相较于广播、电视制作而言,纸质印刷成本较低。制作成本和发行成本的低廉使历史上众多有志于办报却经济不富裕的人得以实现办报的理想。
b.精确投放,更加适应分众化趋势。报纸刊物的发行方式主要是订阅与零售。受众的主动购买使报纸刊物实现了精确投放。面对传媒市场分众化趋势的加强,印刷媒介能快速地找到与建立目标消费群体,继而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c.可控性强。首先,由于印刷媒介上的传播符号主要为文字与图片,因此在制作过程中,媒介产品的内容容易被控制,以减少出错。其次,纸质媒体可以被收回。如果出现“错误”被要求收回,纸质媒介可以被较为快速地收回。而电子媒介上的内容一旦出错,传播出去后就无法收回。
(2)印刷媒介的缺点
①表现手段单一
相比于电视集声音、静动态画面、文字于一身的表现手段而言,印刷媒介能使用的手段较为单一。因此,受众接收印刷媒体信息的过程相对枯燥。
②时效性弱
尽管报纸刊物的制作成本低,但相对于电子媒介而言,其传播速度慢。这导致印刷类媒体在信息传播,尤其是新闻类信息的时效性上变弱。
③高度集中式阅读占用时间
读者在阅读报纸刊物时不能分散注意力。而电视和广播可以伴随式收看与收听。从时间利用效率角度看,印刷媒介利用效率较低。
④对受众的认知水平要求较高
a.印刷媒介上的传播符号以文字为主,图片仅是辅助性的手段。因此,报纸刊物等对读者的识字能力、理解能力等有较高的要求。在传播史上有一段时间,看报是权力阶层与贵族群体拥有的特权。
b.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主要靠听觉与视觉途径进行传播,一般的受众都具备接收信息的条件。所以,电子媒介的出现极大促进了传播的大众化。这导致在传播范围上,印刷媒介远远小于电子媒介。继而,在传播影响力方面,电子媒介大于印刷媒介。对于在同一个媒介市场上争夺受众的印刷媒体与电子媒体而言,印刷媒体显示出一定的弱势。
三、论述题
综合论述题(不得少于1500字)(清华大学2003年研)
题目:
从结绳记事到网络新闻时代
——论新闻事业的发展规律
答:示例如下:
从结绳记事到网络新闻时代
——论新闻事业的发展规律
作为有组织、有规模、有目的的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事业至今不过五百余年的历史,但新闻事业所附着的人类传播活动,却同整个人类历史一样悠远而古老。从结绳记事到网络新闻时代,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新闻事业遵循着其特定的规律不断向前发展。纵观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将其发展规律概括如下:
(1)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
新闻媒介的所有制性质,是新闻体制中的核心,决定了媒介的管理方式、运作方式以及和政府的关系。
从世界各国看,新闻媒介的所有制基本上分为三种:私营媒介、公营媒介和国营媒介。
从国家制度上看,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除中国之外的发展中国家的新闻体制各有不同的特点。世界各国新闻体制都是从各国的具体国情出发而形成的,由他们的政治、经济体制所决定的,如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媒介所有制主要为私营媒介,除中国外的部分发展中国家为国营媒介或公营媒介,而中国的媒介所有制则是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有限商业化体制,即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
此外,世界各国的新闻体制同时也受到他们的文化传统的影响。
(2)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
世界各地区的新闻事业总是随着经济实力的兴衰而兴衰。生产力水平和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这是因为:①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分工日益精细,人们对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信息需求日益迫切,这就大大刺激了新闻事业的发展;②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整个社会受教育面扩大,文化水平不断提高,这必然使读者群越来越大;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广告越来越多,新闻事业容易成为国民经济中获利丰厚的企业,这就刺激了投资和扩大再生产;④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社会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日益先进的技术手段。
新闻事业随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发展,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新闻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大小,这是新闻事业发展的一条客观规律。因此,当人们构想新闻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时,必须从生产力的实际水平出发。脱离生产力的实际水平去构想新闻事业的发展,那只能是一种空想。
(3)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了传播工具的特点
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能够同时存在,同时发展,因为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不能互相取代。而这种特点是由几种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各自所采用的媒介所决定的。每一种大众新闻传播工具,每一个新闻单位为求得发展而不被淘汰,就需要扬长避短,尽量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又一条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4)受众的多元需要促使媒体多样化
传媒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除受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外,还遵循它的自身规律。不断地适应受众的需要,这是传媒发展过程中一条起决定作用的客观规律。传媒的多样化,归根到底是为了适应各种各样受众的需要以及受众多种多样的需要;传媒的任何改革,归根到底是由传媒和读者之间的矛盾运动引起的,是传媒的需要这一客观存在作用于传媒的意识的结果。
(5)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决定新闻体裁的多样化
在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新闻的体裁和新闻的写作方法也同样经历了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新闻体裁由简到繁的发展,除受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欣赏习惯的制约外,它总是遵循大众新闻传播工具的特点,沿着更真实、更迅捷、更深刻地反映现实变动的方向发展,沿着便于读者阅读(收听、收看)、更吸引读者的方向发展。以更省的精力让读者获取更多的信息。以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使读者受到更大的影响,这是新闻事业发展的一条客观规律。
(6)新闻教育适应新闻事业而产生、发展
世界各国的新闻教育都很晚才开始,原因有多方面。新闻事业的初创时期,从业人员不多,无需教育部门成批培养。新闻事业又是一门新兴的事业,凡事总是先有术后有学,要探索其中的规律,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尚待时间。另外,新闻工作的实践性强,又和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有相通之处,新闻从业人员可以从其他学科中转过来。这样,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新闻人才没有学校培养,而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办法把经验一代代传下去,从实践中学习新闻工作的基本技能技巧。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对新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社会日趋现代化,新闻报道手段的多样化,向新闻从业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办法,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不能适应现实需要。这就必须兴办专门学校来大量训练。新闻教育正是适应新闻事业发展的这一需要而产生、发展的。这也是新闻事业发展的一条客观规律。
总之,对新闻事业发展规律的掌握,不仅有助于新闻工作者更好地开展新闻工作,还能使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预测新闻事业的发展方向,从而有效推动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