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龙《新闻评论教程》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章 新闻评论的标题与结构

1.联系实际,举例说明新闻评论标题的特点与功能。

答:新闻评论的绝大多数体裁都有标题。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新闻评论标题在拟题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就评论标题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功能而言,不同媒介、不同体裁的评论标题却基本相同。

(1)评论标题的特点

与新闻报道的标题相比,评论标题有着自己显著的特征。虽然二者的标题都是文章(或节目)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其内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但由于新闻报道以客观地记录事实为主,而新闻评论以对客观事实进行分析、议论为主,因而二者在标题的内容、形式、结构及写作(或制作)的基本要求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区别。

例如:《人民日报》曾在1990年7月13日刊登一则消息,报道了在评优活动盛行的情况下,哈尔滨市独出心裁,由该市工商局、技术监督局、消费者协会和《新晚报》联合发起组织由消费者投票评选最差商品、最差企业和最差商店的活动,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和社会关注。该消息的标题是:

哪样商品最差?最差工厂、商店是谁?(引题)

哈尔滨消费者投票评差(主题)

这则标题的主题概括了新闻事实的发生地点和主要内容,引题补充介绍了“投票评差”的对象和范围,看过标题,读者即使无暇阅读报道正文,也能对新闻事实有基本的了解。而与这一消息同时刊登的一篇短评,标题只有四个字:击一猛掌。

由此可以得出,新闻标题与评论标题存在着以下四点区别:

标题的任务不同

由于新闻与评论这两大类体裁肩负的任务不同。其标题承担的任务也有所不同:a.新闻标题以具体的新闻事实为根据,目的在于提示新闻中最主要和最值得注意的事实;b.评论标题以标明论题范围和传达作者的态度、见解为目的,即使以评论中由头或论据的主要事实为内容做题,也是为引发议论服务。

拟题的手法不同

a.新闻标题往往采用客观叙述或描写的方式,作者的态度和倾向蕴含于事实的概括与叙述之中,即使对新闻事实做出评价,一般也较为含蓄,旨在帮助受众理解新闻;b.在评论标题中,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意向往往直接表现出来,除叙述、描写等手法外,还经常采用提问、感叹、反诘、商榷等方式做题,具有较为强烈的感情色彩。

标题的结构不同

a.新闻(特别是消息)的标题结构较为复杂,一般由主题和辅题组成,辅题又包括引题和副题,主题与辅题间的配合与补充,使新闻要素在标题中得以充分传达;b.评论标题的结构比较简单,通常只有一行主题,极个别情况下才有辅题(多为副题)出现,显得一目了然。

写作的要求不同

a.作为事实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新闻标题在简炼的前提下一般较为具体,句式上也较为完整;b.评论标题则相对显得抽象,虚题较多,句式上也较为灵活,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也可以是一个词组、一个词语,甚至是一两个字,显得简洁、精炼。

(2)评论标题的功能

评论标题的功能有多种,除提示文意外,还可以起到评价、吸引、感染、强调等作用,具体表现为:

提示论题

在新闻评论的标题中,有相当一部分以提示论题范围为主要任务,在标题中明确告诉受众评论所要分析的事物或所要议论的问题。以论题的时效性、重要性、接近性吸引受众的评论,经常采用这种拟题方式。

例如,《人民日报》1982年10月18日发表的社论,题为:

回答一个问题(主题)

——翻两番为什么是能够实现的(副题)

文章采用复合式标题:主题制造了一个悬念,避免生硬与直露;副题点出论题范围,以牵动人心的问题做题,吸引人们阅读全文,从评论中寻找答案。

体现论点

以传递意见性信息为主要任务的新闻评论,在标题中直接体现中心论点是常有的做法。这种做法以鲜明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吸引受众、启迪思考,容易给人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例如,《少讲空话,多干实事》是《人民日报》在1985年5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期间刊登的一篇评论员文章(1985年5月22日),评论以邓小平同志在这次会议上发表的讲话中一句最有代表性的话为标题,体现评论的中心论点,也抓住搞好教育工作和一切工作的关键所在。《改革的胆子再大一点》(1992年2月24日)则是《人民日报》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期间发表的一篇社论,通过标题,旗帜鲜明地提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指导思想。

表明态度

利用新闻评论的标题,直接表明作者对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的态度、意愿和价值取向,是评论标题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在这类标题中,不是以见解的新鲜取胜,而是态度的鲜明见长。特别是对一些是非界限、政策界限不够分明的现象,或一些特别值得强调的问题,借助于这类标题,可以起到明辨是非、扶正祛邪的作用。

例如,对挪用、克扣、侵吞扶贫资金的现象,《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的标题是《岂容“吃贫”》(1988年2月29日);对一些地方只顾引进外来人才、忽视本地人才的做法,《人民日报·今日谈》专栏的小言论题为《切莫“赶走儿子招女婿”》(1984年7月8日);对一些香港歌星借“义演”为名收取高额出场费的现象,《中国青年报》署名评论的标题是《岂可一走了之》(1994年2月12日)。这些标题,意在表明作者的态度和意向,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肯定什么、斥责什么,通过标题明确地予以昭示,以此体现评论的鲜明导向性。

引发兴趣

评论的标题除以上三种职能外,借助于新鲜的事例、新颖的手法、新巧的角度、鲜活的语言引发受众阅读(或收听、收看)评论的兴趣,也是它的一种重要的职能。相对于新闻报道的标题,评论的标题更简捷、更概括、更抽象,这就要求其标题在制作上更加精心。

例如,《走,玩赏冰雪去!》是《黑龙江日报》1985年1月6日的社论,这篇专为首届哈尔滨冰雪节而发的评论,标题好似亲人间亲切的呼唤,又像朋友间热情的邀请,其平易、真挚的语气和独特的拟题方式,拉近与读者心理上和感情上的距离,自然而然地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2.依据新闻评论标题的基本要求,选择近期报上一篇标题有缺点的评论,指出其不足,并为之重拟标题。

答:(一)示例如下:

用公积金济私急我看行

2010年01月25日作者:洪信良

近日,广西颁布实施的《广西住房公积金业务管理规范(试行)》中规定,从2010年起,“家庭成员患重大疾病的”可以办理住房公积金的“非销户提取”,这意味着长期以来只能用于买房的住房公积金有了另一种利用方式。

我国从1992年开始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到如今此项制度已进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轨道。作为“专款专用”的住房公积金用于存储人家庭成员重大疾病的救治,则是制度人性化的体现。

现实的情况是,我国公积金的使用率只有50%~60%,大量本属于存储人私有财产的资金被闲置,不保值,不增值。当然,还有一部分公积金则被“乱动”,比如像广东湛江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主任满某挪用公积金炒股。

与其让一个省高达几百亿的公积金“不动”或“乱动”,不如让这大笔“公积”的钱为存储人的个人生命保障而“动”。家庭成员患重大疾病可领取公积金,恰恰最大程度上体现了公积金的“互助性”和“保障性”。从“互助性”来说,“公积”的目的在于集中全社会职工的力量,个人较少的钱集中后形成规模效应,暂时不买房的人支持即期买房的人。住房公积金的融通性,其核心价值在于公力救济,而一旦存储人家庭成员的生命因高昂的医疗费用而得不到保障,公力救济的价值也就荡然无存了。再从“保障性”来说,公积金的增值收益除了提取贷款风险准备金和中心的管理费用之外,可以作为城市廉租住房建设的补充资金,以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基本住房需求。但一旦面临“生命”与“住房”的二选一选题,试问,有哪一个存储人会选择“住房”呢?公积金本质上归个人所有,是私有的财产。试想,一个家庭因某一成员患了重病需要大笔的医疗费用却四处筹不到钱,而原本“应该”属于自己的一大笔公积金却无法取出来用作救命钱,这是何等悲怆的事!

用“公积金”救“私急”,我看行。

(二)评论标题分析:

标题,是以醒目的形式刊出(或播出)的、用以提示文章(或节目)内容的简短文字。新闻评论的标题以简短的文字标明议论范围、主要见解、作者意向和情感诉求。它如同评论的“眼睛”,传达其基本思想,体现其个性特征。好的评论标题,既能以“目”传神,也能以“目”传情,在让受众对评论的内容或见解一目了然的同时,一下子吸引和打动受众,使他们产生看完(或听完)整个评论的欲望;在阅读(或收听、收看)评论之后,反观评论的标题,仍感到贴切、精当,回味悠长。

《用公积金济私急我看行》这个题目十分不妥当。理由有以下两点:

(1)题文不一致,即评论的标题对论题范围的概括、对中心论点的提炼、对态度倾向的表述与评论的内容或思想不相符

虽然作者的论点是“用公积金济私急我看行”,并且全文围绕这个论点展开,但“近日,广西颁布实施的《广西住房公积金业务管理规范(试行)》中规定,从2010年起,‘家庭成员患重大疾病的’可以办理住房公积金的‘非销户提取’,这意味着长期以来只能用于买房的住房公积金有了另一种利用方式”这一叙述很明显与标题不相符,急事有很多种,“用公积金济私急中”的“急”仅指家庭成员患重大疾病,而不代表所有的急事,这是有特指的,显然作者从标题上误导了读者。

(2)标题不够有说服力

标题向我们展现了作者的论点“用公积金济私急我看行”,但不具有权威性,包括全文的论述,大多数都是作者的表述,少有政府部门、权威人士以及普通百姓的观点,使得标题和文章太单薄,不容易让读者有更深入的了解。

总之,《用公积金济私急我看行》这个题目不妥当。改成《住房公积金大可济“家庭成员重病”之急》会比较好,这样就使得题文一致,向读者传达的观点也就清晰了。

3.新闻评论的结构方式常见的有哪几种?结合实际,分析不同结构方式的特点。

答:新闻评论将引论(开头)、本论(中间、主体)与结论组合起来的结构方式有多种。大体包括以下几类:

(1)归纳式

这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先分论后结论的结构方式,即在开门见山、挑开话题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出总论点。以这种方式写作(或制作)的评论,比较符合人们思维活动的逻辑顺序。

《北京日报》1989年3月6日曾配合北京市液化气公司呼家楼供应站的先进事迹,发表了一篇评论员文章《重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之风》,文章开头先列举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听到的议论和抱怨:“这些个体真坑人!您瞧,买三斤桔子,不是缺一星半点,整整差半斤啦”;“我一个月挣的,抵不上人家演员唱一首歌挣的”等。在列举现象的基础上,文章将这些看似缘于对方方面面的不满,归结为一个不满,“即对人与人关系的扭曲——自私、冷漠的不满”,进而指出了人民群众一个强烈而真诚的企盼:企盼我国成为人际关系的一块绿洲,企盼“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之风重振。以此为基础,文章进一步分析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

文章以群众的议论引出论题,对群众的不满做出分析和归纳,又从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两个不同的层面议论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性,以此为基础得出最后的结论。这种结构方式思路贯通,逻辑清晰,结论水到渠成,比较容易为受众所接受。

(2)演绎式

这是一种从观点到材料,先结论后分析的结构方式,即先以鲜明的观点开宗明义,然后以相应的材料为论据证明论点。这种结构方式与人们日常的说理习惯相适应,对于强调评论的主旨、突出评论的中心思想有所帮助。

曾荣获第二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经济日报》述评《少数企业死不了,多数企业活不好》采用的就是这种结构方式。评论以类似电视全景画面穿插特写镜头的方式开篇,借助于形象化的手法亮明观点:

绿野,苗圃

成千上万株小苗,头碰头,肩并肩,密密麻麻挤在一起。空气,严重不足,养料,极度匮乏,眼见得小苗蔫蔫然日渐萎黄。怎么办?送气排风,施肥浇水,效果不佳,未见起色。果断间苗!把那些枝叶已经萎黄,根须已经溃烂,无法成材的病苗,毅然拔除,腾出空间。空气,清新了,养料,充足了。一株株地伸枝展叶,充满勃勃生机!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景观,给予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小苗生长发育如此,企业生存发展,不亦如此吗?

“不是不想‘死’,而是不敢‘死’啊!”文章以某市一位主管工业领导的一句话为第三部分的开头,相当引人注目。随后,文章就国营企业职工安置的两大障碍——思想障碍和生活困难逐一进行了分析,并以有关人士的见解为理论性论据,使议论有了较为可靠的支撑点。全文引用莎士比亚名剧中哈姆雷特的一句著名的台词结尾:“活着,还是死去?这可是个重大问题。”既关照题旨,又意味深长,也显得独具特色。

(3)并列式

这是一种将总论点分解为两个以上并列的分论点,然后分别进行论证的结构方式。如果说前两种是纵向展开的结构方式的话,那么这种结构方式以横向展开为主。一般来说,对内涵较为丰富的事件或问题,采用这种结构方式,有助于议论的全面与周密。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专栏曾发表艾丰的评论《名牌是民牌》,全文横向展开:

名牌是“民定”的……

名牌是“民创”的……

名牌是“民护”的……

名牌是“民享”的……

以上四个分论点既分别存在,相互间又有一定联系,只有对这四个方面都保持清醒的认识,对“名牌是民牌”的理解才称得上全面和深入,也才能在当时刚刚兴起的“名牌热”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这篇带有很强的专业特色和理论色彩的文章,由于采用了并列式结构,把一个较大的论题“拆”开来做,使得每一个分论点都能议论透彻,在条分缕析的基础上形成“合力”,使总论点更具说服力。

(4)递进式

这是一种对论题进行逐层分析,使议论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结构方式。它把每一层分析都建立在上一层分析的基础之上,既是上一层意思的补充,又是上一层意思的深化。通过逐层分析,帮助受众对事物或问题的实质有更为深入的认识。

《中国青年报·畅言集》专栏刊登了一篇署名江汉的评论,题为《买路钱种种》,针砭一些手中握有某种权力的部门和个人以权谋私、雁过拔毛的不正之风。该文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一开始并未点破题旨,而是从儿时在农村看人出殡撒纸钱引出话题,从而得知要“买路钱”的事阴间有,接着作者又从长大后读《水浒》说起,才知要“买路钱”之事阳间也有。

这篇评论思路清晰,议论透彻,在从阴间到阳间、从古代到现代、从表现到危害、从分析到建议的过渡中,使评论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这种递进式结构不仅为环环相扣的逻辑推理提供了可能,也顺应了受众的认识规律和思维过程,更切合人们的接受心理。

古人说:“文无定法”。评论的结构方式也不止以上四种,应根据评论内容的需要,以便于分析议论、利于增强传播效果为基本出发点,灵活运用评论的结构方式及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