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62新闻与传播业务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1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62新闻与传播业务考研真题(A卷)及详解

清华大学

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862新闻与传播业务(A卷)

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述评“华尔街日报体”。

2.述评匿名信息源的使用及其规范。

二、采写题(共45分)

1.假设你是《光明日报》记者,拟对“发现曹操墓”事件予以报道,请写明你选择的4位采访对象(有明确的身份说明即可,可不具体到姓名),并针对每位采访对象分别设计2个问题。(20分)

2.根据以下新闻发布会的文字直播,以新华社记者“纪哲”的名义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新闻通稿。(25分)

2008年3月17日上午10点,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请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介绍拉萨发生的打、砸、抢、烧事件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关心的问题,国新办新闻局局长郭卫民主持本场发布会。

2008-03-17 10:00:00

西藏自治区主席巴平措: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

我正在北京参加“两会”,但是,知道大家都非常关心近日在拉萨发生打、砸、抢、烧事件。因此,我借此机会,向大家介绍一下这起事件的有关情况。

2008-03-17  10:03:45

西藏自治区主席巴平措:

3月14日,拉萨市区发生了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这是由达赖集团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煽动,境内外“藏独”分裂势力相互勾结制造的。3月14上午11时许,一些僧人在小昭寺用石头攻击执勤民警,随后,一些暴徒开始从八廓街聚集,呼喊分裂国家的口号,大肆进行打砸抢烧活动,事态迅速蔓延,不法分子对拉萨市区主要路段的临街铺面、中小学校、医院、银行、主要电力和通讯设施、新闻单位实施打砸抢烧,焚烧过往车辆,追打过路群众,冲击商场,电信营业网点和政府机关,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使当地的社会秩序受到了严重破坏。

2008-03-17  10:11:06

西藏自治区主席巴平措:

追溯这一事件的发生,实际上在3月10日就已有一些不法分子非法聚集闹事。这些不法分子不听公安干警劝阻,呼喊“藏独”口号,冲撞、谩骂并用棍棒、石块、匕首暴力攻击执勤民警。

2008-03-17  10:14:45

西藏自治区主席巴平措:

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在这次拉萨发生的打砸抢烧暴力事件中,暴徒共砸烂、烧毁车辆56辆,烧死或砍死无辜群众13人,有数十名执勤公安民警受伤,其中重伤4人;有61名武警受伤,其中重伤6人。暴徒纵火300余处,焚烧民宅、店铺214间。

2008-03-17  10:16:36

西藏自治区主席巴平措:

暴徒重点在拉萨八廓街、林廓北路、色拉路、纳金路、二环路、北京中路等地段多处实施打砸抢烧。遭打、砸、抢、烧的有拉萨市二中、海城小学、冲赛康商场、中国银行西藏分行北京东路支行、电信移动营业网点,以及新华社西藏分社、西藏日报社等新闻单位和一些政府机构。

2008-03-17  10:18:21

西藏自治区主席巴平措:

在这次打砸抢烧事件中,暴徒使用的手段极其残忍,令人发指,比如,有1名无辜群众被暴徒浇上汽油活活烧死,有1名执勤武警被暴徒打晕之后又被用刀子在臀部剜出拳头大的一块肉。

2008-03-17  10:21:54

西藏自治区主席巴平措:

“对拉萨发生的这一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西藏各族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和严厉谴责。西藏自治区迅速组织公安、武警和其他有关方面,扑灭着火点,救治受伤人员,并加强了对学校、医院、银行和政府机关的安全保卫,依法打击打砸抢烧暴力犯罪活动。”

2008-03-17  10:23:27

西藏自治区主席巴平措:

我们“采取这些措施,就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国家法制,维护西藏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目前,拉萨局势已经趋于平静,社会秩序恢复了稳定。”

2008-03-17  10:24:25

西藏自治区主席巴平措:

“我感到愤慨的是,达赖集团和西方国家的一些人士,把暴徒的打砸抢烧行为说成是 “和平示威”,把依法处置这一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秩序说成是“镇压和平示威”,真是颠倒黑白,岂有此理,世界上有哪个民主法制国家能容忍这种暴行?

2008-03-17  10:26:45

西藏自治区主席巴平措:

最后,我要强调,西藏各族人民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任何破坏西藏稳定、制造分裂的图谋都是不得人心的,是注定要失败的。我相信,在中央的领导下,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完全有能力维护西藏社会稳定,维护法律秩序,维护西藏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

2008-03-17  10:28:46

  (资源来源: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

三、编辑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请就以下消息为上海《文汇报》及其新闻分别制作一个新闻标题

本报纽约6月6日专电(或“XX网纽约6月6日电”)美东时间6月5日下午4时,患有10年老年性痴呆症的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加利福尼亚州家中病逝,享年93岁。据里根办公室透露,里根去世时,与他结合52年的夫人南希和他们的两个孩子都守候在床前。美国白宫和国会已降半旗致哀,正在欧洲访问的美国总统布什、美国前总统福特、老布什及克林顿夫妇在获知里根病逝的消息后,相继发表书面声明表示哀悼。

布什在声明中称里根的逝世是“美国的悲痛一刻”,称赞里根“由信念而生自信,由个性而生力量,由谦虚而生优雅,由智慧而生幽默”。美国媒体注意到,当布什说到“他总是告诉我们,美国最美好的日子还在后头”时语带哽咽,热泪盈眶。

美国媒体披露,里根弥留之际,夫人南希和他们的两个孩子——儿子小里根、女儿帕蒂·戴维斯都守候在床前。据悉,里根的家人及朋友已开始安排里根的葬礼。

在离开白宫5年后,美国第40任总统里根曾在1994年11月当众宣布,他已被诊断出患有早期老年痴呆症,并坦然表示他已开始“夕阳西下的人生旅程”。打那以后,里根就从未在公开场合露过面,夫人南希则一直在他身边悉心照料。

目击者称,载有里根遗体的灵柩被一面美国国旗覆盖,在警车护送下运往位于圣莫尼卡的灵堂暂时安放,沿途有数百民众高举美国国旗向这位前总统作最后的致意。据悉,里根的遗体将先被送往里根图书馆和位于加州硅谷的博物馆,待追悼会安排妥当后再运往华盛顿。里根的追悼会预计将于下周五在华盛顿的国家大教堂举行,随后,里根的遗体将被送回加州,永久安葬在里根图书馆。

里根在1981年至1989年间担任两届美国总统。他是美国历来当选时年纪最大的总统,也是历来在任时年纪最大的总统,他卸任时已满80岁。他也是历来最长寿的美国总统。

(来源:上海《文汇报》2004年6月7日)

2.根据报纸编辑学的有关知识,评价2010年9月23日《人民日报》一版的版面。

(1)这个版面属于A、B、C中的何种版式?A.垂直式版式、水平式版式、平直混合式版式;B.综合式版式、重点式版式、集中式版式;C.穿插式版式、模块式版式、垂直式版式(ABC每一小题内只允许选一个答案,多选计0分,请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2)具体说明头条是“头条下”(左半版的框线内部分)是使用何种稿件配置和布局结构的方式来显示稿件关系的。

(3)从版面美化和规范的角度,谈谈你对这个版面的看法。

见下图

注:该报头与所有照片除彩色外,其余文字,线条均为黑色。

四、请结合下列事实,撰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新闻评论。

附材料:

新华报业网讯  两热心市民走在路上同时发现了地上有一沓钞票,可最终两人由于担心被失主“敲诈”,都没有敢把钱捡起来,在雨中苦等失主一小时,依然没有等来失主后,两市民选择了报警。让警方更为尴尬的是,当他们将钱带回后,在两天时间内,竟然接到近20人打电话冒充失主来认领。昨天,真正的失主从国外归来,赶到南京建邺区公安分局特巡警大队,将这笔万元巨款领走。

据介绍,12月8日下午2点50分,江苏移动公司的员工顾宇玮沿着汉中门大街由西向东方向步行,走到金榜集团门口人行道上时,发现脚底下有一沓百元大钞。几乎同时,南京审计学院商务系大二学生祖鹏也发现了地上的钱。

两人看到钱后,并没有将钱捡起来,“他们当时害怕将钱捡起来后,遭到失主来‘敲诈’说数目不对惹麻烦,就在雨中等了近一个小时。”建邺特巡警大队大队长韩冰说,但一个小时过去了,并没有人过来认领,两人最终商量还是打110报警,让警方解决。“我们到现场后,看到两位小伙子正守候在事发现场,一沓百元大钞仍躺在他们的脚边,钞票是用橡皮筋捆扎着的,已经被雨水打湿。我们过去后先对遗落的现金进行拍照取证后,在群众监督下,才拿起了地上的这沓钞票,经过我们两位民警分别清点一遍后,确定丢在路面上的现金是11000元左右。”随即民警将两名小伙子带回派出所做进一步调查并开始积极寻找失主。

两天引来20个失主

“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导致这段时间以来,这笔钱冒出了不少失主,都称钱是他们丢的。”韩冰表示,由于当时这笔钱是用橡皮筋捆的,丢时的地点和清点后的数额被不少人所知,这些重要细节都成了“失主”称钱是自己丢的理由。

“这钱肯定是我的,我9月份去珠江路 丢了10000多元,没想到现在居然被你们找到了。”12月9日,年近6旬的王某跑到建邺分局特巡警大队,韩冰听王某丢钱的地点及时间后,觉得这笔钱并非是他的,就告诉他失主应该是在汉中门大街附近丢的,但这位大爷还是很不甘心,称钱肯定是他的。“可能他确实丢钱了,不过经过我们的判断,这钱并非是他的。”韩冰说。

刚接完王某的电话,宿迁刘某又来电话称,“这钱是我侄子丢的,他偷了家里的几万块钱离家出走了,现在说不定在南京,这钱肯定是他偷的。”韩冰表示,由于这件事不仅南京知道,现在都传到外地了,只要丢钱的人都找过来了,看看是不是自己丢的,不过也有并非丢钱的。

“那天我们还接到电话,电话中那人称自己是刚从汉中门大街附近银行取钱出来,哪知道到家后发现钱没有了,他所阐述的情况确实很像这钱是他丢的,他还坚称自己就是丢了11000元,后来我们就让他带着有效证件来大队一趟,并告诉他如果冒领就要负法律责任,哪知道他听完就将电话挂了。”韩冰说,这两天来,电话或亲自前往特巡警大队来认领的群众近20名,不过真正失主还是没有出现。

警察寻求证据甄别真正主人

12月10日下午,市民张某打电话到特巡警大队,称自己8日下午去汉中门大街银行存钱的,准备去国外出差,但由于当时一直在打电话,有点漫不经心,后来办完业务回单位的路上,发现上衣内侧的口袋里准备存入银行的11200元钱丢了。“刚开始我以为是在银行丢了,可是去银行找过发现没有,就回去了,也不知道现在这钱是不是我的。”韩冰说,之前他们对外公布时,都说是11000元,故意隐藏了200元,张某能说出准确数字,让他们感觉可能张某真的是失主。

民警做好张某的详细口述后,立即前往银行调取当天的监控资料,录像显示张某当天确实是在银行办理过业务,“办理过业务并不能确定钱就是他丢的,后来我们又走访了银行的工作人员进行了解。”据一位银行工作人员回忆,当时张某是来存钱的,不过存完钱离开后,又回来过,“当时他问我,有没有看到一沓钱,估计他在哪丢了。”

随后,民警根据张某口述、银行监控和银行工作人员的证词等证据材料,经过三天的详细分析、对比,在十余个重要细节上都相吻合,最终确定张某就是这笔钱的失主,并迅速联系张某。

失主昨现身领回遗失巨款

昨日,张某刚刚从国外出差回国不久,就来到了特巡警大队,“我真没有想到这笔钱居然还能回来,如果丢的是钱包我可能就会报警了,里面毕竟有证件,可是一沓钱丢了,也没什么证据,我都没抱任何希望。”张某说,原来在丢钱的当天,他就告诉了他一个朋友,没想到那朋友在上网的时候,qq新闻弹出了这则消息,于是张某的朋友就将这事告诉了他。

张某一听这事,觉得这钱太像他丢的了,不管是从钱数还是捆扎的方式,地点也是在银行附近,于是就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给建邺分局特巡警大队打了电话,“当时我们对外称是11000元,来认领的都说是11000元,只有张某说的是11200元。”韩冰说。

张某刚从国外回来就看到自己失而复得的11200元元,连声说,“真没想到,这钱还能回来……”张某在领回丢失的11200元后,抽出数张称要感谢两位小伙子,却遭到了他们的拒绝。

据当时在现场的顾某说,自己不敢捡钱是因为,前段时间看到过一个老太捡了1700元还失主,但却被失主告上法庭,声称掉了8200元钱的报道,“万一当时我和祖某将钱捡起来,清点钱后失主找来称不止掉这么多钱怎么办啊,那到时候我们就麻烦了。”顾某、祖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因此两人就选择了在雨中边等失主边等警察。

参考答案:

清华大学

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862新闻与传播业务(A卷)

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述评“华尔街日报体”。

答:(1)“华尔街日报体”是指美国《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主要适用于非事件类题材的叙述。其基本特征是,首先以一个具体的事例开头,然后再自然过渡,进入新闻主体部分,接下来将所要传递的新闻大主题、大背景和盘托出,集中力量深化主题,结尾再呼应开头,回归到开头的人物身上,进行主题升华,意味深长。这种写法从小处落笔、向大处扩展,感性、生动,符合读者认识事物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颇受读者青睐。

(2)“华尔街日报体”结构:第一部分,人性化的开头,即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第二部分,过渡,即从人物与新闻主题的交叉点切入,将真正的新闻内容推到读者眼前;第三部分,展开,即集中而有层次地阐述新闻主题;第四部分,回归人物,即重新将人物引入新闻,交代此人与新闻主题的深层关系。也可总结为DEE:Description描写、Explanation 解释、 Evaluation评价。

(3)华尔街日报体的特点

故事化。“华尔街日报体”借鉴了文学写作中的故事描绘手法,把枯燥、干瘪、索然无味的硬新闻变得生动活泼、通俗有趣。故事性增强了新闻的趣味性、可读性。一般在文章的开头展示涉及到的典型人物或故事,通过气氛的渲染,将读者带入新闻,使其如临其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人文关怀。“华体”叙述路径客观上要求寻找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个案,强调人物故事,个案命运的重要性。任何一则报道,总要涉及和影响或将影响一些人,体现了报纸的人文关怀。人是构成新闻事件的主体。新闻报道说到底,是报道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的变化。个人和人的生活对读者来说,具有心理上的高度接近性。新闻报道里有了人,有了他们的动作、语言和与感情,生活状态的报道,很容易唤起读者的兴趣。

贴近性。新闻价值学说中的“接近性原理”,是指要寻找所报道的事实与读者在时间、地点、心理或者利益上的接近点。接近的因素越强,读者阅读的愿望也就越大。从读者关切点上找角度,回答读者普遍关心的问题,解答读者想知而未知的问题,这就是最佳的新闻角度。贴近性越高,读者对这一消息的关心程度、注意和兴趣就越大。以普通人的视角来写作,透过普通人这个点来深化有主题的面,一方面赋予了人情味,另一方面又突出了贴近性,极易使读者产生共鸣。

强大的信息释放功能。“华尔街日报体”个性化的开头可以为记者节省大量笔墨,同时受众可以在轻松的阅读状态中获得丰富的信息。

(4)“华尔街日报体”的局限。常见的缺陷有故事的真实性问题、新闻的严肃性问题。但总的来说,“华尔街日报体”与 “三贴近”报道原则切合一致,丰富和改进了新闻写作的结构模式。

2.述评匿名信息源的使用及其规范。

答:(1)“匿名消息源”:即指考虑自身安全或新闻的敏感等因素而不愿意自己的身份公之于众,要求记者在报道中不要提及其名或所在单位的新闻线索或者事实的提供者。匿名消息源在报道中往往以“据消息灵通人士说”,“据专家说”,“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业内人士透露”等等形式体现。

(2)消息源要求匿名的几种情况:一、所提供信息为背景信息,即记者可引用该信息的大体意思,但是不可直接引用,而且不可透露提供消息者的姓名。二、所提供信息为深度背景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该信息的大体意思可以出现在新闻中,而记者不可透露该信息是来自于任何消息来源。三、所提供信息不可引用。即该信息只可用于记者自己对某一事件的理解,完全不可引用。

(3)对消息源进行匿名处理引发的新闻真实性与对个人的保护之间的矛盾。

新闻记者采写新闻离不开消息来源。新闻记者不可能是每一新闻事件的目击者,其写作的大量素材都来自于他人的提供。一般要求匿名的信源是新闻事件的参与者、知晓真相者、利益相关者等关键人物。因此,对于新闻事件的真相报道而言,匿名消息源非常重要。

隐藏信源真实身份信息引发的矛盾。如果答应消息源的要求,就意味着发表的消息没有出处,这会降低新闻的可信度;如果放弃消息源提供的信息,则有可能失去重要新闻信息,影响整体的新闻报道。从社会道德与职业道德上而言,记者必须尊重信源的合理合法要求。但从严格的专业主义角度出发,对信源的说明是新闻真实性的要求。此外,在一些涉及法律事件的新闻中,记者对新闻来源的保护可能会妨碍法律的执行。

(4)对匿名消息源的相关处理方法与规定

规定使用匿名消息源的具体情境。美国的媒体在这方面有较为严格的规定。如,美联社要求“当有必要保护消息来源的秘密时,其原因应该得到解释。”《纽约时报》要求“只有在不使用匿名消息来源就无法刊发其认为有新闻价值和可靠的消息之情况下,才允许使用匿名消息来源……一些涉及犯罪审判、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报道,记者经授权方可使用匿名消息来源。” 《华盛顿邮报》要求“保证尽一切可能披露所有消息来源。”“记者必须将隐瞒消息来源身份的理由公之于众,并将这些理由在报道中说明。”

新闻职业伦理规定:答应了消息源匿名的要求后必须遵守诺言。美国各媒体在这一道德法律问题上,都有类似的规定:即一旦记者对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源作出承诺,就要保守这一承诺,保护消息来源。如,《华盛顿邮报》规定“当同意保护消息来源的身份时,将不会使其身份被本报以外的任何人获知。”

如何弥补消息源的隐藏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纽约时报》作出详细规定:“在交待消息来源时……应努力简洁地表述记者与消息来源达成了何种谅解,尤其当记者可以弄清消息来源匿名原因时,要避免使用‘消息来源坚持匿名’之类的机械语句。”

减少对匿名消息源的信息依赖。首先,记者需了解消息源是否有坚定的匿名要求。如果有,则根据其对新闻事实的重要性而定,适当对信源进行选择。第二,力求以多信源的方式报道新闻。增加信源,建立多方位的信息网络,减少对单一信源的依赖。第三,对单一匿名信源提供的新闻进行多方求证,发布前进行核实,建立核实机制,确保消息的可靠性和记者写作的真实性。不能够因其重要性和时效性而急于见报,抛弃新闻的真实性。

二、采写题(共45分)

1.假设你是《光明日报》记者,拟对“发现曹操墓”事件予以报道,请写明你选择的4位采访对象(有明确的身份说明即可,可不具体到姓名),并针对每位采访对象分别设计2个问题。(20分)

答:(1)第一个发现曹操墓的人。

问题一:当时在何种情况下,通过何种方式发现?

问题二:发现后,第一时间通知什么人,进行了怎样的处理?

(2)当地文化部门主管文物保护工作的一名行政人员。

问题一:您觉得曹操墓的发现对本地区的文物保护工作有什么影响?

问题二:曹操墓日后的保护和开发以及管理等工作将如何开展?

(3)一位考古专家。

问题一:墓中文物是否保存完整,有无因自然人为等原因的损坏?

问题二:在类似墓穴的出土挖掘过程中常见几种问题,曹操墓是否出现类似问题,应该怎么予以保护?

(4)一位研究曹操生平的历史学家,主要是作曹操身世的背景知识链接。

问题一:曹操的简要生平事迹,生活年代问题。

问题二:关于曹操死于何时何地的史料记载。

2.根据以下新闻发布会的文字直播,以新华社记者“纪哲”的名义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新闻通稿。(25分)

2008年3月17日上午10点,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请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介绍拉萨发生的打、砸、抢、烧事件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关心的问题,国新办新闻局局长郭卫民主持本场发布会。

2008-03-17 10:00:00

西藏自治区主席巴平措: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

我正在北京参加“两会”,但是,知道大家都非常关心近日在拉萨发生打、砸、抢、烧事件。因此,我借此机会,向大家介绍一下这起事件的有关情况。

2008-03-17  10:03:45

西藏自治区主席巴平措:

3月14日,拉萨市区发生了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这是由达赖集团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煽动,境内外“藏独”分裂势力相互勾结制造的。3月14上午11时许,一些僧人在小昭寺用石头攻击执勤民警,随后,一些暴徒开始从八廓街聚集,呼喊分裂国家的口号,大肆进行打砸抢烧活动,事态迅速蔓延,不法分子对拉萨市区主要路段的临街铺面、中小学校、医院、银行、主要电力和通讯设施、新闻单位实施打砸抢烧,焚烧过往车辆,追打过路群众,冲击商场,电信营业网点和政府机关,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使当地的社会秩序受到了严重破坏。

2008-03-17  10:11:06

西藏自治区主席巴平措:

追溯这一事件的发生,实际上在3月10日就已有一些不法分子非法聚集闹事。这些不法分子不听公安干警劝阻,呼喊“藏独”口号,冲撞、谩骂并用棍棒、石块、匕首暴力攻击执勤民警。

2008-03-17  10:14:45

西藏自治区主席巴平措:

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在这次拉萨发生的打砸抢烧暴力事件中,暴徒共砸烂、烧毁车辆56辆,烧死或砍死无辜群众13人,有数十名执勤公安民警受伤,其中重伤4人;有61名武警受伤,其中重伤6人。暴徒纵火300余处,焚烧民宅、店铺214间。

2008-03-17  10:16:36

西藏自治区主席巴平措:

暴徒重点在拉萨八廓街、林廓北路、色拉路、纳金路、二环路、北京中路等地段多处实施打砸抢烧。遭打、砸、抢、烧的有拉萨市二中、海城小学、冲赛康商场、中国银行西藏分行北京东路支行、电信移动营业网点,以及新华社西藏分社、西藏日报社等新闻单位和一些政府机构。

2008-03-17  10:18:21

西藏自治区主席巴平措:

在这次打砸抢烧事件中,暴徒使用的手段极其残忍,令人发指,比如,有1名无辜群众被暴徒浇上汽油活活烧死,有1名执勤武警被暴徒打晕之后又被用刀子在臀部剜出拳头大的一块肉。

2008-03-17  10:21:54

西藏自治区主席巴平措:

“对拉萨发生的这一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西藏各族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和严厉谴责。西藏自治区迅速组织公安、武警和其他有关方面,扑灭着火点,救治受伤人员,并加强了对学校、医院、银行和政府机关的安全保卫,依法打击打砸抢烧暴力犯罪活动。”

2008-03-17  10:23:27

西藏自治区主席巴平措:

我们“采取这些措施,就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国家法制,维护西藏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目前,拉萨局势已经趋于平静,社会秩序恢复了稳定。”

2008-03-17  10:24:25

西藏自治区主席巴平措:

“我感到愤慨的是,达赖集团和西方国家的一些人士,把暴徒的打砸抢烧行为说成是 “和平示威”,把依法处置这一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秩序说成是“镇压和平示威”,真是颠倒黑白,岂有此理,世界上有哪个民主法制国家能容忍这种暴行?

2008-03-17  10:26:45

西藏自治区主席巴平措:

最后,我要强调,西藏各族人民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任何破坏西藏稳定、制造分裂的图谋都是不得人心的,是注定要失败的。我相信,在中央的领导下,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完全有能力维护西藏社会稳定,维护法律秩序,维护西藏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

2008-03-17  10:28:46

   (资源来源: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

答:示例如下:

“3·14”事件造成13人死亡,目前拉萨秩序已恢复稳定

新华社北京3月17日电(记者纪哲)上午10点,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拉萨3月14日发生的打砸抢烧事件有关情况。西藏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介绍说,在事件中,犯罪分子烧死或砍死无辜群众13人,数十名执勤公安民警受伤,61名武警受伤。此外,事件造成214间民宅、店铺被焚烧。西藏自治区政府已组织公安、武警和其他有关方面进行救治和保卫。“目前,拉萨局势已经趋于平静,社会秩序恢复了稳定。”

3月14上午11时许,一些僧人在小昭寺用石头攻击执勤民警。随后,一些不法分子从八廓街聚集,呼喊“分裂国家”的口号,大肆进行打砸抢烧活动,事态迅速蔓延。不法分子对拉萨市区主要路段的临街铺面、中小学校、医院、银行、主要电力和通讯设施、新闻单位等实施打砸抢烧,焚烧过往车辆,追打过路群众,冲击商场、电信营业网点和政府机关。他们的暴行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使当地的社会秩序受到了严重破坏。过程中,暴徒使用的手段极其残忍。一名无辜群众被浇上汽油活活烧死。还有一名执勤武警被暴徒打晕之后,又被用刀子在臀部剜出拳头大的一块肉。向巴平措说:“对拉萨发生的这一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西藏各族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和严厉谴责。”

据向巴平措介绍,“3·14”事件由达赖集团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煽动,境内外“藏独”分裂势力相互勾结制造的。但是,达赖集团和一些西方人士却颠倒黑白:把暴徒的打砸抢烧行为说成“和平示威”,把依法处置这一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秩序说成是“镇压和平示威”。最后,向巴平措强调:“西藏各族人民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任何破坏西藏稳定、制造分裂的图谋都是不得人心的,是注定要失败的。”

三、编辑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请就以下消息为上海《文汇报》及其新闻分别制作一个新闻标题

本报纽约6月6日专电(或“XX网纽约6月6日电”) 美东时间6月5日下午4时,患有10年老年性痴呆症的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加利福尼亚州家中病逝,享年93岁。据里根办公室透露,里根去世时,与他结合52年的夫人南希和他们的两个孩子都守候在床前。美国白宫和国会已降半旗致哀,正在欧洲访问的美国总统布什、美国前总统福特、老布什及克林顿夫妇在获知里根病逝的消息后,相继发表书面声明表示哀悼。

布什在声明中称里根的逝世是“美国的悲痛一刻”,称赞里根“由信念而生自信,由个性而生力量,由谦虚而生优雅,由智慧而生幽默”。美国媒体注意到,当布什说到“他总是告诉我们,美国最美好的日子还在后头”时语带哽咽,热泪盈眶。

美国媒体披露,里根弥留之际,夫人南希和他们的两个孩子——儿子小里根、女儿帕蒂·戴维斯都守候在床前。据悉,里根的家人及朋友已开始安排里根的葬礼。

在离开白宫5年后,美国第40任总统里根曾在1994年11月当众宣布,他已被诊断出患有早期老年痴呆症,并坦然表示他已开始“夕阳西下的人生旅程”。打那以后,里根就从未在公开场合露过面,夫人南希则一直在他身边悉心照料。

目击者称,载有里根遗体的灵柩被一面美国国旗覆盖,在警车护送下运往位于圣莫尼卡的灵堂暂时安放,沿途有数百民众高举美国国旗向这位前总统作最后的致意。据悉,里根的遗体将先被送往里根图书馆和位于加州硅谷的博物馆,待追悼会安排妥当后再运往华盛顿。里根的追悼会预计将于下周五在华盛顿的国家大教堂举行,随后,里根的遗体将被送回加州,永久安葬在里根图书馆。

里根在1981年至1989年间担任两届美国总统。他是美国历来当选时年纪最大的总统,也是历来在任时年纪最大的总统,他卸任时已满80岁。他也是历来最长寿的美国总统。

    (来源:上海《文汇报》2004年6月7日)

答:新闻标题为:“美国的悲痛一刻”——美国前总统里根昨日去世

2.根据报纸编辑学的有关知识,评价2010年9月23日《人民日报》一版的版面。

(1)这个版面属于A、B、C中的何种版式?A.垂直式版式、水平式版式、平直混合式版式;B.综合式版式、重点式版式、集中式版式;C.穿插式版式、模块式版式、垂直式版式(ABC每一小题内只允许选一个答案,多选计0分,请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答:水平式版式、综合式版式、模块式版式。

(2)具体说明头条是“头条下”(左半版的框线内部分)是使用何种稿件配置和布局结构的方式来显示稿件关系的。

答:采用的是“同题集中”的稿件配置方法。将内容有关联的消息放在同一个主题下。将《重庆开展心连心慰问活动》、《本溪玉树师生欢度中秋》和《呼和浩特市民“低碳”过节》三篇消息同时放在《神州庆佳节 和谐进万家——全国各地开展“我们的节日 中秋”主题活动》之下,是“同题集中”的稿件配置方法。

布局结构上,从技术层面分析,该部分题文关系明确,题对文具有明确的统领关系,阅读省力,即看到标题后,能便捷地去阅读正文,而毋需视线作过长的或反向的移动,易读性很强。从意义层面上讲,主次分明,层次感强,稿件的组合也非常恰当,整体感觉清晰明确,主题突出。

(3)从版面美化和规范的角度,谈谈你对这个版面的看法。

见下图

注:该报头与所有照片除彩色外,其余文字,线条均为黑色。

答:整个版面整洁大方,条理清晰,布局严谨,通过稿件组合的方式,将相同题材的稿件组合在一起,优化了版面空间,主体突出,详略得当;

在图片使用上,主图清新活泼,很有感染力。配图属于常规新闻图片,散于版面,保持整个版面在图片上的平衡有序;

在稿件安排上,该版多采用平行并列的方式排版。作为《人民日报》的头版,体现出一种工整清晰的版面特征。

四、请结合下列事实,撰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新闻评论。

新华报业网讯  两热心市民走在路上同时发现了地上有一沓钞票,可最终两人由于担心被失主“敲诈”,都没有敢把钱捡起来,在雨中苦等失主一小时,依然没有等来失主后,两市民选择了报警。让警方更为尴尬的是,当他们将钱带回后,在两天时间内,竟然接到近20人打电话冒充失主来认领。昨天,真正的失主从国外归来,赶到南京建邺区公安分局特巡警大队,将这笔万元巨款领走。

据介绍,12月8日下午2点50分,江苏移动公司的员工顾宇玮沿着汉中门大街由西向东方向步行,走到金榜集团门口人行道上时,发现脚底下有一沓百元大钞。几乎同时,南京审计学院商务系大二学生祖鹏也发现了地上的钱。

两人看到钱后,并没有将钱捡起来,“他们当时害怕将钱捡起来后,遭到失主来‘敲诈’说数目不对惹麻烦,就在雨中等了近一个小时。”建邺特巡警大队大队长韩冰说,但一个小时过去了,并没有人过来认领,两人最终商量还是打110报警,让警方解决。“我们到现场后,看到两位小伙子正守候在事发现场,一沓百元大钞仍躺在他们的脚边,钞票是用橡皮筋捆扎着的,已经被雨水打湿。我们过去后先对遗落的现金进行拍照取证后,在群众监督下,才拿起了地上的这沓钞票,经过我们两位民警分别清点一遍后,确定丢在路面上的现金是11000元左右。”随即民警将两名小伙子带回派出所做进一步调查并开始积极寻找失主。

两天引来20个失主

“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导致这段时间以来,这笔钱冒出了不少失主,都称钱是他们丢的。”韩冰表示,由于当时这笔钱是用橡皮筋捆的,丢时的地点和清点后的数额被不少人所知,这些重要细节都成了“失主”称钱是自己丢的理由。

“这钱肯定是我的,我9月份去珠江路 丢了10000多元,没想到现在居然被你们找到了。”12月9日,年近6旬的王某跑到建邺分局特巡警大队,韩冰听王某丢钱的地点及时间后,觉得这笔钱并非是他的,就告诉他失主应该是在汉中门大街附近丢的,但这位大爷还是很不甘心,称钱肯定是他的。“可能他确实丢钱了,不过经过我们的判断,这钱并非是他的。”韩冰说。

刚接完王某的电话,宿迁刘某又来电话称,“这钱是我侄子丢的,他偷了家里的几万块钱离家出走了,现在说不定在南京,这钱肯定是他偷的。”韩冰表示,由于这件事不仅南京知道,现在都传到外地了,只要丢钱的人都找过来了,看看是不是自己丢的,不过也有并非丢钱的。

“那天我们还接到电话,电话中那人称自己是刚从汉中门大街附近银行取钱出来,哪知道到家后发现钱没有了,他所阐述的情况确实很像这钱是他丢的,他还坚称自己就是丢了11000元,后来我们就让他带着有效证件来大队一趟,并告诉他如果冒领就要负法律责任,哪知道他听完就将电话挂了。”韩冰说,这两天来,电话或亲自前往特巡警大队来认领的群众近20名,不过真正失主还是没有出现。

警察寻求证据甄别真正主人

12月10日下午,市民张某打电话到特巡警大队,称自己8日下午去汉中门大街银行存钱的,准备去国外出差,但由于当时一直在打电话,有点漫不经心,后来办完业务回单位的路上,发现上衣内侧的口袋里准备存入银行的11200元钱丢了。“刚开始我以为是在银行丢了,可是去银行找过发现没有,就回去了,也不知道现在这钱是不是我的。”韩冰说,之前他们对外公布时,都说是11000元,故意隐藏了200元,张某能说出准确数字,让他们感觉可能张某真的是失主。

民警做好张某的详细口述后,立即前往银行调取当天的监控资料,录像显示张某当天确实是在银行办理过业务,“办理过业务并不能确定钱就是他丢的,后来我们又走访了银行的工作人员进行了解。”据一位银行工作人员回忆,当时张某是来存钱的,不过存完钱离开后,又回来过,“当时他问我,有没有看到一沓钱,估计他在哪丢了。”

随后,民警根据张某口述、银行监控和银行工作人员的证词等证据材料,经过三天的详细分析、对比,在十余个重要细节上都相吻合,最终确定张某就是这笔钱的失主,并迅速联系张某。

失主昨现身领回遗失巨款

昨日,张某刚刚从国外出差回国不久,就来到了特巡警大队,“我真没有想到这笔钱居然还能回来,如果丢的是钱包我可能就会报警了,里面毕竟有证件,可是一沓钱丢了,也没什么证据,我都没抱任何希望。”张某说,原来在丢钱的当天,他就告诉了他一个朋友,没想到那朋友在上网的时候,qq新闻弹出了这则消息,于是张某的朋友就将这事告诉了他。

张某一听这事,觉得这钱太像他丢的了,不管是从钱数还是捆扎的方式,地点也是在银行附近,于是就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给建邺分局特巡警大队打了电话,“当时我们对外称是11000元,来认领的都说是11000元,只有张某说的是11200元。”韩冰说。

张某刚从国外回来就看到自己失而复得的11200元元,连声说,“真没想到,这钱还能回来……”张某在领回丢失的11200元后,抽出数张称要感谢两位小伙子,却遭到了他们的拒绝。

据当时在现场的顾某说,自己不敢捡钱是因为,前段时间看到过一个老太捡了1700元还失主,但却被失主告上法庭,声称掉了8200元钱的报道,“万一当时我和祖某将钱捡起来,清点钱后失主找来称不止掉这么多钱怎么办啊,那到时候我们就麻烦了。”顾某、祖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因此两人就选择了在雨中边等失主边等警察。

答:

示例如下:

不敢捡钱是担心好心没好报

近日,南京两位小伙同时发现路边有一沓百元大钞后,担心万一接触钱,可能会遭到误解,便选择了报警——据12月9日《扬子晚报》报道,两人冒雨守候在现场,直到民警前来拍照取证,并清点出这是11000元钱。

这让人想起了今年2月发生在南京的另一桩事:一位七旬老汉下公交车时,一头跌倒爬不起来,但同车的乘客无一人上前搀扶,直到老汉在昏迷前大声喊出“是我自己跌倒的,你们不用担心”后,才有人上前施救。

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人们已经神经麻木、爱心不再,而是因为“彭宇案”的教训太过深刻,让大家不得不长记性——之前,南京小伙彭宇曾因搀扶一位摔倒的老太太,最终被老太太及其家人认做撞人者告上法庭,并且输了官司赔了4万多元钱。

南京的这两位小伙不敢捡钱,显然与刚刚发生的一件“捡钱案”有关——江苏淮安一位卖豆饼的老太捡到1700元钱交给失主后,对方称少了6500元,并将老太告上法庭要求赔偿。

不主动搀扶老汉也好,不敢直接捡钱也罢,究其原由,都是因为有“一片好心反被人讹”的例子在前,大家学会了明哲保身,以免招惹不必要的麻烦。具体而言,就是别轻易做好事,如果要做,也必须有见证人在场。

做了好事反被受助者和受惠者诬赖,当这样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时,善良的人难免会担惊受怕,在帮助别人时难免会瞻前顾后,其结果很可能降低做好事的冲动,让做好事的人越来越少。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受损害的将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最终伤害的将是整个社会的精神肌体。

南京这两位小伙的做法虽然挺“聪明”,但感觉还是过度防范,说到底,是一种无奈。某种程度上,他们是在用一种看似智慧的方式,再次强化了一种意识:好心未必有好报,弄不好,做好事也有可能付出代价。

(文章来源:《工人日报》评论  黄哲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