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篇 经济周期理论:短期中的经济
第9章 经济波动导论
一、名词解释
1.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s)(上海大学1997研)
答: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周期或商业循环,是指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这种波动以经济中的许多成分普遍而同期地扩张或收缩为特征,持续时间通常为2~10年。在现代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周期发生在实际GDP相对于潜在GDP上升(扩张)或下降(收缩或衰退)的时候。
图9-1 经济周期
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如图9-1所示,粗线表示潜在GDP的稳定增长趋势,细线代表实际GDP变化情况。点对应着经济萧条,它是经济周期的底部。点表明经济进入了复苏阶段。随着复苏进程的发展,产出到达趋势路径的上方,即图中的点,称此时的经济处于经济繁荣。然后经济进入衰退期,此时产出增长速度慢于产出增长趋势,甚至产出可能为负增长。点代表经济萧条,然后经济又开始复苏,另一个周期重新开始。
按照其频率、幅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经济周期可划分为短周期、中周期和长周期三类。对经济周期的形成原因有很多解释,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是纯货币理论、投资过度论、消费不足论、资本边际效率崩溃论、资本存量调整论和创新论。
2.奥肯定律(上海大学2001、2004研;上海交通大学2006研;中央财经大学2010研;厦门大学2013研)
答:奥肯定律说明的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该定律是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在研究上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发现的一种规律,奥肯利用美国55个季度(从1947年第二季度到1960年第四季度)中失业率变化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资料,通过简单的回归方程,估算出反映两者变化之间关系的一个数值。奥肯定律的内容是: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 2个百分点。
奥肯定律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实际GDP必须保持与潜在GDP同样快地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也就是说,GDP必须不断增长才能保证失业率留在原地,如果想让失业率下降,实际GDP的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的增长。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奥肯定律所揭示的数量关系未必适用于所有国家,但它毕竟说明了经济增长与就业或失业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
3.总需求曲线(西安交通大学2002研;上海交通大学2007研;厦门大学2007研;东南大学2009研)
答: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总需求函数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需求总量之间的依存关系,描述这一函数的曲线称为总需求曲线,如图9-2所示。
图9-2 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原因是价格水平上升时,会同时打破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在货币市场上,价格水平上升导致实际货币供给下降,从而引起利率上升,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在产品市场上,一方面由利率上升造成投资需求下降;另一方面,价格水平上升还导致人们的财富和劳动工资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从而使人们消费需求下降,本国出口产品相对价格提高也会使本国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这两方面都会使得总需求减少,于是总需求与价格反方向变化,总需求曲线也向右下方倾斜。
总需求曲线斜率反映的是价格水平变动一定幅度使国民收入变动多少。当其他因素不变时,仅仅价格变动,则国民收入沿着总需求曲线变动;当价格不变,其他因素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等变动时,需求曲线会发生平移。
4.自然失业率的总产出(上海交通大学2005研)
答:自然失业率的总产出指当劳动的需求量和供给量平衡,从而所存在的失业率是自然失业率或正常失业率时,经济社会所生产出的总产量。自然失业率的总产出也称为充分就业产量或潜在产量,是长期总供给曲线的位置所对应的产量水平,也是长期中经济所趋向的产量水平。经济中任何会使长期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都会改变自然失业率的总产出,例如技术人员开发出了生产物品的新设备,经济中资本存量增加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从而自然失业率的总产出,即物品和劳务的供给量增加。
5.古典总供给曲线(上海大学2005研)
答:古典总供给曲线又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按照古典学派的说法,在长期当中,价格和货币工资具有伸缩性,因此,经济的就业水平就会处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上。当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时,经济的产量水平也将位于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上,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因此,古典学派认为,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如图9-3所示。
图9-3 古典总供给曲线
古典总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直线其原因在于工资的充分弹性或劳动市场的充分竞争性。劳动市场的充分竞争性保证了劳动市场经常处于均衡位置即充分就业,从而使产量或国民收入也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的水平,不受价格的影响。
二、简答题
1.请用经济理论判断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的斜率的正负号。请说明理由。(中央财经大学2011研)
答:(1)总需求曲线就是表示均衡国民收入与一般价格水平成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其斜率为负,原因主要有三个:①利率效应(也称之为凯恩斯效应),即指价格总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情况;②实际余额效应(又称庇古效应),即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货币衡量的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会变得相对的贫穷,于是人们的消费水平就相应减少;③蒙代尔-弗莱明的汇率效应。价格变动,导致本币升值或贬值,引起汇率变化,从而影响进出口。一是物价总水平上升会使进口增加,出口减少,因为国内价格总水平上升后,相比之下本国公民购买外国货比较合算,因而进口增加,同时由于本国货币涨价后外国公民购买本国货将减少,因此出口将减少。进口增加而出口减少,使净出口减少,就会使总需求水平下降。二是物价总水平上升以后,本国生产成本上升,如果这时外国物价未涨,则到外国投资显然比较合算(因为成本比较低),因而到外国投资增加,国内投资减少,这也降低国内总需求水平。
(2)总供给曲线表示总产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其斜率通常为正,但短期斜率为零(此时为一条水平线),长期为无穷大(此时为一条垂直线)。这是因为短期而言,投入要素的价格具有刚性,长期而言,投入要素的价格具有弹性,而一般情况下,投入要素的价格具有黏性。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看,当要素价格相对固定时,随着企业产品价格的提高,企业增加产量通常能够盈利,于是更高的价格水平将导致更高的产量,从而总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
2.总需求曲线为什么是负斜率的?(厦门大学2000研;华中科技大学2003研)
答: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反映价格水平变动一定幅度使国民收入(或均衡支出水平)变动多少。总需求曲线的斜率为负,这可以用以下三种原理进行解释:
(1)庇古的财富效应
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货币衡量的具有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会变得相对贫穷,于是人们的消费水平就相应地减少,这种效应称为实际余额效应,也称为庇古的财富效应。
价格水平上升,会使人们的名义收入增加,名义收入增加会使人们进入更高的纳税档次,从而使人们的税负增加,可支配收入下降,进而使人们的消费水平下降。
(2)凯恩斯利率效应
价格总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成反方向变动的情况,称为利率效应。如果名义货币供给没有变化,价格上升使实际货币供给下降,利率就会上升。利率上升,使投资水平下降,因而使总支出水平和收入水平下降。
(3)蒙代尔-弗莱明的汇率效应
价格变动,导致本币升值或贬值,引起汇率变化,从而影响进出口。一是物价总水平上升会使进口增加,出口减少,因为国内价格总水平上升后,相比之下本国公民购买外国货比较合算,因而进口增加,同时由于本国货币涨价后外国公民购买本国货将减少,因此出口将减少。进口增加而出口减少,则净出口减少,这就会使总需求水平下降。二是物价总水平上升以后,本国生产成本上升,如果这时外国物价未涨,则到外国投资显然比较合算(因为成本比较低),因而到外国投资增加,国内投资减少,国内总需求水平下降。
以上三种效应共同作用,如果国内物价总水平上升,必然导致国内总支出水平下降,因而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3.说明不同的总供给曲线下,当总需求变动时对价格、收入的影响。(西安交通大学2004研)
答:对总供给曲线,经济学家存在着重大的分歧。其中,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在短期中,常规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延伸。
(1)总供给曲线为古典总供给曲线
当总供给曲线为古典总供给曲线时,总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直线。如图9-4所示,当总需求向右上方移动时,价格上升,收入水平不变;当总需求向左下方移动时,价格下降,收入水平不变。
图9-4 古典总供给曲线下,总需求变动对价格、收入的影响
(2)总供给曲线为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当总供给曲线为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时,总供给曲线为一条水平线。如图9-5所示,当总需求向右移动时,价格不变,收入水平提高;当总需求向左移动时,价格不变,收入水平下降。
图9-5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下,总需求变动对价格、收入的影响
(3)总供给曲线为常规总供给曲线
当总供给曲线为常规总供给曲线时,总供给曲线为一条向右上方延伸的曲线。如图9-6所示,当总需求向右移动时,价格上升,收入水平提高;当总需求向左移动时,价格下降,收入水平下降。
图9-6 常规总供给曲线下,总需求变动对价格、收入的影响
4.为什么中央银行对付需求冲击比对付供给冲击容易?(厦门大学2008研)
答:(1)需求冲击是对经济体的一次扰动,它会使得最初的曲线发生移动。如果曲线向左移动,表示遭遇不利的需求冲击,此时经济面临下滑的危险。为了应对冲击,中央银行可以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如增加货币供给量或者降低利率,以抵消投资和消费支出减少的不利影响;反之,如果曲线向右移动,则称之为有利的需求冲击,此时产出和物价水平都增加,经济面临通货膨胀的风险,于是中央银行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以降低物价水平。
(2)供给冲击也是对经济体的一次扰动。如果曲线向左移动,表示不利的供给冲击,此时物价水平上涨而产出下降,失业率增加,即所谓的“滞胀”。这种情况下,如果货币当局为了避免经济衰退的风险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使得曲线右移,这时虽然产出没有下降,但物价水平却上升得更多;反之,如果货币当局为了打击通货膨胀,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导致曲线左移,这时虽然物价水平控制住了,但国民收入却下降得更多。因此,当经济体面临不利的供给冲击时,货币当局陷入了“政策两难”,它需要权衡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如果曲线向右移动,则称之为有利的供给冲击,此时物价水平下降而产出增加,这个时候如果货币当局要实行需求管理的调控,也会陷入“政策两难”。
综上所述,中央银行对付需求冲击比对付供给冲击容易,因为后者将需求管理政策推入了“政策两难”境地。
5.什么是经济周期?在1973-1975年,由于能源价格水平的大幅度上涨。美国经济经历了严重的衰退。你认为这次衰退是供给冲击的结果还是需求冲击的结果?请用模型进行说明。(西安交通大学2005研)
答:(1)经济周期的含义
经济周期又称经济波动或国民收入波动,指总体经济活动的扩张和收缩交替反复出现的过程。现代经济学中关于经济周期的论述一般是指经济增长率的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而不是经济总量的增加和减少。
(2)这次衰退是供给冲击的结果
在1973-1975年,由于能源价格水平的大幅度上涨,美国经济经历了严重的衰退,这次经济衰退是供给冲击的结果。具体分析如下:
图9-7 不利的供给冲击
如图9-7所示,假定总供给曲线由于供给冲击(如石油价格和工资等提高)而向左移动,但总需求不发生变化,即总供给曲线由左移到,总需求曲线不变。经济均衡点由原来的点变为点。此时产出低于原来的水平,价格高于原来的水平,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滞胀”状态。
6.凯恩斯学派的分析,价格为什么呈黏性?它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均衡有什么影响?(北京师范大学2002研)
答::(1)新凯恩斯主义认为价格之所以有黏性,原因主要有:
①市场的不完全,存在垄断竞争。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不存在价格黏性,但实体经济中完全竞争市场只占有很小的部分,非完全竞争是市场的主体,在这种市场上,企业可以决定自己产品的价格,当变动其产品价格的时候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因而导致了短期内价格无法立即做出调整,出现价格黏性。
②菜单成本。厂商改变价格需要重新印刷它的产品价格表,向客户解释原因等等措施都会带来费用和成本,类似于饭馆改变价格重新制作菜单一样,如果价格变化很多,成本会增加,顾客可能也不满意,这就使企业不会轻易变动其成本,造成价格黏性。
③协调失灵。当一个社会无法取得一个可行的、所有人都认可的结果时,社会就出现了协调失灵。因为一个经济单位要改变自己的价格时,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决策还要看其他相关经济主体的决策,因为他们的收益状况是相互关联的,如果在协调和谈判过程中不能达成一致,就会延缓价格调整,同样也会造成价格黏性。
④有效劳动需求。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一定的需求水平和一定的工人工作的努力程度下,一个经济单位要改变自己的价格,就要相应地改变劳动的投入数量以改变价格,因为有工会等劳工组织、劳动协议书的存在,企业不可能随时对劳动投入进行调整,工资也存在黏性,所以也发生价格不能及时调整的后果,出现价格黏性。
(2)黏性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均衡的影响:新凯恩斯主义学家认为在长期中,价格经过充分地调整之后,经济会处于一个均衡的状态,此时劳动市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都处在均衡中。但是,在短期内,由于价格的黏性,整体经济会偏离一般均衡,使价格高于或低于均衡时的水平,总需求大于或者小于供给,国民收入出现短期波动。
三、计算题
1.某国的失业率与GNP之间的关系满足奥肯定律:,其中是失业率,是自然失业率,是GNP,是潜在的GNP,又假定1991、1992、1993年和1994年的失业率分别为5%、4%、3%和6%。求:
(1)当自然失业率为6%时,1991-1994年各年失业率所对应的GNP缺口;
(2)比较四年中实际GNP与潜在GNP的关系;
(3)若1993年的实际GNP为3000万亿美元,计算当年的潜在GNP。(上海交通大学2001研)
解:(1)1991年时,,GNP缺口;
1992年时,,GNP缺口;
1993年时,,GNP缺口;
1994年时,,GNP缺口。
(2)1991年,由得;
1992年,由得;
1993年,由得;
1994年,由得。
在1991、1992和1993年,实际GNP高于潜在GNP,使得1991、1992、1993年的价格水平存在上升的压力,1994年时这一缺口消除。
(3),故(万亿),即当年的潜在GNP为2730万亿美元。
2.设一个市场的总需求()方程为,经济的供给方面按照卢卡斯供给方程运行,经济中厂商的数量。代表性厂商的供给方程为,每个厂商形成预期价格水平的方式是
。试求:
(1)在解出单个厂商的产品价格的基础上,求解卢卡斯总供给()方程。
(2)假设,经济均衡时的总产出和价格水平。
(3)如果突然上升,方程变为时的和。(上海交通大学2004研)
解:(1)将预期价格代入代表性厂商的供给方程,得到:
因为经济中厂商的数量,将经济中所有的厂商加总,得到卢卡斯总供给方程为:
(2)当时,卢卡斯总供给函数为,总需求函数为,联立解得经济均衡时的总产出和价格水平为,。
(3)当总需求曲线上升时,联立新的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方程组:
解方程组得:,。
3.假设模型为:,,这里、、、、分别为产出、充分就业的产出、价格水平、预期价格以及货币存量。在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时,,,请计算货币存量水平;若货币当局没有预期地突然决定将该货币存量降低50%,那么,价格和收入各为多少;当经济恢复长期均衡时,价格和收入又分别为多少?请画图说明调整过程。(厦门大学2003研)
解:(1)在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时,,,所以有:
解得:
即货币存量水平为25。
(2)求经济均衡条件下的,当货币当局没有预期地突然决定将该货币存量降低50%时,预期价格不变,
。
曲线表示为:
曲线表示为:
联立曲线和曲线可得:,。
(3)当经济恢复长期均衡时,经济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所以,根据曲线,,得。
图9-8 经济调整过程
如图9-8所示,在初始状态时,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长期总供给曲线为,短期总供给曲线为
,曲线和曲线相交于点,此时的均衡收入为,物价为。减少货币供给量,曲线右移到,在短期内和相交,此时的均衡产出为,物价为,当长期内,曲线和曲线相交,均衡产出为,物价水平为0。
四、论述题
1.试论述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的基本内容。(上海大学2004研)
答:(1)模型把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结合在一起,以此来说明均衡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
(2)总需求曲线上的点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各种不同组合。总供给曲线上的点则表示当劳动力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因此,当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相交时,交点所对应的国民收入水平和价格水平就是使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力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国民收入水平和价格水平。三个市场同时处于均衡也就意味着此时由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决定的总需求,恰好使劳动力市场均衡决定的就业量所生产出来的总产品完全实现转化。
(3)模型不仅说明了在同时考虑三个市场均衡时国民收入的决定,而且还说明了模型所无法说明的价格水平的决定。
2.假设宏观经济开始处于总供求均衡状态,但经济遇到以下两种冲击:(1)石油价格大幅上涨;(2)本国货币突然大幅升值。运用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这两种冲击将对宏观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并请提出对策建议。(华中科技大学2007研)
答:(1)石油价格大幅上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石油价格大幅上升造成的影响属于供给冲击。供给冲击是改变生产产品与服务的成本,从而改变企业定价的经济冲击。由于供给冲击直接影响价格水平,所以有时称其为价格冲击。石油价格大幅上涨是不利的供给冲击,这意味着它们拉动了成本和价格的上升。
如图9-9所示,由于供给冲击,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总需求保持不变,经济均衡点从点移动到点,物价水平上升而产出低于自然水平,经济进入滞胀状态。面对不利的供给冲击,控制总需求的决策者会遇到在两种选择之间作出取舍的困难。
①图9-9中暗含的第一种选择是保持总需求不变。在这种情况下,产出和就业在调整过程中持续低于自然水平,最终,价格下降到原来的水平(点)时恢复到充分就业,但这个调整过程伴随着痛苦的衰退。
图9-9不利的供给冲击
②图9-10中说明的第二种选择是扩大总需求使经济更快地达到自然水平。如果总需求的增加与总供给冲击是同步的,经济立即从点移动到点。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是调节了供给冲击。当然,这种选择的代价是物价水平持久地保持在较高水平上。
图9-10对不利的供给冲击的调节
(2)本国货币突然大幅升值属于不利的货币冲击,这会引起汇率上涨,从而使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提高,从而使本国的出口减少,进口相对增加,进而使一国的总需求减少,从而引发经济陷入衰退。此时为了抑制经济陷入衰退,消除货币大幅升值的影响,政府可以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增加本国货币的供给,从而降低汇率,此外,扩张性的货币供给还可以刺激投资需求;同时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国内需求,使经济中的产出增加。
3.A国经济在1990年代遇到了严重问题。目前尽管名义利率几乎为0,A国经济仍处于严重衰退之中。A国政府被批评为没有处理好本国经济问题。现在,新当选的首相承诺将宣布一揽子新政策以刺激经济走出衰退。假设你是A国首相的经济顾问,受命为他给出下列问题的明确答案:
由于利率政策已被证明是无效的,一项旨在降低所得税的税制改革被作为替代方案加以考虑(相应地减少政府支出以便不会出现财政赤字)。减税对刺激消费需求的有效性是否取决于减税是一时性的还是永久性的?如果是,请解释为什么。
与减税方案相对,一些经济学家提出应增加政府支出以刺激总需求,假设A国劳动市场不存在任何摩擦和扭曲,政府支出增加会增加A国的总产出吗?解释你的回答。
继续假设劳动市场不存在摩擦,解释永久性减税将如何影响劳动市场和总供给。
考虑到你对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你倾向于采用减税政策还是增加政府支出政策?解释你的回答。(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03研)
答:(1)减税的有效性取决于减税是否是暂时的。如果减税是一时的,则由于消费者为了保持消费的平稳分配,将会增加储蓄,降低平均消费倾向,使刺激消费需求的有效性降低。如果减税是持久的,则消费者储蓄率不变,增加的收入将更多用于消费,使刺激消费更有效。
(2)政府支出增加不会增加A国的总产出。如果劳动市场不存在任何摩擦和扭曲,则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增加政府支出导致的总需求右移只会导致价格水平上升,而不会影响产出。
(3)所得税的长期减少使劳动者更愿意供给劳动,劳动供给曲线右移,从而增加均衡劳动投入量。对应的,总供给曲线右移,使总产出增加。
(4)个人倾向采用所得税的长期减少政策。正如上问所答,在迅速出清的劳动力市场,所得税的长期减少带来的劳动力供给增加会迅速形成新的、劳动力投入更高的均衡,使得总供给曲线长期右移,带来产出的增长。但在迅速出清的劳动力市场即垂直的总供给曲线的条件下,仅仅旨在刺激总需求的增加政府支出的政策不会对产出产生影响,反而会导致通胀。
4.在充分就业的均衡点上,如图9-11,政府支出减少会使曲线向左移至,价格水平随即下降。试问:
(1)考虑到人们对价格水平变化的预期,总需求曲线是否会进一步左移至的位置?为什么?
(2)价格水平将如何变化才能调整经济的总需求不足状况?
(3)是否需要使用经济政策来纠正价格水平下降所产生的不稳定效果?(北京师范大学2004研)
图9-11 政府支出减少引起的经济变动
答:(1)减少政府支出,经济的价格水平在将来一定时期就会下降,也就意味着在将来人们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商品和劳务。这样,如果预期价格水平要下降,私人部门的消费和投资都会暂时推迟,总支出中()部分在现期就会减少。结果,总需求曲线就进一步向左移至。换句话说,政府支出减少,使总产出从下降到;人们对价格水平下降的预期又进一步使总产出从下降到。
(2)事实上,价格下降的预期不仅有可能推迟现期的消费,而且还会改变私人部门投资的利率弹性。在普遍的价格下降预期中,私人部门投资的利率弹性会下降,即对应于一定量的利率下降,人们所愿增加的投资额会减少。这样,总需求曲线不仅由于紧缩预期而向左移,而且还越来越陡。这就意味着,为使经济重新恢复均衡(充分就业水平下)所需要的价格水平的下降幅度就要更大。这又会进一步加剧人们的紧缩预期,经济便陷入持续的萧条。所以,只能说,从理论上通过价格水平的调整,经济可以自动恢复均衡。但现实中,预期的存在,经济却会持续陷入萧条。
(3)考虑到预期的影响,政府可以使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如名义货币供给扩大,减税等)使总需求曲线重新移回到的位置。通过扩张性的政策,经济的紧缩状况可以得到缓解,而且时间也可以缩短。
5.试运用短期和长期总供求模型分析经济波动。(西安交通大学2007研)
答:(1)短期总供求模型对经济波动的分析
短期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如图9-12所示,初始状态下,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交于,均衡产量为,价格为。现在假定总需求曲线从向右移动到,但总供给曲线不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短期总供给曲线和新的总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价格水平不变。
图9-12 短期总供求模型对经济波动的分析
这个产量高于原来的产量,而价格水平却和原来的价格水平持平,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在逐渐好转。
(2)长期总供求模型对经济波动的分析
在短期内,价格具有刚性,不能很迅速的变动,所以短期总供给曲线为一条平行于横轴的水平线。在长期内,一切价格都能自由地涨落,经济具有达到充分就业的趋势,因而总供给曲线成为垂线。
如图9-13所示,是长期总供给曲线,它和潜在产量线完全重合,当总需求曲线为时,总需求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产量为,价格水平为,当总需求增加使总需求曲线从向上移动到时,总需求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产量为,价格水平为。可见,在长期中,总需求的增加只是提高了价格水平,而不会改变产量或收入。
图9-13 长期总供求模型对经济波动的分析
由上述可见,主流学派认为总供给—总需求分析可以用来解释萧条状态、高涨状态和滞胀状态的短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也可以用来解释充分就业状态的长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
6.试述凯恩斯学派与古典学派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有何不同,并说明各自的适用范围。(西安交通大学2005研)
答:(1)凯恩斯学派与古典学派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的不同
第一,模型的假设前提不同。
古典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运行毫无摩擦,总能维持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既然劳动力市场在工资灵活调整下充分就业的状态总能维持,因此,无论价格水平如何变化,经济中的产量总是与劳动力充分就业时的产量,即潜在产量相对应,所以总供给曲线总是垂直的。
凯恩斯学派的模型有两个假设为:①货币工资刚性,只能升不能降;②人们有“货币幻觉”,只注意货币的票面价值,而忽视货币的实际购买力。理解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应该从满足充分就业量时候的()开始。当价格上升到时,实际工资下降,对劳动力的过度需求将导致名义工资上升至值,这使得实际工资恢复到均衡水平,就业量不变,总供给不变。当价格下降到,实际工资增加,劳动力市场需求减少,而货币工资又不能减少,从而导致厂商减少劳动力供给,就业水平小于均衡状态,总供给减少。
第二,总供给曲线的形状不同。
在总供给模型中,二者基本是一致的,都承认产量(或收入)是就业量的函数,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需求和劳动供给都是实际工资的函数。古典学派得出的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在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而凯恩斯认为,货币工资具有下降的刚性,得到的总供给曲线是反L型或向左倾斜的曲线。由于总供给曲线的假设不同而导致具有不同的形状。
第三,关于总需求曲线的解释不同。
在两个模型中,总需求曲线都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但二者的解释不同。古典学派的总需求以货币数量论为基础,只强调货币数量为满足交易要求,是与收入有关。而凯恩斯的总需求是由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构成的,提出流动偏好规律,强调货币需求由收入和利息率决定,即。
第四,模型的政策含义不同。
按照古典学派模型,总需求和总供给决定的均衡产量必然是充分就业的产量,国家不必干预和调节,经济有自动调节的能力。国家只需掌握好货币政策,防止通货膨胀。而修正的凯恩斯的模型认为,总需求和总供给决定的均衡产量一般是低于充分就业的产量,需要国家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实现充分就业;在达到充分就业后,社会总需求增加会引起通货膨胀,需要国家采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进行压缩,消除通货膨胀。因此,在凯恩斯经济理论中,不论社会经济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状态,还是达到充分就业状态,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都是必要的。
(2)凯恩斯学派与古典学派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各自的适用范围
古典学派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适用于基本上实现了充分就业的长期。 此时,经济社会存在充分就业趋势,各种资源都会得到充分利用,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所以不论总需求如何变化,总供给和总需求曲线相交总是对应于充分就业之点。这就是说,不会长期处于大量失业的状态。
凯恩斯学派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是用于短期经济萧条的时期。该模型的假设反映了萧条时候,由于存在大量的闲置劳动力和资本,所以能够在保持一定价格水平的情况下,保证国民收入的增长。
7.有观点认为,“石油价格下降将增加就业率,提高工资水平和实际货币余额”。请利用模型从短期和长期的角度对这种观点做出评价。(厦门大学2007研)
答: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石油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其价格波动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备受关注。也就是说,石油价格变动可视为对经济体的一次扰动,实际上是总供给冲击。当石油价格上升时,将导致企业生产成本的提高而导致总供给减少,即曲线向左移动,这被称为不利的总供给冲击;反之,石油价格下降时,将导致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而导致总供给增加,即曲线向右移动,这被称为有利的总供给冲击。
如图9-14所示,假定经济体初始位置为点。点不仅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交点,而且恰好处于潜在产出水平上。假定某个时刻石油价格下降了,经济体遭受了一次有利的总供给冲击,它对经济体最初的影响是导致曲线向右下方移到,则经济体的均衡点将首先从初始的点移动到点,此时产出从增加到,价格水平从下降到。所以,从短期来看,石油价格下降将导致就业率增加,实际工资水平上升和实际货币余额增加。
图9-14 有利的总供给冲击
但是长期内,经济体不会停留在点。这是因为,在点,经济体的产出水平高于潜在产出水平,实际就业率超过了充分就业状态,此时工资水平将上升。随着劳动力市场的缓慢调整,总供给曲线将不断向左上方移动。相应地,均衡点将从点最终返回到初始状态点。在这个过程中,产出水平不断下降(→),物价水平不断上升(→)。所以,从长期来看,石油价格下降将不会导致就业率增加、实际工资水平上升和实际货币余额增加。
8.按照凯恩斯学派的货币理论,货币供给是怎样对经济产生影响的?后来的经济学家在货币的传导机制方面作了什么补充和修改?(北京师范大学2004研)
答:货币供给对经济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加以说明。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总供给函数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与全社会总供给之间的函数关系。
(1)凯恩斯学派认为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货币供给增加会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由于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所以均衡产出和均衡价格都上升。
图9-15 货币供给和经济产出
如图9-15所示,首先国民经济的均衡点在点,此时的均衡产出和均衡物价水平分别为和。由于货币供给量增加,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到,和相交于新的均衡点,新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分别为和。可见货币供给量增加导致均衡产出增加。
凯恩斯学派认为,货币供给的变动不但对物价水平产生影响,而且对经济产出水平也产生影响。凯恩斯学派的结论直接来源于对总供给曲线的假定,即认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凯恩斯学派认为货币供给对经济产生影响的机制是:货币供给增加会导致市场利率水平下降,利率下降会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因此企业投资增加,从而社会总需求增加,总需求增加导致产出水平增加。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
(2)货币学派对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做了修改。和凯恩斯学派不同,货币学派认为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不起重要作用,而强调货币供应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上的直接效果。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是:
。
货币学派认为货币供给量直接影响支出,其主要原因是:①货币需求有其内在的稳定性;②货币需求函数中不包含任何货币供给的因素,因而货币供给的变动不会直接引起货币需求的变化;③当作为外生变量的货币供给改变,比如增大了,由于货币需求不变,公众会增加所愿意持有的货币量,从而必然增加支出。
9.试运用所学理论,分析油价高涨对经济的短期和长期影响,以及油价高涨情况下货币政策所面临的困境。(厦门大学2012研)
答:(1)油价高涨对经济产生的短期影响
如图9-16所示,世界原油价格上涨推动了成本的上升,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从而推高价格,导致物价水平上升,同时产量下降到自然水平以下,此时经济表现出滞胀状态。
图9-16 油价高涨对经济产生的短期影响
(2)油价高涨对经济产生的长期影响
面对不利的供给冲击,如果保持总需求不变,中央银行不实施相应的货币政策,在长期中,价格会下降,经济回到产出的自然水平,如图9-16中的点,但是,整个调整过程的代价是痛苦的衰退。
如果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扩大总需求从而来防止产出的下降,如图9-17所示,如果总需求的增加与总供给冲击是同步的,经济立即从点移动到点。这种调整的代价是永久性的更高的价格水平。
图9-17 对不利的供给冲击的适应
(3)油价高涨情况下货币政策所面临的困境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当经济面临油价高涨等不利的供给冲击时,货币政策面临困境。如果货币当局不实施相应的货币政策,经济可能面临痛苦的衰退。这种情况下,如果货币当局为了避免经济衰退的风险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使得曲线右移,这时虽然产出没有下降,但物价水平却上升得更多;反之,如果货币当局为了控制通货膨胀,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导致曲线左移,这时虽然物价水平控制住了,但产出水平却下降得更多。因此,当经济体面临不利的供给冲击时,货币当局陷入了“政策两难”,它需要权衡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