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失 业
一、名词解释
1.周期性失业(cyclical unemployment)(厦门大学2011研;中央财经大学2012研)
答:周期性失业又称为总需求不足的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它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这种失业与经济中的周期性波动是一致的。在复苏和繁荣阶段,各厂商争先扩大生产,就业人数普遍增加。在衰退和谷底阶段,由于社会需求不足,前景暗淡,各厂商又纷纷压缩生产,大量裁减雇员,形成令人头疼的失业大军。
2.非自愿失业(华中科技大学2004研;厦门大学2009研)
答:非自愿失业又称“需求不足的失业”,是指工人愿意接受现行货币工资水平但仍找不到工作。
非自愿失业是凯恩斯对传统失业理论的重要补充,也是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直接研究的对象。凯恩斯对非自愿失业的解释是,当所消费的商品的价格较之货币工资发生了轻微上涨,而此时愿意按现行的货币工资提供劳动的劳动总供给仍然大于现在实际的就业量,那么就存在非自愿失业。
3.充分就业(Full Employment)(上海大学1998研)
答:充分就业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的概念。它指在某一工资水平之下,所有愿意接受工作的人都获得了就业机会。只要在现实中消除了非自愿失业,就算实现了充分就业。如果在经济中还存在非自愿失业,就属于非充分就业。通常把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的就业水平称为充分就业。
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社会经济增长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要实现充分就业,政府必须加强经济干预,维持总需求的增长速度和一国经济生产能力的扩张速度的均衡。
4.自然失业率(上海交通大学2003研;上海大学2005研;厦门大学2007研;西安交通大学2013研)
答:自然失业率又称“有保证的失业率”、“正常失业率”、“充分就业失业率”等,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供求力量自发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所谓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指的是失业率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的高低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
自然失业率取决于经济中的结构性和摩擦性因素,取决于劳动市场的组织状况、人口组成、失业者寻找工作的愿望、现有工作的类型、经济结构的变动以及新加入劳动者队伍的人数等众多因素。
自然失业率是充分就业时仍然保持的失业水平。任何把失业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以下的企图都将造成加速的通货膨胀。任何时候都存在着与实际工资率结构相适应的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是弗里德曼对菲利普斯曲线发展的一种观点,他将长期的均衡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它可以和任何通货膨胀水平相对应,且不受其影响。
5.摩擦性失业(华中科技大学2008研;中央财经大学2012研)
答: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劳动力在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在一个动态经济中,各行业、各部门和各地区之间劳动需求的变动是经常发生的,即使在充分就业状态下,由于人们从学校毕业或搬到新城市而要寻找工作,总是需要些时间,所以摩擦性失业的存在也是正常的。摩擦性失业量的大小取决于劳动力流动性的大小和寻找工作所需要的时间。
6.结构性失业(华中科技大学2003研;北京师范大学2008研;厦门大学2014研)
答: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根据凯恩斯的观点,结构性失业既有失业,也有职位空缺,两者并存,但不匹配。结构性失业经常被认为是摩擦性失业的极端形式,它不能通过扩大总需求予以解决。一般认为对就业有严重影响的比较重要的结构变化有:消费者趣味的变化、技术水平的变化、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以及政府政策的变化。消费者趣味和技术水平的长期变化会新产生一些行业,也会淘汰一些行业,从而造成失业。人口的增长由于它既能影响生产又能影响劳动力供给,所以也会影响失业。随着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政府的开支和税收政策对失业的影响也在增加。
在宏观经济学界,对结构性失业还存在另一种观点。新古典经济学派认为,通过劳动者相对工资的调整,可以反映出引起劳动力需求结构性失调的根本性需求变化,可以消除结构性失业,因而结构性失业不可能长期存在。他们还认为,自然失业率包含一种摩擦性和结构性因素。结构性因素来自劳动力和商品市场的特征以及社会和法律的障碍,因此他们认为,失业和空缺的并存与结构性失业无关。
7.效率工资(上海大学2003研;厦门大学2012研;中央财经大学2013研)
答:效率工资理论认为,在一定限度内,企业通常支付给工人比劳动力市场出清更高的工资,可以促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获得更多的利润。理论上,人们对效率工资的确切理解是:效率工资是单位效率上总劳动成本最小处的工资水平,即效率工资保证总劳动成本最低。由于效率工资可以相对促进员工努力工作、对企业的忠诚,并提高员工偷懒的成本,因而效率工资具有激励和约束的双重作用。采用了效率工资后,员工努力工作的动机增强,而偷懒、欺骗等败德行为的动机则有所降低,相应的监控成本减少。
二、简答题
1.论述“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对经济产生的实际影响。(东南大学2003研)
答:(1)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力在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在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摩擦性失业比率偏高对于经济增长会产生以下负面影响:
①摩擦性失业比率偏高会破坏就业工资的“棘轮效应”。棘轮效应是指一旦工资涨上去便很难再降下来,就像“棘轮”一样,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在摩擦性失业率偏高,且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较大的生存压力所导致的劳动者与劳动者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会使工资水平下降。而工资水平下降会使本来就偏小的总消费水平进一步降低,从而使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而经济形势的恶化会使失业率进一步上升,这就进入了就业和经济形势的恶性循环。
②摩擦性失业比率偏高,会增加失业者本身的不安全感。因此,失业者会进一步调整他的消费预算,使他的消费结构进一步趋于保守,并且,失业者本身的不安全感将会对在职群体产生一个传导的扩散效应,也会同时增加在职群体的不安全感(这对于尚未进入社会保障体系的在职群体表现尤为明显),进而增加社会整体的不安全感。社会整体的不安全感增加将会进一步使消费倾向下降,并且降低投资风险的承受能力,因此,这也会将经济形势引入恶性循环。
(2)结构性失业是指因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结构性失业对经济的实际影响主要表现在:
①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一方面存在着有工作无人做,没有充分使用物力;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有人无工作的情形,浪费大量人力。
②减缓经济发展速度。企业开工不足,投资者会减少投资。
③导致“滞胀并存”的局面。由于存在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矛盾,经济生活中可能出现生产停滞、失业增加和物价水平居高不下同时存在的现象。
2.比较凯恩斯情形和古典情形下对失业的解释。(北京大学2004研)
答:凯恩斯情形和古典情形的区别就在于总供给曲线的不同,下面就分别论述凯恩斯情形和古典情形下的失业理论。
(1)凯恩斯情形下的失业
在凯恩斯情形下,就业量决定于有效需求的水平,能否达到充分就业取决于有效需求的大小。社会总需求决不会经常与社会总供给相等,总需求不足是经济经常存在的现象,经济完全有可能处于非充分就业均衡状态。因此,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并不能概括一切失业现象,这说明客观上存在着第三种失业,即非自愿失业。它是指由于社会对商品的需求不足,以致不足以使生产吸纳愿意工作的人而造成的失业,故又被称为需求不足的失业。
(2)古典情形下的失业
在古典情形下,社会处于均衡收入水平,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即社会已经是充分就业状态,此状态下的失业主要是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者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新老交替过程、人们出于放弃原来的工作或被解雇、转移到新地区寻找新工作等过程中都需要花费一定时间。自愿失业是有工作能力的人而不愿接受现行的工资,或不愿降低已得的工资而产生的失业。这两种失业的存在与充分就业并不矛盾。
在古典情形下,劳动市场总能达到充分就业均衡,长期持续的非自愿失业不可能存在,存在的只是自愿失业和短期性的摩擦性失业。失业和萧条状态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工会和劳动者人为地阻止货币工资的下降。因此他们认为解决失业的办法是消除货币工资的刚性,使它们自由地降低,通过降低货币工资(在货币供应量和物价水平给定不变条件下)以降低实际工资。
从凯恩斯情形和古典情形比较可知,在古典情形下只存在自愿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而在凯恩斯情形下,除了存在自愿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外,还存在非自愿性失业,它是由有效需求不足所引起的。
3.什么是充分就业的失业率?(上海大学2009研)
答:(1)充分就业是指在一定的货币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可以得到工作的一种经济状况。充分就业的失业率又称“自然失业率”、“有保证的失业率”、“正常失业率”等,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供求力量自发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所谓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是指失业率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的高低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
(2)充分就业的失业率是充分就业时仍然保持的失业水平,它取决于经济中的结构性和摩擦性的因素,取决于劳动市场的组织状况、人口组成、失业者寻找工作的愿望、现有工作的类型、经济结构的变动、新加入劳动者队伍的人数等众多因素。任何把失业率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以下的企图都将造成加速的通货膨胀。任何时候都存在着与实际工资率结构相适应的充分就业的失业率。
4.对实际工资可能保持在使劳动供求均衡的水平之上的原因给出三种解释。(北京师范大学2007研;厦门大学2008研)
答:实际工资可能保持在使用劳动供求均衡的水平之上,这种工资刚性可能有三种原因:最低工资法、工会的垄断力量以及效率工资。
(1)最低工资法。当政府阻止工资下降到均衡水平时,政府就造就了工资刚性。对大多数工人来说,这种最低工资没有约束性,因为他们赚到的工资远远高于最低水平。但对一些工人,特别是对不熟练的工人和缺乏经验的工人来说,最低工资使他们的工资提高到均衡水平之上。因此,最低工资减少了企业对劳动量的需求。
(2)工会的垄断力量。工会工人的工资并不是由供求均衡决定的,而是由工会领导人与企业经理之间的集体议价决定的。通常最终的协议把工资提高到均衡水平以上,并允许企业决定雇佣多少工人。结果是所雇佣的工人数量和就职率下降,结构性失业增加。
(3)效率工资。由于企业向其工人支付高工资就能更有效地运行,所以,企业可能发现使工资高于供求均衡的水平是有利的。这种高于均衡工资的结果是降低了就职率,并增加了失业。
5.为什么摩擦性失业不可避免?政府如何降低摩擦性失业的数量?(厦门大学2012研)
答:(1)摩擦性失业是指因季节性或技术性原因而引起的失业,即由于经济在调整过程中,或者由于资源配置比例失调等原因,使一些人需要在不同的工作中转移,使一些人等待转业而产生的失业现象。
摩擦性失业是由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导致的,不可避免的。企业和家庭需要的产品类型一直在变动,随着产品需求的移动,对生产这些产品的劳动力需求也在改变。同样,由于不同地区生产不同产品,一国某个地方对劳动力需求可能增加而其他地方对劳动力需求可能减少。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的需求构成变动总在发生,而且,由于工人改变部门需要时间,所以,摩擦性失业是不可避免的。
(2)为了降低摩擦性失业的数量,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①鼓励适合国际市场的产品的创新,在保证较低的人工成本的前提下,不断开拓国际市场。
②大力开拓国内市场需求,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以及诸如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关系民生的基本保障问题。
③实施推动创业的积极政策,营造一种鼓励和扶植创业的优良的社会环境。
④垄断性行业应尽快开放,强化竞争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从长期来看,可以达到促进就业的目的。
⑤实施公共筹资的再培训计划,使工人更容易地从衰落行业转到新兴行业。
三、计算题
1.假设一个厂商试图找出最适的劳工雇用量和效率工资来极大化它的利润,它的生产函数是由劳工数量和劳工的努力程度(effort)所组成的,,为每位劳工的努力程度,其中,劳工的努力程度又和工资呈正比,也就是。如果厂商的利润函数为,为简化问题,假设产品价格是固定的,且。
(1)请分别对和求导,找出决定厂商利润极大化的均衡条件。
(2)如果给定劳工的努力程度和工资的关系,也就是,,,,请根据(1)找出的均衡条件,求出最适效率工资是多少?(中央财经大学2013研)
解:(1)当价格时,厂商的利润函数为: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由上述两式可得厂商利润极大化的均衡条件为:
(2)当时,此时,则此时由,可得最适效率工资为。
当时,,则,则根据利润极大化均衡条件可得:
解得:,此即为最适效率工资。
2.己知生产函数为:,劳动供给函数为:。其中,表示价格的预期,预期的形态为。试求:
(1)当时的就业量和产量。
(2)假如名义工资不得低于79元,即当,时的就业量、产量和失业人口各为多少?(厦门大学2006研)
解:(1)当价格时,预期价格,所以工人的预期价格等于实际价格,则工人预期的工资等于实际工资,即:
①
由劳动供给函数可得:
②
由生产函数可得边际产量,企业根据边际生产力等于实际工资的原则雇佣劳动力,即有,所以:
③
联立①②③式,可得均衡就业量。
将代入生产函数,可得均衡产量。
(2)当,时,实际工资,同样由可得企业在实际工资为79时愿意雇佣的工人数量。将代入生产函数,可得此时产量为。
另一方面,当时,工人的预期工资为79,所以由可得工人愿意提供的劳动力数量为。
所以,失业人口。
造成失业的原因是工资刚性,即最低工资法硬性规定名义工资不得低于79,使得名义工资高于均衡工资,企业雇佣劳动力少于均衡时的劳动力,造成等待性失业。
3.假定有两个主要组别:成年人与青少年,成年人分别为男子与妇女。青少年占劳动力的10%,成年人占90%,妇女占成年劳动力的35%。再假定这些组别的失业率分别为:青少年19%,男子7%,妇女6%。
(1)计算总失业率。
(2)如果青少年占劳动力的比例由10%增加到15%,那会怎样影响总失业率?(华中科技大学2002研)
解:(1)总失业率是各组别失业率的简单加权,即:
总失业率
即总失业率为7.885%。
(2)如果青少年占劳动力的比例由10%增加到15%,可采用同样的方法计算总失业率,即:
总失业率
可以看出,此时总失业率略有上升。
4.假设一国的成年人口由以下构成:就业人数为1.34亿、失业人数860万、非劳动力人口7090万。求:
(1)劳动力人数。
(2)劳动力参与率。
(3)失业率。(武汉大学2011研)
解:(1)劳动力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34+0.086=1.426(亿)。
(2)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人数/总人口=1.426/(劳动力人数+非劳动力人口)
=1.426/(1.426+0.709)=1.426/2.135≈0.668。
(3)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人数=0.086/1.426=0.06。
四、论述题
1.目前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非常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请分析中国目前这方面的情况及其原因,并讨论政府应采取的相应对策。(厦门大学2003研)
答:(1)存在大规模失业的原因
失业是指在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劳动意愿的人不能在劳动力市场上找到工作。我国存在大规模失业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数量因素,也有质量因素;既有长期因素,也有短期因素;既有体制因素,又有结构因素,还有技术因素。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①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是存在大量失业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为劳动力资源历史存量太大而且迅速增长,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超过总人口增长。实际劳动就业人口不仅基数大,而且增长快。此外,离退人员再就业率居高不下,加大了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的趋势。
②体制和机构改革使大量过剩人员释放出来。首先是农村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实行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解放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力,使大量过剩农村劳动力游离出来,流向城市。其次,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以及兼并重组、关停并转、抓大放小、拍卖中小企业等,致使大量冗员下岗。最后是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精简人员,以及部队转业复员军人。
③经济结构的调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一方面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转变,传统产业开始萎缩,如纺织、机电、化工、森林、煤炭等。另一方面由于引进了新技术、新设备,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使劳动力需求下降。
④劳动力供求结构不对称。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以及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使大批使用落后技术的工作岗位消失,同时也产生了需要新技能的工作岗位。但由于劳动者的科技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和管理能力一时难以提高,不能适应新的岗位要求,从而造成一方面许多劳动者下岗,另一方面出现高级人才短缺的状况。
⑤经济周期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有效需求不足,致使企业预期看淡、投资和开工不足、就业机会减少。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和其后世界经济的下滑使我国出口下降,加剧了工业和农业的困难。许多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技术水平低下,缺乏竞争力。难免有部分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破产倒闭,使大批职工下岗。
(2)政府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失业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因此,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必须采取多种政策措施缓解失业问题。
①降低人口增长速度。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太大,每年的人口增加量还是相当庞大的,因此,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应常抓不懈。我们要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率。
②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和多种所有制经济,扩大就业渠道。根据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普遍经验,第三产业日益成为吸纳劳动力的重要途径。而我国第三产业比重较低,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也是广开就业渠道的有效措施之一。
③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乡镇企业在吸纳农业劳动力就业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和潜力,国家应当在政策、资金、技术和环保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上规模、上档次、不污染,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提高乡镇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把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结合起来,扩大农村就业空间。
④发展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一般是侧重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的资本有机构成低,等量资本吸收的劳动力相对要多,而且中小企业还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灵活多样的特点,在扩充就业门路、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具有大中型企业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国家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对于某些辅助性行业,应提高中小企业的比重,以增强对劳动力的吸收。
⑤大力发展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以就学替代和延迟一批新增劳动力就业,既缓解就业压力,又提高了人力资本含量。除通过改革教育体制,使正规大中专院校扩大招生外,国家还可以通过大力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以及制定有关政策,鼓励民办教育的发展,给大批适龄青年提供更多的接受中、高等教育的机会。
⑥积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已进行过多次改革,但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如覆盖面不广,保险程度低;征缴率不高,不按时交纳;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混在一起等,不足以承受巨大的失业压力。因此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将其覆盖面扩大到所有城镇劳动者,特别要完善失业保险体系,建立范围覆盖全部职工,费用由国家、单位、个人三方合理负担,失业救济与再就业紧密结合,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的失业保险制度,同时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使城镇失业人员真正享受到失业保险金,化解消极因素,促进失业者再就业。
⑦加强对失业问题的宏观调控与管理。适当调控下岗职工规模,加强对国有企业提前退休人员量的控制。针对不同失业群体,要对症下药制定不同的对策。对下岗职工中一部分年龄偏大的群体,应采取倾斜政策,如多分流少下岗,组织他们转岗从事商品零售、餐饮业、社区服务、民间组织、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等方兴未艾的事业。
2.试述我国目前存在的失业类型、原因,并根据你所学的经济理论分析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就业有何影响。(华中科技大学2006研)
答:(1)中国的劳动市场供求结构比较特殊。在高级复杂劳动市场上,高级人才比较稀缺;在中级劳动市场上,存在着结构性失业;在低级劳动市场上,存在着总体上供给过多,但在有些局部地区却严重缺乏。这就造成了我国的失业率的构成与发达国家明显不同。
第一,我国的失业率中周期性的失业率所占比例不大,而发达国家的周期性的失业率的比例相对来说比较大。
第二,我国的结构性失业比较严重,而发达国家由于各种政策使结构性失业相对来说不太严重。
第三,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摩擦性失业的现象比较多,因为有能力的工人相对稀缺,他们面临的选择比较多,而发达国家的经济比较稳定,工人的机会相对来说比较小。
最后,我国的隐性失业比较严重。在农村和城镇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者,他们大部分属于低级劳动者并且缺乏竞争力,仅靠土地和微薄的社会补贴维持生活,可能名义上不是失业者,但实际上全是失业者。
总之,就处于转轨过程中的我国来说,劳动力市场条件乃至整个经济体制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特别是近年来产业结构变动速度加快,劳动力市场改革力度加大,这些都会导致自然失业率的提高。总体来说,中国经济具有较高的并且持续升高的自然失业率,这表明单纯依靠宏观反周期政策不能完全消除或缓解失业现象,扩大就业和治理失业要求一系列综合政策手段。
(2)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劳动力存量大,隐性失业人数较多。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逐步转变,工业行业中一些企业的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特别是当今一些企业调整、兼并、破产等,为数不少的一部分职工必将下岗重新择业;另一方面,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普遍偏低,相当一部分企业新进职工的素质比过去没有多大的提高,甚至还有所下降,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又相对偏低的劳动力素质,给劳动力的就业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从短期来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将形成许多结构性失业人数,劳动力的质与量的矛盾将更为突出,失业人数有可能进一步增加。
皮萨瑞德等通过建立数理模型,分析得出,科技进步和空缺职位出现的速率是成正比的。因此,从长期来看,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增长中科学技术进步的贡献份额越来越大,从而带动就业结构、资本的技术构成、组织管理方式等发生相应的变化;劳动生产率得到较大的提高,使全社会的产业结构发生改变,虽然在某些特定产业中劳动就业的容量会减少,但就全社会来考察,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使就业人数增加。
3.自然失业率的原因有哪些?你认为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影响自然失业率的因素有哪些?可采取哪些措施来加以解决?(上海大学2006研)
答:(1)弗里德曼认为,在一个给定的一般均衡的经济结构中,存在一个经济动态系统不断重复呈现具有收敛点的失业率,这个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与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的结构性特征有关,也与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寻找工作的成本和劳动力的转移成本有关。由于自然失业率的概念消除了周期性失业,因此,如果一个社会的失业率处于自然失业率,那么可以说它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2)自然失业主要包括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信息的不畅达或者获得信息花费的成本较高而引起的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产业部门结构调整引起的失业。一般认为,自然失业率最低为3%。对于我国来说,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信息的发达程度、交通运输状况、个人心理(如频繁跳槽、对外地打工的不偏好等)、户籍制度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都是影响自然失业率的可能因素。
(3)为降低自然失业率,可采取以下措施:
①搭建就业信息公众服务平台。即完善信息系统建设,形成集就业登记、劳动合同签订、社会保险缴纳、社保关系转移等为一体的公众信息服务网络。将信息系统向有条件的社区和乡镇延伸,提供劳动保障个人信息查询。利用现代信息及网络技术,加大网络就业信息系统的建设。
②加强就业服务载体建设。加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就业训练中心等就业服务机构的建设,为因为经济结构调整而失业的公民提供职业培训,减少结构性失业。
③推进户籍改革,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社会保障体系。
4.新凯恩斯主义学派如何利用工资黏性的范畴分析失业问题,得出了什么与新古典主义学派不同的结论?(北京师范大学2007研)
答:新凯恩斯主义指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发展起来的凯恩斯主义,它在凯恩斯传统下构建微观基础,用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理论复兴了凯恩斯主义。从古典学派到货币学派的失业理论,大多是沿着劳动力市场以外的技术因素和制度因素来探索影响和决定失业的因素。但现实中还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尽管失业者只要能就业而愿意接受比较低的工资,但雇主本身并不想通过降低工资去雇佣更多的工人,这说明劳动力市场存在着某种障碍使它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1)新古典主义学派认为工资和物价等能够迅速调整,不存在黏性,因而经济中不存在非自愿失业。新古典主义认为,很难把就业量维持在大于或小于充分就业水平,其原因在于:
①就业量大于或小于自然率的幅度取决于实际通货膨胀率和预期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差距。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就业量大于自然率;如果前者小于后者,就业量小于自然率;如果二者相等,就业量等于自然率,即处于萨伊定律所说的供求相等的均衡水平。
②就业量的变动(大于或小于自然率)取决于实际和预期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差额,那么,旨在于改变就业量的宏观经济政策,不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必须通过它们对两个膨胀率之间的差额的影响才能发生作用,而影响差额的目的又在于造成经营者的幻觉,使他们错误地把价格的变动看成是对自己商品的需求改变的信息,否则,经营者产量和劳动供给量不会改变,从而就业量也不会改变。因此,宏观政策要想有效,必须具有“欺骗的”性质。然而,新古典主义学派认为,人们会充分利用一切信息来改正他们对事物的错误认识,他们虽然偶然认识上犯有错误,然而,在长期中,却不会系统地和持续地如此。既然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它是否能使人们在认识上犯有错误,即造成预期和实际通货膨胀率的差距,由于人们不会系统地持续地犯有认识上的错误,所以宏观经济政策是无效的。
(2)新凯恩斯主义者对劳动力市场功能性障碍进行了探索,发展并完善起来一种全新的失业理论,在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上解释了工资黏性和失业问题,代表了西方失业理论的最新发展。
①长期劳动合同导致名义工资黏性。在一些有工会组织的大型企业中,工资通常是由工会与企业通过谈判订立的合同而固定下来的,一般规定三年不变,在合同有效期限内,工资是不能随市场的供求行情而调整的。一些没有工会组织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因受到合同企业工资黏性的影响,工资也不会轻易变动。
②隐含合同理论。隐含合同是指厂商与工人之间没有正式的工资合同,但互相有将工资相对稳定的协议或默契,被称为“看不见的握手”。该理论认为,从长期看,工人向厂商提供劳动服务,厂商支付工资,实际上是一个保险合同交易。这一保险合同可以保护工人免受随机的、可以观察到的经济波动的影响。由于决定工资的劳资双方对待风险的态度是不同的,工人是风险厌恶者,厂商是风险中性者,于是双方在确定工资时会达成一种默契,实际工资保持相对稳定而不随经济波动而变化。将风险由工人工资转移给厂商利润,作为转移风险的代价,工人接受低于市场出清的工资水平。隐含合同的存在使工资具有黏性。由于隐含合同的建立或货币工资的调整要参考公众有效性信息,而完全准确地确定公众有效性信息需要耗费厂商和工人较高的成本,因而调整工资的合同只是根据几个比较廉价的、简单的经济参数确定,这就使工资不能随着需求变动迅速做出调整,工资出现黏性。隐含合同之所以导致失业是由于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厂商和工人都只有部分的、有限的信息,这就决定了均衡的合同会出现无效率的非充分就业。此时一般会采取解雇工人的形式。暂时失业的工人为了建立起一个“可靠者”的声誉,以求将来能得到更优惠的工资合同,往往会拒绝其他厂商提供的高工资的职位,因此失业会继续存在。
③效率工资理论。该理论认为,工人的工作效率受工资影响,工资的减少最终导致的是成本的增加或产量减少。于是当供给波动时会改变劳动力的边际产量,最终影响的是就业而非实际工资,因而实际工资有黏性。另一方面,由于劳动生产率受厂商支付的工资的影响,为了保持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厂商通常会把实际工资定得高一些,高工资使劳动市场不能出清,从而出现失业。高工资之所以影响劳动生产率是因为高工资提高了因怠工偷懒而被解雇的机会成本,因而可以避免怠工偷懒行为;高工资提高了工人“跳槽”的机会成本从而减少工人经常转换工种的行为,有利于维持企业生产的连续性;高工资可以吸引能力较强、技术熟练的工人;高工资可使工人感到受到公正待遇,可以刺激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当所有厂商都采用高工资来保持生产率时,平均工资就会上升,出现非自愿失业。
④内部人—外部人理论。该理论把已经就业的工人称为内部人,而把一些没有工作的失业者称为外部人。该理论认为内部人和外部人拥有不同的就业机会,内部人的工作受到劳动转换成本的保护,在工资决定上有着重要的讨价还价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就业优势和地位。劳动转换成本包括强制性解雇和诉讼成本,搜寻劳动市场、议定就业条件、考核和选择成本,培训成本等等。因此,尽管外部人愿意接受比内部人低的工资,而由于转换成本较大,减少工资所得不足以弥补成本,厂商不愿意雇佣低工资的外部人,而宁愿继续雇佣内部人。在一个技术不断进步、劳动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社会中,外部人雇佣成本不断提高,内部人就可以凭借自己的就业优势,实施相当程度的内部人控制,提出一个高于市场出清的工资要求,这时非自愿失业就会出现。
新凯恩斯主义者针对工资黏性和失业问题也提出若干政策建议:①应更多地考虑长期失业者的利益,为他们多提供就业机会。由于外部人在劳动市场上长期处于不利地位,因而政府的就业政策应考虑降低劳动力的周转成本,以削减内部人确定工资的权利。同时提高外部人的潜在边际产品价值,以减少雇佣和解雇劳动力的成本。具体措施有:对外部人实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雇主采纳与生产率相关的工资契约;改变失业福利体系,鼓励失业者寻找工作;降低新企业的进入壁垒。②干预劳动工资合同,使工资较有弹性,以提高就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