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赠10套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2.1 复习笔记

一、西方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

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于19世纪中叶,它的出现与剧烈的社会变迁引起的社会运行状态失调有密切的关系。

1.社会学在社会转型中产生

(1)自18世纪末叶起,西方社会发生了两次大革命,一次是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和思想大革命;另一次是18世纪中叶从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欧洲和美国的产业革命。

(2)两次大革命使西方社会发生了根本性转型,即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新兴的工业社会,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3)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一方面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另一方面,社会运行也暴露出许多弊病和不协调因素,如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阶级矛盾、失业、犯罪等等。

(4)社会学在社会转型中产生,以解决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不协调因素,寻求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规律为内容,并且将这条主线贯穿于整个社会学的发展历史。

(5)由于对社会运行状态的看法存有分歧,社会学从一开始便形成了两大对立派别:一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另一个是以孔德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学。

2.西方社会学的创立

(1)从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始终表现为一种维护型的社会学,即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目的,以多方面的研究资本主义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为对象。

(2)中国学术界一般把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叶看做是西方社会学的创立时期。这一时期西方社会学的特点是:

与哲学关系密切;

受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极大;

创立社会学的目的在于维护、协调现存的社会关系。

(3)主要代表

孔德(“社会学之父”)

a.孔德的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部分:

第一,社会静力学

着重研究社会体系存在的条件和作用的规律,孔德认为社会体系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的关系,是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一旦这种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系统的运行就会发生障碍,造成社会病态,引起社会混乱与变革。

第二,社会动力学

着重研究社会体系的发展与变化的规律,孔德认为社会的发展表现为人类的体质、道德、知识和政治的进步,尤其受人的知识的影响,因此,知识的变革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

b.孔德提出人类知识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与之相对应的社会发展三阶段是:“军事时期”、“过渡时期”、“工业时期”。

c.在孔德看来,资本主义社会有弊病,但是,可以“以爱为原则,以秩序为基础,以进步为目的”来协调社会发展,改进和完善资本主义制度。

斯宾塞

a.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是建立在以下两个原则基础之上的:

第一,将社会理解为有机体的“社会有机论”思想,体现了他对社会的静态研究。

第二,认为社会进化是自然地、渐进地实现的“社会进化论”尽想,体现了他对社会的动态研究。

b.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认为,社会不过是一些独立的个人集合体。在一切发达的社会有机实体中,都存在三个系统:

支持系统,它保证向社会供给必需的产品;

分配系统,它保证社会有机体各部分的联系;

调节系统,它保证社会各个组成部分服从于整体。

承担这三大系统功能的是各种社会设置,如家庭、礼仪、政治、教会、职业和工业。正是这些系统和功能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和谐运行和发展的机制。

c.斯宾塞的社会进化思想认为社会进化是一个持续的、不间断的过程,要经历生长过程、结构进化、功能分化、相互依赖等过程。在社会进化过程中,社会规模由小变大,社会组织由单一的、同质性结构转变为复杂的、异质性结构,并伴有社会各部分的功能分化现象,促使执行不同功能的社会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和制约增加。在社会进化的过程中,必须加强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性,以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行。

3.西方社会学的形成

(1)西方社会学的形成时期大约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

社会学确定了自己的研究范围和方法,独立的学科体系基本成型;

社会学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具体化和专门化。

这一时期形成了以涂尔干为代表的实证主义路线,以韦伯为代表的反实证主义路线,以及以美国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重视实际的社会调查的传统。

(2)主要代表

涂尔干

a.涂尔干的方法论特点是坚持社会唯实论和社会整体观,反对还原论。他主张在社会整体层次上进行实证性研究。

b.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以社会关系和社会团结为主线展开。

第一,社会团结是指在社会里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是一种建立在共同情感、道德或价值观基咄上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结合或吸引为特征的联系状态,是维系和控制社会成员的力量,是建立社会秩序的保证。

第二,按照社会发展的程度,涂尔干把社会团结分为“机械的团结”和“有机的团结”,前者是指在古代或传统社会中的团结,后者是指在现代社会、具有高度社会分工的社会中的团结形式,社会分工是社会团结的动力,是维持现代社会和谐运行的机制。

第三,涂尔干从社会团结的视角研究社会反常现象、偏离行为。他认为社会是一个自我调节系统,社会分工会加强人们之间的联系,同时也会带来不可回避的现实危机,如果社会调节系统发生故障,就会使社会联结纽带松弛或断裂,出现社会解组、失范状态以及越轨行为等。为了预防和治疗对社会团结的破坏,涂尔干主张建立一种多层次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加强它的调节功能。

韦伯

a.在社会方法论方面,韦伯倾向于个体主义,即主张对特定社会行动或社会现象背后的个人动机或隐藏的意义加以理解。韦伯在社会研究中,运用一种叫“理想型”的逻辑工具,目的在于对所研究的现象加以纯逻辑的分类和定性,以便理解和把握现象之间的因果链。

b.韦伯认为,虽然社会科学不可能做到价值无涉,研究的课题及理论或多或少都会与社会现实及现实中的价值相关联,但社会科学仍可在程序上做到价值中立。

c.韦伯对世界多种宗教的经济伦理的研究是其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构成。在关于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原因方面,韦伯提出新教伦理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

d.韦伯把社会行动区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目标合理的行动,即能够达到目标,取得成效的行动;

第二,价值合理的行动,即按照自己信奉的价值所进行的行动,不管有无成效;

第三,激情的行动,即由于现实的感情冲动和感情状态而引起的行动;

第四,传统的行动,即按照习惯而进行的活动。

在传统社会中,后两种行动占主导地位。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前两种行动占主导地位,这两种行动属于合理化的行动,合理化行动的作用日益加强、范围日益扩大的过程就是合理化运动。资本主义的产生就是合理化运动的结果。

芝加哥学派

是以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为中心,注重经验研究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学派。

a.芝加哥学派的特点是强调社会学的应用性和应用研究。

b.芝加哥学派主要对城市的外来移民、贫民窟、犯罪、人口以及种族等问题展开经验研究,目的是为了诊治社会弊病,改善城市运行。

c.芝加哥学派提出了城市人文区位安排的模式,提出城市是有一定内部结构的统一体。4.当代西方社会学

(1)当代西方社会学的发展时期大致从20世纪4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的特点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中心从欧洲转向美国;

理论多元化,学派林立,观点分歧;

分科化,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趋势加强,分科社会学种类增多;

方法科学化,计算机的广泛运用,大大加快了资料处理的速度,使社会学研究方法准确、快速、规范;

马克思主义学说对西方社会学的影响越来越大。

(2)主要理论派别

结构功能主义

以帕森斯、默顿为代表,侧重对社会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的学说,该学派是二战后在美国崛起的。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社会学界占据重要地位。

a.帕森斯

现代结构功能主义的创始人。

第一,帕森斯提出了AGIL模型,即任何一种社会系统都应具有四种功能:

适应功能(A),即系统必须适应环境并从环境中取得资源,使之得以生存和发展;

目标实现功能(G),即系统必须确立自己的目标及目标的轻重缓急,并确定达到目标的手段;

整合功能(I),即系统必须协调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维持一定的和谐;

模式维持功能(L),即系统必须使各部分具有动力和动机,并按一定的规范和秩序参与系统内部的动态过程,以维护和复制原有模式。

在社会系统中,这四种功能分别由经济组织、政治制度、法制制度和家庭与教育制度来执行。

第二,帕森斯强调,一个系统的运行状态是否稳定,不仅取决于它是否具有满足一般功能需求的子系统,而且还取决于这些系统之间是否存在着跨越边界的对流式交换关系。

b.默顿

进一步发展了结构功能主义,提出了“中层理论”策略,以及新的功能分析范式,诸如显功能与潜功能,正功能与反功能,以及功能选择等,引导人们对现实社会结构的客观后果、社会变革的原因进行功能认识,做出功能评价,大大拓宽了功能分析的领域,并将结构功能主义推到一个新阶段。

社会冲突论

以科塞、达伦多夫为代表,主要关注和研究社会冲突的起因、形式、制约因素及影响。

a.科塞

科塞认为,冲突是价值观、信仰以及稀少的地位、权力和资源分配上的斗争。冲突产生于社会报酬的分配不均以及人们对这种分配不均表现出的失望。

科塞强调冲突的正面功能,他提出了冲突五项正功能:

第一,冲突对社会与群体具有内部整合功能;

第二,冲突对社会与群体具有稳定的功能;

第三,冲突对新社会与群体的形成具有促进功能;

第四,冲突对新规范和制度的建立具有激发功能;

第五,冲突是一个社会中重要的平衡机制。

科塞认为,弹性比较大、比较灵活的社会结构容易出现冲突,但对社会没有根本性破坏作用,而僵硬的社会结构采取压制手段,不允许或压抑冲突,冲突一旦积累、爆发,其程度势必会更加严重,将对社会产生破坏作用。为此,科塞提出,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安全阀制度。

b.达伦多夫

达伦多夫认为,既要从社会均衡角度研究社会现象,又要从社会压制角度研究社会现象。

达伦多夫冲突论的主要论点是:冲突是由于权力分配引起的,最好的办法是各利益集团各司其事,这样虽时常会有些小冲突,但却限制了严重冲突的集中爆发。

社会交换论

是美国当代社会学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该理论重点研究人际关系中的交换现象。

a.乔治·霍曼斯

社会交换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霍曼斯认为,利己主义、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因此,人与人之间具有比较普遍的功利关系,他们彼此之间的互动根本上是一种交换过程,这种交换并不都是有偿的,如情感、报酬、资源、公正性等等。

b.彼特·布劳

布劳更注重社会中的权力与交换的联系,认为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平等,以及由此产生的权力的不平等,使得人与人之间形成异质性。人们为获得所需资源,必须用自己的资源去进行交换。但权力优势地位的群体在看似自愿、平等的交换中,实际上再生产或延续着社会不平等。

符号互动理论

在20世纪60一70年代,符号互动理论流行于美国及西方社会学界。该理论侧重于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强调个人在互动过程中构建社会结构的能动性,揭示行动者对互动过程的主观理解,以及这一理解对进一步互动产生的影响。

a.赫伯特·布鲁默

提出“符号互动”概念,认为符号是社会相互作用的中介,人们通过对符号的定义与理解进行互动,符号互动是能动的与可变的过程,符号互动创造、维持与变革社会组织、结构与制度。

b.欧文.戈夫曼

他提出了拟剧分析框架和印象管理理论,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互动现象与技巧着手,探讨社会互动中的表演是如何协调人际关系以及维持社会生活秩序的。

当代欧洲社会学新理论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社会学的中心重新回到它的发源地--欧洲,涌现出一些新思潮、新理论。这些理论的共同特征就是试图超越传统理论中行动与结构、微观与宏观、偶然与必然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在对立中寻求调和之路。其中较有影响的理论有:

a.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吉登斯认为,社会是人们凭借自身能动性创造的成果,因此,语言使用是人文社会科学成功的本质性因素。社会学要关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关注社会结构化。

b.德国社会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的交流理性理论

哈贝马斯的社会学主旨就是要把人类从统治中解放出来。关心人类的命运,实现人的自由是他的理论追求。他的理论实践从早期对知识论的反思批判到后期建立沟通行动理论,进而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探求人类未来的理想境地,奠定了他批判社会学体系的基础。

c.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实践反思理论

第一,布迪厄认为社会本质不是想当然的,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帮助人们纠正认识错误,发现生活的隐秘。

第二,他提出了反思社会学,提倡知识分子保持自主性,担负起社会批判的重任。

第三,场域和习性是布迪厄理论中的最基本理论。

第四,他在资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宏观社会结构,并对社会结构的再生产做了重新阐释。

(3)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社会急剧变化,社会学研究出现这样一些趋势: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越来越大;

理论和方法的多元化;

反思性意识在不断强化。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1.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创立

(1)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由此也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基石。

(2)产生原因

工业革命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产生提供了客观历史条件,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从生产实践出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社会根据;

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明示了推动工业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德国古典哲学在社会理论的转向中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提供了直接思想来源。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探讨人类社会的结构与发展,研究社会经济形态及其成分的结构与发展,研究社会各阶级、集团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2.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观点

(1)人们的物质生产是最基本的历史活动,物质生产既是维持自己生活的生产也是繁衍他人的生产。正是在这种物质生产关系中,不仅发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发生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或物质关系。

(2)精神生产建立在物质生产基础之上,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生活发展变迁的决定力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分析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特点

(1)立足于实践原则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认为研究者要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实践,在实践中认识社会、创新理论,同时用源于实践的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理论、发展理论。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最基本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其他特点都是在这个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

(2)思维方式的辩证性

辩证思维方式的特点是,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眼光,对事物开展动态的矛盾分析,要把各种社会事实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中开展具体分析,既要重视事物的实践过程,也要注意事物的空间位置。

(3)研究方式的批判性

批判性,是要审查现存事物存在的根据,揭示其存在的合法性或被异化、扭曲的原因,以积极的眼光否定其消极性、肯定其合理性,推进事物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批判不仅仅是对消极现象的否定与推翻,批判还是对积极现象的肯定与维护。

(4)价值理想性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明确地申明自己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以人类应当得到彻底解放的革命目标作为自己的永恒追求,抨击社会生活中的不平等、不公正现象,认为对社会事实的研究不仅要说明其实然性的真实存在,也要揭示其应然性的理想状态。

(5)理论视野的总体性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主张只有在总体联系中观察和研究社会结构的运行变化,才能达到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完整把握。

三、社会学的中国化

1.社会学的传入和发展

(1)西方社会学的传入

时代背景

西方社会学创立之际,正值中国从封建大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之时,国力衰微达于极点。在西学东渐的变法维新运动中,社会学从西方传入中国。

主要渠道

a.翻译出版西方社会学著作;

b.教会学校;

c.大批中国学生发挥的作用与影响。

(2)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在五四运动前后传入中国的。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人办的大学中纷纷开设社会学课程,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开始出现在大学的课堂里。与此同时,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著作出版。

(3)20世纪20年代之后,社会学在中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本土化与研究领域的拓展。各大学普遍开设社会学课程,培养社会学人才,社会学教材建设与研究成果也有很大发展。

成立中国社会学团体并创办刊物。

开展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活动。最著名的实践活动室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

2.社会学的中断和重建

(1)1952年,原有的社会学系、社会学课程相继被取消,同社会学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心理学、社会人类学、社会工作与人口学等,也相继被取消。1957年的反右运动又使一些社会学家遭到迫害。

(2)1979年3月,召开了“社会学座谈会”,为社会学恢复名誉,成立了“中国社会学会”,该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学正式恢复重建。

(3)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社会学进入恢复及重建时期。

30多年来的成就:

确立了中国社会学的发展方向;

社会学学术团体、教学科研机构设置与队伍建设已具规模;

社会学在国家与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3.社会学中国化探索

在探索社会学中国化或本土化的过程中,社会学界已经取得以下几点经验:

(1)立足中国国情,在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中开展社会学研究;

(2)把学习借鉴与自主创薪有机结合起来;

(3)把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