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从理念到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海绵城市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最佳管理设施(BMPs)就被提出用以降低径流峰值,减少面源污染。随后,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绿色雨洪基础设施(Green Stormwater Infrastructure)以及模型和信息技术开始兴起,强调要从流域的角度来实施雨洪管理,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天然沟渠、坑塘、河流等),将其广泛地运用于实践,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在中国,海绵城市建设以“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为整体要义,以“渗、滞、蓄、净、用、排”为方针政策,涵盖了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水文化五个方面的主题,以保护、利用、恢复和完善城市水系为主,人工优化与补充为辅,涉及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市政小排水系统建设、河湖水系建设、市政给水排水系统建设等多方面内容,希望通过它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总体愿景。

很明显,在中国目前的建设背景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各类型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出现,逐渐影响人们的生活。因此,继续强调海绵城市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我们都要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生存,所以我们必须珍惜自己的生存环境,以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模式进行开发建设,如此才会让我们生活得更美好。

海绵城市建设可以看作是对传统建设模式的一个重大变革,其建设目标不再局限于人类满足自身的需求,而更多的是从保护周边的生态环境角度出发,把水、土地、人类活动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就像是汽车中的每一个部件,都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彼此独立的,提供了一种对经济社会建设和社会价值的新认识。国家在推动海绵城市建设一系列举措的初衷上,也是希望能够把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融入当前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中去,让工程的设计、施工、建设管理的从业人员都有相应的认识。值得欣慰的是,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深入人心,低影响开发、黑臭水体整治在普通百姓中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确实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实践效果。

在新形势下,人们对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考核等技术内容的实用性信息和建议等方面的需求在不断增长,海绵城市建设事业也在不断深化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快速发展。本书就是为了响应这种情况的发展,力图找出解决途径,旨在在当今中国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提供系统的问题解决策略,不局限于规划设计层面,更包括了相关的政策背景总结、考核验收、投融资与管理等内容,为城市建设相关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及其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本书主要的结构框架可分为以下五部分:第一部分为背景,从总体上回顾了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事业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的发展阶段,涵盖了从国家层面到安徽省层面,并进一步介绍了市级层面(池州试点城市)的发展情况。第二部分为规划,针对海绵城市的规划编制总体概况以及相关规划要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海绵空间格局、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专项规划衔接、总体建设任务、近期建设详细规划和指导手册等多个层面,结合相关规划实例做了系统的解读。第三部分为设计,也是本书的一个重要篇章,详细讨论了海绵城市的设计程序和设计中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设计布局,并就公园、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城市水系等五个方面的设计技术流程、设计要点进行介绍,并提供了丰富的案例解析来说明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在不同项目中的具体应用。第四部分为考核,基于国家海绵城市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细化了安徽省海绵城市绩效评价与考核的内容,对安徽省地方各级政府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与考核,建立健全海绵城市绩效考核体系,保障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稳步推进。第五部分为投融资与管理,专题分析投融资与管理方案,并根据具体案例的特点,对项目包方案划定、财政可承受能力分析、物有所值评价、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方案的操作手法、PPP项目落地与资金来源等方面做了解读,这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推行海绵城市建设PPP具有较好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本书的编者希望能够提供一本在当前海绵城市背景形势下较为全面、正确、权威的信息。在本书的技术体系框架中,有很多新的想法、信息和技术内容,可以启发大家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中诞生新的想法和观点。因此,也非常欢迎读者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水处理与水环境恢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